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老人讲'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这是什么意思?五服是什么?

由网友 故居行 提供的答案:

家与家是相对而言的,"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其实,远远不是,农村家族观念非常强,家谱,非常说明问题,宗祠,更是说明问题。之所以有这种说法,主要表现的是,家中有人去世,"五服内戴孝",就是发给孝衫子,出了五服就不发给孝衫子了。这可能是多年留下的乡俗,这样,就显得出了五服,不像一家人了。

五服,从本身讲为一代,父亲为第二代,爷爷为第三代,曾祖父为第四代,高祖父为第五代。如果是你爷爷辈的亲弟兄逝世,那五服,就得从你爷爷辈往上数,到你这一代就不是五服了;如果是你父亲辈的亲兄弟(即叔叔大爷)逝世,那五服,就得从你父亲辈往上数,到你这一代也不是五服了,因为,我们小辈儿都得随着,老人去了,我们做小辈儿的能不去吧?

记得,我爷爷高寿,86岁,来了好多我认为远门子家族的人,有的称三爷,有的称三叔,但他们爷爷那辈儿,都没出五服,家里就得买好多白布,扯孝衫子-----

所以说,家是相对而言,因我爷爷活的岁数大,就得从我爷爷那辈往上数-----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10101条回答。

"五服"就是从高祖父开始算起,依次是曾祖父、祖父、父亲以及自己这一代,一共是五代人。

五服涵盖非常广,超越五服并不容易。

正常来说,普通能够认识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最多到曾祖父一级。

通常比较熟悉的是父亲这一代,到了爷爷这一代就相对疏远了一下,但在古代也是常见的。

以前过年的时候,小辈按照规矩要去向爷爷的兄弟姐妹拜年。尤其是爷爷还健在的时候,肯定同自己的兄弟们有所走动,小辈也比较同他们有来往。

不过,爷爷上一代的曾祖父一代,其实就没什么关系了。

为啥?

曾祖父肯定已经去世了,他的兄弟姐妹也基本都去世了。

如果大家都住在同一个村子或者邻近的村子,抬头不见低头见,大家还有些接触。

如果并不住在一起,曾祖父的后代同你其实没有什么联系,只是名义上的一家人。

由于互相没什么来往,甚至不怎么认识,曾祖父后代的关系非常肤浅。

如果曾祖父尚且如此,高祖父就更是如此。

其实"五服"主要是古代的概念。

古人不会随便流动,基本都生活在故土。一家如果人丁比较兴旺,几代以后就会发展成几个村子。

我们经常看到什么牛家村、王家村、赵家村,基本都是同一个祖先的后代,互相都是亲戚关系。

村里同姓都是亲戚,所以关系也不错。

在文革期间,农村也要批斗阶级敌人,奇怪的是很多村子斗不起来。为啥?

因为全村都是一家人,都是亲戚,谁好意思对亲戚下狠手?

所以一些地方有很搞笑的发明,就是互换阶级敌人批斗,将甲村的阶级敌人换到乙村去,乙村的换到甲村来。

由于大家不是亲戚了,这才可以下狠手批斗。

其实,抗战期间、解放战争期间,很多地方打仗打的很厉害,但乡下却没这么夸张。

有个老战士回忆解放战争期间,他当时是个解放军小战士,经常穿着便装负责在老家各个村子送信。

其中有些村子是国军当地部队驻守,有时候搜身也会发现他的信。

但这里大部分村子都是同一个祖先,都信一个信,国军士兵也是本地人,同小战士说起来还是亲戚。

所以国军士兵一般只是没收了信件,恐吓他一顿,就放他离开,并没有打打杀杀。

同样道理,后来解放军当地部队围攻县城,将这些国军本地士兵都包围了,却也没有强攻,而是找人送信劝他们投降。

国军士兵随后就举手投降,解放军直接发给他们路费,让他们回家,也没有为难他们。

那么,"五服"之类尚且关系淡漠,更别说"五服"之外了。

今天社会不同了,尤其出现大量独生子女,城市家庭原子化。别说"五服",恐怕三服就很了不起啦。

由网友 三农张老师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农村人擅长把一些不容易排上名的或者比较凌乱的东西编成一些术语来记,比如说辈份这方面就有很多复杂的东西,五服说的就是辈份方面的事情,下面我给大家分析一下题主提出的这两个问题:

