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余家庄大兴 提供的答案: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的情节涉及到一些宗教信仰和修行的概念。虽然鲁智深是个健康的人,但他选择了听从潮信而圆寂的道路,这背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解释:
宗教信仰和修行:在《水浒传》中,宗教信仰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人物都有对佛教的信仰和修行。鲁智深作为其中之一,他具有虔诚的佛教信仰,倾向于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听从潮信而圆寂可以视为他对佛教教义的顺从和修行的一种表现。
潮信的启示与自我选择:潮信被描绘为一种神秘的启示,被认为是佛法的指引。鲁智深将其视为一种指引,选择听从潮信而圆寂,这体现了他对自己信仰和命运的选择权。对于他来说,这是一种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越尘世的决定。
志向与归宿:鲁智深作为梁山好汉之一,曾经立下誓言要除暴安良,拯救百姓。然而,在战斗中他也面临许多挫折和痛苦,他可能认为圆寂是他追求正道的终极归宿,一种超脱红尘的境界。他选择圆寂,或许是因为对自己的使命感和对纷扰世事的厌倦。
总而言之,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的情节体现了他对佛教信仰和修行的追求,以及对超越尘世的渴望。这也展示了《水浒传》中人物的多样性和他们对生命意义和归宿的不同理解。
由网友 用户心快活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我认为是这样的:古人对僧人的死亡称为园寂,鲁智深的死是作者有意安排的一种神秘的死,留给读者心里一个高尚的形象,什么遇林而起闻潮而寂的偈语,是文章有意构造,並不是那么神奇。
根据小说的构思他的死是坐着而离世,应該是真实的,是什么原因无法说清楚。
按现代的说法,应是年事巳高,加上常常酒量超常,血管硬化,突发心肌梗塞而亡。
在老家,我亲眼看到村里一女人,年龄六十多岁,中午在灶屋里刷锅准备作饭,突然站着不动了死了,家里人把她坐在椅子上,象正常人一样,喊医生半小时后医生来了,诊断没生命应迹象了,家里人还不信呢!
这位老人是不是见灶而亡!
由此可见,各位上了年纪的人,建议每年作一个全面体检,做到早知早医以保健康!
由网友 乡野发发 提供的答案:
第一:《水浒传》本来就是文学故事,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也只是应了五台山大师智真的偈语,"听潮而圆,见信而寂",从故事的情节里来说,他算是108好汉中,善始善终的一位,所有的偈语也概括了他丰富且精彩的一生,所以他的见信而寂算得上是功得圆满,立地成佛,对他来说是最好的结局吧。
第二:一个健康的人为何会说死就死?这听似有点像玄学,但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我爷爷就是典型的例子,爷爷活了90岁,90岁那年,还在耕地,很健康硬朗,看起来不像个90岁的老头,有一天,他耕完地回家,回来后吃了饭跑到姑夫家里,把后事都安排了一遍就走了,姑夫一家都莫名其妙,以为老糊涂了,说糊话也不当回事,结果第二天早上爷爷就真走了。大家都觉得很玄的,说可能老年人到了一定的年龄看到了自己生命的终点,尤其爷爷又是当地的茅山道士类的人,大家更觉得这种可能性很大,终究是什么,其实很多事情也无法解释,就像很多病了很久的人有回光反照一样,一样也无法用科学的方式去说清楚。所以鲁和尚听到潮信时,知道自己要走了,可能也有些玄之又玄的东西在牵引吧,毕竟中国最早就有易经,周易等,命理类的学问我们可以不信,但不代表它不存在,并且从他事前写好信,对自己的一生的总结,也证明自己确实是知道了生命终点已到,人生本就是一场旅途,他提前走到了自己的终点。
