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1592-1598年的万历朝鲜战争中,明军的战斗力十分惊人。尽管在指挥上出现了不少失误,但他们还是自始至终压制了日军。
然而,仅仅20年后,在面对崛起的八旗时,明军的表现却一落千丈,屡战屡败。
短短20年,为何变化如此之大呢?
短暂的复兴时刻
丰臣秀吉进攻朝鲜时,雄心勃勃,要"征明",以为可以轻易征服大明。
秀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想法,不只是狂妄而已,事实上,按照早年倭寇入侵时的表现,大明确实已经不堪一击了。
一些浪人就能搅动大明东南,秀吉公的大军那还不横扫天下?
然而,当秀吉发起征朝鲜的作战时,大明却已经赢来了短暂的复兴时刻。
首先,是募兵制的发展,使大明的军队素质得到了迅速恢复。
当初倭寇能横扫东南,大明无力阻挡,是因为大明过去的卫所制已经衰落,承平日久,军户不堪用。
因此,自嘉靖年间开始,谭纶、戚继光等人为代表,开始以募兵来应付危机。
募兵中所组建的新军队,没有军户那些乱七八糟的陋习,素养极高,因此,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
其次是张居正变法。
贤相张居正,通过丈量土地和推行"一条鞭"法,"太仓粟充盈,可支十年",国库收支基本平衡,财政状况大大改善。
同时,通过重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大明也建立了强大的野战兵团。
戚继光、李成梁等人通过募兵所建立的军队,也成为大明抗倭的主力。
丰臣秀吉这个时候企图"征明",算是一脚踢到了铁板上···
因此,万历朝鲜战争中,尽管大明在指挥上也出了不少洋相,但明军所表现出的雄厚战力,依然挫败了秀吉的野心。
然而,这样的复兴局面,却是短暂的。
募兵之殇
大明军力的这次复兴,得益于募兵制的推行。
募兵制,虽然短期内替大明恢复了军力,但却足以使大明统治者警惕。
募兵制下,兵为将有,容易形成大将拥兵自重的局面。
戚家军、李家军,这些响当当的名号不仅仅只是荣誉,更是令统治者警惕的危险。
大明为了避免出现兵为将有的局面,对募兵制做出了调整。
即:募者一官,统者一官,彼此不相照应。
如此,尽量避免兵为将有的局面出现。
然而,这却毁了募兵的战斗力。
募兵者只管募兵,以后兵能不能打仗不关他的事,所以,他只管草草招人,应付了事。
当初,戚继光募兵时,多是"乡野老实之人",如今,所募者多是"游食无赖之徒"。这些人今天在这个营当兵,领了工资就逃走,跑到另一个营当兵,只想着混饭吃,基本没有什么战斗力。
这些暮东朝西的士兵,又给统兵将领开了财路。
反正每次发了军饷就会有一群人不见,不如多报一些人。
本来是30个人混饭吃,我只要上报有50人来混饭吃,不就多领了20人的军饷了?
于是,"挂虚冒饷",盘剥士兵司空见惯。
当初,卫所兵腐败了,募兵顶上,如今,募兵也腐败了。
大明可以依靠的,只有戚继光、李成梁时代留下的老本了,一旦老本报销,就"举天下之兵,不足以人战守"了!
