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yj162417236 提供的答案:
名人都很自信,自信的就是这个名。有了名就可以信口开河,胡言乱语,侃天磕地,漫天胡诌。因为这些不成话的话,不成理的理,不成道的道,都成为名言。即使很多已经被证实是狗屁话,或者已经被现实破解,也还是有人拿鸡毛当令箭。就象几个诺贝尔物理奖得主,大放厥词,证明我们生活的宇宙不存在一样。他们连他们姓什么叫什么,都否定并证明这些不存在。
回过来说鲁迅这句话。早在他以前几百年的明朝,儒家学说就确立了中国文化根柢的地位。在他生活的年代,确实有反儒倾向。但是从明朝以后六百多年历史,儒教作为中国文化、教育、道德、礼制、思想、哲学的根基,是越来越受推崇。即使是在新中国建立的七十四年,中间曾参入批林批孔,过后也没有动摇这个根基,勿庸赘述。道教是什么内容?什么思想?什么品德?在中国文化发展中有根柢的作用?这就是名言的效率,已经逐渐衰微,直至没有多少人记得这句话。
由网友 一往文学 提供的答案: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在长达2000年的封建社会中,儒家思想一直是官方提倡的带有宗教色彩的正统思想,道教在带有鲜明的民间宗教的色彩。但与世界其他宗教不同的是,道教不是有教主所创立的宗教,二是广泛吸纳中国古代巫术、方仙道、黄老道等,由众多民间教团组织而成。道教的成熟与佛教传入中国几乎同时而且几乎同步的在中国进行发展,经过佛、道、儒三者之间的碰撞、融合,最终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道教始终植根于中国社会,是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孕育出来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今天的文化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它与传统科技、艺术、文学、医学及民俗文化等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鲁迅先生说:"中国根底全在道教"。
1、对文学方面的影响
从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历史来看,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中国历代的优秀文学作品中,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或涉及道教内容的。受到道教影响的文人墨客更是不计其数。
魏晋时期,文坛上盛行的游仙诗,即是一种以歌咏神仙漫游之情为主题的诗篇。魏晋时期最有名的志怪小说,是干宝的《搜神记》,其中即记载了许多道教故事。魏晋笔记小说中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同样涉及道教内容。
唐诗中描写道教的作品也不少。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所作的诗中,道教内容极多,以至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中称李白是"反映道教思想的杰出作家"。
词起于唐,而盛于宋。词有词牌。不少词牌都与道教有关,如《临江仙》、《女冠子》、《望仙门》、《献仙音》、《潇湘神》等等,莫不与道教神仙故事有牵连。宋代不少填词大家如柳永、苏轼、黄庭坚、秦观、周邦彦等,都有以道教为题材的词作。
元曲中反映道教的内容更多些。当时还有专门描述神仙度人和得道飞升故事的"神仙道化剧"。这方面的杰出作家是马致远。在他现存的七种杂剧中,神仙道化剧就有四种,分别是《马丹阳三度任风子》、《西华山陈抟高卧》、《开坛阐教黄粱梦》和《半夜雷轰荐福碑》。
明清小说中,也有不少是以道教为题材的。如《封神演义》、《东游记》、《韩湘子全传》、《绿野仙踪》等。《西游记》的内容虽然是佛教取经故事,但也受深道教思想影响,书中充满了"金公"、"木母"、"黄婆"等道教丹法术语。《三国演义》中关于诸葛亮登坛借东风、五丈原布灯祈续命,都是道教思想的反映。而一部《水浒传》,就是以"张天师祈禳瘟疫"发端的。《红楼梦》开宗明义也是由一个空空道人把"石头记"抄下来传到人间。书中一僧一道的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对科学技术方面的影响
以道教理论为依据知道我国古代的科学发展有如此之多。
正如古代道教盛行的炼丹术,就给了古代科学方面的研究很大的帮助。炼丹术从客观上看,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意义重大。且当时炼丹术的发展,为近代实验化学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炼丹术在从金属矿物提取药物的过程中,观察到各种物质在特定条件下的物理和化学反应,并能按照固定的操作程序炼制出某种具有特定形式和结构的物质,长期的炼丹时间为中国古代化学积累了丰富的知识。
