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什么都不懂才看头条君 提供的答案:
朱元璋登基称帝以后,因为朱标早逝,导致他此前为朱标打造的继任计划全盘崩塌。在他下定决心让孙子朱允炆接任皇位以后,朱元璋开始对那些可能威胁朱家皇权的开国功臣们进行清理。
因为朱元璋的这个举动,导致他在后世的名声始终不是很好,被许多人认为是残暴君主,甚至将此事与朱元璋的卑微出身联系到一起,把朱元璋渲染成一个近乎"暴发户"一样的人,称他是无情无义之徒。
事实真是如此吗?我们不妨从朱元璋当皇帝以后,是如何对待他的哥哥和姐姐们?从他处理亲情的方式,来窥探他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朱元璋的哥哥姐姐们
朱元璋共有兄长3人,在《明史》中对此有记载,"生四子,太祖其季也"。同时,朱元璋还有两个姐姐,这也是有证可查的事实。
元朝时期,汉人地位低,庶人甚至连正式的名字都不能取,只能按照出生年月,取个以数字为主,类似于"代号"的称谓。朱元璋曾经的名字"朱重八"就是这么来的,意思是"朱八八"。
朱元璋的三位兄长也是如此,大哥名为朱重五,二哥名为朱重六,三哥则名为朱重七。诸如此类,在元朝时期的庶人,取名为刘三六、李一一、王二四的人数不胜数。如此粗劣的取名方式,并未引起当时的人多大的反响,因为对比这个而言,如何填饱肚子才是更该考虑的问题。
公元1344年,一场罕见地"大饥疫"爆发,朱家在这场天灾中遭受重创,朱元璋的"父母兄相继殁",那一年朱元璋17岁。
笔者在《明太祖实录》中,找到相关的记载:
"上曰: ‘往者,吾父以是月六日亡,兄以九日亡,母以二十二日亡。"
由此可知,"父母兄相继殁"的正确顺序是,朱元璋的父亲最先离世,三日后兄长又离世,仅过十余日后,朱元璋的母亲也离开了人世。从史料中对朱元璋二哥和三哥的记载来看,这位死于父亲离世三日后的哥哥,正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五。
朱元璋的母亲临终前,将朱元璋和他的二哥叫到身边,嘱咐他们兄弟二人在自己死后,要同心协力照顾好这个家,说完这番话就离世了。
母遣吾呼与偕来,嘱曰: 我今病度不起,汝兄弟善相扶持以立家业。言讫而终。——《明太祖实录》
从这段史料记载来看,未见朱元璋提及他的三哥,而且在其他史料之中,对朱元璋的三哥也没有任何详细记载。笔者以为,朱元璋的三哥在这次"大饥疫"发生时,已经离世多年,这才始终没有被提及。
朱元璋的父亲离世、母亲卧床时,朱元璋伺候母亲,他二哥掌管朱家的家务。在母亲去世以后,朱元璋找二哥商量日后生活的问题,二哥劝他离家求生,"各度凶荒"。
从朱元璋父亲、大哥、母亲相继死于"大饥疫"的情况来看,朱家当时生活已经极度困难,二哥让朱元璋离家自谋出路,并非是藏私之举,反而是真心希望朱元璋能够活下去。
至于二哥为何不一起离家,那是因为当时朱家尚有兄嫂和侄子在,二哥若是走了,才真成了不仁不义之徒。事实也证明了,二哥的生活并不容易,在朱元璋离家以后,他也没能活到朱元璋登基当皇帝的那一天。
朱元璋的大姐出嫁的时间比较早,一直在夫家生活,出嫁以后与家里几乎没什么走动。朱元璋离家以后,曾与大姐有过一次接触。当时朱元璋已经起兵,但由于战事不顺利,一度落入困境。
朱元璋为了躲避敌人的追击,前往大姐处求救,但在危急时刻,朱元璋的大姐和姐夫却并未伸出援助之手,因为害怕受到牵连,狠心地将朱元璋拒之门外。
朱元璋的二姐也出嫁了,嫁到了一户挺富裕的人家,生活还算富足。二姐对朱元璋很疼爱,在朱元璋落魄时,曾多次接济朱元璋,没有在关键时刻辜负这份珍贵的乱世姐弟情。朱元璋非常感激二姐,当皇帝以后也没有忘记这份恩情。
朱元璋登基做皇帝以后,如何对待自己的哥哥姐姐们?
朱元璋从乞丐到皇帝,完成了人生的逆袭,登上皇帝宝座的朱元璋,不仅要对开国功臣们论功行赏,也要对自己的家属进行封赏。
朱元璋的大哥朱重五,有了正式的名字朱兴隆,被追封为南昌王。
当年朱元璋离家后,与大嫂王氏和侄子朱文正分开生活。王氏带着孩子在老家生活很艰辛,尤其是朱元璋二哥离世以后,生活更是难以维持。直到王氏得知朱元璋起兵的消息后,这才有了新的希望,带着朱文正毅然离乡,前去投奔朱元璋。一来跟着朱元璋可以吃饱饭,二来也可以看出大嫂王氏对朱元璋很信任。
朱文正来到朱元璋身边以后,表现出军事天赋,逐渐成长为军中的骨干。尤其是在洪都保卫战中一战成名,以4万兵力阻挡陈友谅60万大军将近三个月,为朱元璋最后的胜利争取了宝贵时间。
虽然朱文正在朱元璋登基后密谋造反失败,但朱元璋却并未处死他,只是将他软禁起来,甚至还将他的儿子封为靖江王。
有人认为朱元璋不杀朱文正是因为他不敢杀功臣,怕寒了其他开国功臣的心。笔者以为不然,朱文正虽然是功臣,但他犯的是谋反的大罪,即便不杀他,也没有必要继续封他的儿子为王。
而且,朱元璋杀的功臣少吗?杀一个谋反的功臣对他来说没什么可担忧的。朱元璋之所以后代朱文正和他的儿子,其实是在厚待大哥朱兴隆一脉。
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正式名字为朱兴盛,由于他死得早,朱元璋也只能追封他为盱眙王。原本朱兴盛有个儿子,名叫朱旺。遗憾的是,朱旺的命也不好,很早就死了,朱兴盛这一脉算是断绝了,朱元璋后来追封侄子朱旺为昭信王。
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也有了正式的名字叫朱兴祖,他死的时间更早,也没留下后人,被朱元璋追封为临淮王。
当初拒绝帮助朱元璋的大姐,确实令朱元璋寒心了,朱元璋在大姐死后迟迟没有对她进行追封。或许是朱元璋年纪逐渐增大,对亲情有了新的理解;也或许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朱元璋对大姐的怨恨不再执着。直到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才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朱元璋将二姐昔日对她的帮助一直记在心里,若不是二姐早逝,相信朱元璋一定会厚待自己的二姐。遗憾的是,朱元璋的二姐死得早,没能享受到富贵生活。朱元璋只好将姐姐的儿子李文忠带在身边,亲自教导,重点培养,算是对姐姐报恩的一种方式吧。等朱元璋登基当皇帝以后,追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
