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_吴三桂削发

由网友 半饱书生 提供的答案:

根据统计,康熙一朝杀了整整三十个二品以上大员,如果不算鳌拜期间杀的飞扬古、苏克萨哈等八人,死在康熙手上的是二十二个。这其中自然不少是跟随三藩起兵,最终兵败而死的。但也有不少就是因为权力过大而死,包括著名的鳌拜和索额图。其它被贬,被疏远,以至晚景凄凉的人不计其数,包括著名的纳兰明珠。

当然,也有如佟国维这类得以善终的大臣。但他是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的亲弟弟,而且这人非常滑头,自己在夺嫡之争中站到了八爷党一边,却让儿子隆科多去帮胤禛,最后的结果也不过是被申斥了一下,不伤筋骨,不破私产,雍正即位后,还赏了他一块"仁孝勤恪"的牌匾。

所以...千万别被《康熙王朝》这种开挂男主戏给晃点了。历史上的康熙没那么好相处,只要得罪过他的大臣,除非是皇家亲戚关系,而且在朝中还要有较为牢靠的后台,才能想象一下"善终"是个什么样的画面。像吴三桂这样一直为康熙所忌,又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一旦放下兵权,非死即囚...就算他的儿子再娶十个和硕公主也是无用。

在下是喜欢探讨军事和历史问题的书生,欢迎大家的关注和讨论。

由网友 伊耆角木 提供的答案:

如果接受削藩,当然可以善终。那些说不行的,举了一堆什么刘邦、朱元璋杀功臣的例子,可根本连他们为什么杀功臣都没搞懂。特别是你们怎么不看看清朝本身的例子?杀功臣是因为功臣威胁到皇权。一旦没有了威胁,为什么要杀功臣落个骂名呢?

先来看看那些所谓前朝杀功臣的例子。最先想到的应该就是刘邦。可是注意啊,刘邦杀的不是一般功臣,而是异姓诸侯王。西汉早期,那些诸侯王在各自封国内都有独立于朝廷的兵权、财权。这些人真正能够威胁到朝廷的统治,所以刘邦要想方设法除掉他们。即使这样,这些诸侯王中,长沙王吴芮是善终,韩王韩信、燕王臧荼、淮南王英布都是自己谋反的还怪不得别人。赵王张耳是病故,儿子张敖被降爵为侯。剩下的只有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燕王卢绾(逃亡匈奴)三个。这其中韩信在史记中还是记载为真的参与陈豨谋反了。所以,刘邦杀的诸侯王都真的很有限。至于其他的侯爵们,那就更少了。张良、萧何、曹参、周勃、灌婴、夏侯婴、陈平,能想的主要功臣们基本都是善终,除了樊哙是刘邦临终前多疑确有想杀。故而刘邦杀功臣真的很有限。为什么啊?因为他们不像诸侯王那样有独立的财权、兵权,他们对刘邦的皇位造成不了威胁。

相比之下,朱元璋确实是杀功臣无数。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诛杀了几十个功臣,牵连成千上万人。但是这就说明清朝也会这么做吗?朱元璋在大一统王超开国皇帝中可是属于极端个案。你看秦汉隋唐宋哪个这么干的?而朱元璋的行为也让明朝自尝恶果了。建文帝时期朱棣发动靖难之役一举成功,功臣们被杀光了有很大原因。所以,清朝脑子正常就不会效仿朱元璋了。

我们常说"兔死狗烹,鸟尽弓藏"。没错,大多数功臣逃不脱这个下场。但是"兔死狗烹"和"鸟尽弓藏"是两回事。只要功臣不是那么不听话,就不会被"烹",只会被"藏"。宋太祖赵匡胤为什么杯酒释兵权?就是让功臣们把兵权交出来,也就威胁不到皇权了,那还杀你们干什么?于是这些听话的功臣就被高高供起来,从此富贵无忧。说白了,杯酒释兵权,不就是撤藩吗?

所以,撤藩,就是要剥夺吴三桂、耿精忠、尚可喜他们的兵权、财权,让他们离开经营多年的云南、广东、福建,到内地来颐养天年,而清朝就派兵接管边疆。如果吴三桂肯乖乖听话,那清朝没必要撕破脸,只要把他好好供起来就可以,做个善待功臣的表率,有什么不好的?

