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僧为什么不找个地方躲几年自己写几本经书糊弄皇帝,反正皇帝也不懂,而是真的去了?

由网友 烟郭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事实上,唐僧当时上书皇帝要求去西天取经,却等来唐太宗的回复:不准!此后,玄奘以偷渡的方式西去,一路上被大唐通缉,九死一生才到达天竺。

我们看《西游记》都知道,唐僧西天取经是唐太宗派遣他去的,而且还和他结拜为兄弟,从此玄奘法师西去路上,途经各国时,还有另一个身份——御弟。

但事实绝非如此!

玄奘在唐朝初年时,佛法修为已冠绝天下,但他觉得自己到了一个瓶颈,想要再提升,就必须去佛教发源地天竺学习上乘佛法才行。

于是,他在626年(贞观元年)集合了一批志同道合的僧人向朝廷上书,请求西去天竺求学。

可他们万万没想到,几天之后却等来唐太宗李世民最简单的回复——不准!

唐太宗为何不准他去呢?

这是由于当时唐朝刚刚建立,虽然完成了大一统,但面临着外敌威胁,尤其是北边突厥的强大武力存在,威胁甚大。

西南边疆面临吐蕃的武力威胁,帝国外患严重。

这跟玄奘西去求学有什么关系呢?关系很大!

因为那时候教育没有普及,文盲率很高。像玄奘之类的高僧,他们掌握着很多普通人接触不到的知识。

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和尚中还不乏通晓建筑冶金等专业知识的牛人(如鉴真),分分钟能把头脑中的信息转化为军事用途!

因此,出于防止这类人才流落他国,被敌国利用反过来对付大唐,李世民决定禁止这些高级人才出境,对玄奘更是不准离开长安。

而玄奘的西行之路,一直到三年以后才以偷渡的方式成行。

玄奘偷渡出国

629年,京师遭受霜冻灾害,引发饥荒,官府不得不让百姓自行离去谋生,玄奘借助这个机会,混在难民里得以离开长安,开始西行。

可没想到,当他到达大唐西部边陲凉州时,发现出不去了!

由于唐朝与突厥关系恶化,双方剑拔弩张,边关实施了军事戒严,凉州城封城了!

没办法,他只能滞留在凉州城再看时机。

随着戒严时间越来越长,玄奘只好在凉州城一边开讲座传播佛法,一边观察时机。

玄奘不愧为一代佛法宗师,道场开了之后,每天来听的人越来越多,他能把最高深的佛法用最通俗的语言传达出来,就连文盲都听得津津有味。

很快,玄奘法师大名在凉州城迅速传开,但树大招风,这给他带来不小麻烦。

没过多久,很快凉州大都督李大亮派人给他传了一句话:

不许西行取经,请法师即日回京!

未经许可,偷渡出境很严重,官府不敢懈怠,于是准备将玄奘礼送出境(不是出国境,是送回长安)。

但他们忽视了宗教信仰的力量,关键时刻,一位名叫慧威的和尚伸来援手。

此人是河西一带的佛门领袖,消息灵通,路子很广,在他的帮助下悄悄离开了凉州城。

虽然离开了凉州,但玄奘心里沉重起来,因为这意味着它将成为通缉犯!只能隐姓埋名悄悄西行。

不久后,玄奘终于来到大唐西部边境最后一座军事重镇瓜州城。

但没想到,大唐的通缉令传播如此之快,政府效率如此高,他刚在客栈住下,就有官差拿着通缉令来找他了!

他心想,这下完了,西行计划就要泡汤了,可接下来官差的话却让他惊喜交加!

原来,这位官差也是个信佛之人,早就听说玄奘法师的大名了。

官差李昌当场撕掉通缉令,并提醒法师尽快离开此地,不然被别的官差发现就走不掉了!

虽然躲过一劫,可出城还是很难,一时半会儿也没法子,于是跑到当地一处寺庙拜佛,顺便求佛祖保佑。

就在这里,玄奘遇到了一个关键人物,送他出了城,却差点要了他的命!

他发现有个人一直躲在暗处跟踪他,于是当场说道:施主何人?跟着贫僧所为何事?

躲在角落的人被发现了,只好出来相见!走近后,玄奘一看,原来是个毛发浓密的胡人,外貌与孙悟空似乎很相似!