二姐的儿子李文忠与朱文正一样,都是在朱元璋身边成长起来的,李文忠凭借赫赫战功,位列明朝开国功臣前三的位置,尤其对得起名字中的那个"忠"字。
李文忠离世后,被追封为岐阳王。至于李文忠的儿子李景隆,已经不需要朱元璋善待了,他在日后的靖难之役中,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综上所述,朱元璋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视亲情的人,即便是大哥后人谋反,他都没有痛下杀手,反而继续恩赐大哥一脉的后人。
参考文献:《明史》、《明太祖实录》
由网友 故史轻言 提供的答案:
谢邀
朱元璋一共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因为朱元璋本身就是贫民家庭出身,所以对于自己的亲人并没有太多的猜忌防备,下面我们就来看看他都是怎么对待自己的哥哥姐姐的
一,大哥朱兴隆。
大哥原名叫朱重五,在朱元璋还是放牛娃的时候,因为发生了很严重的旱灾和瘟疫,再加上朝廷贪腐横行,无心赈灾,结果他父母和大哥都先后去世,朱元璋登基后追封大哥为南昌王,值得一提的是朱兴隆有一个很厉害的儿子,也就是朱元璋的亲侄子朱文正,在朱元璋起兵之后,大嫂王氏便带着朱文正来投奔于他,朱文正跟随朱元璋后便展现出了他极具天赋的军事谋略和胆识,屡立战功,最著名的就是洪都保卫战,以区区四万的兵力抵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85天的疯狂进攻,可以说洪都保卫战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最经典的以少胜多的守城战,奠定了朱元璋战胜陈友谅,一统天下的基础。可惜的是后期朱文正对朱元璋的封赏不满,欲暗通张士诚密谋,即便如此朱元璋念及亲情和多年来的战功也没有杀他,只是将他软禁,后来还封了他儿子为靖江王,这也是明朝唯一的非朱元璋血统的藩王,可以说朱元璋对他大哥这一脉很厚道。
二,二哥朱兴盛。
二哥原名叫朱重六,在他大哥和父母死后,朱元璋和他二哥将亲人埋葬后,便不得不分开,各自逃生。可惜他二哥命不好,没等到朱元璋称帝那一天便早早去世了,他的儿子朱旺也死的早,后来朱元璋追封二哥为盱眙王,追封侄子为昭信王。
三,三哥朱兴祖。
三哥原名叫朱重七,史书对他的记载几乎空白,从朱元璋和二哥朱兴盛一起埋葬大哥和父母来看,并无三哥朱兴祖的身影,由此可以推测,三哥去世的时间应该比大哥更早,后来朱元璋追封三哥为临淮王。
除了以上三位哥哥以外,朱元璋还有两位姐姐,借这个机会也大体说一说吧!
首先是大姐朱氏,由于大姐出嫁的早,而且性格原因与娘家的往来也很少,朱元璋起兵后曾遭到元军的追杀,被迫逃到大姐家里避难,可是大姐夫妇怕连累到自己所以就没接纳朱元璋,这导致朱元璋后来对此耿耿于怀,一直不肯追封大姐一家,但血浓于水,而且大姐也早已去世,当年的那点怨气也都随着时间消逝了,最后他还是追封了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而二姐呢,她和大哥一样,也有一个很厉害的儿子李文忠,因为她当年嫁的人家家境还算好一些,所以常常接济朱元璋,朱元璋对此很感激,建国后追封她为曹国长公主,由于二姐去世的也早,朱元璋便把她儿子李文忠收养在身边,教他行军打仗,而李文忠也不负朱元璋的期望,多次领兵出征,立下赫赫战功,最后位列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洪武十七年,李文忠去世,被追封为岐阳王,谥号"武靖",并配享太庙,可惜的是李文忠忠勇一世,却有个不成器的儿子李景隆,靖难之役后李景隆先是葬送朝廷主力大军,再打开城门出卖朱允炆,导致了朱允炆丧失江山,这都是后话了。
我是咸鱼,欢迎大家关注。
由网友 四十五度说 提供的答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生于贫农世家,也是出生于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底层。朱元璋一共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大哥朱兴隆、二哥朱兴盛、三哥朱兴祖。
- 朱兴隆
朱元璋的大哥原名是朱重五,后朱元璋为大哥改名为朱兴隆,并将大哥追封为南昌王。在公元1344年,淮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干旱和瘟疫,朱元璋的大哥和父母都因此先后去世。朱兴隆的妻子带着儿子朱文正逃荒而去。
朱元璋参加了红巾军以后,朱兴隆的妻子带着儿子朱文正投奔朱元璋。朱元璋也视朱文正如自己的儿子,将他带在身边一同领军作战,并屡立战功,被升为枢密院同敛。朱文正英勇善战,洪都之战中坐镇孤城抵挡住了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军功卓越,更被朱元璋所看重。洪都之战后被提升为全军最高衙门"大都督府"的"大都督"。可惜后期朱文正对朱元璋的赏赐感到不满,因此暗自私通张士诚密谋。被朱元璋发现后,朱元璋念其军功卓越,又是大哥的儿子,多年来更是把朱文正当自己的儿子对待。因此朱元璋只是免去了他的官职,并将他软禁于桐城,最终郁郁而终。
朱文正死后留下了儿子朱守谦,朱元璋将当时八岁的朱守谦奉为靖江王,这也是非朱元璋儿子的明朝藩王。朱元璋也将大哥的长子朱圣保封为山阳王。
-
朱兴盛
