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小杜多多 提供的答案:
如果1930年德国领导人是施特拉塞,历史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施特拉塞是德国社会民主党的领导人,他在政治和经济方面都有着丰富的经验,也相信民主和和平解决问题。以下是可能发生的变化:
1.纳粹党可能不会崛起:施特拉塞是一个信仰民主和和平解决问题的人,他可能会更加注重德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如果施特拉塞成为德国领导人,德国社会可能会更加稳定,纳粹党可能不会得到德国人的支持和认同,从而避免了二战的爆发。
2.德国的经济可能会发展得更好:施特拉塞是一个有经济头脑的人,他可能会采取更加稳健和务实的经济政策,促进德国的经济发展。这可能会使德国的经济实力得到增强,提高德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影响力。
3.欧洲的政治格局可能会有所改变:如果施特拉塞成为德国领导人,他可能会推动德国与欧洲其他国家的关系得到改善和加强。德国可能会更加积极地参与欧洲政治的合作和协调,从而改变欧洲的政治格局。
4.二战的发生可能会避免:如果施特拉塞成为德国领导人,他可能会采取更加温和的外交政策,避免与其他国家的冲突和战争。这可能会避免二战的爆发,避免了德国和其他国家之间的长期敌对关系。
总之,如果1930年德国领导人是施特拉塞,历史可能会发生很多变化。纳粹党可能不会崛起,德国的经济可能会发展得更好,欧洲的政治格局可能会有所改变,二战的发生可能会避免。这些变化将对德国和全世界产生深远的影响。
由网友 历史吐槽机 提供的答案:
长刀流血夜
1934年6月30日凌晨,凌乱的脚步打破了慕尼黑凌晨的静谧,旋即街道上到处是搏斗和哀嚎之声,这一天以"长刀之夜"为名,永远载入德国历史。此时格雷戈尔·施特拉塞有点惊讶的看着莱因哈德·海德里希,不明白这个刽子手找自己有什么事。
海德里希用海蓝色的眼睛打量了这个中年男子一会,嘴角扯出冰冷的弧度,扭头就示意下属动手,沉闷的枪声在室内回荡,子弹击穿了施特拉塞的动脉,鲜血带着心脏的韵律喷涌,呈现出一种残酷的美感。
英俊的盖世太保首领阻止了手下补枪,继续带着冰冷的笑容凝视施特拉塞,直到一小时后男子因失血过多咽气,海德里希都没挪开目光,就那么饶有趣味的欣赏着,屋子里的所有人回忆起这个场景都不寒而栗。
凶猛药剂师
事实上在长刀之夜前国家社会主义德国工人党从来不是希特勒一个人的政党,在这个团体里不乏可以和他分庭抗礼的大佬,甚至连政治纲领都纯在很多分歧。施特拉塞就是其中最强大的一个,在德国北部足以呼风唤雨。
这个药剂师出身的演说家兼组织家在某些观点上比希特勒还要激进,希特勒对内只想干挺犹太人,但施特拉塞是准备连容克集团一起干挺的。两人的矛盾在希特勒出狱后纳粹党决定参加选举时变得不可调和,针锋相对的斗争屡见不见。
希特勒实在无法接受这老兄的观点,毕竟很多大财团为纳粹党贡献了不菲的竞选资金,结果你丫公开喊出上台就干挺他们,这不是作死吗?可希特勒的组织能力确实不如施特拉塞,在竞选前期只能倚重这个炸弹。
成败戈培尔
施特拉塞不止是纳粹党的组织大师,也为这个组织发掘了不少人才,1924年的时候,他找到了一个十分得力的助手。那个有点跛脚的小知识分子拥有极其恐怖的煽动能力,堪称古希腊的诡辩家,施特拉塞几乎拿他当做自己的继承人培养。
刚加入纳粹党的戈培尔十分倾慕施特拉塞的想法,时常硬刚希特勒,甚至痛斥小胡子是"投机主义分子",要求把未来元首开除掉。吃到苦头的希特勒终于晓得戈培尔的可怕,开始拉拢他。
要说戈培尔这货虽然黑料累累,但不可否认他具备知识分子的理想主义,希特勒对他的策反很简单,你好好想想施特拉塞那套东西的根子究竟是什么?是不是马克思的东西?马克思那套东西和犹太教义像不像?戈培尔被说服了,施特拉塞的败局也由此拉开。
脱离纳粹党
坦率说施特拉塞本人有一点明显不如希特勒,他不够狠,也不够果断,1926年戈培尔已经把小胡子逼到绝境,但他的优柔寡断给了希特勒喘息之机。利用这个机会希特勒拉拢了戈培尔,重新掌握纳粹党的领导权。
随后施特拉塞又觉得希特勒已经成为无法解决的难题,如果小胡子不放弃主张,纳粹党根本不可能在选举中胜出。于是他在1932年12月5日带领自己的支持者脱离了纳粹党,这一手再次把希特勒逼入绝境,甚至表示如果垮台就去自杀。
但这个时候施特拉塞又一次优柔寡断,没给希特勒最致命的一击,结果小胡子奇迹般的取得了兴登堡的支持,被任命为德国总理。这下形势立刻逆转,施特拉塞只能辞去国会职务,等着长刀之夜到来。
如果他赢了
或许真的是性格决定命运,起码在吐槽机看来施特拉塞不可能摆平希特勒,连自己的助手都被策反,这仗还怎么打?不过如果他真的赢了的话,也许对世界是一件好事,但德国一段时间内绝对不会舒服。
根据斯特拉瑟既反犹又反容克,既反共产主义又反资本主义的思路,这家伙上台大概率是先打内战,容克集团绝不会轻易退出舞台,他们还掌握着庞大的资产。就算斯特拉瑟在工人阶级的支持下打赢内战,那待遇可能还不如当初的苏俄?
