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而不征服富饶的东南亚?_古代新疆为什么没有大国

由网友 西安小袋子 提供的答案:

古代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帝国,历经不同朝代的统治,其疆域不断扩张。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曾经控制了许多周边地区,包括新疆和东南亚。然而,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而不征服富饶的东南亚呢?这个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本文将从这些角度来分析。

首先,历史和地理因素是影响中国控制新疆的重要因素之一。新疆是中国的西北边疆,地处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是连接中国和中亚、西亚的门户。由于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新疆在古代就成为了中国统治者的关注焦点。在汉代,中国开始向西拓展,征服了新疆地区,并设立了西域都护府,控制了这一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这种控制持续了数百年,直到唐朝时期,唐朝重新征服了新疆,并设立了安西都护府,进一步巩固了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与此相比,东南亚地区距离中国较远,地理位置不如新疆重要。虽然东南亚地区也有许多富饶的国家和地区,但它们与中国之间的交通和贸易往来相对较少,不像新疆那样对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中国在历史上并没有像对新疆那样对东南亚地区进行过大规模的征服和控制。

其次,政治因素也是影响中国控制新疆的因素之一。在古代,中国的统治者一直试图将周边地区纳入中国的版图,以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和影响力。控制新疆地区不仅可以加强中国在西域地区的政治统治,还可以防止西域地区的其他国家和民族对中国的威胁。另外,新疆地区的人口和资源也是中国统治者所需要的,他们可以通过控制这一地区来获取更多的人口和资源,从而提高中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

与此相比,东南亚地区的政治局势相对较为复杂。在古代,东南亚地区有许多独立的国家和地区,它们之间的关系复杂,政治稳定性较差。如果中国试图征服这些国家和地区,将会遭遇到很大的困难和阻力。因此,中国更倾向于通过贸易和外交手段来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关系,而不是通过武力征服它们。

第三,经济因素也是影响中国控制新疆的因素之一。新疆地区是中国的重要经济区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农业资源,可以为中国提供大量的原材料和粮食。此外,新疆地区还是中国通往中亚和西亚的重要贸易通道,可以为中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多的商机。因此,控制新疆地区对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重要。

相比之下,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价值相对较低。虽然东南亚地区也有许多富饶的国家和地区,但它们的经济规模和产业发展水平不如中国,不能为中国提供足够的经济利益。此外,东南亚地区的经济结构也比较分散,没有像新疆那样的重要贸易通道和战略资源,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影响相对较小。

最后,文化因素也是影响中国控制新疆的因素之一。中国和新疆地区的历史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中国的汉族和维吾尔族都是新疆地区的主要居民。中国的统治者试图通过加强对新疆地区的控制和统治,来维护中国的文化和民族团结。此外,中国的统治者也试图通过向新疆地区传播汉族文化和思想来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

与此相比,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和中国有较大的差异,中国的统治者很难通过文化和思想上的统一来控制这一地区。此外,东南亚地区的文化和宗教多元化,中国的统治者也很难通过传播汉族文化和思想来影响这一地区的居民。

综上所述,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而不征服富饶的东南亚,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多个方面的因素。总的来说,新疆地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因此中国的统治者一直试图加强对这一地区的控制。相比之下,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价值相对较低,中国的统治者更倾向于通过贸易和外交手段来与这些国家和地区建立友好关系,而不是通过武力征服它们。

由网友 Mer86 提供的答案:

因为对于古代中原王朝的统治者而言,新疆的战略价值要远高于东南亚。

就拿清朝来说。

乾隆时期,清军与缅甸爆发过四次战争。三败一平。

与越南爆发过一次战争。先胜后败。

表面上看,清朝无法征服缅甸、越南,是由于种种原因,比如东南亚气候恶劣,导致战事不顺,令乾隆皇帝打了退堂鼓。

但实际上,翻一下乾隆时期历次战争开支就知道了:

