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起读历史 提供的答案:
中国出土过许多让人震惊的重要文物,下面列举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
1. 兵马俑:陕西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士兵和军事文化的重要代表,发现的规模之大、规制之严、规格之高令世人震惊。
2. 玉琮:广东佛山南海出土的玉琮,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玉琮,其纹饰瑰丽,技艺精湛,引人注目。
3. 春秋楚简:1952年在湖北荆州江夏区郢都城遗址出土的楚简,共计28万多枚,是中国考古史上的一大发现。楚简文字已被认定为现存最早的楚文字,并对中国文字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4. 金缕玉衣:1980年在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玉衣,是西汉时期的一件标志性文物,因为其用金丝缝合玉片,绣成各种图案,工艺和装饰都极为讲究。
5. 甲骨文: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之一,始创于商朝晚期,主要保存在龟甲和兽骨上面。它们所记录的历史信息对了解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有极大的意义。
6. 三星堆遗址青铜神树:青铜神树是1986年在四川省广汉市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高3.95米,由7500余件金、银、铜、玉等材料镶嵌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这仅是列举的一些代表性文物,实际上中国的文物非常丰富,每一件都有其所代表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由网友 橙皮卷 提供的答案:
一、1988年,洛阳一处工地上,有人突然惊呼:"外星人!"众人连忙围上去观看,:"长了翅膀,还抱着信号器?从哪个星球来的?"
"让开!"工头走了过来。他拨开众人,凑上前一看,自己也呆住了。
地上摆着一个怪模怪样的金属小人,大约15厘米高。这个小人造型非常奇特,有着高过头顶的大耳朵,深目高鼻,肩后竟然还长了一对翅膀,怪不得大家都说这是外星人。
小人跪坐在地,双手合抱一前方后圆筒形器,很有点现代气息。筒形器应该是一个插物架。可是插物架中到底插的是什么,无从考证,只能凭大家的想象和猜测了。
身长翅膀的羽人,最早出现于《山海经》。
《山海经》中记录了一个海外的国家"羽民国",羽民国的人都长着长长的嘴巴,身上长着翅膀,能够飞,但是飞不远。
经过专家鉴定,青铜器羽人是汉代文物。汉代也是羽人出现最多的一个朝代,除了青铜器,汉代墓室壁画中也盛行羽人形象。
这是因为汉代道教盛行,修仙文化深入人心,汉朝人对于羽化登仙格外痴迷。他们认为,如若能够成仙,必然能够进入一个神奇的仙界,不仅仅能够过着悠闲快乐的生活,还能长生不老。
魏晋时期后,随着佛教传入,飞天、飞仙等佛教形象代替了羽人。这种带着翅膀的可爱精灵,就慢慢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二、1992年,上海博物馆马馆长花了100万港币,从香港购买了14个青铜编钟。许多人质疑:"马馆长花了大价钱买的是假货。"
这套编钟从造型、花纹、铭文字体上来看,都是典型的西周器物。可是编钟上的铭文却是器物成型后,才刻录上去的。
以前,考古界普遍共识,西周因为没有出现过铁器,没有可以在青铜上刻字的更硬的金属。所以西周青铜器是应该采用铸铭的方式来刻录铭文的。
铸铭就是在模具上刻好字,然后高温将青铜融化,浇注到模具上。融化的青铜冷却凝固,去掉模具后,青铜器上就会显示出铭文。而这时候的铭文常常是凸形字,也叫做"阳刻文"。
因此,很多人认为马馆长买到了假货,不少人暗中议论,充满了质疑和讽刺。
正当马馆长倍感压力时,考古专家邹衡看到编钟之后,立即就认定这是山西晋南西周晋侯苏墓中被盗墓贼盗走的编钟。
因为邹衡亲自参加了晋侯苏墓的保护性挖掘。当时墓中出土了两件青铜编钟,略大些的编钟上铭文写着:"年无疆,子子孙孙",略小些的那件则写着"永保兹钟"。
邹衡知道这一定是一套编钟的最后两件,前面不知道有多少编钟被盗出去了。
而上海博物馆的这套编钟无论风格、外形、结构,与那两件编钟都是一套,并且恰恰少了两件。
最关键的是,这套编钟中最后一个上的铭文为:"…降余多福,稣其邁(萬)",恰好和山西出土的大号编钟上的"年无疆,子子孙孙"连成了一句话。
这就表明,马馆长从香港抢救回来的这套编钟就是山西晋侯苏墓中的器物。
晋侯苏编钟比大名鼎鼎的曾侯乙编钟简陋得多,音律也差。但是它的出现早了几百年,而且它具有几个非凡的特点,使得晋侯苏编钟具有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首先,这套编钟改写了铭文刻录的历史。通过它的铭文刻录方式,可以推测在距今3000年前的西周时期,可能已经出现了像铁一样坚硬的工具。这个发现改变了我国的冶金史。
其次,从纪事编年上来说,晋侯苏编钟为研究西周历法提供了可贵的记录。铭文上记有7个干支历日和5个记时词语,通过这些日期和时间的记录,对以往学术界对历法的讨论进行了证实和勘误。
另外,用16只编钟刻录一篇完整的铭文也属罕见。
敲响这套失而复得的珍贵编钟,听到古人的音乐之美,也体会到考古工作者的艰辛不易。
三、1986年,河南贾湖遗址中挖出了3只细长的骨头,上面竟然有七个圆孔。专家们不敢相信,面面相觑,这是.....什么?
