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把颜真卿的《祭侄文稿》誉为'天下第二行书'?该怎样欣赏这幅作品?

由网友 万丈昆仑霞光 提供的答案:

《祭侄文稿》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创作的书法作品之一,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经典之作,因其笔力雄健、气势磅礴而被誉为"天下第二行书",仅次于颜真卿另一幅作品《多宝塔碑》。

这幅作品是颜真卿祭奉其侄子颜真言所书写的悼文,使用的是行书的书体。他以行书为基础,结合隶书、篆书等书体的特点,塑造出厚重、铿锵有力的书风。从构图来看,整篇文章文字密布、无章可寻,但是颜真卿却巧妙地利用了排版空间,使每一字透出一种雄浑、高贵的气魄,充分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

如果要欣赏这幅作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了解书法的基本术语和技巧,如笔画、结构、气势等。

2. 理解书法家所要表达的内在情感和意境,学习如何从书法作品中感知到这些情感和意境。

3. 实践书法,亲自体验书法的魅力。通过练习和模仿,了解颜真卿的笔法和技巧,对其作品有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4. 学习历史和文化背景,将书法作品与其所处的历史和文化环境联系起来,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由网友 神秘烙剑许建锋 提供的答案:

这文章毁誉参半!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口水也多的惊人!

看到好多人居然喷祭侄稿?!我就不说什么历史背景,也不讨论书法至情至性,也不谈折钗股、屋漏痕笔法,也不谈墨法,这些大家都谈过,那么,我就只谈章法

有人说祭侄稿作品凌乱,我的观点是:祭侄稿的章法,半丝都不乱!(想要喷,看完全文再喷)

我简单从章法层面,与大家做个分享,希望除了人文感性层面之外,有助于大家从理性的技术层面去欣赏。

(注意,颜真卿在激愤状态下,居然保持了近乎完美的章法,我仔细分析过了,包括尾部涂改的部分,章法上也不愈矩。)

我的观点很冲:

如果有人说祭侄稿这作品乱,那么,我敢断定他是不懂章法的!

以下用事实说话吧——

1.同列重心垂连线:

这个章法同列字重心的垂纵向连线,竟然与兰亭序几乎一模一样(不信你可以自己去测试),上部基本一条线,最后几个字的重心微移。

同类案例1:

与兰亭的纵向重心章法的规律,是不是一样?

拉个单列,看的更清楚!

同类案例2:

事实上,怀素自叙帖,也与此规律相一致。

2.重心斜角连线

十分到位的章法重心斜连线。

【有些采用大字组和小字组方式来调剂章法,做到有变化,避免呆板】

我把尺子轻轻一搁,你看!尺子上沿,居然基本上都是穿越字的中心(或者字组的重心),仔细看,是不是接近100%。

你说颜公如此激动状态下,章法居然一丝不乱,这功力……

打个比方,这跟我们喝酒时候常说的"醉醉三分定",是不是一样。

同类案例:看下米芾这个"長"字,为什么在这个位置?是偶然,还是必然?答案是"非偶然"!

这个,应该可以证明上述法则,在古典章法中的普遍性。

3.次列次字的均距辐射:

第二行第二字,左右两侧上下字(或字组)均距辐射。

这是古典章法的典型技巧之一。

4.同列笔画的同向性协调


注意,不同色彩的角度(分别代表横撇点,主点和主捺一般角度趋同),是不是保持一致性?

而隔一列则有变化(以主撇为例,大体上是45°和60°交替,这一点兰亭序也是这样的。注:撇、折、挑,一般保持一致角度)。

同类案例1:

给个兰亭序对照组,看得更明白。

同类案例2:

看起来歪歪扭扭的中秋贴,原来这么整齐划一。

这些角度,并不是偶然的,而很大程度是由章法协调性的内在机制决定的。

有的人认为过分解读,那么就再看一下,看狂草吧!

同类案例3:

看看这些狂草的撇,是不是同向?那一笔是随便来的?答案是,没有一笔是乱来的!!!横和捺,点,勾之类的,请自己观察吧。是不是一丝不苟,绝无侥幸?!