朱元璋的二哥原名叫朱重六,后来也被朱元璋更名为朱兴盛。在父母和大哥去世之后,二哥也和他分开各自逃命。不过二哥也没有撑到朱元璋称帝的那一天,早早离世,他的儿子朱旺也去世较早。朱元璋称帝后追封二哥朱兴盛为盱眙王,追封其侄子为昭信王,朱兴盛夫妇及其儿子也被安葬与安徽的凤阳明皇陵中。
-
朱兴祖
朱元璋的三哥,原名朱重七,后改名朱兴祖。朱兴祖在史书中的记载很少,因此推断朱兴祖去世的很早,并且没有子嗣。公元1368年,朱兴祖被追封为临淮王。
值得一提的是,朱元璋还有两个姐姐。大姐被追封为太原长公主;二姐被追封为曹国长公主。并将二姐的儿子李文忠收养在身边,被追封为岐阳王。
朱元璋对待血浓于水的亲人,非常的尊敬和重视。还特意在老家凤阳建造明皇陵,把自己的父母和哥哥们的墓都迁入皇陵,使后人祭拜。
由网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提供的答案: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父亲名叫朱五四,朱元璋发迹后,将他父亲的名字改为朱世珍,母亲陈氏。朱世珍夫妻俩一生共生育了子女6人,其中有四个儿子和两个女儿。
大儿子朱重五,后更名为朱兴隆,娶妻王氏,育有两个儿子,分别是长子朱圣保,次子朱文正。
二儿子朱重六,后改名为朱兴盛,妻子姓名不详,有一个儿子朱旺,但很早就去世了。
三儿子朱重七,后更名为朱兴祖,过世较早,没有留下一儿半女。
大女儿嫁给了佃户王七一,但没有生育就去世了。
二女儿嫁给了李贞,儿子李文忠。在李文忠5岁时,其母去世。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25岁参加参加郭子兴领导的农民起义队伍红巾军,改名为朱元璋。
(朱元璋像)
从朱元璋一家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的确出生贫苦百姓家庭,甚至都没法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所以只能以兄弟的排行,或者出生的年月为名。
但朱元璋似乎注定非凡,从他出生时就发生了一连串奇异的事件。
传说朱元璋出生于农历八月初八,佃户朱世珍夫妻俩正在东家刘德的田地里忙活。妻子陈氏只觉得肚子一阵绞痛,赶忙起身往家赶,但还没有回到家,就在途中的二郎庙里生产了。当晚,朱元璋家的茅草棚里突然冒出红光,众乡邻以为朱家失火,纷纷赶来相救,却虚惊一场。
朱元璋生下后不会吸奶,肚胀如球。朱世珍非常着急,但无钱延请医生,只好将他抱到附近的寺庙,求和尚施以援手。但和尚却笑呵呵地说,今晚子时前,此子自会吸奶,肚胀也会消失。
果不其然,到晚上时,朱元璋居然张嘴吃奶了,几天后,腹胀也痊愈了。
公元1368年,40岁的朱元璋经过十多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将统治了中原近一个世纪的蒙元人赶回了草原,建立了明朝,在南京登基,成为明朝的开国皇帝。
朱元璋当了皇帝后,为了巩固大明江山,大肆屠杀功臣,造成了很多的悲剧。那么,他又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兄弟姐妹的呢?
(朱元璋起义图)
实际上,朱元璋的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都没能活到他即位的那一天。
大哥朱兴隆死于1344年,因旱灾和大面积的蝗灾,导致瘟疫流行。朱兴隆和父母都没能挺过来,先后离世。朱元璋和二哥向邻居刘继祖要了一块地安葬了父母后,就各自逃命去了,嫂子王氏也带着年幼的侄儿朱文正亡命天涯。
朱元璋在称帝后,于洪武元年追封朱兴隆为南昌王。当年因灾失散的嫂子和侄儿后来投奔了朱元璋,朱元璋视朱文正为己出,将他留在身边,多有照顾和培养。
朱文正后来成为了朱元璋的左膀右臂,任职大都督,节制所有军事,在军中的地位仅次于朱元璋。尤其是在和陈友谅的洪都大战中,以区区4万兵力坚守洪都85天,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为朱元璋赢得了宝贵的战略时间。
但在此次战役之后,朱文正认为朱元璋赏罚不公,投靠了张士诚,被朱元璋提前获知,遭软禁,在牢里郁郁而终,年仅29岁。朱文正死后,其子朱守谦被朱元璋封为靖江王。
(朱文正剧照)
二哥朱兴盛被朱元璋追封为盱眙王,其子朱旺被追封为昭信王。同时,诏令专人将朱兴盛一家的遗骨,葬入了位于安徽凤阳的明皇陵中。
三哥朱兴祖被朱元璋追封为临淮王。
朱元璋的大姐后来虽然被封为太原公主,但传说当年朱元璋被元军追杀时,大姐见死不救,朱元璋心生怨恨,本不打算追封。直到洪武三年,李文忠回乡祭母,发现其姨母夫妇的坟墓早年被人糟蹋,已惨不忍睹。朱元璋迫于压力,才对大姐夫妇予以追封,封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
二姐虽早逝,但留下了儿子李文忠,父亲李贞带着他历经颠沛流离,才在滁州找到了已是红巾军将领的朱元璋。后来,朱元璋一直将李文忠带在身边,着力培养。李文忠最终成为了明朝有名的开国功臣,官至大都督府都督、荣禄大夫,兼主管国子监,被封为曹国公。
1384年,李文忠病逝,朱元璋追封其为岐阳王,配享太庙,其子李景隆承袭曹国公爵位。
纵观朱元璋一生,杀伐不断,以冷血残酷著称。但他对待手足还算不错,充满了仁慈之心。
(参考资料:《明史》)
由网友 江湖小晓生 提供的答案:
明太祖朱元璋的老爹朱五四,一生有4个儿子2个女儿。4个儿子分别是:
老大朱重四,后来改名为朱兴隆。
老二朱重六,后来改名为朱兴盛。
老三朱重七,后来改名为朱兴祖。
老四朱重八,也就是后来的朱元璋。
2个女儿分别是:太原长公主和曹国长公主。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是草根皇帝,以前家里穷得叮当响,他还甚至做过和尚讨过饭,一步一步靠自己的努力,完成了逆袭。
