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前,中国人是如何算算术的?_阿拉伯数字发明前古人是怎样计数的

由网友 凤鸣皓天 提供的答案:

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使用的是一种叫做算筹的计算工具。算筹是一种由竹子制成的计算工具,其形状为长条,被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为"天"筹,下部为"地"筹。每个筹上都刻有不同数量的小孔,通过在孔中插入棍子来表示数字。算筹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商代时期,至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算筹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只需要将棍子插入相应的孔中即可完成数字的表示。例如,如果需要表示数字"123",则需要在"天"筹上插入一根"百"棍、两根"十"棍和三根"个"棍。通过这种方式,中国人可以进行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

尽管算筹的使用方法非常简单,但是它却具有极高的计算精度。使用算筹进行计算时,可以精确到小数点后数位,这对于古代商业交易和科学研究都非常重要。此外,算筹还具有易于保存和携带的优点,使得它成为了古代中国最为普遍的计算工具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算筹逐渐被更加先进的计算工具所取代。然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算筹仍然被视为一种重要的文化遗产。如今,在一些学校和博物馆中,还可以看到人们使用算筹进行计算或者展示古代算筹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总之,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之前,中国人使用的是一种叫做算筹的计算工具。算筹虽然已经被现代计算机所取代,但是它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由网友 历来现实 提供的答案:

阿拉伯数字由十个计数符号组成,最初由古印度人发明,后又经过阿拉伯人传向欧洲,之后再经欧洲人将其现代化,传入中国是在公元13世纪以后,根据《中国通史》和《中国数学史》的记载,我国国内最早使用阿拉伯数字进行数学运算是在1892年登州文会馆编写的一本数学教材《笔算数学》中出现的。

那么在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以前,中国人是如何算算术的呢?

一万多年以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随着生活的发展,产生了计数的需要,那时候人们利用各种工具,手指,石子,树枝等等摆成各种各样的形状来计数,后来有了结绳计数法,把一根绳子打成大小不一的结,结的大小,结与结之间的距离,绳子的颜色,都代表着不同的含义。

有趣的是,不仅仅只有东方有过结绳计数,西方也有过。再稍晚一些年后,又产生了刻痕计数法,就是在竹子,木头,骨头等物体上刻画一些符号来计数。

随着时间的推移,产生了汉字,其中有"一二三"作为计数符号,其意义和用法和阿拉伯数字一样,只是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写法罢了,但中国人不用汉字来做算术,那他们在那个时候又是如何计算的呢?

算筹

最开始,大约在春秋时期,人们一般都是用"算筹"来进行计算,"算筹"也叫"算子",实际上是一根根同样长短和粗细的小棍子,一般长为13-14cm,径粗0.2-0.3cm,多用竹子制成,也有用木头、兽牙、兽骨、象牙、金属等材料制成的,大约二百七十几枚为一束,人们会把他们放在一个布袋子里面,系在腰间随身携带。

需要计数或者计算的时候,人们就把他们取出来,随便放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摆弄。一根就代表一,两根就代表二,五则是两根交叉,六是成一个"T"字形,七则是在六的基础上加一根竖着的小棒,八九以此类推。上面一根筹代表五,下面一根筹代表一。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古代数学家祖冲之便是利用算筹计算出了圆周率的大致范围,这一结果比西方要早一千年。

后来,到了唐宋以后,其中一些筹算方法还被编成了简单易懂,朗朗上口的歌诀。这些个筹算的口诀对珠算的发明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算盘

到了明代,算筹普遍被珠算代替。

历史上对珠算的史料极其缺乏,大约是萌于商周,始于秦汉,成于唐宋。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由被后人称之为"算圣"的刘洪发明,距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了。

据说当年刘洪为了完成皇帝的命令,要求在短时间内计算当地人口,田亩等计算清楚。刘洪带着数千人夜以继日地赶工,但是算筹计算效率实在是低下,于是刘洪想着各种办法来提高计算效率,晚上,他想到邻居告诉他用核桃计算效率很高,并且他还在近期看见一名道士用核桃和店家用筹算进行比赛,大个核桃为十,中个为五,小个为一。

这时,刘洪看见窗外的山楂倒影在桌子上,宛如一串串的珠子,于是刘洪根据山楂的影像,不停地摆弄着核桃,大个在前,小个在后,就在刘洪这一次次的实践中,算盘诞生了,而且计算效率的确要比筹算高很多,且准确性也要高很多。

如今,科技发展迅速,大多数计算已经由计算器进行操作,但是大家能多了解传统运算方法,让中国传统文化能够发扬光大。

由网友 国风1974 提供的答案:

你好,我是国风

我必须告诉这位朋友一个历史事实,阿拉伯人只不过改进了一种世界通用的类蝌蚪数字文字罢了,并没有真正发明计数的学问。而所有的速算学文都是西汉时代张骞出使西域之时带过去的中原文化。(说是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我认为完全是个笑话。印度从来没有系统的文明!因为那块土地上一直未能形成促进文明产生的生产力。〈几千年来印度这块土地上的人一直是以分裂的部族组成的原生部落生活着,

是中国最早发明的数算,而不是阿拉伯或别的什么人发明的!阿拉伯人只是改进了中国的计数方式,并且把它推广开来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而已。

人类的计数时代比文化文明时代更久远。可能起源于旧石器时代,当工具的使用促进了原始社会的生产产生相应的盈余之后。原始的人类就已经出现了计数的意识。〈为了准确记住属于自己的东西的多少!所以才有了结绳记事的传说。通过用绳子打结的方式记录分配给自己的东西的数量。这一过程当不下几十万年吧!〈使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文明的发展。所以一个文明是否真实存在?主要看这个地区的文明是否真正的产生了相应的生产力。而中国的土地上完全具备了这个成熟条件!〉

慢慢的到了后来,又出现了穿起骨坠记事的方式。〈所以在原始社会遗迹中出土了项链之种遗物,你可别以为是上古的原始人爱臭美。这只是他们用骨坠的多少记录自己的私人财富的多少的一种方式罢了〉文明慢慢出现之后,计数的要求愈加繁重,所以更需要一个简单的记录方法。这时候出现了在墙上划纹记数的方式。由此慢慢的行程吗相应的文字。当然,在这之前原始人类大概还采用了一种,收集小木棍记数的方法,而且后世也应用了良久。古人谓之为:算筹!使用起来虽然比不得的简洁,但也很方便。

随着文字的越来越优化,代表数字的文字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虽然使用起来比较麻烦,但用于整体记数上还是非常的精准的〈比如银行存单上或比较重要的账单,都会被要求以文字大写的方式记录数字,到今天还是这样!由此可避免阿拉伯数字因为潦草产生的数字误差!

直到19世纪,阿拉伯数字才由洋人带入中国,出现在中国的各种文献之中!经过这100多年的应用,得到了中国人民的认可!〈很多人认为是宋代传入,但是并没有在相应的文献中出现,可能还是一些洋吹们释放他们的洋奴虚荣心!

由网友 读书那些人那些事 提供的答案:

在这里就是稍微介绍一下我们中国的甲骨文时期,就拥有了一些数字计算方法,1~4属于指事。5~10属于会意或者假借,这里我专门写了一下,拍了一张图片大家稍微熟悉一下就可以,当然既然发现了数字,肯定有更多的方法来完成计算。计算的方式与方法,我们现代人基本上就不用学了,因为我们有更好的方案来解决。

图中的数字我是竖着写的,你看一下,1~4,5-10,5和6还有两种写法。

时间太紧张了,天天没有太多的心情去学习新知识,如果有时间的话,每天学习一点甲骨文,还是蛮有意思的。

由网友 汤包爱吃零食 提供的答案:

中国古人在运算过程中,采用的是"算筹"这种工具,古人用一些用木、竹制作的小棍,把这些小棍纵横布置,就可以表示出任何一个自然数来。用于记数和进行运算

算筹里面没有"10",就可以看出,筹算从一开始就严格遵循十位进制,这样的计算法在当时是很先进的。

因为在世界的其他地方真正使用十进位制时已到了公元6世纪末。

当时也没有0这个数字,古人都是用铜钱来计算,真正发明0的人应该属于公元6世纪的印度人。

他们最早用黑点"·"表示零,后来逐渐变成了"0"。

正负数的概念也是一早就有了一般用红色算筹代表正数,黑色算筹代表负数。

写在纸上的数码,有的是直接在数字后面用汉字标明正负,有的是在负数上加一道斜划。

分数、小数也毫无压力。分数基本就跟现在一样,中间划道线,上面写分子,下面写分母。

小数的处理各位数学家有所不同,一般是个位数对准,有的在个位数下面加注单位。

明代数学家使用笔算已经非常成熟了,民间则是珠算十分兴盛

由网友 无为24472 提供的答案:

谢悟空之邀!

