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蓝鸟1111 提供的答案: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农村还是大集体生产队,国家大力号召农民"农业学大寨"!,"战天斗地夺取农业大丰收"!
村里面的河塘里确实有很多魚,村里的老百姓十人有"十一"人都想吃鱼肉喝魚汤。但是,条件不允许,第一,没有时间,第二,缺少捕魚的先进器具。
我的家乡――豫宛西的镇平城南二十多里,并非南方的鱼米之乡,这里大多是旱地,只有赵河、淇河等河道路过我的家乡,"鱼儿离不开水"呀!我的家乡有一个护庄河,河宽六七米,夏秋之季护庄河水存储量最大时,河水约有一米多深,村庄的的东、西、南有庄(寨)门出入的大道,河里有红鲤鱼、草鱼、鲫鱼、鲢鱼、鲶鱼、黄鳝、泥鳅、浮鱼、蚂虾……
村庄的人们偶尔从村庄的河里或野外的小河沟溪中捞取些少量鱼类,村子里的庄河是全村人公有的集体财产,庄上只有一位外号叫做"鱼鹰"的人有一只捕鱼的"大捞子网",夏末或中秋农闲时节,全村的许多青壮劳力下河用这个大网从河的一头"溜底顺边儿"过去到河的岸头,满满地捕捞收获了太多太多的大大小小各类的鱼虾、也有水鸭蛋和鹅蛋……,然后由队长、会计、保管组织人员按每家每户人数分配发放
……
由网友 秀云涵天 提供的答案:
不是不喜欢,是没条件喜欢。
我老家是豫东的,村旁有一条小河流过,属于淮河的支流,一年四季清水淙淙,当然有很多鱼虾,村前村后有几个水塘,基本上都没干涸过,自然有鱼有虾。
吃鱼先捉鱼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没有改革开放,是一个现代年轻人难以想象的物质匮乏时代,说出来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可能不信,甚至认为是笑话。
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没有现代机械,都是重体力劳动,即便是冬季农闲时,要晾晒粮食,要积肥,要整理牛棚猪圈,要收拾柴火……还要响应政府号召去挖河,几乎每年都要去挖河,纯体力劳动。所以,一般的农民没有时间,也没有精力去捉鱼捉虾。那时候,村里除了个别的二流子,没有人会去捉鱼摸虾,"钓鱼打猎,不务正业!"这是农村俗语。
其次,捉鱼需要工具,徒手的话效果很差。一般人谁也不愿意去花钱买鱼网等渔具,农民确实手头不宽裕,即便是自己会结网,买线也需要钱。那年头农民能省的钱绝对不会去花,这很好理解,最基本的吃饭穿衣都没解决,会过日子的人是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的。农村很多人家连吃盐点灯的油钱都要算计着花,真是穷到这种程度。
吃鱼先做鱼
那个年代,在农家盐基本就是唯一的调味料。油,不到过年,集体不分点油是吃不上油的。绝大多数农村家庭都没见过味精。
我们现在到饭店里吃饭,一条鱼要用到多少调味料,有时候还嫌这嫌那的。可以想象一下,没有调料,做出来的鱼虾真不是美味,确实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可是纯得让人难以接受,吃不到好道上。
我小时候就有类似的经历,偶尔下河摸鱼,拿回家母亲也没有时间给做,能收拾好用盐腌上,晒干,吃个咸鱼就不错了!有好多次,我晚上摸了很多爬蚱(现在都叫金蝉),正是三夏双抢(抢收抢种)季节,母亲没有时间做,又没有冰箱,第二天放臭了只能喂鸡鸭,不像现在金蝉多金贵,一只快一元钱了。
嗨,说多了的都是伤感,现在生活条件多好!身在福中要惜福,不然,真是在作!
由网友 1小风车1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农村还是集体制,一切都归公有,村民们在集体制的管理下没人敢随便下河捞鱼,因为河塘是有专人管理的,随便捞鱼是盗窃行为,被抓住了会受处罚的,会给自己造成不好的影响,偷鸡摸狗的事被人知道了今后在社会上很难做事!为了不影响个人名声就不去随便下河塘捞鱼,并不是不想吃鱼。现在大集体解散了,鱼塘有人承包,自己想吃鱼掏钱去卖,想买多少就买多少!想下河捞鱼也没人干涉!
