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赵庚白 提供的答案:
《老子》:"天地不仁,以萬物爲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爲芻狗。"
【译文】天和地不是有德行的人,认为万物都可以当作芻狗来祭祀他们,用后随意抛弃;帝王如果不是有德行的人,认为就会将其手下的百官当作芻狗对待,需要百官的时候,以礼相待,不需要的时候,随意抛弃、杀戮。
注释:"仁"仁人。《论语•学而》:"汎爱众,而亲仁。"(仁人:有德行的人。)
"以"以为,认为。《墨子•公输》:"臣以王之攻宋也,为与此同类。"
"刍狗"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后则弃去。) 魏源 本义:"結芻爲狗,用之祭祀,既畢事則棄而踐之。"。《庄子•天运》:"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篋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蘇者取而爨之而已。"
"聖人"君主时代对帝王的尊称。《礼记•大传》:"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
"百姓"百官。(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老百姓"。)《尚书•尧典》:"九族既睦,平章百姓。" 孔 传:"百姓,百官。"《国语•周语中》:"官不易方,而财不匱竭;求无不至,动无不济;百姓兆民夫人奉利而归诸上,是利之内也。"
由网友 心灯如是 提供的答案:
一位三清山玉虚峰神秘隐居老道长,给我讲解什么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有一次我去道教名山三清山游玩,那三清山果然清秀灵动,真不愧是道家名山,游历了玉京、玉虚、玉华三峰,宛如仙境。1600余年的道教历史孕育了丰厚的道教文化内涵。
我游完诸道观,便觉,此山中如此云雾缭绕、松柏丛生,想必必有高人才是,难得来了一趟,何不去访访。那时天色尚早,便独自走往山中小径,走不多时,听得一阵歌声,那歌唱道:
天地仁不仁,刍狗生不生,返本归自然,自然有妙神,妙神不足道,清虚无二门。
我听得这歌有点玄机,便循声看去。
见一小道士正在采药,我欣喜上前,问他"道长,在下参见高人。"
那道士笑道:我不过是道观里采药的小道士,衣食尚不得周全,哪里算得上高人。
我说:道长莫要推辞,你方才所唱那歌,言辞之中透着玄机,非高人不能唱出。
他说:这歌是山里的老道长教我的,你要是寻高人只好去寻他,且沿着这条道,往玉虚峰一直走,见有一老猿守候之处,便有着落。
我将信将疑,他也告辞而去。
我便寻着路一直往前,走不多时,忽然云雾缭绕,见一老猿,默默守候在青藤老树之下,竟似盘坐一般,微闭双眼,我不敢搅扰。便悄悄而过。再过十步,见一木房子,房子外有位老道士正在种菜。
我看这老道士,身穿一件破烂缝补的旧道袍,须发皆白,样貌普通,满脸褶子,并无什么仙气,倒是土里土气。我只好过去。行礼,说了来意。
老道长笑道:哪里有什么神仙高人嘛,我在这里几十年了,也没有看到神仙。
我说:方才我听那位小道长唱歌,歌词里明明很有玄机啊。
他说:你倒是有点悟性,你听到什么玄机了?
我说:我不懂玄机,主要我不懂这"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是什么意思?
他说:这句话的意思呢,其实很多时候被大家误解,误解的方式有很多,你要说错了吧,也有他们的道理,但你要说对吧,其实又有点距离。
天地不仁是个啥意思,这四个字,不是说天地没有仁德,而是说
:天地不刻意以仁而立心。
为啥天地不刻意以仁而立心呢,老子的时代,很多人认为天地是有善恶是非的,是有仁德之心之性的。你要说有吗,当然有,它包含了仁德之心性,或者说它能生发仁德之心性出来。
可是它却从不以此立心。天地,也就是自然之道。这个自然之道,是清虚至极,无量无边,并且不正不邪的。
我问:那我们不是说,天地有正道吗?