他就是玄奘西行路上遇到的第一个人——瓜州胡商石磐陀(孙悟空原型)。

原来此人也信佛,一直想找机会进入佛门,所以一直跟着玄奘,一来二往,玄奘看他态度虔诚,便收了他做首位弟子。

在石磐陀的帮助下,玄奘先是经他介绍与一位老者互换马匹,换来的是一匹适合行走沙漠的枣红马,随后在石磐陀的安排下出了城,进入大漠。

谁知在半路上,一天夜里,玄奘在半睡半醒中突然感觉到脖子上一抹寒意袭来!

睁眼一看,才发现石磐陀竟然把刀架在他脖子上了!

因为接下来是偷渡最后一步,越过大唐边境的几个烽火台,出去便是大唐国境之外。

但是,在烽火台取水的偷渡者一旦被那里的守卫发现便会被不由分说地处死,无一例外。石磐陀动摇了,他虽然好佛,但更爱惜自己的生命。

于是出现了把刀架在玄奘脖子上的一幕!

所幸玄奘十分冷静,当场回应道:我在佛祖面前起誓,如果过关时被卫兵抓到,无论如何也不会牵连到你。

最终石磐陀没下得去手,玄奘只好让他离开,自己独自踏上西行之路。

可能是运气太好,玄奘悄悄在大唐烽火台位置取水时,当场被士兵发现!

可没想到烽火台指挥官王祥也是一个佛教徒!

不仅没被抓,烽火台指挥官还给他补充了物资,并指引他越过剩下的几座烽火台,彻底走出大唐国境!

由此,玄奘开启了西天取经的异国之路,但真正的传奇,也从此开始!

玄奘的天竺求学路

出了大唐国境后,西域各国对于这位大唐高僧还是比较敬重的,倒不是大唐威名,那时候唐朝刚刚建立,没啥威名。

而是因为各国对于僧人一类人才都比较尊敬,毕竟古代嘛,科技不发达,找僧人做个法,求个雨还是常见的。

玄奘到达高昌国之后,还与高昌国王结为兄弟,还答应学成上乘佛法后再回高昌国弘法布教。

此后,一路上虽然没有人为阻碍,但穿越茫茫沙漠,翻越高山峻岭、走出大雪山,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古代越野装备极差,他经历九死一生才打到天竺。

到了天竺后,玄奘如愿以偿地找到了已年过百岁的戒贤法师。

这位老法师收了玄奘做关门弟子,并将自己的佛学知识倾囊相授。

五年之后,玄奘佛法大成!

他不仅研读天竺佛学,而且系统地学习了天竺国梵语和古印度语言以及逻辑学,最终完美掌握了那烂陀最高深的佛法与究极智慧。

学成后,玄奘又做了一个重大决定——游学天竺!

此后,玄奘花了三年时间,走遍整个印度半岛,领略各国风土人情。

640年(贞观十四年),玄奘返回那烂陀寺,并决定回国。

他的师父戒贤法师没有拦他,但向他提了一个要求——替师辩论。

当时印度的佛教有很多派别,有不少人总是攻击戒贤法师所在的瑜伽派,于是想开一场辩论会进行回应。

玄奘法师在这场辩论会上大放异彩,俨然已是那烂陀寺新一代学术领军人物!

此后,玄奘由于名声在外,先后与天竺国力排名第一和第二的两个国家的国王结识,尤其是中天竺国王——戒日王。

在两个国王的支持下,玄奘又开了一场更大规模的辩论会,一举成名,玄奘法师这个名字已经是整个印度半岛的传奇。

玄奘归国

相比于来天竺时的九死一生,回去之路简直是轻松至极,643年(贞观十七年)玄奘正式归国。

首先是天竺两个国家的国王亲自带着精锐骑兵一路相送,出了天竺国境,沿途各国早已听闻玄奘大名,无不敬仰,故而给予优待。

他是被沿途各国接替派军队护送的方式回国的!

值得一提的是,玄奘本可以选择像乘船回国之类的更轻松的方式,可他执意要原路返回,走上那条艰苦的归路。

因为,他要履行当初对高昌国王的承诺——在高昌国弘法讲学!

