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树懒爱影视 提供的答案:
德国在二战中如果打赢了任何一场战役,可能会对其在战争中的命运产生一定的影响,但要说能力挽狂澜,即扭转整个战局的话,情况可能较为复杂。二战期间,德国参与了多场重要战役,其中一些对于战争的结果具有重要意义。以下是其中几场关键的战役:
- 英法战役(1940年):也被称为法国战役,是德国对法国和其盟友英国进行的进攻。德国的胜利导致法国崩溃,英国撤退。如果德国未能击败法国,可能会改变西线的形势,使德国面临更复杂的局势。
- 莫斯科战役(1941-1942年):这场战役标志着德国入侵苏联的高峰期。如果德国在莫斯科战役中取得胜利,可能会使苏联的战略态势受到重大打击,但无法保证德国能力挽狂澜。
-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这场战役发生在莫斯科战役后,苏联与德国在斯大林格勒展开了殊死搏斗。德国的失败导致了东线的形势逆转,苏联开始逐渐压制德国军队。如果德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获胜,可能会对东线的战略格局产生一定的影响,但不一定能够扭转整个战局。
需要注意的是,二战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单纯从某一场战役的结果来评断整个战争的走向是相对简化和片面的。德国在二战中的失败与其在多个方面的因素和战略失误有关,因此,即使德国在某一场战役中获胜,也不能保证最终扭转整个战局。
由网友 游侠8666 提供的答案:
二战时,德意日结为轴心国,妄图瓜分世界。
二战初,三个国家各自战事顺利,如摧枯拉朽。特别是德日两国,贪心不足蛇吞象,老虎头上去蹭痒。小日本去打美国的珍珠港,德国竟然打到了苏联的莫斯科。
话归正题,德国若占领了莫斯科,恐怕也是一时的,就好像日本占领了我国南京,并实行了惨无人道的大屠杀(30余万人)一样,也不会改变侵略者最终失败的命运。不过侵略者都是狡猾狡猾狡的,无条件投降了。否则,就不是分为东德西德的问题了,而会亡国灭种(永世不得翻身)。[捂脸][大笑]
由网友 东方神盾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回答!
一九四二年是世界大战中最关键的一年,在这一年里有两场关键的战役决定了未来同盟国家的胜利和轴心国家的失败!
一场是东方亚洲战场的中途岛海战,另一场是西方欧洲战场的斯大林格勒战役!
对于德国来说,在这一年里输掉了两场关键性的战役,从而导致自己走向了最后的失败。一场是苏联境内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另一场是埃及境内的阿拉曼战役!
除此之外德国还输掉了另外几场关键性的战役:一九四三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一九四四年的诺曼底登陆战役,圣诞节期间的阿登战役!
另外一九四0年的不列巅之战和四一年的莫斯科会战也不得不提!
上述这些战役都是对德国来说最至关重要的战役,那么德国到底打赢了哪场战役可以起到力挽狂澜的作用?换句话说能够避免自己最后失败的厄运!
几乎差不多可以说,德国打赢了哪场战役它也赢不了最后的战争!
这是因为,任何其中一场的胜利都无法决定战争的最后结果!
导致德国和轴心国家失败的、最关键性的一个问题应该是美国的参战,在绝对实力面前,任何一场战役的胜利都无法改变战争最后的结果!
如果美国不参战,以英国、苏联和中国为一方的同盟国,与以德国,日本和意大利以及保、罗、匈牙利和奥斯曼土耳其为另一方的轴心国家作战,基本处于半斤八两的持平状态,轴心国家起初攻势迅猛,到了后期不管是欧洲战场还是亚洲战场都进入了胶着的相持状态!
也正是美国的参战改变了这种平衡,可以说美国是一个决定战争胜负的筹码,它加入轴心国家一方,轴心国家赢。它加入英苏中国家一方,那么就是同盟国家赢!
在二战爆发之前,能够避免一个强大的美国加入战争一直是希特勒竭力争取的!即使不加入自己一方阵营,也要想法使美国保持中立!在不列颠空战之前、在苏德战争爆发之后,一切都如希特勒所希望的那样。
是日本的太平洋战争将一个强大的美国拖入了战争旋涡!
美国的参战意味着战争形势将会彻底改变战争的进程!