他说:正道是人心所立,天地哪里有什么正和邪的分别。用我们道家的话说,它是清静的。清净的,怎么会有个仁和不仁呢,它是没有分别性的。
这就是自然。所以我们说道法自然,不刻意立仁德之心。当然,不立仁德之心,也就不立不仁之心。
这个不仁二字,是不以仁的意思。不以仁......后面就可以延伸很多了,不以正,不以邪、不以善不以恶、不以美不以丑,凡所有二元对立的天地都不会刻意以之。
这是为啥呢?本元上,天地就是如此,不是它非要这样,而是它本来如此。
如果你修行,最好就是契合它这个本来如此,你就不会走偏,凡是你心念所取,附着在二元对立的分别上,你就陷落在仁与不仁里颠倒颠,出不来了,出不来就是不清静。
所以说,天地不仁,即天地本来无有仁与不仁,清静无为,自然而然。是人心以仁与不仁而发心执着,自然就有阴阳善恶的分别了。
我问:以万物为刍狗呢?啥意思?
他说:刍狗到底是什么,很多说法,有的说是祭祀用的草狗,有的说是一种蝼蚁虫类。不管是什么,都可以看出来,老子说以万物为刍狗,就是说世间万物都如此,都一样,没有分别。
天地之道,万物皆由其演化,这个演化的万物,看似是有分别的,但回归到天地的本源上看,它没有分别。
刍狗,是代表什么?代表自然生灭。
扎起来,到燃烧掉,从诞生到消失,天地并没有任何干涉,万物的生灭,同样都在天地中周而复始的进行着。
周而复始,是刍狗的特点。每次祭祀都拿来弄一次,一次一次的生灭,也是万物运转的特点。生生灭灭周而复始,然而天地却以这个不生不灭的本元,来演化这些周而复始的生生灭灭。
我们从这个话里可以看得出,天地并非是万物的主宰,它不控制万物,它虽然是生演万物,却不主宰它们。
它显现它们、演化它们,为他们的生灭演化提供本体。有天地,就有万物,有万物,就能体察到天地。所以我们修行,就可以从觉察万物而至契合天地。
这就是什么,这就是儒家讲的格物致知。格物何以能致知呢?
因万物都由天地演化,归本溯源,都可以契入天地之道。所以格物,能够致知,是真实不虚的。佛家讲,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禅宗祖师可以睹桃花而悟道,也是这个道理。
万物为刍狗,刍狗也通万物,万物是相通的。
天地不刻意立个仁心,而是清静无分别,但它支撑和演化着万物万事的生灭变化。
天地有以万物为刍狗的力量,这种力量叫什么?叫道生一,一生万物。在佛家叫真空妙有,儒家叫万物一体。
所以儒家提出一个天人合一。
孔子在论语里说:"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孔子这句话,就是明确清晰地表达,什么是天人合一,人是如何才能契合这个没有分别作意,自然而然的天地之道的。你要合,而不是违,要道法自然,而不是违逆自然自己作意。
看看那句与鬼神合其吉凶,注意哦,不是趋吉避凶哦,是合其吉凶,这是什么道理?你可以体悟体悟。
所以啊,咱们修行呢,修的就是这个契合天地的自然之心。不刻意作意,不妄加分别,我们道家叫守拙,抱朴,守一。这样才有清静态。才能真正天人合一,什么是天人合一啊,不是说伸出手发出一道光,头上冒烟登仙而去,渡劫了,霹雳了。那是神仙电视剧着魔了。
天人合一是世上最朴实的一个状态。
朴实到杂念不乱、毫无做作,朴实到踏实本分、绝无矫揉;朴实到该吃饭吃饭,该睡觉睡觉,该骂娘骂娘。
朴实到,双眼只看眼前路,双手但做当下活。见境不作分别意,一思一想归清净。
人一旦自然了,不刻意了,就不起执着的心思了,即使喜怒哀乐也照旧,吃喝拉撒也如常,赚钱追梦、打工顾家,样样事来样样事自然,不头上安头,不画蛇添足,不多此一举,不节外生枝。
这才是合乎天地最本质的道体,正所谓与天地合也。
我听到此处,恍然大悟,起身拜谢老道长,老道长摘下一颗白菜,送给我说:你来一趟,也是缘分,我送你一颗白菜,你就记得,时时保持此心清静,如此白菜,清晰分明,甘甜怡然。
便告辞下山,那颗白菜吃下肚去,果然十分清爽。
(此文观点属于一家之言,有很大局限,仅供参考)
由网友 博书影视 提供的答案:
老子其人与《道德经》
老子,本名李耳,又名老聃,出生在春秋末期,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哲学家。老子创立道家学派,"儒、道、释"三家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的根源,所以老子同样被奉为圣人之一。
老子的思想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其思想核心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相传,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函谷关守令尹喜求他著书传道,老子于是留下五千言,过关而去。老子著书,就是流传至今的《道德经》,老子的思想都在这本书中体现。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法"指的是效仿。老子所倡导的道是一种自然之道,天地万事万物的生长和消亡,都脱离不了大自然的发展规律。在大自然中不存在特意生长一种事物,也不存在故意毁灭一种事物,天地间的一切事物在自然界任其发展,充满自由,天地不会横加干涉,这种自由自在的生长和消亡现象就是"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老子道的本义。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所著的《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如下: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要理解老子的这句话,必须首先了解两个核心关键词——"刍狗"和"仁"。
什么是"刍狗"?