可没想到十几年过去,高昌国王早已身故,现在的高昌国已经被唐太宗派兵给灭了,已并入大唐版图。

于是只好改道回国,当到达大唐邻国于阗时,他十分清楚自己当年是偷渡出国的,未经许可,擅自出国,在当时属于谋逆大罪,和今天的叛国罪差不多。

所以,他没有进入大唐国境,而是先给李世民写了一封信,先大致写了自己在天竺的经历,再夸一夸李世民。

他在信中表示,虽然自己在天竺取得了很多成绩,但这都是大唐国威和陛下英武,否则自己是绝对没有这些成绩的。

过了一段时间后,他终于收到了李世民的回信,在信中,李世民并没有怪罪玄奘,还特意请他来长安相见,并派出宰相房玄龄这样重量级的人物迎接他。

见到玄奘后,李世民问了他很多关于天竺各国的情况,玄奘对答如流,李世民深感佩服,在拉拢玄奘还俗做官不成之后,派出官员专门协助他翻译从天竺带回的经书。

至此,玄奘的传奇就此告一段落。

而天竺的那位与玄奘关系很好的戒日王,就是印度半岛最强大的中天竺国王,后来李世民派王玄策出使印度时,恰好戒日王身死。

由于戒日王身后无子,因王位继承引发中天竺军事混战,胜出的那个新国王抢劫了王玄策,后被王玄策从吐蕃借兵一举攻灭中天竺,造就一人灭一国的传奇。

由网友 鸿哥iouyh福小铺 提供的答案:

历史上的唐僧就是找个地方躲几年,自己写经书。

唐僧取经,路上走了四年而已,十多年都在天竺搜集佛经、翻译经文、与人辩经、著写心得。

当时的唐僧简直可以说是在天竺是最靓的仔,当地土著佛教徒都对其展现的智慧佩服万分,膜拜他的佛学。

说句不客气的话,真实的唐僧哪里是去取经啊,根本就是去传经。

因为天竺佛学沒落,甚至已经步上歪路,唐僧只好在当地搜索残篇遗珠,重新编纂注解,与那些当地土著佛教徒进行切磋印证,这才耗费了十多年,否则直接去了打包回来不是更省事。

奈何佛学在天竺沒落啊,唐僧只好从取经人变成了编纂人。

也就是唐僧事实上真的是在天竺十数年编写经书。

由网友 雲绯 提供的答案:

题主真是对玄奘法师一点都不了解。他为什么要去印度取经?那是因为中国当时很多由古印度语翻译过来的经书质量不高,其中有很多错漏。那个年代又不可能打个电话给印度外交部转接宗教部门核实,玄奘亲自前往印度的旅程是心灵的朝圣之旅,也是为了把正确的翻译带回大唐。这也说明了,真正正确的翻译玄奘自己也是不知道的,他必须亲自去印度看到经书的原始稿本,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翻译。自己猫起来写几本经书?笑死了,玄奘为啥要自欺欺人?更何况他去印度本身就是瞒着皇帝偷渡去的,唐太宗压根就不想让自己的子民离开唐朝的领土。

玄奘取经回来的路上,就在盘算怎么过皇帝这一关。他编撰出娓娓动听的高情商话,把取经的功劳全部归于皇帝,以求得李世民的宽容谅解。

玄奘在唐朝最大的标签并不是高僧,他在唐朝的实际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外交部长和佛教协会会长的混合体了。唐太宗看重玄奘,与佛教的关系并不大。他看中玄奘掌握多国语言,又游历西域那么多国家,非常想借助玄奘的资历巩固边防、了解周边邻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所以唐太宗非常鼓动玄奘还俗做外交官,不要把自己的外语才能"浪费"在佛教上。

对唐太宗来说,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的价值比带回来的经书价值大多了。玄奘为了讨皇帝高兴(他要推崇佛教必须有唐太宗和继任皇帝的支持),就很用心写了《大唐西域记》,这也是后来明代神魔小说《西游记》最重要的参考蓝本。

所以说玄奘有什么必要写几本经书糊弄皇帝?他本身不是为皇帝去的印度,而是为了中国佛教本身。糊弄皇帝就是糊弄自己,他有必要糊弄自己么?

