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网络务工人员 提供的答案:
孙武(约公元前544年—约公元前496年),字长卿,是中国春秋时期吴国的将领和军事家,被尊称为"兵圣"。他精通军事战略,曾经亲自参加过多次战争,因此对于战争和军事有着非常深刻的见解和理解。他在军事生涯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智慧,这些经验和智慧被他整理成了《孙子兵法》这部著作。
据传,孙武的家族是吴国的贵族,他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后来,他成为了吴国的军队中的一名将领,曾经担任过重要职务。在他的军事生涯中,他参加了多次战争,包括对抗楚国和越国的战争。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曾经率领吴军多次获得胜利。
孙武在军事上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思考,他认为战争是一种艺术,需要精确的计划和策略。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和原则,如"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以逸待劳"、"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等,这些思想被后人广泛应用于军事和非军事领域。
孙武是中国古代的一位杰出的将领和军事家,他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世界上最古老、最杰出的军事著作之一,对于后世的军事和非军事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网友 德友之书斋 提供的答案:
谢邀。
在‘"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已经做出了回答。
孙武一生主要干了两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一是辅佐吴王阖闾成春秋五霸之一;二是留有《孙子兵法》十三篇传世而光照千秋。
一、孙武其人
孙武,即孙子,字长卿,齐国人。春秋末军事家,兵家的创始者,被誉为"兵圣",并称之为"古代东方第一战略家"(赵文博《中国通史》以下简称《中国通史》)。孙武原为齐国田氏的后裔,年轻时很想有一番作为。
(1)、辅佐吴王阖闾成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15年,周敬王五年,齐景公三十三年,齐国内乱。孙武时已30岁,恐受株连,挈妻子奔吴,隐于穹窿中,潜心研究军事,写作兵法,最终著成《孙子兵法》十三篇。
后经吴国重臣伍子胥向吴王举荐:孙武"幼通兵法 造诣很深,自己著述,写有《兵法》十三篇。…如果能得到他当军师,吴国可以无敌于天下。"(赵文博《中华上下五千年》)
孙武向吴王阖闾进呈其所著《孙子兵法》。
此时吴王阖闾正立志称霸天下,大力搜罗人才,采纳良策,因此器重伍子胥及重用孙武,并封孙武为上将军,号为军师,责令其操练部队,以不断提高将士的战斗素质和作战能力。期间孙武‘"练兵斩姬‘"竟传为一段佳话。
待吴富国强兵之时,吴王倾全国兵力,交给孙武、伍子胥等伐楚。在孙武的指挥下,吴军昼夜兼程,直扑楚国东北境,吴军因深入敌境,无不置死地而后生,最终楚军全线崩溃,孙武抓住战机,迅速强渡汉水,直捣郢都,几近将楚国覆亡。
在这场战争中,孙武指挥数万吴军,以少击众,大破楚军20万,五战克郢,表现了高超的军事指挥艺术。经此一战,吴国声威大震,楚国受到了立国以来最大的打击。《中国通史》。
终使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吴王阖闾"把第一大功归给孙武。"《中华上下五千年》。
史评:‘"春秋之际,要盟之主。阖闾信其威,夫差穷其武。内果伍员之谋,外骋孙子之奇。胜强楚於柏举,栖劲越於会稽。‘"
(3)急流勇退
孙武精通韬略,有鬼神不测之机,天地包藏之妙。待其功成名就之后,遂隐遁山林,从此史无所记。正印证了孙武自己那句名言‘"兵者诡道也‘"《孙子兵法- 计篇》。反观伍子胥未听所劝,不知进退,最终落得个自杀身亡的悲惨下场!
有史赞曰:孙子之才,料敌如神,大伸于楚,小挫于秦。不授爵禄,知亡知存。 身出道显,身去名成;书十三篇,兵家所尊。
二、旷古烁今之《孙子兵法》
孙武所著《孙子兵法》十三篇,是我国古代兵学文化最早、最杰出的代表,被誉为世界军事理论"瑰宝"而流芳百世!
