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能算出东风和雾,却算不出上方谷的雨?_为什么诸葛亮算不到会下雨

由网友 艺术车评家 提供的答案: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和军事谋略家,被描绘为极其聪明和智慧过人的人物。但是,关于他无法预测上方谷的雨的情节似乎是小说中的一个情节设置,可能并不符合实际历史事实。

值得注意的是,《三国演义》是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作者罗贯中在创作时根据历史事件和流传的传说进行了改编和虚构,为了故事情节的张力和戏剧性,可能对历史细节进行了删减、夸大或创造。

诸葛亮作为一个聪明智慧的人物,在小说中展现了许多超凡的智慧和预测能力。关于无法预测上方谷的雨的情节,可能是为了突出其他角色的智谋和剧情发展的需要。在现实历史中,诸葛亮被认为是一个优秀的军事谋略家和政治家,他在蜀国丞相的位置上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和军事行动,对蜀国的发展和抵抗力具有重要影响。

因此,在评估诸葛亮的历史形象和智慧时,我们应该以历史记载和可靠的历史资料为依据,而不是仅依据小说情节来评判他的能力。尽管小说中可能存在一些虚构和夸张的情节,但诸葛亮作为历史人物仍然被广泛认为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由网友 韶华倾梦 提供的答案:

通观演义,不难发现,诸葛亮是一个懂天时、地利、人和、五行八卦,以及奇门遁甲的全才。但可惜的是,就算是全才也逆不了天。

懂天时,是发生在赤壁之战时,面对周瑜要十天之内造出十万支箭的艰巨任务,诸葛亮算出三日之后必有大雾,于是利用大雾这种天然环境来向曹魏借箭。而后,为了进一步突出诸葛亮的神谋,诸葛亮借来了火烧赤壁中最为重要的一环——东南风。正是借来东南风,使得诸葛亮一下子登上了神坛。

懂地利,无论是在针对华容道,还是上方谷,亦或者是斜谷等地,诸葛亮在用兵时都有非同一般的表现。

懂人和,最主要地就是体现在诸葛亮为刘备创造的"亲民"人设,而蜀汉之所以能够建立政权,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刘备得人心,使得众人都维护和支持。

五行八卦,最直接体现在八卦图上。当时,刘备伐吴,因为中了陆逊的以退为进和步步为营之计,最后在夷陵之战中被一把大火给杀得大败。而陆逊引得胜之兵向西追袭时,在鱼腹浦被诸葛亮当时入川所随手布置的八卦图给困住了。最后,要不是诸葛亮的岳父黄承彦的救助,陆逊必然久困而不得出。

奇门遁甲,最主要表现在诸葛亮第五次北伐的时候,当司马懿派遣秦朗等人夜袭蜀寨,正值此时,忽然阴云四合,黑气漫空,而后天复清明。这是诸葛亮使用遁甲之法和驱六丁六甲之法。

但很奇怪的是,这么一位全才一位,在赤壁之战时宛如神助,而到了上方谷之战时,却宛如天谴一般呢?

其实很简单,万事皆有度,皆有源头可源。诸葛亮之前是长时期隐居在南阳,而在南阳时,诸葛亮除了读书写字交友和游山玩水之外,就是耕作,形成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既然要耕作,那就必须懂天时,知晓什么时候播种;也要懂地利,需要根据河流的走势来引源。

而江东一带距离荆州南阳一带并不是很远。虽然有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的说法。但是就气候而言,两地相差的应该不是很大,除开居部因素。这么一来,诸葛亮在赤壁之战的时候,就有可能根据以前观察的气候进行整理,得出大雾和东南风的结果。

而上方谷一带则不同,这是一个全新的地图,诸葛亮之前的四次北伐都没有走这条道路,只是第五次的时候才突然改变了战略。虽然大军在开拔时,会有先锋军在前方探路,但先锋军也只是探查地形和有无埋伏罢了,根本不可能指望他们去观察天时。所以,这也是诸葛亮一时得不出下雨的原因。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较为神学的因素,那就是人算不如天算。在上方谷一战的时候,诸葛亮已经很谨慎地派魏延去诱敌了。但是,司马懿同样谨慎,虽然他大军深追魏延,但是背后还有张虎、乐綝,以及郭淮等人的万余士卒。所以,就算是突发情况,魏延和马岱的五百多士卒根本敌不过。

还有,这场大雨的来临是很突然的,忽然狂风大作之后,便是骤雨倾盆。诸葛亮在还未完全熟悉的情况下,根本来不及应对。

最后,就是科学的因素。诸葛亮和司马懿在上方谷一战,当时正值秋季,而且上方谷呈葫芦状。当诸葛亮的一把大火在谷内燃烧开来时,冷热两股气流就会对冲。在一定时间之内,就会达到一定程度,最后开始局部大雨。

总而言之,上方谷一战,就如同诸葛亮最后所感叹的一样"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而诸葛亮最后病逝在五丈原的悲惨结局,也就是司马徽所料的一样"孔明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由网友 用户一叶 提供的答案:

诸葛亮识天时懂地理,当然能预测天气。上方谷没测出有雨是有原因的。

诸葛亮在赤壁之战能利用大雾借十万支箭,又能借东风火烧曹营,都巧用了一个借字,神话了诸葛亮的才能。实际上诸葛亮用常精通气象知识。赤壁之战的时候正值冬月也就是阳历12月份,西北方的冷气流南下到长江流域,与南方湿暖空气相遇极易形成对流而形成东北大风。冬季时节,南方白天日照充分气温较高,夜间则气温逐渐下降,就形成了雾气,尤其在日出之间,雾气浓度可达到极值。所以诸葛亮选择在日出之前结束借箭的行动就不奇怪了。

在上方谷诸葛亮用火攻围困了司马懿父子,就在司马懿父子相拥等死的时候,突降一场大雨,浇灭了大火。司马懿父子得从逃生。一场稳操胜券的战斗泡了汤,煮熟的鸭子飞了。

那么诸葛亮事先为什么没能算出来有大雨呢?因为上方谷是一个狭长的深谷,在谷底烧起大火,热气急聚上升,再一吸聚周围的凉气就形成空气的强对流,极易造成暴风骤雨,夏天也常发生隔道不下雨的现象,是事先很难准确预测的。诸葛亮正是遇到了这种情况。《三国演义》的作者也是为了后续的故事,特地给司马懿留了个活路。

由网友 自在心先生 提供的答案:

原因有四:

一是作者罗贯中设计,试想如果诸葛亮每次都算对了,那他就战无不胜,最后一统三国的是蜀国。

二是鲁迅评价《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说:状诸葛亮之多智而近妖。也就是说他实际上没有那么神!《三国演义》夸大了他的智谋。

三是中国古代流行的预测术,像奇门遁甲、大六壬、小六壬、京房六爻等在实用预测上是有成功率的,不是百分之百。

四是诸葛亮预测方向不对,即便是预测出上方谷的雨,并且采取了相应的预案措施,也不一定行。诸葛亮应该首先预测司马懿的命数,他既然会看天象,应该知道按照星宿分野司马懿将星没有陨落的迹象。做再多也是无用功!

由网友 甜甜向上精心创作 提供的答案:

抛开小说演绎的成分,我们就当诸葛亮借东风,利用大雾草船借箭是真实的,但却算不出上方谷的雨也是合理的。

借东风,草船借箭,表明诸葛亮在当时有超出常人的预测天气的能力,但上方谷的雨,用现在的观点看,就是一场人工增雨,是在诸葛亮的带领下,蜀国将士在无意之中完成的,无中生有,始料不及。

形成降雨的必要条件,一是要有充沛的水蒸气,一是要有凝结核,水蒸气在凝结核上凝结,并逐渐变大,到一定程度,空气支撑不住就会下落,形成雨。

上方谷,从其名称不难想象,环境封闭,空气不易流通,必然蕴含大量水蒸气,诸葛亮发动火攻,必然产生大量烟尘,正好起到凝结核的作用,这与现在人工增雨,在云层中喷洒碘化银作为凝结核是一样的道理。于是,水蒸气大量凝结,一场大雨不期而至。另外,战场上的爆炸声、人喊马嘶声、兵器的撞击声,对降雨的形成,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大家可能注意过,下雨时,每当雷声响过,接着往往是一阵急骤的雨滴落下来。有人统计过,二战期间,每当激烈的炮战之后,就会到来一场大雨。想想原因,可能是巨大的声音引起空气的剧烈振动,使空气中的小水滴剧烈的碰撞,聚合成较大的水滴,从空中落下来。

由网友 张永科38 提供的答案:

对于懂演义之类的文学作品的人来说,题主所问的问题,答案极其简单!!!看了众回答后不得不说几句:

一,由诸葛亮借东南风一节可知,孔明懂气象通天文,按中国阴阳五行学说而言,夏至后一阴生(天一天比一天短),金水进气→特别是立秋后必起西北风。而冬至后一阳生(一天比一天长),木火进气,而长江中下游必起东南风。风本非孔明所借,只不过孔明为掩人耳目而此脱身而已!

二,关于上方谷设伏火烧司马懿父子,不期天降大雨,使司马懿父子逃走一节,并不是诸葛亮没算准天时!!!!一来是史实上本无此一段战事!此乃作者虚构的一个精彩的桥段!其目的就是想通过蜀兵先胜后败的战例让读者也仰天长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让读者看三国掉眼泪!

二来是,三国的结局是魏先亡(司马懿杀曹爽后就标志曹魏先亡),蜀第二亡,吴第三亡!最后三国归晋!假如司马懿父子在上方谷被困,无大雨相救,则必死无疑!此后魏国和东吴再无孔明对手,→则蜀国很可能一统天下!这必然不符合历史事实!因此,作者才故意虚构一场暴雨熄灭大火,使司马懿父子逃走!!