四征缅甸,清军耗费军饷900万两。

平准、平回,清军耗费军饷3000余万两。

两征大小金川,清军耗费军饷7000万两。

清军在东南亚的数次用兵,属于典型的雷声大雨点小。乾隆看起来好像很重视与缅、越的战争,恨不得"不破仰光终不还","不破占城终不还"。咬牙切齿也要拿下缅、越。

但其实,清廷用于东南亚的军费开支,少得可怜,比起征讨大小金川(两个县城)所用的开支,连零头都不到。

众所周知,开疆扩土等于要打仗。打仗又等于要花钱。

归到底,能否成功开疆扩土,首要因素取决于统治者是否舍得花银子

皇帝老儿舍不得掏钱,还谈什么开疆扩土?

梦中开疆吗?地图开疆吗?

再看大小金川之战和平准之战。

为了消灭金川土司和准噶尔汗国,清军当年也是没少吃亏。动辄就是千里行军,后勤压力极大。出兵五万都算大规模用兵了。

面临的敌人也是极为强悍。

雍正九年的和通泊之战,从京城调往新疆前线的4800名京营八旗,战死了4583人。

其中,有18人是正二品以上的高级将领。

战后,京城八旗几乎家家戴孝。

这样惨败,清军在对缅、越的战争中,何曾遇到过?

你要说东南亚有疟疾,有瘟疫。那新疆也有茫茫千里的大沙漠。

瘟疫能要人命,干渴也一样能要人命。

所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的战事不顺,并是清朝无法征服东南亚的关键原因。

真正的关键原因,其实就是东南亚在乾隆眼里不重要。

在乾隆看来,自己犯不着掏光腰包去征服东南亚。

而新疆就不同了。那是自己砸锅卖铁也一定要拿下的。

那么为什么在乾隆看来,新疆的重要性要远高于东南亚呢?

这是因为,乾隆的地缘思想,是基于民族与文化层面的。

在这种思想层面下,新疆的各大势力都要被纳入清朝的统治秩序中。

换言之,有金国的前车之鉴,清朝对蒙古有深深的恐惧感。

蒙古,那是必须吞并的!要么接受统治,要么被铲除。

蒙古没有向清朝称藩,与清廷共生的可能。

准噶尔属于蒙古人,且又盘踞于新疆,那新疆就必须要拿下。

而东南亚国家,历史上从来就未威胁过中原王朝的统治根基。

它们对中原王朝的伤害,仅仅只限于边境上的小打小闹罢了。

因此在乾隆的地缘战略中,东南亚就没有一定要征服的必要。

如果能一战搞定,以极小代价征服,乾隆当然不会拒绝到口的肥肉。

但如果不能一战征服,要掏空腰包了,乾隆就会掂量掂量。这么干,到底值不值?

以清朝入关的历史背景不变来说,要想让乾隆砸锅卖铁,征服部分东南亚地区,并让这些地区成为现代中国的一部分。那东南亚地区就必须要存在一个类似准噶尔,让乾隆不得不去征服的政权。

比如,南明。

这就跟康熙收复台湾的性质一样。

清初的台湾岛,对于康熙而言,未必有什么很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但对于康熙而言,消灭岛上的明郑政权,很重要。因为这涉及到清朝的正统地位。

我们把历史线拉长了再看,其它王朝,其实也是一样的。

中原王朝统治西域,始于西汉。

西汉王朝为什么要对西域用兵?