快别提它了!自从阿拉伯数字传入中国以后,由于它的简便而适合于人的故有习惯思维,所以,把我们民族本来就因为儒家造孽而丢失的民族多元数学逻辑智慧,又从潜意识之中进行了再一次的剥夺;从而更加固化于人性思维习惯的惰性。

由于它具有简便易用的功能,但却丧失了民族数学深奥复杂的高层次思维逻辑智慧。从而使民族数学思维逻辑智慧在大众思维的用作中,丧失了多元化活泛数字功能对于脑力的增长作用,以至于把民族数学智慧逻辑完全遗失怠尽了。

而我们民族对于数字及数学的多元应用方式,应该从《易》学中推导,也就是说在儒术之前的民族文化氛围中发掘。

她的算数或者多元计算方式虽然在明面上已经失传了,但是,从她用以表达数字的文字中,还是能看出一些端倪的。

由于推导与论证的篇幅过大。这里寡人只简单的例举一些民族基本数字代表序列或借用文字,以供诸君揣摩。

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

十(一十)、廿(二十)、卅(三十)、(廿廿、这个字代表四十)…

个、十、百、千、万、兆、亿…

日、月、年(岁)、

六十为单数的甲子计算算数法:

子甲、丑乙、寅丙、卯丁….…

及各种进位应用……

由网友 味哎儿 提供的答案:

没有阿拉伯数字以前的中国,数的计算共有三套方法,一是心算,一是掐指算,一是筹码算。并且产生出了众的算术与算经的书籍。

筹码算数,又分支出珠算的算盘式算数方式,也达到开平方的程度。

心算又称口算,也称珠心算,就是脑中有算盘,算数时在脑内打算盘,进行算数。

掐指一算,多见于小说法师使用,道家佛家的神像中兰花指,就是掐指一算的展示呢。佛道两家念经时的扣念珠,也是算数计数呢,老百姓把扣念珠用成打绳结统计大数据了。

最伟大的是算盘,定出了:个位.十位.百位.千位.万位.十万位.百万位.千万位.亿位等,只不过亿被称为兆。

其伟大是一个珠孑可根据档位就构成相关数量的数字了,从而启发了电子计算机用0与1组成任何事物的模式建成。

古代中国可算出五大行星运行轨迹外,塔.城.坛.楼.房.堰.坝.塘.渠等的体积,与用料量及用人工的总工时,和工程费用的。顶级者就是嘉玉关算得仅多出一块砖的程度。修长城用多少砖算不精确,浪费巨大,或计算用砖不足误工窝工拖延工期了,会被杀头的。

青铜器的合金比例,必须精确到毫克,差一点铸不成。这是中国有斤.两.钱.厘.毫,及丈.米.尺.分.寸.厘.毫的原因。

中国的天坛地坛的方与圆式的拜台,依据的是开根号2,得出的数据建筑的。古书记载称:万法依其数。

从而中国人古代与现代,不论做啥,都强调:心中有数没有的。

甚至俗语中有,吃不穷穿不穷,算计不到,必变穷的说法。

由网友 赤赤视频 提供的答案:

中国古代一般不是直接用汉字,而是用「数码」来记录数字。

「数码」是对「算筹」摆出的形状的描绘。算筹就是一根一根的小竹签,摆在地上代表数字,把这种竹签的形状描到纸上,就是数码。算筹是唐宋乃至更早的时期广泛使用的计算工具。「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中的「筹」就是指的算筹。算筹也叫「算子」,《射雕英雄传》中的神算子瑛姑用的就是这个。

算筹的摆放规则很容易看出,一根就代表一,两根平行放就代表二,三根代表三,四根代表四,那么五用什么代表?两根交叉即可。六是上面一根,下面在垂直方向再放一根。七是上面一根,下面在垂直方向再放两根。八九以此类推。

每个数字有横式和竖式两种写法,长数字的时候横竖交替使用,不容易与相邻的弄混。

其实汉字数字的形状大体也是由这些数码演变过来的。

总之汉字的形状演变了,而数码基本保持算筹的原始形状。

各个数学家对数码的具体写法可能有出入,不过总体是大同小异。

「0」的概念,中国数学中早就有,最初是用空一位来表示,至迟到宋代,已用圆圈「〇」来表示了。

正负数的概念也是一早就有了。用实物的话,一般用红色算筹代表正数,黑色算筹代表负数。写在纸上的数码,有的是直接在数字后面用汉字标明正负,有的是在负数上加一道斜划。分数、小数也毫无压力。分数基本就跟现在一样,中间划道线,上面写分子,下面写分母。小数的处理各位数学家有所不同,一般是个位数对准,有的在个位数下面加注单位。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7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