所以德国即使赢得了斯大林格勒,埃及阿拉曼、库尔斯克、阿登反击战中的任何一场战役,都不会改变德国最后失败的命运。
如果德国赢了不列颠空战它也拿不下英国,最多英国不踏上欧洲大陆。英国在国力方面并不输德国,科技水平和情报方面要稍优德国。绑架刺杀工作世界第一,无人能及,海军的强大令德国感到绝望。
如果德国在四一年的年底拿下莫斯科,那么它就不得不放弃围歼基辅苏军的机会,真实的事实是基辅和莫斯科德军只有一次成功的机会。而如果拿下莫斯科的话,以苏联那辽阔的版图是可以坚持到美国参战的。其次是列宁格勒和其它重要城市仍在苏军手中!
如果对英的不列颠空战和莫斯科战役不能取胜的话,以后的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阿拉曼和阿登战役,就算德国打胜了任何其中的一场,到最后也没有它看的戏!
如果德国以占领斯大林格勒就标志着德军取得胜利的话,那么它占领的是一座一片废墟的,毫无生机的、没有多大战略价值的一座废城,没有任何可取的意义,不管它有没有拿下斯大林格勒,在军事上都是失败的,因为为了这座己经成为一片瓦砾的斯大林格勒城,它在此地消耗了大量的德军精锐部队。即便是得到此城,一片破砖烂瓦对得军还有何意义?
库尔斯克大会战如果从取得的战果看,德国并不算输,甚至可以说是赢了。但战争的最后胜负是看最后的结果,最后的结果就是德军再也无力继续将战斗持续下去,而苏军却是仍有继续进攻的能力和实力。
阿拉曼一战,初期是德国胜,最后是英军嬴。不管是徳军能不能攻到埃及的苏伊士运河,英军都能也会卷土重来。所有事实表明,英军在补给方面是远胜德军的,它既可以从直布陀罗海峡通过地中海直取托卜鲁克和马耳它,又可以绕道非洲好望角进入红海援助阿拉曼地区的英军。但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德国即便是通过意大利的西西里岛也无法满足非洲军的补充和消耗!
至于后来的诺曼底登陆战役、阿登地区的反击战,就算德国赢了又怎样?但看起更象一个人临死之前的回光反照!赢了怎样,输了又怎样?赢和输的结果德国都不会撑到一九四五年的年底!
纵观二战史,德国之所以战败,本身就是打了一场不该打的战争,也是打了一场没有任何胜算的战争,战争的开局就是错误的,不是哪一场战役的胜败就可以决定国家最后的结局,因此可以说就算德国打赢了上述战役中的任何一场,它最后的失败仍是不可避免的!
由网友 鉴史郎官 提供的答案:
一场战役很难保证德国在二战中最终力挽狂澜,取得胜利!不过单就成功可能性的大小而言,无疑不列颠空战的胜利最有可能使得德国最终赢得胜利,或者不至于败的如此的彻底!
不列颠空战的胜负虽然仅有英德双方空军的参与,相比于东线规模庞大的陆地作战和西线上万架的盟军空军战略轰炸,其无论是规模还是惨烈程度都不算很高。可是这场战役的胜负直接关系到了德国最重要的战略决策,那就是到底是先打败英国还是先对苏联动手?
德国在结束法国战役后,由于英国的坚决不和谈的政策,使得德国决心动用武力来彻底使英国屈服。而无论是大西洋的潜艇战还是在地中海的封锁战都不能达到短时期击败英国的目的,除非彻底占领英国本土,才能彻底的消除西线的威胁。于是为德军即将进行的登陆计划"海狮行动"而做提前夺取英国上空制空权的不列颠空战爆发!
