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诗句'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蓬蒿人'是什么人?是贬义吗?_我辈岂是蓬蒿辈

由网友 爱文化的小驹 提供的答案:

在中国,蓬蒿是生长在田间地头的杂草,因为它长相较为普通,因此往往被人看作是陋质之草。所以,"蓬蒿人",一般被用来形容一个质朴、粗野的人,有时也含有轻蔑的意味。

但在李白的诗歌中,他并没有用"蓬蒿人"来贬低自己,而是展现了自己不拘于世俗的胸襟。在李白看来,人要像蓬蒿一样,不受世俗束缚、自由自在,拂衣飘然。

那么,究竟李白的"蓬蒿人"是什么人呢?其实,在这句诗中,李白并没有具体指代某个人物,而是借此表达了对于一种精神状态的追求。这个精神状态就是,不受拘束、无所畏惧、自由飘逸。

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蓬蒿人",就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抛开世俗的束缚,拥有自由、自在的精神状态。这样,也许你的人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值得期待啊!

由网友 密码时代 提供的答案:

不会是贬义。先说"蓬蒿",别称茼蒿,是一种可以食用的蔬菜。另一种解释,李白诗中的"蓬蒿"很可能是指蓬草或蒿草,俗称游蓬、转蓬和滚蓬,这种草到了秋后干枯后,被风一吹,就会从根部折断,随风漂泊。李白诗中的"蓬蒿人"很可能就是指那些常年游走,漂泊不定的人,同时也有可能特指他自己。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后,高兴之余便写下了《南陵别儿童入京》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诗,其中最后两句:"仰天大笑岀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说明这次离家出门是受召入京,再也不用过漂泊不定的生活了。

另外,李白在诗中还提到了会稽人朱买臣,朱买臣早年家贫,常年以卖柴为生,其妻子嫌他贫贱离开了他,后朱买臣凭着自己的勤奋好学,晚年得志做了官。李白诗中能联想到朱买臣的经历,足以说明他还是很赏识朱买臣的。诗中还将朱买臣的妻子喻为"会稽愚妇",意思就是不要看不起贫穷。所以说"蓬蒿人"不会是指平民百姓,而是指特定人们,也不含什么贬义。

以上是本人的理解,没有可参考资料,不见得正确。

由网友 亮亮25252743 提供的答案:

您好谢邀!"我辈岂是蓬蒿人"出自唐代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一首诗中。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已经42岁的李白得到唐玄宗召他入京的诏书,他异常兴奋,满以为实现政治理想的时机到了,立刻回南陵家中,与儿女告别,并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的七言古诗,诗中毫不掩饰其喜悦之情。

诗的一开始就描绘出一派丰收的景象,不仅点明了归家时的秋熟季节,而且白酒新熟,黄鸡啄黍,显示一种欢快的气氛,衬托出诗人兴高采烈的情绪,为下面的描写作了铺垫。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是全诗的最后两句,诗情经过一层层的推演,至此感情的波澜湧向高潮,自言自叹,压抑常时间的情绪得以尽情抒发,"仰天大笑",多么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喷发而出,把感情表现得真挚而鲜明。

"蓬蒿人"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普通百姓,或胸无大志的凡夫俗子;另一是形容深居简出的的隐士,有才而无用武之地。李白在入仕之前,经常在各地隐居,"吾辈岂是蓬蒿人"表达了自己可不是甘于平庸的普通人。

李白素有远大的抱负,他立志要"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智能,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实现的机会,后来,他终于得到唐玄宗诏书,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满怀喜悦,脍炙人口的古诗。

我觉得"吾辈岂是蓬蒿人"中蓬蒿人,在这首诗里并没有贬低或看不起贫穷大众的意思。

谢谢!祝您生活愉快!

由网友 用户春花有意 提供的答案:

李白诗句"我辈岂是蓬蒿人"中的"蓬蒿人"喻指有才能而被埋没之人,也可指无才无用之人。要准确的理解"蓬蒿人"的意思,就要把最后两句诗"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联系起来理解。这两句诗联系起来它的意思是抱有远大的志向,不甘心被埋没不用。"仰天大笑"何等得意的神态;"岂是蓬蒿人",何等自负的心理,把诗人踌躇满志的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因此,这两句诗可看作是有才者的狂傲豪情,也可看做是有志者的自我期许。一时的落魄失意,丝毫无损于满怀豪情的壮志,依旧是顶天立地,依旧是浩气长存。

由网友 栖哈丶 提供的答案:

众所周知,李白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被誉"诗仙"。神仙一样洒脱的人,除了身上有些仙气,撒泼装疯的时候还是有的。何况李白本来就有点"酒疯子"的味道。"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这便是他的心声。

这里就不说李白的那些得意故事了。得意忘形似乎也是人之常情。一句"我辈岂是蓬蒿人",说明李白有瞧不起穷人之嫌,又有什么不可信呢?不管是蓬蒿间的高人隐士,还是凡人俗子,落于蓬蒿之间,就是不入上流,就是平庸之辈。直到今天,这样的事实改变了没有?

无法考证无法当面质问的事情,就说这点想法。

由网友 W雨亭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李白说蓬蒿人的意思是说,我不是无能之辈、我不是普通百姓,拿现在来说我不是草根出身,我不是土农民,我是有名有姓的大富豪家出身,自称和大唐皇室是一脉。

〈蓬蒿〉以前在西北关外沙漠边上长的蒿草,所以说李白的〈我辈岂是蓬蒿人〉,那意思我不是荒漠中的草。李白家很有钱,李白喝高档酒给朋友线出手大方,直来直去的大诗人就是不会当官。

由网友 出山虎282 提供的答案:

谢邀。我认为要回答你的问题就必须看作者写出这个作品时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者本人的心情。

这首诗是李白得到唐玄宗的征召,在南陵辞别儿女时所作,即南陵别儿童入京。从诗中可读出当时李白心情愉快,最后两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大笑出门应是高兴快乐的。

对于"蓬蒿人"我的理解是草根人或者说普通人。当然,也有可能有典故之因,即出自典故,在此我不讨论。我认为,蓬草蒿草都是草,从诗中李白所言:我辈"岂是"来解释,关键是岂字,就是不是蓬蒿人。李白本是狂人,性格高傲不拘,志向高远,所以李白认为自已是有志向和有能力的人,不是草根或普通平民。因此,

我认为蓬蒿人无有贬义之意,也无褒义之嫌。谢谢!

由网友 北方异乡人 提供的答案: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诗中的蓬与蒿分别是蓬草和蒿两种极普通的草。

″我辈岂是蓬蒿人",意思是:像我这样的人,难道会是个永远埋没在野草中,毫无用处的人吗?可以看出有才者的狂傲豪情,也可以看作是有志者的自我期许;一时的落魄失意,丝毫无损于满怀的豪情壮志,依就是顶天立地,依就是浩气长存。

"蓬蒿人"没有用处的人。略带贬义。

现在看看全诗:

——南陵别儿童入京——

唐/李白

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呼童烹鸡酌白酒,儿女嬉笑牵人衣。高歌取醉欲自慰,起舞落日争光辉。

游说万乘苦不早,著鞭跨马涉远道。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0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