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月生有约 提供的答案:
古代普通地主日常生活非常克俭,人们称之为"穷老财"。
完全靠从牙缝里抠出点财钱,听我爷爷说我们村有个地主老财完全靠拣粪发家。
每年寒冬腊月都不闲着,整日背个粪篓子去捡粪,翻穿皮袄,狗皮帽子是标配,养10只鸡,几头羊,二头猪,三个儿子一个女儿,也不让上学,全部从小就拾粪干活,也不雇长工,农忙时雇几个短工,一攒上几个钱就去买地盖房,过得很普通。
有一年给二儿子说对象,早春时节,青黄不接,为了接待相亲女孩和媒婆不舍的杀猪,更不舍得花钱割猪肉,用家里的鸡肉包饺子招待客人,被人家好一阵嫌欠!
唯一好处的是古代普通地主的幸福指数很高,比现在的资夲家还高,內心的满足感十足,每年只要丰衣足食,牛羊满圈足矣,不会整日担心股票下跌而破产,不会担心产品质量下降,利润下滑,不会担心市场变化,工人闹事。
过去的地主只担心贼老天不给风调雨顺,当然天塌下来大家的,即使遇到灾年也有余粮可过,除非改朝换代,那就没办法了!
良田千顷,使奴唤婢,那就是大地主了,如刘文彩之流,有丫环伺候,有长工帮佣,甚至有私人武装看家护院,则为少数!
由网友 九戒哥哥 提供的答案:
不说别人,说说俺家吧,奶奶说俺家有一百六十多亩田,那个时候都上农家肥,水稻收成底,一亩田也就收三四百斤粮食,家里有二个长工,一个照顾田地,一个放俺家的四条牛代做杂活,家里有一口十五亩左右大的水塘,天干时抗旱,平时养鱼,每当家里来客人时我爷爷就背着打渔网走塘埂上打一遍网,中午就有菜了(塘现在还在,每年过年时可以拉千把斤鱼大家分)家里因为每年可以收几万粮食所以就开了个烧酒坊,酒对外大量卖,自己家随便喝,俺爷爷每天早上起来吃的早餐是奶奶烙的油馍和稀饭汤,下饭菜是奶奶做的老咸菜也没有什么油,每年杀一百多斤的猪一到两条,二三十斤猪油全家十几口人吃一年,听奶奶说那时候俺太爷爷就知道省钱买田,一日三餐咸菜,青菜是主菜(来客人吋除外",可见那个时候地主家买田买地也是自己刮牙花子从嘴上省下来的钱。
由网友 开朗风声ww 提供的答案:
我家是山东的,听我母亲讲。她们村有一个周姓地主,家里到临近解放时攒下了280亩地,按照当时的政策,够得上大地主的成分。周家有四个儿子,加上老头算是五个壮劳力,前面三个儿子老头没让上学,三个儿子加老头一门心思在家务农,只有四儿子在县城读书,说是在中学就加入了地下党,中学毕业后跑到山里参加了八路军。到48年底,老四带着两个警卫员回到家乡。劝他爹娘和三个哥哥把地分给村里的穷人……一家人都不同意,特别是他父亲和大哥拼死反对……老四一看好说歹说就是说不通。突然从腰里拔出手枪,子弹上膛枪口顶上他大哥的脑壳问:咱家的地你们到底是分?还是不分?如果同意分,咱们还是一家人,如果不同意。我先一枪崩了你,从此咱就是两路人!
