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icexaoxao 提供的答案:
这三人全部都和满清有血海深仇,哪个没被满清害死过家人。最后还被逼着投靠了满清,可见明朝管理水平的低劣,崇祯的脑残,制度的不合理。
吴三桂还是袁崇焕麾下,吴三桂最后不一样投靠了满清。
这三人投降满清,直接原因是他们在毛文龙被杀后,受尽各级文官的残酷迫害,许多人为了活命,从海上划着舢板就跑到了山东,但是在山东又被山东文官集团当成猪狗一样迫害,大量沦为奴隶(奴仆实际上就是奴隶)。虽然被整编了可是受尽欺凌。
明朝调拨他们北上打后金,但是一路上完全没粮草,山东各级官吏和耍猴一样玩弄他们,路过的士兵偷了只鸡,就被文官集团逼得杀死了士兵。
最后没办法,没粮食就要饿死了,这群人才被逼迫造反。
明朝到最后都没搞清楚一点,就是战争年代勇猛彪悍之徒理所应当获得相应的待遇,而不是说科举之人就天生高人一等。
这些人从辽东跑到皮岛,然后又跑到山东,一路上尸山骨海,死伤无数,剩下的全部是勇猛强悍之徒,明朝那套文官士大夫高贵的套路,他们根本不放在眼里,强悍之人理所应当获得尊严与财富,这才是他们在辽东领悟的道理。
明朝既然把他们当做猪狗,肆意侮辱,那就别怪他们反过来翻脸了。
袁崇焕很不待见这群毛文龙旧部,早年让山东文官集团断掉了这群人的粮饷,而后这群人逃难到山东,又被折腾的够呛,实在是忍无可忍,同仇敌忾了,以至于出现了登州之乱。
这群人最后投降了满清,最起码满清那里勇士是会被尊重的,你能打仗,就有尊严。
明朝末年的政治制度实际上非常落后,低效,连满清都不如。几千万两,连几万人都消灭不了。
由网友 于左 提供的答案:
从某种意义上说,认定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三人为汉奸,是恰当的。但毛文龙不是,他的一些作为虽然有争议,更多的是投机性质,所以他更像是一个投机分子。
天启二年六月,毛文龙升任平辽总兵官,赐尚方宝剑,在皮岛设立军镇。皮岛紧邻朝鲜,距离后金地界大约一百里,距离山东半岛非常远。毛文龙号称拥有马步兵十万,实际数量不到三万。
在皮岛,毛文龙多次率军主动出击,袭扰后金,但胜少败多。有史料显示,毛文龙暗中与皇太极书信往来,暗通款曲。
但不能因此认定毛文龙是汉奸,在当时的情况下,毛文龙不可能真心归降后金。当时后金贫穷落后,明朝的各个方面要比后金强大得多。毛文龙在明朝贵为总兵官,后金拿不出什么有诱惑力的筹码给他。他与皇太极周旋,逢场作戏的成分很大。
毛文龙孤悬海外,像一个独立王国,朝廷无法核实他的兵力、战绩、粮饷军械等,全凭他自己的奏报。毛文龙利用皮岛位于朝鲜、后金和大明之间的特殊地位,广招商贩,贩运人参、棉布等货物。
所以我认为,毛文龙的骨子里有商人的天赋,他更像是一个善于投机的商人。
孔有德等人就不一样了。
孔有德和耿仲明原本是辽东人,努尔哈赤占领辽东之后,他们逃到皮岛。毛文龙给他们改姓毛,养为孙子。
毛文龙被处死之后,孔、耿二人在皮岛越来越不得志,于是离开那里,渡海到了登州,投奔了巡抚孙元化。
祖大寿在大凌河被围困,孙元化派孔有德率领八百骑兵赴援,因为缺饷而中途发生兵变。孔有德被逼反叛,杀回登州,与耿仲明里应外合,最终占领了登州。