事实上,我们现在欣赏的美丽烟火和带来苦难的炮火就是在炼丹的过程中被道教方士所发现的,这也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而且道教和道教经典文献以不同的方式保存了古代许多数学与物理成果,对中国古代数学、物理、天文也有着独特的贡献。就数学而言,在我国历代统治阶级不受重视的情况下,艰难发展。但是广大的劳动人民还是在实际作业中,总结并归纳出大量的数学规律。即使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也为我国历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3、对艺术方面的影响
佛教对中国音乐、书画、雕塑、石刻和建筑也有着密切联系。道教的音乐虽为宗教音乐,但它吸收和包容了宫廷音乐和民间音乐。曲式和情调着意表现神仙意境,或庄重神圣,或欢乐轻快,或优美恬静。道教在绘画方面也自成一色,其创作主题以神仙为,从形式、构图到技法都洋溢着民族特色。我的家乡就有许多人喜爱钟馗画,因为它能保人平安,驱鬼辟邪。
建筑上,如武当山现存的道教宫殿、道观及大量神祠、岩庙,都具有独特的道教色彩。道观的平面布局深受中国庭院式民居的影响,讲究对称美,数重进深。且与一般的中国建筑相比,道教的建筑更注意风水。尤其是道观,选址更注意风水,道观大多处在蔚然深秀的幽山清水之间,道教本就崇尚清虚而幽静,热爱生命、尊重自然,认同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要在美的体验中实现对道教生命境界的追求。所以道观在文化意蕴上就具有别具一格的特色。
4、对民族精神的影响
中华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都受到了道教很大的影响。道教是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得道为人生最终目的,这种传统,通过具有民族风格的宗教仪式,才可以长期地传播于社会。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中华民族的心理素质和培养了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民族性格。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得到了很大程度的发展,道教文化中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思想,认为人的寿命可以通过修炼得以延长,这种人定胜天的观点,经过道教的长期宣传,深入人心,使人定胜天的信念成为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一部分。且道教思想还主张宽容、谦让、虚怀若谷,反对自矜、自足、自大、骄傲自满,这种文化心理的发扬形成了中华民族开阔的文化胸怀。还有道教十分重视伦理道德教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的戒律和劝善书,在社会上广为流传,深入到了社会各阶层。其根本宗旨在于劝人行善积德,去恶从善,因此在中国民间也一直流传着"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德观念。
5、对中国政治的影响
道教曾在中国古代政治史上有过极短暂的辉煌。道教思想的政治高峰出现在汉文帝、汉景帝两朝时期,史称文景之治。历史上,社会出现问题的时候,救国家、救社会、救老百姓,出售的人多是道教的人物,历史上叫"拨乱反正"。总而言之,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一方面是统治阶层常常利用道教来巩固他们的封建统治。另一方面,许多农民起义的领导者,也曾利用道教作为农民起义的组织形式。但道教始终依附于王权而存在,并接受政府的管理,且传统社会的封建王权以儒学为思想文化的正统说,历史上借道教起义的农民军很少成功。因为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至南北朝时期道教宗教性食材逐渐完善。所以道教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附于王权。一定程度上王权可以决定它的兴盛。
道教对我们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深远而重大的,其影响还体现在对民族的凝聚力,民间的信仰,中国的学术思想上。且它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的影响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继续传承下去,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由网友 文开石 提供的答案:
我是文开石,我有好答案。
还是原文奉上,毕竟断肠取义是大忌。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讨论这个请先分清道家和道教的同与不同。
-
道家,是一个哲学体系,是由老子创立,经庄子完善形成的一个哲学体系,追求宇宙真理的大道,不是宗教中的神灵。
-
道教,是一个宗教,张道陵天师于东汉时期创立,已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道教是通过神化老子和《道德经》,并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