《孙子兵法》大体总结了春秋时代重要军事斗争经验,经过较长时间的流传和不断的加工润色,到战国中叶才整理成书。这部军事哲学著作历来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五经七书》之首。
它总结了春秋时期的战争经验,创立了军事理论。他认为决定战争胜败有‘"五事‘"(道、天、地、将、法)、‘"七计‘"(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计篇》主张‘"道‘"(即政治的修明)是决定战争胜败的首要因素。提出‘"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谋攻》的战争指导原则。强调要力争战争的主动权,致人而不致于人。通过奇正之变,因敌而致胜。认为‘"兵无常势,水无常行,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谓之神‘"《虚实》。这些论述具有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孙子兵法》的问世,是世界军事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公元7世纪时,便传到日本。18世纪以后,又被译为法、英、德、俄等多种文字,受到各国军事理论家的高度赞扬,他们公认"孙子是古代第一个形成战略思想的伟大人物"《中国通史》。
《孙子兵法》十三篇,是超凡入圣之孙武给后世留下的最宝贵遗产,它其中包含的战略思想至今仍具有重大意义!
由网友 历史甄有趣 提供的答案:
孙武(约公元前545年-约公元前470年),字长卿,是春秋末期齐国人,他的伟大创举在于一是用三万吴军五战五捷、攻入楚国都城郢城,几乎灭亡楚国,后世称其为"兵家至圣"、 "东方兵学的鼻祖";二是编写了《孙子兵法》十三篇,被誉为是"兵学圣典",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影响深远。
如果说孙武是怎样一个人,那就要从他的一系列事迹中来说明了。
一、 斩姬练兵
伍子胥向吴王阖闾推荐孙武,为印证孙武的才能,吴王阖闾挑选了一百多名宫女让孙武进行演练。孙武分别让吴王的两名宠姬担任队长,并三令五申说明军令。开始演练时,两名宠姬及宫女们嘻嘻哈哈、不听指令,孙武便下令杀掉了两名宠姬,并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再训练时,宫女们跟着指令进退击杀、整齐划一。吴王于是拜孙武为大将,军权全权交由孙武指挥训练。
由此可以看出,孙武治军严谨、训练有素、不畏权贵、随机应变的军事本领。
二、 克楚郢都
孙武以3万吴军千里奔袭,深入楚国腹地,在汉水与20万楚军形成对峙。楚军凭着自己优势的兵力制定了作战计划,即主帅令尹子常率楚军主力坚守汉水,老将沈尹戌出奇兵迂回到吴军后方,断其后路,再前后夹击共击吴军。不料子常擅自改变作战计划,主动渡过汉水出击吴军,结果在柏举(今湖北麻城) 一带遭到吴军伏击,楚军大败,吴军五战五捷,顺利攻入楚国都城郢都。
由此看出,吴国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助下,民富国强、日渐强大,吴军顺利攻入楚都绝不是凭一时的运气,而是吴国君臣上下一心、互相信任,孙武指挥得当、谋略超常的军事水平。
三、《孙子兵法》
《孙子兵法》是孙武编纂的兵法著作,全书6000字左右共十三篇,包括《始计篇》、《作战篇》、《谋攻篇》等。其中如"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兵者,诡道也"、"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等等,可谓是字字珠玑,言之凿凿,哲理深邃,意境深远。
《孙子兵法》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兵书,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军事著作。它的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观,是中华文化伟大的军事瑰宝,被誉为"兵学圣典"。 李世民赞其为"观诸兵书,无出孙武"。