崇祯六年二月,孔有德、耿仲明带着几百艘船,渡海投降皇太极。皇太极任命孔有德为都元师、耿仲明为总兵官。
半年以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率军降清。至此,孔有德、耿仲明的军队被称为"天祐兵",尚可喜的军队称为"天助兵",独立于八旗军。
三个人带来了大量兵士和后金非常缺少的船只、水手和工匠,另外还有红衣大炮,所以意义非同一般。
到了崇祯九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清,改元崇德。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
在后来的明清易代的过程中,三人极为卖力,充当了清军的急先锋。
由网友 辽宁资深球迷二代 提供的答案:
尚可喜,其父亲战死于明清时期的战场,1633年7月,后金攻克旅顺,尚可喜留在旅顺的家族数百口几乎全部战死于城内(尚可喜叛变后,后金方面经过全方位的查找,也只在俘虏和奴隶中找到27位尚氏亲戚)。
父亲死了,家人几乎全军覆没,在这么多人死于后金杀戮的背景下,尚可喜得到的又是什么?上司沈世魁(后来的皮岛总兵)持续不断的打压和猜忌,甚至在尚可喜叛变前,沈世魁还密谋设下鸿门宴计划,企图将尚可喜处决,借此抢走他手下的人口和兵马。
不否认尚可喜叛变后,他干下了很多不可饶恕的事,但对于他的叛变,可耻的恐怕并不是他的行为,而是谁逼迫他去叛变的?
2、孔有德耿仲明兄弟(结拜),早年也同样是后金入侵辽东半岛而诞生出来的难民,从他们的身边很少有亲人来看,跟尚可喜一样,他们的绝大多数家眷和亲人也都死在后金的刀下。
正是这样的血海深仇,他们选择加入了东江军,即便在毛文龙遇害之后,他们二人也并未因这样的内讧而选择叛变,而是前往山东半岛加入到了孙元化的麾下。
然后呢?1631年8月,祖大寿在大凌河城被5万后金军主力包围,接着孙元化下令孔有德率领700明军前往救援,请看清楚!是700人!
人家大凌河城下有数万武装到牙齿的后金铁骑,然后你让人家孔有德带着700人去跟后金玩命,你这是拿人开涮呢吧?
对比根正红苗的关宁军,他们可谓是光鲜十足形象正派,可他们背地里又干了哪些事?
1、觉华岛遭到攻击,眼看岛上的7000明朝水师和7000百姓正遭受着后金军主力的屠戮,不到十里外的宁远城的上万明军却按兵不动。
2、每年拿着数百万的最高军饷,除了后金一早就放弃了山海关至大凌河城之间的狭长土地,关宁锦防线创建20多年,关宁军硬是没有主动收复一寸土地。每次遭到后金军的劫掠,关宁军的态度都是千篇一律——躲到城里龟缩不战。
可笑的是,皇太极开出的和议当中,人家的停战价码是每年10000黄金和一百万两白银,早知如此,崇祯每年直接花一百万两白银给自己换个和平行不行?
在此期间还发生过一个无语的事,公元1639年,清军数千人前往宁远城外围进行挑衅,刚刚在松山保卫战中立功且晋升为宁远总兵的金国凤下令城内守军出战,结果众人畏战龟缩不出。一气之下的金国凤率领两子和数十名家丁出城迎战,结果遭到清军包围,面对主帅遇险,城内的上万明军泰然自若冷眼旁观,金国凤最终战死城外。
两年后的松锦之战,关宁军也同样带头逃跑,关内近十万大军出关救援,结果关宁军却把他们给卖了,到底是谁更可耻?
