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InfoMover 提供的答案:
安史之乱是唐朝历史上一次重大动乱,其起因是叛军大将安禄山在唐玄宗时期的篡位阴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安禄山本是个出身于边疆的将领,其割据淮南地区后不断加强自己的实力,发展起了庞大的军队,并渐渐形成了一支专权的力量。而唐玄宗则在这个过程中没有意识到安禄山的威胁,并且还姑息了安禄山的行为,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那么唐玄宗为何没有察觉安禄山的阴谋呢?
首先,在唐玄宗初期,安禄山还是一个忠诚的将领,唐玄宗也曾赏识他的才能并给予了相应的支持。但是,随着安禄山在淮南地区的勢力日益壮大,他渐渐失去了对朝廷的支持和信任,联合其他叛军开始谋反。而唐玄宗的统治方式是以仁政为主,因此他很难确定安禄山的真正意图。
其次,唐玄宗在晚年的时候沉迷于权力和享乐,对朝政的关注逐渐减少,许多事情都交给了高级官员处理。而这些官员在处理政务的时候,并没有给唐玄宗提供有效的信息和建议,或是在关键时刻没有站出来告诉唐玄宗实情。
再者,唐玄宗身处的和平时期可能让他对内外的危险性没做足够的预估。他经历的是漫长的治世,没有争,对阴谋和叛乱的意识并不强烈。加之唐朝时期官僚体制的缺陷,使得官员经常各自为政,为了做好自己的本职而忽略了对于整体局势的把握。
综上所述,唐玄宗未能意识到安禄山阴谋的主要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是由于当时唐朝政治制度的缺陷和唐玄宗治理方式的不足。这次历史悲剧给我们敲响了警钟,提醒我们在治理国家时要密切关注局势和提高警惕,加强对各种声音的倾听,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动乱重现。
由网友 史海边角料 提供的答案:
你应该看过西游记中的《中途遇三难》吧,里面的猪八戒被几位有心戏弄他的"仙子"用头巾蒙住,愣是没抓住一个"新娘",最后还被捆绑起来了。
唐玄宗没有察觉安禄山反叛,同样是四位有心的"人"用头巾蒙住了他。
哪四个"人"呢?
第一个,当然是安禄山。
安禄山性情狡猾,极其善于溜须拍马,阿谀奉承,能讨人喜欢。张守珪,李林甫,杨贵妃等人都对其信任有加。《旧唐书.列传第一百五十》记载:
二十八年,为平卢兵马使。性巧黠,人多誉之。授营州都督、平卢军使。厚赂往来者,乞为好言,玄宗益信响之。天宝元年,以平卢为节度,以禄山摄中丞为使。入朝奏事,玄宗益宠之。三载,代裴宽为范阳节度,河北采访、平卢军等使如故。采访使张利贞常受其赂;数载之后,黜陟使席建侯又言其公直无私;裴宽受代,及李林甫顺旨,并言其美。数公皆信臣,玄宗意益坚不摇矣。后请为贵妃养兒,入对皆先拜太真。玄宗怪而问之,对曰:"臣是蕃人,蕃人先母而后父。"玄宗大悦,遂命杨銛已下并约为兄弟姊妹。
而且安禄山对于自己的叛变行为,隐藏极深。
禄山阴有逆谋,于范阳北筑雄武城,外示御寇,内贮兵器,积谷为保守之计,战马万五千匹,牛羊称是。
十三载正月,谒于华清宫,因涕泣言:"臣蕃人,不识字,陛下擢臣不次,被杨国忠欲得杀臣。"玄宗益亲厚之,遂以为左仆射,却回。
应当说,安禄山这种表面上阿谀奉承,内藏心机的个性,对唐玄宗造成很大的蒙蔽。其实,当时有很多有识之士都在警告唐玄宗,安禄山必反,但是唐玄宗不为所动,甚至勃然大怒,把告密者送给安禄山,可以看出李隆基对安禄山的信任。