五服是什么

五服是指直接血缘关系的五代人,也就是说直系亲属的五代人,顺序从上往下排是这样的:曾祖父、祖父、父亲、儿子、孙子。

什么叫出五服

按照以上顺序,出五服就是曾祖父这一辈与孙子的儿子辈这两代的关系,在农村来说,这种血缘关系就比较远了,办红白喜事就不在一起了,当然孙子的儿子辈和其曾祖父是正儿八经的直系亲,出五服是指孙子的儿子辈与其曾祖父的兄弟之间的关系。

总之,在过去我们国家的农村地大物搏人口众多,大家族数不胜数,排行这个问题非常复杂,大番小事办起来很乱道,一些精明的老人就当机立断,把很多复杂的事情定格在某一个合适的位置,以便给后人少带些麻烦。欢迎大家留言。

由网友 张无远 提供的答案:

老一辈人口中常讲"五服",其实这就是个亲疏远近的关系,特别在一些传统观念较为浓厚的地区,有家谱、宗祠,没到重大日子,都要根据某种次序进行仪式。其中最常见的,无非是家(族)中老人去世了,那么,在"五服内"的人就要戴孝——这个"孝"也很有讲究,等我慢慢说来。

血缘——五服

五服是古代宗法制度下的产物,你知道,古代是父系家族社会,以父宗为主。那所谓"五服",就是从你这一代起,往前数到第五代,也就是:你、父、祖、曾祖、高祖,这五倍人的直接血缘至亲之间,就属于五服内。

大致上是这样,我解释的也并不具体,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总之呢,以现代眼光来看,"五服"是一个比较封建的观念,虽然中国人注重血缘亲情,但实话实讲,也不怕你们骂,我连我曾祖叫啥名儿都不知道,他那一支下来我的其他"五服内"的兄弟姐妹,跟我有啥关系啊?

在这,以父宗为主,那母系呢?以男丁为主,那女儿呢?以嫡出为主,那庶出呢?所以这玩意儿,更多的就是一种封建的延续。不好说,在注重这方面的地区,咱们尊重传统,不注重的,也大可不必强求。

孝——五服

前面说了"五服内"要为去世的长辈披麻戴孝,这个"孝"呢,其实是指丧服,以亲疏远近,分为五种丧服,也叫"五服"——由近及远,由亲及疏,五服分别是——

斩衰(cuī)、齐衰(zī cuī)、大功、小功、缌(sī)麻

斩衰是最重的孝,子为父母、妻为夫、臣为君、嫡孙为祖父母,都要披斩衰,服丧3年;齐衰稍轻,如为庶母,已嫁女为父母,在不同朝代也有不同规定;大功则是为已嫁姊妹、堂兄弟姊妹等;小功比如妻子为妯娌、为从祖父母兄弟等;缌麻是最轻的丧服,为族曾祖父母等,丧期也只有3个月。

由此可见,五服确实是有一套严苛且繁琐的规定,血缘越近、关系越亲的人,去世之后就会用越重的孝来祭奠他们,可能会有人觉得这太封建了,但实际上,祭奠亡灵,又何尝不是对生人的一种慰藉呢?

延伸——五服

古代的五服还有其他一些含义,和题目中说的一家人这种血脉至亲没关系,这里简单提一嘴,算是个扩展阅读吧。

·古代王畿外围·

周以前,以天子所在地方为王畿,国家以王畿为中心,国土向外扩张,每五百里为一服,由近及远分别是:甸服、侯服、绥服(或宾服)、要服、荒服。但是呢,五百里为一服,统共就五服,国土要扩张咋办呢?于是乎,周朝之后就有了"九服"。

·五种服饰等级·

你知道,古代社会等级森严,穿衣服饰这方面就有具体的体现,比如我们都知道,在某些朝代,只有皇帝能穿明黄色,有些朝代,崇尚黑色等等,还有在不同场合也要穿不一样的服饰。

从天子往下,有诸侯、卿、大夫、士,共五种阶级,有五种吉服、每种吉服有不一样的制式、颜色、图案等等。

这五种服饰,也可以称为"五服"。


由网友 宝树光茂 提供的答案:

