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杀神白起为何被秦昭襄王给赐死了呢?_白起为什么不反了秦昭王

由网友 尚宫女史 提供的答案:

武安君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秦昭襄王时期的军事将领,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一生为秦国攻下七十多座城池,为秦国的东进立下了汗马功劳。然在长平之战后,遭到了应侯范雎的记恨,又不肯出战邯郸,遂被秦昭襄王赐死,令人唏嘘。

我们来看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关于白起被赐死的始末:

长平之战的结尾,白起将投降的四十万赵军坑杀,只留下240名弱小的赵兵回了赵国,此事传来,赵国震惊,而秦国乘胜追击,兵分三路,其中白起欲围攻邯郸,韩国和赵国恐慌,于是让苏代带着厚礼去游说应侯范雎:倘若白起攻下了邯郸,必是首功,是时就会是秦国的的三公,在应侯之上……,范雎遂建议秦昭襄王暂时休整,邯郸他日再图。

这件事让白起和范雎的矛盾拿到了台面上,第二年,秦昭襄王决定攻打邯郸,而白起生病,秦昭襄王派王陵攻打邯郸,几个月下来,秦军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白起病好后,秦昭襄王命白起替代王陵,白起以"赵军与诸侯军里应外合,邯郸难攻"为由拒绝,秦昭襄王下旨让白起出兵,白起抗旨,应侯劝说也没有用,反而称病不起。

秦昭襄王再次换将,仍是久攻不下,而此时,楚国的春申君带兵支援赵国,魏国的信陵君不惜窃符救赵。秦军损失严重,白起这时候傻呵呵的说:"我说的没错吧,你们不听我的,现在怎么样了?"

秦昭襄王强令白起出征,白起倔脾气上来了,就是不去,秦昭襄王一怒之下撤了白起的爵位,贬为士兵,让他滚到阴密去,白起生病没有离开,秦军接连失利让秦昭襄王把白起看成了眼中钉,强令驱逐,白起遂走,到了杜邮,秦昭襄王改变主意,决定赐死白起。一代名将自刎身亡。

下面我们再来分析他之所以最终被赐死的原因:

与范雎结怨

白起是魏冉推荐的,魏冉当国相时,白起并没有后顾之忧,专心打他的仗,即便政治头脑不怎么滴,也有魏冉罩着。

但是后来范雎来到了秦国,并得到了秦昭襄王的信任,提出"远交近攻"的外交策略,同时又建议秦昭襄王夺权,要知道,秦昭襄王当国君的前几十年,是宣太后当政,而以魏冉为首的"四贵"把持朝政,很多时候秦昭襄王是做不了主的,范雎的到来,给了秦昭襄王夺权的助力,于是废掉宣太后,驱逐"四贵",而范雎当了宰相,成为秦昭襄王的心腹大臣。

白起做为魏冉的人之所以还能带兵打仗,是因为他的军事能力过强,对于秦国的东进之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时候的白起和范雎面上是过得去的,然后长平之战后,苏代的话让范雎感觉到了威胁。白起不容于范雎,在一定程度上就不容于秦昭襄王。

白起抗旨不尊

邯郸之围,秦昭襄王势在必得,可是白起不仅拖起了后腿,还一再拒绝出征,不管他的理由多么的正当,都不会让秦昭襄王高兴,没有哪个君主容得下抗旨不尊的武将,除去他是早晚的事。

那么白起为什么不肯出征,实在是他坑杀四十万赵军惹怒了赵国,倘若他出征,不仅不利于秦国攻下邯郸,反而让赵军更加同仇敌忾。白起没有胜算攻下邯郸,然而秦军的接连失利已经让秦昭襄王愤怒,他已经顾不了白起的想法。

白起杀人太多

白起杀了多少人,结了多少怨?数不清了吧。

韩、赵、魏、楚国,哪一个国家没有让白起攻下过城池,四国加起来有七十多座城池毁在白起手下,而四国的士兵,有近百万之众死在白起的手里,可谓天怒人怨。

这样的铁血残暴手段让山东六国胆寒和厌恶,这对秦国的东进绝没有好处,百姓不愿意顺服,后患无穷,所以白起必须死,不管是不是替罪羔羊。

只是早死和晚死的区别,白起的抗旨不尊让他提前结束了生命,当然,秦国也损失了一员大将。

由网友 知行史话 提供的答案:

白起,是位名将,但却是政治白痴!