主要目的,还是为了打击匈奴,巩固汉廷在中原的统治。

赞曰:孝武之世,图制匈奴,患者兼从西国,结党南羌,乃表河西,列四郡,开玉门,通四域,以断匈奴右臂,隔绝南羌、月氏。单于失援,由是远遁,而幕南无王庭。——《汉书·西域传》

要不是为了斩断匈奴对中原的威胁,汉武帝会不会去西域开疆扩土,很难说。

如果,我是说如果。

如果历史上没有匈奴,当时对汉廷最大的威胁来自印度。

可能西藏被纳入中原王朝版图的时间,就是西汉时期了。

中原王朝将势力延伸至东南亚地区,也是始于西汉。

其实,要论实际统治,东南亚部分地区被纳入中原王朝的时间比新疆还要早。

公元前214年,秦军占领岭南。

随即,秦始皇将所夺取的岭南地区分设为桂林郡、象郡和南海郡。

其中的象郡,其辖境北达今贵州南部,南至越南中部。这是中原王朝第一次将势力范围延伸至东南亚地区。

当然,象郡的实际管辖范围到底有多大,现在仍然存疑。秦朝是不是真正管理过越南中部地区,也有待研究。

但公元前111年,汉武帝灭南越国,并在今天的越南北部设立交趾郡,中部地区设立九真郡和日南郡,这是实实在在的,连越南人都没有否认的一段历史。

而中原王朝在新疆设立西域都护府,那已经是公元前60年,汉宣帝时期的事了。

也就是说,汉朝统治越南中北部的时间,比新疆早了50年

但是,统治时间更早,不能代表重要性。

在西汉统治者看来,控制新疆很重要。属于不能动摇的国策。否则,北界不能安宁。

而东南亚地区,那里有什么?有类似匈奴一样的强大外患吗?

没有。既然没有,那何必要劳民伤财。

后来的唐朝也是如此。

不控制西域,就无法遏制突厥和吐蕃。

你不去遏制他们,他们就该来长安城烧杀劫掠了。

至于交趾,貌似好像也没那么重要。

当然,话又说回来了。

以上所说的重要,都是站在统治者的立场而言的。

如果站在古代老百姓,尤其是明清时期的南方沿海老百姓的角度。其实东南亚的重要性要远高于新疆。

因为,新疆离中原太远了。即便是与新疆毗邻的甘肃人去到新疆,也很远。

指望中原人自发的去新疆生活、定居,是不可能的。

(中亚国家虽然与我国相邻,但他们去到欧洲的距离,其实比来我国还更近)

但东南亚就不同了。东南亚距离我国的东南沿海很近。不夸张的说,只要明朝、清朝统治者什么都不做,只要别搞禁海,禁止福建和广东人下南洋,现在马来亚(马来半岛加新加坡)的主体民族,绝对是华人。

华人在菲律宾、越南的影响也不会低。

但是,由于清朝的禁海政策,中国民间往东南亚的迁徙被打断了。这导致华人往东南亚的迁徙,有一个两百年的空窗期。(即便如此,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华人在马来亚的人口比例也高达44%)

不难想象,如果历史上没有这个近两百年的空窗期,汉文化绝对会是现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的主体文化。闽南语和广府话,也绝对是现在东南亚部分地区的第一语言。

由网友 历史百小生 提供的答案:

在古代中国,有一块非常重要的地方,历朝历代都想控制住他,一旦他失去控制,对中原王朝来说,就是一个巨大的威胁。

这块地方,就是西域(今新疆一带)。

汉武帝时,北方的匈奴人经常南下侵扰中原,为了彻底消灭匈奴人,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联合同样被匈奴欺负的大月氏。

没想到,大月氏受不了匈奴的欺负,已经举国搬走了,而且走的还很远,一直跑到了里海附近,张骞一路辛苦,期间还被匈奴人关押了几年,最后终于联系上了大月氏,可惜,他们已经远离匈奴,过上了太平日子,没有报仇的想法了。

不过,张骞这一趟可没白跑,他发现了一条"河西走廊",通过这个走廊,可以连接西域36国,经西域可以到达西方欧洲。

随后的几十年里,汉武帝对匈奴发动了六次大规模的进攻,最终把匈奴打到了大漠以北,再也不敢来犯中原,汉武帝也完全控制了河西走廊和西域36国。他在河西走廊地区设立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归属凉州管辖。

汉宣帝时,设立"西域都护府",西域,正式纳入中原的版图。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中原王朝失去了对西域的控制,直到唐朝才恢复统治,安史之乱后,中原王朝再次失去西域,清朝康熙平定准葛尔后,西域重新回到中原,康熙给他改名叫"新疆"。

有人说,新疆那个地方,大部分都是沙漠,荒无人烟,历代王朝为什么要不惜血本的去控制他,他就那么香吗?为什么他们从来就没有想过去控制东南亚?

