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德国人那么严谨造个车还烧机油?

由网友 织水梦鱼 提供的答案:

德国车一直以其卓越的工艺和高质量而闻名于世。然而,有时候我们会听到一些关于德国车烧机油的问题。为什么德国车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呢?

首先,德国车的引擎设计通常更为复杂,采用了更高的技术标准。这种高级设计使得德国车的性能更强大,但也增加了机油烧损的风险。例如,某些德国车型使用了涡轮增压引擎,这意味着引擎内部的压力更高,对机油的要求也更高。如果机油质量不过关或者不定期更换,就容易导致机油烧损。

其次,驾驶习惯也是导致德国车烧机油的原因之一。德国车通常被认为是高性能车,因此许多车主喜欢以高速行驶或者激烈驾驶的方式来体验其性能。这种驾驶方式会增加引擎的负荷,导致机油更快地烧损。

此外,机油烧损问题也与车辆维护有关。德国车的维护成本较高,需要定期更换机油和滤清器。如果车主忽视了这些维护工作,机油的质量会逐渐下降,从而增加机油烧损的风险。

总之,德国车烧机油的原因可以归结为引擎设计的复杂性、驾驶习惯以及维护不当等因素。为了避免这一问题,车主应该定期检查和更换机油,遵循厂家的维护建议,并采用适当的驾驶方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充分享受德国车带来的卓越性能和驾驶乐趣。

由网友 爱生活的小鱼Sh 提供的答案:

德系车都是高温发动机,因为高温可以让汽油雾化更好,机油抗剪切能力增强。只是因为德国没有限速,发动机表面的高温塑料件也能被风散发,气门油封带走的热量也因为油流量大而大。但是在中国开车很容易使塑料件在高温下老化,尤其是气门油封,从而导致严重漏油的问题。

由网友 非专业车评 提供的答案:

谈到德系车烧机油真的是个令人很无奈的话题。十多年前关于德系车烧机油的说法层出不穷,而现如今德系车烧机油几乎成为了一种共识。也就是说无论现在的德系车是否烧机油,它都是要烧机油的。无论别的车系是不是也存在烧机油的现象,可德系车却总是要烧的。

总之德系车是否真的烧机油似乎已经不再重要,在广大车友及非车友心中德系车就应该也必须是烧机油的。而导致这样结果的根本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其次就是消费者的主观层面的认知。似乎网络上永远留不下关于日系车出现问题的记忆,而对于出现问题的德系车而言则是遗臭万年。最终就产生了德系车一定要烧机油,而日系车就一定不会烧机油的非客观结论。

如日产1.6L发动机烧机油很常见,当年凯美瑞2.4L发动机烧机油非常严重。丰田3GR发动机烧机油几乎是通病,雷克萨斯IS300汽车几乎8、9万公里就会开始烧机油,每千公里机油损耗量超过1L的并不少见。还有2.7L的汉兰达,十万公里左右几乎辆辆烧,去年年底接触一辆27汉兰达10.6万公里,每千公里机油损耗量接近1.4L,变速箱在换油时都有破碎的钢珠流出。

所以这是严谨不严谨的问题么?各大汽车品牌都有几款机器是烧机油的,关键看烧机油的机型装机量有多大。销量越大、出现问题的车子就越多,所产生的市场反馈也就越剧烈。反之就是销量越少、出现问题的车子就少,产生的市场反馈也就越平淡。就拿丰田的3GR-FE为例,07、08年出现大面积的烧机油、漏机油问题。一些新车甚至在几千公里时发动机右侧气缸盖与缸体的接合部位就开始漏油了。

而导致问题的原因则是因为设计缺陷,漏油位置的缸体与缸盖的接合平面度较差,而在配装时又没发现这个问题,导致起到密封作用的橡胶面积不够。实际上五大车系诸如此类设计缺陷问题数不胜数,存在烧机油、漏机油的机型也不占少数。但还是那句话朋友们的思维中有且只有德系车是烧机油的,其它车系烧不烧不知道、也兴趣去搞清楚到底烧不烧,所以其它车系=都不烧。

一款烧机油机型的恶名取决于销量

既然在内燃机发展历程中存在很多存在设计缺陷的机型,那为啥大家却只记得大众旗下的EA888(2代2.0T)烧机油呢?关键在于装机量(销量),EA888是大众旗下的主力发动机,覆盖范围从A级车到C级车,还包括奥迪、大众旗下的多款SUV。整体销量实在太大,同样的烧机油概率,销量10万辆与销量千万辆所产生的反馈是不同的。

