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_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石

由网友 琳琅277012441 提供的答案: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玉,并将其视为一种珍宝。玉在中国文化中拥有重要的地位,被誉为"天下第一石"。每个时期的中国文化都负有烙印,玉也代表了不同时期的精髓和文化内涵,因此受到了广泛的欣赏和喜爱。那么为什么中国人喜欢玉呢?

首先,玉石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古代社会,玉石被视为吉祥物和神秘之物。玉的韵味豁然开朗,据说有神灵的寓意,有拂尘、出世等字样,所以吸引着中国人对神秘事物的好奇心。此外,玉也被用于制作贵重的文化遗产,如玉玦、玉琮、古玉器等,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精华,对于中国人来说,极具收藏价值。

其次,玉石被视为人类健康的养生物品,自古以来被视为人体的补品。玉雕饰品中含有微量元素,如镁、铜、铁等,能帮助自身保持健康,对于身体的优化与养生大有裨益。所以玉经常被人们当作纪念品、饰品赠送给亲朋好友,表示对他们的关爱和祝福。

最后,玉石的造型、色彩和工艺都非常精美,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玉石既有纯净无瑕的白玉,也有淡雅含蓄的青玉、古铜色的黄玉,每一种颜色都有其特有的美感。同时,玉石的雕刻和加工技术也独步天下,玉带有柔和光泽,沉稳优美,深受人们的喜爱。

总的来说,中国人喜欢玉石,既是因为它蕴含深厚的文化内涵,也因为它的保健功效,当然更多的还是因为玉石在造型、色彩和工艺上的独特美感,可以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

由网友 若羌小谭 提供的答案:

所谓"盛世珠宝,乱世黄金"。玉在中国来说也算是珠宝的一种。往大里说,玉文化是中华5000年文明的传承。往小里说,咱们现如今正是近几百年来的大盛世。如果连肚子都吃不饱,玉是不会被大部分人接受的。从封建社会的王权阶级的玩物,到现在的人人可以拥有正应了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玉有对美好生活的寄托,给家人们都置办一件玉器,象征着平平安安。玉又是一种具有投资属性的物品。平常可以佩戴,一二十年后你会发现当初买的玉器竟然升值了。玉又能完美得和艺术结合在一起,玉石行业有"三分料,七分工"的说法,更加的肯定了玉的价值。中国又是玉石之国,玉石种类多,分布广,有千种玛瑙,万种玉的说法。最后,愿大家都能淘到自己喜欢的美玉。

由网友 小雀幸3625 提供的答案: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玉寓意吉祥美好,是古人最重要的配饰。古人有云,君子无故,玉不离身。且以玉比喻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代贵族不仅喜好佩戴玉,也赋予了玉各种神秘色彩和高尚的道德感,代代相袭,玉文化深入人心。此外,玉本身的纯净温润的质地也很令人爱不释手,贴身佩戴舒适漂亮,且有人养玉玉养人之说,兼具收藏价值,意味着财富和地位。传说慈禧太后就非常喜欢玉,但因为非正室出身在未揽国政大权前只能委屈穿绿色服饰,心里一直有芥蒂,因而毕生从不戴翡翠首饰。

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_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石

由网友 随手摘下满天星 提供的答案:

我的回答:中国人为什么喜欢玉?因为玉代表了高洁,玉更是代表了人的品质,有种说法叫谦谦君子,也可称为君子玉。

玉文化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可以追溯到5000年,古人爱玉,是因为崇尚人的品质,玉是由于多种晶体的集合体,汇聚而成,让人看了爱不释手。

中国人喜欢玉,是因为有君子之道,玉代表的是身份,更是代表了是人的,人品。

古人一直认为玉是有灵性的,他是能作为沟通神灵的一种传媒。玉能给人挡灾,俗话说,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所以说玉代表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象征。

在这里我要说一下,如果有一天,你的玉断了,说明他已经完成了他的使命,替你挡了一灾,请不要丢弃,用一个红布把它包起来珍藏。

由网友 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来日 提供的答案:

《中国古代玉器和传统文化》开篇指出:"在纷繁的、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中,我想到了中国古代的玉器。玉器在中国的历史上曾经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种现象是西方所没有的,或者说是很少见的"。更重要的是,玉与德的关系,"玉器不仅是社会地位的象征,而且还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道德标准、价值观念。早在一万多年前就开始雕琢玉石,雕琢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珍贵的玉石文化遗产,比如著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的玉器、红山文化时期的玉器。玉器寄托了我们美好的愿望和梦想。关于中国人为什么如此爱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由网友 一夫之 提供的答案:

何以神通天与地 万古洪荒唯有玉

文化期天地相通人神交流的媒介——玉

玉璧贯穿整个古玉文明的始终,自文化期到当今时代,玉璧文化洋洋大观颇耐玩味。

从玉器文明开始的巫玉时代(文化期)、到神玉时代(夏商周三代)、到王玉时代(秦汉到唐)、到民玉时代(宋以来),玉璧也走过了其所以独特的工艺文化过程,各具时代特征,兹选精品代表以供清赏。

精品玉璧清赏(1)巫玉时代的玉璧

古玉之中,礼玉"璧"是天地相通人神交流的媒介。玉不仅仅是人喜爱,上古大神也钟爱有加,何以见得?