再说《西游记》本身就是依照玄奘真实历史改编的,字里行间大大丑化了这位唐代高僧的形象(所以时任佛教会长都拒绝给82版《西游记》题词,并一再请求杨洁导演客观演绎玄奘法师)。玄奘非但不是书中所描述的那种弱不禁风的菜鸡,反而是可以带着超级简陋的装备(想想唐朝的徒步者能啥装备),独自穿越了沙漠无人区,后来又和随行者攀爬雪山,他的徒弟不少都被冻死,或者死于雪崩,但是玄奘在见惯了很多生死之后坚持了下来。后来他在印度佛教圈有着极高的威望,可以说是社会顶级名流了,完全可以在那烂陀寺过舒舒服服的日子。可他还是坚持回到故土大唐,放弃在印度已经取得的一切成就和社会地位,再次踏上危险的徒步穿越征途,佛祖都被感动了,让已经不再年轻的玄奘平安回到故土。

玄奘对中国和印度的外交做出巨大的贡献,对中印友好以及学术交流的影响直到今天。这样一个值得后世推崇的伟大中国人,需要找个地方躲起来写几本经书糊弄自己么?他想糊弄自己,压根就不会回国。


文学影视公众号:芳绯文学(fangfeiwenxue)

由网友 生活每一周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你的想象力真的很棒!可以自己杜撰一部另外的《西游记》后传了。应人之事就应当身兼力行,而不是忽悠应付,尔虞我诈。

唐僧是佛教徒,他有自己的信仰,佛家最忌讳的就是欺骗说谎,因此有这么一句话,出家人不打逛语。所以,说谎欺骗根本就对唐僧而言,是行不通的。

再者,唐僧有自己的追求和信仰,他想让遭受战乱而牺牲的百姓亡魂得到安息,其实这只是一种心灵安慰和美好的愿望,但就是因为这美好的愿望,指使他脚踏实地,不畏西天路途遥远和凶险,只身走上了未知的漫漫长途。

《西游记》某一集里(好像是《途经女儿国》),唐玄奘就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愿世间不再有怨女旷夫"。而观音在凡间寻找取经人时,就说:"那和尚,你只会谈小乘教法,可会谈大乘么?"观音强调,唐僧说的所谓佛法,都是小乘佛法。

唐僧听闻,大惊失色,连忙走下座位,向观音行礼说:"老师父,弟子失瞻,多罪。见前的盖众僧人,都讲的是小乘教法,却不知大乘教法如何。"此处,唐僧明确说,自己以及所有唐朝的和尚,念的都是小乘佛经,说的自然都是小乘佛法。

观音颇为高姿态地说:"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观音公开说,小乘佛法只能渡自己,不能渡他人。可是,大乘佛法就不同了,不但能渡人脱离苦难,其中还有长生秘诀。与小乘佛法的低微效力相比,有天渊之别。

唐僧还想询问,观音菩萨却飞上高空,只是说,要想求取大乘佛法,必须去灵山大雷音寺。

也就是说,唐僧在观音处,只是听闻大乘佛法之名,从没有亲眼见到、亲耳听到大乘佛法——即唐僧在刘伯钦家中念的经书,全部都是小乘佛经。

第二天天亮,刘伯钦一家三口都表示,自己晚上做了一个奇梦,梦中刘伯钦的老父亲——那个死去一年多还不得投胎的鬼魂前来告诉家人:

在阴司里苦难难脱,日久不得超生。今幸得圣僧,念了经卷,消了我的罪业,阎王差人送我上中华富地长者人家托生去了。你们可好生谢送长老,不要怠慢,不要怠慢。我去也。

为了让读者相信刘伯钦父亲托梦绝非作假,作者特意写刘伯钦媳妇向刘伯钦叙述梦境,之后刘母主动向儿、媳叙述梦境。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刘家三口人没有串供,刘伯钦父亲确实托梦了。

换言之,唐僧念小乘佛法成功渡化了具有罪孽的刘父。

如果小乘佛经具有大乘佛经渡化冤魂的功效,那唐僧为何还要不远千里,长途跋涉去西天取经呢?

谢谢阅读!

由网友 开心唐 提供的答案:

唐僧是什么人?唐僧是,金蝉子转世,既然已经转世来到人间,他必然是带着一定的使命而来的,那个时候,东土大唐的百姓们,对于佛教的认识,是微乎其微的,更别说,传教学法!当时的皇帝,也就是唐僧的哥哥,非常希望,有人能够去西天取得真经,然后返回大唐,弘扬佛法!如果说唐僧,要是躲在某个地方,随便写几本经书就回大唐,那他怎么对得起当今的皇上?对得起自己的亲哥哥?