其实,不仅你这样想,就连李鸿章也这样想过。当年阿古伯在新疆搞事情,左宗棠主张出兵,李鸿章就反对,还说:

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地,土地瘠薄,人烟稀少,收回伊犁,更是不如不收回为好。

左宗棠可不这么觉得,他说:"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师"。

可以说,左宗棠已经一针见血的指出了新疆的重要性,他的存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生死存亡,还有什么事情,能比他更重要的。

尤其是长长的河西走廊,就像一根骨头一样,如果不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他就会死死地卡住中原王朝的咽喉!

军事战略要地,东西方交流要塞

古代的中原王朝,经常受到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侵扰,这个问题,困扰了中原2000年,从来就没有断过。

从春秋时代开始,北方的狄戎就跟中原有摩擦,所以,与狄戎接壤的秦,赵,燕三国都在自己的北方修筑了长城,目的就是阻止游牧民族南下。

秦汉时期有匈奴,魏晋时期有鲜卑,隋唐时期有突厥,两宋时期有蒙,辽,金,明朝时期有瓦剌和鞑靼,清朝用打拉结合的方式,征服了蒙古,才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北方游牧民族南下,有三个入口,一个是河西走廊,一个是河套地区,一个是幽云十六州。

因此,汉武帝特意修建了一条超级长的长城,西起河西走廊的玉门关,向东穿过河套地区,穿过辽东地区,一直到平壤的南部,长达1万里。在汉代,这条长城被称为"塞",所谓的"塞外",就是指这条长城以北。

从此以后,河西走廊和整个西域,就成了兵家必争之地,谁夺取了这里,就可以长驱直入的进入中原。

东汉末年,大量北方游牧民族南下,匈奴人刘渊干掉了西晋,北方开始乱成一锅粥,先后建立了大大小小十六个政权,就是我们熟知的"五胡乱华"。

南宋末年,蒙古为了消灭南宋,就是从河西走廊南下,绕道四川,不过,在那里,他们碰到了钓鱼城,打了50年才打下来,蒙古大汗蒙哥就是死在钓鱼城。

因此,西域,对于中原王朝来说,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战略要地,控制了他,就能摆脱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

另外,张骞出使西域后,也发现了西域巨大的经济价值。

首先,西域本身就物产丰富,当年左宗棠驳斥李鸿章的时候就说:

新疆天山南北两路粮产丰富,瓜果累累,牛羊遍野,牧马成群。煤,铁,金,银,玉石藏量极其丰富,所谓千里沙漠,实为聚宝盆。

这一点,我们现在是有目共睹的,新疆大枣,新疆核桃,新疆羊肉,新疆哈密瓜,新疆和田玉,早已融入我们现在的生活。

另外,当时西域还有一个大宝贝,那就是大宛的"汗血宝马",这玩意儿对汉武帝来说,可是稀罕货, 中原养不出这种血统。

公元前119年,张骞再次出使西域,这次出使的目的是去笼络乌孙,不过正好碰上乌孙内乱,没有成功,但是,和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国建立了良好的关系。

从此以后,丝绸之路开始形成。

不过,"丝绸之路"这个说法,是德国人首先提出来的,后来被国际上广发采用,当时中原主要通过河西走廊,进口新疆的玉。所以,有了"玉门关"。

有了西域做中转站,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源源不断的向西方出口,最远到达罗马。

在大航海时代之前,西域,就是东西方贸易的一个桥头堡,一个重要的中转站。海上贸易也存在,但是,仅限于在南洋一带。

东南亚,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中原王朝染指东南亚,其实可以追溯到秦始皇统一中国。