比如一款车销量=0,那么出现问题的概率也是0、投诉0,那么我们能不能说这款车的质量好?同样存在设计缺陷的3GR-FE为啥就静悄悄的离场而不掀起波澜呢?因为这款机器配备在锐志、雷克萨斯GS、雷克萨斯IS以及皇冠上,这几款车加到一块的销量可能都赶不上迈腾销量的1/10多。只要产生的反馈不剧烈,厂家及时下场解决、慰问下车主基本可以很好的平息。

烧机油的不同类别

1.设计缺陷:这类机器可能因为种种原因存在设计上的缺陷(如上文中起到封闭作用的橡胶件不够大,没有封闭完全)。这类机器出现烧机油的节点很靠前,通常几万公里就开始烧,严重些的甚至几千公里就开始明显的烧机油。

2.机体老化:机体老化所导致的烧机油任何车系都无法避免,也就是说无论日系、德系还是美系车都存在烧、漏机油的那一天,只不过是早晚问题。无论是什么车系、什么品牌的汽车,终究逃不过烧机油。

3.保养问题:因不按厂家要求进行保养导致烧机油的占比并不高,如用廉价机油、翻新油等等。大部分这些问题集中在公家的车辆上,因为车不是自己的、保养维护往往又都外包出去。私家车大部分都是按照厂家的要求来的。

德系车烧机油的原因

德系车烧机油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设计层面上的缺陷,比如二代EA888(2.0T)、宝马N54发动机。这两款机型在烧机油界可谓是大名鼎鼎,也正是因为这两款机器导致德系车被扣上了烧机油的帽子,直到现在都没办法摘下来。二代EA888(2.0T,1.8T烧机油问题很少)上市后,很快就出现大量烧机油的投诉。

二代EA888于2012年上市,那个时期恰恰是咱们乘用车市场的井喷期,汽车市场最黄金的时期,所以车子卖得多、烧机油问题就出现得多,所以大众车烧机油问题很快传到大江南北。2代EA888所存在设计缺陷的地方分别是活塞环、油气分离器,正时链条也存在问题,后来这些问题在三代EA888上已经被改良,也就是说三代EA888烧机油问题已经被控制,但印象改变不了了。

另一面烧机油的典范就是宝马的N54,这本该是一台机皇,当然它的确是当时乘用车领域的性能机皇,但却带了一身先天病。宝马经典的3.0L自吸N52在升功率方面被日产的VQ37HR、丰田的2GR-FSE所压制,导致宝马在自吸领域失去了信心。为了在短时间内实现对VQ37与2GR的反超,给N52挂上了两颗涡轮、腹内锻造、改电喷为直喷。强行升级后的N54在性能上的确强,但开发周期太短导致这台机器设计缺陷多到难以统计,导致烧机油、漏机油、高压油泵当机、喷油嘴漏油、进气端涡管爆裂等等。

至此德系车成了烧机油的代名词,因为这俩品牌一直卖得不错。大众在普通品牌中销量最高(那时候南北大众年销量=两田一产总销量*2,接近),在豪华品牌中宝马又持续坚挺,再加上EA888奥迪的多款车型也在使用,就是2007-2012年间,德系车成为了烧机油的代名词,说到底就是个别几款发动机引发的问题。大众终究不比丰田,丰田旗下各种机型琳琅满目,但GR系列就有7款,UR系列、GZ系列、KR系列、NZ系列、ZZ系列UZ系列等等等等,高达上百款。大众主力机只有EA888,一旦EA888出了问题波及面就太大了。

德系发动机缸壁上的网纹导致烧机油

关于德系车烧机油有一种说法是德系车缸壁上有网纹,这些网纹组成一个个的储油罐所以烧机油。实际上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任何车系的缸壁上均有网纹,作用的确是起到储存机油的作用,同样通过网纹的消失来判断缸壁的实际磨损程度。试问这是什么高深莫测的独有技术么?但凡在铁工厂干过、有过钳工经验的朋友都知道,这就是在金属表面做的刮花处理。

如上图所示这是上世纪8、90年代咱们钳工用三棱刮刀在金属表面刮的纹理(也叫做燕纹,这功夫没几年下不来;下图鄙人业余时间刮着玩的),金属表面的刮花处理主要就是为了储油,增加润滑。只不过现如今自动化普及了、对精度要求高了,钳工的手感终究比不上数控设备,所以现在都是珩磨机来完成刮花处理,精珩之后珩磨石就会在缸壁上刮出网纹。