由网友 铁马冰河wu 提供的答案:
毛文龙(1576——1629)是明末将领,他历仕万历、泰昌、天启、崇祯四朝,先后任平辽总兵官、左都督等职。
毛文龙在与后金的长期斗争中颇有战功 ,曾经开辟了辽东军事重镇——东江镇,但《明史》上说他为人骄恣,奏事、报功多有浮夸,且垄断中朝贸易、索饷过多。后被蓟辽督师袁崇焕矫诏诛杀。
史载,皮岛是辽东南部海上的一个岛屿, 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北可联清(后金),东可控朝鲜半岛,西南则可以拱卫山东半岛的蓬莱 、登州。长期以来,朝鲜都是明朝的藩属国与忠实盟友。明廷一直利用朝鲜牵制后金,明军毛文龙部长期驻扎在朝鲜境内,得到了朝鲜的物资援助,这支明军还经常对后金军发动突袭、骚扰,使后金军无法全力伐明。
天聪元年(1627年)1月,皇太极乘朝鲜突发内乱之机,派贝勒阿敏率3万八旗兵出征朝鲜。后金军队突然杀进义州,并全歼了守城的朝鲜军队。阿敏分兵夜袭铁山,击败了驻扎在那里的明朝军队,迫使其退守皮岛。
退往皮岛的明军主将就是毛文龙。为鼓励他安心戍边,尽最大努力从东侧牵制后金,明廷攫升毛文龙为总兵官,并逐渐加封为左都督,并授予将军印,赐尚方宝剑, 在皮岛上设立军镇,该岛别名东江,所以又称东江镇。
毛文龙据守皮岛,抗满清有功,但他后来认"九千岁"魏忠贤作义父,成了阉党首领的干儿子,他还大肆征召商贾,贩卖人参、布匹等禁物牟利,贪污横行不法,据说他曾写密信给皇太极:"尔取山海关,我取山东"。因此有人怀疑,毛文龙和皇太极有私下交易,甚至有某种程度的叛降企图。
据笔者考证,毛文龙虽有种种不法行为,其为人也桀骜不驯,但他对大明是一贯忠诚的,他至少好几次拒绝了皇太极高官厚禄的诱降。
毛文龙占据了江东,在形势上足以让后金忌惮,但他这人缺少谋略,而且每年靡费的军饷难以计数,主要精力又放在做生意上, 军事进展却极其有限,还动辄拷虐部下、滥杀战俘,终于遭到了大臣潘士闻的弹劾。
刚到宁远上任不久的袁崇焕在形势稍许安定的情况下,为了消除隐患,便于崇祯二年(1623年)7月伏兵捉住了毛文龙,并宣布了他的12条罪状,然后请出尚方宝剑,将他斩杀。后来,袁崇焕向崇祯帝奏报诛杀左都督毛文龙的原因和经过,崇祯惊讶异常,认为他擅杀大将,别有用心。但因袁崇焕是辽东防务的中流砥柱,朝廷的柱石臣,所以就隐忍未发,没有责备他......
毛文龙被袁处死后,其麾下亲信将领孔有德、耿精忠在皮岛愈发不得志,于是黯然离岛,渡海来到了山东登州,投奔了巡抚孙元化。
崇祯六年2月,孔有德、耿仲明里应外合发动叛乱,一举夺占了登州,后率数百艘海船,渡海到辽东投降了皇太极。皇太极大喜,封孔有德为都元帅,耿仲明为总兵官。半年后,广鹿岛副将尚可喜率部投降了满清。三人还带来了大批士兵、水手、工匠,以及后金十分稀缺的大海船, 还携来许多后金没有的火炮、火枪等热兵器,使后金军的整体战力有了一个质的飞升。
崇祯九年4月,皇太极改后金为清,改元崇德。他封孔有德为恭顺王,耿仲明为怀顺王,尚可喜为智顺王。并将孔、耿二人的军队称作"天祐兵 ",尚可喜的部队称作"天助兵",两军独立于八旗之外。后来,吴三桂勾引清军入关,孔、耿、尚三王随清军东征西伐,甚为卖力。从传统认知上来看,可以将孔有德、耿精忠、尚可喜三人视作汉奸,并无被妖魔化之嫌。但毛文龙和这三人不是一类货色,他虽是一个毁誉参半的人物,其作为也饱受争议,但他总体还算忠实于大明,因此算不得汉奸,他贪财好利,很像个商人,做事又很喜欢投机取巧,所以最多只能算是一个投机分子。
