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好猫卡 提供的答案:
古代将军造反时,士兵听从将军而不效忠皇帝,主要有几个原因:
1. 情理上更亲近将军。古代士兵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密切的就是自己的将军,由将军直接指挥调度,因此与将军的感情更加亲近。而皇帝对普通士兵来说则很遥远,实际上很难产生直接忠诚。
2. 将军控制军队实力。将军直接指挥军队,控制武器和粮饷,意味着实际掌控军队的生杀大权。如果士兵不听从将军,将军可以直接惩处。所以出于现实需要,士兵必须服从将军。
3. 出于利益考量。很多时候,将军造反可以给士兵带来更多利益,如战争权利的分配、土地的分配等。这也使得士兵更倾向支持将军。
4. 士兵缺乏政治见识。大多数古代士兵出身普通,政治觉悟和见识较低。他们更容易被将军的口号和政见所感染,而不太能独立判断形势,不太理解效忠皇帝的重要性。
5. 将军有权威与魅力。成功的将军往往都是军事才华出众,在军中有很高威望,也具有很强的个人魅力,能说动和震慑士兵。这也使士兵更听命于他。
古代将军造反时,士兵听从于将军,主要是出于情感依恋、现实需要和利益考量,同时也因为士兵自身的政治觉悟较低,更容易被将军的魅力所影响。这使他们选择跟随将军,而非效忠于相对遥远的皇帝。
由网友 青史如烟 提供的答案:
古代士兵效忠天子?乍一听,仿佛理所当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嘛。实际上根本就不是这么一回事儿。我们看《雍正王朝》电视剧当中,就有这么一段令人印象深刻的情节:
当时,年羹尧带着一群亲卫回京,大热天,皇帝让这群人卸甲凉快凉快,结果所有人非但没有听从,反而齐刷刷地看着年羹尧请示可否。
这座大厅里早就为皇上摆上了冰盆。可是雍正向下边一看,进来的军将们却仍是穿着牛皮铠甲,一个个热得大汗淋漓。他笑了笑说:"今年天热得早了些,想不到你们还穿得这样厚重,真是辛苦了。都宽宽衣,解了甲吧。"
"谢万岁!"话虽然说了,可是,他们却没有一个人敢解甲宽衣。
雍正没有注意到这个细节,自顾自地继续说:"毕力塔,还有冰没有?你拿些来赏给他们。哎?朕不是已经说过了,让你们都卸甲休息的,你们难道没有听明白吗?宽宽衣凉快一下嘛!"
众兵将还是不作声地站在那里,一向说一不二的雍正皇上惊住了。他万万没有想到会受到这样的冷遇,他的脸色"唰"地就黑下来了。
雍正皇上今天真是开了眼界。有一句常挂在他嘴边的话:朕的话从来是只说一遍的!可是,他让兵士们解甲休息,竟然连说了两遍都没人听从。他当时就想发火,可还是忍住了,只是向年大将军投过去一个询问的眼神。
年羹尧开言了:"哦,既是万岁有旨,你们可以去掉甲胄,凉快一下了。"
大将军一声令下,众军将这才"扎"地答应一声,三下五去二地把甲胄卸掉。一个个只穿单衣,露出了胸前健壮的肌肉,还是直挺挺地站在那里,纹丝不动。
雍正的眼睛里闪过一丝阴寒的凶光,但稍瞬即逝。
这可就让雍正给伤着了,吃的朕的军粮,拿着朕的军饷,可在这群我大清的士兵们眼里,朕竟还比不上你年大将军。
至此,年大将军便注定了,自己的未来,将会极其惨淡。
虽然这个桥段里,雍正面子上挺不好看,但现实就是现实,你不可能指望一个士兵,有那么高的政治觉悟,能在千里迢迢之外的军营当中,时刻保持着忠于天子的坚定觉悟。
在古代的军制当中,甭管是府兵、募兵还是抓壮丁,这些士兵们进入军营最初的目的都不是被忠君爱国的思想所感召,要么是为了混口饭吃,要么是为了功名利禄,要么就是倒了血霉,被强绑过来了。
猛地被塞到一个陌生的军营当中,旁边的伙计们都不认识,大家语言不通、生活习惯也不一样,被强行整合在一起作战,在这种条件之下,你还能有啥指望呢?
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凑到你旁边跟你谈理想,讲忠君爱国之道,你肯定会忍不住爆粗口。
要谈就谈点儿实惠的,盛饭时候能不能给多来一勺饭;
下次再来批新盔甲,能不能优先考虑给自己换换新的;
打仗时候,能不能给我排到后面点儿,别让每次都给炮灰级待遇;
论功行赏之时,能不能别抢得那么猥琐,好歹给我留一份。
这些实惠谁能给你,靠的还不是上级直属领导?