两者有相互的关系,但不可一并而论。
"根柢"一词本身不存在赞同与反对。
鲁迅先生是批判主义。
这句话只是说明,鲁迅先生认同中国本土宗教道教思想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不涉及判断。
因为鲁迅先生对道教还有过很多评论,譬如:
"我们几百代的祖先里面,昏乱的人,定然不少:有讲道学的儒生,也有讲阴阳五行的道士,有静坐炼丹的仙人,也有打脸打把子的戏子。
扫除了昏乱的心思,和助成昏乱的物事(儒道两派的文书),再用了对症的药,即使不能立刻奏效,也可把那病毒略略羼淡。
鲁迅先生讨论的是民族劣根性,批判传统腐朽思想的问题。
对于儒家、道家、儒教道教,还能包括佛教之类的,只用来举例。
有些认同和不反对,可不是一个意思。
"我们虽挂孔子的门徒招牌,却是庄生的私淑弟子。‘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是与非不想辨;‘不知周之梦为蝴蝶欤,蝴蝶之梦为周欤?"梦与觉也分不清。生活要混沌。如果凿起七窍来呢?庄子曰:‘七日而混沌死。""
在中国,从道士听论道,从批评家听谈文,都令人毛孔痉挛,汗不敢出。然而这也许倒是中国的"永久不变的人性"罢。(《文学和出汗》,1927年12月23日)
信中所讨论的《狂人日记》,阐述的就是食人的历史,批判的就是男盗女娼。
"凡事总须研究,才会明白。古来时常吃人,我也还记得,可是不甚清楚。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叶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这就是说,他所"悟"出的,就是明白了儒家历来所讲的"仁义道德"那一套封建礼教,其实都是虚伪的,是用来迫害广大劳动群众的,这叫做"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正如俗话所说,尽管他们"满口都是仁义道德",但却"一肚子的男盗女娼"
懂了道教才懂中国,懂了道教才懂中国历史。懂了才能看清本质,才能批判。
鲁迅先生是个文学家,是个做学问的人。他不会无的放矢,也不会乱说话。
鲁迅先生所做的就是真正的了解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找出其中的问题。
"人往往憎和尚,憎尼姑,憎回教徒,憎耶教徒,而不憎道士。懂得此理者,懂得中国大半。"《小杂感》
鲁迅先生中西方文化都受其影响,但并不盲信。所以他会强调这个根本的观念。如何正确的弄懂东方文化,如何正确的理解西方文化,然后才是对比、批判。
中国的思想是道家的。
外儒内法也好,法家为骨维护政权,道家为血肉充盈思想,儒家为表教化民众也罢。
不能否认真正代表中华文化中华思想的是道家思想,而道教是传承道家思想的主力。
参照郭沫若先生的看法:
"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
由网友 江南俗士1972 提供的答案:
鲁迅先生这句话,出自其1918年8月20日写给同乡好友许寿裳的书信。信中,鲁迅提到了自己写作《狂人日记》的缘由,由此引出了这话。我们先来看信中原文: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鲁迅先生的意思很明确:以前他认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后来发现,中国还是"食人民族"。也就是说,鲁迅先生否定了自己以前的观点。现在再拿鲁迅先生的一句话来招摇,只能说明道教心虚。
扯几句题外话。中国历代文人虽然靠儒家吃饭、博功名,但内心情感大多数更倾向道家(不是道教)。这里有个有趣的现象:
儒家追求艺术之美,孔子听了音乐"三月不知肉味";道家反对艺术之美,认为天地有大美,人间的艺术不过是形而下。
但是,从美学理念来说,儒家更注重"思想性""社会性",提倡"文以载道""诗言志"。文艺在儒家眼里是教化百姓的工具。
相反,反对文艺之美的道家,其美学理念更贴近文艺的本质。道家思想从艺术趣味到技法,都深刻的影响了中国文艺,比如国画里"留白",就是很好地体现了道家思想;又如对"神似"的追求;还有性灵……道家更讲究"诗言情",艺术不是教化百姓而且慰籍自己的心灵。
古代中国文人,得意时儒家,失意时道家,儒道互补形成了"柔韧"的性格特点。
鲁迅先生曾经喜欢道家,完全合情合理,虽然他的文章言行一点也不"道家"。
由网友 拙奴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中,关于鲁迅所说的"中国根袛全在道教"一句话或观点,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时间了…