这可不是德系独有的技术,而是机械制造行业均掌握的最基本技术。日系、美系、法系等等车系的发动机缸壁上皆有纹(差异在于是不是直观),但朋友们似乎只注意到了德系发动机缸壁上有网纹,但却没注意其它车系发动机上是否也有纹,这就形成了信息的不对称。所以用缸壁上的网纹来解释烧机油太牵强,这是另外一个故事,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

那么德系车烧机油除了设计缺陷难道就没有其它问题?其实也有,如设计无缺陷的德系发动机为何也会比日系发动机更早开始烧机油?因为德系发动机的橡胶密封件老化得太快了,密封件一老化、失去弹性,那自然要漏油、烧油,所以德系车机舱跑个10万公里必然油腻腻。这可能与涡轮机多一路热源有关,当然也可能与供应商提供产品的品质有关系。

德系汽车品牌(欧系)与日系汽车品牌在供应链条上存在差异。欧洲那些供应商大都是独立运营,比如说舍费勒、博世、法雷奥等等,主机厂选择供应商时往往是采取招标类的方式。合作周期并不是很长,各大供应商往往喜欢用新花样去取悦主机厂,但花样多了难免在实用上出问题。而日系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往往是深度捆绑,主机厂与供应商之间相互控股,比如丰田与电装、日产与杰特可等等。

合作周期长的超乎想象且极其稳定(如丰田为啥不用博世的ESP),供应商能拿到长期订单不愁吃喝,所以在花样上玩得少,但相互控股形成的深度捆绑则必然会导致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局面,供应环节质量出问题供应商自己也会受到损失,大家面子都不好看。所以日系零部件供应商在品质、标准上要比欧系零部件供应商更强,这也导致了日系车在细节上更出色,小功能、小细节出现问题的概率更低,但欧系车用久了一个塑料按键都可能融化。

由网友 松松1915 提供的答案:

我在德国的小兄弟奥地利留学,毕业后在德国上班。加起来在德国生活十来年。我说一下"德国以严谨著称,为何车烧机油?"。

首先德国在欧洲和北美人性,日本,韩国眼中真的是"严谨"著称吗?有欧美人用刻板,严谨,低调来形容德国人的性格,穿着。但是德国人真正在老外眼里是"靠谱"。一提起德国就和严谨挂钩的话,应该只有我国。包括我国的邻居韩国,日本都不用严谨形容德国。但是和美国,法国,英国,俄罗斯,澳大利亚,印度这些国家比起来,德国人靠谱基本是公认的!我在德国和奥地利的时候,他们也不用严谨形容德国人。只是说学习,工作要严谨而已。网友说了:"就是靠谱,车也不该烧机油啊?"。接下来我说一下德国一些车烧机油的事。

在德国我看到过很多的德国产品,其实生产过程和产品外观工艺和严谨,细致挂不上勾。但是德国的产品有个比较大的共性就是性能好。德国不像日本,德国不崇尚"细致中见功夫"。德国更加注重:"器欲尽其能,必先得其法"。第一.德国的车,更加看中性能,尤其是高速性能。至于制造成本和使用成本是其次,只要性能够好。哪怕喜欢出小毛病,弄好上路仍然优秀。但是在我国德国车烧机油,我觉得要看三个因素:

第一.德国车的设计上,注重高速性能,那么在设计上就要考虑发动机转速这块,转速高带来的温度因素。金属也是热胀冷缩。所以一些连接件的公差配合设计上需要比一些日系注重家用的车余量大一些。机油除了润滑,也有冷却作用所以,德系车运行中机油进油量大一些是设计需要。当然这个不是烧机油的理由。进油量多,机油损耗多一点是正常的。

第二.大家了解过没有,我在德国和奥地利,没怎么听说过德国的新车没几年就开始烧机油的。这个因素很多,出厂时候装配啊,日常保养啊,日常驾驶习惯之类的。比如一些德系车,对机油的参数,品牌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有人说我去4S店保养了。是的我的车也在店里保养的。但是我的车机油要加12升,但是有些店就给你加10升。一个最起码的要求都做不到,大家想想机油的具体要求能完全做到吗?不过我的车还没有发生烧机油的问题。同平台的车有些车友反映有烧机油问题。不过这些车在德国性,还真没通过烧机油。再有德国对于日常保养很多都是自己动手,基本机油换得比较勤快和严格按要求来。

第三.就是很多德国车,不像去日本车和韩国车,德国车的性能要想发挥好,其实有时候需要花些时间去学习的。就好比让奔驰大G爬坡似的。就是加油门往上登。这些都太不科学了。兰德酷路泽,猛禽可以。大G绝对强,但是要想把它发挥出来需要了解透。德国的东西简单粗暴使用,不是它的的风格。

不过德国车在我国出现烧机油现象不是个例,德国方面必须引起重视。不能忽视最大单一市场的消费者感受。从德国厂家自身先行动起来去积极的解决"烧机油"现象!

