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皇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由网友 硬禾观察 提供的答案:

同治皇帝(1856年-1875年)是清朝最后一位年幼登基的皇帝,他在位期间仅有十年之久。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备受争议和猜测,以下是对其死因的分析。

同治皇帝在位期间,中国正处于洋务运动和改革开放的时期。然而,清朝内外形势严峻,国家面临着严重的政治、军事和社会问题。同治皇帝继位时年幼,对国家事务的了解有限,因此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皇太后慈安和外戚的操控和影响。

关于同治皇帝的死因,历史上有两种主要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病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被毒杀。

支持病死观点的证据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同治皇帝身体状况一直不佳,据记载,他在位期间经历了多次疾病,包括伤寒和腰腿疼痛等。其次,同治皇帝生活在封闭的宫殿内,缺乏新鲜空气和充足的阳光,这可能导致了他的身体健康问题。此外,清朝宫廷内部管理混乱,对皇帝的生活和饮食管理不善,也可能对他的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

然而,支持被毒杀观点的证据也不容忽视。有一些历史文献中记载了同治皇帝生前出现的怪异症状,包括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这些症状与毒杀相关的观点有所符合。此外,同治皇帝在位期间,宫廷内外存在着权力斗争和阴谋诡计,这使得人们对于他死因的猜测更加复杂。

无论同治皇帝的死因是病死还是被毒杀,都反映了当时清朝政治的混乱和社会的动荡。无论真相如何,同治皇帝的短暂统治不仅是他个人的不幸,也是整个清朝衰落的缩影。

同治皇帝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

由网友 古今通史 提供的答案:

性格懦弱而容易自暴自弃的孩子,在无法抗争的情况下,他也只能如此。

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第一身份——慈禧太后的亲儿子。

再看"同治"的由来——同治帝继位的时候还小,当时有东、西两个太后共同"摄政",或者说共同监护皇帝,故年号"同治",意思差不多算是"共同整治",呃~压力好大呀。

为什么这么介绍呢,因为这就是载淳这一生的悲哀,也是能让人快速记忆人物的方法,毕竟同治皇帝的存在感偏低。

一生最大的传奇,同时也是一生最大的悬疑,为世人所津津乐道的竟然是——同治帝究竟是得天花死的还是患梅毒而亡。

沐浴政绩的光芒,而光源却是包括他母亲在内的两宫和朝臣,合着也没同治皇帝什么事。

知道这些以后,那现在我们来正式介绍一下:爱新觉罗·载淳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即,慈禧)。


同治同治,到底是多少人"共同整治"

咸丰帝去世后,6岁的载淳即位,拟定年号"祺祥"(后,同治),载淳嫡母钮祜禄氏和生母叶赫那拉氏并尊为皇太后。

"同治"含义可做四种诠释:

一是两宫同治;

二是两宫与亲贵同治;

三是两宫与载淳同治;

四是两宫、载淳与亲贵同治。

总之,同治皇帝变成了名副其实的同治。

在同治皇帝继位之初,有三大阵营"瓜分"了本属于同治的皇权,虽然当时同治帝年纪也确实太小,不堪重任,但除八大辅臣外,我个人认为权利分化其他势力的都是不正常却也无可奈何的。

第一股势力——大家耳熟能详的慈禧,外加被某些影视剧过分美化、超级厚道的慈安。

第二股势力——咸丰定的顾命八大臣,户部尚书肃顺、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协办大学士及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赞襄政务,也就是辅政。

第三股势力——恭忠亲王爱新觉罗·奕訢,祺祥政变中为后宫夺权立下汗马功劳。

祺祥政变后,权利这个胜利果实被瓜分的情况一目了然,两宫垂帘听政,亲王奕訢辅政,各得其所。(顾命八大臣中,肃顺斩首;载垣、端华赐死;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

同治皇帝很有意思,因为慈禧的性格有些扭曲,并且脾气也大,所以同治皇帝跟亲娘慈禧好像也不怎么亲,倒是和脾气稍顺的慈安比较亲近一些,慈安提议以侍讲崇绮之女阿鲁特氏为皇后,慈禧主张以侍郎凤秀之女富察氏为皇后。载淳本人喜欢前者,载淳便以阿鲁特氏为皇后,富察氏为慧妃。