这是笛子还是哨子?作为笛子,它没有笛孔,也没有贴笛膜的地方。作为哨子,何必要开出七个孔呢?
一位著名古乐器专家请了乐队的长笛手进行吹奏,长笛手手持细骨,轻轻一吹,便发出婉转清凉的声音,沉默了八千年的细骨带来了远古的声音。
这下再无争议,这根细骨就是一件乐器,专家们称之为"骨笛"。
距今8000年前的古人,就已经使用七个音阶了,这是改变中国音乐史的大事,怎能不让人心潮澎湃?
在这个骨笛出土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乌尔古墓所出土的那只笛子,被认为是现存最早的笛子类乐器。
骨笛出土后,这顶第一的桂冠就换了主人。河南贾湖骨笛才是笛子的鼻祖,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吹奏类乐器。
骨笛长度20多厘米,管径长度1.1厘米左右。经过鸟类学家鉴定,这是鹤、鹰等大型飞禽的尺骨。
在远古时代,要在这样坚硬的鹤骨上雕刻开孔,是难度相当大的事情。因此鹤骨的形态还保持原状,两边翘,中间凹陷,线条自然优美。
笛子雕刻完成后,要经过半年的烟气熏染,使外观呈现出雅致的暗红色之后,才能够取下带在身边,古人之潇洒儒雅,通过这个美轮美奂的骨笛可见一斑。
河南贾湖遗址中骨笛的出现,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5000年。在距今8000多年的远古时代,中华文明的萌芽正在悄然兴起。
四、1965年,一位专家正在清理一座楚国墓地。没想到手被一柄剑划了个大口子,血流不止。这柄2000多年前的剑还能这么锋利?
这把千年不锈的稀世名剑吸引了所有在场人员的眼光,原来这就是传说中赫赫有名的"越王勾践剑"。
越王勾践一直是逆境翻盘,励志的奋斗楷模。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卧薪尝胆"就是来自于越王勾践的故事。
"吴王金戈越王剑",是东周时期最为精美的兵器。这柄在湖北江陵发现的青铜剑,剑长55.7厘米,柄长8.4厘米,剑宽4.6厘米,剑身上布满了黑色菱形暗格花纹,靠近剑柄的剑身处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鸠(勾)浅(践)自作用剑"。
吴越所铸的青铜剑被称为天下至宝,庄子曾经说过:"夫有干吴越之剑者,柙而藏之,不敢用也,宝之至也。"连庄子都不舍得使用这样的宝贝,可见珍贵之极。
而这柄出土的青铜剑,虽然经过2000多年的岁月磨砺。其剑锋之锐利,剑身之精美,铸剑技术之精湛,仍然让见者都为之赞叹。
由网友 李哥讲史 提供的答案:
感谢邀请!每天我会随机抽取10位关注我的小伙伴送出5元红包!
夏朝的一碗面条
在青海的喇家遗址上发现了一碗距今4000多年前的面条。没想到4000多年前的中国就已经开始了吃面条了,由于地震,盛有面条的一只碗倒扣在地上,被泥石流掩埋,恰巧形成了密闭空间,从而才使这碗面条保存至今。
东汉的牙刷
谁说古人不刷牙的,历史资料记载,东汉《佛说温室洗浴众僧经》中就提到了牙刷的这个概念,只不过在元朝才正式有"牙刷"一词,那时的牙刷外观和我们今天的牙刷外观基本一样。外国在1780年才发明出牙刷,要知道,在他们没发明出牙刷之前,他们都是用布擦牙齿,以达到清洁效果。考古发现,在1000年前的辽墓出土了两支骨质牙刷柄,比欧洲早了600多年。
明宣宗行乐图
你们猜猜图上的人物在干嘛?小编告诉你们图中的人物在打高尔夫,可能有人会比较惊讶了,高尔夫不是外国人发明的吗?其实高尔夫最早起源于宋代,元代时期大受上流社会欢迎,在明代成为流行运动。千万别以为高尔夫球是多么高端洋气的玩意儿,这是老祖宗从宋朝就玩剩下的了。
战国水晶杯
水晶杯,战国时期器具,国家一级文物,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1990年浙江省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战国墓出土。收藏于浙江杭州博物馆。
青铜"安卓君"
话不多说了,直接看图…安卓君,你穿越了吗?