由网友 机油教父老白 提供的答案:

看了这么多评论,都是往速度,拥堵上来肯定德国车烧机油,看来在中国,真正理解发动机的没几个人。

第一,机油就算进入了燃烧室,也是不参与混合气燃烧的,第二,机油消耗大,与是否经常高速,拥堵无关,国内的所谓的专家,能接受吗?

先说第一,机油是可燃物,但不是易燃物,它不会像汽油,柴油那样爆燃,并且机油进入燃烧室的状态也与汽油,柴油不一样,机油进入的方式是溜缸式的,不是雾化状态,就更不可能参与燃烧了。就算机油想燃,时间也不够,缸内爆燃的一瞬间,机油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被排出发动机,随废气旅游去了。如果有很少的一部分机油粘附在活塞顶部,没出去旅游,也同样没有足够时间让它慢慢燃烧,但是会被不断的高温,碳化,被高温碳化,与参与燃烧碳化,结果差不多,所以,许多维修大师,汽车专家都不明白的,就认为是机油燃烧后的积碳。

活塞上的油环,下行时,除了刮去多余的机油外,还要预留一层薄薄的机油在缸壁上,那是为了润滑气环的,如果气环没有机油润滑,与缸壁产生干磨,发动机分分钟拉缸,如果燃烧冲程把缸壁上的机油燃烧掉了,那么下一步的排气冲程时,气环与缸壁就是干磨,发动机一样的,分分钟拉缸。

这是第一,如果想知道第二,评论区留言。

由网友 宁波乡下拧 提供的答案:

提这个问题的大前提不成立,也就是说德国人严谨这句话不成立,德国不乏伟大的数学家和伟大的物理学家,有很多非常严谨认真的人,但是因为有这样的人就能说明德国人就严谨了吗?

马克思是德国人应该都知道吧?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

马克思这些话是从那个国家的人性中总结出来的?马克思不会跑到中国来体验出来的吧?

德国车为了其利益,在美国搞尾气软件作弊,可以说是全球大企业首次暴露的最没底线的事情,结果被美国罚得底裤都不剩,德国政府也为这件事道歉。

在中国到处都是加L的德国豪华拉皮车,为啥欧美不拉皮而到中国就要拉皮?把紧凑车能拉成中型车,这合理吗?这科学吗?

美国版的途观帕萨特很早就以优秀的成绩通过了美国iihs的小角度碰撞,但为什么在中保研碰撞中同样形式的碰撞同样的车却都被撞成垫底?难道这就是德国人对近乎迷信他们给他们提供最丰厚的利润的中国人的回报?可恨的是从没见过德国人对这个碰撞情况的正面解释,只有4s等一些人支支吾吾说这个角度的碰撞极少发生,这就是严谨?这不是严谨,是人性的极度冷漠!这个解释实际上是否定了美国小角度碰撞的必要性。

事实恰恰准确地打脸德国企业,在中国发生过一件车祸,一辆途观逆向超车,在逆向车道上撞上日本易拉罐本田的小缤智。几乎就是现实版的小角度正面碰撞,结果小缤智车头几乎撞没了,但乘员仓空间几乎没有多少变形!车上乘员至少活着。而大途观呢?大途观副驾A柱折断,副驾驶仓坍塌,副驾驶乘员惨死。

如果德国人能严谨点,像对待美国人一样对待中国人,那么途观上的人会死在德系傻迷压根都看不起的低个级别的缤智手下吗?

我不明白,中国人买德系车这么多,美国买德系车的人那么少,但为啥德国人对美国人战战兢兢,而对中国人几乎肆无忌惮?我现在的猜测结论是美国的技术机构媒体机构对德系车的态度比较客观,不卑不亢,是一说一,不像我们一些人一窝蜂地把德系车夸上了天。

以前我们有很多人把安全性非常差的桑塔纳吹成无坚不摧的安全神车,说单单按一下引擎盖就知道桑塔纳有多少厚实,日系车一按就瘪,殊不知引擎盖太硬正是桑塔纳的安全缺陷,车撞击行人的时候,软的引擎盖还能给行人带来缓冲,带来生存的希望,这都是造车的常识,但德国人从来对这种黑色幽默昧着良心三缄其口,结果,网络上长期流传诸如吸能就是吸命之类的与科学完全违背的却有利于德系车销售的屁话,德国人:做人要厚道啊。