包括德国海军、陆军和空军高级将领在内的绝大多数决策者都认为登陆行动的能否顺利进行,决定于空军是否能夺取英国本土的制空权,至少也要保证在登陆期间的海峡和英国南部上空的制空权,以利用空军得到优势来阻止英国强大的舰队的进攻。
最终的结果是由于德国空军远程轰炸能力的不足和空军总司令戈林的错误指挥,最终使德国成为了不列颠空战的失败者。这一结果造成了远大于其本身军事损失的深远影响,那就是让希特勒认为短时间内已经无法击败英国,对于英国他只能采用长期的围困和大力发展自己的海军力量,同时尽可能的孤立英国。
也正是由于对英国政策的改变,使得希特勒的目光由英国转向了东方的苏联。进攻苏联的想法占据了希特勒的大脑,他的战略考虑如下:首先,他要彻底的孤立英国,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在这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希特勒害怕英国和苏联最终走到一起来对抗德国,这对德国是致命的威胁,所以他企图趁英国虚弱之际,以强大的力量击败或者重创苏联,彻底取得欧洲的真正霸主地位;其次,石油的考虑,德国到战时一年的石油需求量是1400万吨,而这其中的一半是由罗马尼亚的油田供应,而这些油田距离苏联太近了,一旦苏联首先发起奇袭,这些油田基本不可能保住,而没有了石油,德国的失败也就不可避免。所以为了德国石油资源供应的绝对安全,希特勒决心先下手为强。
假使德国取得了不列颠空战的胜利,那么德国很有可能发动对英国本土的登陆行动,不可否认这场登陆作战拥有巨大的风险,这主要是基于德国空军能否彻底的扼住英国海军的威胁。但是相比于德国最终选择进攻强大的苏联,冒比登陆英国大几倍的风险,无疑登陆英国胜算更高。
所以真正决定德国命运的便是不列颠空战,假使德军取得不列颠空战的胜利,那么极有可能德国在1941选择进攻的是英国而不是强大的苏联。
由网友 义薄云间 提供的答案:
首先就是托布鲁克围城战。如果德军攻陷了这座港口城市,在前线的隆美尔就不会为补给发愁。如果他不为补给发愁,他很可能就能打败埃及英军,和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反抗组织会合。如果会合成功,德国在二战后期就能获得充足的石油供应。
其次是莫斯科战役。要是能打赢这一仗就可以迅速结束战争。当时苏联军队本就已经士气低落,莫斯科要再沦陷肯定会彻底瓦解他们的士气。这会对苏联造成多大的打击?
接着就是斯大林格勒战役。此战胜利同样会瓦解苏军士气,打得他们溃不成军。石油储量丰富的高加索地区就会成为三支德国军队的囊中之物。
最后可能扭转局势的战役就是库尔斯克之战。如果库尔斯克被攻陷,德军约20个师的兵力就能腾出手来,消灭苏联的坦克大军主力。如此一来,双方都将没有足够的力量消灭对方,战争就会陷入僵局。
其实,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不要选举纳粹党。
希特勒掌权之后,德国许多知识分子都出走美国,为战后美国的科技创新做出了重大贡献。如果纳粹没有上台,他们就地留在德国,把德国变成一个世界顶尖的科技创新中心。由于人类历史上最大的战争不会爆发,就没人会牺牲,德国人口就会比现在多出许多。而且由于不会分割成西德和东德,德国经济将会更加发达。
由网友 静夜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让德国想骂人。
都到了"力挽狂澜"的地步了,还有什么赢的可能?这是纯粹地拿德国寻开心。
作为用仅仅10年不到就迅速东山再起的国家,纳粹德国有着强大的实力和战争潜力,但问题是它的对手更强,盟友更菜。这意味着二战期间的德国和一战时的德国没有什么两样,都是作为一把利剑而存在,靠着强大的国力凝聚成恐怖的爆发力进而取得巨大战果。
二战期间的闪电战就是德国凌厉风格的登峰造极之作。
而这也意味着,一旦一鼓作气未能大到预期效果,德国马上会因再而衰导致三而竭进而一败涂地的尴尬局面。尤其是当二战期间的纳粹德国陷入两线甚至三线作战,且被拖入持久战的深渊时,德国的失败就已经不可避免。
从这个角度来看,决定德国成败的战役根本不是1942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而是1941年的莫斯科会战。因为这场战役即便德国取胜,因为陷入了持久战的深渊,丧失了闪电战的凌厉,错过了对苏联一击必杀的可能,所以德国的失败已经不可避免。
毕竟,持久战拼的就不再是战术和战斗力,而是综合国力,而德国无论如何也是无法同苏联相提并论的。
而更令人不寒而栗的是,关于德国的失败,早在1941年美国总统罗斯福与英国首相丘吉尔在大西洋上签订《大西洋宪章》时就安排得明明白白。
而此时的德国正在大踏步横扫苏联的路上,苏联大军在一溃千里和丧城失地,完全没有反败为胜的迹象,美国和英国却已经开始准备德国的后事了。
这是未卜先知吗?当然,而美国和英国之所以能将德国安排得明明白白,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有这样的实力。而且更重要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本质上就是美国攫取世界霸权的一出大戏,而纳粹德国和英国等国不过是美国的演员罢了。
一战结束后,英法主导的国际社会对德国进行了前所未有的严厉惩罚,这让德国怒火中烧。而因为一战也未能让美国实现打入欧洲的目标,所以美国财团开始全力扶持希特勒夺取政权。