由网友 段子ing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解释:

一、职业道德方面,唐僧是有身份和地位的僧人,出家人不打诳语,不做坑蒙拐骗之事,是僧人的基本职业素养,况且以唐僧的修养和素质,其行为已经远远高出了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他更是不会做出这类事情的;

二、信仰方面,信仰的力量是无穷强大的,僧人信佛,唐僧是得道高僧更是对此坚信不疑,这样一个人,是不会抛弃自己的信仰的。佛家讲究因果轮回之说,有什么样的因,必定接出什么样的果。对于信佛之人,做有违信仰、欺骗佛主之事,从内心上是必定会受到相应的报应的。

由网友 一丝不苟星球pQ 提供的答案:

唐僧是两游记最高领导。他意志坚定,一定要取回真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历经九九,八十一难。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数年才取回真经。他坚定的理想信念,值得我们学习敬佩。时下,我们要树立特色社会主义二十四字核心价值观。坚定這一理想信念不动摇。为国为民做贡献。

由网友 小马谈古今 提供的答案:

唐僧为何不找个地方自己写几本经书,而是冒着千难万险去取经?

唐僧是中国古典名著《西游记》中的主角之一,俗家姓陈,小名叫"江流儿",法号"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世俗称为"唐僧"。

唐僧的前世为如来佛祖的二徒弟金蝉子,因轻慢佛法而被如来佛祖贬到下界,经历十世轮回修行。后在观世音菩萨的指点下,奉了唐太宗旨意,不远万里前去西天求取真经,路途上收得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三个徒弟,经历千难万险,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返回大唐,修成正果,被如来佛祖封为"旃檀功德佛"。

唐僧的原型是唐朝的高僧玄奘,生于河南洛阳,他13岁时跟随二哥到洛阳净土寺出家。贞观三年(公元629年),他远游印度,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大唐西域记》十二卷,记述他西游亲身经历的110个国家及传闻的28个国家的山川、地邑、物产、习俗等。《西游记》即以玄奘取经的事迹为原型。

唐僧不惜历经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有很多原因。

1、信仰所至,毕生理想

唐僧作为佛教高僧,参悟佛法,以佛学作为自己的信仰和毕生追求,灵山作为佛教的中心和发源地,是每个虔诚佛教徒心中的圣地。就像佛教朝圣一样,只要心之所向,世间便无难事。

2、创造太难,数量过大

写经书并非一件易事,纵观佛教发展史,能写出经书的高僧屈指可数,而且他们大都穷尽毕生精力,才能创造出屈指可数的几部经典经书。

按照《西游记》的说法,唐僧师徒在西天取经的数量共有三十五部,各部中检了几卷传来,共计五千零四十八卷,此数盖合一藏也。

按历史记载,唐僧西行回归后,带回大、小乘佛教经律论共五百二十卷,六百五十七部。

唐僧取经走的时候年纪不大,才是30岁左右,修习的又是小乘佛教,所悟有限,自己写经书难度太大。要写这么多经书,根本是不可能的。

另外,唐僧一生主要以翻译经书为主。玄奘及其弟子翻译出典75部(1335卷),译典著作有《大般若经》《心经》《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

3、高僧众多,真假易辨

大唐当时信奉佛教,各地高僧众多,长安更是佛学昌盛。如果经书有假,没有依据,众人一观之下,真假立时可辨别。只有取得真经,才能相互验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也是他们的理想和不懈地追求目标。

4、普度众生,功德无量

《西游记》中,唐太宗魂游地府,受鬼神点拨,要做个"水陆大会",超度那无主冤魂。因为阴司里无报怨之声,阳世间方得享太平之庆。而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只有大乘佛法三藏,方能超亡者升天,度难人脱苦,修无量寿身,作无来无去。这才有了后来的取经之事。

唐僧取经若是造假,天庭不饶他,西天不饶他,李世民也不饶他。

求取真经,传扬佛法,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可以受世人敬仰,成就金身正果,这是佛教的最高追求,作为高僧的唐三藏,何乐而不为呢?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