好书法笔法自然!但,笔法自然≠笔法随意

以上这些,是对祭侄稿章法的小分析,而这幅作品的技术含量远远超出这些!!!

章法首先是秩序,和谐性,然后才是呼应和布局等

事实上,章法的问题,往往是"视之不见,察之弥彰",这些看得见、看不见的暗合,都并非没来由的,而是一个顶级书法家千锤百炼而内化固化下来的功力,这就是底蕴!

这幅作品,能够沉淀千年,备受赞誉,不仅是因为至情至性,即使纯粹只谈论技术,也值得不断去揣摩,它有非常多种层面的内涵!

延伸探讨:很多人认为章法的几何解析,是过分解读。那好吧,我再延伸一个经典案例,看看另一经典名帖杨凝式的韭花帖,到底凭什么被誉为"落笔便到乌丝栏"?(若不了解本典故的,可百度一下哦)

仔细看韭花帖,每个字的位置,几乎都在该在的位置!

所以,韭花帖才被誉为"落笔便道乌丝栏",乌丝栏,就是古代书法的界隔线,比如米芾的蜀素帖,就有真实的乌丝栏,而杨凝式的韭花帖本身并没有乌丝栏,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讲韭花帖看似偏斜,其实章法十分精当,合规合矩,直追兰亭。

落笔便到乌丝栏,更多赞探的并不是杨凝式的笔法,而是章法。该帖章法严谨之至,绝无随机侥幸(连尾巴落款,都在精确的位置上)!

韭花帖,同样章法近乎完美的典范之一。

兰亭序,当然是章法的教科书式的典范了,所以,就不用再解析了。毫无疑问,每一个字的位置,几乎都符合规律,甚至,连修改的地方也在重心连线的精准位置。不信如果你自己解析,你会发现,严丝合缝,滴水不漏,没想到吧,一个即兴之作,章法居然完美如斯。


这些古典章法的基本规则,好比诗词的"格律",格律的存在,并不影响天才与才情的发挥!两者并存。

如果说,"法"即规则准绳(属于全局性),不折不扣,"度"即随势灵动(属于局部性),千变万化。那么,两者可合称法度

古典章法中(本文只谈古典章法),始终贯穿的"重心连线"法则,是一棵树的主干,是整体宏观的,那么,字和字组的正侧奇正大小俯仰左右疏密等变化,则好比是一棵树的枝叶,是局部微观的(分属于章法的宏观和微观的不同层面,不要错位来比较哈!)

宏观调控微观,章法调控字法。正如无论你怎么样左右飘荡,总体要必须回归主轴。无论你大小怎么组合变化,无非字与字组。

总之,信或不信,由你自定!

想要喷的人,请先拿法帖自己印证一下,再讨论(今人的所谓章法,不在讨论范围哈)。

要反对也可以,但请谈有理有据的干货,不要空洞唯心批驳,更不要粗言谩骂。注意文明用语!

由网友 水墨丹青5857 提供的答案:

王羲之的《兰亭序》,颜真卿的《祭侄文稿》和苏轼的《黄州寒食诗稿》在书法史上被称为"天下三大行书"。《祭侄文稿》是颜真卿派人寻季明首骨携归时,在极度悲愤,难以平静的心态下创作完成的一幅艺术作品。整幅作品浑然天成,章法自然,线条凝重遒劲,结体宽博险绝,风格古朴淳厚,墨法上在苍润中显露自然。这幅佳作淋漓尽致地体现了颜真卿的"气格之美",也在中国书法史上留下了光辉灿烂的艺术成就,对后来的书法艺术创作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由网友 铁所小村姑 提供的答案:

《祭侄文稿》原不是作为书法作品来写的。《祭侄稿》是颜真卿为祭奠就义于安史之乱的侄子颜季明所作。唐天宝十四年(775),安禄山谋反,平原太守颜真卿联络其从兄常山太守颜杲卿起兵讨伐叛军。次年正月,叛军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颜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并先后遇害,颜氏一门被害30余口。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七五八年),颜真卿命人到河北寻访季明的首骨携归。颜真卿喝醉后,把首骨摆在书案上,挥泪写下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由于颜真卿心情极度悲愤,情绪难以平静,错舛之处甚多,时有涂抹,姿态横生,纯以神写,得自然之妙。