狗是人类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以狩猎为生的上古人类,最初饲养狗也是作为食物来储备的,在祭祀活动中狗也就相应的成为了一种祭品。当人们饲养的家畜越来越多,食物来源很充足的时候,再加上狗在围猎中能帮助人们捕获猎物,狗就不再作为一种食物,作为祭品的狗也就用草扎一只形象的狗来代替,这个用草扎成的狗就叫"刍狗"。
祭祀活动中的所有祭品,作为人类与神灵沟通的物质,都具有虔诚、礼敬和神秘的色彩,被人们所尊重,当祭祀结束后,这些祭祀往往被丢弃,视同废物。《庄子·天运》有一段具体生动的描写:
"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
意思是说,刍狗在没有祭祀之前,要把它放在竹筐子里,用锦绣毛巾盖着,主祭者还要斋戒沐浴之后才能把它放到祭坛上,等到祭祀活动结束,路上的行人就可以任意的踩踏它的头和背,砍柴的人还要把它拿去当柴烧。
由此可见,"刍狗"表示一种用完就被丢弃,不被珍惜和爱护的东西。
"仁"是什么意思?
"仁"通常理解为"仁爱",本来指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在儒家被定义成一种道德。孔子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和境界,直接发展成儒家的核心思想——仁政。但是从《道德经》中我们可以知道,"仁"一开始的提出者不是孔子,而是老子。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天地并没有给自己创造一颗仁爱万物的心,只是在自然的状态下,让万物自由的生长。在天地间万物与人类是平等的,人与万物一样自然生存,遵循自然规律从"有"到"无", 不受天地的干涉与支配。自然规律是没有仁爱之心,偏爱之心,只是人从自我的私心考虑,认为天地也有偏爱和私心存在。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老子认为有道的圣人,心如天地,他们要办的事只要是理所当然,应该去做的,圣人便自然就去做,不是对世人存仁爱之心,才肯去做。如果圣人有了偏爱之心,有了一己私欲,则天下百姓真的就变成"刍狗"了。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橐籥"俗称风箱。老子用风箱做比喻,来说明天地间的万物都是在一静一动中发展的,像风箱一样,动则生风,静而藏之,从而进一步说明仁爱之心,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
作者:五猫
END.