第二个对李隆基造成蒙蔽的,是唐朝的政治局势。
自从李唐王朝建立以来,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大部分来自宫廷政变。唐玄宗本人就经历四场宫廷政变,并且亲自主导了两场。所以,李隆基对于来自王室的斗争极为关注。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包括儿子防范极为严密。但是自李唐建立以来,包括在李唐之前,边将反叛之事还极少发生,缺乏前车之鉴。所以,唐王朝政府才敢放心让边将掌控军事大权。
第三个对唐玄宗造成蒙蔽的,是唐玄宗自己。
因当说,早期的唐玄宗,是非常英明睿智,极具政治敏感的。他年纪轻轻就亲自参与两场宫廷政变,铲除韦皇后和姑姑太平公主,稳定唐朝政局。任用名相,励精图治,开创"开元盛世"。这时候的唐玄宗,还是值得称赞的。但是后来,唐玄宗迷乱杨贵妃,消极怠政,政治敏感度下降,昏庸无能,任用的人物,都是善于溜须拍马之辈。对于安禄山的反叛,其实很多人都能预见到,并且当时也有很多人警告唐玄宗。连奸相杨国忠都预料到了,并且不止一次警告唐玄宗。但是,唐玄宗充耳不闻。可见其昏庸的程度。
第四个,则是唐玄宗的亲信辅璆琳.
由于杨国忠的多次劝说,唐玄宗也对安禄山怀疑起来。于是,派自己的亲信辅璆琳前往查察。但是这位亲信到了之后,受了安禄山许多好处。回来,自然说安禄山的好话。
杨国忠屡奏禄山必反。十二载,玄宗使中官辅璆琳觇之,得其贿赂,盛言其忠。
于是,唐玄宗失去除掉安禄山的一次大好机会。
安禄山的狡猾,唐玄宗的昏庸,使得安史之乱的爆发已经不可避免。唐朝,从此血雨腥风。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
由网友 二Sir 提供的答案:
"安史之乱"
这个词你肯定听过,那么鼎盛的唐朝,就是因为安禄山突然造反,整个唐朝就不行了。
但是你有没有意识到一个问题?中国古代王朝,遇到类似的大动乱,一般都是在王朝的中后期。比如汉代的黄巾之乱,清朝的太平天国。国力不行了嘛,各种矛盾积累久了嘛,一场病来了,扛不住很正常。
但安史之乱不一样。它是一个特例,它爆发在唐朝最鼎盛的时期,那是开元盛世啊。如果没有这场大乱,那唐玄宗在历史上的地位,可能就超过唐太宗了。奇怪,在一个朝代最强盛的时候,为什么也会出现这种病来如山倒的情况?
过去的解释,要么是说唐玄宗沉迷女色,年老昏庸,这当然没有什么解释力。要么就说,这是因为唐玄宗对安禄山掉以轻心。这对不对呢?要知道,皇帝这种职业,是孤家寡人,整天最担心的就是被夺权,是职业疑心家。何况唐玄宗这种一辈子英明神武,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皇帝,他怎么会犯这种低级错误呢?什么人会对他造成威胁,皇帝会本能做出反应。这件事仍然很奇怪。
安史之乱,是因为唐玄宗在自己的故事里难以自拔。
在什么样的故事里?开疆拓土的故事。
如果再早上个100年,就是唐代开国的初年,这种事根本就不会发生。为什么?因为从汉代灭亡之后,所有的皇帝都知道,自己最大的风险在哪里,当然就是那些手握重兵的将领。几百年,无数血的教训放在那里,皇帝又不傻,当然就搞出了一套防范像安禄山这样将领的手段。到了南北朝的后期,北方朝廷的兵制叫府兵制,这套制度,已经能够很好地防范将领拥兵自重了。
大概说一下府兵制。就是,上百个军府分散在全国各地。这些当兵的人,平时务农,也不用交税,自己养活自己。一旦要打仗,那就从周围的军府中抽调兵力,仗打完了呢,你们这群府兵再打道回府,等待下一次的征召。这样一来作战的士兵都是临时抽调的,你边境军队的指挥官想拥兵自重也没有机会。士兵和将领是基本分离的嘛。