那么问题来了,等到朱元璋兴旺发达以后,他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哥哥和姐姐的呢?其实朱元璋建国后,能够善待的哥哥和姐姐已经不多了。
一、朱元璋的三个哥哥,早就全都去世了。
朱元璋家庭太可怜了,父母和大哥先后去世,当时负责埋葬他们的正是老二朱重六和老四朱重八两个人,老三朱兴盛可能死更早,压根就没有踪影。
由此可见,朱元璋建国的时候,大哥、三哥都已经去世了。那么二哥朱重六去哪儿了呢?对不起,朱重六虽然当时活了下来,可是他和朱重八分道扬镳,各自寻找生路。
朱重八到了寺庙做和尚,勉强活了下来,而朱重六当时虽然也活了下来,却没能熬到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
因此朱元璋在建国的时候,他的3个哥哥全部都去世了。这么一来他想要对哥哥好一点,似乎也没有机会了。所以他只好将对哥哥的爱,转嫁到侄子身上了。
- 1、大哥朱重四的儿子朱文正。
一提到朱文正,大家肯定非常熟悉,洪都保卫战的大英雄嘛!这孩子其实就是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的儿子。
朱重四去世很早,因此朱元璋手里有点权力以后,便将朱重四的儿子朱文正带在了身边。 这也是朱文正能够大展身手的重要前提。
朱文正在朱元璋的教导之下,在军事上有了较为丰富的知识,因此他在朱元璋的军队里,不断立下各种战功。
其中名留青史的就是洪都保卫战,这一战也是朱文正的成名之战。当时的朱文正才不过28岁,他带领着4万守军,在南昌挡住陈友谅60万大军足足85天时间。
这85天时间,对朱元璋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这个时候的朱元璋在打造战船,没有这85天,陈友谅肯定直接挥师东进,朱元璋压根就没有足以抵挡的水军力量。
所以说朱文正在一定程度上,为朱元璋的大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不过后期朱文正却有些狂躁,他觉得朱元璋封赏不公平,甚至跑去跟张士诚联络。
眼看着这哥们想要自己做大了,朱元璋作为一代枭雄哪里忍得了?所以将朱文正给一撸到底,幽禁了起来。洪都保卫战两年后,朱文正在幽禁中郁郁而终。
这么来看,朱元璋有点对不起他的大哥,毕竟大哥就这么一棵独苗。而且当年是大嫂带着孩子来投奔朱元璋的,朱元璋没理由不善待他们俩。结果却差点搞得大哥断子绝孙。
好在朱文正去世前,就已经有了儿子朱守谦,所以朱元璋念及对大哥的亲情和对朱文正的功劳,便将朱守谦册封为靖江王,封地就在南昌,也就是洪都保卫战之地。
- 2、二哥朱重六的儿子朱旺。
二哥朱重六是唯一和朱元璋曾经相依为命的兄弟。可见朱重六对朱元璋其实是比较重要的。可惜的是朱重六早逝,没能享受到朱元璋的回馈。
那么朱重六的儿子呢?朱重六有个儿子叫朱旺,不过很可惜的是,朱旺也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去世了,因此也没有享受到他四叔的恩惠。
等到明朝建立以后,朱元璋追封自己的二哥为盱眙王,追封朱旺为昭信王,把他们迁葬凤阳明皇陵。也算是聊表寸心了。
- 3、三哥朱重七没有儿子。
三哥朱重七是最没有存在感的,大哥虽然早逝,但是好歹有个儿子朱文正,二哥虽然也早逝,但毕竟跟朱元璋相依为命了一段时间,还合葬了父母和大哥。
可是三哥朱重七,在史料里压根就没有什么记载。因此很可能的是,朱重七在大哥朱重四之前就已经去世了。
由于去世的时间太早,所以朱重七估摸着都没能娶上媳妇儿,因此也就没有后代了。朱元璋称帝以后,追封他为临淮王。
二、朱元璋对两个姐姐的态度完全不同。
除了三个哥哥以外,朱元璋还有俩姐姐。虽然都是至亲,但是朱元璋对待她们的态度是不同的,因为她们当年对待朱元璋的态度也是不同的。
- 1、大姐太原长公主。
大姐年纪比较大,嫁给了王七一。由于出嫁的时间比较早,而且估计家里的日子也不太好过。所以大姐对朱五四家没有什么帮助,这或许是朱元璋对其冷淡的原因之一。
毕竟当初朱五四下葬的时候,连安葬费都没有,也没见大姐出面摆平这件事。可见人情淡薄到了何种境界。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说朱元璋起兵后被元军追杀,本打算躲到大姐家,结果大姐和姐夫却担心自己受到牵连,所以就没留朱元璋。我认为这种可能的可信度不高,毕竟朱元璋起义以后,四处征战,咋能那么巧就躲到大姐那儿去呢?
总之朱元璋不喜欢大姐,大姐去世很早,而且也没生个儿子,所以朱元璋只是勉强追封她为太原长公主,连个名字也没赐一个。而且还是外甥李文忠找到太原长公主灵柩后,朱元璋才勉强追封的。
- 2、二姐曹国长公主朱佛女。
二姐就完全不一样了,她出嫁时间比较晚,而且长期资助朱五四他们家。因此朱元璋深深地记住了二姐和二姐夫他们的恩情。
其实二姐沾光的地方是嫁了个好人家,姐夫李贞家在当时能够吃饱饭,这是什么概念?那必须是地主阶级的人啊!毕竟当时天灾不断,大部分人都跟朱元璋他们家一样。
因此等到朱元璋称帝以后,便加封二姐夫李贞为恩亲侯,驸马都尉。而二姐也被追封为曹国长公主。姐夫李贞死后,更是被追封为陇西王,赠三世王爵。
此外李贞和朱佛女还有个儿子叫李文忠,那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早年被朱元璋收为义子,文武兼备,立下了赫赫战功,所以被赐姓为朱,死后被追封为岐阳王。
总结:朱元璋的至亲,基本没享受到什么荣光。
朱元璋的三个哥哥都早逝了,大姐也早逝了,二姐其实也没能活到朱元璋建国。所以他们家六个兄弟姐妹中,除了朱元璋以外,全都没能享受到荣华富贵。
也正是感念于这件事,所以朱元璋后来对自己活着的那些亲人是倍儿好的。尤其是对他的那二十多个儿子,全部都被封为有实权的地方藩王,结果导致了后来的靖难之役。
参考资料:《明史》
由网友 最爱肉丸子先生 提供的答案:
有人会觉得朱元璋追封自己的父祖兄弟为帝为王有什么意义呢?