由网友 九山君 提供的答案: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对于这两句话,历来的人常有误解。刍狗一般认为是祭祀时用草扎的狗,微不足道。很多人将这两句话解释为:"天地残酷的对待万物,圣人残酷的对待百姓。"
其实,这两句话并不能这么解释。
老子说的仁,当然指仁爱。但老子说的不仁,就指残忍吗?显然,仁爱的对立面是残忍,但在仁爱与残忍之间,却存在着一个冷漠无情的中间地带,而这才是老子说的不仁。
比如说,每个人对自己的父母妻儿、亲戚朋友都是仁爱的,对于冤家仇人则是冷酷的,但对于没有关系的路人,则是冷漠待之,不会特别亲近,也不会特意疏远,这就是《道德经》中的"不仁"。
古人认为,天地之上有一个无所不能的主宰之神,他是仁慈的,用阳光雨露养育万物,特别是他偏爱人类。但是老子却指出:这样的主宰者是不存在的,天地对万物毫无偏私,冷漠以待,任由他们自己发育,并不加以干涉。这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老子认为,人要效法天地,而天地的不仁又是效法道的"自然",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所以,那些理想的统治者,即圣人,也像天地一样不仁,圣人对百姓毫无偏私,冷漠以待,任由百姓自由发展。所以"不仁"也就是《道德经》中一直论述的"无为而治"。
其实,"不仁"的道理,直到今天还有意义。比如,十八世纪西方流传着一句话:"最好的政府是最懒惰的政府。"意思是政府不必对人民干涉太多。而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领先了西方一两千年。现代的市场经济同样主张政府不能过多干涉市场,要依靠市场的力量,同样是一种"无为而治"。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为你解读国学经典。欢迎关注,阅读系列文章。
由网友 一老沈一 提供的答案:
感谢邀请。
这是个太难回答的问题。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出自《老子》第五章。对这句话,自古以来,解释者无数,大概谁也难证明自己说的最准确。
这一章的全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首先,"仁"的含义是什么? 自古最通行的解释,"仁"为"仁爱",所谓"仁者爱人"。但这是儒家对"仁"的理解。道与儒,毕竟还有区别。
近代有学者解释,"仁"为"人"也。也有不少人不赞成,说老子那时候还没有这样的认识。
不妨先按通行的解释理解。
那么,"天地不仁",就有了至少三种解释——
第一,否定句,天地很不仁爱,或者干脆是仁爱的反面。
第二,反问句,天地如果不仁爱。
第三, 排除句,天地无所谓仁爱。
自古以来,主张第三种者为多。因为古人多用这样的句式,直到唐宋依然如此。比如,魏徵奉敕所作的《九成宫醴泉铭》说:"大道无名,上德不德",不是说圣上不具备该有的道德,而是说,至上的道德,反而不表现为具体的道德。
"刍狗",自古以来也主要有两种解释——
一是说指草和狗两种东西。
另一是说,是指祭祀所用草扎的狗。
多数认为是第二种。前一种很难说通了——为什么是草和狗这两种东西?相互不搭界。
按照前半句的三种理解,与后半句联系起来,也就有了三种解释——
一,天地是没有仁爱之心的,把万物都看作是草扎的狗。
二,天地怎么可能不讲仁爱,把万物都看作草扎的狗呢?
三,天地无所谓仁爱,不会把万物看作是祭祀时有用祭祀完无用的草狗。
上古之时,比如商周,曾用活狗作为祭品,后改为用草绑扎,称为"刍狗"。确是祭祀时有用祭祀完无用。
第三种解释,被多数人所接受。
需要说的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出土的郭店楚简中,有《老子》的内容。里面,并无"天地不仁,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话;也没有最后的"多言数穷,不如手中"这句话。
另外,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出土的银雀山竹简和马王堆帛书,均有《老子》一书,但编排上,非《道德经》,而为《德道经》。这皆为汉文帝二十年(公元168年)以前的版本。可见,现在通行的《老子》,当为汉武帝之后的版本,那个时候到魏晋时期,编辑先秦史籍很多,托伪修篡也不少。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以及"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很可能是批语,但就像脂砚斋批红楼梦一样,有不少后来竟成为了正文。
由网友 i猫猫i咪i 提供的答案:
巜道德经》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字面意思是说,天地无所谓仁,也无所谓不仁。天地生了万物,并没有想取回什么报酬。
这句话所内涵的意思是:天地看待万物就像那个丢掉的草狗一样,并没有对人特别好,对其他万物特别不好的想法。也就是说:天地对待万物是一样的,不对谁特别好,也不对谁特别坏,一切顺其自然发展。不管万物变成什么样子,那是万物自己的行为(包括运气),与天地无关,天还是做好自己天的职责,地还是守好自己地的职责,这是天地的自然规律。