青铜"路由器"
考古专家在安徽省屯溪市发现两座西周晚期的古墓,发掘出一个类似于"路由器"的青铜器,由于不知道是做什么用的,最后专家把这件青铜器命名为"云纹五柱器"。
东汉桑乐画像砖
画像砖是用在墓室中构成壁画,或者用在宫室建筑上的砖块。而其中的这一块画像砖真是让人尽毁三观。好吧!你没有看错,砖上描绘的就是你想的那个事,未满18岁的请自觉捂眼。小编想说:东汉时代的人就这么开放了?光天化日之下,当着路人和孩子的面就.....值得一提的是这块"不太正经"的砖是国家一级文物。
裸人铜方奁
裸人铜方奁,年代是西周,出土地点在山东莒县。容器呈长方形,直壁稍内收,顶部有两扇可对开的小盖,每盖一纽,分别为男、女裸体人,呈面对面跽坐状。腹下部铸有六个人形器足,人形裸体,屈膝,双手在后背负器身。
专注于解密历史,分享历史趣闻,尽在李哥讲史,喜欢的朋友,可以加关注、点赞或者评论!
由网友 静心匠道 提供的答案:
西方音乐家一直质疑中国古代有七音阶吗?近代以来国内对此也一直争论不休,可直到河南省舞阳县考古出土了一支笛子,这一发现震惊了西方音乐和考古学界,七音阶的争议才彻底有了答案。那么让西方哑口无言的笛子,又有什么神奇之处?它背后又有着什么样的传奇?发现笛子为何意义重大?
要解答这几个问题,我们先得从笛子被发现时说起!
这只笛子叫做"贾湖骨笛",出土于贾湖遗址,这个遗址发现纯属偶然,在上世纪60年代,一个考古专家到田野考古,在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西南1.5公里的贾湖村,发现了许多别致的陶片,后来当地村民因为建设和发展,陆续在当地发现了一些陶壶、石铲等文物,在上世纪的八十年代,考古专家对贾湖村进行了大范围的勘探,确认这里存在新石器文化遗址,
试挖了50平方米后,就出土了大量的陶、石等十多件文物,并且还发现窖穴和墓葬等十多座。此后贾湖村成了一个重要的新石器文化研究基地,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到2013年,贾湖村共进行了大型的考古发掘八次,其中出土的文物之多,量之大,年代之久远,也是世界瞩目的。在贾湖遗址发掘中,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发现了27支大小不一的骨笛,其中让世界关注的,并且影响最大,就是其中的一支7孔骨笛。
骨笛出土后,曾一度让考古和历史专家疑惑?那么专家疑惑什么呢?
1986年4月中午,考古人员开始清理编号m278号古墓时,负责清理的考古人员发现有两个管状物体,长约20厘米,物体表面排列着7个小圆孔。其中一个坏了,一个完好无损。
这两个条管子一样的古物,目测是由动物骨管制成的。管子通体为土黄色,打磨得晶莹亮洁。当时的考古专家,因为不知道这是何物,只是猜测可能是一件乐器。可是在场的都是考古专业,懂音乐的人很少。就先将管子清理和保存起来。
骨笛渐渐差点被人遗忘,幸运的是当年中国乐协在河南召开会议,云集了许多各地的音乐家、其中还包括对音乐的历史有研究的专家。机会难得,负责考古研究的专家张居中带着疑惑,想去找专家鉴定,
哨子,笛、箫?
究竟不是乐器?张居中先生本来是有点疑惑:如果是哨子,制作上骨管可比哨子复杂得多、特别也完美得多,如果是管类的乐器的话,怎么演奏?