当你被老兵欺负得有苦难言之时,脏活累活都是你的,有好吃的没你份儿之时,领导突然站出来,都别闹了,这小子跟我混的。
这一句话,就改变了你的命运。军营里再没人欺负你了;大伙有吃的,自己也能吃顿饱;战场之上,对面有骑兵队伍,也不让你优先赶过去吸收动能了。
这个时候,士兵便自觉地跟自己的领导结成了天然的同盟。打仗时,替领导挡刀、冲锋时替领导卖命,因为这个时候的士兵,已经知道了,领导就是自己的天,他完蛋了,自己也得完蛋。
就这样你的领导越升越高,最终当上了将军,而先前在他身旁的人们自然也就鸡犬升天,你也随着升了一级,而后不久,身边也有了自己的小弟,一如昨日的你。
这样一个利益群体便形成了,如果某一天,皇帝突然看将军不爽了,想要办他。
将军如果求生欲挺强的话,那只有造反这一个途径了。
当然,前提是有兵权,没有牙的老虎,只能坐以待毙。
而且,历史上但凡真想造反的主儿,没有一个大张旗鼓地说要杀皇帝的,都得多少找些冠冕堂皇的理由。
这里面的理由五花八门,当然,主要是以谣言为主:
要么是皇帝驾崩,皇位被篡;要么是皇帝被囚禁,自己领兵入宫迎驾;要么是皇帝被蛊惑,自己本着义务的原则,入宫清君侧。
反正就是,我要扛着你的牌子,理直气壮地去砸你的饭碗。
古代可不比现代,消息闭塞,人云亦云,将军当着众人的面说什么,人们很难提出有力的质疑和证据来推翻对方的瞎扯。
作为底下的士兵,怎么办?肯定会征询一下自己老大的意见,老大上面还有老大,就这样,一层层传递到将军的核心大佬圈子里面。这里面的人,谁还不知道将军想干啥,但他们这个圈子,就是一损俱损、一荣俱荣的利益均沾体。
将军被搞掉,自己这帮嫡系们也都得倒霉,而自己若是跟着将军拼一把大的,那说不定还能再向前好几步。
跟着领导走,这个信号便被一级级反馈下去,至于底下的人知不知道是造反,已经无所谓了,炮灰就要有炮灰的觉悟和素质,跟谁都是战,管那么多干嘛?
就这样,这群士兵们便跟着"头羊",踏上了那个,失败后很严重,胜利了,也跟自己其实没多大关系的造反之路。
由网友 平沙趣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简单来说,这涉及对军队的控制权问题。
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谁掌握了军队,谁就拥有了控制政权的筹码,古今中外皆然,从这一点出发,皇帝本人是必须要掌握军队的,不然皇帝就不是他当了,分分钟成傀儡甚至灭族。
矛盾的地方在于,整个国家的军队很多啊,且分布在边疆重镇,皇帝一个人怎么统领?这就像官府一样,皇帝当然想自己统御万民,可是做不到,那就只能建立一个官僚制度,经过逐级官吏传达,施行自己的意志。
军队也一样,皇帝要想掌控全国军队,那就只能建立一个军队系统,由元帅、各级将领往下推,最后到士兵。而造反,就是某个将领不听皇帝的了,带着底下人反抗皇帝。
造反,其实就是这个制度的一个弊端,因为皇帝掌控军队是间接的,皇帝掌控将领,将领掌控士兵,皇帝是通过掌控将领然后再掌控士兵,士兵是不一定效忠皇帝的!
士兵不一定效忠皇帝的原因很简单,古代的士兵不少志愿兵,而是义务兵,他们不是自愿来为皇帝抛头颅洒热血的,渴望建功立业的只是少数,绝大部分是被抓壮丁拉来的,当兵是他们养家糊口的一个职业。
皇帝又远在京城,绝大部分士兵是没见过皇帝的,而将领近在眼前,再加上军事作战所需的士兵服从将领(这是必须的,军队内部必须保证将领的权威,不然打仗的时候将是一盘散沙),皇帝对士兵的管控力自然比将领弱。
这一点,皇帝也是看的到的,为了防止将领造反,他们相出了种种方法,总的来说就两大类,一个是分离将领和士兵,使得"兵不识将,将不识兵",另一个则是把握住粮饷。
第一个方法很有操作难度,如果玩得不够,将领跟士兵打成一片,等于没玩;如果玩得过火了,比如统兵权与练兵权分离,这个将领练好的兵交给另一个将领去带,将领跟士兵大眼瞪小眼,对皇权的威胁是小了,可同样的,对于军队的战斗力大受影响,毕竟哪个士兵会甘愿把命交给陌生的将领,打起仗来,心里总是怀疑将领的指挥,而将领对士兵不熟悉,调度起来也很麻烦。
运用这种方法的很多,比如虎符、监军等等制度,都是为了防范造反。
第二个方法就是夺取将领发粮饷的权力,粮饷这东西,都是来自于民间赋税的,羊毛出在羊身上嘛,问题是这羊毛谁来割呢?是中央统一割好了发到士兵手上呢?还是将领自己隔了发?
在中央强势、财政充裕的时候,打死都不会把割羊毛的权力交给将领的,将领给士兵发粮饷,士兵感恩戴德,眼里就只剩下将领了,哪还有朝廷和皇帝?
但在少数情况下,中央又不得不将适当的财权交给武将,让将领就近征集粮饷无疑可以给朝廷省去大笔人工和运输费用,军队获得补给也更及时,打仗打得更有劲了,在财政不充裕的时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不过下放财权是一把双刃剑,武将统军与财政权合一,虽然可以增加军队灵活性,增强战斗力,但也会大大增加武将造反的概率,没有钱,武将造反就没有底气,有了钱,什么不敢?