【写作答题不易 剽窃必究】【插图源于网络】
由网友 zdwhly 提供的答案:
没有一颗赤诚之心会在明几十万大军在关外崩盘时 毛率一百多人深入敌后占领城池 杀死的老佟可是康熙的亲外公家的 三王皆穷人与鞑子皆有血海深仇 袁伪诏杀毛帅 逼耿尚调到山东 路上一士兵因饥饿偷吃一只鸡 被士绅逼得被斩首 士兵哗变 这支士兵被二王带领并带着红夷大炮降了清 如果毛帅不死何至于此 毛帅是岳飞一样的将领 他肃立的收复故土的石碑至今还耸立在辽东
由网友 陈子帅菌读文史曰 提供的答案:
明末清初是个乱世,忠诚与背叛稀松平常,是一个魔幻的时代。
毛文龙只是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三人的领导,而不是他们的爹。
就算是他们的爹,爹和儿子也不可能是一个品行。
亲父子,亲兄弟都能走向两个极端,何况毛文龙和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这样的领导和下属。
- 李自成一生致力于推翻明朝,还攻占了明朝的都城——北京,直接逼得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上吊自杀,结果李自成死后,李自成的后任者李过(李自成侄子),高一功(李自成妻弟)都是著名的南明将领,一生致力于抵抗清朝,李过的儿子李来亨更是成为清朝的最后抵抗者,兵败之后,全家举火自杀而死。
- 张献忠一生和李自成一样,致力于推翻明朝,结果张献忠的几位义子兼部将成为南明朝廷的中流砥柱,孙可望、李定国两人撑起了南明政权的最后一片天,要不是孙可望反叛,天下之鹿死谁手,还未可知。李定国更是成为南明时代最伟大的反清将领。
- 郑芝龙只是海上一代巨盗,郑成功只是大海盗郑芝龙的儿子,按理说郑成功最多算一个公子爷,这样的人应该和自己的父亲郑芝龙一样,家国情怀淡薄,然而郑成功却是一个奇葩,一个满腔热血,家国情怀浓厚的海盗,一生都走在反抗清朝的路上,还替中国收复了被西方荷兰人强行侵占的湾岛。
- 还有一大堆著名的"三姓家奴",投降清朝,投降大顺国,投降明朝,比如吴三桂,比如李成栋,比如姜瓖,比如金声桓,这些人的品性和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有什么区别吗?
特别是吴三桂,这可是极受明朝的恩典,更是被崇祯帝看成国家栋梁的存在,可谓是皇恩浩荡,可是吴三桂是什么玩意?为了自己的爵位,亲手杀死南明最后一位皇帝——永历帝朱由榔,相比之下他舅舅祖大寿的品性都远超吴三桂。
更别说其他人。
张献忠和李定国,郑芝龙与郑成功的历史故事很多人都听过。
张献忠是一代巨寇,喜怒无常,残忍好杀,一生杀人如麻,谁都没想到他能培养出一代忠义猛将——李定国。
郑芝龙也是一代巨寇(海上的),他也是典型的海盗习性,进行投机活动,明朝势大投靠明朝,清朝势大投靠清朝,只顾自己捞好处,对国家毫无热爱可言,可是郑成功却是一腔热血回报国家。
