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你知道多少?_战国时期的历史典故有哪些

由网友 庐陵陈 提供的答案:

  1. 韩非子破箧:战国时期的政治家和法家学派代表韩非子,通过破坏一个盒子来阐述一个观点:即使是有瑕疵的事物,也能展示出其优秀的一面。他打破了盒子后用"破箧焚香,益彰其香"的话来说明,即使盒子破裂,其中的香气仍然散发出来,表明即使一个人或事物有缺陷,仍然能够展现出令人钦佩的品质与能力。
  2. 孟子见齐宣王: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据说,孟子曾去见齐宣王,与他讨论君主的职责和德政的重要性。孟子强调君主应该关爱民众,以民为本,通过德政来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这个故事让人们了解到儒家思想中关于仁爱、仁政和人民利益的重要概念。
  3. 曹刿论战:曹刿是战国时期魏国的谋士。在与赵国的战争中,曹刿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了一系列巧妙的计策,成功地扭转了战局,使得魏国最终获得了胜利。这个故事展示了曹刿的智慧和谋略,表达了在关键时刻运用智慧和策略的重要性。
  4. 楚人三省吾身:黄石公是战国时期楚国的一位重要政治家。他提出了"楚人三省吾身念"的观点,强调个人应不断反省自己的思想、言行和品德。他认为,只有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不断反省自我,才能在伦理、道德和品德上得到提高,并为国家和社会做出更大贡献。
  5.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苏秦是战国时期宋国的一位政治家。他曾提出"靡不有初,鲜克有终"的观点,意思是事物虽然开始时美好,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往往会出现困难和变化。这个观点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必须坚持到最后,才能实现最终的成功。

由网友 话说唐秦 提供的答案:

易水悲歌

荆轲刺秦王上路了,太子和那些宾客,都穿着缟素(白衣),戴着白帽给他送行到了易水河畔上。高渐离敲着筑,(注:筑是中国古代汉族弦乐器,形似琴,有十三弦,弦下有柱。演奏时,左手按弦的一端,右手执竹尺击弦发音。起源于楚地,其声悲亢而激越,在先秦时广为流传。自宋代以后失传)。荆轲和着节拍唱歌,发出悲凉的声音,众宾客都流着眼泪小声地哭。荆轲又走上前唱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图穷匕见

荆轲刺秦王用的匕首叫徐夫人匕首。徐夫人匕首由战国时期赵国铸剑名家徐夫人所铸,曾被燕国太子丹获得。

荆轲来到咸阳秦王宫殿,秦王对荆轲说:"起来,取来都亢地图,荆轲拿了地图捧送给秦王,地图全部打开,匕首就露了出来。荆轲用匕首刺秦王不中,被秦王拔剑击成重伤后为秦侍卫所杀。

去年我从保定回唐山,途经易水湖畔小憩,仰望青山俯瞰湖水,发怀古之悠思。

唐代骆宾王的《易水送别》写道:

此地别燕丹,

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

今日水犹寒。

由网友 用户屈之子 提供的答案:

徒木为信

战国初期,秦国在"战国七雄"中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国家。

齐威王朝见了天王之后,楚、魏、赵、韩、燕五国推他为霸主。只有秦国被冷落在西方一隅,中原诸侯还是把它当作戎族(落后、不开放的蛮人)看待,没谁跟它来往。

此时秦国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也确实比中原诸侯国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紧邻的新兴强国,魏国就时不时欺负它一下,要么抢粮抢人;要么霸占一大片土地走。

公元前361年,秦国的新君秦孝公即位后,决定实行改革,以增强国力。

他首先搜罗人才,就下了一道命令说:

"不论是本国人或者外来的客人,谁要是有本事叫秦国富強起来,就重用他,封给他土地和户口。"

这么一来,不少有才干的人跑到秦国找出路,实现"小目标"去了。

这时,故事的主角闪亮登场了。

卫国有个非常牛的青年叫卫鞅,他听说秦孝公招贤,觉得自己人生的机会来了,就赶紧跑到秦国四处游说,最后托关系找人终于得以面见大王。

早已做足功课的卫鞅向秦孝公讲了一整套的富国强兵的办法,受到秦孝公的赞赏。

秦孝公随即任命卫鞅为左庶长,并委托他负责变法的大事。

腹中确实干货满满的卫鞅,很快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变法条令,不过没有马上公布。因为卫鞅知道变法要取得成功,首先要取得老百姓的信任。

一个令人大感意外的计划,浮出水面。

卫鞅派人在都城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丈高的大木头,并在城门旁贴了一张布告:📃

"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十两金子。"

