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字,只为一座城池所有!你知道'亳'的由来和具体含义吗?_亳字念什么

由网友 hungteshun 提供的答案:

"亳"字是中国古代一个地名,也是一座古城的名称,位于今天的安徽省亳州市境内。该字的由来和具体含义与这座城池有关。

据史书记载,亳(bó)古城是周朝时期的一个都城,也是周王朝的首都之一。亳城的建立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就曾在亳城建都,并且在这里举行了一些重要的政治和军事活动。亳城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周朝和春秋战国时期。

根据《说文解字》的解释,字形"亳"由两个部分组成:上面的部分是"亠",表示盖头或顶部;下面的部分是"十",表示数字十。结合起来,表示一个顶部有十个的意思,据说是因为亳城的规模较大,城墙周长达十里(一里相当于约500米),因此使用了这个字来代表该城。

后来,"亳"这个字逐渐演变为一个意义更为广泛的汉字,代表了一座城池的所有权或归属。在古代文献中,经常可以见到"亳"字用来指代或比喻一个地方的统治者或掌权者,表示他对该地区的统治权力。

总的来说,"亳"字的由来和具体含义源于古代中国的一座古城,代表了该城的所有权或归属,并在后来扩展引申出更广泛的意义。

由网友 一老沈一 提供的答案:

"亳,只为一座城池所有"。的确,全国的地名中,只有安徽"亳州"带"亳"字。

说到 "亳的由来与含义",也确实是"说来话长"了。

"亳州",是南北朝时期的"北周"所置。

"北周",亦称"后周"或"宇文周"。郭威所建也称"后周",因此,前一个"后周"五代以后基本没人再称。

在"北周"之前,"亳州"是北魏所置"南兖州"。再往前,是春秋陈国的"谯邑"。

北宋《广韵》曰:"亳,国名。春秋陈地。汉为沛之谯县,晋为南兖州,后周为亳州。"

这是"亳州"的由来。

"亳"这个字的由来,就更久远了。

甲骨文中有"亳"字。

徐中舒先生说,甲骨文的"亳"字,"象人为之穴居形。殷代早期皆为穴居。(上部)象穴上正出之阶梯及其上覆盖之形,‘冂"象丘上累土之高,‘屮"象有横梁之榰柱"。

"榰(zhi)柱",即"柱砥"——"柱之根"。

徐先生有《黄河流域穴居遗俗靠——兼论地上建筑的由来》一文,以大量文献与考古成果为依据,证明了"亳"字的本义,如上面所说。

甲骨文中的"京""高""丘""亨"等字,可以作为这一论述的印证。

"京",《说文》曰:"人所为绝高丘也。从高省,丨象高形。"

《诗.大雅.公刘》云:"笃公刘,逝彼百泉,瞻彼溥原,乃陟南冈,乃觏于京。"郑玄《笺》:"山脊曰冈,绝高谓之京。"

甲骨文的"亨",亦为穴居之形,同上。居室即为止息之处,又为烹制食物之所,所以,其本义是"烹",进而引申为飨献之义。

甲骨卜辞怎么使用"亳"这个字呢?

甲骨卜辞中的"亳",一是商邑地名,如"后上九.一二"卜辞。二是"社",就是国家祭坛,如"京三九五0"卜辞所说"亳社"。

商邑地名之"亳",《史记.殷本纪》曰:"汤始居亳"。商汤居住在亳这个地方。

《尚书.盘庚》云:"盘庚五迁,将治殷亳。"郑玄注:"治于亳之殷地,商家自徙此,而改号曰殷亳。"

"亳社",不仅甲骨卜辞中有,《春秋》亦载。《哀公四年》:"六月辛丑,亳社灾。"《注》:"亳社,殷社。"可知,周灭商后,殷商"亳社"仍有保留。

后周,改"南兖州"为"亳州",很可能与"商亳"有关。

前面说到,商汤五迁,将商都搬到了"殷",称"亳""商亳""殷亳"或"亳殷"。

这在之前,还有"四迁"——仲丁迁隞、河亶甲迁相、祖乙迁邢、南庚迁奄。

北周置"亳州",治所在谯县,即今亳州谯城区;辖境相当于现在谯城、涡阳、蒙城、及河南鹿邑、永城。

第一,北周置"亳州"的定名,或许与"南庚迁奄"有关。

《竹书纪年》说:"南庚自庇迁于奄。阳甲即位,居奄。"