公元前222年,秦始皇统一中原后,就发动了统一南方的"百越之战",五路大军,分别从浙江,福建,广东,广西,四川进发。统一之后,秦始皇在岭南设置了桂林郡,南海郡,象郡。

其中,象郡,就包括今天的越南北部和中部。

但是,从此以后,中原王朝就对东南亚没有再发生过兴趣,从来没有主动去控制过那里。

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

第一,当时那里不发达,无利可图。

在东晋之前,别说东南亚,整个岭南地区,都被视为蛮夷之地。古代攻城略地,无非是为了获取资源,在农业社会,最主要的资源就是人口和粮食。

但是,当时那片地区远远落后于中原,没啥好掠夺的,弄不好还得在那里教他们种地。

第二,没威胁,不担心。

整个东南亚,有一种绝世独立的感觉,他们自给自足,完全没有北上入侵的野心,当然,也没有那个能力。

正因为对中原王朝没有威胁,所以,也没有去控制的必要。

第三,特殊地理环境,不好打。

东南亚有崇山峻岭,有原始森林,有毒蛇猛兽,有杀人于无形的瘴气,这些自然条件,也是阻碍了中原南下的原因。

比如强悍的蒙古帝国,不是没有打过东南亚,而是确实不好打,在找到敌人之前,光这些自然环境,就能干掉一半的兵力。

因此,在上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西域,一直是中原王朝的命门,这种思维根深蒂固。这也是从汉武帝到康熙皇帝,都不惜一切代价去争夺西域的原因。

国家战略,是高于一切的!

由网友 汉关驼铃 提供的答案:

这是古代定都长安的性质决定的,长安是古代中国定都的最佳位置,可是长安的地处西北,主要威胁也来自西北,因此必须控制住西北,就象定都北京必须控制东北一样。

西汉的主要威胁是匈奴,匈奴的疆域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秦山,横贯整个蒙古高原绵延数千里。而西域地区与匈奴连结,一旦被匈奴控制住对长就形成了半包围之势。

因此汉武帝要想击败匈奴,单从云州、幽州一个方向出击是不够的,必须还要从另一个方向对匈奴形成夹击之势。这时候他听说西域的大月氏国经常受到匈奴的侵略,于是便派张张骞出使西域,去联络大月氏国建立同盟,共同出击匈奴。

刚开始汉武帝是没准备占领西域的,毕竟管理成本太高了,结果看到西域各国是一盘散沙,很难对西域作出有效抵抗,为不便西域各国落入匈奴手中,汉武帝只好派汉军直接将西域各国整合在一起,这样才对匈奴形成真正威胁。

匈奴的威胁贯穿了整个两汉,所以对西域的控制也两汉的重大战略,而最好的控制就是直接将西域变成汉朝的领土,因此汉朝在西域建立了西域都护府。

唐朝的性质同汉朝一样,国都也在长安,面临的主要威胁同样主要在西北,对手只不过由匈奴变成突厥。因此唐朝也象汉朝一样,积极向西域进军,控制西域,好对突厥形成钳形攻势。

而元、明、清的国都定在北京,威胁则主要来自东北,所以元明清三朝都极力控制东北。

其实东南亚在古代并富饶,而是十分荒凉,广泛的热带雨林和炎热的气候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也不适合农业生产,所以中原政权最远只扩张到红河平原,即交趾郡,再往南已经没有力量了。

而且中越、中老、中缅边境线是,都是大山和原始森林,根本不好逾越进军。西南又主要是苗、壮、白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对中原政权的认同度不高,时不时的搞割剧,因此也很难集中力量进攻东南亚。