婚后,同治也没太注意慈禧的感受,慈禧寡居多年,就这么一个亲生儿子,这个儿子不单选皇后不听自己的,婚后还娶了媳妇忘了娘,见天的就和阿鲁特卿卿我我,慈禧看到眼里,气得也是不行不行的,最后同治临死的时候慈禧好悬当场给阿鲁特用刑(阿鲁特吞金后抢救成功,又被慈禧直接赐死,真是恨毒了阿鲁特)。本已想着逐步交出的权利,自然也是不给了,对她而言,这个儿子让她很寒心。

所谓的"亲政"后,慈禧的皇后人选,同治他不听话,慈禧修颐和园的主意,他倒是积极支持,结果出奇精确的捅中了马蜂窝,不分派系,朝堂上是反对声一片,靠募捐?谁敢理他,即便贪的跟和珅似的,谁会傻疯了把自己暴露出来·掏钱修园子呢。

同治在位期间的政绩我就不写了,因为不能对号入座,瞎耽误工夫。本来这些政绩与同治就没什么关系,还写出来耽误大家时间干嘛。

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载淳逝于养心殿,享年19岁。死因:在没有定论的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倾向和见解,我倾向于——同治死于梅毒。历史学家萧一山在他1923年所着的《清代通史》里,也再三强调了同治帝就是死于梅毒。另外,同治皇帝主治御医李德立的两位曾孙李镇和李志绥分别撰文称,祖上口传秘闻,同治帝死于梅毒。

由网友 遗产君 提供的答案:

同治皇帝即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清朝第十位皇帝。六岁登基,在位十三年,十九岁得了花柳病驾崩,是清朝十二个皇帝中去世最早的。 同治帝在位期间设立总理衙门,这是中国两千多年来第一个专门处理外事的中央机构,以应对日益棘手的中日、中俄关系。开展"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在上海、南京等地兴办洋务,开办军工企业,创建了规模最大的军事工业——江南制造总局,开办外国语学校,培养洋务人才。同治十一年,三十名幼童赴美留学史称"幼童出样",他们学成归国后,在各行各业都出类拔萃,成为响当当的国之栋梁。他还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重臣镇压了当时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这些成就好像与同治皇帝没有什么关系,他那时还小,只知道看春宫图,其他的不是他关心的重点。身体被掏空了,自然就不会长寿。他十九岁去世,在位十三年无所作为,他在位期间,两太后垂帘听政,恭亲王奕昕主持政务,互相配合,推行新政,他的八子命好,那么多人在真心帮他,内政外交没有大的起伏,出现了难得一时的"同治中兴"。他只是个傀儡,活在别人的影子下面,成为他人的牺牲品,等到他想要有所作为的时候,上天又不厶允许,没有那个命啦,呜呼哀哉,同治帝,认命吧。


y

由网友 历史大学堂 提供的答案:

晚清的政坛风云可谓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咸丰十一年,辛酉政变惊心动魄的绝地反击大戏落幕,两宫太后垂帘听政改变了大清王朝执政格局。好不容易耗到同治十二年,皇帝十八岁亲政,两宫太后退居幕后。然而,同治十三年,刚刚亲政不久的年轻皇帝驾崩,这给本就云谲波诡的大清政坛又增添了一份动荡不安之因素。

同治皇帝年纪轻轻究竟是得了什么病而驾崩的呢?官方给出的答案是同治皇帝得了天花而死,但是很多人不相信同治皇帝是因天花而死。根据一些也是记载,同治皇帝是死于梅毒,尤其是史学价值很高的《花随人圣庵摭忆》都这么记载,那就让人不得不有几分信了。那么,号称后宫佳丽三千人的年轻皇帝怎么就能害上了这个糗病呢?

这事儿还得从同治十一年,皇帝选秀大婚说起。

图1 爱新觉罗·载淳 (1856年—1875年),即同治皇帝

据说权力这个东西能让人"迷恋"到忘乎所以,一旦拥有怎么也不肯放弃,慈禧太后就是这权力迷恋者之一,她以各种理由尽量推迟皇帝儿子亲政时间。尽管慈禧不情愿,但是终归皇帝会长大,总是要亲政。同治十一年,同治皇帝已经十七岁了,两宫太后决定为皇帝配婚并归政皇帝,但是就在选择皇后的时候,两宫太后之间产生分歧,慈安太后倾向于蒙古正蓝旗出身的阿鲁特氏,而慈禧却认为年纪较小的富察氏更加中意,而同治皇帝本人比较喜欢阿鲁特氏,阿鲁特氏比同治皇帝长两岁,而富察氏此时也就是14岁的小女孩,所以同治皇帝选择阿鲁特氏也正常。再加之阿鲁特氏出身确实比较高贵,祖父赛尚阿是咸丰朝大学士,父亲崇绮更是大清朝唯一一位旗人状元,并且这阿鲁特氏还和慈安太后有亲戚关系,所以慈禧太后也不好坚持就点了阿鲁特氏为正宫皇后,富察氏为慧妃。