要真说起来,张献忠和李定国,郑芝龙与郑成功的故事比毛文龙与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的故事要魔幻得多。
更魔幻的应该属于大顺军李来亨的历史故事。
1645年,李自成被乡民杀害,年仅39岁。同时代表着大顺军的全面分裂。
其中大顺军中的李过、高一功率领的忠贞营是以原大顺军后营为基础而建立的,原来就是大顺军中的精华,也是李自成大顺军嫡系中的嫡系。他们曾经在陕西地区抗击过清军主力阿济格、吴三桂部,一直到西安失陷、大顺军后路被抄,才仓促间绕道经过汉中进行南撤,幸好在路途中没有受到清军追击,进入荆湖前又在西山进行了一阵子比较短暂的休整,到了荆湖地区后,又合并了田见秀等大顺军残部,从而成为大顺军残部里面兵力最强,也最为南明政权所重视的军事力量。
后来李过,高一功经过谨慎的思考和沟通,决定与南明政权合作,联合南明政权共同对抗清朝。
1646年初,在李过、高一功指挥下,忠贞营进行了荆州战役。但由于战线侧翼的何腾蛟率领下的南明军不战而溃,致使清军得以越过何的防区,突袭忠贞营的后方,使忠贞营遭到了严重挫折,堵胤锡也无奈逃到了常德,而大部分农民军则在李过、高一功的带领下再次退回西山,从此"不相听命"于堵胤锡,完全独立地经营起西山地区了。
虽然李过、高一功的忠贞营的确南明君臣都指挥不了,但是他们抵抗清朝都是不留余力的,然而因为南明政权内部的斗争倾轧和对农民军的敌意、鄙夷,导致李过、高一功的忠贞营一次次损失惨重,最终南明政权也失去了农民军仅有的一点忠义与好感,走上灭亡。
然而大顺军中最为令人动容的却是李过的儿子李来亨。
顺治七年(1650年),损失惨重的李自成军余部忠贞营,在高一功和李过儿子李来亨(李过已死)的带领下,再次来到巴东的西山,与原在这里的大顺军残部郝摇旗部、刘体纯部等会师。郝摇旗、刘体纯等人在西山和王光兴、王光昌等南明军残部联合在一起抵抗清朝,历史上称之为夔东十三家军,因为根据地在西山,故而也称之为西山十三家军。
十三家军分别驻守西山地区的各个防务工作,郝摇旗、刘体纯等部据守北边,王光兴等部据守南边,摇天动、黄龙等农民军与谭文、谭诣、谭宏领导的抗清部队据守夔叙一带。
十三家军为了统一抵抗清朝,共推刘体纯、王光兴总领全部军务(虽然十三家军都是抵抗清朝,但是互相之间却矛盾重重,居然推选出两位总管军务的首领,不得不说这对抵抗清朝的事业产生重大影响)。
十三家军里面按理说忠贞营的高一功最为德高望重,奈何高一功在途中不幸战死,忠贞营残部由李来亨率领,李来亨毕竟比较年轻,自然无法成为十三家军的首领。
就算如此,忠贞营也是十三家军里面最为精锐,最为强大的军事力量。
李来亨率领的忠贞营最后据守在巴东的茅麓山,在此期间,招徕流亡百姓,大力开荒,鼓励种地,训练部队,响应号召"勤王灭虏(清朝)",对清朝来说,这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顺治九年(1652年)十一月,著名叛臣洪承畴奏报清廷,"湖广南有孙可望抗拒,北有郝摇旗、一只虎(李过的外号,由于李来亨是李过儿子,李来亨继承了这个外号)屯聚。"