由网友 盘古49 提供的答案:
没有经过那个时代的人提问往往都是幼稚可笑或无知的。六七十年代没有私人鱼塘,鱼塘都是生产队集体所有。一般是年头放鱼种年尾收鱼。鱼有大有小,一般都是按人头分发重量,不用拿现钱,由生产队会计记好数目,到搞年终分配时再在收益部分中扣除。
由网友 中拾零 提供的答案:
告诉现在的朋友们,任何时候的农村的人都喜欢吃鱼,尤其六七十年代,七八十年代的人更喜欢吃鱼。
那时候的鱼纯天然野生,没有受到任何污染,那时鱼长得很慢,白鲢一年最多只能长到两三斤。
还有草鱼,大头鱼。
每年过年,生产队会请来捕捞队,下网捞鱼。
我们生产队有很多池塘,四十多口,捕捞的时候专挑大个的,起码四五斤以上的,两三斤的就扔掉。
还有十几斤的一条的,全部是隔年鱼。
有的是漏网鱼,长了好几年,又黑又肥,肉细腻滑口。
每年都能收获几万斤,这些鱼分好后大小搭配,全部摆在打谷场,上面编上号,写上重量,然后就抓阄。
这是平均分配,但是还有不想要的,他们吃不起,虽然当时只有几分钱一斤,那还是要掏真金白银的。
有的家庭人口多,年终结算,根本挣不到一分钱,还欠生产队一百多,你叫他拿什么买鱼吃?
有时候为了给孩子解馋,拿上十几二十斤回家,剩下的就让给别人。
还有一些家庭劳力多的,孩子少的,他们年终分配的时候,能够进上几十上百块,那在当时就是富裕的家庭。
他们就可以把人家不想要的鱼买来
每当捞鱼的时候,生产队就派几十人参加拉网,其他的人都在岸边看热闹。
两岸的人像纤夫一样,肩上扛着绳索,使力的前行,他们的脸上都露出了喜悦的神彩。
人们在岸上指指点点,说说笑笑。
鱼儿在水中蹦蹦跳跳,在阳光的照耀下放射亮光。
收网的时候到了,满网的鱼,白花花的。
它们在水中横冲直撞,搅得水花四溅,人们的脸上身上全是水。
岸上发出了一阵阵笑声,一条条十几斤的大鱼被扔上堤岸,在堤上面又蹦又跳,人们的脸上都挂满笑容,这是丰收的喜悦。
那时水源充沛,一年四季池塘满满的,里面有很多很多野生生物,鲫鱼鞋片大,有两三斤一条的。
那可不是现在的速生鱼,它们的岁数可不小了,有的三五年,有的七八年。
除非人为的想清塘,这样的野生鱼一般的是抓不到的。
还有翘白,草千儿,磨石狗,石光片。
虾子、泥鳅大把是,还有龟.、甲,乌龟甲鱼随手会抓到。
乌龟的肉人们一般是不吃的,人们逮到以后,用火一烧,把里面的肉掏出来,在乌龟壳上钻两个小孔,插上一根筷子,绑上两个小珠子,做个波浪鼓,送给小孩当玩具。
夏天甲鱼跑到堤岸上晒太阳,你偷偷溜到他的跟前,徒手就能抓住。
有时候两只甲鱼在水中玩耍打斗,你用筐子一捞,就能搂起来一两只。
甲鱼是大补,有各种疾病的人是不能吃的,尤其孕妇更不能吃。
传说在孕期吃了甲鱼肉,孩子的眼睛就是圆的,斜视,不知有没有科学道理,反正小心点好。
夏天涨大水,池塘的水满了,就从出口往外放,一条一条的鱼就往外跑。
那时候家家户户都有小鱼网,大家把鱼网插在出口外,守株待兔,坐收渔利。
一般跑出来的都是野生鱼,以鲫鱼为多,还有餐条,翘白,有时候能够拦到一小桶鱼。
涨水的时候还可以在池塘的上方抓鱼。
在池塘的上方有一个进口,有一条水沟通在池塘里,你只要把一个网插在入口处,在上面的水中一搅一赶,上水的鱼儿全部跑上来了,都钻进了网中。
你把网往上一提,好家伙,满满的一兜,有时候十几斤。
那时候野生鱼就是多,而且纯生态无污染,人们吃的干净卫生健康,也没有那么多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病,脑溢血,脑梗塞,更没有不孕不育的。