第三:自杀之说,这种可能性极少,听到潮信,想起偈语,觉得自己要走了,写了遗书自尽,虽然说鲁智深杀戮一生,在征方腊时,兄弟死伤无数,对宋江等也是失望之极,但最亲密的武松还在,林冲也还在,所以,还不至于心灵受伤到自杀了此一生。
由网友 湘水微波 提供的答案:
《水浒传》中鲁智深是一个最让人敬重的人。他有佛心,又有野性。不管是救歌女金翠莲,还是救拜把兄弟林冲,他都是极为实诚,并无私心,有始有终。然而遇世道不平,野性上来,两只放火眼,一片杀人心,又从不畏惧。或许以一凶顽之身却做了僧人,无人能懂他了。但有一人知道他,那就是他师傅智真长老。
他上五台山为僧,两次破戒醉酒闹事,打坏山门,所有的师兄弟都在指责他,唯独智真长老知道,他是一个真正能成佛的人,他的师兄弟无人能比。但智真长老也知他自己不能彻悟,如是送他四句偈语:"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然后让去了东京大相国寺。
四句偈语概括他一生事业。遇林冲开始了新的起始,上二龙山以打劫为富,水泊梁山是他兴旺之地,宋江招安中止了他的草寇生活。
八年后鲁智深领宋江去拜见师傅,智真长老用四句偈语与他作永久告别: "逢夏而擒,遇腊而执。 听潮而圆,见信而寂。"
他擒夏侯成,又活捉方腊。在捉方腊时得到圣僧罗汉指引,他万念不存,开始一心向佛。他从不知世上有潮信之事,当钱塘江声浪滔天,才知那是潮信,立刻想起了师傅的偈语,知道自己要圆寂了。‘
他一个活蹦乱跳的人怎么一下就死了呢?其实那不是死,他是大彻大悟,来了一次彻底的脱变,顿悟而成佛。
鲁智深杀神与菩萨为一体,正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最后的归结:"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枷,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
鲁智深就是鲁智深,有霹雳手段又有菩萨心肠,最终修成正果。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鲁智深很可能是服毒自尽的。
人不可能好好地听了个潮信,突然就死了,更别说像鲁智深那么强壮的人,岁数又不大。
人更不可能预言自己的死亡,鲁智深在死前自己做好了各种准备,还让宋江来看他。
鲁智深自尽的可能性非常大。
很多人认为鲁智深是老粗,其实他是很精明的,并不是武夫。
大家注意,方腊是鲁智深生擒的。
照常理来说,鲁智深获得了征召方腊大战的头功。
另外,鲁智深在梁山的地位很高,他是梁山最强有力的一个山头,部下众多。
有二龙山的杨志、武松;桃花山的周通、李忠;少华山的史进、朱武、陈达、杨春。所以三山应指二龙山、桃花山和少华山。这个派系有十三个人,虽然人少,但名气很大,其中杨志、史进、武松都是顶尖高手,
鲁智深地位仅次于宋江,比卢俊义要高多了。
这次又立了头功,显然,朝廷一定会对付他。
大家注意,宋江和卢俊义都被朝廷暗算害死,花荣、吴用知道自己难逃性命,干脆在宋江坟墓前自杀。
而鲁智深就更聪明了。他如果活下去,哪怕拒绝做官,只是做个有名的僧人,朝廷绝对不会放过他,还会将他害死,卢俊义就是榜样。
所以,鲁智深干脆自己服毒自尽,对外解释为领悟佛法圆寂,死了以后还留了个好名声,不至于像宋江和卢俊义这样死的不明不白。
其实,武松如果不是残废了,他估计也不得善终。
由网友 超越视线 提供的答案:
《水浒传》中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一个健康的人为何会说死就死?这个问题问得好,从现代人或现代科学的角度去看,确实很难理解,所以回答这个问题,得从鲁智深的几种死法开始:
1.有人认为鲁智深是猝死的。从医学的角度来说,鲁智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丝毫不注意饮食搭配,很容易患上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疾病。再加上征讨方腊长期神经紧绷,劳累过度,很可能恶化这些本来就潜在的疾病风险。这样说来,60多岁的人猝死也不奇怪,有可能施耐庵为了塑造"好人有好报"的形象,而神秘化了他的死亡,让读者少点遗憾罢了。