在中国书法史上唯有此一件作品 最为遒劲,且和润。所谓"干裂秋风,润含春风",也唯此作品能当之。 元代鲜于枢评此作为天下第二行书。"天下第一行书"已被王羲之《兰亭 序》率先占有,故此作不得不屈居第二位。其实,《祭侄稿》当为天下第 一行书。《祭侄稿》是无法之法,直抒胸臆,无比率真的天然美的典范, 而《兰亭序》虽也无上高美,但毕竟是人工美多于天然美。
《祭侄季明文稿》(又称《祭侄文稿》),书者颜真卿,中国书法史上最著名的 三大行书书法帖之一,号称"天下第二行书"(另二件为王羲之书兰亭集序和 苏轼书寒食帖)。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由网友 西由永明 提供的答案:

本人看,应评为天下第一行书!字能写出情感,亘古唯此一幅!且落笔如风雷骤至,行文如气贯长虹,虽有点染,尽皆天然。无造作之功,无扭捏之笔,性之所到,挥毫成文!每读之,血脉贲张,击节三叹!

笔墨入情,动心拨弦,己臻化境,此等书法只能尊为天下第一!

由网友 小虫象棋 提供的答案:

我觉得实质上就是丑书,完全体会不到美感,只不过它出身高贵,名家手笔,打狗也要看主人面,富贵人家百样好。所以历来许多名家牵强附会,各种分析,给其脸上贴金,久而久之,就没人敢说不好了。另一方面说,颜久负盛名,作品皆极其出色,难得有一副字写的差,物以稀为贵,就像人民币的错版被炒上了天价。

要不是作者是颜,喷子们也会喷其为丑书。不过颜有强大的楷书做后盾,没人敢喷。如今书协的没有好作品也学人家写丑书,那是活该被喷。

由网友 千年兰亭 提供的答案:

颜真卿是书法史上继二王之后,又一座巍峨的高峰。他的行书走的是一条取"二王"之长又与其有别的书风道路,他追求雄强之美,使中国的行书有了新的发展线索。

《祭侄稿》涂改增删、雄横苍茫,与二王典雅的行书形成了强烈的对比,用笔圆转流动,神采焕发。

临习《祭侄稿》,重要的一条是要了解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和体悟他的创作情绪。

人世间,惟有真情能感人。行草书的创作,抒情占主导地位。这一祭文,他虽满怀悲愤一挥而就,但作品集情感和笔法、结构、章法为一体,是无法之法。

其用笔丰富而厚重,体势开合纵横,个性鲜明,形式独异。

学习此帖,一方面要把握其浑厚遒劲、沉着苍雄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要注意其随意天成的基本特征。

与《兰亭序》相比,王用指力,颜用腕力;王书纤瘦、妍媚,颜书肥腴、雄强;王左紧右舒,抬高右肩,颜左右对称丶正面示人;王书墨色温润,颜书墨色苍涩。二者分占行书榜一二,确是名至实归。

由网友 晓风残夜123456 提供的答案:

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年),王羲之写《兰亭序》,唐乾元元年(公元758年),颜真卿写《祭侄稿》,两者创作的时间一早一晚,我认为这个天下第一和第二只是区分时间用的,成就都很高,艺术造诣都值得推崇,但两者创作背景截然不同,后者联系人品,则更让人敬佩,我认为‘第一"当之无愧!

由网友 文涛12138 提供的答案:

颜门忠烈为国卒,碧血丹心映汗青。安史之乱,使颜家十几口为国尽忠,最钟爱的侄儿也被叛军砍头,鲁公悲痛欲绝,哀恸之下写出《祭侄文稿》,撕心裂肺,跃然纸上,情伤骨疼,涌现行间。虽因心伤多处涂改,但誉为天下第二行书,名至实归。(另一说第二行书为元赵孟頫书《洛神赋》)颜鲁公一门忠烈,可钦可敬。颜书宽博敦厚,字如其人。[赞][赞][赞][祈祷][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玫瑰][流泪][流泪][流泪]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4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