汉、唐、元、明不是不想占领东南亚,都曾经大举进兵,特别是元朝和明朝,一度将缅甸纳入进版图,可是想完全控制十分困难,最终不得不放弃。

新疆对中国十分重要,控制新疆则中国兴,控制不住则不兴,反现那些没有占领新疆的时期,都是中国历史上的分裂混乱时期。

由网友 文刀元 提供的答案:

古代中国,能对中国产生威胁的是北方地域的政权。不控制新疆,有很大的风险。解除北方危险后,必然会开拓东南亚。这是古中国的生存发展繁荣之路,今日中国依然如此。

纵览古中国的威胁,无论秦汉朝的匈奴,隋唐朝的吐蕃高丽突厥,宋元时期的契丹、女真、蒙古,还是明清时俄罗斯、蒙古、日本、缅、越等,显而易见,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以及东北和西域,是威胁古代中国的主要地域。

地缘上,蒙古高原居中,东为东北,西为西域,西南为青藏。西域是不多的对外交流通道,不控制西域后果就是古中国被北部政权封锁控制,只能是侧底的自守。参考宋朝的灭亡,明前期曾下西洋,后主动放弃这一对外交流通道。不难明白,古中国不控西域,是自我封闭,更是自我放弃!

东南亚富饶,中南半岛物产丰富。中国人性格的中庸内敛,极为鄙视唾弃殖民和强盗思维。因此,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古中国,和东南亚友好往来,不会控制东南亚。

总结一下,古中国时,北方威胁大于东南亚。因此,控制西域,是必选题。东南亚?那是附加题,可不答。

雄才大略者,秦皇汉武,唐宗天骄也!必答题是高分通过,附加题是景上添花。

洪武,永乐,康乾,一声叹息了!

惜借天五百年,叹落国两百载!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南疆盎然,山川锦绣,碧海蓝天。

由网友 历史长河边的磨坊 提供的答案:

古代中国并不是刻意控制新疆,而且古代王朝是真的在向东南亚挺进,只不过被清朝打断了

古代王朝真正意义上将势力伸进新疆的只有三个,汉,唐

汉朝是因为首都在西安洛阳,为了保证首都安全,必须向西扩张,更重要的是汉朝一直与北方游牧民族在纠缠。

唐朝除了汉朝的因素外,就是丝绸之路(财富之路),古代丝绸之路连接东方与西方,甚至将强盛的伊斯兰帝国也因此崛起。

除此之后,汉唐有极强的扩张欲望,汉承秦制,再上是春秋战国,唐承隋制,再上是南北朝。想结束一个混乱的时代,必定要将全部资源放在武力上,秦与隋就是这种"ju国"模式的典型,军工绑架国家,不打仗就是负收益,秦隋的弱点就是一旦扩张,停下来就死。

汉唐虽然调整了不少,但内在逻辑还是一样的。花大量的资源堆在军工上,如果不出去抢,这钱就白花了,这收益就是负的,想要赚钱,就去抢其它人的。

清朝是因为在联合喀尔喀蒙古与卫拉特蒙古(新疆),毕竟同属游牧民族,必须控制新疆。

比如典型的"农耕王朝",比如宋与明,就是一直在向南方发展。

洪武十四年(1381年),与傅友德、蓝玉率兵三十万征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

永乐四年(1406年),张辅以右副将军随成国公朱能南征安南,旋即接任主帅,屡战告捷,于次年灭亡胡朝,改安南为交趾,设交趾布政司。

1405年,海外华商施进卿协助郑和舰队航行,期间也参与平定陈祖义的海盗军团,之后施进卿派遣女婿前往大明朝见成祖。为了嘉奖施进卿的"忠义之举",成祖赐封施进卿为旧港宣慰使

明朝的势力一直在向东南亚延伸。比如可惜的是永乐皇帝后期将首都从南京搬到了北京,至于经营东南亚的困难增大了,以至于在宣德年间放弃了安南。

到了清朝,清朝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不过底子是游牧民族,天生对草原有好感,对种田可没多大兴趣,所以对东南亚大片平原的欲望不大,顶多是在边境与周边打一打,根本撕不下肉来。