"五服"不是五代人更不是指一家人的意思。

五服指的是生者与逝者的亲疏远近关系在逝者居丧期间穿的五种不同丧服。

一服为"斩衰"为五服中最重者丧服用最粗麻布制成。父母死,子女服斩衰丧服居丧期为三年。

二服为"齐衰"丧服以稍粗麻布制成。

孙为祖父母,夫为妻,已嫁女为父母服齐衰丧服居丧期为一年。

三为"大功"服,丧服用较细的生麻布制成。凡本宗为堂兄弟。在室堂姐妹,已嫁姑,已嫁姐妹,众孙,众子妇,侄女,已嫁侄女为伯叔父。在室姑姐妹,侄女均服大功服。

四为"小功"服,丧服用细麻布制成。

凡本宗为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父母。在室祖姑,堂姑,已嫁堂姐妹,嫡孙孙妇,兄弟妻,堂侄侄孙,从堂兄弟,在室从堂姐妹以及外亲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均服小功服。

五为"缌麻"服为五服中的最轻者丧服以熟麻布制成。

凡本宗为高祖父母及五服内在小功以下者,又异性中为表兄弟,妻父母。婿,外孙均服缌麻服。

所以说"五服"不单指本宗亲属,而超出五服外就可以知道亲疏远近了。

由网友 冷面人的梦 提供的答案:

这是一个很悲惨的事情,他透露了农村人的人情世故。

不是五服或者出了五服就意味着不是一家人了,再往后你来了我们也不会把你当成亲戚看待,就算当成亲戚看待,也没有那么高的规格。

第1点,农村的五服是什么意思?

我们总是听到过一些农村老人说咱们出了五服之后就不是一家人了,那么这个所谓的五服究竟是什么意思,他有怎样的一个逻辑递进关系?

说得直白一些,如果把农村的五服当做一个框定范围,除了这个框定范围以外,那就意味着没有任何关联了,那如何来确定这个框定范围呢?

我们假设正在读这篇文章的你,作为五服当中的最后一个阶层。

从你开始,你父母的那一代人就是倒数第2阶层,你父母的父母也就是你的爷爷,奶奶那一代人是第3阶层,而你的曾祖父那一代人是第2阶层,你的曾曾祖父那一代人是第一阶层。

也就是说从你的曾曾祖父开始,一直到你这中间的一个时间段,就是我们常说的五服。

那如果你的曾曾祖父去世了,那就意味着你曾曾祖父那一代人当中的五服之间的关联或多或少没有了。

随着时间推移,等你曾曾祖父那一代人没有了,然后你有了自己的孩子,也就是你的儿子到你的曾祖父之间或者你的孙子到你的爷爷之间,这中间的五代人被称为五服。

要注意这里所说的五服,可不单单是指你的父亲,你的爷爷或者你的儿子,你的孙子。

而是指在同一人物称呼之中的兄弟姐妹都囊括其中,就比如你作为独生子生了4个儿子,那么你4个儿子都归属到五福当中,你作为独生子,你上面有一个父亲,以及父亲有三个哥哥,两个弟弟,4个姐姐两个妹妹,那么这些人全都属于五服的范围之内。

而你父母的父母那一代人仍然也是如此,换句话来说五服并不是直系亲属。

第2点,农村的五服一般代指什么?

在村子里面一些老人对你说,咱们还没出五服呢,咱们属于五服以内的亲戚,咱们还得经常走动走动。

那这个所谓的走动走动是什么意思,那这个所谓的关系又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把它简单理解,理解到什么程度呢?举几个案例。

其一,逢年过节吃饭聚餐。

以我们村子为例,我们村子里面整个刘姓家族,只要你姓刘,都可以参加一个类似于聚餐的项目。

这个聚餐的项目这两年也没有了,毕竟是特殊情况,往年的时候还是有的,因为大家都属于同一姓氏,而这个同一姓氏的人排除在外五服以内的人也会单独聚餐。

就比如以我为例,我父亲他们那一代人,然后再依次往上类推,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子孙后代合集在一块就有二三十个人了。

同理,再从我爷爷那一代人再往上推两代人的话,这中间的人数非常可观,基本上我们村子里面同一姓氏的人还需要单独再吃一顿饭。

所以通过上面的简短分析,我们就不能发现,如果在农村里面有人说你们是没有出五服的人,那么这个所谓的5服的人,有大概率就是一个村子的人。

如果说一个村子里面同一姓氏当中有走出五服的人呢,那说明这个村子比较久远了。

而对于一些比较小的村子或者村子里面某一个特殊的姓氏,对于这个姓氏而言,五服以内就意味着村子里面差不多都是同一姓氏的人。

所谓的关系有多远,其实也没多远,关系有多近那也未必有多近,见了面之后可能都不认识,但是关系就摆在这很诡异。

第3点,农村的五服一般会干什么?