历数那些比较大的造反,比如安史之乱,那就是因为中央下放了财权,军饷是将领发的,士兵对将领非常拥护,这才敢造反,不然像钟会,可能先被自己部下给干掉了。
宋朝有鉴于唐末五代的军队政变(多的数不过来),推行了一场全面的弱军行动,什么以文治武、财权分离、下属限制等等,彻底灭了将领反叛的苗头,之后的朝代沿而用之,并进行改进,所以宋朝以后,武将造反就很少了,成功的几乎没有,更多的是哗变,如苗刘兵变。
由网友 西府赵王爷 提供的答案:
这其实打的就是一个信息差,民国几十年了,山里老头还以为皇帝高坐呢,谁知道将军此去是在造反?
在古代,造反一般分两种。一种是百姓们起义反抗,比如秦末的陈胜吴广、汉末的黄巾军、明末的李自成等等。一种则是武将权臣篡位,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东晋的王敦之乱,唐朝的安史之乱等等。这两种人群的造反是不能统一而论,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模式。
首先百姓们造反的动机就很简单,无非就是天灾人祸,苛政猛于虎,当个顺民已经无法养活自己和家人,简而言之就是活不下去了。毕竟造反都是大逆不道的大罪,轻则流放抄家,重则杀头灭族,如果不是因为活不下去了,谁会干这种营生?在家里抱着老婆孩子热炕头他不香吗?
当然了,他们造反的形式就更加简单,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计划和准备,其主要是看时机。只要是在朝纲崩坏,民不聊生的时候,适时的拉起大旗,给这些底层人民活下去的动力,那么你就会拥有无数的追随者。具体操作流程也很简单,比如说攻下一座城池,开仓放粮;或者打劫一下权贵,分田分地。
你比方说李自成,一个小小驿卒出身,没钱没背景,打仗水平更是一般。但他却能聚众百万,推翻大明王朝,其靠的就是一手"追赃助饷"、"均田免赋"。军饷全靠劫富济贫,安民则是分田免税。老百姓们遇到这种不压榨自己,还给分田地的人,自然就会追随。
总而言之,老百姓们造反就很直白,因为其与统治者是一种对立的关系,互相排斥,不是你死就是我死。
相较而言,臣子们造反则是要复杂多了。因为他们和统治者其实是同一个阶层的人,背后的支持群体都差不多。而且皇帝的地位还要高于他们,这是一个天然的优势。这就好比大家吃的是同一口锅里的饭,而人家能用碗盛,你只能用手抓,很容易烫手的。
一般臣子造反,至少需要两个条件。
首先,你需要有足够强的实力。臣子造反的门槛一直都很高,要么是总览朝政,只手遮天的大权臣,如司马炎、杨坚;要么是手握重兵,割据一方的封疆大吏,如安禄山,朱棣。
因为臣子们造反无非就两种方式,一个是政变,从内部攻破,通过控制京畿朝政大权,挟天子以令诸侯;另一种则是兵变,于封地起兵,直接和朝廷硬刚,打赢了就完事儿。前者要权,后者要兵,没点本钱可不行。
其次,你还需要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无论是权臣篡位,还是武将起兵,那都需要师出有名的。他们不能像老百姓那样直白,说我就是要取而代之。因为这样做名不正、言不顺,属于以下犯上的大逆不道之举。
俗话说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在皇权至上的古代,皇帝的身份地位是至高无上的,如果公开的反对,那就是叛逆。其不仅仅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还会有着很高的风险。正常情况下,很少会有人去冒险。
这就意味着,造反的文臣武将们,将会失去一大批支持者。权臣们很可能找不到同伙帮手;武将们则是调不动兵马粮草。
所以,古代那些文臣武将造反的时候,都会给自己编造一个不错的理由。其中文臣政变一般都是禅让,傀儡皇帝要么身体不适,要么德不配位,最终退位让贤。像曹丕、司马炎、杨坚等人都是如此。更为关键的是,他们在禅让之前,还得再三推辞。以此来表示,自己其实是不想当皇帝的,一直都是忠臣。之所以受此重任,完全就是为了天下苍生,实在是太委屈了。
至于武将起兵,那多半都是"清君侧",意思是皇帝身边出了奸臣,遭受了蒙蔽,需要他们起兵去解救。比如西汉的七国之乱,诸侯们打出的旗号是"诛晁错、清君侧",结果人家汉景帝把晁错都腰斩了,诸侯依旧照打不误;东晋王敦起兵,则是打着"讨伐奸臣刘隗"的名义。结果他占了都城建康之后,直接就不走了。还有唐朝的安史之乱,安禄山称自己是奉旨讨伐逆臣杨国忠。后来杨国忠在马嵬驿被乱兵所杀,安禄山依旧没罢兵。
最牛的还是明朝的靖难之役,当时朱棣起兵的口号"清君侧,靖国难"。其依据来源于朱元璋的《皇明祖训》:
"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
我们都知道,不管是退位让贤还是清君侧,其实都是借口。但当时的天下人不一定了解内情啊,古代的信息本就很闭塞,很多人可能一辈子都不知道山的那边是什么。所以,在那个时代,想要玩儿点信息差很容易。
就拿那些造反的普通士兵来说,他们常年身在军营,唯一的信息来源是将军。而他们们一切行止的指挥者,还是将军。所以他们可能到最后都不知道自己是在造反,一直还满心以为是跟着将军"清君侧"呢。
总之他们就是要告诉天下人,我这可不是造反,而是为了匡扶皇室。至于取而代之,那都是前朝皇帝主动禅让给我的,我已经说不要了,他还是硬送给我,我实在没办法才勉为其难的接受了。
当然了,口号仅仅只是遮羞布,最为关键的还是利益。毕竟生活不易,世事艰难,大家都要抱团取暖。那些有心造反的权臣武将们,往往都不会是单打独斗,其背后一定是一股庞大且有凝聚力的势力。
比如那些只手遮天的权臣们,会有大量文武百官的支持。这些人或是权臣的门生弟子,又或是亲戚挚友,还有可能是合作伙伴。他们相互之间,要么有着血脉亲缘,要么就有着提拔之恩,或者是利益纠葛。
依靠这些情感和利益交织的纽带,他们被紧紧的捆绑在一起,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在这种情况下,造反的正义与否,也就不重要了,反正大家都是一条船上的人,必须得要支持。
而那些手握重兵的武将们也一样,他们底下一定是有着一批属于自己的亲信。如果你倒了,那么你提拔的一大批将领将难逃被清洗的命运。况且士兵和将军朝夕相处,出生入死,这是怎么样的情感纽带?要知道天天跟他们一起操练的,是将军。能够跟他们同甘共苦的,还是将军。
士兵见过天子吗?他们绝大多数可能都不知道天子是谁,天子在他们看来最多也就是个符号,根本不算是个人。既然不是人,怎么会有情感呢?
所以,臣子们一旦要造反,必定是有多方支持的,即便是撕破脸皮,公开造反,那也不是没有可行性。
但是,师出有名总比没有好,毕竟这是夺天下的大事儿,观众也是天下人。如果没有一个好的理由,那就无法成为天下人眼中的正统,失去了合法性。如此一来,别人也可以依样画葫芦,找机会取而代之了。这就很麻烦了,当造反不再被认为是"造反"之后,随便哪个猫猫狗狗就能扯起旗帜和官府对抗了。
比如赵匡胤当年黄袍加身之后,如果没有找后周恭帝禅位,而是直接登基称帝。那么《水浒传》就可以写反宋复周,替柴进夺回祖宗家业了。到时候人家可就不是贼寇了,而是义军了。届时呼保义振臂一呼,柴进大旗一扯,那就是一出北宋版《王子复仇记》了。
再者而言,士兵们也不一定全是没有想法。至少他们清楚这造反脑袋拴裤腰带上,刀头舔血的营生。那他们也会判断自家将军和朝廷的胜负形势,认为将军能赢的,自然也就冲锋陷阵,悍勇杀敌了。但要是认为朝廷能赢呢?那多半就要开始各寻生路了。历史上不少人起兵造反,但最终功败垂成,问题其实就处在这里,底下的人心不齐啊。
如果没有造反这方面的顾虑,那士兵们的想法可就会少多了,所以还是找个借口比较好。借口就是动动嘴皮子的事,何必给自己增加难度呢?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换位思考。
假如你在一家大公司上班,皇帝相当于你的老板,将军相当于你的主管。
你平时是听老板的?还是听主管的?
名义上说,老板发工资,自然是听老板的。
但实际上呢?在大公司待过的人都知道,底层员工根本见不着老板,工作任务都是主管布置安排的。
而且,主管的上头还有主管。位阶较低的中下级主管,一般也见不着老板。
既然你连老板的面都见不到,那很自然,你实际的效忠对象,就不可能是老板。而是你的顶头上司。
而正因为你实际的效忠对象是顶头上司。
你能不能升职加薪,能不能少加班,能不能正常带薪摸鱼。这一切的一切,你都得看主管脸色。而不是老板。
因此可以说:在一家大公司里面,与你有利益绑定的人,从来就不是你的老板。而是你的顶头上司。
如果哪天顶头上司与老板闹掰了,想拉你一起跳槽。你走与不走,只取决于你与谁的利益绑定更深。
如果你与顶头上司利益绑定更深,他跳槽走人了,老板派了新主管来,你无法再像以前一样带薪摸鱼了,996变成常态了,且你也永远不可能升职加薪了。那你自然就会跟着顶头上司一块跳槽。
如果你与顶头上司的利益绑定不深,无所谓新主管是谁,你觉得跳槽对自己无益,还是留在公司更安逸。并且你也不怕得罪顶头上司。那你自然就不会跟着他一起跳槽。
自始至终,你是否会跳槽,都只会基于你自己的利益和前途考量问题。你压根就不会考虑那个自己连面都没见过的老板的想法。
古代皇帝与前线大将、前线士兵的关系,也是如此。
皇帝高高在上,连大将军都不是想见就能见着的。更何况是普通士兵?