他携带着这根管子来到去到了会场,希望找到一些对音乐史有研究的专家鉴定。可是经过几个专家的研究,觉得这只是一根普通的哨子,演奏不了音乐。并且按照音乐的常理分类,西方认为只有能演奏一系列音符器具,才能称为是乐器,显然这个哨子却不能。
当时听了这些专家讲解,张居忠确实有点失望。不过,在后来的发掘中,又继续出土了,数条这样的管子,甚至还出现了8个孔的。相隔一年后,这类的骨管出现了27根。其中十余根是保存完整,没有任何破损。经张居忠自己就拿起来研究,觉得这管子肯定是乐器,并且可以演奏,但是却苦于自己不懂音乐。
后来,贾湖遗址考古研究结束后,张居忠仍然对这些骨笛念念不忘。他就约了几位考古专家一起,把最具代表性的骨笛之一,找到了其他的专家进行鉴定。
他们找到了萧兴华先生。当时在研究音乐的萧兴华教授,看到这根完美的骨管时吓了一跳。他认为骨管虽然没有气孔,但是仍然算是一种管乐器。因为在河南民间的吹奏器竹筹,就是用管端演奏的。
为了想知道,管子演奏音乐的效果,萧兴华带着张居中,立刻驱车找到了刘文金。刘文金当时是一个乐团的团长,他找来一个笛子演奏家,演奏家尝试了几次,终于掌握了演奏的技巧,演奏出了简单的几个音阶,管子可以吹奏所有的音列,让在场的所有人都震惊了!
1987年秋冬,黄翔鹏先生和萧兴华教授,得知贾湖骨笛可以演奏后,组织了几位国内顶尖音乐专家来到河南,开始了对贾湖骨笛的音质研究。他们在保存完整的几支骨笛中,选出一件保存最完整的七孔骨笛进行演奏,音乐家们用这种骨笛演奏河北民歌《小白菜》。
一只距今接近8000年的骨笛,竟然还可以演奏出动听的民歌,这件事一下子就震惊了中外的音乐界,为什么世界各国的音乐家和考古学家会如此震撼?
因为古代音乐考古史是相对冷门,在当时中国考古找到最早的,也就是在西安出土的半坡陶笛,可是陶笛只能奏音阶不多。贾湖骨笛却能演奏七个音阶。可见,贾湖骨笛比西安半坡陶笛要更先进。
同时在西方音乐考古史上,欧洲宣称考古发现了三万年前的穿孔骨,可是按照音乐的分类,因为只能发出音,不能演奏音列,所以不算是乐器。而贾湖骨笛在年份和音阶上,早于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古笛,甚至比号称古埃及的笛子,都要早上了2000多年,后别世界考古界,和音乐界,不得不公认为,世界笛子的鼻祖,也是至今世界出土时间最早、保存最好,数量最大,至今依然能够演奏的乐器。
并且在后来的研究中,众多专家还有人惊人的发现,原来当时的骨笛的制作者,竟然还掌握了纠正声音本领!在其中的一根骨笛中,就不但出现了七个完整的演奏孔,甚至还有三个地方,是打算开口的痕迹。在旁边还有一个小孔,应该是制作过程中留下的,鉴定后,考古学家推测应该是校准用途,用了调整过和判断声音的校正。
这让专家非常疑惑?几千年前的人们,在没有任何调音器材,怎么能做出如此准确音阶的骨笛呢?他们掌握了什么技术或者仪器?
在众多出土的骨笛中,其中四根骨笛,画上了计算开口距离的尺度。由此可见,但是人们已经掌握了,管子开口的距离。并且在笛子制作完成后,还用其他的的方法来调整单个孔的音差。这种的笛子的制作方法和过程,完全和现在民族管乐器的制作方法是一脉相承。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古代高水平的音乐知识。
那么贾湖遗址是怎么掌握这门知识的,现在对于考古专家来说依然是个迷,特别是骨笛制作的材质,可以历经数千年而不腐朽,中外的考古专家都觉得扑朔迷离,令人惊叹!
那么这支骨笛,是用什么材质做成的呢?
为了鉴定骨笛的性质,专家经过了专业的仪器,找来了对这方面的专家,通过骨笛两端,确认了是丹顶鹤的尺骨,在生产过程中锯断两端再经过精心的加工而成。经鉴定,贾湖骨笛的位置是在,丹顶鹤鸟翼前臂的一部分。专家也说,在中国古代,哪怕是现在,依然保留有利用用鸟尺骨做笛子的传统制作方法。
那么为什么选用的是丹顶鹤?
经过考古专家和一种动物学家的推断,当时这一带存因为环境适合,是但丹顶鹤的栖息地,或许是人们在狩猎的时候,发现了丹顶鹤的骨骼外坚中空,偶然的机会贾湖先民,发现了它是骨笛的绝佳制作材质。
并且在中国古代,古人将丹顶鹤描绘为,传统吉祥的飞禽,并且还出现在各种图案和图腾中,古代对丹顶鹤的描述还有"鹤骨为笛,其声清越",元诗中也有一首《鹤骨笛》,里面提到的"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古人在数千年来,对丹顶鹤的赞誉,恰好和贾湖遗址的先民使用骨笛一致,它们使人们对遥远的古代笛声产生了一种向往,在当时的蓝天白云下骨笛音乐,到底有多动听,又是吹奏什么样的曲子呢?