当时德国本来就四面皆敌,先内战消耗一番,再惹来列强干涉,那画面简直不要太美,唯一的好消息是大约第二次世界大战可能不会爆发,起码欧洲战场的烈度会小很多,扯淡完毕。
由网友 青年维也纳 提供的答案:
我觉得这个问题的关键是你能不能区分法西斯化和纳粹化。法西斯其实概念非常含糊,只要是在两战之间右翼势力颠覆了民主政体的都算是法西斯化。但是纳粹作为德国法西斯是里边最凶残最疯狂的一个变种。匈牙利的霍尔蒂和西班牙的弗朗哥都算法西斯,他们也都有大量的暴力迫害和杀戮,但是他们的这些罪行都没有制度化。也就是说如果你单纯的说魏玛共和国是否可以撑过三十年代而不被右翼势力在一定程度上颠覆或者改造,我觉得肯定不能,也就是说德国的法西斯化是必然的。但是如果你把德国的法西斯化等同于德国纳粹的一整套所作所为,比如彻底颠覆魏玛的体制,种族灭绝和世界大战,我觉得也是不客观的。德国的民主制度虽然必然被颠覆,但并不一定必然走向纳粹的道路。
(1933年执政以后纳粹刻意营造了一个纳粹崛起的神话,而这个神话本身之所以成功就在于它混淆了纳粹化和法西斯化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很多人表示纳粹崛起是必然,我觉得这完全是一厢情愿。事实上最努力的塑造纳粹崛起必然论的神话的就是纳粹自己。而战后德国左翼学者为了彻底清算纳粹的遗毒反而继承了纳粹的这套神话,把纳粹的崛起归咎于德国社会自身的矛盾甚至民族性。而我国地摊儿文学则结合了这两者,塑造了邪恶的纳粹党的神话来满足地摊儿文学爱好者。
(对魏玛共和国的制度严格的说在1930年布吕宁内阁上台的时候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被颠覆了,只有议会不到20%的席位的中央党的布吕宁是一个依靠总统非常法执政的总理,之后的三年里布吕宁、巴本和希特勒都是这样的总统内阁总理,他们都没有议会多数票的支持,所以严格的说他们都是推翻魏玛民主制度这件事业里的一份子)
事实上德国本身的法西斯化或者说魏玛共和国体质的被颠覆在三十年代固然是必然的,但德国的纳粹化却是偶然的。这两者必须区分开,事实上法西斯主义在两战之间的欧洲是广泛存在的,从匈牙利的霍尔蒂将军到意大利的墨索里尼,到西班牙的佛朗哥甚至奥地利的陶尔菲斯,整个欧洲都在法西斯化。欧洲的法西斯运动是一战的产物,而不是1929年经济危机的产物。甚至连很多人喜欢拿来证明1929年经济危机影响的那张孩子玩钞票的图都不是1929年危机里的,而是一战后以1923年为高峰的那次恶性通货膨胀里的。1920年代初到1923年地产马克发行和1924年道威斯计划之间的经济崩溃是恶性通货膨胀,是德国政府的财政被内债和外债以及赔款压力压垮的结果。而1929年经济危机的表现是恶性通缩,布吕宁总理就是因为对1923年通胀的恐惧,不肯采取之后巴本内阁、施莱歇尔内阁和希特勒政府都采取的那种国家订货和管制贸易政策,不愿意用国家开支来恢复信心拉动经济,所以1929年的经济危机里是德国人民找不到工作挣不到钱,而不是像1923年那样德国马克变成废纸。
(这张图怕是关于纳粹崛起问题上最常见的一张图了,但这件事发生在1923年,那时候纳粹还是一个不为人知的慕尼黑小党)
(五亿马克一张的纸币,这个也是1923年)
(马克当壁纸)
(马克当烧炉子)
(马克糊风筝,这些你们没见过吧,其实都比当积木酷炫,可惜这些也都是1923年,1929年危机里可没有这种场面)
但法西斯化是一回事,纳粹化是另一回事,固然在当时的很多国家法西斯分子都干了屠杀犹太人和社民党以及共产党的罪行,但是像纳粹这样有计划有组织甚至以一种大工业生产的方式系统的灭绝犹太人和社民党人的事情,真的只有纳粹党。换成任何其他的右翼组织搞法西斯运动都不一定会采取纳粹这样疯狂的行动。
两战之间的德国确实有强烈的反《凡尔赛合约》情绪,而且他们在目的上和纳粹并没有什么两样,都要合并奥地利,既然合并了奥地利就必然夺取苏台德地区,因为苏台德和南波希米亚问题本来就是奥地利和捷克之间的遗留问题,一旦奥地利并入德国,苏台德问题就被德国继承了。同时还要在波兰修正边界,并尽可能的拿回德属西南非洲或者德属东非。魏玛共和国最重要的政治家施特莱斯曼在作外交部长的时候在写给皇储威廉的信里列举了他在外交上的目标。他的目标和纳粹日后实现的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目的是一回事手段是另一回事。在整个二十年代里魏玛共和国实际上都在采取手段实现这些目标,比如布吕宁内阁就在和奥地利谈判建立关税同盟。