有人可能会说,吴三桂会带兵,会对清朝之后产生威胁。试问,洪承畴不会带兵吗?祖大寿不会带兵吗?他们不都好好的活到寿终正寝吗?为啥吴三桂就不行?清朝王爷们都被限制在京城的,就是防止他们做乱,吴三桂如果也到了京城,或者其他什么地方由地方官限制住,大可以也富贵终身。只不过,吴三桂自己不愿意而已。

吴三桂起兵造反,不是怕康熙杀他,而是不满足于失去在云南的特权。吴三桂要的是永镇云南,做土皇帝,而不是只有富贵没有权力。

由网友 温读 提供的答案:

先说结论:不可能善终的

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例子翻开史书可谓是比比皆是。我们先举一个例子,鳌拜被康熙除掉,是因为这个老臣居功自傲,对皇权产生了极大的威胁,故而少年皇帝康熙在后来想将其除之而后快,最后这位煊赫一时的辅政大臣落得一个终身囚禁的凄惨下场。身为满人的鳌拜都难逃康熙的清算,就更别说身为汉人的吴三桂了,他因为当年历史性的遗留问题,故而掌握着较大的权力,拥有着自己的封地、兵力以及诸多权力,这对于中央、对于清廷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隐患。在古代时,一姓之人都难免会出现自相残杀手足相残,可何况吴三桂这样的前朝遗留,更加难逃中央的清算。再加上当时的清廷中,满人虽然在表面上与汉人交好,但是在心底里还是放心不下汉人掌权、特别是掌握兵权的。

再者,吴三桂造反前,距离明朝崇祯、以及南明政权也不是太远,而且当时的清国身上有诸多没有解决的历史性遗留问题,以及他自己清楚,现在这个不稳定的时机,就是自己趁热打铁,借反清复明的口号来成全其一己私欲的好时候。而且吴三桂发兵造反时也是实力雄厚,手下兵将各个凶猛如云,与当时的中央势力是不分上下,僵持了数年之久。此时此刻,在清朝少年皇帝的心里是紧张的,害怕大清祖辈创下的基业会毁在自己手里,吴三桂的心理也七上八下,即使他作用十几万的云贵兵马,但当时满清的八旗铁骑也不是吃醋的。好就好在当时吴三桂的战术好、懂得利用云贵的地形与中央僵持迂回和消耗。

本来吴三桂的形式是一片大好的,恰似有当年朱棣将要推翻朱允炆的态势,可坏就坏在吴三桂命太短,霸业还没有完成,就早早的驾鹤西去了。云贵势力一时没有人领头,再加上内部势力又不团结,这就导致了吴三桂建立的政权没有在后来茁壮成长。

就当时的局势来看,吴三桂有将大清推翻的实力,就当时的局面,以康熙为首的满清政权也没有尝到什么甜头。所以面对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对于吴三桂这种权欲极强的人,是不可能放过的,那就更别说老老实实的接受削藩了。

退一万步来讲,削藩的政策一旦开始实行,就算吴三桂肯削藩也愿意远赴千里到京城做一个富家翁金丝雀,可他手底下的那数十万的兵可不会答应,毕竟削藩差不多就是要了他们的命,十几万人肯定也会造反。到时,吴三桂也不会有什么好的下场,被祭旗都有可能。

君子不立于危墙之下,像吴三桂这样经历过明末大小战事,一向老谋深算老奸巨猾,更加不可能却做砧板上的鱼肉任人宰割,他当年亲手绞杀永历就已经算是给了清政府的一个投名状,他想做清朝的沐英"世镇云南"的平西王,可惜康熙并不愿意,吴三桂和清政府的这个冲突无法调和,最后酿成了一场叛乱。

除此之外,曹爽的前车之鉴还在那里摆着。曹爽和司马懿都是曹睿的托孤大臣,后因独断专行,在他的眼中渐渐已经没有了当年魏帝的嘱托,只有摆在眼前享不尽的荣华与富贵。本来小心谨慎的他因为权力变得肆意妄为。虽然他和司马懿都是托孤大臣,可是他却看不起司马懿,常常独断专行,有什么政令也不和其商量。这样的做法慢慢的便引起了人们的不满。后来在司马懿发动政变后,就将其予以诛杀了。

当然我们不说如果,就单看吴三桂在后来的造反,以及和清国僵持了数年之久就能明白,清国想要轻易除掉当时远在云南的吴三桂,是一件较难的事情,故而当时吴三桂的自信满满,在某种条件下是正确的选择。

由网友 底层技术栈 提供的答案:

吴三桂的事太久远,还是看看俄乌战争吧。

打到现在这样,俄罗斯敢先撤呢,还是乌克兰敢先撤?[捂脸]

都不敢先撤,都怕被别人趁机追着打。

俄罗斯有1.4亿人,乌克兰有4000万人,

再牛的统帅也没法像指挥自己的胳膊一样指挥自己的下属。

一撤就会出漏子,所以矛盾剧烈的双方几乎肯定会打起来,

而且打起来之后,不把双方都打的筋疲力尽是不可能停战的,因为都怕对方趁势追击。

泽连司机现在敢说不打了吗?