我们要注意村子里面的关系是非常错综复杂的,它不同于城市里面的。

我说句不太夸张的话,身处在大城市里面,我在这个地方已经住了将近5年的时间了,5年时间里面你问我邻居叫什么名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邻居家里面的人长得什么样子。

而且还只知道其中两个人长得什么样子,为什么呢?因为我们平时压根不会见面,就算是见面也不会聊天,就算是聊天顶了天了也就问一句,你吃了吗?除此之外没有任何活动。

有的时候我都会在想,如果家里面突然出现点什么意外,邻居会不会帮忙,大概率是否定的,为什么呢?因为压根没有这么大的交情。

但是在城市里面这个样子,农村里面是截然相反的。

农村里面一般以家族或者血缘关系组成的纽带,而这个纽带里面不能说相互帮忙,但总归是差不多的。

其一,婚丧嫁娶等相关联内容的帮忙。

就比如我的舅妈,我的舅妈年纪轻轻的时候没有做过什么好事,闲着没事要不然就踹别人家大门去,要不然就指着别人的鼻子破口大骂,反正缺德事都让她做完了。

以至于我舅妈去世的时候,周边人压根没有愿意帮忙抬棺材的,也没有愿意帮忙吊唁的,眼瞅着我舅妈这个葬礼办得特别不风光,我舅都快愁的哭了,这种情况之下怎么办?五服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

因为有了这一层关系,所以就算平日里看舅妈再看得不顺眼的,平日里和舅妈老死不相往来的,平日里见到舅妈之后扭头就走了,甚至一辈子都不和舅妈说话的,因为有了这一层纽带关系,不看僧面看佛面看的就是五服的关系。

哪怕在给舅妈吊唁的时候,一块有说有笑,闲着没事都在那开心的直蹦高,但是这个仪式该走的还得走完,哪怕在给舅妈守灵的时候闲着没事在那打麻将斗地主,但是这些基础操作一个都不能少。

其二,农村老家的一些事要帮忙。

先举一个比较好玩的案例,当初我的爷爷和我的奶奶一共有三个孩子,我的爷爷腿脚不方便,平日里面走路都是费劲的事,就更不用说将来给孩子盖房子了。

凭借我奶奶一个人的力量竟然盖起了4套房子,要注意不是4间瓦房而是4套房子,4整套房子我奶奶怎么把这个房子盖起来的?