早在长平之战后,白起正准备进围邯郸,却接到秦昭襄王的班师之诏。他知道这肯定是应侯范睢做的手脚,于是他"乃大恨"。

恨就在心里恨吧,白起逢人就说:"长平之战后,赵国邯郸城里,人人一夜十惊,早就吓破胆了。如果我们当初乘胜进攻,不用一月就可以把赵国拿下,可惜范睢那个小人,不能审时度势,向国君进言主张班师,失去了这个大好机会。"

你这样口无遮掩,不是明摆着要闹将相不和吗?

对于范睢来说,你等于向他下了挑战书,他不想方设法排除你,以后保不准就被你白起害了。毕竟范睢不是秦国人。可是,打仗他不如白起,搞阴谋诡计那比白起强多了。白起就这样首先树敌。

对于秦昭襄王来说,诏书出自自己之手。你白起到处嚷嚷,就是责备我这个做国君的喽。白起就这样成为了秦昭襄王心里的芥蒂。

再后来,秦昭襄王让白起去攻邯郸,白起托病不去。不去就不去,他又管不住自己的嘴了:"邯郸现在哪有那么容易攻打的?以前他们是吓破胆了。现在他们众志成城,又有廉颇老将,非赵括那种人可比,而其它诸侯国看到我们秦国才跟赵国讲和又马上去攻打邯郸,他们一定会觉得秦国不可信任,会倾全力去帮助赵国的。"

白起说的道理是对的。但他说话的语气太不正确了。都过去两年了,你这是要记恨到什么时候啊?

在王陵久攻不下的时候,秦昭襄王再次命白起去前线,白起继续装病。秦昭襄王于是派范睢去看看到底怎么回事。这样的机会范睢当然不会放过,回来就对秦昭襄王说,白起是不是真的病了我不知道,不过他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不愿意上前线。秦昭襄王只好悻悻地派王龄去替王陵。

而白起这个白痴则继续他的嘴碎:"我说了邯郸没那么容易攻得下来,国君不听我的话,结果怎样?"

国家最需要你出力的时候你不出力,国君最需要你帮忙的时候你不帮忙就算了,还在背后说风凉话,一个平常人都受不了,何况秦昭襄王这种心高气傲的一国之君?

反正秦国不缺大将,于是……

居功自傲,用国家大事来赌气,白起死得一点都不冤!

以上个人观点,欢迎留言沟通。感谢阅读!

由网友 历史甄有趣 提供的答案:

长平之战是战国时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战争,此战秦赵双方投入兵力共计百万余,战争最终的结果以秦国战胜、赵国战败而收场。远比战争更惨绝人寰的是秦将白起坑杀了赵国降卒45万,此战震慑天下诸侯,从此"杀神白起"之名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此战也为白起将来被赐死埋下了伏笔。

一、从兵家角度讲,白起提出乘胜追击、灭亡赵国的计划

1.长平之战歼灭了赵国的有生力量,此时赵国国内空虚,乘胜攻取,赵国是无招架之力的;

2.兵法有云"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秦国此时举得胜之兵,士气高昂,正是灭赵的最佳良机;

3.此战震慑了赵国上下,也震慑了其余各诸侯国,试问连赵国都不能抵挡强秦,还有哪个国家敢与争锋?此时各诸侯国已是人人自危、远远观望了;

4.赵国在北部边疆仍有李牧带领的十几万大军御防匈奴,所谓"远水止不了近渴",更何况赵国还有防止匈奴乘机攻击,不能分兵而战。

故"机不可失时不再来",白起提出了灭赵计划。

二、丞相范睢嫉妒白起之功,劝秦王罢兵

赵国和韩国害怕了,他们以重金贿赂秦相范睢,说假如让白起一直打下去,迟早他会骑到你的头上,到时恐怕天之只知有白起而不知有范睢了。范睢何许人也?乃一睚眦必报书生,深得秦王之心,在利益的光芒下,他的卑劣行径便暴露出来了。于是他以"秦军疲惫,需要休整"和接受赵国、韩国割城为由劝说秦王罢兵,秦王居然同意了。