由网友 图文绘历史 提供的答案:
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他的兄弟姐妹,父母全部都死了,没有一个在世的。首先他父母和大哥死于1344年淮北天灾,那年朱元璋投到皇觉寺当了和尚捡回一条命,朱元璋早年闹革命时已出嫁的大姐怕惹祸,与其划清界限,所以关系不好,后来大姐也早死未留后,1351年朱元璋闹革命当有起色时,二姐朱佛女也死了,留下了儿子李文忠,二哥和三哥也都早死,没有留下存活的子嗣,所以朱元璋革命成功后,就剩他独一支了。
安徽凤阳的明皇陵,只剩下残垣断壁和部分石雕,图为皇陵内一段较完好的旧址。
历朝历代打下江山后,活着的皇帝都会追封自己的父辈和祖辈,像金朝的元颜阿骨打一下子追封了十代是个例外,朱元璋也一样追封了自己祖父和父亲为皇帝,大姐虽然关系不好,也追封为太原长公主,二姐朱佛女关系最好封为曹国长公主,他的儿子李文忠格外照顾,收为养子,封曹国公大明位列第三,三个哥哥都给了名份,不但起了名字还封了王。
朱元璋的兄弟姐妹,只有大哥朱兴隆和二姐朱佛女留有后人延续,图为李文忠之子李景隆夫妇画像。
三个哥哥分别叫朱重五改名叫朱兴隆,封南昌王,朱重六改名叫朱兴盛,封盱眙王,朱重七改名朱兴祖,封临淮王,都葬在凤阳的祖陵。朱兴隆的儿子也封为了山阳王,次子朱文正跟随朱元璋闹革命,做过大都督,后觉得封赏不公反水了,被朱元璋软禁而死,留下儿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看来朱元璋对唯一的子侄还是很照顾的。朱兴盛留有一子,也死的早,被朱元璋封为昭信王,朱兴祖没有子嗣,前面说到二姐儿子李文忠位极人臣,但他儿子李景隆是建文帝铁杆支持者,最后被朱棣圈禁。
清初画家石涛的父亲朱亨嘉是第十三代晋江王,而第一代晋江王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图为石涛的自画像。
这里说一下朱元璋家族的名字问题,那时候底层百姓没读书,没有文化,很多贫民基本都没名字,都是用数字代替,朱元璋家里都是用数字起名字,比如百六、四九、初一、重一到重八等,后来正儿八经的名字都是朱元璋称帝后给起的,其它人也一样,比如陈友谅叫陈九四,张士诚叫张九四,徐寿辉叫徐真一,朱元璋大姐的丈夫叫王七一,也是个贫苦百姓。
由网友 楚风说历史 提供的答案: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公元1368年正月初四,放牛娃朱元璋坐在应天府的皇帝宝座上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大明,年号洪武。 一路走来,朱元璋感概万千,想想当年自己还是一个穷苦的放牛娃,没想到今天能够登上九五之尊,这其中的艰辛只有他自己清楚。
此时的朱元璋想到了自己的父亲母亲哥哥姐姐,但是他们都没有这个福分和自己共享富贵了。
朱元璋的父亲叫朱世珍,原名叫朱五四,母亲陈氏,朱元璋有三个哥哥和两个姐姐。三个哥哥分别是朱重四、朱重六、朱重七。姐姐是太原长公主朱氏和曹国长公主朱佛女。朱元璋关系最近的这些亲人都是在很早就去世了,所以朱元璋能做的只能是给他们名誉上的封赏,物质上的封赏,是享受不到了。
朱元璋的大哥朱重四
朱重四,朱元璋的大哥,也就是朱世珍的长子。看朱元璋兄弟们的名字就知道他们是按出生顺序命名的,但是很明显朱元璋就四个兄弟,他排重八,肯定也加上了他的堂兄弟们。
在元朝时期,穷苦没有文化的家庭的孩子都这样取名字,就像陈友谅叫陈九四,张士诚叫张九四,道理是一样的,也就是说两个九四没有干过一个重八。
我看有人说朱元璋的大哥原名叫朱重五,但是我仔细考证了一下,发现《朱氏世德碑》中记载了朱元璋的大哥应该是朱重四,不过无所谓,不管叫朱重五还是朱重四,反正后来朱元璋的大哥都取名叫了朱兴隆。
"先伯娶刘氏,生子四人:重一公、重二公、重三公生盱眙,重五公生钟离。先考君娶妻陈氏,泗州人,生子四:长重四公生盱眙,重六公、重七公生五河,某其季也,生迁钟离后,戊辰年。"《朱氏世德碑》
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淮北地区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疾病到处流行,并因此引发饥荒,再加上元庭的高压政策,根本不去赈灾。朱兴隆及其父母朱五四、陈氏也在饥荒中被饿死。也就是朱元璋十七岁的时候,父母和大哥就饿死了。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追封大哥朱兴隆为南昌王。并且大哥虽然死了,但是还留下了孩子,分别是朱文正和一个女儿福成公主。朱文正我们都很熟悉,朱元璋的侄子,当年朱元璋在义军当上首领后,朱元璋的大嫂带着两个孩子来投奔朱元璋。朱元璋很高兴,把朱文正带在身边扶养调教。
在朱元璋的培养下,朱文正很快成长起来,当年陈友谅大军进攻朱元璋,朱文正负责守洪都城,结果朱文正在洪都保卫战中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只可惜后来因封赏不公,想投靠张士诚,被朱元璋囚禁抑郁而死。
尽管朱文正犯了错,称帝后的朱元璋还是封侄女为福成公主,允许侄女以旁系亲属的身份享受着直系公主的待遇。公主后来嫁给了王克恭,驸马王克恭曾经是福建行省参政,后改福州卫指挥使。另外朱文正虽然没熬到朱元璋称帝,但是朱元璋对他的后人还是不错的,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才几岁就被封为靖江王,就藩桂林,是二十五个藩王里面唯一的非直系子孙,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大哥的后人还是不错的。
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
朱重六,朱元璋的二哥,当年的一场瘟疫过后,朱元璋家里人就剩下了二哥、大嫂和侄儿。朱元璋和二哥想把父母和大哥埋葬了,可是没有地,先是找地主刘德借,刘德出言讥讽没有借给。最后邻居刘继祖借给朱元璋一个安葬父母的地方,朱元璋和二哥安葬了亲人,就分开各自逃慌去了。