2.还有人猜测是被人害死。因为鲁智深出家的地方是杭州六合寺,是刚刚覆灭造反派方腊的巢穴,六合寺里藏匿方腊的旧部也是有可能的,因为记恨宋军而对鲁智深记仇。不过,这个可能性小一点。
3.施耐庵认为鲁智深是圆寂。小说中早就交待:鲁智深的师父智真长老在他离开五台山时,曾说他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林指野猪林,山指二龙山,水即水泊梁山,江为钱塘江。后又送他四句偈语: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鲁智深在六合寺钱塘江听潮信,正应了"听潮而园,见信而寂,"的偈语,他说"既然死乃唤做园寂,洒家今已必当园寂"。于是交待后事,圆寂了。想死就死,牛。
4.死怎么能随心所欲了?这也是我要正式回答的问题。其实吧,懂佛学,或修禅的人都知道一个说法:禅宗说一个人要修得正果以后可以"坐脱立亡",通俗的说就是说死就死。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一般人做不到的。这类高僧是已了脱生死之人,已不是凡夫俗子,所以说已经可以决定自己的生死。因为,佛法中有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分段生死就是指迷界凡夫所受的生死,变易生死指超越轮回之圣者、菩萨,能自由自在选择生死。
从鲁智深最后写下的偈语是:"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咦!钱塘江上潮信来,今日方知我是我。"字里行间都说明了一件事情,就是他成佛了。
还有,玄奘大师的恩师:戒贤大师,他就是要圆寂了,结果阿弥陀佛说你再等等,有个大唐的法师要来跟你学法。于是大师就等啊等,三年玄奘大师才到印度。戒贤大师于是就推迟了圆寂的时间。这也说明,圆寂在佛教里是有信众的。当然这都是小说,但现实中,高僧无疾而终,从化圆寂也是有的。大千世界,无奇不有。
由网友 小小嬴政 提供的答案:
要说到鲁智深,想必大家都会想到那个拿着禅杖大杀四方的形象,确实,鲁智深在世人面前的形象总是那样面目狰狞的大汉形象.不过此时,却有话论到,鲁智深听潮信而圆寂,这也表明了鲁智深还是一个有觉的人,并不是说一个健康的人就不能说死就死!
笔者观点一:佛家成佛,为放下屠刀。
鲁智深在出家之前也是一个官,又称鲁提辖,也是一个有俸禄的小官,不过官场的生活,让鲁智深感到了厌倦,这时候的鲁智深选择了遁入空门,为智真长老的徒弟.
当时电视剧也表现了智真长老不仅哲学思维强,有佛学造诣,武功和品德都在鲁智深之上,所以鲁智深对于智真长老的话,肯定是记在心中的。
鲁智深有一次带着宋江去见智真长老的时候,智真长老所说:"逢夏而擒,遇腊而执,听潮而圆,见信而寂"却也让鲁智深铭记在心,他的一生波折,都是在这般情景中开始,跌宕,又结束的。
最后的"听潮而圆,见信而寂"表现的也是鲁智深的圆寂情景。这是作者的故事构思,也符合了智真长老的预测,如此过往,也让心中有杀孽的鲁智深把屠刀放下了,从而成为了一个能够有自己觉悟的僧人,这便是圆寂,灵魂的超脱,让鲁智深成了一个真正的佛。
这也是鲁智深的成功,好生好死,圆满的结局都让鲁智深感受到了新的开始,因为圆寂,消灭的是他人生的执,得到的是更为无限的空。
观点二:文学故事,纯属虚构。
施耐庵作为一大作家,肯定要把故事写的玄之又玄,深意黯然。鲁智深作为一个敢作敢当,有勇有为的角色,肯定要把角色表现的有所亮点,鲁智深一生的变化,就是大丈夫一生的变化,从简单的意气用事,忠义在身,与林冲为兄弟,到了后来的大破方腊,这一切都表现得有效有质。
所以当武松变成残疾之后,要给鲁智深也来圆一下结局了,前文就曾所说鲁智深是看见潮水和信封而圆寂的, 如此看来,正好应对了鲁智深的人设,也合乎情节发展的逻辑。
笔者认为的观点只有这两个了,无非是情节的必然,和其中的引申含义也有佛家的教义,所谓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也是这样的道理,只要当一个僧人有了觉悟,完成了他在人世的一些想法,同时又解开了心结,自然就能达到佛家的涅槃,也就是永生的觉悟。
鲁智深的结局,在宋江等人看了是十分惋惜的,但是对于鲁智深自己,这样的结局却很圆满,因为佛觉,觉了便是超脱,不像宋江,都是被毒死的,如此说来的,鲁智深的结局,也比一般的梁山好汉好太多了!