那么骨笛出土的有何重大意义?改变了什么?
骨笛的发现能够震撼中外的音乐界,其意义可不仅限于对音乐史,还改写人类重要文明史,将人类的音乐历史推进2000多年。而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摆脱生存困境后的精神需要。它的直接表现就是对"礼乐"的尊重。
中国上下五千年来,突出特点是就是重视礼乐制度,同时不断地成熟和完善礼乐文化。贾湖骨笛的发现,用实物证明了中国先民已经在八千多年前,就对"礼乐"进行了探索和开启,意义重大在于也证明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相比其他三大文明古国,或者西方西考古发现的其他文明,骨笛给中国文文化有添加了重要的砝码。
但是这些骨笛,至今还留下的一连串的未解之谜?
多年来,考古学家和音乐界对贾湖骨笛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取得了许多重大发现。专家们仍然提出了许多惊人的谜团
1.贾湖古堤遗址距今9000年,属新石器时代。骨笛上的还找到了1毫米的小孔。当时在石器时代,古人用什么样的工具加工制作的?
2.几千年前中华先民,是如何掌握高超的音乐知识水平?先民们,是如何掌握鹤类的肢骨,并且在不规则管子上,找到准确的音高排列,贾湖人通过生何种办法计算位置,现在都是专家们研究课题
3.有如此高度文明的贾湖人,为什么要迁徙?
小结:
贾湖骨笛对于中华文明不只是简单的一种乐器,他是被国内和国外专家们公认为世界最早的吹奏乐器。经过实验表明,贾湖骨笛能演奏传统的五声和七声调式音乐,能演奏变调丰富的少数民族外国音乐。它的发掘改写了先秦音乐史乃至整个中国音乐史,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它的发现堪称中国古代音乐文明史上的一个奇迹,也是世界音乐文明史上的杰出代表之一,更是中国考古史上的最伟大奇迹之一。
由网友 帅亨佩 提供的答案:
在我的家乡湖北省云梦县及邻近的随州市,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中后期,都出土震惊世界的珍贵文物。今天先说云梦县出土的云梦秦简。云梦秦简是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县城睡虎地秦墓群中出土发现的,共计1155枚当时震惊了世界。这些竹简长23、1厘米,宽0、8厘米,内文为墨书秦隶,写于战国晚期及秦始皇时期,反映了篆书向隶书转变阶段的情况,其内容主要是秦朝时的法律制度,行政文书、医学箸作以及关于吉凶时日。在中央电视台"国家宝藏″节目中,撒贝宁就是云梦秦简的护宝人。云梦秦简现藏于云梦祥山博物馆,它的出土发现不仅填补了秦代法律文书记载的空白,对考证现有古文献真伪有着积极作用,在研究秦汉法律制度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再说随州市出土的曾侯乙编钟。它是一九七八年在随州市擂鼓墩曾侯乙墓出土发现的。曾侯乙编钟是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的乐器,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半音齐备。它高超的铸造技术和良好的音乐性能,改写了世界音乐史,被中外专家、学者称为"稀世珍宝″。曾侯乙编钟共65件分为三层八组,上层三组为钮钟19件,中间三组为南钟33件,分短枚、无枚、长枚三式,下层为两组大型长枚甫钟,是中国出土最大的青铜编钟。曾侯乙编钟现存于湖北省博物馆,它的发现摒弃了所谓"中国的七声音阶是从欧洲传来的"说法,它比欧洲十二平均键盘乐器的出现要早近200O年,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
由网友 栋栋子 提供的答案:
下面这一桌饭菜不是栋子家请客完杯盘狼藉的照片,实际上这是一桌近一千年之久的饭菜。