100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社会经历了天翻地覆的巨大变化,这变化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中国由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在中国,封建主义已不再独占统治地位,而逐步形成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位一体、共同统治的局面,在旧中国,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中国社会进步的就是这三座大山,是当时社会的主要矛盾。在经历中国革命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崛起过程中,中华民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三座大山发展到了今天创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民族共同体中国,可以说这一切就是我们今天理解鲁迅"中国根袛全在道教"的基础。
要想历史理性的理解鲁迅的"中国根袛全在道教"的含义,就必须知道鲁迅说这句话时本人的历史背景和思想观点…
1.鲁迅
~鲁迅是共和国和中华民族历史给予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战士,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和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鲁迅出生于1881年9月25日,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浙江省绍兴府会稽县(今浙江省绍兴市);逝世于1936年10月19日。
2.鲁迅世界观形成的主要时间
~鲁迅,12岁既1893年时,祖父周介孚因事下狱,父周伯宜又抱重病,家产中落,全家避难于乡下。每天为父亲出入于质铺及药店,遭人冷眼;
~鲁迅15岁既1896年时,父亲去世,家境益艰,他于本年开始写日记;
~鲁迅16岁既1897年时,家族开会分房,分给鲁迅家的既差且小,鲁迅拒绝签字遭到叔辈们斥责,在心态上,产生了对社会家族倍感世态炎凉的思想意识;
~鲁迅17岁既1898年时,于当年4月入江南水师学堂,改名周树人。12月,被本家叔催促参加县考,中榜后以四弟患病为由不再参加府考,继续前往江宁求学。
~鲁迅 18岁既1899年时,转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矿务铁路学堂学开矿。这期间,他接触了西方赫胥黎的《天演论》…
【清朝末年,甲午海战的惨败,再次将中华民族推到了危亡的关头。此时,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并于1897年12月在天津出版的《国闻汇编》刊出,该书问世产生了严复始料未及的巨大社会反响。维新派领袖康有为见此译稿后,发出"眼中未见有此等人"的赞叹,称严复"译《天演论》为中国西学第一者也"。
赫胥黎(1825—1895),是英国著名博物学家,达尔文进化论最杰出的代表。1893年,68岁高龄的他应友人邀请,在牛津大学举办了一次有关演化的讲演,主要讲述了宇宙过程中的自然力量与伦理过程中的人为力量相互激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根本问题,即为《天演论》。
《天演论》实际上是一篇十分精彩的政论文。该书认为万物均按"物竞天择"的自然规律变化,"物竞"就是生物之间的"生存竞争",优种战胜劣种,强种战胜弱种;"天择"就是自然选择,自然淘汰,生物是在"生存竞争"和"自然淘汰"的过程】
《天演论》可以说是对鲁迅的世界观形成,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
~鲁迅21岁既1902年时,于当年1月份从矿路学堂毕业。3月,与厉绥之、钱均夫一同赴日本公费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普通科江南班(为日语学习速成班),三人同班同寝室。
~鲁迅22岁既1903年剪掉了清朝辫。课余喜读哲学与文艺之书,尤注意人性及国民性问题。
~鲁迅23岁既1904年4月时,于弘文学院结业。6月,祖父介孚公卒,年六十八。9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现日本东北大学),肄业,相识藤野严九郎。
~鲁迅25岁既1906年1月,在日本留学的课间,观看了日本的"日俄战争教育片",深受刺激,决定弃医从文。6月,将学籍列入"东京独逸语协会"所设的德语学校。夏秋间,回国与朱安结婚,旋即复赴日本。7月,从仙台回到东京,不再入学读书,专门从事文艺译著工作,此后几年通过不同方式学习了德语,俄语。
~鲁迅27岁既1908年时,从章太炎先生学习,加入"光复会",并与二弟一起翻译《域外小说集》。期间生活艰难,以校对书稿补贴生活。
~鲁迅28岁既1909年8月,日本留学归国。任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学堂生理学和化学教员兼任日本教员铃木珪寿的植物学翻译。
~鲁迅29岁既1910年8月,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
~鲁迅30岁既1911年,创作了个人的第一篇小说文言小说《怀旧》。
~鲁迅31岁既1912年,临时政府成立于南京,应教育总长蔡元培之邀,任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科长。同年8月被大总统任命为北京政府教育部佥事。从1912年至1917年,他大量抄古碑,辑录金石碑帖,校对古籍,其中也对佛教思想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