其实当时在吴国还有一个与孙武对立的反面小人—伯嚭。伯嚭是属于贪财好色、溜须拍马、争宠邀功的小人一类,靠着 "想君王之所想,急君王之所急" 与巧舌如簧的本领先后得到两代吴王的恩宠,官至太宰。
伯嚭经常怂恿吴王奢靡享乐、歌舞升平,还力主吴王夫差修建王宫姑苏台,更为卑鄙的是收受越国的金银珠宝,通敌卖国,处处为越国勾践说话,还通过越国向吴王夫差献上西施、郑旦两位美女,吴王逐渐荒废政事,沉迷于声色歌舞之中,放松了对勾践的警惕。
伯嚭还在吴王面前诽谤相国伍子胥,伍子胥为人公派正直,为吴国鞠躬尽瘁,最后被吴王给赐剑自尽了。这还不算,伯嚭还排挤孙武,看尽人世的孙武最终退出朝政,辞官归隐了。而吴国最终也在伯嚭的挑唆下被越王勾践打败,国破家亡了。
能够使小小的吴国民富兵强、以弱胜强;能够使吴王高瞻远瞩、雄心壮志;能够与伍子胥将相一心、相辅相成;能够令小人胆战心惊、诸侯称臣求和,由此可见,孙武不仅人品正直、忠于吴国,而且军事本领高超、思想超前,后世也评价极高。
由网友 柳影爱阅读 提供的答案:
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思想家,哲学家,战略家,天下一人,无出其右。
世界上有三大军事经典,孙子兵法,战争论,五轮书。
其中,战争论通篇是讲战场如何取胜,就战争论战争,是西方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
五轮书本是讲剑道,引申出军事思想,而且深受中国哲学的影响,分为土、水、火、风、空五卷。
只有孙子兵法时立足战争,讲到战略的高度,升华到政治和哲学层面,
他最伟大之处在于提出慎战,兵者,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
庙算,战争之前,通过力量对比计算,胜负已判,不必妄动干戈;
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用政治博弈,攻心为上。
看出战争的残酷,洞悉战争政治的延伸,既然不可避免,就用最小的代价,最少的牺牲解决争端,这是战争最大的人道。
孙武是兵圣,凡是在历史上超凡入圣的,都是了不得的,因为英雄豪杰,帝王将相无数,在某个领域的圣就只有那么几个,尽管中华上下五千年,人才济济,年度跨度大,不同时代的是没有办法评出高下的,但是没有办法,评选标准很高,比如说,医圣张仲景,画圣吴道子,武圣关羽。
孙武的孙子兵法不仅是影响中国几千年,后来的战争战略和兵书思路基本上都在孙子兵法的框架体系中发展延续,还传播到西方,成为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部是战争论和五轮书,战争论洋洋洒洒近百万字,没有耐心的人是不会去看的,五轮书全篇就是在讲剑道,想引申到打仗上面还是需要很好的想象力的,唯有我们的孙子兵法,全篇只有六千多个字,言简意赅,深入浅出。
由网友 徐范范懒人 提供的答案:
大名鼎鼎的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也就是我们耳熟能详《孙子兵法》的作者,人称孙武子,孙子。
赫赫有名的吴楚之战,孙武指挥吴国三万之师,深入楚国,五战五捷,为吴国立下了汗马功劳。
可见孙子在军事上确实有过人天赋,在他归隐田园时都能写出《孙子兵法》这样为世人所惊叹的军事著作。但好朋友伍子胥被杀,自己也郁郁寡欢而终。
虽然结局不太好,但孙子的军事才能不仅在中国,甚至是在全世界都有深远影。
由网友 豪仔的房子要装修 提供的答案:
优秀的军事家,战略家。《史记》记载他生在齐国,因其祖父和父亲都是齐国将领,所以青少年时接受了大量的军事熏陶,阅读了大量的兵书。孙武自幼聪慧睿智,机敏过人,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富有创见,而且特别尚武。每当孙书、孙凭自朝中回到家里,孙武总缠着他们,让他们给他讲故事。他特别喜欢听打仗的故事,而且百听不厌。时间一长,在一旁侍候孙武的奴仆、家丁也都学会了。于是,当祖父和父亲不在家时,孙武就缠着他们给他讲。 成年后对军队作战有很深的造诣,然而在齐国没有被重用,便到吴国和伍子胥一起辅助吴王南征北战,威震各方诸侯,几乎将楚国灭亡。晚年著有我国最早的兵法《孙子兵法》。
由网友 痴人十三郎 提供的答案:
孙武这个人吧,一生可以用两句话来形容。
第一句是:
惊世才华一生只酬知己老友