📃布告一贴出来,立刻吸引了众多人的眼球,南来北往、走街串巷的人们都停下来驻足观看。

大家一边观看,一边议论。几乎没有一个人相信天上会掉馅饼🥧。

木头就这样在南门外竖了好几天,一直没有人搬动。于是卫鞅又叫人贴出一张布告🧾,把赏金一下子提高到五十两。

可是人们看了这张布告,更加不敢相信了。

几天后,有个行人🚶经过南门时看到了布告。他就对旁边的人说:"管他是真是假,让我来试一试就知道了。"说完,他就把木头举起来扛到肩上,大步流星向北门走去。

一见有人把木头搬走了,那些看热闹的人都跟着往北门涌去,想看看结果到底如何。

扗木头的人一口气走到北门,当他刚把木头放倒在地上,卫鞅就已经赶到现场了。

卫鞅当众宣布:"赏黄金五十两。"说着,他便把五十两黄金亲自递给了扛木头的人。

扛木头的人与周围看热闹的人一下子都惊呆了🤯。

这件事很快传遍了大街小巷,又很快传遍了全国。秦国人都说:"左庶长说话算数!"

卫鞅在得到全国老百姓的信任与支持后,趁热打铁,立即公布并施行变法条令。

秦国经过十年的变法,很快富强起来。秦孝公为了奖赏卫鞅的功劳,就把商、於一带的十五座城封给了他。从此,史上卫鞅也称为——商鞅;他实行的变法,历史上称为"商鞅变法"。

"徒木为信"这个典故就是出自"南门立木"这个故事,比喻许下的誓言,决不失信。

为此,宋代大文人王安石曾写过一首诗赞颂商鞅:

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语为重百金轻。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

屈之子,感谢您的阅读与关注。

由网友 热情的糯米dYZ 提供的答案:

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狼烟四起的年代,正所谓乱世出英雄,因为战乱,期间出现了不少的能臣良将,同时也造就了不少历史典故。大家熟知比较著名的,比如:田忌赛马、完壁归赵、围魏救赵等。

不过今天要说的是,被后人误解了两千多年"纸上谈兵"的这个历史典故。纸上谈兵大家都知道是由于长平之战战败,作为赵军主帅的赵括被后人冠以缺乏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

那赵括真的是只会纸上谈兵吗?小编以为不然,而且认为赵括还是个指挥能力超强的军事统帅,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回顾一下典故事件过程及赵括到底是不是只会纸上谈兵!

引言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野王(今河南沁阳),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的联系完全截断。

韩桓惠王派人前往秦国求和,并将上党的土地献给秦国以退兵。然而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

赵国的平阳君认为,冯亭不将上党交给秦国,是想嫁祸给赵国,赵国如果接受它,带来的灾祸要比得到的好处大的多。

然而平原君赵胜和赵禹却认为:"发动百万大军作战,经年累月的攻打,也攻不下一座城池。如今坐享其成得到十七座城池,这是大利,不能失去这个机会。"

最后赵孝成王接受了二人的意见,随后派赵胜前往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来攻。

赵国接收上党,秦昭襄王心里当然很不爽,正好借机派兵攻打赵国。

赵括接替廉颇 担任赵军主帅

公元前260年初,秦昭襄王命令左庶长王龁率领军队攻占了上党,接着又向长平的赵国军队发动进攻,赵孝成王命令廉颇迎战。但由于赵军连战失利,廉颇只好率军败退至丹河东岸,修筑壁垒,坚守不战。因此,赵孝成王对于廉颇畏惧秦军、久拖不决颇为不满,几次派人责备廉颇。

就在此时,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携带重金前往赵国散布谣言说:"秦军根本不把廉颇放在眼里,其实最害怕的是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

赵王听到谣言后信以为真,立刻把赵括找来,问他能否打退秦军。

赵括说:"要是秦国派白起来,我还得考虑对付一下。如今来的是王龁,他不过是廉颇的对手。要是换上我,打败他不在话下。"

赵王于是不顾众人(包括赵括的母亲)的劝阻,启用赵括接替廉颇成为了赵军主帅,这位历史上著名"纸上谈兵"的主角正式闪亮登场。

长平之战

公元前260年农历七月,赵括率领二十万援军来到长平,上任后的他迫不及待的烧了三把火:第一把更换原来廉颇老部队的将领;第二把改变了军中制度;第三把改变廉颇坚守的作战方针,主动出兵进攻秦军。