引申到人类社会来说:有人富贵腾达,有人低贱卑微;有人聪明绝顶,有人愚不可及;有人四肢健全,有人天生残疾。天地本无爱憎,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使命,在社会中充当着不同的角色。
由网友 混沌文化 提供的答案:
《道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的代表作品,也是最为我们熟知的体现道家世界观和辩证法思想的哲学名著之一。
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传》中对老子作《道德经》记载: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言道德五千言而去,莫知始终"。
在尹喜的恳求下,老子结合在当时衰微的周王朝战乱不断的社会大环境下、民不聊生的生活体验,以及自身心中的理想社会和未能得偿所愿的政治抱负,慨然写下五千言而去。
作为道家的经典巨著,虽然全文不过寥寥数千字,即便是在当时文章语言普遍精炼概要的春秋时期也并不多见,但是历朝历代的学者却对之研究了上千年。老子的学说看似粗浅,行文语言远没有道家另一代表人物——庄子那般晦涩,可是由于他的思想太高、太深,且富于浓郁的乌托邦主义色彩,因而有着很多的争议和见解。
笔者在这里仅展示个人薄见,如有谬误,敬请指正。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原文是这样的: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tuó)籥(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要理解这句话,我们首先必须弄清楚"仁"的意思。
仁者,从人从二,"从人"容易理解,也就是与人类活动相关。"从二",其一是表示数量,仁的体现是相互的,是基于另外的对象而具象出来的,个体的独立行为不能说仁;汉字"二"分为上下两横,代表天地,"三"则表示天地人三才。"仁"要求人们在道德修行的过程中化去人的私欲和贪念,存天地心,行良善、忠厚之事,自然就会培养出博爱宽仁的品行。
在长达千百年的封建时期里,中国社会素以儒家思想作为主流的文化导向,时至今天仍然对我们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极大的影响。而儒家思想的核心便是一个"仁"字,据《论语·颜渊》载: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由此可见,这里孔子所强调要通过"克己"去追求的仁,与前文所说的"化人心"在根本上是一致的。
所以我们在看到第一句话"天地不仁"时,便已经出现了困惑——既然是要存天地心,为什么又说天地是无所谓仁的呢?
其实,这是儒家和道家学说的根本理论各异所导致的。孔子认为人民的"性相近",相比天地无私崇高的品德而言,普通人在德行方面必然是有缺陷的,而这种人性的缺陷只能通过仁来补足,最终达到"人伦之至"、道德完足的圣人境界。
相反,道家的创始人老子则认为,天和地本身是无所谓善恶的,自然也就不存在化去人心、彰显仁爱的概念,因为万事万物在天地的眼中都等同于刍狗。
什么是刍狗呢?
古时候人们将狗作为最早饲养的六畜之一,既可以助益狩猎活动,也能够作为食物储备,在祭祀活动中就成为了献祭神明的贡品;随着文明的演进,社会的物质资料逐渐丰富,狗已经被其它家畜替代,不再作为食物需要,同时狗在生活中也能起到护卫和狩猎的作用。所以,祭祀用的狗便换成了草扎的狗——刍狗,扎草为狗形,疾疫时用于求福禳灾,以青黄色文饰妆扮,蒙上绮绣,缠着红线。祈祷之后,侍祭者可享用祭品,而刍狗即便弃置,人踏车轹,随后就将它当做柴草。
刍狗在祭祀的时候很受重视,但祭祀完成之后就会被弃置。天地看待万物也正是如此——即使自诩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在天地面前都像是没有灵魂的刍狗一般普通,与别的生灵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所以自然也不会有仁爱的存在;百姓倘若蒙昧缺乏思想,甘愿顺着世事的变迁而随波逐流,即便是圣人也没有施行仁的办法。
"橐籥"也就是风箱
老子用风箱作比喻,说天地之间的空隙,好像风箱在不断地运动着,内部空无一物,但其作用却无穷无尽,一旦运作起来便永不枯竭。这就与前文构成了呼应,天地虽然不存在仁,却为一切的出现和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万物都如同刍狗一般,自由地走完从新兴、繁荣逐渐过渡到衰败的历程。
所以,老子说"多言数穷",过多地夸耀只会加速自身的灭亡,还不如保持内心的清净平和,顺应自然的发展规律。一直以来很多人对老子的学说有着误解,认为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的思想过于消极,甚至揣测老子是想要推行某种愚民政策。
事实上,老子的思想对于当时的社会大环境来说确实并不适宜,迫切想要建立新型统治的封建阶级不可能会接受这样一套清净无为的学说。
换言之,老子心中的理想社会和政治模型过于高,高到即便物质与精神文明都极大发达的今天仍旧没有丝毫实现的可能性,以至于最多只能运用于小国寡民的农耕社会里。