人们应该很好的反思,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食品安全与卫生,不仅关乎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它更关乎着人口的质量与繁衍,不要一味的追求经济,提高产量,违背自然的发展规律。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戕。
现在虽然物产丰富了,哪一种食品是安全环保的,就连生长在野外的地菜,也没有逃过大气的污染。
况且现在的人们为了追求经济价值,将蔬菜,水果,肉类,禽类,鱼类,进行人工干预,达到最高的产量,谋求最高的利润。
今昔相比,更怀念那个时期的健康生活。
图片来自网络,谢谢。
由网友 春雨画景1958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人们不是不喜欢吃鱼,而是鱼确实多,那是真是山青水秀,没有污染。记忆很清楚的是:从小时候起,每当下雨田间水沟只要有流水,就拿着小鱼网四处奔走捉鱼虾蟹,泥鳅黄蟮。到夏天放暑假时,由于农田用水较多,大部分的塘坝水层较浅,中午休就拿着网跟着大人在外面捉🐠,捉的多了家里吃不完,就腌了晒鱼干。那时的场景还真的忘不了。
由网友 医者医心 提供的答案:
那个年代的人,不喜欢吃鱼的和现在一样,少之又少。
粗茶淡饭的年代,绝大多数人吃饱穿暖就知足,城市人口一般一个月一人就凭肉票供应一斤带皮带骨头的猪肉,只有个别城市猪肉是敞开供应的。
其它肉类、禽、蛋,市场上有,不多,也不便宜。
市场上,鱼很少有,四大家鱼,都是野生的,不便宜,一般都一块多钱一斤,大多数家庭都不会去买。
当时生活在都江堰,这是个水多的城市,河、沟、塘、堰多,自家楼前就有一条小河,叫螃蟹河,大山上化的雪水及山泉水,一年四季都不干枯。
泥鳅、土鲶鱼、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冷水鱼,螃蟹少不了,下河摸鱼,也没少被这玩意给夹过手。
那时候,弄鱼的方式就是钓鱼、网捕鱼、电鱼、生石灰呛鱼,还有比姜太公钓鱼更先进一点的,在都江堰放水分流的闸下面一点,不停地向激流中抛鱼竿上绑的一串大空钩,反复快速提竿,来钩鱼,上来的鱼个头都不小,忙活半天,空手而归是常态。
在小河里弄上来的鱼个头都不大,开膛破肚收拾干净,清水煮上,洒点盐,吃起来那个鲜啊,最好的天然食材,这最简单的加工方式足矣。
现在经常得通过复杂的烹饪才能吃到调料味重重的鲜味。
记得有一年过年,去晚了城里的自由市场,本来卖鱼的就少,为数不多的草鱼早卖完了,就一条鲤鱼两斤多点,四块钱一斤,真贵,平时就一块多一斤,那得买呀,这赶上过年了!
那年代,平时就周日休息,不是都有时间去小河沟弄鱼。再说,没有什么交通工具,甚至路也不好走的情况下,也只能在附近小河沟钓鱼。
就是在农村守着的家门口小河有鱼,那得先弄上岸,再想弄到城里卖,得有路、有交通工具才行,不然费九牛二虎之力,弄到城里也都臭了。
小城市没有公共汽车,自行车都是奢侈品,大部分家庭都没有,摩托车那更是特需品。
总之,交通不方便,物流不畅通,有鱼弄不了,吃鱼难买到,鱼在遥远的水里自由自在,想弄到城市菜市场,难!