辽东强兵的没落
而辽东强兵的老本,也确实消耗殆尽了。
辽东强兵,是李成梁一手组建的。
当年,已经年满40岁的李成梁大器晚成,深感时不我待,作战身先士卒,以优厚待激励三军,"锐意封拜,师出必捷",打造出了一支朝气蓬勃、战斗力强悍的李家军。
然而,功成名就后,李成梁却奢侈无度,沾染了一堆官场坏毛病,使李家军的朝气也渐渐消失。
1581年,李成梁去职。
李成梁去职期间,"十年之间更易八帅,边备益驰",这种大环境下,李家军手下的将官自然也"暮气难振,又转相倍克,士马萧耗"。
1591年,李成梁自镇辽东。
然而,年事已高,又已沾染一身坏毛病的李成梁,不再是当年那个"锐意封拜"的中年人了,加之土蛮去世,开原、广宁马市复开,辽东战事渐少,因此,军队没有得到整顿。
此时,李家军还剩下以早年部曲为核心的精锐部队。
万历朝鲜战争,李如松、李如梅、李如柏皆率军参战。
李家军在万历朝鲜战争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碧蹄馆之战,李如松一度陷入日军重围,"官军丧失甚多"。其中,李如松、如梅的李家家兵损失惨重。
因此,在此后的征战中,李家军的精华损失殆尽。
李如松在与土蛮的作战中中伏战死。
李如梅也在袭击镇西堡的作战中,"血战重创",死伤惨重。
"至是,父兄故部曲已无复存,而如柏暨诸弟放情酒色,亦无少年之锐"。
萨尔浒之战中,赋闲二十年的李如柏领兵为一路,然而,这支军队,与当年的"父兄弟部曲"已不再是一回事了。
战争指导能力持续退化
从万历朝鲜战争到明清战争,大明的军力确实在迅速衰退。
然而,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比之八旗,大明仍有拿得出手的能战之兵。
只萨尔浒之战,刘綎、杜松等人的军队其实在正面作战中都不错。
萨尔浒之败,倒不是明军将士一触即溃,而是明军在战役指挥上的错误,使明明兵力占优的明军每每要在不利情势下展开作战,自然失败!
此后的明清战争中,大明依然能组建战力强悍的军队。
关宁铁骑、天雄军等足以与八旗一较长短的军队。
然而,大明统治者在战争指导上昏招迭出,使这些精锐无法发挥,有的军队在内部矛盾中报销(如卢象升的天雄军),有的军队则最终成了对手的帮手(如关宁铁骑)。
这种指导下,纵有雄兵,也无能为。
募兵制变形,以及张居正去世后朝政的迅速混乱,使大明"造血功能"丧失,仅剩下一些"老本"可以吃。
而这些"老本",也随着优秀将领的离去,连年战争的消耗而损失殆尽了。
因此,明清战争爆发时,明军的战斗力比万历朝鲜战争时出现了不小的退步。
而大明在战争指导能力上的退化,则使明军每每在不利战略形势下仓促与敌人交手,战斗力难以充分发挥,使军力看起来更不堪一击了。
此后,大明仍不伐能人志士,能够新组建强大、能战的军队。
然而,由于大明的战争指导能力持续退化,大明虽不断涌现出精兵强将,但却难以挽回其最终的崩溃。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壬辰倭乱是在1592年,萨尔浒战役1619年,相差了27年之久。
对于一个王朝来说,27年并不短了,比如蒙元也不过100年历史。
这27年变化就大了。
原因如下:
第一,大明经济不同。
在壬辰倭乱期间,大明还处于张居正新政期间。
之前大明的国库仅有130万两白银,但需要支付官军俸银135万、边饷银236万、补发年例银182万,三项通计总支出银需553万两。国库存粮只是够支在京的官军月粮的2年时间,维持全国官兵也就二三个月而已。
也就是说,财政已经赤字400多万两,粮食储备也基本破产。
而张居正改革以后,国库存银达六七百万两(每年收入三四百万两),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军队用10年。
在这种财政的支持下,12万明军才能和强大的日军鏖战很多年。
为此,大明6年耗费白银800万两以上,国库勉强还是可以支付的。
对满清10年战争,战争规模要大得多。比如萨尔浒会战,满清辫子兵就有6万人,明军11万(包括朝鲜兵)。
10年战争耗费白银6000万两,平均每年600万两。自然,如果是张居正时代,赤字还不算多大,拆东墙补西墙还可以维持。
而大明财政收入却降低,到了崇祯时期每年收入只有160万两,大家算算赤字有多大,就算把紫禁城拆卖了也付不起啊!