不过清朝内政比明朝高,雍正年间的"改土归流"将贵州湖北湖南重庆等地的少数民族全纳入了直接统治。

由网友 小流水河 提供的答案:

中国古代人,特别是春秋战国之后的领导国家的精英层,比现在的欧美精英的战略思维上,某种角度上,可以说更高明。

像大英帝国,靠工业革命建立起海洋霸权,全球3000多万平方公里,号称日不落帝国。但海洋霸权有个致命缺陷,就是必须一直是老大,老二叫什么霸权,老大答应吗?所以等美国海军崛起,成为世界老大了,英国那些海外殖民地的结局,就必然是丢了。美国老大能容忍英国比它还霸道吗?

但俄罗斯征服西伯利亚,因为俄罗斯是陆军强国,西伯利亚又和它东欧领土是连着的,再加上铁路的快速运兵,大量运战争物资。所以陆地上的土地,俄罗斯很难丟,丢了也能再抢回来,比如波兰,历史上反复被俄罗斯吞下,又反复吐出。

这个道理,中国古代的精英早想明白了,如果要殖民东南亚,哪天水军弱了就丢了,还不如往西开拓。汉朝,唐朝的都这么干的,连蒙古人都是从东往西打。

由网友 刘哥笔谈 提供的答案:

感谢邀请。

首先来谈谈,古代中国为什么不征服富饶的东南亚呢?

第一,古代中国,占有着幅员辽阔又相对独立的宜居陆地板块,内部统一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周边及世界的影响力异常强大。因此,她对家门口的东南亚、北亚等地区的扩张征服,动力是很不足的。

第二,古代中国,视东南亚地区为蛮荒之地,即便占有,也是弊大于利。按,在空调发明之前,炎热多雨的东南亚,是非常不利于组织社会化大生产的。天气太热,人在太阳下生产劳作,很快就会中暑虚脱。人们只能尽量减少外出活动。人口流动严重受限,对经济贸易活动,也会产生了消极影响。东南亚地区,长期发展落后,气候条件,也是重要原因。再加上,东南亚地区疫病毒虫横行,外来者,很难适应。仅这两条,就足以让古代中国,不想征服东南亚。

第三,古代中国,长期面临来自北方的游牧或渔猎(例如:满族)民族的严重威胁,因此,她的军事重心,始终是在北方的。来自东南亚方向的军事威胁,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她对东南亚方向,也是不可能投送过多的军力的。

第四,古代中国,在征服东南亚的过程中,遭遇过重大失败。例如,元与越南,清与缅甸战争,都没捞到什么便宜。中国,名义上是这些东南亚国家的宗主国,实际上,他们自己是独立发展的。

现在说说,古代中国,为什么要控制沙漠遍布的新疆。

下图为中国及周边地形图,由此可见,新疆的战略位置。

第一,早在西汉时期,新疆就正式归纳中国版图,祖先之地,寸土不让。

第二,控制住新疆,就可以有力地钳制北方少数民族势力南下中原,并且可以以新疆作为反击的基地。

第三,新疆也并非完全都是沙漠。即便在沙漠里,只要有水的地方,也会形成一片又一片生机盎然的绿洲。新疆,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战略屏障,失去新疆等内陆地区,中国就只能是一个被挤压到大陆边缘的沿海国家。

由网友 牤牛看世界 提供的答案:

不要怀疑古人的眼光,曾经为了新疆不被沙俄分裂出去,即便晚清国破民弱,左宗棠不惜抬棺进疆平叛,无数先贤用生命和热血捍卫的新疆,是我们国家不可分割的瑰宝。

谁说新疆全是沙漠?