《左传.定公四年》曰:"因商奄之名,命以伯禽而封于少皞之虚。"杜预注:"商奄,国名也。少皞虚,曲阜也,在鲁城内。"

《括地志》曰:"兖州曲阜县奄里,即奄国之地也。"

北周"亳州"由"南兖州"改设,奄国之地在辖地之内,这可能是称"兖州"很重要的原因。

第二,北周置"亳州"的定名,或许与"文王三亳"有关。

《尚书.立政》云:"三亳阪尹"。孔安国:"亳人归文王三所,为之立监,故为三亳。"

皇甫谧说,三亳之"北亳在蒙"。

蒙城,亦属北周"亳州"辖地,由此而得名,也未可知。


当代学者,对上面说到的"奄国说"和"三亳说"的具体地望,有各种不同意见。

不过,这是现代人的视角和依据田野考古成果所进行的研究。北周那个时代,主要依据的是古文献和传说,由此来定名"亳州",完全可以理解。

由网友 树德汉硕 提供的答案:

注意:亳毫不同。

我先说我经历的事,四十年前我参加文科高考,插入一中学高考文科复读班,在中学历史里是讲有亳州的,可教历史的老师听说是文革中评上读大学出来的,他粗心亳毫不分,将亳读毫了,同学们都在窃窃而笑,历史老师还以为是他讲课讲得精彩,有声有色,十分得意呢。到了一九九七年,我代人去推销兽药,有机会到安徽走了几圈,淮南淮北,六安阜阳,宿州蚌埠,都走马看花跑个遍,当然我不会放过亳州了。在安徽,我与安徽人说安徽史历地理典故,很是得到皖人热情称赞与接待,惊讶我一个广西人会了解安徽许多事,许多他们本地人也不知晓。

现在的亳州,曾是亳县,居于皖之西北端,三面被河南的郸城,鹿邑,柘城,商丘,夏邑,永城包围着,南与涡阳,阜阳,界首,太和相望。亳州是我国现代三大药都之一,也是文化历史名城。传说,帝喾,商汤都曾在亳建都,亳分北、南、西三个,也传说是老子,庄子,曹操,华佗的故乡,真是地杰人灵,名人辈出之好地方,只是亳字不好认读,常让人读错。

亳,甲骨文是象有高楼暸望塔下的草粮仓库。亳是高字头,乇字底,乇象艸,是谷穗之形。亳就是一个大草粮仑库。亳曾为国名,春秋时属陈地,汉为沛之谯县,晋为南衮州,后周称亳。我到蚌埠总公读不正音引人笑,到合肥说庐州,东西肥河,到淮北说晏子,淮南狂寿县,亳州有意说毫,蒙城说牛,金寨话将军,都令我那些兽药好销许多,只是,很快我就退出,一别安徽山东江苏又廿几年了。在盱眙县住过一晚,看洪泽湖吃大闸蟹,我多想再一次到鲁苏皖豫游一游!

由网友 纯钧RHGL 提供的答案:

安徽亳州,著名的中药材集散地之一。

亳州为古邑,据说帝喾立都于亳,虽有记载,但那一类古籍基本没几句真话,都是逮什么谣造什么谣,并且经常把现实事件神话化,故而帝喾立都于亳之事倒也未可全信。

一般认为亳为汤都,也就是商汤曾立都于此。《六国表》记载:汤起于亳。《殷本纪》也载:汤始居亳。也就是所谓的"史公固以关中之亳系之汤矣"。

据说亳有三地,晋人皇甫謐又说:立政三亳。蒙为北亳,谷熟为南亳,偃师为西亳。

总之,亳州为古邑,这一点是没问题的。

至于"亳"名,源于其是一个产出和存储粮食、药草的地方。

我曾经介绍过,家字为什么用"宀"而不用"穴",简单说,"宀"主要体现的是"定居"这个性质。

亳字,则恰巧是"宀"演变成"亠"部首与"口"搭配,在字型进化方面的体现。

亳在甲骨文中的"人"字头,其实就是"宀"在古文字上的另一种形式,体现的也是"定居"这个性质。

其下的"口"或者说方块的形状,则代表仓廪,也就是"贮存"。《史记·货殖列传》有说:"汤止于亳",这也很明显表示了,亳邑在古代"仓储之地"的意义。

至于以下的笔画,不论甲骨文也好金文也罢,包括楚帛,都可以看得出来是表示植物。只是说,这个形象到底是表示粮食还是药草,历来众说纷纭。

直到今天,亳州依然是重要的中药材产出、存储和转运的据点。

结合古代的情况,疾病向来是势力发展的大敌。古人将亳邑立为都城,有利于得到珍贵的药材资源,这也就不奇怪了。

今天的亳州,亦是全国著名的大型药市所在。

只是比起曾经,现在倒是满见用淀粉、石膏粉调制入模造出来的冬虫夏草;聚氯乙烯塑料熔化入模制的金钱白花蛇、珍珠;套模具量产的千年人形何首乌;用莪术块茎加黄泥、明胶打磨出来的三七;灌骨胶的鹿茸;鸡蛋明胶的紫河车;猪蹄壳的穿山甲;葡萄皮染色的山茱萸;云木香染色的丹参;喷香精的老榆木疙瘩檀香;掺砖粉的红花;灌石灰的全蝎;拌明矾的土鳖;盐水泡出来的内金……

如果古代的亳邑也像现在这样,商汤一看,搞点好药忒费劲,恐怕就不会在此立都了吧。

由网友 echo92liu 提供的答案:

1、亳字读为<bó>,亳"字甲骨文出土于河南安阳的殷墟。这个字上下结构,由两部分组成。经专家鉴定,"亳"字是象形字。上面是高字的上半部分,表示高台,下面是一个"乇"(zhe)字,《说文解字》解释"乇"是一种草,原始谷物。"高"与"乇"组合起来就是个象形字,表示一座城市。下面是谷物,上面是高台,高台上还有高大的建筑。

2、基本释义:

(1)亳州,地名,位于安徽省。

(2)商汤时都城。

A、南亳,在今河南商丘东南,相传汤原居于此地

B、北亳,在今河南商丘北,相传诸侯拥戴汤为盟主于此地

C、西亳、在今河南偃师西,相传汤灭夏时驻扎于此地。

(3)罕见姓氏

在资料《姓氏考略》记载:亳,以地为氏也。说它是姓氏的来源,来自于古地名。有专家说薄姓不少是来自于古代"亳"姓的。据说在山东肥城还有少量的亳姓。

由网友 愿此生是个梦 提供的答案:

"亳"字是指河南省亳州市的古称,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座重要古城。据传说,商朝时期,商汤的儿子商均在此地建立了一个国家,称为"亳国",并将其都城命名为"亳"。后来周朝的文王攻打亳国时,亳国被灭亡,但"亳"这个字却一直流传下来,并作为该城的古称而广为流传。

在古代,亳州地区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曾经是多个王朝的都城所在地,如商、周、汉等。因此,"亳"这个字也成为了象征权力和地位的符号,并在历史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现在,亳州市为了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文化,已将"亳"作为城市品牌和文化标识,以此宣传和推广亳州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

由网友 一周一本书 提供的答案:

"亳"是地名,现在是指安徽的亳州。它最早出现应该是在帝喾时期,当时它也是一个城池,在现在的商丘东南面。到了商朝时期,成为了商朝的都城,相传商汤就居住在这里,并在这里发迹,所以最后定都也在这里。

到了春秋时期,根据《左传》的记载,亳成了这一时期一个小国——宋国的都城。

从字形上来说,"亳"是个会意字,是"宅"的变形。"宅"的意思是"本家""老家",所以"亳"的本意就是故都,也就是商朝都城。

商朝的时候,有三个"亳",即南亳、北亳和西亳。其中南亳位于商丘亳的南面二十二公里的地方,是商朝的发源地,也就是商汤居住的地方。当时商汤一族还是夏的诸侯,被分封在了这里。

北亳位于商丘之亳的北面二十五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后来商汤八次迁都迁到的地方,也是商朝跟各诸侯国结盟的地方。后来,这里也成为了春秋时期宋国的都城。