这种情况下,战争如何能够支持下去。
第二,大明军事战略问题。
大明的转折在于萨尔浒战役的惨败,导致大明北方边境的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萨尔浒战役中,明军大概8万多人,加上朝鲜兵1万3000人,女真叶赫部1万,一共是11万多。
其中朝鲜兵是打酱油的,叶赫部也不可靠,明军其实只有8万多人。
众所周知,明军由于卫所制度的腐败,战斗力下降明显。
但满清辫子兵有高达6万人,实际上满清辫子兵总战力并不亚于明军。
这种情况下,明军如果倾全力和辫子兵决战,未必会完败。
然而,明军总指挥杨镐错误判断局势,认为辫子兵战斗力低下,竟然将兵力分为4路,每路只有二万人。
相反,辫子兵集中主力,以多打少。比如总兵杜松的明军大约2万多人,而辫子兵出动4万5千人,兵力一倍优势,那还打不赢吗?
萨尔浒战役导致明军共损失兵力约45800余人,占参战明军的一半还多。战死将领300余人,丧失骡马28000余匹,损失枪炮火铳20000余支(!),元气大伤。
以大明的经济能力,这么惨重的损失是无法补充的。
随后明军就彻底陷入战略被动,始终没有扭转,最终在洪承畴时代彻底崩盘。
相反,和日军作战,明军的战略则很正常。
由于日本水军战斗力低下,明军和朝鲜军联手首先掌握制海权。日军的补给必须通过水军跨海运输到朝鲜,这就等于掐住了日军脖子。
在具体的战争中,明军采用稳扎稳打,持久战的模式。激战中,双方都有胜负,大体是一个平手,明军和朝鲜军略占优势而已。
但日军无法经受长期消耗,又被朝鲜人民切齿痛恨,失败是必然的。
第三,大明的战术问题。
日军和明军为什么打平手,并不是日军弱。
其实,日军也和满清鞑子兵交过手。
追到朝鲜北部的日军遭遇海西女真部,轻松攻陷二十营。其余女真部落纷纷溃散,可见已经开始逐渐强盛起来的女真人,根本不是日军的对手。
但日军就战术上,不能占据明军上风。
日军骑兵非常弱,又没有装备野战火炮,作战以步兵为主。
明军则有强悍的骑兵部队,在步兵战术上占据很大的优势。
同时,因装备野战火炮,明军具有超射程的打击力,这是日军没有的。明军战术上又有优势!
实战中,日军步兵一旦遭遇大明骑兵,就容易被击溃。
步兵和步兵队长,日军往往又会吃大炮的亏。
自然,日军的强于武士近距离肉搏和足轻的火绳枪,各有各的强,互相无法压倒对方。
但满清则不同。
满清有更强悍的骑兵,只是火炮上差了一些。
但那个年代火炮技术落后,只能用于防御,不能用于野战进攻。
在野战中,明军火炮发挥的作用有限。所以一到野战,明军在满清步兵和骑兵的联合冲击下,往往坚持不住,会溃散。
所以,明军在野战几乎不能胜利,只能坚守城池。
好在有火炮还有火器的优势(野战中火器也难以打败满清弓箭),所以防御战中明军还是比较牛的,才有袁崇焕的宁远大捷,气死了野猪皮努尔哈赤。
不过,在辫子兵也装备了火炮以后,明军也就没有优势,一败涂地也就难免了。
其实原因还有很多,懒得打字了。
由网友 这是谁家的嘟总呀 提供的答案:
抛开卫所兵不谈,但凡有人抓训练的明军,就算是到了明朝灭亡时战斗力都非常强悍,之所以给人不堪一击的表象主要是因为清军入关后一路摧枯拉朽。
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并非明军拉垮,当然也不是八旗军有多骁勇,而是明军几乎都不战而降了。
至于明军在当时为什么会出现大规模投降的情况,只能说老爱家政治工作做的很到位。