《山海经》的记载山必有神、神必有祭、祭必有玉,全世界唯有华夏文明带有这样的古玉文化色彩。"毛用一璧"、"婴以百珪百璧"等等,凡祭都少不了用玉璧献神(参见《山海探幽(3):璀璨独特玉文化神州远古演华夏》)。上古氏族集团的首领可能同时又是高级神职——巫,所以玉璧也就担当了天地相通人神交流的媒介。

所以,凡真正的到代高古玉,每一件都沉淀着人类文明的沧桑和带着无限的人文传奇。

华夏古玉文明的巫玉时代(文化期),可以选择红山、齐家、良渚三个文化为代表,分别位于华夏文明东北、西北、南方三个古玉文化密集地(图1),可以涵盖巫玉(玉璧)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历程。

《山海经》原著记载了独特的人文内容——华夏古玉文明,堪为独树一帜的人文定位。

华夏起源于古玉文明,在世界上三个以制玉而闻名的国家(中国、墨西哥、新西兰)中,华夏古玉文明最为源远流长、系统完备;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华夏古玉文明独树一帜、独一无二。《山海经》原著中为我们展现了远古华夏古玉文明的最初概貌。

常常有人会问:中国人为什么特别爱玉?这是有其极其深厚的历史渊源的。

华夏发源于古玉文明,华夏先民特别敬畏神明,几乎每一山、每一水、每一寸土地,都有神明掌管,所以华夏先民普遍祭祀神灵。祭祀都有严格的规矩、一定的规制,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规格,都少不了一件重器——玉,几乎达到逢祭必玉的程度。似乎神明也非常爱玉,几乎祭祀少玉不能。上天的神明与下界的人间在祭玉上达成了高度一致,所以华夏先民对古玉情有独钟,将玉奉到通神的至高无上的境地。最初的人神相通由能够通达于天庭的巫师来完成(参见《山海探幽(1)》),所以《山海经》所记载的正是华夏先民所处的巫玉时代。

《山经》记载山川、河流、矿藏、物产、动植物、奇珍异宝等等,值得注意的是其中有两件特别重大的事项:

一是所有山川矿藏记载中,"玉"为第一、金银铜铁等金属为其次;绝对达到凡玉必录,甚至有些山不出玉还做特别注明(1.27),可见对玉产的重视程度。

《山经》五卷南、西、北、东、中共记录大小山川约446座,其中202座山出产玉,记载还细化到山之阳出玉还是山之阴出玉,所出为白玉、水玉、碧玉等玉料的品种。将玉矿产提升到如此重视的高度,世界古各大文明中唯有华夏。

二是山必有神、神必有祭、祭几乎必有玉。

《山经》五卷又细分为26篇,大约每篇为一个山系,每个山系的结尾都是统计本系山的总数、山神的形状样貌、以及"其祠之礼"(就是祭祀山神的仪式),就是山必有神、逢山必祭。大多数山系为同一类山神,如"其神状皆鸟首而龙身"(1.10)、或者"其神皆龙身而人面"(1.42)、或者"其神状皆羊身人面"(2.61),等等。但也有比较大的山系,即使同一山系山神的形状样貌也有不同,如"凡四十六山。……其神状皆马身而人面者廿神,……其十四神皆彘身,……其十神状皆彘身而八足蛇尾"(3.91),即46座山有44山神,其中有20神是人面马身、有14神是猪身、还有10神都是猪身八足蛇的尾巴。

祭必循礼,一般单一神系的就用同一种祭礼,如"其神皆人面而鸟身。祠用毛,用一吉玉,投而不糈"(5.26),就是祭祀这些山神的时候都要用带毛皮的动物,连同一块彩色的玉投入山中,不需用精细的米。但如果是多神系就要严格地分别采用不同的祭礼了,如"凡十九山,……华山冢也,其祠之礼:太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斋百日以百牺,瘗用百瑜,汤其酒百樽,婴以百圭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栓一羊祠之"(2.20)。即这个山系一共19座山,祭祀华山神的礼仪是:用太牢之礼;羭次山的山神很神妙,祭祀时要用火炬,先斋戒一百天,然后用一百头纯色的牲畜做祭品,把一百块美玉埋入地下,再烫上一百樽美酒,把一百只珪和一百只璧系在山神的颈上作为祭祀时的礼物;剩余的十七座山的山神,都是用一只纯色的完整的羊来祭祀。

《山经》记录大小山川446座,分为26个山系共达40式祭礼,其中必须用玉为祭品的多达27式;有些祭礼要求用玉达2种及以上(3.43),有些祭礼用玉要求竟然多达百珪和百璧(2.20),其规模之大令人惊奇。

如此奉玉为神级品,山必有神、神必有祭、祭必有玉,全世界唯有古华夏文明带有这样的古玉文化色彩。所以《山海经》的古玉文明确定了古华夏的人文定位,其地理区域与前述的《<山海经>明确记载的地理定位》不差分毫、完全一致,就是以远古华夏文明为中心,东到黄海太平洋、北到蒙古高原、西到帕米尔高原、南到南亚次大陆的中部,为覆盖东亚、中亚及部分南亚地区的古亚洲大陆的文明记忆。

参见:

《山海探幽(2):璀璨独特玉文化 神州远古演华夏(中)》

《古玉学步(156):何以神通天与地 万古洪荒唯有玉》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2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