孙武就是孙子呀,《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原作者呀,兵家的创始人之一,跟孙膑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跟《孙子兵法三十六计》也没几毛钱关系。
孙武是山东哪里人,这个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一个朋友叫伍子胥。
伍子胥大家都知道,春秋时期的头号复仇男神,爱玩鞭子的白头翁。
伍子胥是孙武的好朋友,知道他有才华,就把他推荐给了当时的吴王阖闾,伍子胥是丞相,孙武是大将军,这也是将相一心啦。
吴王阖闾就是那个安排专诸刺僚的那位,也是吴国败家子夫差的老爹了,历史上也是一代霸主啦,狠角色。
阖闾大王说,侬伍先生都是好朋友好不啦,但推荐过来也不能不试试就封个大将军吧。这么着吧,看我这帮爱妃没有,帮我训练训练,让她们能规规矩矩出个操,能听我话就行。
乖乖,这帮爱妃,跟现在直播间的网红差不多,让她们卖个萌,还行,当兵打仗,视死如归不比登天还难。全场都等着看孙先生笑话。
孙武二话没说。领命下了操场。还安排大王最宠的两妃子当队长。
实际练起来,这帮宠妃嘻嘻哈哈半点不成样子。
孙武立马执行军令,当众将当队长的两个宠妃斩首。
要知道这可是当着吴王的面斩的,吴王发现后,愣是没有挡住。
打这之后,那帮美人指哪打哪,让站队就站队,让往东不敢往西,没有半分迟疑。
孙武回来向吴王复命:从现在起,这帮美人将为大王赴汤蹈火
吴王气得直嘬牙花子,我的美人呀。。。。
不过,这人确实有胆有识,是个人才。于是吴王便拜孙武为大将。
后来孙武在吴国与楚国的战争中,五战五胜,最后甚至攻了楚王国都郢城,后世只有乐毅才追得上这个战绩。让伍子胥如愿鞭了楚王的尸。要不是有人在秦国哭了七天七夜搬来救兵,楚国已经灭了,也就没有战国时卖萌的楚国了。
不只如此,大名鼎鼎越王勾践剑的主人越王勾践,也是败在他和伍子胥的手下,不得不卧薪尝胆了10年。
后来,败家子夫差杀了伍子胥。孙武随即退隐江湖。
孙武是兵家的始祖,著有的《孙子兵法十三篇》系统全面的讲述如何用兵,不光是军事理论家,也是军事实践家。但是他本人却是个和平主义者,并不主张动兵来解决问题。他认为"上将伐谋,其次伐交,再次伐兵,其下攻城"认为用兵是最后没有办法的办法。可惜在春秋战国时期,尽是野心与利益的争夺,一代兵神只有郁郁而终。
这就是他人生的第二个评语:
武者的心,在于止戈!
由网友 城东往南 提供的答案:
孙武也就是孙子,出生于约公元前535年,字长卿,后人又尊称孙武子,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曾祖、祖父都是齐国名将。受家庭的影响孙武从小就喜欢兵法,盼望能有用武之地。但齐国的纷争和内乱使孙武18岁时便离开齐国,到了吴国。
到吴国之初孙武先在吴都(今江苏苏州)郊外隐居著书,等待时机。公元前515年,吴王阖闾即位后遍求人才,想成就霸业。大臣伍子胥便将孙武推荐给了吴王,孙武将写成的兵法13篇献给吴王。吴王看后赞叹不已,他要孙武实际演练一下看看效果。为了考验孙武的才干,吴王没有给孙武士兵,而是交给他180名宫女让他操练。
孙武毫不在意,他将宫女分为两队,让吴王最宠爱的两位美姬做队长,带领宫女听令操练。孙武向宫女们讲完操练口令之后,便命人擂鼓操练。但宫女们根本不听他的口令,只觉得好玩儿,大笑不止,队形也变得大乱。孙武立刻下令将两名美姬队长斩首,以肃军纪。吴王吓得赶忙派人传令给孙武:"寡人已知道将军善于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姬,寡人吃饭都不香了,请赦免了她们吧。"
孙武却以"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斩杀了吴王的两名美姬,然后又任命两人做队长,继续操练。这次很快将宫女们训练得进退有序,阵形严整。
吴王虽然失去了两名爱姬,但最后还是拜孙武为将军,因为他知道孙武是帮助自己成就霸业的难得的将才。在这方面,吴王还是有一些气度的。
公元前512年,孙武随吴王和伍子胥征讨楚的属国钟吾(今江苏宿迁东北)、舒(今安徽庐江县西),连战连胜。阖闾就想乘胜直捣楚国都城,孙武却劝阻道:"楚军现在还不能轻视,况且我们现在灭掉两国之后已经很疲惫,应该收兵休整,待机再战。"阖闾于是班师回国。
伍子胥和孙武确定了扰楚疲楚寻机破楚的战略,然后组建了三支精锐军队,轮流袭扰楚国边境。在第一支军队袭击时,楚国便调集主力迎战。但楚军一出,孙武却率吴军撤退了。当楚军刚返回时,吴国派出的第二支袭扰军队又开始了行动。这种车轮式的袭击战搞得楚国被动应付,军队疲惫不堪,国力也消耗严重,致使一些小属国纷纷叛离,吴国却在袭扰中大有收获。