前有孔有德、尚可喜、耿仲明,后又洪承畴、祖大寿、吴三桂,清朝对这些大明降将有多优待不用说了吧,放心让他们继续领兵四处征讨就已经很能说明问题了。
看着这些选择投降的待遇如此之好,其他明朝将领有样学样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句话说大清的江山有一半是明朝将领打下来的。
实际上这话太谦虚了,完全可以说大清的江山就是大明的将领帮他们打下来的。
既然说到待遇,那确实值得好好说说。
当兵为了吃粮这不用多说吧,在古代没有多少人有家国情怀的,想让当兵的死心塌地,谈理想虽然有用但绝对没有给钱给粮来得实在。
而明末土地兼并已经严重到朝廷都收不上租子了,哪还有钱给这些大头兵发钱发粮,之所以还具备战斗力,有的是因为军队的军官也兼并土地有自己的收入来源,有的则是军官关系够硬,能从朝廷抠出余粮。
靠关系的代表是胡宗宪,戚继光的戚家军战斗力强悍除了戚继光练兵确实厉害外,胡宗宪背后的钱粮支持也不能忽视。
像关宁铁骑、辽东铁骑就属于有自己地盘的军队,所以抛开历史背景谈李成梁父子,谈袁崇焕是不是好人没有任何意义,立场不同,答案就不同。
被历史大势所裹挟,既然已经身在其中,就没有谁能置身事外。
回头开头,古人并没有那么多的家国情怀,谁给钱粮就给谁当兵,满清给的多,那就给满清当兵,反正在哪都是当兵吃粮,没区别。
所以在古代,待遇怎么样,很大程度决定了一支部队的战斗力。而满清八旗在明末清初时战斗力之所以还算彪悍,就是因为当时八旗军的待遇是真的好,明军看了都馋,所以纷纷投降。待遇没人家好,怎么打。
除此之外,八旗军战斗力强还有一个原因,而这也是明军战斗强的原因。
那就是军队有着系统化的训练。
是的,我们今天的人民子弟兵之所以各个威武非凡,就是因为他们有着系统化的训练,每天、每周、每月、每个季度都有着详细的训练计划。
世人只知道戚继光是民族英雄,是不出世的帅才,实际上戚继光最厉害的地方是他会练兵。
是的,戚继光一生著书无数,除了兵法外,他最得意的作品其实是《纪效新书》、《练兵实纪》、《武备新书》这些教人怎么练兵,怎么带兵的书籍。
而且书中内容并不像《孙子兵法》这种只给个大纲给个思路的兵法,而是事无巨细的教人怎么练兵、带兵和打仗,甚至细致到士兵在行军过程中上厕所的问题要怎么解决书中都有教授。
由于系统化的训练,就算把当时的明军放到整个世界维度上来看都是首屈一指的,能与之一战的应该就只有当时古斯塔夫二世手底下的儿郎了。
至于倭寇,并不是倭寇战斗力有多强,而是倭寇比较分散,而大明海岸线漫长,卫所兵又已经腐化严重不堪其用,所以精锐部队很难做到面面俱到,明军精锐今天守这里,倭寇就跑别处去劫掠,就像老鼠一样不胜其烦。
说白了就是明军精锐不够,等戚家军形成规模后,倭寇甚至连给明军造成杀伤都很难做到了。
上面说过,由于待遇的问题,明末成建制投降满清的明军有很多,这些投降的明军除了直接增强了满清的纸面数据外,最重要的是给满清八旗军带去了系统化的训练。
所以到了清军入关时,经历了系统化训练的八旗兵在战斗力上已经不比明军差什么了,大家招式都一样,最后不就是看谁更拼命,八旗军待遇好,自然也就更拼。
最后就是武器装备了,要知道满清早些时候在大明的红夷大炮面前是头都抬不起来的。当时的大明打满清那就是降维打击,八旗骁骑就是个笑话。
还是那句话,满清政治工作做的确实好,除了掳掠外,大量的明朝官员的投降也给满清带去了能工巧匠和技术,让满清也有了仿制和生产火器的能力,让八旗军在装备上也追上了大明的脚步。
得,这下连最后的装备优势也荡然无存了,明军岂有不败的道理?