你总不能指望着我奶奶一个人辛辛苦苦几个月就能把房子盖起来,并不是这个样子的。

同样的道理,依然是五服的人过来免费帮忙,他们过来之后,每天早上8点左右就来了,来了之后帮忙。

为什么是早上8点呢?因为早上4:00~8:00,这一段时间天气刚刚好是非常凉快的。

夏天的时候要做一些自己的农活,8点之后的时候再盖房子,虽然盖房子也很累很热,但是人一多了也就不觉得什么了。

就是依靠着村子里五服的人一块来帮忙,才盖好了4套房子。

当然盖房子也不能让人家白盖房子,必须得管这顿饭吃,中午的时候吃饭,晚上的时候吃饭加喝酒。

我奶奶那个时候因为日子过得的确比较苦,所以晚上吃饭这一顿饭基本就免了,但是中午这顿饭得吃,中午不吃的话,下午干活就没力气了。

现在大家可能体会不到五服力量的可怕之处,但是在老一代人,尤其是我们爷爷奶奶那个辈分的人来看的话,那个时候家家户户的生产力都有限。

如果不是同村同族的人帮忙,早晚得露肚皮,只有拧成一股绳,才能够有更好的机遇,所以那个时候五服是非常贴切的一句话。

第4点,说一点比较现实的事。

说一件比较现实的事吧,这种事情你不能说好,也不能说坏,不能说可悲也不能说奢侈。

只能说随着时代发展社会进步,关于五服相关联的内容讨论得比较少,更重要的是现在的年轻人都没有这方面的意识了。

为什么呢?举个简单案例,比如老一代人他们要搬家,他们要盖房子就需要五服的人一块出面帮忙。

但是现在我随便找一个搬家公司,花200块钱就能够全部搞定。

老一代人他们去世的时候需要周边的人帮忙,需要周边的人帮忙抬棺材或者摔盆,但是现在直接找一个殡葬服务一条龙就可以全部解决。

那我说得再直白一些,对于一些现代人来说他们可能连自己的亲舅舅或者舅妈,再或者堂哥堂嫂表弟表妹这些人都不怎么来往了。

见了面之后只是点点头,也没有什么共同语言,都有自己的交际圈子,也不再局限于之前所谓的亲戚或者以血缘为关系组成的纽带了。

对于这种事情我们没有必要指指点点,放开看淡就好,毕竟现在出行越来越方便了,每一个人也不会受到之前交通的束缚或者人力的束缚,凭借自己的本事也能闯出一片天地来。

而原有的老套的家族关系,或者家族理念不吃香也成为必然结果。

由网友 傻姑瞎说 提供的答案:

五服就是五代人,家族凝聚力强的五服之内皆兄弟,同姓都能一家亲,亲情淡泊冷漠的,亲兄弟都是仇人,现在社会有点钱亲人不亲了,其实,并不是,没有状况各自安好过日子,一有状况,凝聚力就出来了,就像武汉疫情,众志成城万众一心各种有效措施抵抗疫情。

由网友 原上麈 提供的答案:

农村老人讲,"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意思就是说五服之内,血缘上还可以靠近,五服之外,血缘上就不再靠近了。如果这样解释还绕口,那么农村老人还有一句话更能说明这个意思,就是"五服之外都可以通婚了,还是啥一家人"。

生物学中讲了遗传和变异方面的关系。辈分越近,遗传基因就越接近,辈分越远,遗传基因就越远,直到最后遗传基因发生根本变异。也就是说同姓人出了五服也不会是一家人了。一个姓的人往往也会正视这个现实,说出"五百年前是一家"这个话来,这也从侧面证明了农村老人的那句话。还有我们在古典小说中看到再给晚辈介绍对象时,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有时说出"亲上加亲"的话。仔细考证这"亲上加亲"都是基于五服之外的亲戚结缘而言的,是人类结婚生子的经验之谈。

五服就是五辈,是指由你向上推五辈。你、你父亲、你祖父,你曾祖父,你曾祖父的父亲。由于中国人在祭祀先人时,穿的孝服都按辈分设定,不像现在白花花一片,过去是有严格区别的,什么辈分穿什么颜色,什么款式的孝服,是"不敢越雷池一步"的。在这里没必要一一列举了"五服"的区别了。虽然过去长幼之间等级制度很严格,但也只是在五服之内有这个规定,而五服之外就没了这个特别的规定。五服之外祭祀时爱穿什么就穿什么!因此,用出"五服",代替的就是出"五辈"。再具体点说就是五辈后名义上是一家人,实际上在血缘上已不是一家人了。

农村老人说"出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这句话符合现实,也符合生物遗传变异规律的。只有那些热衷于不断续千年家谱,传百年家事的人才是天大的笑话。因为这与那些说我爷爷的爷爷的爷爷的……爷爷曾经给皇帝赶过马车的话,说我奶奶的奶奶的奶奶的……奶奶曾经给皇后当过奶妈的话有什么两样!要真想把"五百年前是一家"的话变成现实,那一定是历久不衰的家风,经久不变的祖魂!

由网友 羊倌猪猪饭 提供的答案:

大家好,我是三农领域创作者猪猪饭,感谢邀请我回答这个问题。

农村老人讲"出了五服就不是一家人了",这句话就是说:出了五服血缘关系已经疏远了,同时也意味着相互之间不再承担责任。

五服是什么呢?

中国传统的五服有三重意思:

第一,五服是五种丧服,即斩衰,齐衰,大功,小功及葸麻。有人去世后,亲人根据血缘远近着不同丧服。

第二,五种丧服反过来彰显血缘亲疏的符号。

第三,人们按照这个血缘关系相互承担不同的责任。

最后总结:五服说大不大,说小不小。说它小,一个人一生当中遇到困难大部分都可以在五服内解决。说他大,又没有大到失去边界。所以五服之内皆家人,五服之外是外人。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1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