纳粹德国的崛起,向西牵制了英法,向东阻挡了苏联的革命输出,实现了美国向欧洲渗透的目标。但纳粹德国并不想被美国摆布,再加上德国的发展模式本就是寅吃卯粮、饮鸩止渴,即用未来的资源发展现在,所以为了维持运转,德国必须对外发动战争,用战争的红利弥补巨大的赤字。
而因为崛起的时间太短,导致德国陆军一家独大,且不得不依靠闪电战的方式。事实上德国也是靠着闪电战迅速击败了波兰和西欧各国,虽然没有在法国投降前占领巴黎但也达到了横扫西欧大陆的目标。
而后德国陷入不列颠之战的泥潭,不得已留着后患向东闪击苏联,而当闪电战遇到苏联这样的大块头时,失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概括来说,德国的胜利是战术层面的,而美苏英等则是战略层面的博弈,所以德国就算赢得所有的战役,也最终会输掉战争。
在这样的情况下,德国别说盛极而衰,就算全盛时期也不存在打赢某一次战役就改写全局的可能性。
"美国棋子"的定义,是纳粹德国最大的悲哀。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夜史,期待您的关注。
由网友 石海钓沉 提供的答案:
二战中的德国,其实在法国战役之后至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前,一直是占尽了先机的,在这种形势下,无论针对英伦展开的海狮行动、大西洋海战,还是剑指埃及和印度的北非战役,亦或是斯大林格勒战役,上述战役里只要有一场战役像法国战役那样,获得全面胜利,那么德国就极有可能最终成为二战的赢家,或者,至少能把二战延续到五十年代。
现在受一些不负责任的影视作品的误导,很多人头脑里根深蒂固以为,德国是以一国之力对抗全世界,所以早败晚败都是时间问题。其实这是一种美丽的误解。在法国战役、挪威战役之后,德国的影响几乎已遍及了几乎整个欧亚大陆西端——它及盟友的地盘几乎囊括了整个西欧与中欧,瑞典的铁矿、法国的人力工业品和农产品,罗马尼亚的石油,捷克的军工武器,匈牙利的马匹和皮革,都成了纳粹战车的组成部分,德国威力所至,连当时的美国和南美很多国家,都向其争抛橄榄枝——因为当时只有德国所占领的欧洲地区才有余钱与市场来购买美洲的商品。
所以,德国当年有充足的资本来实现一仗而赢天下的目标。
一、英伦之战
不列颠之战,海狮行动,德国当时高歌猛进,英国则危若累卵,当时德国倾力一击,大概率会得手,但元首的脑神经显然不走寻常路,在最有利的关口居然丧失了继续缠斗下去的勇气。英国存在,西方世界就会源源不断给这个桥头堡供血供人,德国主导的欧洲大陆就永无宁日,所以有人曾说,德国的败亡不是1944年的诺曼底,也不是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而是1941年的不列颠。
如果此战德国获得胜利,英国王室将只能迁到加拿大继续指导抗(德之)战——注意,这是指导而不是指挥——因为没有了英国本土的人力财力和生产力,英国当时对加拿大、澳新的影响其实已是非常勉强,而印度自身能在日本窥伺下自保已经属于奇迹了,不能指望在反攻英伦上有更多贡献。而澳新,早在一战时就因为英国指挥官漠视士兵生命浪掷兵力,导致澳新子弟在加里波利等战役里损失惨重,仅加里波利战役一次就损失了澳新总人口的百分之二,澳新也因此对宗主国充满了成见与恨意。
所以,在这种大背景下,"宗主国爸爸把家丢了跑我们这里来宣扬抗战,想让我们的子弟流血流汗去打一场和我们其实八竿子都打不着的战争,帮他把老家和宝座重新夺回来,好让他继续奴役盘剥我们,我们会同意吗?"绝对是一道智商题。
二,大西洋潜艇战
大西洋潜艇战则是第二个机会,在高峰时期,德国数量不多的潜艇曾创下过英国每出海4艘商船就会被打沉一艘的纪录,照此发展下去,不到半年,严重依赖殖民地输血的英国不用德军登陆,自身就会因缺油少粮没肉而不战而败。但是,希特勒的短见最终使得德国丧失了这一先机,希特勒顽固地认为大型水面舰艇才是海军的象征,因此在潜艇战最高潮之时,大而无用、一造出来就只能在盟军空袭下东躲西藏的大型军舰仍主导了海军生产的大头,用于潜艇生产的物料与人力不到四分之一。直到美国参战、德国大势已去的1943年,德国才如梦方醒加大潜艇生产,但此时显然已为时已晚。
三、北非战役
北非战役是另一次误打误撞开始却颇有可为的妙棋。虽然北非之战德国完全是被墨索尼里拖下的水,有关段子层出不穷,但必须得承认,墨索里尼虽然牙烂,但脑子却相当不差,一旦轴心国拿下埃及,至少会有三个利好:一是整个地中海都成为轴心国的内湖,英国海上力量将因缺乏陆地港口、易受陆地空袭等原因而不得不远离地中海,德国的势力无疑会更进一步扩展;二是中东北非地区庞大的石油、人力资源会成为德国新的战争润滑油;三是从这里可以直抵印度,中间不会有任何有可能的反抗,没有了印度这颗王冠上的宝石 英国的殖民帝国将彻底终结。
四、斯大林格勒
1942年至1943年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德国最后一次能能翻盘的机会,一旦拿下斯大林格勒,等于控制了物产最丰饶的粮仓与工业基地,对苏联来说,等于继损失惨重的巴巴罗萨计划之后彻底丧失掉再战的能力,苏德战争将进入大规模游击战的新阶段。当然,美国的军援还是会有的,但连斯大林格勒都守不住的苏军,以来不可能吸引西方加大军援力度,二来也会更缺乏苦守残局的能力。
综上所述,大把的机会都曾摆在小胡子面前,和一把就能彻底回本,可小胡子就是运气差,一把不和一把不和,四把全都没和。这不是天意又是啥呢?