这时他爹"噗通"一声跪了下来。声泪俱下的说:"儿啊~别人家的事咱不知道,咱家啥情况你不清楚?为了给你哥几个多攒点家业,每年秋收过后咱家都要开个家庭会,这是从俺爹那时候就兴下来的规矩。每年我都要问你们,今年收成还行,现在就问馁哥几个,咱明年是继续喝稀的还是吃稠的?如果喝稀的,咱家今年收的粮食卖了可以置二亩地。如果吃稠的,那明年咱家就买不了地了……馁哥几个都答应喝稀的。咱家的地就是这么一点一点攒下的。记得不?馁隔壁二婶子家的鸡飞到咱墙头,馁爷爷拿土磕垃拽鸡,土磕垃扔到馁婶子家去了,他都心疼的吃不下饭……"
据说。后来周家的四儿子又来了几趟,给家里讲革命的道理和全国的形式。最后在临解放的前夜把地都分给了村里的穷人。解放后划成分。周家被划成开明地主,在后来的历次运动中都没有受到牵连……
(本回答属于原创作品)
由网友 洋车子98 提供的答案:
俺们皖北小镇过去有一户地主,算一下跟我们家同宗,家里有百十亩地,早晨天不亮下地干活,一辈子舍不得吃穿攒够一亩地的钱买一亩地,后来划成分为地主,他家三个儿子我一直喊舅,有一年老大媳妇因为难产舍不得输血结果死去,后来他拉扯几个孩子修车子农具,老了自己近点杂货来回赶集买卖,全部是步行,一次跟儿媳妇生气,过了头发狠话说我也喝酒吃肉,一天一瓶啤酒吃半斤猪头肉,死后在床下翻出来折合四十多万的现金与借贷条子以及存折。老二到了三十多才找个寡妇结婚,开着杂货店,一辈子省吃俭用,饭店从来没去过,人家烧煤他就要邻居家不要的麦秸烧,记得馒头两毛的时候,他说这个自己蒸一个省八分,不抽烟不喝酒今年也七十多岁了前一段时间又买了两间商铺。老三一辈子也开杂货店,不知不觉的不停的买铺子,前几年不知道上了那跟筋了听说搞传销骗了几十万,省吃俭用,住的楼瓦雪片的,前一段时间晚上看他满大街捡商户丢弃的废纸包装袋,说实话他们一直本本分分的活着,从不乱花一分钱,想想他们的先人成为地主也是如此有中国人传统的勤俭自强,他家现在这一代依旧这样,每一个孩子不太与其他的人混一起吃喝,门事关系照处,就是没有看到他们吸烟喝酒玩牌,看到的依旧是不停忙碌,从他们的身影可以看到他们的的先人的背影,我想这是我所了解的一户外婆家邻居地主。
听奶奶说,她陪嫁就有三里地的队伍,后来我爷爷一天输完所有的地吊死在村口,那一年我爸11岁四叔八岁,后来赶上土改,我家划为贫农,我爸哥四个全当了军人,根正苗红的贫苦大众。
时代与历史造就了一切命运。(真实的发生)
由网友 用户香山之声 提供的答案:
过去的普通地主本来就是靠省吃俭用存了一点钱,买了一些土地,耕牛及农具才够格当了地主,因为不算好富裕,生活也只是普普通通,相比之下,比纯粹的农民经济活便些,平时生活也要好些,特别是在灾害年间及每到粮食青黄不接之时不缺吃的,在穿着上要好点,如果是遇上了战乱,同样也是倒霉的货。
由网友 吾本真人 提供的答案:
提古代地主谁知道,你就问解放前的地主就是了。
对于地主生活我是知道点的。因为我外公家就是地主,但有我的时候外公已去世了。
我不是因为外公是地主就说地主好话。凭良心说,地主和普通老百姓没什么区别。只不过家里多几头骡子几头马,几挂车,几十亩地罢了。你想想一个纯粹靠种地生活的地主,按那时的粮食产量能有多少收入。我觉得那时不缺吃不缺穿就是地主了。
改革开放前,一提地主就是花天酒地,穿绫罗绸缎,住高大门楼,手拄文明棍,后跟狗腿子。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让人一看就恨不得食其肉寝其皮。其实这都是时代宣传的需要。这种地主有没有?有,就是恶霸地主。但是极少数,就像我们扫黑除恶的村霸、矿霸、市霸,在什么时代都不是好人。
一般的地主人家每日生活也很勤俭。像我外公家,开着油坊也舍不得吃油,多是用油渣炒菜,粗细搭配,很少有肉吃。说句你不信的话,因为雇工是客人,地主家人都不如雇工吃得好。有时雇工吃完了家人才能吃。
其实,现在一般家庭的生活都比过去地主生活得好。
由网友 翻开历史书 提供的答案:
我很早以前就写过一个文章:古代普通人的日子是非常难过的,几乎难过到了大家无法想象的地步了。不过肯定有很多人一定以为:古代地主的日子肯定是非常好过的。