然而同治皇帝的婚后生活并非如意,据说由于慈禧太后不喜欢皇后阿鲁特氏,就以祖宗家法和母亲淫威限制同治皇帝去皇后处,同治皇帝刚刚亲政,不敢与把持朝政多年的母亲对抗,所以只好勉为其难地服从命令。同时,由于同治皇帝从小就是皇帝,养尊处优而养成了恣意妄为的性格,而且朝政之事都是母亲和六叔恭亲王奕訢处理,自己根本不用过脑子,成为摆设让皇帝很不爽,于是在皇宫之内生活不如意的皇帝,开始琢磨"逃"出紫禁城玩"大"的了。

图2 同治皇帝的婚礼

京城王公大臣家中从来都不缺少纨绔子弟,恭亲王奕訢的长子载澄就是之一。由于载澄年纪与皇帝相仿,再加之其父亲恭亲王的身份,自然有机会出入皇宫。一来二去,皇帝载淳和他的堂兄弟载澄这两个臭味相投之人,因为共同爱好走到了一起。

有了载澄的带领,年轻皇帝可谓是"见了世面",原本禁锢在深宫之内的皇帝哪里能够抵御这灯红酒绿的诱惑,于是这哥俩儿是经常出入花街柳巷,过着花天酒地的快活生活。开始的时候,花街柳巷的老鸨妓女不知道载淳的身份,时间长了据说不少人知道了皇帝的身份,但是这位"公子哥"出手阔绰,于是谁也犯不上捅破这层窗户纸。除此之外,这哥俩儿对于良家妇女也不放过,据说这载澄对年轻寡妇很感兴趣,想尽办法也要得手,因此经常有寻常人家的人妇找到贝勒府(载澄为贝勒爵位)讨说法,而载澄就是给钱了事,任由五百还是一千两银子,要多少就给。因此竟有不少少妇,故意将自己丈夫藏匿,"钓鱼"载澄上钩,完事儿就去找到载澄讹钱。相信皇帝载淳在跟载澄混迹之时,这种事儿恐怕也是没少干。

图3 奕訢晚年照

毕竟载淳是皇帝,他的如此种种荒诞行为不可能不为人知。所以在得知皇帝背道离经之行径之后,大臣们纷纷上奏折劝说皇帝改邪归正。因为此事关系到自己儿子,所以起初奕訢没有直接劝谏,但是皇帝对于这些逆耳忠言置之不理,对于指责自己错误行为拒不承认,来个看你们能怎么着的态度。面对皇帝不知悔改的态度,奕訢坐不住了,这次联名十位重臣,以劝说皇帝"停罢修圆明园和停止不务正业的荒唐行为"为目,一同劝谏,其中包括惇亲王奕誴、醇亲王奕譞再加上自己,三位皇帝叔辈亲王,绝对是重谏。

面对"来势汹汹"的劝谏团,同治皇帝实在无法拒绝,勉为其难地召见了朝廷中流砥柱的这老几位,整个劝谏过程印证了上述皇帝荒诞行径,也反应出同治皇帝顽劣不成器而难堪大任。

图4 和硕醇亲王,即奕譞(1840年—1891年)

惇亲王奕誴年龄最长资格最老,率先发言,但是奕誴仅说了个开场白,劝谏书就被皇帝摔倒了地上。奕訢见此情形,捡起劝谏书继续朗读,没想到皇帝直接回应奕訢"我将此位让于尔如何?"这让在场众大臣无不惊愕,被皇帝一句话全干蒙圈了。大学士文祥和醇亲王奕譞伏地恸哭,劝谏皇帝万不可拿皇位如此儿戏。最后没办法,奕訢将皇帝的种种不齿的卑劣行为,以发生时间以及地点一五一十地陈述,皇帝自以为这些是秘密行动无人知晓,现在已经暴露,便追问奕訢如何知晓,奕訢没办法只好承认是自己儿子载澄招出来的。面对事实且证据确凿,同治皇帝自知理亏无法狡辩,便恨恨地勉强接受了大臣们的劝谏。