这张餐桌出土于辽代张文藻夫妻合葬墓,大约在1094年入土,满满的酒菜摆在张氏夫妇棺前快一千年了。
我们可以看到,桌子上有盘有碗,有酒有杯,筷子碟子,丰盛满满,尤其是那把绿釉鸡腿瓶里的橘红色液体,据说是千年前的葡萄酒,打开墓葬时仍然香气扑鼻。
最瞩目的是照片正中央的那碗食物,看起来好像是紫不溜秋的葡萄,其实是板栗,不知道还能不能吃。
其实,考古学家挖掘出不少古代的食物,明清、唐宋,甚至是秦汉、史前的,都有出土。
如著名的面条,是考古人员在2002年于青海喇家遗址的20号房址地面发现的,当时是被陶碗盖在下面,极大可能是小米面的。
青海喇家遗址是新石器时代的聚落遗址,因为一场地震,引起了大洪水,瞬间摧毁了这里的一切。
所以我们可以想象,当青海喇家居民做好"面条"准备吃饭时,洪水奔涌而来,冲垮了房屋,打翻了面条,埋葬了一切。
下面这几个干肉是烤羊排,不过是公元前800年左右(春秋早期)的烤羊排,出土于新疆且末扎滚鲁克墓葬。
有烤羊排,也会有干鱼。下面这个黑乎乎的鲫鱼干出土于湖北荆州夏家台战国楚墓,距今大约有2400年了。
说起出土的食物,怎么能少的了那罐著名的藕汤呢,出土于湖南马王堆西汉墓,是2000多年前辛追老夫人的陪葬品。
辛追老夫人可能是个"吃货",也可能她那化成泥的丈夫或儿子是个"吃货",墓葬里出土了好多瓜果蔬菜。
如看不出样子的梨子:
还有点样子的大枣:
极度萎缩的杨梅:
不过要说出土最多食物,且保存最好,必须离不开新疆,下面这几碟子都是文物,有核桃、葡萄、酸梅、月饼、馄饨等。
离近点儿看,下面这一串类似于葡萄干的东西,是一千多年前的葡萄,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
这三个饺子来自唐朝,皮薄馅大,只知道是小麦面的皮儿,馅料就不清楚了,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339号墓。
这两个像个土坷垃的文物,其实是馄饨,同样出土于吐鲁番阿斯塔那墓葬。
这个就不用说了,看这圆圆的形状、模子印出的花纹,不就是个月饼吗?不,准确来说,它是唐朝的月饼……
其实啊,栋子最好奇的,是墓葬出土的酒,如2003年出土于西安一座西汉古墓里的青绿色米酒。
都说"窖藏",这窖藏了千年的酒,不知道滋味如何。不过,看到酒青绿色的颜色,栋子也不敢下嘴呀。
由网友 新中有数389 提供的答案:
答:中国曾出土过让人震惊的文物成千上万!下面我说几件文物,金缕玉衣、曾侯乙编钟、马踏飞燕铜奔马、后母戊大方鼎、四羊方尊、广汉三星堆青铜大立人、三星堆青铜神树、越王勾践剑、何尊、海昏侯墓麟趾金马蹄金、秦始皇兵马俑、秦始皇铜车马、贾湖古笛、马王堆辛追夫人千年不腐女尸、大克鼎、大盂鼎、五星出东方锦护膊、大理石枭形立雕、水晶杯、素纱襌衣、毛公鼎、快雪时晴帖、镶金兽首玛瑙杯、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汝窑青瓷无纹水仙盆、红山文化玉龙,
雁足灯、红山文化女神像、仰韶文化人面纹彩陶盆、鹳衔鱼纹彩陶缸、鱼蛙纹彩陶盆、云纹铜禁等等等等!回答完毕。
由网友 文物考古聊历史 提供的答案:
青铜器篇:
"作册般铜鼋",商代晚期
曾有网友精准的描述这件青铜器为"龟心四箭"。这件文物的造型确实有点奇特。2003年国家博物馆从民间征集而来,据传是一位河南老农在河边钓鱼时所获。经过数位专家鉴定,这是一件商朝晚期的文物。
"鼋"是鳖中体型最大的一种,在这件鼋体上插着4支青铜箭,背甲中部有铭文4行32字。铭文的大致意思是:一天,一位商王来到了洹水,发现了一只鼋,商王朝着这只鼋连射4箭,箭无虚发,箭箭射在了这只鼋的身上。这位商王很高兴,就将这只鼋赏赐给了"作册般",
"作册般"因此作了这件具有纪念意义的"青铜鼋",并在鼋背刻上了相应的32字铭文。
亚长墓"青铜手",商代
这件形状很像是手的青铜器于2000年安阳殷墟花园庄东地54号墓出土,墓主人为一名35岁的成年男性,身份是"亚长"。
这件青铜手为右手,手背上有兽面纹及一个眼型纹饰。目前来说,这件文物的用途尚不明确。
王莽时期,卡尺。这件文物因为外形与现代"游标卡尺"极像,被调侃为王莽"穿越"的实证。
"云纹铜五柱器",西周也有家用路由器?