不敢。

他要是敢说不打了,阵亡乌军的家属,想捞军功的将士,给他出钱出枪的欧美各国,以及欧美各国的军火商,能饶得了他吗[捂脸]

俄罗斯也存在同样的问题,都打了一年了,伤亡损失也很大,虽然老普的威望远高于泽连司机,但一样不能轻易说不打了。

接受削藩这话,不是吴三桂能说的。

同样,康熙也不能说不削藩,而且他答应吴三桂的那些条件也不可能全兑现,否则康熙的下属们一样会有意见的。

所以最后肯定会打起来。

如果吴三桂能维持不败,然后他才有善终的机会。

打过之后才可以谈判,没打就说谈,陈新甲就是这么替崇祯背锅死的[捂脸]

由网友 芭菲狄 提供的答案:

索额图:我都急流勇退了,退休后在家待了三年,这三年是谁都不敢见,老老实实哪都没去,这三年你知道我是怎么过的吗!

可皇帝还是没放过我,派太子出巡经过我家门口,我是太子的老师又是太子的亲戚,太子不可能不来看看我。我不见,我是大不敬;我见,说我私通太子。太子前脚走,后脚圣旨下。不审也不问 ,把我活活饿死。

弄死我也就罢了,谁让我听了皇帝的命令,全力辅佐太子,最终威胁到皇权呢。可我的儿子们犯了什么错?上书为我求情的,你杀了;纨绔没上书,你说不孝也给杀了。

九子夺嫡,就是你的报应呀!

由网友 格鲁86 提供的答案:

善不善终不好说,吴三桂要是能接受削藩,至少就不会有马斯洛心理需求理论了。削藩不仅削的是土皇帝的待遇,更是剥夺了他掌握自己命运的权利,相当于从最高的自我实现需求直接削到了最低的安全需求以下,中间差了一个圣人的高度吧。皇权以为我独尊为安全,土皇帝以可与皇权抗衡为安全,两者都是最基本的需求,没有缓和的余地。

由网友 媚之夭夭 提供的答案:

吴三桂当年如果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说起康熙的削三藩,确实不一般!平西王吴三桂,不肯撤藩直接对抗,一打就是八年!这八年来,康熙举朝庭之力,终于平定吴三桂!这八年来,吴三桂费尽周折,最后饮恨湘江!虽然是康熙成为了赢家,但是付出的代价非常大!

那么,正如题主所问:如果当年吴三桂老老实实接受削藩,能否得以善终?

这个问题要取决于两个人的态度:那就是康熙和吴三桂!如果,削藩后吴三桂本本分分做康熙的臣子,得以善终那是没有问题!问题是:已经习惯了我自为尊的吴三桂会老老实实做康熙的臣子吗?

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就是"土皇帝"!

自从吴三桂封为藩王后,盘踞云南多年,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土皇帝!

朝庭派去的巡府,在那里是个摆设!

朝庭的法令,在那里是一纸空文!

吴三桂,他的指示就是云南的法令!他还自已在云南铸造钱币,在市场上流通!

每年都向朝庭索取大额的军费!而且拥兵自重!

在这样的情况下,康熙忍无可忍了才决定撤藩!

那么,习惯了我行我素唯我独尊的吴三桂会甘心做康熙的臣子吗?

当然是不可能的!

那么,就算是吴三桂老老实实接受撤藩了,如果到后面的日子他不安份守已,也是很难善终的!

二,盘踞云南,吴三桂表面隶属大清,其实他一直当自己是独立的王国!

自从吴三桂封为平西王,镇守云南,他表面上在康熙面前称臣!其实早把自己划为独立的王国!

无论是地方官的任命,还是颁布一些法典条令,都是吴三桂一手而为!

也就是吴三桂早已把云南当作自己的坚定的保垒!

就算是康熙撤藩,吴三桂脑子一发热同意了,过不久又会头脑发胀,振臂一呼,又是故态重变,呵呵,又举起复明的大旗!

因为,吴三桂一直以来,就是一个善变的人!

既然是反复无常之人,他能控制住自己吗?!说不定想一出,又是另一出!

所以,吴三桂这种性格,就是当时同意,保不齐很快又变化,这样很难得到善终的!

由此可见:书上说得好:吴三桂做了多年平西王,他会不甘心屈就康熙手下的!所以也就难以善终!

【古今多少事,都在历史中!我是媚之夭夭!】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67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