但是同治皇帝一直对奕訢怀恨在心,就在劝谏没过几日,就"无缘无故"地下了一道谕旨,剥夺奕訢"铁帽子亲王"爵位降为郡王,仍在军机处行走,同时一并将载澄郡王衔贝勒爵位撸掉,这明显是在报复奕訢父子,作为一位成年皇帝行事如此鲁莽且手段之low,可见同治皇帝确实够"昏"。这道谕旨一下,年轻皇帝简直是要作死,没等群臣反对,两宫太后就坐不住了。在两位母亲的批评指责之下,同治皇帝不敢造次。就在罢黜谕旨刚下发的第二天,又赶紧下发了谕旨,恢复了奕訢和载澄的一切爵位与职务。

这场因劝谏而引发的一场宫廷闹剧,总算是在两宫太后的干预下告一段落。之后载澄再也不敢勾搭皇帝出宫瞎混,当然此时皇帝的健康状况也搞不起来了,因为没过半年皇帝就翘了辫子一命呜呼。

图5 清朝军机处内景之一

还是回过头来说同治皇帝得了什么病而死,其实从载澄这也能看出端倪。载澄是奕訢的嫡长子,载澄一生只娶了一位嫡福晋,没有其他侧室妻妾,而且28岁也死了并且也没留下一个子嗣。据说载澄在病入膏肓之时,奕訢去看了儿子一眼,匆匆看了一眼临走扔下了一句绝情之话:"你早就该死了。"作为一名父亲,如此绝情不合乎常理,原因不言而喻。而导致载澄失去生育能力,就是因为沾染Xing病而导致。因为载澄是嫡长子,按照祖制是要承袭恭亲王爵位的,因此过继老二载滢长子溥伟为子,奕訢的"铁帽子"不是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孙子溥伟。

那么为什么同治皇帝无法治愈呢?其实皇帝的病要是对症下药也不至于致命,再怎么说皇帝的医疗条件绝对是无人能比。问题就是皇帝使用什么药物是要有史官和御医记录入档的,也就是说皇帝得了什么病,后人只需要从御医用药上就能够知道一清二楚。正因为御医给同治皇帝开的药方全是医治天花,才能够和同治皇帝官方死因对得上。倘若这药方果然对症同治皇帝很可能不至于这么早死,因为当时医治天花病的水平照比清初提高很多,天花已经不再是绝对的不治之症。

图6 慈禧(1835年—1908年)即孝钦显皇后

难道是御医们误诊?果真御医们这都能误诊那就真该杀头了,而且御医是一个团队,不可能集体误诊吧?最合理的解释就是,御医们明知皇帝得了什么病,但是硬是不敢对症下药。御医们哪来的这么大胆子?能指使御医这么干的人恐怕只有慈禧太后了。换句话说,慈禧太后为了保存皇家颜面,甚至为了自己之后能够重新把持朝政权柄,不惜牺牲自己唯一的儿子。权力对于慈禧太后人生意义之重大,可见一斑。

从各方面信息分析,同治皇帝因害天花而死的可能性极小,官方记载也只是为了掩人耳目欲盖弥彰而已。

在年轻皇帝还没咽气之时,关于这皇位继承之事就已经被提上日程,慈安太后从皇位宗祖规制方面提议了几位候选人,但是最后都被慈禧否决。其实慈禧心中早已有了合适人选,在以阴谋和套路导演设计之下,走完了形式过场流程之后,醇亲王奕譞的长子载湉以文宗咸丰皇帝为过继子的身份继承大统,即光绪皇帝,也就是说载湉继承的是咸丰皇帝的皇位不是同治皇帝的,这样两宫太后还是皇太后,还可以继续垂帘听政。朝廷政权又"合情合理"和"如愿以偿"地回到了两宫太后手中,其实也就是回到了慈禧太后的手中。

文:王金百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由网友 鸢飞九天2018 提供的答案:

同治皇帝在清朝的众多皇帝中,属于存在感最为薄弱的皇帝了。他的存在感几乎全被她的亲生母亲——慈禧太后所遮挡。如果不是有一个回光返照般的"同治中兴"。可能很多人都不知同治皇帝,只知慈禧太后了。

同治帝,名为爱新觉罗·载淳,他是咸丰皇帝的长子,也是唯一存活的儿子。1861年,咸丰皇帝逝世后,载淳继承皇位,年号同治。同治帝是满清第十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12帝中寿命最短的皇帝。

同治帝6岁继位,19岁就已病逝,虽然在位了13年,但在位时间大部分都是未成年时期,再加上他有一位权力欲望极重的母亲——慈禧太后,同治仅亲政一年就已病逝,因此他既无机会,也无时间治理国家。反倒是在野史中,同治帝大名鼎鼎。