明军和八旗军这事,说白了就是一个在进步,一个在原地踏步,甚至退步,当进步的一方实力持平或者超越原地踏步甚至退步的一方后,原地踏步的一方必然会失败。
由网友 这些历史要读 提供的答案:
其实,明军面对八旗军也并非不堪一击。
萨尔浒之战,明军血战五天,三路主力被歼灭,一路仓皇逃窜,三百多将领和四万五千将士为国捐躯!这些可都是大明边军的骨血精锐,一战就全部报销。但这一战明军败在分兵,败在战术,而不并非战斗意志和战斗力不足。
后世很多人都是被清代书写的史书所误导。这些文献褒奖努尔哈赤如何如何厉害,如何如何以少胜多,一战定乾坤。其实,努尔哈赤此战赢得相当艰险,也赢得相当惨烈。
萨尔浒之战,努尔哈赤的后金军总兵力不下六万人,而明朝官军加上仆从军也不过11万,真正的明朝边军总数其实就九万人而已。也就是说,主动进攻的明军,在数量上并没占绝对的优势。
而且,在真正交战时,明朝军队由于分兵作战,在与清军交战时,人数甚至还处于劣势。此战的转折点在于杜松的明军主力被歼。当时,努尔哈赤亲率六旗兵4万5千人进攻萨尔浒的杜松军,而当时杜松所部的兵力明显要少于后金军。
此战,双方激战两天,努尔哈赤的六旗主力付出巨大的伤亡,才最终将杜松部击溃。随后,努尔哈赤得以继续将明军其余各路军队击溃,从而取得战争的胜利。
我们只看到明军是役损失过半,却很少人会去了解,其实当时八旗也损失不少。在此后,明军虽然处处被动挨打,当时在熊廷弼、袁崇焕等将帅的指挥下,还是取得了不少战绩。比如宁远之战,明军就依托坚城利炮,狠狠地教后金军做人,让他们死伤惨重,还干掉了野猪皮。
由网友 湯子曰2100 提供的答案:
关于这问题,我们要先要阐述 一件事实 ;八旗骑兵 是当时全世界最可怕的部队! 以乾隆 元年 ,八旗骑兵的标准要求来看 ;強弓400步 射十中九,三米长枪 挑100斤 ,两匹马 日奔500里!那时候 火枪的威力仅仅150步而已 ,火炮的威力 仅在500步边缘! 乾隆元年,距离萨尔浒之战 ,已经150年 !八旗骑兵的剽悍, 绝对不是我们现代人可以想像的 !!明军 能够与他鏖战百年 ,也是一个不可思议的 奇迹 !
由网友 火星人HR 提供的答案:
万历抗日援朝时期明朝已经过了230岁了,在超过200年的王朝里能在230岁还能打赢对外战争的除了汉朝也就只有明朝了,包括强大的唐朝在230岁的时候已经在等死的床上躺着了,宋朝230岁的时候已经半节入土了,清朝已经签了好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了,唯独大明230岁的时候自然强势,但是万历三大征加剧了帝国灭亡的时间,如果没有对外的万历三大征,明朝的国运超过300年没有任何问题,汉以强亡,明以刚亡
由网友 壹大师 提供的答案:
套用淮海战役中蒋介石的话:当年我率十万健儿北伐,百姓夹道欢迎,时境一变,此处竟成了我葬身之所了嘛?