大家肯定感觉古代的地主家里应该是:房子好多间、家里面有各种长工,短工甚至是佣人、田地多的无法想象、甚至老婆也可以随便娶等等。这里我要帮古代的普通地主们说一句公道话,其实他们过得也不是很好、也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高大上。
我们的历史资料或者历史书有一个特点,大家只要翻开历史书一看的话就会发现:绝大部分记载的都是帝王将相的事情、都是古代上层的事情等等。
我们的历史总体上是一部宏大叙事的历史,基本上很少提及普通群众,甚至连普通地主的生活都几乎没有提起过。
古代普通群众的生活那是无比苦逼的,几乎跟现在普通人的生活有着天壤之别了。古代的统治者们为了大位稳定着想,他们想出了一系列的办法来对付底层的群众。
我说句不太好听的话,现代普通人要是跑到古代去生活几年的话,估计会直接疯掉了。
我们首先来分析一个问题:古代人的生活到底有多惨呢?我个人观点,古代人的生活主要惨在了四个方面。
第一、生活水平肯定是严重的不咋地
古代很长一段时间实行的都是小农经济的模式,这种模式的最大特点是:一亩三分地过一生、老婆孩子热炕头。古代的亩均产量是非常低下的,主要是生产力不发达、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也比较弱。
说白了就是:古代人连吃饱饭都是一种奢侈,一到灾年、荒年、战争年代的话,那就是饿殍满地、赤地千里的存在了。一般交完了各种苛捐杂税、受完了各种盘剥以后,能混个不饿死也就算万幸了。
大部分人应该听过一句话:我们古代几千年来都没有彻底地解决吃饭问题、温饱问题、历朝历代皆如此。一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的时候,我们才彻底地解决了吃饭的问题。
第二、古代绝大部分人一辈子都没有出过县城
现在大家一到了节假日或者休息的时候,往往都会出去旅游了。出市、出省都是很正常的情况,甚至出国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可是古代人却没有这么好的流动环境了,大部分人一辈子估计都没出过自己所生活的县城。这其中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古代交通不发达、旅馆比较少、能带的干粮有限,实在是不利于出远门和旅游的。
二是,古代统治者们是严厉禁止人员流动的,古代社会管理手段有限,没有那么多的监控和大数据管理法。一旦人员大量流动的话是不利于统治的,例如:出门一定要有路引,也就是官方的通行证,要不然就会被惩处甚至杀头的。
第三、古代人的生活是非常压抑的
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那是严重不足的。这样的情况下,老百姓们几乎没有任何娱乐活动和娱乐手段了,往往"造人运动"就成了唯一的娱乐措施了。
古代人没有电,大家知道现在离开电力几乎是不可想象的事情了,可是古代人那是完全没有的。另外古代历朝历代几乎都实行的是:宵禁政策,一般到了晚上是严禁出门的——夜生活那就完全是没有了。
其实还有更加重要的一点:古代人几乎处于没有任何权利可言的状态。任何事情都是官家说了算、官家就是天就是父母了。老百姓们受了委屈、受了不公正的待遇往往没有任何申诉的通道。
这也是导致古代起义不断的一个重要原因:平时没有化解矛盾和发泄不满的渠道,一旦积少成多的话也就出来反了。
第四、古代社会几乎是处于"死水一潭"的状态
古代人的上升渠道那是严重有限的,想当官、想出人头地的话没啥好办法,只有科举一条路可走。可是科举考试时间长、录取率低,如果没有一定的智慧以及超强的毅力,例如:范进;当然没有财力的话也是根本无法实现阶层跳跃的。
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是非常的森严的,什么人穿什么衣服、住什么样的房子、娶几个老婆都是有着严格规定的。古代的阶层也是比较固化的,很多朝代明确规定了:父亲干什么、儿子就干什么;一出生往往就决定了自己一生的江湖地位了,例如:明朝的匠户、佃户、兵户等等。
总之一句话,古代普通人的生活那是非常、极其的悲惨、压抑、甚至是失去人的基本权利的一种生活状态了。
既然古代普通人的生活是如此的悲惨,那么古代普通地主的生活又是一种什么状态呢?