既然,士兵接触不到皇帝,无法与皇帝构建利益上的联系。
既然士兵在军中能不能少挨点毒打,能不能每顿饭多加两块肉。能不能在打仗时被安排到靠后点的位置,不当炮灰。都要看管着自己的百夫长,千夫长,万夫长,乃至大将军的脸色。
那当前线的大将军要谋反时,士兵们当然就只会关心自己顶头上司的态度了。
百夫长、千夫长提议,跟着将军反了吧!
假如士兵与百夫长、千夫长有利益绑定,可能也就跟着一起反了。
假如士兵与百夫长、千夫长无利益绑定,可能会杀了百夫长、千夫长,不参与叛乱。
百夫长、千夫长,不想参与叛乱,提议杀了大将军派来的眼线。
假如士兵与百夫长、千夫长有利益绑定,可能也就跟着一起杀了大将军的眼线,然后不参与叛乱。
假如士兵与百夫长、千夫长无利益绑定,且认为附和大将军叛乱更有前途。可能会杀了百夫长、千夫长,参与叛乱。
像这样的例子,历史上比比皆是。
比如唐朝的安史之乱。
叛乱前,安禄山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镇节度使。
这其中的范阳镇被安禄山控制的最严密,大大小小的军官几乎都是安禄山任命的。所以安禄山宣布造反后,范阳军集体附逆。
平卢镇受安禄山的影响比较大,史思明、田承嗣、李宝臣等人都是安禄山心腹,所以他们的部队都参与了造反。但唐廷划归给安禄山管辖的卢龙军,并非安禄山之嫡系。所以安史之乱爆发后,卢龙军杀了安禄山派来的官员,宣布反正,没有附逆。
河东镇受安禄山的影响微乎其微,从上到下都不鸟安禄山。所以安禄山造反后,河东军不仅没有附逆,反而还成了唐廷剿灭安史叛军的主力军之一。
人永远都是最现实的动物,做任何决定,永远都是看利益取舍,而不是效忠谁。
类似例子,还有清末的北洋新军。
武昌起义后,除了冯国璋等少数人外,以段祺瑞为代表的北洋军军官,对朝廷的指令都是出工不出力。
大家心里明白的很,领着三千的工资,却要求干一万块的活儿,怎么可能呢?朝廷是你们旗人的朝廷,你们都不卖命。却要我们汉人当挡箭牌,我们又不是铁憨憨!
袁世凯复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朝廷要钱要官。朝廷不给,他就威胁满朝文武,自己要与革命党议和。
直到他找朝廷把利益要足了,北洋军才有打革命党的动力。
但当拿下汉口、汉阳后,北洋军又不打了。
为何?
袁世凯考虑的是,朝廷大厦将倾,皇帝和八旗贵胄也是扶不起的阿斗。自己断无为其再卖命的理由。
北洋军上上下下想的是,打完了武昌,还有南京,还有长沙,还有广州,还有上海。无休止的战争,朝廷给的钱不够,得加钱!
最后,清政府再也拿不出钱来,大家伙也不想再出力。溥仪也就只能退位了。
值得一提的是,辛亥革命前后,由旗人组成的禁卫军对时局的态度比北洋军还现实。
武昌起义爆发之初,禁卫军大大小小的军官与摄政王载沣的态度一致,那就是反对袁世凯复出。
然而,当禁卫军看到南方诸省皆起义,北洋军又不卖力,自己要上前线卖命了。立场瞬间转变。
甩嘴皮子和卖命,这是两码事。载沣驱使北洋新军镇压起义,大家当然附和。但当自己要卖命时,自己当然要掂量掂量后果。
后来,袁世凯让冯国璋统领禁卫军,这帮人听了冯国璋的保证——朝廷没了,但大家该发的军饷,一分也不会少。
立时间,全部唯冯大帅马首是瞻。
至于朝廷,去特么的。
平时分红,皇亲国戚分的银子最多。现在国将不国了,这帮人却无可奈何,大家伙凭什么还要给这无能朝廷卖命?
还是那句话,人永远都是最现实的动物。做任何决定,永远都是看利益取舍。
当然,将军能让士兵心甘情愿造反,是有大前提的。那就是大将军要掌握一定财权,军事权和行政权。
也就是说,大将军要有给予士兵利益,并与士兵绑定利益的基础。
比如吴三桂能成功反叛,就是因为他掌握了云南的大权。他能给手下散银子,并与手下深度绑定利益。
他给大伙的好处,比朝廷给其他旗营兵的正常军饷高得多。大家自然听他的。
而一旦朝廷削藩了,吴三桂"养老"去了。不单是吴三桂的利益受损。整个云南藩的利益都要受损。
其实从某种意义上说,吴三桂反叛,也是被逼反的。
一方面,康熙在逼他。另一方面,云南藩的十几万既得利益者也在逼他。
如果吴三桂愿意,他大可拍拍屁股走人。康熙要立榜样,必然会善待他。
但如果他走了,不管不顾跟随自己几十年出身入死的兄弟了,不管他们的养老问题了。
很有可能,吴三桂还没出昆明,就会被自己人做掉。
然后,大家拥立吴三桂的儿子或孙子,打着吴三桂的旗号造反。
而如果大将军不能给手下利益,无法与手下进行利益绑定,就如十四阿哥胤禵那样。空有一个大将军王身份,没有自己的财权、行政权和指挥权,没有自己的后勤保障系统。
甚至在军中,连自己的绝对嫡系也没有。
那雍正想撸掉他,也就是一纸诏令的事。
由网友 小约翰 提供的答案: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中国古代将军造反的例子层出不穷。
中国古代史上的政权,真正来自农民起义的不多,大多是将军造反得来的。
比如隋朝开国皇帝杨坚,原来是北周皇帝宇文邕的大将;唐朝开国皇帝李渊,又是隋朝皇帝杨坚手下的将领;宋朝皇帝赵匡胤,是后周皇帝周世宗的检校太尉。
而北周政权的建立者宇文泰,则是西魏皇帝 元宝炬的马仔。
至于东汉之后的曹魏、西晋等政权无不是掌握兵权的将军篡权建立的。
毫不夸张地说,一部中国古代史,就是一部将军造反史。
那么,古代将军造反时,为什么那些官兵大多数情况下都跟随将军,而不是想着效忠皇帝呢?