有了退兵的王命,白起无奈之下只好退兵了。

三、赵国践诺激怒秦国,秦王命白起出兵,白起不从

由于赵国最终没有履行割城的承诺,这就激怒了秦王,于是长平之战的第二年秦王决定再次攻赵。白起因一再拒绝出兵而最终激怒秦王,此处我们分析为四次激怒:第一次,白起称病不能出战,秦王派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不能胜,秦王令白起出,白起以"时机不利"为由拒不从命,激怒秦王;第二次,白起不出,秦王派王龁替王陵,再败,白起说当初秦王不听我的话才导致的失败,秦王听后二怒;第三次,秦王强令白起出战,白起称病不出,范雎请求仍未说动,秦王三怒;第四次,前线战败消息不断传来,秦王再次强令白起,白起不得以启程,路上走得慢,秦王四怒,遂起杀意。

四、范睢煽风点火,秦王赐剑,白起自刎

长平之战后,因范睢私心收受赵韩贿赂劝秦王罢兵,这就引起了秦国的将相失和。更多的是白起对秦王的灰心失望,故而白起一再拒绝出兵,不仅如此,白起还数落秦王没有听他的话才导致秦军战败,你想,堂堂一国君王,竟被臣下数落不是,这不等于当众打秦王的脸吗?

秦王赐死白起还与范睢的煽风点火有很大关系。范睢推荐了五大夫王陵出战,结果不能胜,为推卸责任,他就在秦王跟前说一切皆是白起不出战的问题;后白起强令启程至杜邮,范睢又以"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告之秦王,更加使秦王迁怒于白起,于是派使者赐剑命白起自刎。

秦昭襄王五十年(公元前257年)十一月,长平之战后第三年,一代名将白起自刎于杜邮。白起一生经历大小70余战,未有败绩,堪称一代"战神",与廉颇、王翦、李牧并称为"战国四名将"。白起为秦国的强大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也为秦国的东出扫平了道路。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诸葛亮"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李世民"白起为秦平赵,乃被昭王所杀…乃君之过也,非臣之罪焉"。

由网友 一个人的历史 提供的答案:

魏冉亲信,丞相之敌

白起是魏冉和宣太后一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宣太后和魏冉对白起有知遇之恩,但是当时秦国主政的宰相范睢就是靠扳倒了宣太后和魏冉才获得相位的,对于白起是不得不用,其实范睢一直想把白起除之而后快。

不过白起的战神之名不是吹出来的,是靠一次次的胜仗打出来的。因此尽管范睢一直想收拾白起,永绝后患,但是没有合适的理由和借口,秦国需要白起,秦昭襄王也需要白起这柄利剑。

辩士苏代,谋国范睢

但是论辩之士苏代的到来,让范睢不得不对白起下了死手。苏代说现在白起如果继续进攻赵国,则赵国必亡,这就是成就了强兵灭国的不世之功,到时候我真为您的处境担忧,恐怕赵国亡国之日,就是范丞相丧命之时。

范睢认为苏代说的很有道理,就向秦昭襄王建议撤军先不要灭赵,并列举了一些看上去合情合理的原因,同时指出白起持才傲物,不能让他长期掌握兵权日久恐发生变故,到时候就无法控制了。

坑杀降卒,蔑视君权

秦昭襄王开始还不太相信,但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候白起的性格害了自己,白起太想灭赵了,可以说灭国之功近在咫尺。秦国的统一大业,将在自己的手里变成现实,大好的机会如果放弃将追悔莫及。但是王命难违,白起尽管心有不甘,但也只能撤兵。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白起坑杀了赵军四十万降卒,这件事是自作主张的行为,事先并没有请示秦昭襄王,情势危急时这叫当机立断,平常的时候这就叫独断专行,蔑视君权,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更何况在范睢的嘴里就更加变了味道。