~鲁迅36岁既1917年7月7日,因张勋复辟乱作,愤而离职,14日,乱平即返部。
~鲁迅37岁既民国七年1918年1月,参加了《新青年》改组,任编委。同年5月,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狂人日记》,载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上 。
3.鲁迅《狂人日记》的历史意义
从文化历史的记载上,《狂人日记》是鲁迅的第一篇白话文短篇小说 。
它发表在1918年5月15日出版的《新青年》杂志四卷五号上,后收入《呐喊》中。小说发表时,正值"五·四"运动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革命的一些基本问题并没有根本解决,反而暴露得更加明显了。广大的农民依然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封建阶级依然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在这种形势下,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度及其上层建筑表示了彻底的反抗。可以小说《狂人日记》是投向封建礼教的一颗重磅炸弹,也是向世人提供的一副清醒剂,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著名的彻底反封建的新文学作品。
综上简述,"中国根袛全在道教"是鲁迅在发表《狂人日记》后,于1918年8月20日给同乡好友、著名作家徐寿裳(1883年——1948年)先生写了一封信,在信中着重讨论了如何在当时更好地推行"新文化运动",肩负起知识分子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时的一段文字: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资治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见,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中出现的 。
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事实求是的说,当时的鲁迅由于个人的命运与人生的所有经验教训和社会实践活动,决定了他对儒家思想认识的基础 。
大家都知道,人类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莫过于人与人、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三种基本关系。
这三种关系创建出现的三种哲学思想中~儒家思想是奠定人与人关系哲学的根基;
道教思想则是人类哲学思想关于人与自然、自然与自然关系的基础 。
因此,鲁迅在自己世界观形成的基础上,在对1918年的中国和在世界第一次大战结束后,资本主义社会飞速发展的国内、国际形势与发展趋势的判断后,为了中华民族的重新伟大与发展,他把造成当时中国所有落后挨打的现实,都归结于并完全痛恨了当时中国封建社会的文化基础~儒家思想(人与人关系的哲学思想),恨不得一夜之间用猛烈的革命方式,把"吃人"文化从中华民族精神世界中清除干净…
故,"中国根袛全在道教"的观点,应该是鲁迅在自己之前所有人生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狂人"试图叫醒沉睡在"吃人"文化中的中华民族伟大革命的呐喊…
个人见解,请批评斧正
由网友 自在了然1 提供的答案:
鲁迅先生说与不说,道教本身就是本土文化,道教全部继承了所有道家文化,并把她用于实践,理论!道家是道理,道德,道教把道理,道德贯穿于我们的思想灵魂生活,道教把《道德经》作为道士们修行的行为准则。《道德经》是一部几千年经久不衰的伟大哲学。从天文地理,自然规律,人文,思考,无一不展示出她强大的生命力。我们现在也仍然为遵守自然规律而生活,没规矩不成方圆,所有定律都没有突破这种最早定论!对大自然的敬畏,是为了人们更好生存于世上。凡是破坏违背大自然规律的行为,就会遭到大自然报复!人类所依赖的地球,被趋势的东西弄得千疮百孔。多米诺骨牌效应重新演示了物极必反,上善若水,天道轮回!
我们正常的去认识鲁迅先生所说过的话。不必过多去解读。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婚丧嫁娶,修房造屋,哪一个家庭不希望自己好运连连,幸福安康!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道教把阴阳作为千变万化之根本,随遇而安,适应自然,做人要学习水的品格,居善地,心善渊,上善若水,水遇万物而不争。我们生活在世上,没有阳光,没有水,人类根本就无法生存,没有食物来为我们补充能量,没有人能度过一个月,能度过的只有神仙。所以人们象往当神仙,阳光,水给了我们那么多,我们自己做了些什么?水问我要回报了吗?唯一的就是对大自然的热爱,去爱护,保护好自然环境。而不是破坏。脱离这个最基本的思维,那就是扯淡!