这件文物当初定名时可难倒了一众考古学家,因为这件青铜器的造型太特别了,孤例!青铜器上也没有铭文,最终根据其造型、纹饰定名为"云纹铜五柱器"。至于其用途,有学者认为可能与祈子有关,依据是"子"这个字的甲骨文。
1959年安徽屯溪出土,现为安徽博物院馆藏。
三星堆遗址出土轮形器,商朝
乍看之下,很像是汽车方向盘。很可能与古蜀时的"太阳崇拜"有关。
二里头遗址绿松石龙形器,其精美的造型,令人过目难忘。
大禾方鼎,1959年在湖南宁乡市出土,现收藏于湖南省博物馆。
曾侯乙尊盘,被称作是"难以复制的青铜器",口沿处形如"方便面"一样的网状结构,让人忍不住对战国时代的青铜铸造工艺感到惊叹。
其它:
濮阳蚌塑龙虎图,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龙"的造型已经与秦汉时期的龙颇为接近,其原型颇令人费解。
"香瓜子"海昏侯墓。虽然不是什么重要的文物,但这也是2000多年前的香瓜子了。同一座墓葬,同样的土壤环境,海昏侯的尸骨已经所剩无几。让人忍不住惊叹香瓜子竟然比人骨还耐腐蚀。
战国水晶杯,1990年10月下旬,杭州市半山镇石塘村出土。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历史,欢迎点赞关注!
由网友 孤客天 提供的答案:
20世纪90年代初,杭州的一个乡村出土了一个战国时期的将军墓,从中挖掘出了一个非常惊世骇俗的水晶杯,这个杯子最让人震惊的并不是因为它拥有着华丽的外表以及精美的外形,而是这个水晶杯的样式像极了现代工厂流水线中生产出来的普通玻璃杯,照片一经流出瞬间引得中外大哗,把所有人的目光都吸引到了它的身上。
当初这个水晶杯刚挖出来的时候,它奇特的外形引起了考古们的疑惑,甚至以为这是一个现代人落下的普通玻璃杯,但是最终他们看着水晶杯上满是历史留下的痕迹,他们还是小心保存了起来 。
后面这个水晶杯被转交到了当时的考古学界南山北斗的大师苏秉琦手上,经过大师一番的鉴赏之后最终直接空口作出判断称,这就是有着2000多年历史的战国水晶,代表着古代人们水晶工艺达到极高深境界的水晶杯,是世间难得的珍品,应当作为国宝保护起来。
当大师作出判断的时候,这个杯子的身份已经成为了一个无可改变的铁实,于是接下来这个战国水晶杯成为了国宝,保存展览在了杭州博物馆中,作为镇馆之宝为杭州博物馆招揽着全国各地的游客们。
说实话,当初我在第一次看到这个图片的时候我曾一度以为这是盗墓贼在盗墓之后遗留下来的玻璃杯,或者村民们不小心落下的玻璃。
但是后来经过我的仔细观察,发现这个玻璃杯上确实充满了历史岁月的痕迹,虽然光滑的跟正常的玻璃差不多,但是这却代表了2000多年前人们水晶加工工艺上的炉火纯青,满满的包含着古人的智慧以及鬼斧神工,不得不令人佩服。
这就是中国曾经出土过让人震惊的文物,战国水晶杯,它凭借着它跟现代极为接地气的外观赢得了人们的眼球,成为了一件让人们热议不止的特殊文物,在很久远的年代里,那些技艺高超的水晶工匠们就拥有着与现代一样的审美观,他们追求着完美的曲线通过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一点点的用沙子把一整块完整的水晶磨成了一个这么光滑精美的杯子,实在令人佩服,他们所拥有的精神正是现代中国人缺少的工匠精神。
由网友 自在人生百味 提供的答案:
中国出土的文物中,三星堆文物最让世人震惊,因为他与传统的文物的区别太大,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
在这批文物中,有高2.62米的青铜大立人、有宽1.38米的青铜面具、更有高达3.95米的青铜神树和0.85米青铜方向盘、黄金权杖等,均堪称独一无二的旷世神品。
一、神秘方向盘,会不会是外星人留下的飞船方向盘
看图,这个文物如果你在野外捡到,一定不会认为它是一件文物,绝对会认为是个现代制品,因为这和汽车方向盘太像了。
青铜太阳轮
这件文物出土于三星堆二号祭祀坑里,距今约有3000年的历史,二号祭祀坑里出土了6件青铜轮形器,其中这个像方向盘的文物,直径85厘米左右。
考古专家认为这是古人制造的太阳,表达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所以称它为"青铜太阳轮"。
"青铜太阳轮"是三星堆出土器物中最具神秘性的器物,其用途和象征含义一直众说纷纭,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1、太阳崇拜
因为崇拜太阳,感谢太阳给万物带来生机,驱散寒冷和黑暗,而做的太阳形器。
表现太阳崇拜观念的一种装饰器物,这个说法比较普遍。
青铜太阳轮
2、太阳恐惧