天威难测,避之不及

回到秦国后,白起便和秦王闹起了矛盾,以自己有病为由,拒绝秦王的调遣。后来范睢安排自己的亲信伐赵结果损兵折将,并且投降了赵国,白起在公开场合对此事指指点点,显露出自己对范睢的不屑和对秦昭襄王的不满。

人家为了避祸都藏着掖着,白起却公开大放厥词,蔑视君权,得罪权臣范睢,这就是自寻死路。任何行业都有他的规则,不按照规矩出牌,特立独行的结果只能是自取其祸。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由网友 千秋文史 提供的答案:

白起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将领,他和王翦、廉颇、李牧并称"战国四将",被封武安君,担任秦国国尉,相当于现在的国防部部长。他曾大破楚军,迫使楚国迁都,一蹶不振 ;伊阙之战又歼灭韩魏24 万联军,彻底扫平秦军东进之路 ;长平一战击败强大的赵军,歼敌45 万,开创了我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包围歼敌战先例。他一生经历大小70余战,没有败绩,从最低级武官一直到封武安君,六国闻白起胆寒。这样一位功勋卓著的旷世奇才,最终却被秦王赐死,究竟是为什么?在笔者看来主要由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白起的个人理想和国家战略之间的冲突

范睢入秦之后,向秦昭王提出了向东扩张的"远交近攻"战略,实现"得寸则王之寸,得尺则王之尺"的国家利益。前259 年秦国在主攻三晋方略指导下发动了对赵国的战争。而长平战役结束后范雎上书"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指出秦国的经济与军事实力已不足以支撑继而发动的邯郸战役,并且留下赵国可以起到牵制约束东方诸国的作用。于是建议秦昭王: "请使韩、赵之割地以和"。秦昭王采纳并同意与赵国达成停战协议。可以看出,秦国停止军事行动是基于战争对于国家政治经济造成的严重干预需要和平稳定的环境进行调整恢复,而非放弃首攻三晋的既定方针。但白起无视战略域中军事以外的因素,战争的发动与中止取决于经济、政治、外交等要素作用的结果,这种战略视野的长短导致了白起对于邯郸战役的主张与"远交近攻"的国家战略相抵触,这种冲突伴随着秦国东扩战争的实施最终将白起抛弃。

第二,白起个人情感与君王意志冲突的结果。

秦国自商鞅改革后国家组织大为简化,军政权力集中控制于一人。范雎在给秦昭王的信中写道:"天下有明主则诸侯不得擅厚者,何也?为其割荣也。"并明确说: "今臣闻太后、穰侯用事,高阳、华陵、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指出了王权旁落、外臣擅专对国家战略的种种弊端,秦昭王听从了他的建议不久粉碎了当时专权的魏冉集团,"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建立集权独裁统治。王权的不断膨胀所带来的对臣属的绝对控制,在这种政治环境下个人情感一旦和君主意志发生冲突时,个人要么选择服从君主意愿,要么就选择死亡。白起他一再拒绝服从秦昭王的命令,并以死相抗,其结局是可想而知的。

第三,个人威望和君王地位的冲突。

传统社会的国家治理以人治为主要特征,人的地位在传统的行政权力结构中相当突出,个人权力与威望往往超过职位权威,上下级联系没有可资遵守的成文条例,导致权力冲突不可避免。白起的才能与战功为他获得了崇高的声明与威望,这种源自人格与知识的权力与威望在无法律条文的制约下不断膨胀,对秦昭王形成了客观上的挑战。清人黄中璜曾有《杜邮》一诗云: "功成见忌是强秦,何不埋名去护身? 威震四邻主亦震,兵权自古惧人臣。"秦昭王日趋强烈的不安最终在以邯郸之战为表象的情况下得到总爆发。

由网友 史努比行走历史 提供的答案:

白起在长平之战后

本可以趁胜追击,但是被范雎暗中使坏

使得白起被调回失去战机,后秦王因为赵国没有割地求和,便再次命白起攻打,白起很生气觉得已经失去战机,便不愿意前往,秦王无奈派其他人,几番失利,使得秦王暴怒把白起贬为士兵派往现场,不曾想白起在路上就被秦王赐死。

白起之死,是其个人因素,朝廷内斗,君王误信谗言多种因素共同触发的。

希望回答能帮到你

文:史努比行走历史

由网友 星学长 提供的答案:

白起被赐死的过程我就简单地来说一说,重点在第二段分析分析他为何必须死和秦王心里的小99。

一、白起是怎么死的

白起是在商鞅变法的政策下一路高升的典型代表,成绩优越,靠着立军功升到了武安君。长平一战,更是封神!可惜这一战既是战国历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白起个人的生死转折点。

长平一战后,白起准备一鼓作气,直接攻打邯郸灭了赵国。

但是白起的死对头,小心眼的范雎和秦王说,"啊,不能打啊,虽然现在赢了,但是秦军兵士也伤亡很惨啊,何况韩赵也在求和,还是停战休整比较好。"秦王觉得也有道理,就停战了。

才过去几个月,不知道秦王怎么想的,可能太寂寞了,闲得慌,又想打仗了。那肯定还是要用白起,可白起不知道是真病了还是装病,反正卧床了,不能去。

秦昭襄王想啊,"咱秦国也不止你一个会打仗的,没了你还不行了?这个世界离开谁都能转得动!"

于是秦王就派了另外一个将军王陵领兵伐赵。这一打就是好几个月,从头年打到了第二年的正月,战事很不顺利,久攻不下,这样耗下去,自身的实力也在削弱。

这个紧急时刻,一个好消息传到了秦王这边,白起病好了。秦王喜出望外,立刻要求白起再接上去打。

可能是之前想趁机攻赵没被同意,现在赵国又攻不下,白起内心有点得意,居然说教起来了,还把之前秦王没同意打赵国的理由再学舌了一下,"邯郸是这么容易打的?长平一战,我们耗损很大,国库空虚,远征他国怎么行啊,而且其他诸侯国也不满,联合起来,里应外合对付我们怎么办?"

秦王一听,"好,你厉害,行,你不去!你不去,我派王龁去,我还不信了!"

结果真的是赵楚魏三国联军一起攻击秦国,秦国大败。

消息传到了咸阳,白起不管有没有真生病,就是生病肯定也好了一大半,"看看吧,我说的吧,当初不听我的话,现在看看!"

这秦王脸挂不住了,强行要求白起领兵出征,还让范雎亲自去请。

白起上演了一个骄傲愣头最后的倔强,"我病了,我不去,反正我就是不去!"

秦昭襄王真是气不打一处来,"这小子还和我杠上了,行,既然你在其位不谋其事,那你就滚蛋吧!"

白起被削除一切职位,降为秦国小兵,赶紧提桶滚吧!白起也是拖拖拉拉,可能真的病了,一时半会赖着没动身。

而这个时候,秦国还是节节败退,白起在咸阳多呆一天,秦王的脸就没地方搁,心里不爽,不管你病不病,强制要求白起提桶走人。白起这才没办法,卷铺盖就启程了。

范雎这会就补了一刀,估计和《雍正王朝》里雍正问张廷玉如何处置年羹尧的剧情一样,两个人唱双簧,一个假问,一个顺势答,"白起这个人心生怨恨,不服大王,活着也是给大王丢脸,要不就赐死算了!"

就这样,行在路上的白起就接到了赐死的诏书,拔剑自刎!

二、白起为什么要死?

秦昭襄王要杀白起确实让人想不通,你说勾践杀文种,刘邦杀韩信、彭越的情况吧,这是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可现在关东的诸侯国一个还没被灭,白起这样的人才怎么能杀呢,就不能忍忍?

再说说《雍正王朝》,雍正就是再恨年羹尧的嚣张,为了利益还是一再忍耐,"卸甲,卸甲"也只能回家了向媳妇发火!秦昭襄王就这么不能忍了?我们来分析秦王。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没有一个好舅舅魏冉和一个女强人老妈芈八子,这个王位不一定能坐上。但是也正因为有一个把持朝政的舅舅和一个女强人老妈,秦王早年在行使权力的时候会受到牵制。

等到宣太后和魏冉谢幕退出,这个在幕后的主角——秦王,才正式走向舞台的中间!

