为什么古代中国绘画艺术没有发展出素描,画不出像西方的那种'照片'画?

由网友 爱画画的幽默哥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问得好,而且问对人了! 且听我说。记得儿时,我拿着铅笔笔画画,如下图

为什么而画呢?为了情趣,为了写意。慢慢随着时间长了,发现怎么画都不行,如下

不行在哪里?因为后来国外引进了照相机 在没有照相机之前,我的需求只是平面图表达自己想法即可。

后来学会了人体比例和一点,两点甚至三点透视,这玩意是在数学和视觉科学基础上弄出来的绘画方法,中国古代由于没有发展出严谨的数学和物理科学以及人体视觉透视的理论,因此就发展不出透视素描就不足为奇了。然而后来又因为彩色照片的缘故,我不得不又学会了色彩绘画 ,谁叫我买不起照相机呢?如下图上色满园关不住,哈哈。

再到后来,为了养家糊口,画人体吃不上饭就画室内外设计咯,如下图

综上所述,中国之所以没有发展出透视素描画法,主要还是没有严谨的科学基础,我也是利用了各种科学依据才画出透视的,至于美不美倒没有什么关系,西方混饭吃的淫巧奇技而已啦,谢谢大家。

由网友 交易哲学家 提供的答案:

有啊,看看看大明王朝的官员像;

是中国风格的写实像,有照片风格;我倒是觉得这些官员的面向比照片还实际!

明朝官员到了一定品级都是有画像的,十分写实。

古代画师水平不差。

我们平时不太容易看到这些画作,其实类似的风格在宋代就有。

这些画作,比本人照片还容易分辨本人,其实中国古代不是不懂透视,只是在画作里面很少使用。

其实古人的悬赏通告,里面的画的人像也是非常容易辨认的。

但是如果你找到一些工科的书籍,例如宋代的《营造法式》

这是《营造法式》里面古人图样,你说古人不懂?这可是宋代。

不光懂,而且在这本书里面的图纸还有剖面图;

和现代工程图纸其实已经很接近了。

但是有一点值得一提:那就是古人绘画中,的确是到近代才有解剖学的概念,并且从西方传来的;

例如徐悲鸿的马,你能看出马的肌肉纹理,是符合解剖学的,他将西方解剖学和中国传统的写意是融合到一起。

在以前古人画马是完全不考虑解剖形状的,都是这样的:

西方传教士在清代才将解剖学引入中国,当时的西方宫廷画师郎世宁首先画符合解剖学的马。

在文艺复兴以前,西方的绘画中,马也是这个样子的,所以西方绘画的素描概念,是从文艺复兴之后开始有长足进步的。

最后补充一点:中国人虽然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但是对于图纸的印刷一直没法解决。

现在的图纸为什么叫宏伟蓝图?最早图纸复制是晒图纸了。

因此你想复制一副图片很难,只能让另外一个画师画一张 一模一样的。

上面明代官员的画像,那种画风,就容易画出来。

当然,从风格上,中国人的水墨画,重在写意,和西方的油画重在写实完全就是不一样的风格。

我们可以对比戏曲,中国的戏曲,例如京剧,他也是重在写意;而西方的话剧,则更现实一些。

其实京剧中很多动作,都是现实中抽象得来。

所以东西方的确是路线不同。

由网友 引玉的砖头 提供的答案:

中国画和西方画特点鲜明:中国画注重墨与线的安排,讲究疏处走马密不透风的构图,注重留白当黑,以简单的形式创造出悠远或深厚的意境(不能一概而论)。西方画注重写实再现,为此出现解剖学,透视学,光学的研究,这些学科的加入让西方画在写实上更加游刃有余,在熟练画家的运用下,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写实作品,即人们常说的像照片一样真实。而中国画将笔墨运用到了极致在画面取舍上更加大胆,极实处峥嵘铿锵,极虚处空灵悠远,而在构图上却采用了有悖于人们日常观察的焦点透视法,而采用了处处皆中心的散点透视法。

中西艺术没有什么高低之分,却有侧重不同,在写实这一点上,明显西方画更擅长了。(看下区别尽情回味不同艺术的魅力吧)。

由网友 诗夜城主 提供的答案:

西方油画艺术大师毕加索曾这样说"真正的艺术在东方,在中国",这是毕加索几十年前说的话,时至今日当你再思考毕加索所说的话时,就会发现其中的奥秘所在,他的话将中西方艺术之间的概念和特色区分的很清楚了,这也是我们现在要讨论的问题:为什么古代中国绘画艺术没有发展出素描,画不出像西方的那种"照片"画?