有种说法,三星堆文明鼎盛的三四千年前,正值人类气候的转变阶段,干旱无雨或洪水成灾。大地干旱,人们厌恶太阳,于是制作一个形器,将太阳用圆轮束缚在中间,不让太阳发光发热,表达了对太阳的恐惧。
3、车轮
太阳轮直径有85厘米,尺寸和普通车轮差不多大,确实很像车轮,但出土文物中没有车子相关遗迹,而且青铜车轮也不实用。
4、盾牌
也有人说,太阳轮就是一个盾牌或者盾牌形的装饰物,这个尺寸说是盾牌也说得过去,但是中间镂空太大,有点难以解释,可能是还蒙有皮革什么的,但因为年代久远腐朽了。
5、天文仪器
还有种说法认为,太阳轮是天文测量仪,其中五个等腰三角形,还有中间到边上的距离等,是冬至日和夏至日的太阳高度角、表长、影长等等。
青铜太阳轮
6、灯具说
还有种说法,就是这就是个古代吊灯,背面的凹槽是放灯油的,小孔是用来穿绳子把灯吊起来用的。
7、外星人物品说
因为没有确凿的证据说明这个太阳轮是做什么用途,而且这东西与现在的方向盘太像了,于是就有种说法,这是外星人留下的东西,是飞船上的方向盘,或者是能量分配器。
这个说法有点不靠谱,飞船那么高科技的东西,也会用方向盘这种东西来操作吗?拐弯也要盘方向盘吗,要不要打转向灯,想象一下,不要太喜感。
青铜太阳轮
二、青铜大立人,手里到底拿的是什么东西
青铜大立人像,同样是二号祭祀坑出土的文物,人像高1.7米,应该是按人同比例制作的,其连底座和帽子加起来总高2.62米,重约180公斤。
青铜大立人像局部
青铜大立人像,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大立人像。被誉为"世界铜像之王"。
青铜大立人像的外貌与传统人物像不同,有点像外星人,大三角眼,眼珠子凸出,鼻子坚挺,嘴巴细长,还有一对超大的招风耳,耳朵上还有耳洞。
人像铸造精美,虽然是青铜制品,但能看出其身上有三层衣服,衣服纹饰繁复精丽,以龙纹为主,辅配鸟纹、虫纹和目纹等,身佩方格纹带饰。
青铜大立人
青铜大立人像最让人费解的就是他双手的姿势,双手中空环抱,仿佛举着什么东西,这就引起无数人的猜测。
1、权杖
有专家认为,青铜大立人是当时古蜀国的王,其手里应该拿的事权杖,应为在三星堆中也出土过一件黄金杖。
青铜大立人持金杖想象图
2、象牙
三星堆文物里出土很多象牙,6个祭祀坑中有3个出土过象牙,其中4号坑出土一根重达100多斤的象牙。
同时人像的两只手不在一条直线上,看上去也像象牙有的弧形。
青铜大立人持象牙想象图
3、龙或蛇
青铜大立人持蛇想象图
根据三星堆出土的一些文物上的图案来看,青铜大立人手里拿着的东西似乎是一条类似于龙或蛇一样的东西。
青铜大立人持蛇想象图
4、武器
也有可能是手里拿着的是武器,犹如古代皇帝身边的一些持金瓜金锤、金斧之类等仪仗武器的武士。
青铜大立人
5、灯架
还有可能青铜大立人就是一个巨型灯架,手里可以放上灯具或者火把之类的照明物品。
青铜大立人雕塑
6、礼仪姿势
也可能这个姿势是那时候的一种礼仪,如我们的抱拳,现在的双手合十等等。
因为没有实物对照,没人知道青铜大立人手里拿的什么东西,又或者什么东西都没拿,就喜欢那个姿势,一切都是未解之谜。
三、青铜神树,山海经中的扶桑树
在三星堆遗址中,还有一件非常神秘的文物出土,那就是"商青铜神树"。
一号神树
青铜神树同样出自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神树共有八棵,人们所熟知的青铜神树是其中保存最完整一颗,高达395厘米,是全世界已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被命名为一号神树。
一号神树也不是完整版,顶部缺少一部分,在遗迹中没有发现,估计完整版的青铜神树约有5米高。
一号神树是世界上最早,树株最高的青铜树,《山海经》中的扶桑树可能就是它。
《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意思是汤谷边上有一棵扶桑树,是十个太阳洗澡的地方,在黑齿国的北面。正当大水中间,有一棵高大的树木,九个太阳停在树的下枝,一个太阳停在树的上枝。
这与一号神树非常的相符。
一号神树上的金乌
一号神树有九个树枝,上面有树叶和花蕾,花蕾上有一只鸟,其缺少的顶端部分可能还有一只鸟,这就符合《山海经》中的"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青铜神树可能是古人用来祭祀和沟通天地的器具,古代传说中人、神、冥三界是相通的,扶桑树就是连通三界的大门,只是后来大羿站在上面射日,将其踩断,人神冥三界就此断开。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28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