事实上只要仔细观察你就会发现纳粹只是以一种非常愚蠢甚至是蛮干的态度去实现魏玛共和国政治精英所试图实现的目标,他们在莱茵不设防区的问题上成功了,在奥地利又成功了,甚至苏台德也成功了,但是在波兰希特勒搞砸了战争爆发了,然后德国陷入深渊。
(你们觉得这是纳粹么?错了这是反纳粹的德国准军事组织和群众运动,只有看到这些你才能理解为什么魏玛制度被颠覆是必然的,但纳粹化却是偶然的)
同时你会发现纳粹在收回德国殖民地尤其是德属非洲的问题上毫无作为,因为德属西南非洲和东非虽然理论上是落入了英国之手,但事实上是被英国的南非自治领夺取了。在这些问题上英国虽然想要对德国妥协,但是南非联邦不同意,英国也毫无办法。这就说明了纳粹外交冒险的本质,凡是英法不愿意或者无法妥协的地方纳粹都遭到了失败。非洲是如此,波兰也是如此。而既然英法愿意妥协,那么换成魏玛共和国的政治家来干也一样能够干得成。
(伟人施特拉塞和他身边的小小追随者戈培尔)
所以如果希特勒在1930去世或者1932年被施特拉塞架空,那么像施特拉塞这样一个政党政治家式的人物就会把纳粹党变成另一个德意志民族人民党,施特拉塞会被看作是另一个有才能的胡根贝格。纳粹党会在虚假繁荣之后选票下跌到30%左右。然后成为德国国会里的另一个大党,成为右翼联盟的支柱。然后参与巴本或者施莱歇尔的内阁,让魏玛共和国在漫长的共和派大联盟内阁之后形成另一个漫长的脆弱的泛右翼大同盟。这个同盟最终会随着兴登堡总统在1934年的死选择让皇储复辟。然后查禁德共,恢复战前的帝国议会体制,然后泛右翼在国会里衰退,国会里形成一个社民党和中央党联盟的局面。这样的法西斯化或者君主制的德国是不会去发动世界大战的。
由网友 野望史今 提供的答案:
德国社会是有系统性矛盾,走向法西斯有必然的因素,希特勒死的早,那继任的还会是法西斯。本文深度解读德国日本挑动二战的原因,有兴趣者请仔细阅读。
我是采薇,擅长深度解读,欢迎关注。
二战的两个主要起源地德国和日本,都是在19世纪通过自上而下的改革而走向强国之路的。在改革中,日本的藩主和德国的容克地主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之后的德国和日本的经济腾飞中,藩主和容克地主,成为了国家统治阶层。
由于藩主和容克地主拥有土地,在改革中又处于统治阶层,故德国和日本都没有进行彻底的土地改革,只是将土地卖给德国和日本的农民,农民为了获得土地,不得不借债买地,导致德国和日本的农民阶层负担极其重。
由于德国和日本国内负担重,导致他们的抗风险能力很差,一旦出现经济危机,就有破产的危险,会大大的增加社会的不稳定。如果有一个心向人民的政府,从藩主和容克割肉补偿给农民,就可以稳定社会。
但是之前说过,容克和藩主,是统治阶层,让他们割肉,无疑是与虎谋皮。所以德国和日本的统治阶层,选择祸水外流,给大众洗脑,让德国人相信是犹太人让德国崩溃,所以犹太人该死。日本则是画大饼,告诉日本人打下中国就有好日子过。
在这种情况下,德国和日本最终走向法西斯和军国主义,希特勒只是借这个东风上台而已。在1929年后德国经济崩溃,严重的通货膨胀导致德国人民陷入饥饿的状态,人民是不会选择乖乖饿死,是会选择搞点事出来的。
无非是选择是怎么乱,如果上台的希特勒选择打击容克地主,把他们的粮食、土地分给德国人民,这样是可以平息德国人民的怨气。不过这样做,有一句话可以很形象的概括"打土豪、分田地"。
但是希特勒上台本身就是德国容克的选择,也就是说容克地主已经选择对外战争来缓解国内矛盾,希特勒某种意义上讲只是被容克地主选择的执行者。
正因为容克地主和藩主阶层对于二战爆发有很大的责任,在二战后,盟军对容克和藩主严厉打击,进行了彻底的土改,容克地主失去存在的土壤,就此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吊诡,无论社会怎么发展,一旦经济危机就可能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和"打土豪、分田地"这两种方法二选一了。