顺治十六年(1659年),清军已经将除西山十三家军以外的所有反清势力全部清朝,决定拔掉这最后的反清大本营,清军大举进攻西南地区,特别是贵州、云南地区,刘体纯、李来亨、谭文等人率领大军,溯江而上,围攻清朝重镇重庆,震动整个西南地区,牵制了南进的清朝大军。但是由于谭诣、谭宏为了荣华富贵杀害谭文投降清朝,导致十三家军的作战计划和军事部署全部被打乱,清军损失不大,而十三家军却陷入再次分裂的不利状况。
康熙二年(1663年),清廷再次调集陕西、湖北、四川等地区的重兵,再次进攻夔东十三家军。
陕西总督白如梅、提督王一正率领的清军遭到郝摇旗部的阻击;四川总督李国英率领的清军遭到刘体纯、袁宗第等部的阻击;湖广总督张长庚、提督董学礼率领的清军直接进攻西山地区,遭到李来亨率领的忠贞营的阻击。清朝毕竟兵强马壮,战争逐渐走向对十三家军不利的境遇。
清军重兵逐渐集中在西山一带。李来亨等人只能退守山寨,顽强抵抗,使得清军无法前进。李来亨命令将士们剃发,夹杂在商贩百姓中,混入清军的兵营,然后李来亨率军攻击清军,大营中的剃发将士突然到处煽风点火,清军大溃败,西山地区被暂时的保住了。
八月,清廷再次增派兵力,甚至还派出了八旗精锐过来,并任命满洲八旗将领穆里玛为靖西将军、图海为定西将军,还调派西安将军傅喀禅,率领八旗精锐围攻西山地区,西山地区再次战火燃起。
十月,李来亨、郝摇旗等部通过讨论,决定向四川巫山一带发动对清军的进攻,四川总督李国英大吃一惊,连忙向清廷乞求增援。
十二月二十三日,清军集中八旗精锐主力攻击天池寨,开始与十三家军展开决战。
由于十三家军各自为战,统一作战都流于表面,无法真正的精诚合作,最终刘体纯战败自杀,郝摇旗、袁宗第等人在被清军俘获,壮烈牺牲,其他人逃跑的逃跑,叛变的叛变,投降的投降。
李来亨是西山十三家军里面最后的抵抗者,他率领忠贞营最后的7000人陷入清军的包围圈中,在断粮、断水的恶劣形势下,坚持抵抗清朝,决不投降。
穆里玛、图海指挥八旗精锐和绿营兵十几万人进攻西山地区,在茅麓山攻破山寨。
李来亨看大势已去,依然不投降,李来亨将李自成的妻子高太后托付给投降清朝的高守贵,然后回到家中,全家举火自杀,壮烈牺牲。
自李自成身死以来,大顺农民军坚持抗清斗争近二十年,李来亨不是大顺军里面最会打仗的将领,也不算是最懂内政的指挥官,但是他的气节却永世长存。
之所以写李来亨,就是为了说明一个问题:一样米养百种人,人与人之间是不一样的,即使生活在相同的环境中,人产生的品性也是不一样的。
张献忠与李定国是不一样的,郑芝龙与郑成功是不一样的,李自成与李过、高一功、李来亨也是不一样的,当然毛文龙与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也是不一样的。
即使毛文龙是投机分子,即使毛文龙犯了很多错误,但是毛文龙的确没有背叛过明朝,一生都在抵抗后金(清朝),这是有目共睹的历史事实。
不管如何猜测,不管如此假设,毛文龙都是当之无愧的抗清将领。
这一点是任何人都无法否认的。
一切都以历史史实为基础,这才是合格的读史人。
由网友 晃天下 提供的答案:
唐栖志《杂记》:《周太元传》,所以明毛帅之冤,而叹明社之当覆也。今读太元《疏》及毛帅《谕帖》,犹凛凛有生气。数百年后,有传抄本,不可不纪。
《疏》曰:
原任东江平辽总兵标下加衔游击、臣周文煌谨奏:
为逆督(袁崇焕)典刑已正、故帅(毛文龙)冤死堪怜。谨将印信亲笔谕帖抄白进圣御览,以表孤忠,以祈钦恤事。臣闻忠伎不两立,故纯臣有杀身以成仁。功罪每互彰,圣主悬赏罚以厉世。自口口发难,远逾一纪,荡平之绩未收,烽火之传不绝。其原皆起于赏罚之不明,忠佞之未辩也。臣武人,不敢泛言朝政。第委身海外,事故帅毛文龙有年。每见其忠肝义胆,誓死吞胡,舍身报主。一片精忠,不减宋之武穆。
无奈天未悔祸,逆督袁祟焕结党通酋,勾虏入犯,以图款局(和议的局面)。其碍手碍眼,止有文龙一人。秦桧不杀武穆,则和议必不成;崇焕不杀文龙,则款局必不就。而臣帅之杀机,伏於此矣。
上年六月初五日,崇焕令奸党徐敷奏李大纲等暗设机关邀与议事。朱亥之椎一击,晋鄙之首遂悬。曾几何时,而逆口狂逞,隳我名城,杀我大将,直至九庙震惊,千里流血,损国家多少金钱,国家多少赤子。人皆谓边墙之失守,烽火之不明,而不知坏我万里长城,自杀毛帅始也。
大哉王言!斩帅以践口约,真圣天子明见万里矣。功罪之患在不明,赏罚之患在不果。不知而不明,犹有望于异日。今皇上知崇焕之罪,已赐处分四罪,而天下咸服,海内诵圣断矣。乃文龙一片忠魂,犹是窀穸未恤。九边将士,穷岛孤军,延颈相望,在此一举。痛思文龙不死于法,不死于敌,而死于阻挠和议逆党忘功。
且无论其斩级至三干七百余颗,生擒可可孤山等四百余名及抚数十万,朝廷赤子不为口用功绩显著,即如龙在,十年不窥关;龙死,三月直薄城下。则文龙之身系天下安危,可以想见。
而至今犹令其尸棺暴露于孤岛,风雨游侵;妻子流离于绝塞,饥寒可掬。何以慰孤魂于地下,劝将士于岩关也哉。臣故帅一腔热血,从来不以言人。因臣朴诚,倾心相信,特手书谕帖一纸,令臣偏由当路哀求接济。手泽具存,但其字画粗大,不敢擅进,谨抄白进呈御览,文龙报主之真心与其忧戚拮据之情,皆在其内。皇上一赐披览,当必侧然垂怜矣。为此谨冒万死,哀鸣圣王之前,伏乞皇上大奋乾断,特赐文龙骸骨以归葬,录其后人,世世不绝。
奸党徐敷奏李大纲等,设谋倾陷,实为祸魁,并乞敕下法司逮问正法,则骏骨市而千里争来,九鼎铸而妖魑屏迹。以此鼓舞海内,必有起为皇上东平彝、西平虏、勒燕然而指沙漠者矣。臣无任激切、哀恳待命之至。崇祯三年十月初九日具奏。
奉圣旨,逆督擅杀岛帅罪案已定,毛文龙历年糜饷,牵制无功,岂得乘机借端,饰称忠义!周文煌渎奏不伦,好生罔肆。本当究处,念系愚弁姑饶他。毛文龙身尸准与亲人领埋。该部知道。
周文煌是崇祯四年(1631年)当得知东江旧友孔有德投清后,对明王朝无比忠诚的周文煌自揣与孔有旧,竟前往山东孔营晓以大义,劝说他释甲归国。已被满鞑子许以高官厚禄的孔有德当然不会听从,结局自是将年仅四十岁的周文煌杀害。据此,周文煌的生卒年为(1591—1631)。
崇祯元年五月毛文龙所上疏中曰"臣势处孤危,动遭掣肘,功未见其尺寸,怨己深于寻丈,而皇上知之否?中外臣工于兵家奇正之法,彝地山川之形,或未深知,故人持一论,终非煞着。惟臣居辽日久,探讨独到,无奈地隔天廖,笔难代舌,而皇上知之否?属国残破之余,缓急无望,一应接济,合于夏秋二季,及时顿给以便转运,其间裒益调剂,厥其权益,而皇上知之否?"数个皇上知否连用颇无臣礼,崇祯长编中在其后加了一个批注是"语多桀骜"。加上登莱索饷,崇祯不能容忍。
一句"毛文龙历年糜饷,牵制无功,岂得乘机借端,饰称忠义",让东江军士寒心!