制度设计问题
网上有句名言,好的制度能把坏人变好,坏的制度能把好人变坏。
凡事发生造反的朝代,都是制度设计有缺陷;比如唐朝的制度就有弊端。
一个政权建立之后,在对军队的控制上面临很多难题,或者说面临艰难抉择。
确切的说,既要防止王爷造反,又要防止将领造反。
汉朝前期,主要防止将领造反,刘邦建立汉朝之后,将屠刀对准韩信、英布等功勋卓著的将领。
将领被杀绝之后,国防交给刘氏宗室来承担,这就导致了诸王权力过大,尾大不掉。
汉景帝忧心忡忡,进行削藩,结果导致七国之变。
李世民建立唐朝之后,吸取了汉朝教训,不再给王爷那么大的权力,大多数王爷没有行政权和带兵权。
担任地方官职务的除外,比如吴王李恪,单纯一个吴王没什么权利,但他还有"安州都督,司空、"等官职。
唐朝亲王的封地也非常少,实封只有八百户到一千二百左右,是汉朝万户候的十分之一。
王爷没有权力,国防重担只能交给节度使。
一个节度使就是地方上实实在在的军政"一把手"、"土皇帝",他们掌握着军队大权和地方。节度使们要不要造反,全看唐朝皇帝的威信,和节度使的觉悟,即对皇帝的忠诚度。
因此,在唐朝后期,节度使造反的事层出不穷。
制度设计好了,将领造反的事情就较少发生,比如宋朝和明朝。
中国古代皇帝除极个别的外,大多数都是人精,有的皇帝本人就是造反起家的,他们也知道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所以对军队的控制非常严密。
就拿明朝来说,朱元璋为了控制军队绞尽脑汁,用了不少高招。
比如驻扎在全国各地的将领经常对调,军队的训练权、组织人事权,军队调动权三权是分立的。
具体来说,卫所指挥使千户等掌握军队的练兵权,负责训练军队。
五军都督府掌握天下卫所,负责卫所军户的军籍,不能直接统帅军队。
兵部掌握调兵权,将帅的帅印,将领的选拔,培养,负责官兵的考核升迁事宜,也不能直接统兵。
如果发生战事,只有皇帝亲自任命的总兵官,执掌皇帝颁发的兵符,方可由兵部颁发调兵令,统帅军队作战。
一旦战事结束,兵归卫所,帅印归还兵部。
总的来说,明朝皇帝对军队控制的很好,军队统兵权 调兵权,练兵权实现了有效分离,防止将帅掌握军队,这样达到皇帝控制军权的目的。
因此,除了明朝末期士兵因为军饷拖欠的哗变外,明朝时期将领大规模造反的现象鲜有发生。
这样的制度下,将军对军队控制度也不高,士兵对将军的依赖程度不高。
皇帝能力不行
有了好的制度,还要看执行人的能力和人品。
也就是说,如果一个朝代没有一个好的控制军权制度,皇帝又没有领导能力,不能明察秋毫,驾驭大臣。
比如唐朝时期,节度使造反是从唐玄宗时期开始的。
在此之前,李世民、武则天统治时期,对大臣的驾驭比较成功,将领鲜有造反的,即使造反也难以成功。
比如武则天时期,发生了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人的造反,但是很快被镇压。
只是到了唐玄宗李隆基后期,皇帝荒淫无耻,宠幸杨贵妃,重用杨国忠等奸佞小人,自己不问正事,被安禄山蒙蔽,给了他太大的权力。
节度使担任一个地区的军事首脑已经够危险了,李隆基一高兴,让安禄山一人兼任平卢、范阳(幽州)和河东三地节度使。
结果安禄山的势力越来越大,没有一个节度使比他实力雄厚,让其野心勃勃,不造反都不行。
皇帝无能的时候,将军就能掌握更多的权力,士兵对将军忠诚度就更高,就愿意听从将军,而无视皇帝存在。
那么将军具体都掌握什么权力,让士兵效忠他?
将军掌握人事组织权
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当兵的人谁不想建功立业、扬名立万、衣锦还乡、光宗耀祖?
