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感觉国内普遍不重视歌手的创作能力?_为什么中国歌手不会作曲

由网友 Michael的小辫子 提供的答案:

因为作曲知识成本高回报小,华语乐坛处于声乐崛起的时期,没有发展到作曲、作词阶段

方大同:"欧美是没有所谓创作歌手的说法,所有的职业歌手都具有基本的创作思维"。

一个音乐市场、音乐国家的发展是有历程的,我们华语音乐发展其实不过四十年,当下所处的状态是一个抄袭时代结束,原创时代朝着声乐专业化的过渡期,还没有发展到作曲、作词、编曲大众化音乐人的阶段。

就目前而言,导致国内普遍不重视歌手的创作能力缘由主要是:对于歌手而言,作曲的知识过于昂贵、门槛过高,而回报很少,无法形成实用的市场技能。我国作曲知识的普及性依旧很低,大众学习作曲的门槛非常高,而商业作曲又被少数人垄断,基于作曲的上下游产业链条,被资本卡住脖子,作曲的利润有限,远远不如声乐和偶像卖脸。市场是一切的源动力,要想重视创作,必须具有基本的职业中坚市场。

林俊杰、陶喆、王力宏四人的优秀,其实在欧美是比较寻常的,因为林俊杰、陶喆、王力宏三个人都是外国人,两个美国,一个新加坡自小受到了完全体的欧美音乐知识和音乐环境。只有周杰伦这个怪才,是源于天赋和儿时古典音乐的熏陶异军突起,所以周杰伦的个例,惊艳并不能当做华语乐坛20年前就已经进入了原创创作时代,其实到目前为止,华语音乐的发展依旧是初期阶段朝着专业化进步的道路上。

音乐创作的门槛是很高的,这种门槛主要是音乐创作的知识和音乐创作的环境成本。对于当下的市场,音乐创作的知识主要停留在套路和弦的网络传播上,一般的作曲课会集中去讲如何让一个零基础的创作者去学会套路和弦的使用,而在套路和弦的使用过程之中,大部分的零基础人员因为从来没有接触过音乐的色彩培养和缺乏进阶知识,大部分人是利用简谱数字的排列组合方式来完成作曲的。

我们整体的社会作曲认知,还处在一个普及套路和弦的过程,甚至于掌握最基础的套路和弦在今天就是少数人的红利。这种情况,作曲的质量显然是较为初级的,这是主要导致商业歌手不重视创作能力的核心。而实际上一些说唱歌手、有留学、出国学习经验的歌手,他们的创作能力都会远远超过内地歌手,比如万妮达、邓紫棋、梁博等人。这进一步说明了商业音乐环境的追求差异,华语市场追求商业化效果,品质其次。欧美相反。

以下,从作曲的核心知识来表明创作对于歌手而言真的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创作歌手的乐感要求:器乐五年起步,声乐五年起步;

所有的创作型歌手的入门要求是同一个——乐器,核心是钢琴(键盘)和吉他。不会乐器的歌手,通常都是非创作型歌手,当然也存在一些简谱作曲的现象级歌手,比如许嵩、薛之谦。但是整体的音乐品质很难获得成熟主流认可,比如金曲奖之类的专业奖项。

那为什么几乎所有的创作歌手一定要会乐器?而且他们学习乐器基本上都是从小开始,五年起步,普遍在十年以上?答案是两个字:乐感;学一门乐器的时间越长,对于音乐的理解就越深刻,对于音乐制作的和音审美就越准确,进而对于音乐表达情绪的共情效果就越娴熟。这是创作的核心动力。

乐器对于作曲的帮助地位,就如同语言对于我们生活的帮助,乐器就是音乐创作者的声带。那这个就有意思了,歌手的吃饭家伙普遍是声乐,声乐同样也是五年起步,十年小成的领域。如果一个歌手想要成为创作歌手,那么他起码需要在声乐和器乐同时进步,才有机会成为创作歌手。而当下华语音乐市场的比例是这样的:

声乐-非科班出身的业余/兴趣职业歌手占比:85%(四大天王等所有的香港歌手,绝大部分TW歌手都是业余出身);

声乐-非科班但有声乐培训的职业歌手占比:15%(邓丽君、林俊杰、张杰等人);

声乐-科班职业歌手占比:5%(汪峰、那英、单依纯等);