秦昭王见鱼儿已经上勾,为能彻底击败赵国,暗地里调武安君白起为上将军,改命王龁担任尉官副将,同时令军中严守换帅的秘密。

作为刚出道的赵括,在战神级老将面前显然还是嫩了许多,白起略施小计按了套,赵括想都没想就钻了进去。

白起采用诱敌深入之计,在赵括出兵进攻的时,命令秦军佯装节节败退的样子,引诱赵括带主力部队追击到了秦军的营垒外围。

白起见赵括已经进入自己的伏击圈,随即命令一支部队突袭到赵军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然后又命骑兵部队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将赵军主力分割成两只孤立的部队,同时切断赵军的粮道。

赵军数战不利后,这时赵括才发现自己已经中计被围,只得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侍机突围。

此时远在咸阳的秦昭襄王得知赵军主力的粮道被截断,为了能一战定乾坤,亲自跑到河内郡(今河南沁阳及附近地区),加封当地百姓爵位一级,并征调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加入到长平战场,拦截赵国的援军和粮运。

赵括中箭而死

公元前260年农历九月,赵军主力被围已经断粮四十六天后,大量赵军士兵饿死,活着的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在援军无望的情况下,将剩余的赵军组织成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不能突围。赵括不得不亲帅精锐部队强行突围,不料在突围时被秦军乱箭射中而死。

赵括死后,赵军在无主帅指挥的情况下伤亡惨重,剩下的士兵只得选择向秦军投降。然而白起说:"赵国士兵反复无常,如果不全部杀掉他们,恐怕再生事端。"于是下令:除年纪尚小的240名士兵放回赵国,其余赵军降卒全部活埋。

长平一战,赵国伤亡惨重,赵括被后人冠以"纸上谈兵"的骂名。秦军前后斩杀赵国士兵45万人,本是战神的白起也由于此战坑杀赵军降卒而坐实"人屠"之名。

长平之战,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绝对不是!

那个时候的秦国,在吞并六国的兼并战争中进行得如火如荼(要不是秦相范雎抱有私心,秦昭王时期有可能就完成了统一六国)。而当时有能力和秦国拼死一战的国家也就只有赵国了,所以长平之战双方都动用了全国的国力投入到这场战争。

秦国方面大约动用了65万兵力,赵国方面动用了45万兵力,这个数据应该只少不多,而且还不包括后勤人员。

在长平之战中,秦、赵两军直接对战双方伤亡人数:

秦军:主帅白起,动用了65万兵力,战死20万。

赵军:主帅赵括,动用了45万兵力,号称40万投降而被活埋,如果这样的话,那就直接战死只有5万,因为被活埋的降卒不算是战死。

然而对于这个数据,九品认为是不准确的,因为秦军在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况下都伤亡了20万,赵军处于劣势的情况下伤亡应该更大。所以小编大胆的估计下,实际被活埋的赵军降卒应该在20左右,那么赵军直接战死就是25万左右。而赵军的死亡数据是包含了粮道被切断后,坚持了三十六天的情况下,有部分士兵因为饥饿而死或互相残杀而死的。

结语

由此可见,秦军就是在战神白起的指挥下,赵军在被围困断粮的情况下,秦军的伤亡还是远大于赵军,可见赵括的指挥能力绝对不输于白起。只是赵国国力不足,赵孝成王求战心切,刚出道的赵括也犯了轻敌冒进的错误。加上赵国外交上的失误,丧失五国与其共同对抗秦国的援助,最终导致赵军孤立无援,赵括于突围之中被乱箭射死。

赵括的死,不是因为他只会"纸上谈兵",而是赵国国力所决定迫使他必须主动攻秦。同时也是他的命运不济,刚出道第一战就遇上了千年难逢的对手战神白起。然而就算在兵力和处境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赵括还是给白起带领的秦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这也是白起领兵生涯最惨烈的一战。

小编认为,赵军在被围困的三十六天里,没吃没喝的情况下,40多万大军在赵括的指挥下,居然没有发生投降兵变,还对秦军造成巨大的损亡。所以九品认为,在军事方面,赵括绝对是个指挥能力超强的军事统帅,并不是后人所说的只会"纸上谈兵"的纨绔子弟!