新疆确实有沙漠,而且还是全国最大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约为3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4个浙江省,比整个日本国家面积只稍小一点。

但即便如此,沙漠也不过是新疆地形的一部分,因为整个新疆实在太大了,166万平方公里占了全国领土总面积的六分之一。

新疆除了沙漠,更多的是高山、草原、盆地,沙漠部分只占20%左右,说这里遍布沙漠的说法实属夸张。

现在很多人认为沙漠就是干旱贫瘠的代名词,但全球的沙漠类型还是有所差异。新疆沙漠地处的纬度较高,年降水量接近100毫米,是撒哈拉、阿塔卡马等赤道地区的沙漠的两到三倍,气候环境相对更加湿润。

同时,由于季节性高山融水,长约2200千米的塔里木河深入沙漠腹部,大片胡杨林随处可见。科学家考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下发现了巨量地下水,储量相当于北美五大湖的10倍。

追溯到一千年前,新疆沙漠所在区域大部分都是水草丰美的沃土。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中心的罗布泊,原本就是一个大湖,据考证面积最大时为10000平方公里,相当于3个青海湖。曾经喧嚣一时楼兰古国更是在此建都,只是随着大量人口迁移,导致自然环境被破坏,湖泊面积越来越小,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才彻底干涸。最近几年,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我国西北地区降水量明显增多,昔日的罗布泊水域又慢慢重现。

新疆的富饶程度不亚于东南亚

不到新疆不知道中国有多大,新疆具有十分丰富的矿产资源,其中石油、天然气和煤都极具优势,储量远超东南亚地区,工业基础雄厚。

新疆南部的塔里木盆地古时为海洋,蕴含丰富的石油、天然气资源。据专家评估,塔里木盆地石油地质储量108亿吨,天然气8万多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是中国天然气资源最丰富的盆地,著名的"西气东输"工程起点就在这里。

新疆的煤炭地层面积预计为30.7万平方公里,煤炭预测资源量2.19万亿吨,占全国的40%,居全国之冠。

相比之下,东南亚地区主要是橡胶、油棕、水稻等经济作物,靠出口农产品换取少量外汇。

虽然东南亚面积450万平方公里,有大大小小11个国家,但无一例外矿产资源都十分匮乏,发展工业基础薄弱,制造业起步更晚,这也是东南亚地区经济长期落后的根本原因。

新疆在古代的经济区位优势很高

中国早在先秦时期就与西域就产生了经济来往,后来东汉的张骞、班超又多次出使西域,而新疆就位于几条线路的必经之路,逐渐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密切,商业发达。后来,唐朝还在包括新疆等广大地区设置了"安西都护府"行政机构,进一步加强此地的管理。

我国古代的经济中心长期都位于北方,过了淮河就没什么人,汉唐时期两广地区还是没有开发蛮荒之地。比如,韩愈的诗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提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潮州在当时人们眼中是马都不愿去的偏远地方,那里的瘴气更是能要了人的命。

相比之下,东南亚的地理位置更加偏南,远离中原统治中心,加上这里到处都是茂密的热带原始雨林,毒虫猛兽众多,根本不适合人类生产耕种。因此,东南亚地区虽然地域广阔,在古人眼里却没有多大经济利用价值,统治者对这里也始终没有征服的欲望。即便在历代大一统王朝,也很少对东南亚地区发动战争。

总结

新疆是个好地方,作为我国最大的省级行政区,相对于东南亚等国,这里不仅资源丰富,还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

新疆丰富的油气矿产资源为为国家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但由于这里远离内地,很多人对新疆还不够了解,经济发展水平与东部沿海省份也还存在一定差距,但随着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新疆作为新丝绸之路上重要纽带一定为焕发新的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新疆的明天一定会更好!

由网友 打不死的老顽童 提供的答案:

清朝不打东南亚是因为他们是游牧民族,所以对北方草原和沙漠迷之留恋,其实控制东南亚其实才是最好的 不会那么轻易被现代的英国和美国主体民族形成包围圈,才是我们中华民族最好的出路,而且中华文化在那些国家已经根深蒂固,不用花太多心思已经可以影响他们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7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