在网络上有许多小说一直在滥用"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说是天地没有仁爱之心,只是冷血无情地把万物当作生杀予夺的刍狗来对待,这是不符合《道德经》的核心理念的。"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这是王弼在《道德经》中的注释。这部哲学著作以抽象的"道"为主题,既体现了老子清静无为的治世理论,也蕴含其独特的阴阳对立统一的辩证法思想。历史上很多君主也曾利用了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如西汉初期安定民生的政策,唐太宗对"君舟民水"的践行……
鲁迅先生赞叹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由此可见,无论是在封建统治的以前,还是社会制度和文化不断完善的当下,《道德经》都称得上是一部值得深刻专研的著作。
由网友 兮兮说事儿 提供的答案:
这句话出自《老子》第5章,原文是: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俞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前面两句,很多人非常熟悉,但是对这两句误解的人也非常多。我看楼下的很多朋友已经做了详细的解释,我在这里就不想再"炒冷饭"进行详细的重复了。
我不妨更深一步,来谈谈这句话在整个《老子》文本里的地位和意义。
《老子》其实脱胎于兵家 都是教君王打仗和治理天下的
虽然前两句话知道的人比较多,但其实最重要的并不是这句话,而是从"圣人不仁"到"不如守中"。
李泽厚先生曾经认为,《老子》这本书脱胎于"兵家",也就是类似于《孙子兵法》的书。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他们都是"正言若反",比如老子说"大巧若拙","大智若愚"。《孙子兵法》也说,"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你看,本来是要说打仗的,却告诉你,不打仗是最厉害的。
电视剧《老子传奇》中的老子形象
这种思维,我们后来叫做朴素的辩证法。因此,李泽厚认为,《老子》这部书的本质其实也是讲军事斗争和君王治理天下之道的。比如《老子》第68章"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这句话是说打仗的方法,和《孙子兵法》很像。还有,"治大国若烹小鲜",就是典型的君王治国之道。
所以,我们必须以这样的思维去考虑老子的文字。
那么,其实老子前面讲天和圣人,其目的是一种类比说明。告诉君王,作为圣人,要符合天道,要仿照上天行事。
了解了这些,我们就可以来整体看这句话了。
"刍狗"没有贬低的意思 其实是褒义词
这句话翻译过来就是,天地是没有人们的思想感情,所以它对于万物是没有什么看法的,可以任凭它们生长。请注意,这里的"刍狗"可不是骂人。所谓"刍狗",其实是祭祀所用的,用稻草编的狗。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于祭祀是非常注重的,只有贵族才能作为牺牲品(我们今天可能会觉得不可思议。其实,在古代,人们出于原始的信仰,很多人觉得被当作祭祀品是无上光荣的事情,这证明你可以与上天相见)。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地不会把万物当回事,当祭祀品,老天爷不会它们都是自然而然出现的。
后面"圣人不仁",其实是告诫人们或者君王,你作为"圣人",就要让老百姓自然发展,不要去管他们。天地犹如风箱,"橐籥"音坨月,意思是风箱。天地犹如风箱,虽然空虚但不会停止。因此,请注意,老子类比了很多自然现象之后说,作为君王,不要颁布那么多政令,这只会让你的国家加速灭亡。
由此,我们就可以之道,老子其实是在说治理百姓之道。当然,现在很多人把《老子》这部书吹得神乎其神。但是有一点我们不可否认,就是《老子》是"反智"的,也就是说它宣扬的是愚民政策。那么,我们就很好理解,为什么《老子》里面的百姓永远都处在被动地位。
最早的《老子》版本并没有这句话
我们现在所使用的《老子》版本,被称作通行本。在上世纪70年代,曾经出土过马王堆《老子》。上世纪90年代,又在湖北荆门郭店村出土过郭店《老子》。
郭店《老子》被称为最原始的版本,里面一共才1086个字。根据学者的推测,这应该是最早的《老子》版本。里面的文字也与现在有着巨大的不同。
现在通行的版本应该是被后人不断传抄、添加形成的。在郭店版本中,根本没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直接就是"天地之间,其犹橐籥欤?虚而不屈,动而愈出。"那么,前面的类比就很有可能是后人添加的,并非老子原意。
由网友 梧桐树边羽 提供的答案:
我们回答这个问题,往大了看要了解老子个人的思想主张,往小了看也要知道老子的《道德经》到底说的是什么,才能理解他书里面话的意思,不能单独片面的理解。
而天下者众,最不喜欢的就是埋头苦读,最喜欢的就是想当然并且拿来就用。所以这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经常出现在影视剧里,江湖好汉要对抗朝廷或地仙反抗天界的时候最喜欢用。意思就是你们上面管事的啊,不拿老百姓当人,只当做狗!此时不反,更待何时!