朱元璋称帝时,他的二哥早就去世了,然后朱元璋给二哥改名为朱兴盛,并追封朱兴盛为盱眙王。二哥有一个儿子叫朱旺,也是挺早就死了,朱元璋追封朱旺为昭信王。所以朱元璋的二哥算是绝后了。
朱元璋的三哥朱重七
朱重七,朱元璋的三哥。三哥是去世最早的,应该是在瘟疫之前就死了,也没有结婚。朱元璋给三哥改名为朱兴祖,并追封为临淮王。
顺便再说一下朱元璋的两个姐姐
朱元璋的大姐,嫁给了王七一,去世的比较早,没有留下孩子。
并且据说朱元璋比较讨厌他的大姐,一种说法是:朱元璋当年起义的时候,被元兵追杀,走投无路,想要在大姐家里躲躲,可是朱元璋的大姐和王七一怕受到连累,不接纳他。最后没有办法,朱元璋只能投靠别的地方。朱元璋称帝后,给所有的亲人都封了王或者公主,唯独没有给大姐封号,一直等到洪武三年,外甥李文忠回老家时,看到姨母的墓残败不堪,上报朱元璋,朱元璋才把大姐封为太原长公主,封长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
朱元璋的二姐叫朱佛女,朱元璋和二姐的关系最好,原因就是二姐是朱元璋这些亲戚家庭条件最好的,可以吃的饱饭。经常接济朱元璋家里,所以朱元璋一直很尊敬二姐和二姐夫。
朱佛女在1351年就去世了,活了三十六岁。朱佛女去世后,二姐夫李贞带着儿子李文忠投靠朱元璋,朱元璋很高兴,把李文忠当成自己的儿子培养。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对这个姐夫很好。李贞病重时,朱元璋立刻去李贞家里看望。李贞去世后,朱元璋为李贞"辍朝三日",并"车驾临奠"。
朱元璋对外甥李文忠也很好,第一次见到外甥时悲喜交集,安慰保儿(李文忠小名)说;"外甥看到舅,如同看到母亲。你已经到了舅舅这里,今后生活就有了依靠。"
朱元璋由于二姐的感情,很喜欢和信任这个外甥,并且李文忠也很争气,慢慢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大将,为朱元璋立下赫赫战功。 明朝建立后,李文忠多次领兵出塞征讨元军残余势力,战功显赫。洪武三年,获封曹国公。1379年(洪武十二年),明太祖又诏命李文忠主持大都督府(最高军事机构),兼主管国子监(全国最高学府)。洪武十六年,文忠因病去世。
综上所述,朱元璋对他的哥哥姐姐还是比较好的,虽然他们都去世了,但是其身后的名誉都还可以,该封王的封王,该封公主的封公主。而且对哥哥姐姐的后人也很照顾,可能是因为朱元璋失去的亲人太多了,对这些活在世上的亲人都很好。有人说,如果朱元璋的哥哥活着就好了,可以享受荣华富贵,其实我觉得活着并不一定是好事,朱元璋疑心比较重,除非他的哥哥都是知道进退的人,要不然少不了权力之争,最后结果并不一定很好。
由网友 棍哥观史 提供的答案:
朱元璋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有性情的皇帝,他将骨肉至亲看的非常珍重,如同他对结发夫妻马皇后百依百顺那样,几乎照顾到每一个亲戚的利益。与此同时,他又是一位由战争状态下的统帅,及时转化成为封建帝王的政治家,所以兼顾亲情的同时又会衡量江山社稷的稳固与否,故而他对哥哥、姐姐以及他们的后代都展现出亲情的温暖与政治家的冷酷。
朱元璋的家庭状况
老话说"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这一点也许在朱元璋身上体现的最为深刻。朱元璋的穷长辈儿们世代为农,没能给他一个显赫的家庭背景,但他成为一代帝王之后却将长辈儿们追封至五世祖朱仲八。当然这是封建帝王树立仁爱孝道形象的一种手段,但这也可以说明朱元璋是位有情有义的皇帝,若非祖辈们苟活于乱世,他朱元璋也不可能成就帝业,祖辈们最大的功劳就是延续下朱家香火。如果说长辈儿们的繁衍养育之恩显得平淡,那么同辈儿的兄弟姐妹更应有亲人间的关怀。这种关怀也许就是儿时放牛种地时的感情,是同睡一张铺、同食一桌饭的感情,而这种感情在危难面前所剩多少就值得检验了。
(朱元璋父亲剧照)
朱元璋本家有两个姐姐、三个哥哥,元至正四年(1344年)的时候,朱元璋家乡淮北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虫灾,伴随而来的是疾病瘟疫的流行,由此引发的饥荒带走了朱元璋大哥朱重五、父亲朱五四以及母亲陈氏的生命,这场灾难直接改变了朱元璋的家庭格局。朱元璋的二哥朱重六、三哥朱重七皆死于这场灾难之前,二哥膝下本有一子,但也幼年夭折;三哥去世时属于无后,且未见其娶妻的文献记载,所以可以猜测朱重七应当死于未成年,或者说没钱娶妻;而大哥膝下有两子一女,其中长子朱圣保(朱元璋称帝后追赐名)早夭,在朱重五死于灾荒之后,其妻子王氏带着儿女一同逃荒,这一对儿女便是大名鼎鼎的朱文正,以及后来的福成公主。
(朱重五剧照)
朱元璋的两个姐姐均是灾荒之前就已经嫁了出去,大姐嫁给了王七一,这个王七一从名字来看也应该是个穷小伙,能渡过灾荒就已经算是福大命大,但他们无后;二姐嫁的稍微好一些,根据史料记载,她所嫁的同乡李家平时还会接济朱家,他们生下一个独子,就是大名鼎鼎的开国功勋李文忠。
三位哥哥的待遇
由此可见,灾荒导致了朱元璋本家只剩他一人,长嫂带着儿女逃荒时并未带上朱元璋,古话讲长兄如父,长兄去世后应该由长嫂照顾朱元璋,但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十六岁,在古代已经算是成年人,所以并不能责怪嫂子,反而她能够将大哥的儿女保全也算对朱家有功,更重要的是她有一个勇猛善战的儿子朱文正,朱元璋起兵以后,嫂子王氏便带着朱文正和女儿投靠了朱元璋,朱文正因战斗勇猛、屡立战功而深受朱元璋喜欢,毕竟是自己的亲侄儿,朱元璋将节制中外诸军的大都督一职授予朱文正,朱文正也没有辜负他的信任,在洪都保卫战中,与邓愈一起死守孤城85天,成为击败陈友谅的关键致胜环节。
(陈友谅剧照)
"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文正