由网友 正道沧桑1970 提供的答案:

战国时期以韩赵魏三家分晋、周天子封三家以诸侯始,至秦始皇奋六世余烈建立大统一的大秦王朝止。战国时期因为诸侯众多,各国各自为政,也就在政治上、思想上、文化上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也给各类人才实践才学、施展才能、展示才智、实现抱负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和充足的舞台,政治上多元多宗,思想上百家争鸣,文化上异彩纷呈,是中国历史上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改革家涌现非常集中且济济的一个时期。

典故从何而来,不就是人才身上的发生的故事吗!战国时期因此也是中国历史流传典故非常多的一个时期。

比如:吴起_杀妻求将,邹忌_鼓琴而相,孙膑_田忌赛马、围魏救赵,苏秦_悬梁刺股,范睢_远交近攻,聂政_白虹贯日,诸侯_朝秦暮楚,赵武灵王_胡服骑射,蔺相如_完璧归赵,廉颇_负荆请罪,冯湲_高枕无忧,赵国_利令智昏,赵奢_两强相遇勇者胜,赵括_纸上谈兵,孟尝君_毛遂自荐,鸡鸣狗盗,信陵君_窃符救赵,荆轲_图穷匕见。

只是看到题目,信手以呈,若假以时间细想,再进一步考证,战国典故远超于此。

由网友 金棠401 提供的答案:

鸡鸣狗盗。齐公子孟尝君田文到秦国出使被扣,其门客扮狗潜入秦王宫偷回本已献给秦王的白狐裘,将之献给秦王宠妃,孟尝君终被放回国。在回国途中,孟尝君经函谷关时天还未亮,按规定鸡鸣后才能开门。出函谷关即离开了秦国境,但此时后悔放孟尝君归国的秦王追兵正急驰追来,孟尝君一门客急切间学起鸡叫,致使附近村庄公鸡接二连三地跟着啼叫起来,守军听到鸡鸣即开了关门,孟尝君趁机过了函谷关。

移花接木。楚相春申君黄歇,先暗自娶了李园之妹,待她怀有身孕后,又将她献给不会生育的楚王,致使后来的楚王均成为春申君的后代。

毛遂自荐。由于秦国大军包围了赵国国都邯郸,赵国危在旦夕,赵公子平原君赵胜决定带20个门客出使楚国,当选好19人而最后一人难以确定时,毛遂站出做了自我推荐,平原君无奈带上了他。在楚国,当平原君与楚王谈判迟迟难以确定时,毛遂闯入殿堂,一番话说动楚王出兵,邯郸之围遂解。

窃符救赵。秦军包围赵国都邯郸,赵国派使向魏国求援,魏公子信陵君使如姬盗取虎符,冒死指挥裹足不前的魏国十万援军发起进攻,与赵国军队里应外合,成功击败秦军,一举解了邯郸之围。

图穷匕见。燕国刺客荆轲向秦王嬴政展现地图,当地图打开到尽头时,露出匕首,荊柯立即抓起匕首刺向秦王,可惜武功太弱,数击不中,最终反被杀死。

围魏救赵。魏派大军进攻赵国,齐国田忌率军救赵,用孙膑计,齐军直扑兵力空虚的魏国都大梁(今开封),迫使魏国撤军,魏军撤至桂陵时被齐军击败。

完璧归赵。秦王表示用十五座城换取赵国从楚国得来的和氏璧,明知是坑的赵国不得不派蔺相如出使秦国。在秦国,蔺相如献璧后,发现秦王根本无意献城,即设法骗回和氏璧,又派人秘密送回赵国,终使秦王的诡计落空。

负荆请罪。赵国大将廉颇因对蔺相如位在其上不满,而想方设法为难蔺相如,身为上卿的蔺相如处处避让,当蔺相如身边之人无法容忍此事而想离开时,蔺相如才告诉他们:秦国现在不敢轻易进攻赵国,是害怕赵国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二人闹起来,正好给秦国有机可乘。后来,这番话传到廉颇耳中,他不仅羞愧为分,还脱去上衣,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谢罪,请蔺相如用荆条责罚他,从而演出了一场《将相和》的大戏。

胡服骑射。赵武灵王为增强赵国军队战斗力,推行"胡服"、教练"骑射"的故事,开了中国古代军事改革之先河。

由网友 忆风云 提供的答案: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们中华文明最重要的发展时期。也是诸侯纷争、战火纷飞的乱世年代。

其间,也是中华文化思想飞速发展的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现象,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各自学说的代表性人物。

如创立儒家学说的孔子,墨家学说的墨子,道家的老子及法家的韩非子等著名历史人物。

也出现了非常著名的历史典故,像蔺相如智斗秦王,完壁归赵的故事。只知纸上谈兵的赵括兵败长平,被秦军歼灭40万人的事件。还有孙膑帮助田忌,巧赢齐威王的田忌赛马的故事。