公元前506年,孙武又运用长途奔袭灵活机动的战法打败了楚军。当时,楚国围攻吴的属国,即一个小国蔡国。孙武率领3万精兵,乘船逆淮河而上救援。楚军见势不妙,赶忙退兵,在汉水设防。没想到孙武却突然弃船登岸,从陆路奔袭楚国腹地,给楚军来了个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但孙武并没有用全部兵力奔袭,而是精选了3500人做先锋,披坚执锐,轻装疾进。等到了汉水东岸,楚军迎击时孙武又领兵后撤,引诱楚军追击,三战三胜。此后两军在柏举(今湖北麻城东北)决战,孙武用先发制人的战术冲乱了楚军的阵脚,然后吴王率领主力攻击围歼,又大获全胜。以后孙武用半渡而击、乘楚军用餐时攻击等灵活战术打得楚军毫无还手之力。
因为孙武的神勇指挥,从柏举之战到占领楚国国都郢,吴军只用了十天的时间,楚王仓皇而逃。孙武以3万破楚军20万,成为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
公元前496年,越王允常去世,新王勾践继位,国内还未完全稳定,阖闾觉得有机可乘,他不听孙武劝阻,在准备不足时就匆忙出兵。结果大败,阖闾也因伤重而丧命。
太子夫差继任吴王后,孙武和伍子胥一起整军备战,在公元前494年终于击败越国。
当时,勾践领兵从水路进攻,夫差则以十万精兵迎战,孙武和伍子胥夜里派出疑兵,在两翼举着火把助势攻击,夜幕中火光照亮了天空,向越军包围过来,加上喊杀声,致使军心动摇,在吴军的猛攻下越军全线溃败,勾践退守到会稽山,只得向吴屈辱求和,夫差最后没有听从伍子胥的劝告,而是和勾践议和,养虎为患,后来又放勾践回国,纵虎归山。在夫差到北方会盟称霸主后没几年,吴国便被卧薪尝胆恢复元气的勾践灭掉了,夫差也落得个自刎而死的悲惨结局。
孙武虽然帮助吴国建立了霸业,但夫差日渐骄横,不听忠言信谗言,逼死功臣、忠臣伍子胥,孙武见状寒心而退,知道自己想辅佐吴王统一南北的大志已无法实现,为免遭杀身之祸,便隐居深山,修订他的兵书去了。
孙武之所以被后人所称道,最主要的还是他留下的那部兵家圣典——《孙子兵法》,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却包含了丰富的军事思想,这使他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伟大的军事家。
孙武的军事理论不仅对现在的军事方面有重要影响,日本还将他的兵法用到了商业方面,1990年还被用来指挥高科技的现代化战争——海湾战争。所以,孙武被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一致尊崇为"兵家之祖"是当之无愧的。
吴王阖闾三年,阖闾与伍子胥、伯率领军队攻打楚国,攻克舒这座城池,并消灭了先前逃亡楚国的烛庸、盖余两人。阖闾想趁势攻入郢都,孙武阻止说:"不行,太劳扰民众,应等待时机。"四年,又伐楚,占领六和潜这两座城池。
六年,楚国派子常、囊瓦攻打吴国。吴国迎击,打败楚军于豫章(今南昌)。占领楚国的居巢。九年,吴王阖闾请教孙武、伍子胥说:"先前您说楚都郢不能攻打,现在如何?"二人回答说:"楚将子常非常贪婪,唐国、蔡国的人都很怨恨他们。大王要是攻入郢都,必须得到唐国、蔡国的支持方可。"阖闾听从他们的建议,动员全部军队,与唐国、蔡国的军队一起向西进军,到汉水岸边驻扎下来。楚国也派出军队抵御吴国,两军夹水互列战阵。吴王的弟弟夫概想攻打楚军。吴王不许。夫概说:"大王已经让臣下统领军队,军队以有利为上策,现在正是时机,为什么还要等待?"于是以他带领的五千人马攻进楚军,楚军大败。于是吴王纵兵追击。等到达郢都,连战五次,五次皆大败楚军。楚昭王逃出郢都。
孙武之所以在古今中外享有盛誉,最根本的原因并不在于他指挥的具体战役。而在于他为后世奉献了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兵经《孙子兵法》。此书是对上古以来,特别是春秋时期频繁、激烈、多样的战争经验的总结和升华,是对已有的兵学理论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是春秋时期先进的社会思想交合的产物,是尚武崇智的齐文化孕育的奇葩,同时也是孙武个人天才和勤奋的结晶。当今,《孙子兵法》不但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军事指挥员们在战场上角逐胜负的武器,而且已登上了一些国家的最高"殿堂",成为他们战略决策的理论依据之一;其在非军事领域也被广泛应用,其中智慧,真可谓是"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