其实这句话根本不是这个意思,只不过老子的韵文念起来掷地有声,声壮气粗,就显得特别有道理,所以没有读过《道德经》的老百姓还真以为这是老子说的意思,就是该反!
老子冤枉得很。我们来看这句话的出处,不能通读全文,至少知道这一章说的什么,这话出自《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先看几个古词的意思。"刍狗",就是古代祭祀的时候要来代替活祭品的草扎的狗,摆个样子,糊弄上天,用完就扔的东西。"橐龠",橐(tuó)龠(yuè),这个东西呢,就是咱们经常在影视剧里面看到打铁的用的风箱,橐是口袋,龠就是节奏感。
我们知道老子的中心思想是"无为",他的宇宙观中最本源的是什么?"道"。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说世间万物都是遵从"道"来自生自灭,不用"有为"来横加干涉。你的"有为"只会违背"道"的本意。在老子眼中,并没有好坏善恶忠奸,只有遵"道"无为和逆"道"有为。
那么在老子的思想里,人和刍狗有没有区别?并没有。天和地又有什么区别,也没有,不过都是遵循自然之道运转的机器而已,自然也不会有任何倾向,任何感情。道生息万物,并不自以为道。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天地无情,生万物而平等视之,任你自生自灭。"圣人",是老子思想中接近道的人,所以"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圣人管理百姓,也没有偏颇轻重,一视同仁,任百姓休养生息。
个人见解,《道德经》,包括诸子百家的作品,其实都是国策建言,都是思考如何管理国家,管理百姓的道理文章。至于后世的演义,与本身文字无关。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天地之间的大道啊,就像个大风箱啊。"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看上去里面什么都没有,却一直都在生息着万物。越是活动折腾,越是产生。"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所以大智若愚,大德若虚,越是外露的人越是底子浅,不如安守内心虚静。
通篇解读下来,你就会知道"刍狗"在这里毫无贬义,老子也并没有对天地、苍生、刍狗投射任何感情。他只是告诉你,宇宙万物都是遵循自然之道生息往复,"无为"也不是啥都不做,要守中抱一,顺应"大道",就能得到最合乎自然的结果。
生死,也不过自然之道。
一家之言,欢迎指正评论。
喜欢请点赞并关注,谢谢。
由网友 煮史问道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这个问题我有自己的理解与解答。
字面意思:
天地无所谓仁慈或不仁慈,天地待万物就像人们祭祀完毕之后,待驺狗(祭祀时所用到的一种物品)一样。
进一步解释一下:
人们祭祀完毕之后,那些祭祀用过的驺狗就留在那里了,顺其自然,可能会被风吹走,可能会被水冲走,最终会按照自然规律消失,这样即可,无需刻意拿回家(祭祀活动用过的也适合于拿回家),这里面没有仁慈或不仁慈的概念。
天地待万物也是这样,还下雨下雨,该刮风刮风,冬寒夏热,春暖秋收,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再进一步解释一下:
人们在祭祀的时候,似乎待驺狗非常仁慈,虔诚而恭敬;祭祀完成之后,人们就把驺狗留在那里,谁也不会去占有,谁也不会拿回家,顺气自然,这样看起来似乎是不够仁慈。其实不然,这样顺其自然就好,无所谓仁慈或者是不仁慈。
天地待万物也是这样,大风掀翻了人们的房子,暴雨冲毁了人们的庄稼,看起来好像是不够仁慈;春时天气转暖,让人们可以播种,然后夏天给予充分的日照,使得作物生长,这样看起来好像是很仁慈。
其实不然,天地并没有仁慈与不仁慈的概念,一切都是顺其自然的。
天地在抚育万物生长之后,就像人们对待驺狗那样,也是一分一厘都不取,都任其自然,顺其自然。
以上解释仅供参考,有不同意见欢迎在评论里讨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