纵上可知,并非孔明漏算天降大雨,实为作者故意安排!〈凡神话,武侠和演义之类小说中的很多疑问,大多都是作者虚构和故意安排的,没有为什么!读者不可不知!〉

由网友 历史笑春风 提供的答案:

在《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能力多有夸大,鲁迅先生的评价是诸葛亮多智而近妖。不过,罗贯中写《三国演义》也不是信口开河,他也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进行描写。所以很多情节,都经得起推敲,让我们感到真实可信。

诸葛亮在草船借箭的时候,就推算出了借箭那天江上要下大雾,因此他才敢在周瑜那里立军令状,三日内造十万支箭。结果在第三天晚上,江上起了大雾。诸葛亮利用这场大雾,佯攻曹营,轻松的得到了曹军的十万箭支。当时诸葛亮自负的对鲁肃说,为将者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

在不久之后,诸葛亮又与周瑜为了破曹进行了商议。他针对周瑜的想要破曹用火攻的计策,道出了他的心病,那就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并且,答应为周瑜借来三日三夜的东南大风,助周瑜火攻成功。

其实诸葛亮装神弄鬼借风,也是为了自己离开周瑜军营做准备。果然东南风一起,周瑜派来杀诸葛亮的兵将就到了七星坛来。可是诸葛亮早就借着风起,坐着赵云前来接应的小船扬长而去了。至于说诸葛亮预知那天会有东南风,其实曹操也知道。那就是冬至一阳生,天气变化,很可能会出现东南风。

不过,从这些描写,我们也可以看到,诸葛亮对荆州地区的气象情况了如指掌。他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观察荆州的气候变化,积累了大量的气象资料。长久以往,诸葛亮也有了一定的气象预报能力。

这一点周瑜在风起之时也已经醒悟了出来。所以周瑜才不顾盟约,要先下手为强,杀了诸葛亮。周瑜不是嫉才妒能,他是为了东吴的下一步战略目标打算。如果东吴和刘备争夺荆州,有诸葛亮这样一个熟知战场气象情况的对手,会给东吴带来很大的麻烦。与其那样,还不如先下手为强,杀掉诸葛亮再说。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利用自然条件,为他的胜利提供了便利条件。可是,在火烧上方谷的时候,他却因为误判,使得他的妙计功败垂成。他用尽了手段,好不容易将狡猾的司马懿父子引进了上方谷。当诸葛亮的伏兵放起大火,烧得司马懿父子抱头痛哭之时,一场暴雨浇熄了大火,使得司马懿冲出包围圈,逃出生天。诸葛亮在远处看了,只得感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上方谷的暴雨,经过现代科学家的研究,确实是客观存在的。那就是在像上方谷这样的地形,如果发生大火,冷暖气流进行交互作用,就会引发大雨。这应该是罗贯中在现实中遇到过这种现象,他才将它写进了书里。

在诸葛亮的那个时代,他是无法解释这种现象的。当然,由于条件所限,他也不可能先做一下实验。所以说,当上方谷的大雨浇灭大火的时候,诸葛亮也能够徒呼奈何了。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由网友 走自己的路182757971 提供的答案:

诸葛亮是人不是神,说他能掐会算只不过是后人把他神化了,诸葛亮平时是一个谨小慎微的人,作为一个饱学之士平时很注意节气的变化应该是对的,在二十四节气歌中素来有冬至小阳春之说(不知三国时有没有二十四节气)每逢冬至前后几天必刮东南风,在长江地区冷热气流交汇必然起雾。而诸葛亮借东风时正是冬至前后,这是节气使然,以诸葛亮的聪明当然知道。而上方谷下的是雷阵雨,就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都预测不准,何况是诸葛亮?

由网友 游子dream 提供的答案:

戏说历史,我是游子dream。

演义向来七实三虚,三国中的诸葛亮就被作者刻画成神仙般的人物。其中草船借箭以及借东风都是为了突出孔明的无所不能之本领,至于上方谷下的那场雨既是意料之外、也在情理之中。

当年诸葛亮为了完成先主刘备的遗志,数次北伐。期间曹魏大将司马懿成了他难以攻克的对手。直到第五次北伐时,终于找准时机,引得司马大军进入所设的包围圈,即上方谷内。就在军队刚驶进谷中时,齐刷刷的火箭从天而降,刹那间火光四起,浓烟环绕,司马大军被烧得四处逃窜,眼看蜀军将要大获全胜,可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一场大雨的到来救活了曹军,却深深痛死蜀人心,诸葛亮因此发出感叹:天助曹魏不助汉。

若从演义来看,孔明被传得神乎其神,对于上方谷突降大雨,应早有预料,可最终却是功亏一篑,原因有二:

1、历史中的司马懿后期还有重要事件需要处理,因此不应死于上方谷之战。

2、由于上方谷地形原因,遇热便膨胀,积聚一定的水蒸气之后,天空就会下起了雨,此乃物理降雨,非人为所能控制。

总结:

此事虽为演义,但从中我们却能学到:人无完人,即便再有通天本领,也会有失算之时。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20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