由网友 铁岭锋 提供的答案:
直接了当的答案,没有任何一次战役可以支撑它咸鱼翻身!
在二战中,由于轴心国法西斯集团首先发动了反人类的灭绝人性的侵略战争,迫使中苏美芙等二十多个国家被迫卷入了这场正义与邪恶之间的殊死搏斗,形成了气势磅礴的反法斯大同盟。
他们摒弃了同盟间的意识形态成见,摒弃了兄弟阋于墙的怨愤,共同抛头洒血,团结奋战。凭借着各自的各种资源优势,共同凝结成对那几个法西斯轴心,靠偷袭,靠背信弃义突然袭击的入室强盗的围猎大网。就算他希特勒占了斯大林格勒,他也无法力挽狂澜,挽救其注定灭亡下场。它既使占了莫斯科,也注定更甚于当年的拿破伦的下场,自己找个地下陵寝,了断其罪恶的一生!
由网友 北京新文化街男孩 提供的答案:
我认为基辅战役最关键。
因为如果顺利拿下来,德军既能获得重要的石油资源和粮食资源,既满足长期作战的需求,又直接掐断了苏军的能源食品供给,打乱斯大林的整体战略布局。未来德军甚至可以放弃莫斯科和斯大林格勒战役不打,迅速打开苏联南部走廊,直到远东与日本联手。这样,欧亚大陆的一整盘棋就活了。二战结局将很难预料。
由网友 历史区总柴 提供的答案:
当然是莫斯科战役。
希特勒的台风行动本身就太迟了,莫斯科已经集结了一定量的苏军,再加上这是苏联首都,攻陷可能降低了。
在苏德战场这样的数百万军队对决的战场上,希特勒终究还是显得有些小家子气了。
他优先选择了进攻基埔获取乌克兰的粮食和图谋高加索的石油,另一路兵力进攻列宁格勒,因为这座城市用列宁名字命名还是之前俄国数百年首都圣彼得堡,攻下了可以联通芬兰。
当时德军的高层将军们已经强烈反对了,我说说白话点,德国面对苏联这样体量巨大战略纵深过大的国家只有应用闪电战
但是,闪电战就是德国几百万军队一拳挥过去把老毛子打晕了,毛子晕头转向没缓过来,这个时候德军参谋部的意思是继续打头,既能不断打昏毛子,毛子保护脑袋的时候会把各路人马都汇聚到一起,方便德军寻求决战。
而希特勒只顾眼前利益,他一拳打南边基埔一拳打北边列宁格勒,基埔打下来了但是高加索遥遥无期,列宁格勒拼死抵抗空耗兵力。这两拳,都被毛子的双手拦下了。
这时候希特勒汇聚兵力开始想继续打脑袋,也就是莫斯科,毛子已经调兵遣将缓过来一些了,更重要的是,冬天来了……
如果希特勒一开始直奔莫斯科,提前发动对这个苏联政治文化中心的进攻,动用一切力量,不惜代价,迫使苏联撤出莫斯科,这样在士气上德军和苏军将会拉开巨大的差距,首都被占领,苏联士气会极度低落,而且莫斯科在德军手中,列宁格勒和乌克兰很容易被拦腰斩断,莫斯科战役胜利,会导致一直左右摇摆不定的土耳其西班牙和芬兰做出选择。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79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