待朱元璋开始平定江西各地时,朱文正再与常遇春、廖永忠等名将一起立下战功,但还京之后并未得到同等的赏赐。这个事情我觉得与朱元璋最初的试探有关,起初朱元璋封赏将士的时候还亲自问过朱文正想要什么,朱文正则是大义凛然的不要封赏,让功于非亲非故的将领们,这也是朱元璋喜欢他的一个因素。但到了洪都保卫战之后,朱文正一跃成为军中最红的将领,这也使其心态发生了变化,故而才有了不满,甚至有鼓动士卒叛投张士诚的举动,这就成为朱元璋不可饶恕的行为,若非马皇后出面劝说,很可能朱元璋就直接处决了他。
"仁祖,四子。长南昌王,次盱眙王,次临淮王,次太祖,俱陈太后生。南昌王二子,长山阳王,无后,次文正。盱眙王一子,昭信王,无后。临淮王无子。太祖起兵时,诸王皆前卒,独文正在。洪武初,诸王皆追封从祀。"——《明史.卷一百十六.列传第四》
朱文正最终被朱元璋软禁,郁郁而终。朱元璋称帝以后,立即追封大哥为南昌王,更名朱兴隆,到了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将其八岁的孙子朱守谦封为靖江王,也就是朱文正的儿子,命就藩桂林,也因此将朱兴隆更奉为靖江王始祖,此系藩王传承十四代,正朝十三代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南明袭最后一代,成为明史上唯一一脉非太祖血统的王族。当初王氏带出的女儿也在明洪武元年册为公主,赐婚下嫁于王克恭,明成祖时期另奉其为福成公主。与长兄同追的还有二哥、三哥,二哥更名朱兴盛,被追为盱眙王,列祀家庙,追封其子朱旺为昭信王;三哥更名朱兴祖,被追封临淮王。
(朱元璋父母衣冠墓)
两位姐姐的待遇
朱元璋的大姐嫁的不好不说,在关键时刻还拒绝了朱元璋的庇护要求,这件事情对于朱元璋来说很受打击。据传朱元璋起兵之初曾兵败遭遇追杀,他一路逃向大姐家,希望姐姐能够收留自己避避风头,但大姐与大姐夫本就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并不敢冒此风险,因而没有接纳朱元璋的请求。朱元璋虽最终躲过一劫,但也记住了这个所谓的亲姐姐,自此以后便不再称其为大姐,反而是称相当顾家的二姐为大姐。直至洪武三年,李文忠回乡祭奠母亲时,找到姨母夫妇灵柩,俨然是破旧不堪,李文忠将此情况上报朱元璋,他才出于同情,或者碍于仁义脸面,封长姐为太原长公主,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并下令修缮了二人坟墓,另迁二人衣冠葬于老家盱眙。
与大姐相比,二姐的待遇明显不同,一是因为二姐在朱家最困难的时候倾力相助,且生下一个文武双全的李文忠。二姐的丈夫名叫李贞,他不仅很支持老婆贴补困难的朱家,且在朱元璋起兵之后不久便选择跟随征战,而此时的二姐已经去世,李贞带着李文忠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李文忠也逐渐崭露头角,十九岁提领朱元璋亲军,并深受朱元璋信任,常令其担任大将监军。
"衣冠焜燿于三世,恩泽滂沛于一门,揆今食禄之家未有过于臣者"——李贞
朱元璋称帝后,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封二姐夫李贞为恩亲侯、驸马都尉,由封号可以看出朱元璋对二姐一家的感情多么深厚。到了洪武三年(1870年)又改封二姐为陇西长公主,这才顺带着给大姐了一个封号,李贞则被加封为特进荣禄大夫、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到了洪武十一年(1378年),李贞去世,朱元璋追封李贞为陇西王,谥"恭献",赠李贞"三世皆王爵"。除了太祖一脉的皇亲国戚里,李家外戚成为明初最受朱元璋看重的亲人,在李贞在世时,朱元璋常亲自到李贞家探望,这只有皇太子以及开国公爵才有的待遇,朱元璋在李贞去世时不禁哭泣,还为他"辍朝三日、车驾临奠"。
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开始被朱元璋收为养子,并更姓朱,但他又是李贞独苗,在李贞去世之后由朱元璋恩准复姓李。李文忠在明朝建立以后出塞外征讨残元势力,因功获封曹国公,位列开国六公爵第三席,仅次于李善长与徐达。朱元璋在加强皇权上做了一系列军事改革,建立了五军都督府、兵部、卫所三级军事管理机构,李文忠便是于洪武十二年担任了五军都督府之大都督府长官,成为天下兵马大总管,并兼任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文武双全的李文忠成为满朝文武的顶层人物。洪武十七年(1384年),李文忠病逝后被追封岐阳王,谥为"武靖",配享太庙。
(紫荆城太庙)
二姐家的待遇本不错,可惜李文忠有个草包儿子李景隆,袭曹国公爵后助建文帝削藩,没有这个本事偏要揽这个活,朱棣起兵后任大将军前往讨伐,结果在有利形势下连败两阵,损失十万大军,以至形势发生逆转。待燕王叛军兵临城下时,依旧是李景隆组织南京保卫战,这次他不战而降,开门迎敌入城,致南京陷落,明帝易主。朱棣继位之后,以"默相事机之功"封他为太子太师,赐功臣勋号,加柱国,增岁禄,列于群臣之首。但没过多久便受弹劾,被朱棣夺了爵位,并圈禁一家,抄没家产,李家世袭爵位就此丢失。
(李景隆剧照)
综上,朱元璋在对待亲人时表现出性情的一面,对大姐的见死不救曾怀恨在心,并没有及时追封大姐;而二姐的恩情他铭记于心,乃至二姐一家在洪武时期待遇优厚。因为朱元璋要完成一个身份的转变,所以在登上皇位以后追封先辈及兄弟姐妹,这是政治家展现仁义美德的常用手段;在人事任用上他不避亲嫌,重要的位置往往由儿孙子侄以及养子掌握,所以朱文正、李文忠这样的人才并不是必然,而是朱元璋给予了展现自我的平台,朱元璋需要至亲来帮衬,因为这样更可信,而到了如朱文正企图叛变的时候,他也会毫不犹豫的拿下,因为这是原则。
参考资料:《明史》
由网友 林长风 提供的答案:
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人,虽然他在杀功臣时心狠手辣,但在对待家人时却非常慈祥和蔼,不仅把自己的儿子们安排的很好,而且对自己的哥哥们进行了追封,侄子、侄女们也都做了很妥善的安排。