如果一个王朝制度设计有问题,皇帝又昏庸无能的话,将军就会大权独揽,掌握了军队的组织人事权。
谁能升迁,升迁速度多大,都是将军一人说了算。
升迁的标准不是看你有没有业务能力,也不是看你立功多少,主要是看你对将军能不能效忠。
如果效忠将军的话,能力是次要的,就能得到升迁;如果不效忠将军的话,再有能力都无济于事。
正像俗话说的,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
你忠于皇帝没用,老子就是不提拔你,让你一辈子没用有出头之日。
尤其是基层士兵,你对皇帝再忠心,皇帝也不知道你,县官不如现官不是。
在此情况下,你只能效忠将军,将军身边都是亲信,他想干什么只要振臂一呼。
将军掌握资源分配权
制度设计不好的王朝,将军掌握不但掌握着军饷发放权,还掌握着地方税收权力。
即使将军没有掌握税收权力,他也可以虚报士兵人数,也可以杀良冒功,手中掌握的经济资源相当可观。
很多人当兵到部队去,都是为了养家糊口,上有八十岁老母,下有三岁小孩,中有美貌娇妻。
由于将军掌握着军饷发放权,什么时候发军饷,你得到军饷多少,都是他一个人说了算。
换言之,将军就是士兵的衣食父母。
如果你对将军忠心耿耿,不但能按时领到军饷,还可能得到双倍的军饷。
将军的多年经营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造反的将军都是蓄谋已久的,他对军队的控制也经过了很长时间。
为了让士兵忠于自己,他就要灌输是将军养活了士兵,让士兵懂得感恩,以培养士兵对他的忠诚度。
比如袁世凯小站练兵的时候,每次发军饷都要让士兵说这些军饷是袁宫保(袁世凯)给的,感恩袁宫保。
长此以往,新军官兵就"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大清朝"了。
除此之外,将军的手下也会利用各种场合,宣传将军的人格魅力,让官兵崇拜将军,敬佩将军,效忠将军。
当然,将军也会利用视察军队的机会,到基层军营中去,关心士兵,问寒问暖,解决他们家里遇到的实际困难,以密切自己跟士兵的关系。
如此一来,士兵就会唯将军马首是瞻,对将军绝对服从,愿意为他冲锋陷阵,不惜献出生命。
士兵信息不对称
古代没有报纸,没有手机和电视,也没有网络。
那时候交通不便,信息传递非常慢。
大多数将军在造反的时候,都不会愚蠢到对士兵说:我们造反是针对皇帝的。
他们只会打着皇帝的旗号, 说是奉皇帝的命令。
那样一来,虽然士兵不会公开抗命,但是他们会开小差逃跑。
毕竟造反是大逆不道,失败要株连九族的,谁也不想跟将军去进行一场豪赌。
所以,将军只能蒙蔽下属。
即使进军目标是京城,他们也会想到一个最佳借口——清君侧。
"清君侧"一词源自《公羊传》中的"逐君侧之恶人",意思是说,我们兵发京城不反皇帝,而是因为皇帝身边出了坏人,挟持了皇帝,我们要解救皇帝于危难之中,帮他老人家脱险的。
比如汉景帝削藩时,吴王刘濞在国内征集了30万大军造反,他告诉士兵说我们是去杀汉景帝身边的"奸臣"晁错。
明朝朱棣造反的时候,也是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告诉士兵说我们只杀建文帝身边的大臣齐泰、黄子澄。
甚至安禄山造反的时候,扛的也是"清君侧"大旗。
信息不对称,士兵怎么知道将军是造反?
哪怕是打到了皇宫,士兵们只要不见到皇帝本人,也不知道将军是发动兵变,是造反。
等他们知道造反的时候,将军要么兵败被杀,要么大功告成,这时候知道也没用了。
事实上士兵都不傻,知道一个国家皇帝最大,也知道造反失败面临的奉献,对造反将军造反死心塌地的毕竟是极少数。
所以很多手握重兵的大臣在决定造反的时候都会犹豫再三,比如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的时候,手握世界对他死心塌地的湘军,却不敢造反。
他说这么一句话,官兵都是狗,谁给的肉多跟谁走。
在掌握信息的情况下,士兵都是非常势利的,不会盲从。
他们决定跟谁走,还是看谁手里握的资源多,谁的胜算大。
要不然,就不会有"墙倒众人推、树倒猢狲散"这句古话了。
由网友 史思明先生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其实挺有意思的,在还没我党的"党指挥枪"的指导方针出现之前,中国古代以及近代的绝大部分军队,士兵都是直接效忠于将军的,然后将军再去效忠皇帝。
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皇帝都是通过控制将军,再去控制士兵的。
当然,士兵是直接效忠于皇帝的,但是士兵又有几个可以见到皇上的呢?