这个时候,大家都还在为前面的表演者鼓掌和喝彩呢!秦王难啊,必须赶紧高歌一曲,唱得比老妈好听,跳得比舅舅动人才能扭转形式,证明自己。不然他永远要戴着被母亲和舅舅扶持的帽子!

大家可以看看宣太后去世后,秦昭襄王做得最多的就是东出,就是打仗,连年的打!这就是要证明自己的实力!

长平一战,看上去是赢了,但是这是举国之力啊!别说古代了,就是现在,说起长平之战,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白起,对这段历史不太熟悉的人或许也能知道白起,但是谁能想到说秦昭襄王在背后的付出呢?秦王亲自去招兵啊!知道的人很少吧!

白起一战封神了!功高震主!

但是这个白起吧,不是秦王一手提拔起来的,而是老妈和舅舅提拔的!越是能干,大家越是说,"看看吧,这宣太后和魏冉就是有眼光啊!"

秦王这会在舞台表演,伴舞的比自己跳得好,而伴舞的是之前演员的徒弟,大家都夸之前的演员带的徒弟厉害,却不知道这个节目是秦王编排的!

秦王气不气?换谁谁不气?

要是还不能理解,我打一个更加通俗的比方:公司里的一个部门,主管总是压着副主管一节,什么事情都亲自抓,副主管就忍啊忍啊,总算主管调走了,副主管升了主管的位置,可以大干一场了,急着证明自己的副主管马上办了一件漂亮事,自己辛苦操盘的大事,最后被手下一个人占了风头,而这个手下的是之前的主管提拔的!全公司的人都说,看吧,还是之前的主管有本事,带的人能干!

所以,白起越能干,秦王就越不爽,到时候用你,真的灭了六国,全是你白起的功劳,大家还都说是宣太后和魏冉留的人厉害,秦王压抑了这么久,能忍吗?

范雎

别得罪自己的同事也很重要啊!

为何当时白起要趁着长平之战后一鼓作气打邯郸被范雎反对呢?就是同事之间的嫉妒!

按照秦国制度,一旦白起灭了赵国,那就要封三公,位置比范雎要高!

范雎来了秦国以后,就帮助了秦昭襄王夺权,是秦王的心腹大臣,而白起是被赶下台的宣太后一派的,和范雎肯定有仇。

还是拿之前的公司构架来比喻,主管调走了,副主管升了主管,现在副主管的位置空缺,白起同志只要靠着一单业务就能升副主管了,范雎同志不满意了,这个死对头怎么能让他职位比我高呢?必须想办法搞他!

白起自己

白起这个人打仗第一名,搞人际却不行!

前面分析了范雎阻止白起趁长平之战胜利打赵国的原因,秦王采纳了范雎的意见,其实秦昭襄王内心不是不想打,是不想让白起打,原因之前说了,不能让这个老妈和舅舅留下的人抢风头!不然为何过了几个月又打呢?

所以第一次,白起没去,秦王无所谓!但是几个月打不下来,秦王着急了!

这个时候,请白起出山,可谓一箭双雕!

第一、白起打赢了!秦王很开心,"看看吧,我的攻打赵国的计划是对的,现在赢了!"

第二,白起打输了!秦王有台阶下,"看看吧,白起也打不下来,不是我开始用的人不行!"

可惜白起没抓住机会,不但不去,还和秦王打擂台!

给你一个背锅的机会,替领导背锅有什么呢?白起不背就算了,还说出一大堆的道理,证明自己是对的!

所以,白起活着,秦王就不爽,又不听话,这种人,留着过年吗?