由网友 三只脚的大乌鸦 提供的答案:
一般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坏蛋儿狗熊。所以老子是好是坏,就得看儿子。
毛文龙之子毛承祚,在毛文龙死后一直住在杭州,清军南下后孔有德等找到他让他出来共享富贵,他坚决不肯,丢下一句"恐有违先将军之志"就披发入山做了野人,不知所终。
袁崇焕的儿子袁文弼,在袁死后就出关投了满清,入了正白旗当了正经旗人。
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这三人虽是毛文龙义子,也是成年后才认的,而且将领认有能力的手下做义子也是当时的传统,根本说明不了什么问题。尚可喜、孔有德、耿精忠这三个人是被后金军队杀了全家满门之后背着血海深仇投的军,而且跟着毛文龙和后金打了十多年的仗,说他们一出生就是坏蛋那肯定不可能,只可能是被逼的投敌当汉奸。能把三个和后金有血海深仇的人都逼到后金那边去,罪魁祸首是谁,那得问明朝皇帝和官员,可问不到早死了几年的毛文龙头上。毛文龙手下将官多了,投敌的没几个,殉国的倒有一大半。
由网友 谈古论金 提供的答案:
这问题本身就是袁黑和毛黑的漩涡泥潭,原本不踏入也罢,但窝老就是不知死活、爱咋咋的。
首先,题目中提到耿精忠是错误的,猜测此处耿精忠是耿仲明之误,耿仲明是耿精忠的爷爷,耿精忠生于1644年,毛文龙(1576年2月10日—1629年7月24日)在世之时,耿精忠连精子都不是。
《清史稿》这样说:
有德、仲明,毛文龙部曲;可喜,东江偏将;志祥又文龙部曲之馀也。文龙不死,诸人者非明边将之良欤?
虽然《清史稿》被认为有所谓反对汉族、蔑视先烈、歌颂清朝(当时激烈反对该书的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语)的不客观、不公正之处,但在很多地方,毕竟隔开了一定的历史时期,也遵循一定的传统史家撰写规则,因而也不乏公允平和的表达。
当然这个见仁见智,也不见得笃定毛文龙不死,各位部下的立身出处就一定不会变化,但是,因为手下的人以后成了穷凶极恶的大汉奸,所以说明主将就是和他们一样的同一类货色,这未免没有基本的逻辑了。
尚可喜在毛文龙麾下时的身份是养孙,名字叫毛永喜,孔有德在毛文龙麾下的时候身份也是养孙,名字叫毛永诗,耿仲明同样如此,名字叫毛有杰,因为这些日后投靠后金的汉奸是毛文龙的义子义孙,所以毛文龙间接被人诟病,从后人激越的情绪上可以理解,甚至所谓的收养义子义孙本身当年就是毛文龙培植私人势力的罪名之一。
但是,第一、当时东江主要从后金逃亡过来的难民组成,其中成分复杂,品类多元,毛文龙通过收义子义孙的方式营造人身依附关系和安全感,总体上无可厚非,今日我们不需要按照儒家士大夫的伦理来评判。
(皮岛又名椵岛、平岛,位置冲要,17世纪时中国明朝军队在此屯兵15年,作为牵制后金的基地)
第二、毛文龙的义子义孙很多在与后金的作战中阵亡,只是尚、孔、耿等人后来比较知名,硬要强调他们和毛文龙的关系,如果和毛文龙的其他部将相对照,也是一个指头和九个指头的问题。
第三、最根本的一点是,从毛文龙死亡这个时点开始,所谓部下或义子义孙和毛文龙之间的法律关系实际已经终结,尚、孔、耿等人纷纷改回原来姓名并成为其他明朝将帅的部属就是最好的证明,他们之后的顺逆正反、成败旺衰可以说和毛文龙并没有什么关系。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56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