古代中国绘画艺术不需要素描,它是线条平面艺术,而不是空间艺术,平面艺术自然没有像照片那样逼真,

我们可以看看中国画的宗旨是什么吗?那就是彻彻底底的写意,写意是一个很复杂很抽象的概念,首先"意在笔先",在创作上和书法如出一辙,书画同源,也就是以书法的笔法入画,作出来的画具备了书法的一切形态特征,比如,笔法之美、墨法之美、章法之美、意境之美,追求的是传统的文化底蕴,

那么问题来了,书法有素描吗?书法需要素描吗?搞清楚这句话了,一切都解决了,既然书法没有素描,不需要素描,那么中国画就同样也不需要素描,试想一下书法如果有素描那成什么样,难道先把字体的结构描绘出来再填墨色吗?这简直就是不可理喻、多此一举,

其次,要深入了解中国画"写意"的意义,中国画的写意效果是带给人很纯粹的视觉感官效果,不存在个人主观或者客观情绪,它要表现的是画作人、物的种种气势,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有自然才能突显文化的价值,而不是用人的情绪来突显文化底蕴,

然而,西方油画注重"写实",这是一种情感的写实,不论是哪种流派的油画首先都强调人物的空间立体感,而对于油画来说,素描就是一切基础了,同时以"色彩"为载体,色彩又可以带给人不同的情绪感应,如果没有素描,就直接以色彩创作,那么油画就缺乏了空间立体感,变成平面艺术,写实效果就不大了,类似于国画的创作方式,只是颜料不同而已,当然了,油画的笔触是可以不停的重复的,而国画却是下笔成形了,所以素描更是不可能存在的。

由网友 爱画画的弯弯 提供的答案:

现代人所谓"照片画",就是指非常写实的画。这种画中国古代并不是没有。至于说为什么后来丢失了写实元素,且听我慢慢道来:

在当今普罗大众的观念里,中国画依靠线条来造型,以写意为主,油画通过块面来造型,以写实为主,两者分属两个不同的绘画体系。国画在造型、结构、色彩、光影、笔触、细节等方面的表现力,远远达不到写实油画的水准。

实则不然,中国美术史上,诞生过相当写实的国画作品,在视觉张力和艺术表现力上并不亚于油画。

至于国画写实元素的丢失,是"文人画"从宋元兴盛起来后造成的。

我们知道,中国传统绘画主要有三大类型:分别是院体画、民间画、文人画。院体画是指出自古代皇家宫廷画院画家的作品,民间画是出自民间画师之手,文人画指由文人士大夫创作的作品。

院体画和民间画都带有明显的写实元素,细节繁琐,强调形似,以形传神,风格细腻,色彩华丽。而文人画追求神韵,讲究笔情墨趣的体现,注重在画中表达意境,抒发个人情感。

那么为什么不像在西方写实画是主流;而在中国,写意画最终成为了主流?

首先,从审美方面来说。

由于清代有相当数量的文士介入肖像画创作,导致写意精神的彰显和注重,突出简略与神韵,是文人写意的体现。其次,祭祀性和纪念性肖像画的兴盛,又凸显了肖像画的民间性与世俗化。

在审美上将文人画与写实画用简单粗暴的雅与俗画了分界线。而文人画一直崇尚追求高雅,他们的画作相对于民间写实画作则更容易被权贵所收藏与保存。因为当时的皇权富贵相对于民俗画,更喜欢文人画的高雅与高洁。久而久之,导致我们民间的主流审美也偏向写意。

第二,从绘画工具方面来说。

西方绘画追求的是科学,首先当时画家的"甲方"往往是宫廷中的君主、女王、王储或者公主,他们需要画家给他们提供家族肖像画,更注重画得真实,能够体现皇家的威严或者权贵。其次,素描需要的光影知识、光谱知识、色彩知识、解剖知识都是和当时西方的科学发展相辅相成的,他们绘画的工具比较丰富,比如有画布、墙面、尺子、铅笔、炭笔、水粉、水彩、油画、动物毛笔等。

而我国当时并没有发展出相应的知识体系,构图思路基本全靠画家的一双眼睛,绘画工具也比较单一,主要是宣纸、毛笔和水,色彩也相对有限,因此我们的写实画最终的呈现也与西方有所不同。

最后,说到"照片"。

众所周知,最早的相机是法国画家达盖尔发明的。而他之所以发明照相机,是在一次画作创作中,发现他前天留在暗箱上的画布上,隐约留有树影,于是便产生了设法将暗箱玻璃上的影像留在画布上的想法。西方绘画的体系也就自然而然更容易接受和画出"照片画"。

简单来说,照相机是西方发明的,它的工作原理与西方画家的绘画原理是一脉相承的,而中国古代的绘画审美和绘画原理与照相机并不相同,讲究散点透视而不是照相机的一点透视。

这两种绘画方式也没有所谓高低之分,只是服务了当时不同的时代需求。

希望我的回答能帮助到你。

由网友 Paul Luo 提供的答案:

中国绘画艺术是早熟的体系

"写实"这样的审美趣味,宋朝以后就被主流摒弃,转而追求更形而上,更多精神性的形式。界画、动植物、人物等都不被列为高品级的画种,加之书法和诗词也分散了创作者的心力。是故一个有天资的青年更愿意投注心血在书法诗词,或追求天人合一的大山大水,毕竟那更能成功。

工具材料的差异

西方一直缺少适合的工具材料来表现他们的平面绘画。相对的,中国的造纸与造绢等发明就大大促进了绘画表现。配合透视和解剖学的发展,西方在写实的技巧就不断深入了。

由网友 淡泊丰盛号 提供的答案: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喜欢玩虚的,易经、中医,文人写意水墨画……大都似是而非,无一不是如此。西方文化很早开始研究解剖、透视、光学现象,发展出一套完整的绘画理论,即便是中国唐宋时期的写实工笔画也发展到一定的高度,但和西方绘画写实方面差距是明显的。简单说,西方古典绘画玩的是科技,中国绘画玩的是情怀。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