最后是鲁智深之死的现实意义,鲁智深虽死犹荣,毕竟是大圆寂,往常的僧人吃斋念佛,却无作为,而鲁智深的死,却死得其所,为国家征战方腊,虽然自己喝酒吃肉,杀人越货什么都做,但最后还是大义大为,死得有为哉!
由网友 段辉时 提供的答案:
鲁智深圆寂在《水浒传》第一百十九回。
鲁智深在僧房睡至半夜,忽听得江上潮声雷响。鲁智深是关西汉子,不省得浙江潮信,只道是战鼓响,贼人生发,跳将起来,摸了禅扙,大喝着便抢出去,众僧吃了一惊,都来问道:"师父为何如此?赶出何处去?"鲁智深道:"洒家听得战鼓响,待要出去厮杀。"众僧都笑将起来道:"师父听错了,不是战鼓响,乃是钱塘江潮信响。"鲁智深见说,吃了一惊,问道:"师父,怎的唤做潮信响?"寺内众僧推开窗,指着那潮头叫鲁智深看,说道:"这潮信日夜两番来,并不违时刻。今朝是八月十五日,合当三更子时潮来,因不失信,谓之潮信。"鲁智深看了,从此心中忽然大悟,拍掌笑道:"俺师父智真长老曾嘱咐与洒家四句偈语道是:"逢夏而擒。"俺在万松林里厮杀,活捉了个夏侯成;"遇腊而执,"俺生擒方腊;今日正应了"听潮而园,见信而寂,"俺想既逢朝兴,合当园寂,众和尚,俺家问你,如何唤做园寂?"寺内众僧道:"你是出家人,还不省的佛门中园寂便是死?"鲁智深笑道:"既然死乃唤做园寂,洒家今已必当园寂。烦与俺烧桶汤来,洒家沐浴。"寺内众僧,都只道他说耍,又见他这般性格,不敢不依他,只得唤道人烧汤来与鲁智深沐浴,换了一身御赐的僧衣,便叫部下军校:"去报宋公明先锋哥哥,来看洒家。"又问寺内众僧处讨纸笔,写了一篇颂子,去法坛上捉把禅椅,当中坐了,焚起一炉好香,放了那张纸在褝床上,自迭起两只脚,左脚搭在右脚,自然天性腾空。比及宋公明见报,急引众头领来看时,鲁智深已是坐在禅椅上不动了。……
园寂是佛教用语,梵语的意译:为诸德圆满,诸恶寂灭。为佛教修行的最终目的。
所谓圆寂,具足一切功德为园,远离一切烦恼为寂,德无不园,患无不寂。
佛经中有说:修行人修到一定的境界,能自我控制自己的灵魂,在禅定中神识离开肉体,往生极乐,所谓的死只是肉体的死亡。
鲁智深一个健康的人怎么会说死就死了呢?
我不是佛教徒,不知道佛教的奥妙,也不知道鲁智深是否达到了生死自如的境界。
我想,普通人要说死就死的话,那他一定要有死的准备和决心,然后采用一些非常的手段来达到自绝的目的,比如闭气,或自断经脉什么的。
拙见,或许令人喷饭,诸君只当一笑。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