由网友 大河湾精灵 提供的答案:
说白了也对,法儒代表雄性文化,道教代表雌性文化,一阴一阳谓之道,两面都重要。说道教为"根柢",隐而不显也,由里及表并决表也,合适。
道家理念,重"静、柔、低、被",好水尚雌,集阴文化之大全。
典型如太极拳,轻灵飘逸,如风似流,总风味是女性姿态。
女性当然重要,护家延代,功不可没,相夫教子,滴水成河。在人类繁衍进化的历史长河中,女性默默奉献,操持人事,力密至也,功莫大焉。
人中就两类,一男一女。道教取天地自然阴性之长,浓缩为教义文化,深深滋养国人,如母亲似妻女。
阴文化是中国的根柢没错,是人类的根柢也不差。只是其他民族没有这般关注提炼罢了。
鲁迅先生说的根柢,通俗讲就是这个意思。崇尚道法,崇尚阴德、阴文化是中国人看重并修养的底功。
(原创借图)
由网友 汉宁学社 提供的答案:
鲁迅这句话,写于1918年8月20日,写给同乡好友许寿裳的信中,信中的原文是:
《狂人日记》实为拙作,又有白话诗署唐俟者,亦仆所为。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多种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后以偶阅《通鉴》,乃悟中国人尚是食人民族,因成此篇。此种发现,关系亦甚大,而知者尚寥寥也。
鲁迅先生是我国近现代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位巨人,他在信中的观点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文化的根源在于道家文化,根据道家文化来读史书,很多问题都能够得到解决。后来,鲁迅先生偶尔读了司马光《资治通鉴》,有所感悟,于是写了狂人日记这篇小说。
我们理解一句话,最好是站在说话人的角度和环境背景之下。
理解鲁迅先生这句话亦是如此。根据信中鲁迅先生的叙述,我们不难看出此话的含义。
由网友 不向清风索明月 提供的答案:
准确来讲在"黄老"道家学说。
从"河图洛书"开始,到伏羲"一划"开天地,分阴阳,推演先天八卦,《易经》横空出世;周文王演先天八卦为后天八卦;《黄帝内经》问世;老子道德五千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不知其名,强谓之"道"。至此,中国道家哲学基本成型,道生一(太极),一生二(阴阳),二生三(三才);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两两相配成六十四卦。成为当时社会涵盖医药、农桑、占卜、政治、军事、地理、天文、自然、科技的"大统一理论",将理论从实践经验中抽离单独研究,再反过来促进实践的发展,像极了如今的"科学"。
春秋时期,百家争鸣。各家争论不休,唯有道家,因其立足点至高至深,本质而抽象,至简朴素而又无所不包,始终静水流深,不曾断绝。秦汉,黜百家,尊儒术。实际是外儒内法,都在"道"的涵盖范围之下。魏晋时期,五行理论盛行,汇入道统,使其更加完善。隋唐佛教兴盛,受道家思想影响,逐步本土化,成中华禅宗。宋明时期,理学兴起,儒释道三江汇流,集大成者有苏轼、王阳明等。之后道家便再无发展,明清时期多是依靠前人的只言片语,加以研究,著书立作,以为后世。
都说道家清净无为,一心消极避世。却不知事物都是二元对立的。避世的有,金丹大道,白日飞升;入世的也有,《黄石天书》、《奇门遁甲》、《六丁六壬》、《梅花易数》等等。丹道和术数二途,是道家最难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世人修道,无非是图个趋吉避祸,遇事无咎,最终得证大道。
好像跑题了。。。这个题太大了,答不了。
由网友 秀容山川 提供的答案:
"道家思想可以说垄断了二千年来的中国学术界,墨家店早已被吞并了,孔家店仅存了一个招牌。"这是郭沫若的分析。
"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是鲁迅的话。
道,是中国文化的总根源。如果说中国文化的根在道家,道统就是那个泉眼。纲举目张,道的思想,源远流长,影响一代代的中国人,成为独特和广大的思想体系,成为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孕育、滋养、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构成中华民族独特的举世无双的思想灵魂体系。
《道德经》就是阐述道文化的其中代表。五千言的道德经全篇旨在论道是老子对自己认识的上古道文化的智慧总结。
还有《易经》、《黄帝内经》等等。总而言之,上溯能够流传下来的上古文化遗产下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滥觞,中华文明从起源到成型,其种子或者根系深植在东方神州这一方沃土之上,形成以道德阴阳对立统一运动变化为总特征的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文化体系。成为人类文明行列里最辉煌灿烂的存在。
道,百姓日用而不知,效用无处不在。
我国最高的道德标准,评价体系,生活行为方式,都与道德文化密切关联。
比如神话传说,历法礼制,政经体制,民俗文化,祭祀典礼,自然观念,民族心理,音乐语言,思维方式,评价体系,学术模式,科学道路……
举凡百家争鸣,学术竞争,儒释道融合,无一例外,都是道统基础上的吸收与发展。
儒家大同思想,天人合一理论,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深耕发展,来自于天道无亏,和合平衡的思想。
道不远人,自在人心,以人为本,归于自然。大道思想来源于人类最高智慧,必将引领中华民族复兴,开辟人类进步文明事业的大道坦途。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