由网友 爱旅行的grace 提供的答案:

战国时期,秦国的名将白起,如同煞星一样的人物,攻必克战必胜,为秦国最终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出色的战绩使他成为太史公心中战国四大将之首,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武功赫赫的战将,没有死在敌人的刀剑之下,反而被秦昭襄王赐死。

究其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白起闹情绪

在人生最得意的一站长平之战坑杀了40多万赵兵之后,白起看到了这是消灭赵国的最好机会,他决定上书秦昭襄王要求继续进兵围攻邯郸,消灭赵国。

这个时候,由于相国范雎的横插一杠子,说什么秦国军队需要修养,无力进攻,最终说服了秦昭襄王,使得白起的计划胎死腹中。对于这样的安排,白起心中肯定有情绪,对于秦王的安排极不满意。

过了几年之后,秦王仿佛意识到自己好像被忽悠了,于是决定进攻赵国围攻邯郸。秦王命将出征,但是没有打赢,这个时候他想到了白起。可是白起却闹起了情绪,不愿意出征。

这个时候,秦王不爽了,继续围攻邯郸,结果秦军再次遭到失败,秦王没有办法,只能腆着脸去请白起出山。但是白起的倔脾气犯了,就是不出山,这让秦王很不满,而且这时候白起的一些平时的抱怨的话,传到了他的耳边。于是,秦王下令赐死白起。

当然,这只是一个最最表面的原因,更深层次的原因就在于秦王并不信任白起。

白起站错队

白起这个人被发掘,被使用,都托一个人的福,那就是魏冉。这位老兄是秦王的舅舅,在秦王亲政之前,他是秦国的相国,作为宣太后的弟弟,他把持了朝政。在他的手上,白起,从默默无闻走向了人生巅峰,成为了一代名将大秦帝国的支柱。

魏冉战功卓著,朝廷里都是他的人,秦王对此极不满意,在范雎等人的帮助下,好不容易铲除了以魏冉为首的四贵。当然,这个时候,秦王的势力已经很大了,所以魏冉等人就乖乖地交出了权力,回到自己的封地养老。

然而,作为魏冉一手捧起来的战将白起就没有那么幸运了,秦王始终没有完全信任白起,由于白起曾经是政治对手手下的得力干将。所以,秦王在最后下决心杀他的时候也没有半点的犹豫,我只能说白起太无辜了。

由网友 四叶草爱国漫 提供的答案:

白起,被称为人屠,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之所以称之为人屠,是因为春秋战国总共因战争死去200万人,白起领导的秦军就杀了100多万。当然,还有另一种说法,总共死了300万,他杀了一百万。不管哪种说法,都说明他在战国军事中的重要地位!

可是,白起竟然被秦昭襄王赐死!不得不说是一种遗憾,也是秦国的一大损失。

他的结局,无外乎两个原因。

第一,白起效忠的是秦国,而不是秦王。在古代奴隶制和封建制国家,这是很要命的。他在长平之战中打败了赵军,本想趁势攻下邯郸。范睢从中作梗,让白起退兵,失去了最佳的战略机遇。随后秦国出兵又攻打赵国,秦昭襄王让白起统兵,白起认为不适合出兵就没有同意。作为武安君,秦国的统帅,肯定是为秦国着想。无意中违背了秦王的意愿,秦王肯定会认为他不忠心。那想干掉他也就是情理之中了。

第二,白起是替死鬼。他的一生,歼灭了楚国,赵,魏,韩的总计100多万兵力,因而肯定被六国忌惮和厌恶。尤其是长平之战中坑杀了40万赵军,让世人震惊!应该有人知道这整个过程,白起率军打败了赵括领导的赵军,可是剩下了40万赵国部队,白起请命,询问秦王应该怎么办。秦王一直采用范睢的思路,打仗要歼灭敌国有生力量。于是,用他的政治智慧对付白起,一直不给回复,让白起自己决定。结果白起无奈坑杀了赵军,只放回去了几百个少年兵。这让世人都觉得秦国是虎狼之国,充满不安。这对秦国统一大业有害无利,因此秦王正好让白起当替死鬼。这么看来白起是为政治而牺牲的。

白起死后,六国欢呼雀跃。此后秦国数年没出函谷关。白起的死,是秦国最大的损失。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5449.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18.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