罗斯福选择了带有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希特勒选择了法西斯。而作为未进行彻底土改的印度,莫迪老仙会怎么选呢?咋们可以拭目以待。
由网友 漩涡鸣人yy 提供的答案:
《凡尔赛和约》签订的时候,当时很多人都说的一句话说,这不是停战,这是20年的休战!为什么?因为各个国家对于德国的剥削都太狠了,尤其是法国,美国虽然做了一个简单的声明,并且鼓励大家对于德国公正公开的审判,但是人心是贪婪的,哪个人不想多拿点东西,哪个人不想让别人少拿一点儿东西?法国人更是摩拳擦掌,想要把德国人置于死地 这个时候你去追求公平,天方夜谭!谁有能力去管的住?法国人和英国人。
此时此刻,德国本来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羸弱不堪的殖民地经济,就因为《凡尔赛合约》彻底崩坏,再加上美国的金融海啸危机席卷全球。德国人的马克币连厕纸都不如!
当解脱的希望和生活的重压摆在面前的时候,大多数人选择去信仰!生活所迫,没有办法,如果说能够凑合的过谁愿意去战场上丢弃幸运,但是列强逼的太紧了。列强每逼进一步,等于在德国的怒火上面浇了一勺油,这种怒火不会随着时间消散掉反而随着时间不断地越来越旺,越来越大。
所以说德国人发动或者是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完全没有办法避免掉的,这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各国殖民主义盛行,以后所留下来的一个毒瘤,在加上当时前苏联崛起,英国和法国急需有一个替罪羊,去替他们制衡前苏联这个工业巨人,德国人就是最好的人选,所以说德国人的崛起最后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不是说偶然,而是必然。
那有人就会说了纳粹党应该不会崛起吧,它毕竟不是一个神话组织,没有那么神话呀!
你就太小看三人成虎,这一个成语了。
我是写文章的我的文章最怕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文章的第一篇评论,就是一个无脑喷然后接出来跟着一大堆就会进来一对无脑喷的人人是有趋同性的,就是前面的人选择做什么,它也会没脑子跟着她一起去做什么。
这种重压之下,我敢保证德国人肯定会有人站出来反对现如今的政府,只要有一个人被爆出一句不满,这个人立刻就会推崇成为英雄,然后这个所谓的英雄将不断的推到德国人政治的最前线去继续当她这个所谓的英雄 至于说这个英雄能力几何,或者说战略眼光有多远,没有人考虑,所有人都陷入一种狂热的复仇的那种理想里面!而这个人,无论他说这句话是否是出于泄愤或者是有自己的目的,(Html369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他都不可避免的被推选成为那个时代的领袖。
有人会问,正合希特勒上台有什么区别?希特勒的上台是带有目的性的,同时希特勒这个人战略眼光和提升政治经济,军事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
也就是说,如果换成一个庸才上台和换成一个希特勒上台,对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人的惨败将会有两种不同含义的解释。
希特勒有自己的战略眼光,有自己的想法,所以能将德国带到了那样一种高度上面。但是如果上来一个平庸之人呢?德国人的失败估计会更快,德国人死的会更多,德国人会失去更多东西。
这就是希特勒上台和其他人上台的不同之处。
但是无论如何,德国人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发动种族主义将种族歧视进行到底,称一点是不可争议的事实,也是不可避免的。一个历史必然结果,在合约签订,当法国人急不可耐地将德国人肢解的那一刻起,德国和法国之间的梁子就已经结下了。这个恶果迟早会长出一棵参天大树,将法国人彻底压垮!无论是谁上台都一样的结果。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