同治皇帝始终生活在他的母亲慈禧太后的阴影之下,也始终被两宫太后当做傀儡。在同治帝之前的九位清朝皇帝,无论能力大小,水平高低,至少勤政和掌控朝堂是没有问题的。但同治皇帝完全是个悲剧,他幼龄继位,被两宫太后视为傀儡,对他的教育更是完全失败。同治皇帝最可悲的是,他的死甚至对于清王朝完全没有任何影响。

虽然与同治帝毫无关系,但正是在同治帝在位期间,清廷被迫重用了汉族大臣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人,平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捻军、陕甘回乱。同时,这些汉族大臣们掀起的洋务运动,使中国初步具有了现代化的工业工厂,也大大延续了清王朝的寿命。

由网友 达摩说 提供的答案:

同治皇帝,清朝历史上最没有存在感的皇帝。

他6岁继位,留给世人一个"同治中兴",但这却跟同治皇帝没多大关系。

只因他在位期间,从未大权独揽过,内有两宫太后和恭王奕䜣擅权,外有曾国藩李鸿章等大臣节制。

他唯一自作主张做的一件事就是力排众议,重修圆明园,结果被采买木材的奸商骗去大笔银两,遭到大臣们的叫停。

其实他重修圆明园真不是荒淫无道,而是想让老太后过去享清福,这样自己就能掌权了。

重修圆明园的计划被叫停后,同治皇帝对权力深感意兴阑珊,便开始出宫游乐,流连烟花柳巷,最后染梅毒而死,死得悄无声息。

由网友 历史神秘人 提供的答案:

同治是个可悲又行为乖张的人。他出生在皇家,身份尊贵,却缺少童年的快乐和温情。作为皇帝,又遇上个专权跋扈的母亲,政治抱负不能实现。作为丈夫,自己心爱的皇后和母亲关系不好,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最后同治以放浪不羁来排解自己心中的抑郁,却得花柳病年纪轻轻就死了,同治的一生可谓失败又可悲啊!

同治五岁登基做了皇帝,他母亲慈禧太后对他寄予厚望,为他安排了豪华的教育团队为的是培养同治成为一代明君。只是贪玩好动的同治不喜欢读书,常常敷衍了事。慈禧太后对自己的儿子严厉多过温情,而同治的养母慈安太后却对同治是百般宠溺。如此失败的教育,让同治变得玩世不恭,叛逆乖张,一份奏折里面的字都认不全啊!

到了同治16岁大婚,自己选择的皇后不讨慈禧的喜欢,慈禧也处处刁难皇后,让同治郁闷不已。到了同治18岁亲政了,本以为自己能够为所欲为,却没想到在政务上处处受障碍。满朝的文武大臣基本上都是慈禧的心腹,什么政务上的事都要慈禧过问才能处理,这让同治是非常抑郁和弊屈。郁闷的同治想找心爱的皇后排解排解心情吧,慈禧又派人监视自己的私生活希望自己多点开枝散叶,哪还怎么活啊!既然你们让我向东,倔犟的同治偏要向西,哪个妃子我都不去了。只是长夜漫漫寂寞难耐啊,已经说好不去后宫了,那就出宫到外面玩呗!于是同治和自己的伴读兼损友恭亲王的儿子一起到外面的青楼酒馆游玩,玩的那是乐此不疲啊!所谓玩多了刺激了总会出事啊,这不19岁的同治就患上了花柳病,这种病在当时可是治不了啊!慈禧得知后,那是悲愤交加啊,自己所有的期望和寄托都破灭了,难道人到中年自己再一次变成孤单一个人了!最后的慈禧放弃了自己的儿子,也放弃了心中最后的念想,只留下对权利的追逐。慈禧用不到几天的时间,就安排好了自己再一次垂帘听政的布置,孤独痛苦的同治在寒冷的夜里死去,离去的时候他是否后悔自己的行为还是可怜自己有一位强势的母亲,这就谁也不知道了。19岁的同治死后,慈禧立年幼的光绪做皇帝,自己再一次垂帘听政,慈禧彻底成了孤单一个人,内心没有了温情,只有对权力的欲望!

同治是悲哀的也是失败的,因为他的一生参杂了太多的权力算计,自己没有办法去处理,一味的对抗和叛逆导致了自己人生悲惨的结局。怪自己还是怪强势的慈禧,谁也不知道了!