由网友 开放智境 提供的答案:
被称为兵圣的孙武,是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被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等。他是齐国人,字长卿,出生于约公元前545年,逝世于约公元前470年,享年约75岁。
孙武的军事才能和军事理论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他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著名的《孙子兵法》,被誉为东方兵学的鼻祖。《孙子兵法》是一部论述战争策略和军事原则的兵书,以其简洁明晰、精辟深刻的语言风格,奠定了中国军事思想的基石。该兵书对战争的目的、战略布局、兵员管理、军事情报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并注重灵活变通、以弱胜强的战略原则。这些思想对后世的军事家和统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孙武的治国思想也具有很高的独特性。他在《孙子兵法》中强调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系列治国之道。他认为,一个君主或统帅应该具备立、行、绥、动四个方面的掌控能力。立即是指确立权威和制定明确的法律规章;行即是指执行法律和政策;绥即是指稳定国内和平;动即是指灵活应对外部的变化和挑战。孙武的治国思想不仅仅停留在战争层面,还涉及到了国家的整体管理和稳定发展,对国家的繁荣和安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孙武还对兵员的选拔和培养提出了重要观点。他强调将士的素质和战斗力对于战争结果的决定性影响。他强调要培养和选拔具备优秀品质、勇敢无畏的士兵,并注重士兵的训练和激励。这些思想对于提高军队的整体素质和战斗力起到了重要作用。
孙武的智慧和领导能力使他在历史上得到了广泛的赞誉。他在春秋时期的齐国崛起和统一中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曾经在联合吴国攻打楚国时,以三万吴军五战五捷,几乎灭亡楚国,被后世视为兵家至圣。不仅在军事上,孙武还在政治和外交上展现出了出色的才能,被誉为兵圣、兵家至圣。
被称为兵圣的孙武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创作了《孙子兵法》,也在于提出了具有独特思想的国家治理和军队管理观念。他的智慧和才能让他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备受推崇和敬仰的人物。
由网友 口袋零食 提供的答案:
《孙子兵法》这本书是谁写的?人们对此一直有不同的看法。第一种观点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写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孙膑编的,另一种观点认为是战国早期的一位山鬼编的,甚至有人说是三国时期曹操写的。最后确定《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孙武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他是齐国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孙武是以增强军事实力为基准的人之一。孙武从小就喜欢孙子兵法,渴望找到赢得战争的方法,从而达到成为祭坛上宣誓的指挥官,在战场上命令士兵,在战争舞台上做一些令人惊叹的事情的目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15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