朱初一有两个儿子,分别是朱五一和朱五四,朱五一有四个儿子,从朱重一排到朱重四;朱五四也有四个儿子,从朱重五排到朱重八。而朱重八就是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前的名字,此外朱元璋还有两个姐姐,没有名字。
朱元璋小时候家里非常贫穷,又赶上了瘟疫,所以当朱元璋发迹以后,老朱家除了朱元璋这一家之外,就只剩下朱重五的一对儿女,这就是大名鼎鼎的朱文正和福成公主。还有一个外甥,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名气更大,是开国第三功臣李文忠。下面我们一一来介绍一下。
对待四个堂兄。
对自己大伯所生的四个堂兄,朱元璋对他们进行了追封,朱重一为霍丘王、朱重二为下蔡王、朱重三为安丰王、朱重四为蒙城王。虽然追封意义不大,但毕竟是堂兄,能追封就算不错了。
对待三个亲哥哥和两个亲姐姐。
首先是给哥哥们改名字,大哥朱重五改为朱兴隆,二哥朱重六改为朱兴盛,三个朱重七改为朱兴祖。因为朱元璋参加起义军之后,曾给自己改过一次名字叫朱兴宗,所以这样弟兄四个名字最后一个字连起来就是"隆盛祖宗",可见朱元璋起名字还是很有一套的。
其次就是追封。三个哥哥:大哥追封为南昌王;二哥追封为盱眙王,追封侄子朱旺为昭信王;三个追封为临淮王。两个姐姐:大姐追封为太原长公主,二姐追封为曹国长公主。
对待还活着的侄子、侄女和外甥。
不管是堂兄也好,还是亲哥哥姐姐也好,毕竟都已经死了,追封再大的官也意义不大,关键还是看怎么对待活着的人。前文我们说过,老朱家活下来的除去朱元璋一家子外,还有朱元璋的一个侄子,一个侄女,和一个外甥。
先说这个侄子。侄子叫朱文正,是朱元璋大哥朱兴隆的儿子。早在朱元璋还没当和尚之前朱兴隆就死了,大嫂王氏就带孩子回了娘家。后来朱元璋在滁州的时候,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来投奔。朱元璋很高兴,把朱文正当成自己的儿子来养。
朱文正也确实很争气,在攻打集庆路的时候,朱文正屡立战功,朱元璋就问他想当什么官,朱文正回答说,"等叔父成了大业,何患不富贵?如果先给亲戚封官赏赐,何以服众?"朱元璋从此更加喜爱朱文正。
但是,朱文正个性刚强。在洪都保卫战中,他坐镇孤城抵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堪称军事史上的一个奇迹。但可能朱元璋太把他当自己人了,战后居然没有进行封赏。为此,极度不满的朱文正一怒之下投靠了张士诚,事情败露后,朱元璋大怒,本要杀他,但在马皇后的劝解下,只是将其软禁了起来。之后不久,朱文正在悔恨中郁郁而终。
平心而论,朱元璋对朱文正还是相当不错的,几乎是当成了亲儿子来培养。即使最后朱文正犯下了谋反的大罪,朱元璋还是没狠心处死他,只是软禁了起来。而且,到了洪武三年,朱元璋还封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此后一直传了十四代,直到南明隆武年间,这是明史上唯一一脉非朱元璋血统的王族。
再说说侄女。一般来说,皇帝的女儿才封为公主,侄女一般封为郡主,但朱元璋对这个侄女非常喜爱,在洪武元年破例封为福成公主。同时,还给安排了一门亲事,让她嫁给了福建行省参政王克恭。
此外,朱元璋的堂兄朱重四也留下了一个女儿,算起来算是朱元璋的远房侄女。对这个侄女,朱元璋没有厚此薄彼,也同时封为庆阳公主,嫁给了兵马副指挥黄琛。当时有礼官上书说,"皇侄女宜改为郡主。"朱元璋说,"我就这么两个侄女了,不忍心剥夺公主的称号,将她们降格,称呼还是照旧吧。"由此可见,朱元璋对待侄女也是相当的不错!
最后说说外甥。朱元璋的大姐出嫁的早,之后和娘家人也不怎么来往。据说,有一次朱元璋打了败仗到大姐家避难,但大姐和大姐夫害怕被牵连拒绝了他。所以,朱元璋对大姐一家人一直不怎么感冒,登基之后也没有追封。直到洪武三年,在李文忠的劝说下,才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姐夫王七一为驸马都尉,并下令修缮了二人坟墓。
和大姐相比,二姐就很照顾朱元璋了,姐夫李贞也很支持朱元璋,两口子还让儿子李文忠追随朱元璋四处征战。朱元璋对二姐一家非常感激,登基后追封二姐为孝亲公主,封二姐夫李贞为恩亲侯、驸马都尉,并在之后不断加封,直到追封为王。
李文忠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立下了汗马功劳,位列开国六公第三位,仅次于李善长和徐达。建国之后,李文忠不仅被封为公爵,而且还主持过国家最高军事机构大都督府,主持过全国最高学府国子监,可以说是文武双全。胡惟庸党案的时候,李文忠多次上书指责朱元璋杀人太多,有伤国本,换做别人朱元璋早就杀了,但对李文忠,朱元璋只是将奏章束之高阁,不加理会而已,并未加罪。
李文忠本来是被朱元璋收为义子的,改姓朱,叫朱文忠,但是在他父亲李贞死后,朱元璋不忍心李贞绝后,就特赐改回李姓,这样朱文忠就又改回了李文忠的名字。这也从侧面看得出,朱元璋对二姐一家是多好了。
李文忠于洪武十七年病逝,死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肖像挂在功臣庙里,位次第三。只可惜,李文忠儿子李景隆太草包,生生断送了朱允炆的江山。
总的来看,朱元璋对老朱家的人,不管是死去的,还是活着的,都照顾的相当不错。朱元璋是一个非常注重亲情的人,甚至到了有些盲目的地步。对侄子侄女和外甥尚且如此,对自己儿子信任到何等地步就不用说了。这也为将来留下的巨大的隐患!果然他死后不久,他的四儿子朱棣就发动了"靖难之变",夺取了他孙子朱允炆的皇位,如果朱元璋泉下有知,不知道会不会后悔三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5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