但其间还有许多名气不是很大的人,但却做了很了不起的事。

如发生在春秋时期,鲁国和齐国的一次战斗中。鲁庄公听从,一个叫曹刿的无名小辈的建议,却击败了齐国军队的故事。

当齐国连击两次战鼓时,曹刿都没有让鲁庄公发兵迎敌。直到齐军击第三次战鼓时,才叫鲁庄公再击鼓发兵迎敌进而大胜齐军。

战后,鲁庄公究问原因时。曹刿讲出了"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的著名论战。

主要意思就是讲,做事就要趁大家情绪高涨时,猛一发力做完才能容易成功。

给今天的我们一个重要的启事是,无论做什么事不要耍懒托延,要一鼓作气地认真的完成就容易成功。

由网友 历史是杯酒 提供的答案:

春秋战国形势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最著名的大动荡、大变革时期。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也就进入了春秋时期。这一时期诸侯王力量逐渐强大,宗法分封制遭到破坏,周王室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局面,一些强大的诸侯,打着"尊王"的旗号进行争霸战争。近300年的春秋历史,大小兼并战争约500场,会盟数十次,众多分散的小诸侯国逐渐被大国吞并。公元前475年左右,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由于春秋时期的兼并战争,到战国时期基本上变成了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大国的天下了。战国中期以后,各大国国君不再满足原来的封号,纷纷称"王",很多大国还出现了卿大夫夺位的情况,各国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战争更加频繁。

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才涌现出很多流传后世的典故,如三家分晋、围魏救赵、纸上谈兵、图穷匕见、纸上谈兵、鸡鸣狗盗等等。这些典故都讲了哪些故事呢?随便挑几个和大家探讨一下吧。

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说的是在春秋末年,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的事件。公元前633年晋文公作三军设六卿,此后六卿一直把握着晋国的军政大权。晋平公时,韩、赵、魏、智、范、中行氏六卿相互倾轧。赵先灭掉了范、中行氏,后于公元前453年又联合韩﹑魏灭掉了智氏。不久,三家又将除曲沃和绛州以外的公室的土地也瓜分了。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顺水推舟,把韩赵魏三家正是封为诸侯,而这一年也被司马光认为是战国的开始。

围魏救赵

魏国自李悝变法后,逐渐强盛起来。公元前361年,惠王将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加紧了对韩、赵、宋、卫等国的进攻。而齐国由于齐威王的改革,也在这一时期强大起来。公元前354年,由于赵国将魏国的附庸国卫国夺走,魏国就起兵伐赵,派宋、卫联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次年破之。在这种情况下,赵国向齐国求援,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前往救援。孙膑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魏国的精锐都在赵国,内部空虚,于是"引兵疾走大梁",魏军只能回救本国,齐国军队乘其回援疲惫,"一举解赵之围",在桂陵取得大胜,"擒庞涓"。这就是著名的"围魏救赵",也是三十六计之一。

由网友 老猫谈史 提供的答案:

谢邀,我是爱历史的老猫

这个可太多了,我为大家分享几个吧。

老马识途

春秋时期,齐桓公应燕国请求,带兵打败了山戎国的侵犯;山戎国国王密卢逃到孤竹国请求救兵,管仲跟随齐桓公打败了孤竹国的援兵。在回国途中,因假向导引入迷谷,使齐军受困。管仲建议用一匹老马带路而化险为夷。

负荆请罪

战国时,赵国有两位重臣廉颇与蔺相如,因蔺相如多次立功,赵王封他为相国,廉颇不服气,认为自己的武功盖过他的嘴。蔺相如为了国家,对廉颇多次避让,廉颇得知他的良苦用心后惭愧不已,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家门请罪,从此两人和好,成为同生共死的交情。

纸上谈兵

战国时,战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饱读兵书,能健谈用兵之道,连父亲也难不倒他,自认为是天下无敌。赵奢认为他是纸上谈兵不知交通。 后来赵奢死了,赵括顶替廉颇带兵,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赵王坚持,赵括在长平之战中损兵40万。

围魏救赵

战国时,魏军围困赵国京城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救赵。田忌原想直接引兵去救赵国的邯郸,孙膑主张引兵去围攻魏国的京城大梁,魏必回兵自救,这样,不但能解除赵国的围困,还能使魏军疲劳不堪。
田忌采纳了孙膑的策略,引兵直奔大梁。魏军闻讯急忙撤回围攻邯郸的部队,星夜回军援救大梁。走到桂陵,齐军以逸待劳迎击魏军。魏军大败,几乎全军覆没。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193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