由网友 青年史学家 提供的答案:

同治皇帝是咸丰皇帝与慈禧太后的唯一一个儿子,6岁登基成为皇帝,在位13年,19岁的时候突然暴毙,在清朝入关后的十位皇帝中,同治皇帝是相对知名度较低的一位,或许是在位时间太短的缘故,除了死因中关于梅毒致死的流言之外,后人对于同治帝并没有其他的印象。那么,就是这样一位低知名度的皇帝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同治帝即位之后,慈禧太后对他管教极严格,或许这是慈禧太后独子的原因。因为年少,同治皇帝一直没有亲政,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两宫垂帘听政。因而,在同治帝的一生中大多数时候都不是为人所熟知的。

到了17岁的时候,同治皇帝亲政,亲政之后,同治皇帝决心要重修圆明园,不过此举遭到了群臣的反对。不过后来还是修了颐和园,同治帝之所以要这样做就是为了摆脱慈禧太后的束缚。

因为在朝中受到了许多掣肘,因而同治皇帝开始放纵自己,纵情于京城的暗娼胡同,最终得了梅毒而死。从其短暂的一生来看,同治皇帝是一个非常可怜的人。

由网友 鄢城秀才 提供的答案:

感谢悟空Html369号邀请

同治皇帝,他的年号时怎么来的?他老爹,不对,应该是皇阿玛由于长期吸食鸦片早早的就去十三陵报到去了,剩下的孩子都很小,所以他皇阿玛死后,他的两个大老婆东太后慈安和西太后慈禧共同执政,所以才改元"同治",从此进入了"太后垂帘、亲王辅政"时期

同治在位期间,曾国潘,李鸿章,左宗棠一批重臣还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一系列的农民运动。也办了一些洋务运动。不过和同治没多大关系。参政以后的确辜负朝廷上下对他的期望,有人将这段时期称为同治中兴。洋务运动本身也没有起什么大的作用。而且太平天国的灭亡是由于它的腐化所导致的,太平天国的灭亡是时间问题。

这位同治皇帝,因为慈禧太后的严厉亲近慈安太后,很不得亲母慈禧太后喜欢,后来又把慈安太后看中的阿鲁特氏立为皇后,因此母子之间离心离德,只剩下了权力的争斗。而且在上书房时期,穆宗皇帝的堂兄爱新觉罗·载澄引着穆宗皇帝出宫"冶游"(也就是逛红灯区),于是性格更加叛逆放荡不羁。

总评:同治皇帝为大清帝国的第十代皇帝,是在国难中继位的,也是在腥风血雨中度过自己的上书房生涯的。

做了十几年皇帝始终没有摆脱慈禧皇后和恭忠亲王奕訢叔嫂的摆布,只能当一个傀儡。由于慈禧太后过度的严厉和慈安太后的过度放纵,进而导致而他个人三观塑造的失败。失败的教育导致一个失败的皇帝,可以这么说他的所作所为辜负了臣民对他的期望。这个到死都读不通顺奏章的皇帝,空有一身壮志也只能黯然离世,他的死不会对帝国的运转有任何影响,而他的陵寝惠陵,也被砍去了神道和石像生……

由网友 猫眼观史 提供的答案:

谢邀!祝大家阅读愉快!

清穆宗同治皇帝爱新觉罗·载淳(1856—1874年),作为清朝的第八个皇帝,在位13年,可是19岁便去世,是清朝所有皇帝里面去世时最年轻的一位,但是这并不代表同治没有成就,在位期间,有了"同治新政",轻工业和制造业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军事上大力发展兵工厂、教育上培养新型技术人才,一直鼓动国内人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奈何英年早逝,不然后面的清朝很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总而言之就是个"大不幸"的人!

没有父爱的人;六岁时父亲就去世了!

没有童年的人;六岁登山皇位,从此再也不能享受该有的童年快乐!

没有自由的人;从小就被慈禧管的死死的,经常受到责骂,与母后关系差到极致!
没有美好婚姻的人;自己喜欢的女子不能娶,不喜欢的女子母后又逼着自己娶!最后双方都不快乐,导致自己经常去寻花问柳!

没有上天眷顾的人;19岁那年就去世,死于天花,最美好的年华,刚刚可以有自己的生活,却因为无情的病魔的到来,结束了他的一生。

同治皇帝还是个可怜的人;他的一生没有几个知心的朋友,加上从小就心里有阴影,导致长大后因为讨厌慈禧太后执政,干脆什么都不管,天天喝酒寻欢。

【羽评历史,欢迎右上角关注、评论、点赞】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