德国有很多天才:高斯、希尔伯特等等,但是美国英国等国家更多,严谨两个字也不是几个人能说明问题的,德国人严谨,那么日本人做事情不严谨?中国人也很严谨啊,所以大量的芯片都出自中国台湾,苹果手机也叫中国人造。

世界上的人都是人,人都良莠不齐,所有的人都会干错事以及坏事,人的秉性都类同,不要傻兮兮地迷信德国人,保持理智,别为恶心的宣传买单,里边滴着血呢。

由网友 爱车大家说 提供的答案:

都说德国人严谨,但现实中很多德系车更喜欢出现烧机油的情况,这就让人捉摸不透了:都说你严谨了,为啥造个发动机连烧机油的问题都解决不了?

我觉得问题的根本就在于德系车中一些车型对动力的追求太苛刻了。你可以对比一下同级别的德系车和日系车,在油耗相差不大的情况下德系车的动力普遍比日系车要好。而为了满足动力需求,德系车不仅大量使用涡轮增压发动机,而且增压值也更夸张,这就是导致德系车更喜欢烧机油的根本原因。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1、活塞与气缸间隙

发动机工作时温度会升高,而金属材料都有热胀冷缩的特性。活塞和气缸壁配合非常紧密,所以更应该考虑热胀冷缩的影响,否则发动机升温后活塞会卡死在气缸里。

对于全铝发动机来说由于缸体和活塞都是铝合金,膨胀系数相同,所以活塞和气缸壁在冷机状态下的配合间隙可以更小。

而一些德系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工作强度高,缸体强度要求更高,用铝合金缸体的话缸体体积要更大,厂家为了成本考虑会使用强度更高的铸铁缸体,但铸铁的膨胀系数比铝合金小,也就是说发动机温度升高后铝合金做的活塞膨胀量更大,而缸体膨胀量更小,如果冷机状态下活塞与缸体配合间隙太小的话等温度上升后活塞就会有卡住的风险,因此活塞与缸体的间隙会大一些,这就导致了发动机达到正常工作温度之前气缸壁上会有更多的机油,而这些机油在做功冲程大部分都会被火焰烧掉。

2、曲轴箱通风系统

活塞与气缸壁之间并不是完全密封的,而是存在一定的间隙。在做功冲程混合气燃烧产生极高的压力,一部分高温高压的废气会从活塞与气缸壁之间窜入曲轴箱,这叫做"发动机窜气"。

发动机窜气会导致曲轴箱压力越来越高,影响发动机工作,所以发动机上都有一个"曲轴箱通风系统",把新鲜空气引入曲轴箱,再把曲轴箱里的废气吸入气缸燃烧掉。

由于曲轴箱废气里有大量的机油蒸汽,所以废气进入气缸之前要先经过油气分离器把机油过滤掉。但油气分离器并不能彻底把机油过滤干净,因此仍然会有一部分机油蒸汽被吸入气缸。

而增压发动机工作时气缸压力更高,窜气量更大,因此废气循环量也更大,被带走的机油蒸汽自然就更多了。

3、发动机漏油

同样是使用了一定年限的汽车,德系车发动机漏机油的现象普遍更严重。

就拿日系来说,很多都是自然吸气全铝发动机,缸体、缸盖、气门室盖都是铝合金材料,装配时紧固力度大,密封相当严密。再加上都是铝合金材质,膨胀系数都一样,因此只要你不拆开,使用再久都很难出现渗油的情况。

而德系车很多发动机使用的是塑料气门室盖,靠橡胶条与气缸盖密封。由于塑料件强度低,所以安装时螺栓的紧固力不能太大,再加上塑料和铝合金的膨胀系数不同、橡胶密封件时间长了会老化变硬,所以使用一定年限后就容易出现渗油的情况,这也会导致机油消耗量过大。

4、发动机更新换代快,设计缺陷出现的概率更高

这些年德系车发动机更新换代速度很快,过几年总要出个新款,而设计新发动机是可能会出现设计缺陷的,更新换代越快出现缺陷的概率也越高。

比如前几年大众的EA888烧机油,就是因为曲轴箱通风系统的油气分离器设计有问题,改进后情况好了很多。

5、保养里程

不仅仅是德系车,记得很早以前很多欧系车的保养里程都是7500公里起步,如今几乎又增加到了10000公里。这就意味着发动机机油正常消耗的时间更长,进一步增加了使用周期内的机油消耗量。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8959.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17.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