从北伐到淮海,也就22年。
领导还是蒋介石,军队还叫国民革命军,但我们都知道,这和二十多年前的北伐军,已经完全是两只军队了。
由网友 月影沉霜 提供的答案:
先说结论:女真自己就是原明军重装部队,装备远好于日军。明军已不是当年的明军,明朝更不是当年的大明。
1.将领匮乏:抗倭名将李如松在此前与蒙古人野外遭遇,意外阵亡。
李成梁(李如松父亲)死后辽东无人有威信号令各部,当时东北部族林立,缺灵魂人物的明军孤掌难鸣。
作为李成梁的心腹部将,努尔哈赤在李成梁死后一年起兵可见一斑。
后孙承宗督师辽东颇有见效,又被魏忠贤下黑手。
同时孙传庭等将领在关内平定李自成,无暇北上。
后期洪承畴督辽因私怨诱杀明军大将毛文龙,逼反祖大寿又是败笔。
而在朝鲜壬辰战争时,明军在东北后方颇有威信,也大力武装建州女真以为臂膀,同时戚家军,川军,九边骑兵勇将云集。
2.精锐捉襟见肘:
小冰河期导致各地饥荒,民变不止。
高迎祥,李自成起事后,内地对关外已无力支援。关宁铁骑号称精锐,实际就是孤军,松锦之战女真援军不断,而明军倾巢出动后再无支援。
戚家军北上未与骑兵汇合就被女真火炮截杀,更是雪上加霜。
3.技术装备层面女真远胜日军
建州女真自己就是明军精锐啊!李成梁着力武装的地方军团,靠它威慑其他女真及蒙古各部。大炮,嵌铁棉甲,精骑。。。都是让日军流口水的豪华装备。
总之一句话:在明朝内战时,一支少数民族精锐明军反叛,明朝国力已大不如前,且蠢皇帝,猪队友不断。
和安史之乱本质是三镇精锐边军叛乱何其相似,其实安史灭唐也是一步之遥。
而那时的日军,和明朝任何一个正牌野战军团(包括建州女真)都不可同日而语。
由网友 一壶浊酒半盏茶 提供的答案:
很明显,因为当时的冷兵器时代,白山黑水的女真人绝对是要比日本人更为可怕的敌人。
客观公正的说,丰臣秀吉侵朝,日本刚经历日本战国时代的洗礼,连年的征战,日本无论将领士兵的战斗经验,战斗意志。都要比明朝联军强。尤其士兵层面,明朝联军皆不能比。朝鲜军队不必多说,明朝能跟日本士兵正面作战不落下风的也就那几只精锐部队,比如辽东家丁,戚家军,而明朝这些精锐极其稀少,远远不能像日军那样成建制。辽东家丁更是辽东军阀的私人卫队,是辽东军阀在明朝廷安身立命的本钱,死一个就少一个,这也是为什么李如松在朝鲜轻敌冒进,碧蹄馆之战后痛哭不已直到回国都在也不肯前进一步的原因。
总体来说陆地上明朝联军没有任何优势,这还是在海上李舜臣胜利不断切断日军补给的强有力支援下。
唯一能拿的出手的战绩确实就是海上。明朝联军的节节胜利给日军造成了非常大的烦恼,因为日军所需的物资尤其火枪弹药都要从日本本土运往朝鲜。
最后如果不是丰臣秀吉突然去世,各大名急着回国抢地盘,鹿死谁手真的还未可知。坦率来讲也真就算不了胜利最多算平手,因为明朝联军始终未能收复朝鲜并且战绩也都不尽人意,还是基于在海上日军补给困难的情况下,最后还是让日军从容回国。
而当时的满洲人无论战斗意志战斗技巧当世无能出其左右者,日本精兵皆不能比。
虽然明朝双方拒绝了努尔哈赤的援助,但事实上女真与一支精锐日军还是爆发过冲突。
总有人问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与明国交战
如果明国朝鲜同意努尔哈赤进入朝鲜抵抗日军
两强争锋谁能称霸东亚
虽然朝鲜极力反对努尔哈赤带兵入朝
但日军女真确实发生了一场战争
但不是与当时女真的顶尖战力
努尔哈赤的建州女真
而是日军加藤清正与叶赫女真的一场战斗
战后由加藤家加藤本纪所记载
日军进入朝鲜,朝鲜一触即溃,日军内部争功心切。由于小西行长军团攻朝势如破竹,日军各军团皆认为明国朝鲜之兵不堪一击,加藤清正更是后来居上一路直奔鸭绿江,过鸭绿江想直入明国,夺取最大的战功。但偶遇女真叶赫部发生遭遇战,由于女真没怎么重视,所以没留下什么详细记载。但日本加藤本纪有记载 大意说是遭遇蛮族,大异明国朝鲜之兵甚是骄勇,斩敌多少云云。值得推敲的是,此战过后加藤部有一定规模减员,并且战后都没有打扫战场反而大撤回朝鲜境内,无战事亦在朝鲜驻扎,再也不过鸭绿江,不做直入明国之想,这是唯一跟女真有过接触的精锐日军!