这里的科班我们统一包括一切的音乐专业(作曲、声乐、器乐、电脑工程),即使如此拥有科班教育的音乐歌手依旧是非常少,近几年单依纯、黄霄云、周菲戈等人算是不错了,一年总有几个可圈可点的科班生,这还是得益于华语音乐的发展,流行声乐进入了大学声乐系。教育才是一切动力。可是流行作曲系、爵士作曲还没有成为大学的专业,而且我们没有类似伯克利这种品质叫好的音乐私立大学。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看一看职业歌手之中拥有器乐学习经历的歌手占比有多少:

  • 没有乐器能力的职业歌手占比:95%(四大天王、单依纯、周菲戈等);
  • 拿起乐器做大调伴奏,或者能假弹和稀泥的职业歌手占比:3%(任贤齐、谢霆锋、韩红等);
  • 娴熟掌握一门乐器五年之上的歌手占比:2%(周杰伦、李荣浩、邓紫棋、陶喆等);

拥有乐器能力的声乐专科生,几乎是凤毛麟角的存在。当这种中创作歌手概率交叉,那就是我们大学音乐教育培养的拥有系统学习的创作型人才基本要求概率,就是2%乘以3%的万分之六的概念。职业歌手之中的万分之六,这等于是六千万分之一概率。

所以本质上,还是因为音乐教育的不足,这种不足主要是教育、培训对于音乐创作的忽视,和音乐创作门槛过高的社会艺术发展滞后问题。周杰伦收徒吗?不收徒,世面上可有任何一个歌手在教学其他歌手如何作曲?没有。人才稀少之下最关键的核心就浮出水面——知识回报率极低。

音乐创作的知识回报率极低;

当满足基本的声乐训练,器乐坚持后,要想成为一个拥有基本作曲能力的歌手,还需要以下知识:

1:基础乐理;

2:和声学;

3:流行曲风实践;

基础乐理这个比较好解决,对于歌手而言,声乐和器乐只要唱多了,其实可以自学完成,没有可以快速上手,即使是薛之谦不懂五线谱,他的节奏、音准、调式也都是合格的。

整整遏制音乐创作人才极少的核心知识是和声学和流行曲风实践,和声学这个东西他真的需要老师教学传道受业解惑,几乎很少自学的创作者可以拥有自学的和声学知识,因为和声学的复杂程度远远超出了自学的上限。这也就意味着和声学作为一门单独的学科,他基本上没有培训的可能,任何基于和声学的培训都是片面和不赚钱。他需要背靠大学音乐教育的推广,才能实现知识的普及。

基本上我国不存在一个歌手愿意为了作曲而去找和声学的培训,更愿意找快速见效的速成班,而往往这种速成班又是会植入很多上限思维,和声学的普及在音乐之中,目前的主力是编曲人士通过自媒体的方式来完成普及。

而和声学他又无法快速投入生产,只能以基础知识传播,因为流行作曲的最终归路是——曲风实践,和声学的知识传播到实践又是一个长线。曲风实践又是一个老大难的长线投资,有可能是没有任何回报的长线投资。作曲的时间无比长,比声乐、器乐都要长,而且的回报是没有保底的。

换句话说,我们市场的流行作曲领域,没有形成可以大量、批次生产中坚作曲专业人员的基础教育能力,全是无为而治,自然发展,这显然是很难形成优质人才的培养。


整体而言,歌手的创作能力,对于当下的华语音乐市场是不现实的。目前可以做好声乐向的国内新生代歌手培养就非常不错了,等声乐歌手开始饱和后,自然作曲、作词人才需求增大,十年一个阶段会形成进步的。

由网友 画家张瑞勇 提供的答案:

源于中国社会价值观不正。一切源于社会资源分配。本来艺术文明,一切核心在于创造,如肖邦才是音乐顶流,而中国偏偏把会弹的好肖邦作品郎朗,李云迪之类当顶流。"我不是说郎朗不行。只是他不是核心。是优秀,但离日本那个谁创作巜原故乡风景》是差十辈子,可中国社会却不这样认为,在社会名气,财富分配,社会地位,作曲,作词人远远不如一歌手,一演奏者。是极其可悲的。这可悲现状,有国内一部分人才,但不是天才,占高位造成的。举个例子,那英可以称华语乐坛大姐大,可以轻视刀朗。那英肯定是人才,可她不会作词作曲。刀朗待遇还算好,自创自唱,可更多创作人没有自己唱,啥也没有。而一首歌或一首曲,创作重要性占百分九十八,唱的,演奏占百分之二,一首好歌曲,中国至少可以找出十万人唱的不比那英差的,只是每个人风格有差异,并不代表艺术水平高低。而十三亿人一年,十年末必能创作一首好作品,如前百年中国共有二首半音乐作品可称名曲,巜二泉映月》,《梁祝》,巜赛马》。可见创作之艰辛,和伟大。我不是说歌手没有才华,如果你们把名气,财富,地位给那英之类是十万元,那么你们应该给阿炳之类一万倍也不分。可阿炳之类在现实中很落魄,阿炳就是活生生例子。解放前一样,当今也一样。中国重视过原创者吗?

由网友 皮皮杂谈412ni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有多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从历史和文化背景上来看,中国的流行音乐文化起步较晚,而且在一段时间内一度被限制和控制。因此,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流行音乐市场,中国的流行音乐市场还存在很多不成熟的地方。这些不成熟的地方包括唱片公司、电台等机构对歌曲创作能力的忽视和缺乏鼓励。

其次,在商业利益驱动下,商业节奏加快、消费观念转变等因素也对歌手的创作能力带来了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许多公司更愿意推出那些外表、形象好看、口碑好的歌手,而对于创作能力相对较差或未被发现的歌手,则无法获得更多资源和支持。

最后,从教育层面来看,音乐教育虽然已经逐渐受到人们重视。但是,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里,许多传统中式音乐课程更注重练习技术性强、传统曲目为主,并未给予学生充分创作机会。这也对音乐创作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综上所述,中国流行音乐市场和文化体系的不成熟、商业利益的压力以及教育模式的传统局限等因素都对国内不重视歌手创作能力带来了影响。

由网友 冰o鸟 提供的答案:

国内音乐市场多年以来,商业化氛围较浓,往往以商业利益为导向。


  • 很多时候歌手的音乐创作能力并不是制作音乐的必要条件,只要歌手具有一定的歌唱技巧、演唱能力和外貌条件,就有可能成为明星。

  • 由于市场对作品的投资回报率要求较高,有时候为了更好地保证商业利益,制作团队也更愿意选择既定的曲风、主题和制作方式,而不是给予歌手更多的创作自由。

  • 对于一些流行音乐市场的消费者来说,他们对音乐作品的创作背景、灵感来源等知识并不十分重视,只关注歌曲本身是否好听、节奏是否感染力强、歌词是否容易上口等方面。因此,一些制作团队可能会更注重音乐作品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忽视歌曲背后的创作力量。

  • 但是,在国内还是有一些歌手和音乐制作人注重自身的音乐创作能力,这些唱作人通过作品的推出来吸引更多关注。同时,随着音乐市场的不断扩大和多元化,一些新的音乐风格和主题也逐渐受到市场的欢迎,为歌手的音乐创作能力带来了更大的发挥空间。

由网友 璞玉浑金声玉振 提供的答案:

欧美有几个具有超凡唱功的歌手有词曲创作力的?你是拿那些半吊子唱功的创作歌手凑数?

首先,术业有专攻,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条真理。人的才情是有限的,而每项工作要做好又都是有着很高要求的。你啥都会,但可能啥都蜻蜓点水,到头来一事无成。须知,演唱本就是精密度毫不亚于作词作曲技法的一项专门工作。音质的集中、气息的稳定、音区的拓展、音色的变化、力度的对比等等,都不比作曲技法的要求低,远非有些创作型歌手拥趸们想当然的会作词作曲就能保证作品来源,只需扯开嗓子唱就是了那么简单。

其次,词、曲、唱是递进关系,而非三张皮。一首歌曲作品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形象,一定是声音形象,因为音乐的本质属性是通过空气传播的声音符号,而非纸面上的文字和音符。因此只有通过演唱,才能说完成了一首歌的真正创作。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某首歌一开始作出来的不是后来我们听到的那样"的传闻,因为词曲作者也是通过歌手的试唱修改并完稿的。也就是说,即使单论纸面上的狭义创作,也是与演唱高度捆绑而定的。所以说演唱本就是广义的创作一环,而且是创作的终极环节。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1376.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20.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