一、首先得从士兵身上找原因
士兵为什么要当兵打仗,真以为个个都想当大将军啊,说到底就是因为征兵赋税不得不去,而且当兵才能养家糊口。
所以,对于士兵来说,谁给他们发兵饷,命就卖给谁了。
二、宋朝是一个分水岭
关于谁发饷,这个问题。我们要把中国古代,一分二看。
以宋朝为分界线,前面的可以算作军权和财权不分的局面,即地方首长同时也是军队首长。
而宋朝之后,对于地方将军的限制,以及把地方行政、财政等权利划分出来后,才开始从军人政治向文官集团政治转变。
三、说到底,军队属于谁,就是军权和财权之间的关系。先看宋朝之前
首先,夏商周三朝的分封制,诸侯拥有地方的绝对权力。地方的财权属于诸侯,诸侯能够利用地方的财政招兵买马。军队其实就是属于诸侯的。
再看秦汉,虽然秦汉都有虎符制度,需要皇帝委派虎符才能调兵遣将。但秦朝的太守、汉朝的州牧刺史,都拥有着地方行政、财政、军权三者。
当中央强大的时候,地方没办法怎么样,但当中央衰弱的时候,地方长官就能利用集于一身的行政、财政、军权进行政权割据。
比如,秦末项羽起事之前,不正是受到会稽太守殷通的邀请嘛;汉末的董卓、袁术都是原来地方上面的行政首长,大乱来临之后,就割据一方。
最后看隋唐,隋的总管,唐的节度使,都是三权合一一身。比秦汉更甚的是,唐的地方长官还是能世袭的。
久而久之,地方上面的士兵,钱是节度使给的,管自己的官也是节度使的人,最后世代都受这个节度使的传人所统治。所以,有了效忠的百姓之后,节度使就永远怎么也除不掉了。
四、但宋朝之后,这都转变了。
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自然就要对前朝的制度进行修补,防止同样的局面再次发生。
虽然,节度使还是叫节度使。但节度使的含金量大大下降了。
宋朝首先把节度使的行政、财政、军权进行分割。地方上面设置通判主管行政,设置转运使分割财权,还用文官去带兵,更设置监军。
从最大限度,把地方军队收归中央控制。行政、财政被收归中央,不再是地方长官能自行任命和世袭,自然就没有了和中央对抗的资本。
所以,宋朝是一个分水岭。元朝是个例外,但明清沿袭这种地方上的三权不再集中于一人手中的制度。如行政是巡抚、财政是布政司、军队是总兵。
就算地方总兵或总督想谋反,也没有足够的财政和行政权力进行支撑。
就是对于这种对于武将的防备,明朝就算到了最后关头,崇祯也不会轻易相信孙传庭,把地方的财政交给他。宋末募兵抗敌的是文官文天祥,而不是一个武将。
于是,宋朝之后,文官集团走上统治地位,同时再也没有出现大规模的地方将领谋反的情况。
五、清朝末年和近代是个例外
宋朝之后,地方的军、财、政分离,一直被沿袭到清末。
但清末鸦片战争后,太平天国爆发,中央财力无法再支撑庞大的军队开支,只能把地方财政给到地方实力派。
最明显的一个制度,就是厘金制度。曾国藩等地方长官,有了在地方上征税,使用税收招兵买马。
虽然这种制度,让清朝度过太平天国的危机,但地方财政却一直收不回来。
正是地方派系的力量越来越大,虽然这些地方大员仍然是效忠中央,但中央的某些命令,已经得不到李鸿章、张之洞等人的无条件支持了。
这才有了洋务运动、东南互保,等地方牵头的事件。最后,大清更是亡于,实力派袁世凯手中。
而近代军阀割据,北洋政府之所以,一直没有权威,就是没办法把地方权力收归中央。
所以,说到底,就是中国古代的士兵,由于信息传递的低下,士兵效忠于直接发工资的人,是很正常的。他们只知道有将军不知有皇上,也是很正常的。同时将军一煽,他们跟着将军造访,也是很正常的。
于是,才有中央对地方的不断削弱,不断加强中央集权的各种制度。
最后,我军在红军时期,就已经确定党指挥枪之后,每个部队都有指导员为士兵灌输,"士兵是为了人民而战的,而不是为了哪一个人"。
这才是从思想上面把,士兵属于某个将军的可能,给杜绝了。
由网友 0天上白玉京0 提供的答案:
有个词叫裹挟。比如你是一个军队小头目,将军突然召集你们,说有个王爷造反已经挟持了皇上,咱们要冲进皇宫把皇上救出来,于是你们开始攻皇宫,打到一半你突然发现,皇上没事,自己才是反贼,这时候你投降有用吗?造反是要诛九族的,但如果攻下皇城,你就是从龙,一辈子荣华富贵到手,你还有别的路可选?你只会变成最彻底的反贼
由网友 渔樵之人W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俗话说,县官不如现管,皇帝不是直接管辖他的。皇帝权利再大,可士兵是将军直接管辖的,士兵的命运在将军手里。军人服从命令听指挥,下级要绝对服从上级,听话要听指挥员的,没有半点含糊。士兵效忠的是将军,不是皇帝,将军效忠的才是皇帝。执行公务时要听直接领导的,不一定听间接领导的。士兵要为将军尽职尽责。何况将军造反,生死攸关,那是选好一定的时机,每个人的职责,那都是事先周密计划好的,怎样执行,都是事先敲定的,动手时,各司其职,互相监督,不许有违抗,若少数中途反悔,是不会饶恕的,说不定当场就被打死。
因此,这时无论皇帝是怎么样,就不管了,只能听将军的,将军胜利了,与己有好处,将军失败了,处罚的是将军,士兵有可能免死,继续留用。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1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