由此可见很明显是日军吃了亏,在白山黑水的深山老林里遇到了冷兵器开了挂一样的女真人。
类此种种不必多说,以至于到明末何为大捷?依托坚城火炮城不被八旗攻破即为大捷。上奏朝廷君臣弹冠相庆。何曾敢与八旗野战?根本就打不过。明末无论明军起义军往往伴随一声鞑子来了就无论将校士兵斗志全无四散奔逃。内心畏敌如虎,焉能不败?
尽管经过有些明吹皇汉造谣摸黑以来,网上常常一会出现满清不强是大明太弱,一会又出现大明很强南明是投降明军打下来的之类的自相矛盾的可笑说法,然而事实上八旗部队在那段时代还真打遍一圈无敌手。除了极少数的几个堡垒难以攻克以外,八旗兵野战还真是没有费劲过。从战斗技巧上来说,女真人从小的生活几乎就是军事锻炼,而自努尔哈赤统一以后,更是进行了大量严酷而全面的军事训练,不但练人而且精炼精选马匹,可以说每一个八旗战士的战斗技巧都非常优秀。八旗兵的战斗力强大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皇太极曾在松锦大战时多次挑战,提出以一个女真兵斗十个明军,或者十个女真兵斗一百个明军,明军无人敢于应战。从战斗意志上来说,八旗兵无疑也是非常强的,宁远之战时冒着各种大杀器悍不畏死的硬是用冷兵器把城墙凿出洞来。在组织结构上,相对于明廷复杂而臃肿的机构,满清简洁的军事政治系统反而在那个时代最为优秀,这种军事民主制公平而高效,不但能大大增加凝聚力,而且可以使人们的价值观念统一而端正。简单的说,就是每个人都羡慕都战斗英雄,更重要的是没有其他(比如贪官奸商隐士之类)可以值得羡慕的人生道路了,这点明朝根本做不到。在武器装备上,事实上八旗兵也做得很好,很多清弓高达100斤拉力,史上记载盔甲鲜明的就像寒冬的江雪一样闪耀。而同时期的明军在萨尔浒之战中刀子生锈好几下杀不死祭祀的牛,演练中也出现枪头震落的尴尬。网上常拿火器来凸显八旗的不足,但其实第一这个时代的火器不是决定力量,比如马林曾摆车阵火器防御,结果依然不堪一击。第二,缺乏基础科学的中国工匠难以做到机械精密加工,火器质量和火药质量都很堪忧,也就是黄仁宇所说的明无法发挥自己的科技优势。不过最后,在动员数量方面,八旗部队就非常可怜了,真正的满洲八旗全数不过六万人左右,在统一全国后就更显得少的不可思议。以至于在清朝乾隆的全盛时期,也充斥着诸如调动满洲兵500、征发满洲兵1000的大量记载,不得不让人唏嘘其捉襟见肘的狼狈与窘迫!人口一直是女真的硬伤清末四亿汉人才一百万满洲人。 但女真人以极少的人口两次入主中原,征服天下,所向无敌。不得不说真是个奇迹。冷兵器时代白山黑水的满洲人战斗力绝对爆棚。但清末热兵器兴起拼的是人口基数人口消耗了,这正是满洲人的死穴。而这个民族也终于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7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