首先我想说的说:关于地主这个定义其实是非常广义的一个定义,也基本上没啥数据论证的。这是一个相对新的名词、是在近代为了某些目的而被发明出来的而已。
按照广义上来定义的话,地主应该就是有很多土地、然后不用干活,基本靠收租来生活。如果类比现在的话,应该是家里有很多套房子,然后靠收房租生活的这些人了。
严格的来说,古代的地主应该分为五个档次:
1、历史上最大的地主无疑就是皇帝了,他们富有四海,不是有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吗?皇帝就是历史上最大的地主。
2、历史上第二大的地主们就是:那些皇亲国戚了,例如:王爷、驸马、国舅、外戚们了。这些人很多是有封地的、或者被安置在某一个地方。
如果拿明朝举例子就比较经典了,明朝的王爷到了后期有好几万人,有的王爷有几十万亩土地。明朝到最后的财政崩溃很大一部分就是王爷太多了、已经养不起了。
3、历史上第三大地主们就是:那些官员了。这些官员们在任职时候会大量置办土地,然后退休以后皇帝还会赏赐很多土地供其养老的。例如:明朝的徐阶以前是首辅,这哥们退休后土地少说也有十万亩以上。
4、历史上第四大地主们就是:那些有功名在身的乡绅们了。这些人一般和官府关系不错、因为有功名在身可以不交租或者少交租,这样长期下去就会积累很多的土地了。
最后一类所谓普通的地主其实是比较苦的,他们辛辛苦苦地干活、省吃俭用积攒下了几亩薄地而已。例如:白鹿原电视剧里的白嘉轩就是这样的"地主",他们省吃俭用、他们也要干活的。这种地主应该属于劳动致富吧!
普通地主其实也是"穷苦人家",这些人靠着几代人奋斗攒下了点田地,然后雇佣几个长工、短工而已。他们自己也要起早贪黑地干活的,其财富也最多比底层农民稍微多一点罢了。
举个我自己的例子:我爷爷的父亲就是解放前的一个小地主了。按照我爷爷自己的说法:家里面其实也没啥大钱、地也只有几十亩而已。平时的日子基本上属于是:省吃俭用、粗茶淡饭的状态。
家里面雇了两个人:一个长工、一个短工;这两个人的主要工作还是负责种地以及做一些杂活等等。一般到了过年的时候会杀一头年猪,二三十斤猪油全家十几口人吃一年。
我爷爷说他父亲最大的爱好就是:省吃俭用的买地而已,平时几乎没有剥削和压迫过任何人。其实普通地主根本就不具备压迫人的能力,手中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多少权,又能压迫谁呢?
后来的后来,我太爷爷的日子那就可想而知了、我爷爷的日子也可想而知了。具体的我爷爷跟我说过好多次了,一个惨字可以完全概括和形容了——细节我就不说了、也不能说了。
最后我想说,古代普通地主其实也是可怜之人,平时的日子也并没有电视剧里面拍得那么夸张。大家一定要知道的是:古代是一个权力型的社会,地主仅仅有几亩地而已,那是不可能混得有多好、生活水平有多高、江湖地位有多厉害的。
由网友 夕颜浅夏o 提供的答案:
听我母亲说,我村里的地主和地主成年孩子都和长工一块下地干活,地主婆和地主闺女儿媳妇在家洗衣裳,做饭。我们那里都是用玉米面摊煎饼,熬小米稀饭,也蒸馒头,烙白面单饼,擀面条。吃饭时分两样饭,地主,地主儿子,长工吃一样的饭,一般早上喝小米粥,煎饼,咸菜,中午和晚上吃煎饼和炒菜,农忙时吃面条和烙单饼馒头。地主婆,闺女和儿媳妇吃一样的饭,早上和地主们一样,中午吃玉米窝头,煎饼,咸菜,没有炒菜。
由网友 德州九天电脑超市 提供的答案:
山西地主家,那时候地主家女娃子每顿只吃一碗饭,不让吃饱,因为早晚是别人家的人,就不浪费粮食了。过年时,只有男娃子有新衣服穿,女娃子没有!地主从不在外面上厕所,要在自己家上,好留有农家肥!早上起来也是穿个大黑棉裤,去外面用筐子拾粪,拾完粪再回家吃饭!等一解放,呵呵,地全给分了,[大笑][大笑][大笑][大笑][大笑]
由网友 朴实光束z 提供的答案:
陕南丹凤县资峪有个戴姓地主,每次进城上街都要担一担柴禾售卖,:他的家距县城近二十里,且都是山路很不好走,而他上街时肩负重担,则脚穿葛麻鞋,回家时柴己卖出,则脱下鞋拴在扁担上,光脚板走回家,害怕浪费了鞋子。而资峪一条二十多里长的山沟耕地,山林都是他家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07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