还有一个西亳,在商丘之亳西面二百八十公里的地方。

关于商朝定都于亳,《墨子》《孟子》和《尚书》中都有提到,这个地方其实也是因为商朝而出名的。据说帝喾是商王朝的祖先,他的后代世代居住在这里,后在这里发家,所以说,这里也算是商朝的福地,毕竟在这里建立的王朝,虽然关于这里有不少其他的地名说法,但流传下来的还是这一个,也是最有名的一个名字。

由网友 镇浪1054355145656 提供的答案:

亳字与毫只差一横,所以很多人经常念错,亳念b0、毫念hao,都是第三声。亳字它是一个形象字,它由高和宅组成的一个文字,也是高处宅地的意思。

安徽有个城市叫毫州,位于安徽的西北部与河南商丘交接,它也是曹操和华佗的故乡,虽然城市很小,由于是曹操和华佗的故乡,故名气自然也不小了。而且亳州有一个全国最大的药材市场,可能与华佗也有一定的关联。

由网友 味哎儿 提供的答案:

(毫字演变列)

毫,是高台建于毛地上的形象象形字。

考古学家有出土过大陶器,刻图绘有三尖山上有新月一弯的图案,阐释为亳形象。

毫的用途是祖灵牌供奉之所的称辞。

当时黄帝还没入中塬,仅炎帝与四少保的执政式。

炎帝,族长传承人。

四少保,族长通讯员或跟班差使人员。由蚩尤.祝融.共公.刑天担任。

这按,一天四地结构仿成。即天圆地方式。

天,浑圆一体。

地,按东.西.南.北.中分五向五位,而中无性不须叙,从而仅四向四方位叙出。此为地分四方现象。

(中间位不叙出)

因此,炎帝居中部偏东处,现为河南省淮阳市。

而,蚩尤居北方,掌冷暖,归水伯;祝融居南方,掌火水,归火伯;共公居东方,掌冶金铸器,归木伯;刑天居西方,掌兵器,归风伯。

一长老四少保,共祖灵牌供于炎帝居地,更东的亳。亳现在归安徽西的亳州。

这由,东为上位,西为下位,北为尊位,南为卑位决定的。现中国乡村礼上,仍背北朝南好风水式,屋内东为上手位,西为下手位式的。只不过文字词写述成,西为宾位,东为主位,从而宾主之位定下。

因此,到周朝,王居的京都城排次呈:

毫,淮阳,洛阳,咸阳。而嵩山为中,是查地观天之所。

(五岳地标图)

这由,东泰山,西华山,中嵩山,南衡山,北恒山,决定的。此为中国地标的五岳式。

实用上,亳奉祖处,淮阳族长处,嵩山观天察地处,洛阳冬王宫,咸阳夏王宫。

武则天废夏宫,移宫洛阳,宋太祖移入开封,明高祖移入南京,燕王夺权移燕京的现北京,可见王京都地直线式,仅明分叉了。

定都南京前,赵匡胤本选安徽凤阳,因水位太浅,才分叉改过长江定都南京的。

定都城有古训传承的,这同帝王可封泰山否有古传准则是一样的。只不过更多的被后世传用于帝王死后,谥号确定规则见于文字书上了。

(人王是天的儿子,仿天宫,但中间尖山不可大,才小的)

一族长四少保,被文学小说写成:一帝王,文武两大臣式了。而各少数民族现用成三长老各配制一组四少保式,口语说成三老四少。

现在全中国各地隆重重大礼仪次序与坐次排定,仍用东主人,西宾客,北尊位,南卑位的制式的。源头源于此。

下列图可供参考毫的含意:

(三尖山上一弯新月的陶器)

(陶器上清晰图)

(亭的实物形象,属亳变形实用式)

(毛为沙,才划成乇式,可三尖山实形形式)

(伊斯兰新月标志)

(伊斯兰标志旗)

(甲骨文上的亳形)

(古中国人建城时的图纸)

(另一块甲骨文上的亳样子,它引发踏足迹而生商传说的,把仓下鸟足认定了)

(金字的亳字,加强了踏玄鸟足迹而生汤的固定,鸟足,现考古应该是恐龙三趾足印遗迹)

悟空问答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03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