由网友 知名三峡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农村的河塘里有很多鱼,是不争的事实。不是那时的人不喜欢吃,而是河塘里的鱼太多了。
六七十年代,我正好是那个时代在农村生活,而且家门口有一条小河叫芭蕉溪,芭蕉溪出口是百岁溪,不管是芭蕉溪还是百岁溪,溪里确实有很多鱼,多到我们放学后寻猪草,只要在小河里去抓鱼,一般就是几斤鱼。至今记得有白板鱼、小青鱼、乌板(音)、团鱼lq等鱼。
那个时候由于河塘里鱼太多,我们抓鱼的方式也很简单,一是利用叉口将一方的水断开,另一方就干了,直接抓鱼。二是用桃树叶、野芋头叶等闹鱼(这些叶子有毒性)。三是用斧头或石头闷鱼。就是利用斧头或石头的重力向躲在石头缝里的鱼砸去,鱼就砸闷了去抓鱼。
由于只要到河塘里抓鱼,就有鱼吃。由于鱼不同于猪肉,吃一次两次可以,经常吃就曀了。加上煎鱼需要大量的菜油或香油。那个时候农村菜油或香油都靠队里分配,所以就很少。吃鱼消耗油,也就吃得也就少了。
由网友 大乡间小纪事 提供的答案:
此问不知其用意何在?
六七十年代河里鱼多,是事实,但塘里的鱼没有现在多。
现在塘多丶水库多,多是毁田为塘,鱼则用猪屎、鱼饲料、尿素去喂,故现在的鱼肥大、产量高,但特腥,吃了可能会影响健康。
六七十年代,我们老家小河、小港里的鱼叫野鱼,非家养,人人可下去抓捕。池塘、水库中的鱼则是集体家养的,不能私自抓捕,一般过年节的时候生产队会集中抓捕,鱼获或拿到集市上出售,以增加集体收入,或搭匀成堆,分给社员。
六七十年代是我的儿童与青少年时期。这一时期我也特喜欢抓鱼。那时,人们抓捕野鱼是分时间、地点的,人们不是不抓,更不是不喜欢吃。
我们孩子抓野鱼主要在春季,这时鱼儿产籽,一个劲地逆流而上,于是小水圳中,小水凼里都落了不少野鱼,捉堘拦水,戽水抓鱼。碰得时机好,可以抓一鱼篓。鱼获大部分归家里,所以每每到了中午丶傍晚,村中便飘荡着菜子油煎鱼的特殊清香,让人垂涎欲滴。吃不完的,可晒成鱼干,留着慢慢吃。
贪玩贪吃的孩子们会留下一点,偷出家中的油、盐,铁勺,在村头的空地上架砖点火,也学着大人的样子煎起了鱼,那味道美极了。今日想起还流口水。
大人则在农闲时,会用茶枯煮蓼草水,去小河小巷中饿(毒)鱼。药水一倒下,鱼便翻白,下河去捞去捡就是。每家每户都可去捡,捡得多的要用背篓当(装)。
大人们在劳作中也可抓到鱼。双创时,稻田里要撒石灰。这石灰可是好东西,一可改良南方稻田的酸性土质,二可增加肥力,三可烧翻稻田中的小杂鱼,大人撒石灰,打滚子时可捡到不少。在为二晚开排水沟,冬闲修水圳时也可抓到野生鱼,如泥鳅、黄鳝、鲫鱼等。
每每这时,孩子们也会跟着大人去捡鱼、抓鱼,这是我们孩子最高兴的时候。跟着大人们回家时,折根小枝条,把鱼一条条串起,拎着一大串鱼回家,恰似凯旋而归的将军。
那时,大人、小孩都爱吃鱼。鱼可焙、可䐿、可煎、可炒、可蒸。我吃得最多的辣椒炒小鱼,用罐子当(装)着,到学校可吃半个礼拜。但我最爱的,还是蒸鲫鱼。我这人吃菜细,一条小小的蒸鲫鱼,拌点汤,就可以吃一顿饭。
六七十年代生态环境好,河圳里鱼多,大家也爱吃爱抓,并非如题主所言。
(图片均为作者拍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61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