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奇妙风声Ak 提供的答案:
这一问题实际上涉及到了历史学的转型与发展的问题。
关于研究历史规律、治乱兴衰这一目标,实际上从最早是从古典时期的史学家们那里所提出来的理想。修昔底德是在西方史学史源头上最早强调历史学的垂训作用的史学家,他认为历史有规律可循,历史学家应该探究规律而予以资鉴,而在中国,司马迁也提出了"通古今之变"的追求。
可以发现,这一理想是与宏大的历史写作,或者至少是与历史哲学、政治史、战争史相联系的,这一史学理路所存在的意义是为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理解历史,又或者至少在历史的表面上抓住了历史发展的主要活动者和影响因素。
那么,微观领域的历史学何以出现?
一、科学的发展
在我看来,上述所说的历史"大目标"及其相联系的上层倾向、精英类型的史学在近代首先遇到了学科专业化的挑战。在近代学科科学化、专业化的大背景下,历史学所研究的对象被分解为更加隔绝的客体,政治学、经济学、人类学及文化学等等在深度这一层次打碎了传统宏观历史学所做的模糊理解与暧昧想象,也就是说,想试图仅从传统历史学的简单视角和简单材料去发现历史当中的规律,而不从更加专业的角度把握历史中某一对象的本质与发展,已经是不具说服力的了,而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科学极大地调整了历史学的发展:从兰克的一系列科学方法将其科学化,再到著名的宣言"历史学就是科学,一点也不多,一点也不少",历史学走向了一种科学化,也就拒绝了原有的试图以一解万的史学模式。
而进入到20世纪以来,我们逐渐发现,历史学的科学化摧毁了其原有目标,但并未能发现新的归宿,在缺乏像自然科学那样"实践性检验"的标准的情况下,结构主义与传统实证主义失效了,更加微小的研究成为不可摧毁的堡垒,成为历史学当中真正无所质疑的单句,而这种微观研究也在另一个角度消解结构主义和实证主义进入历史学时所施加的理性影响,微观史以其更加具有理解性和同情性的特征,促使着人本主义的史学观某种程度上获得了复活,也就是说,提问者所追求的宏大历史书写、规律追求,在本质上跟微观史研究一样,两者的内在理念都试图以一解万。
二、从上层到大众
另一方面,现代性在政治上的民主化、文化上的世俗化与多元化都不断摧毁着精英崇拜与权威崇拜,大众的力量重塑着社会理想及其发展,在社会科学上也就当然要求更加重视中下层,重视社会因素、重视大众的集体性力量,在结构主义那里,常常会被还原为经济的力量,文化主义者又将它理解为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等等,总之,传统的宏观历史研究已经不符合常理认知,也忽视了近代以来的所新发现的"大众的力量"。同时,在道德上,去记载大众的历史、边缘人物的历史,也成为了现代史学家新的任务,而微观领域的史学正是在这两种动力下所正式出现的,它既有利于历史学具体而生动地理解大众力量,而将这些小人物之事所记载下来,本身也是历史学家们责无旁贷的工作。
以上是简单地从史学史发展的角度解答了微观史何以出现的问题,但如果你要问宏大的规律研究与微观史研究之间关于理念、方法的优劣这个问题,应当说,这两者并不冲突,它们都是历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研究离不开基础研究,而基础研究也需要宏观研究进行升华。当然,从当今而言,在学科专业化所导致的碎片化、微小化、科学化,以及大众力量的所导致的认知更易、道德要求等的合力下,宏观研究的确面临着衰微,需要有更多的人去做这个工作。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81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