我们熟悉的花木兰的故事,就是这种典型的府兵制。"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这就是朝廷从军府当中临时调兵啊。
但是到了唐玄宗时代,这一招就不好使了,为啥?因为开疆拓土摊子铺大了。你想,军府不是在什么地方都能建的,你起码得有足够的耕地,能让这帮府兵自己耕种养活自己啊。所以很多边境地带,比如草原,高原地区,那是建不起军府的,那要是打仗了,就只能从内地的军府调人,而且你还不能调太久,也不能调太勤,因为府兵都是自己养活自己,你调的太久,那家里的田就荒了,你调的太勤呢,府兵自己就出不起一来一回的路费了。
所以到了唐玄宗的时候,整个兵制就变了,府兵制改成了募兵制。就是朝廷出钱来征兵。府兵用不起,我养职业军人总行了吧?国家专门划出一片区域在边境养兵,按时发军饷。中央给军饷太麻烦,那就派个地方领导,叫节度使,一面掌管军队,一面在当地筹措军饷。
这个制度一出来之后,军队的人数增加了,而且是职业军人,训练时间也提高了,边关的战斗力提高的那不是一星半点。你站在唐玄宗当时的眼光,这是个了不得的制度创新。他在长安当皇帝,得到的全部反馈,都是在证明这个制度是有效的。
在西边,原本胶着的吐蕃势力被一下赶回了本土,在北边,契丹和突厥的势力也被逐出了河北。那对于唐玄宗而言,对内呢,他已经是搞出了一个开元盛世,经济文化极大繁荣,对外呢,又是捷报频传。你要是唐玄宗,你心里在想啥?当然是想当文治武功,古来无双的千古一帝啊。
杜甫在他的诗《兵车行》里面就留下了一句话,叫"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这里的武皇是指谁啊?当然就是当今皇帝唐玄宗。边关都打得惨成那样了,流血成海水,但是皇帝还是要开边啊,还是要开疆拓土啊,成就梦想啊。
所以,安禄山这样的节度使,在唐玄宗的眼睛里,是好用的、高效率的工具,越锋利越好。在他沉迷的这个开疆拓土,当千古一帝的故事里,已经完全忘了这把剑还能调转过来,对准自己。
有一个旁证。当时边境军队,也就是节度使掌握的边军,一共有49万。那面对这只力量,中央有没有制衡力量呢?当然有。直接归中央指挥的军队呢,有13万。这基本是够用的,因为边军不会同时造反。如果对边军稍有警惕,唐玄宗就会非常谨慎地使用这13万中央军了。但事实上没有。当时云南出了状况,唐玄宗说,边军不动,那得枪口冲外。平云南的叛乱,得我中央军来,结果,派出去7万中央军打云南,结果全军覆没。
等到后来安禄山叛乱的时候,中央军也才不到8万人。而安禄山这一边呢,有18万人。你说这个仗怎么打?
这也说明,唐玄宗对边军的力量几乎是全无戒心的。
请注意,这不仅是唐玄宗一个人的盲区,几乎整个中央朝廷,都沉浸在自己的故事里,没有看到这个风险。
比如唐玄宗前期的宰相李林甫。
李林甫是不是奸臣,咱们暂且不论,但是他有两样是肯定的。第一他有能力,第二他是个谨慎的人。史书上对李林甫的评价,有四个字,叫"每事过慎",他的谨慎程度是超乎常人的,这么谨慎的一个人,他就察觉不到安禄山的危险吗?
对。李林甫也有自己的故事。他作为大唐中央的执政宰相,心目中最大的敌人,才不是什么边军节度使呢,而是国内的那些世家大族。你要是熟悉魏晋南北朝和唐代前期的历史,对此应该也不奇怪。初唐的那些皇帝,包括武则天在内,心头大患都是什么关陇集团,世家大族。
你要是李林甫,你要对付世家大族,你也会像他那样,拼命提拔安禄山这样的人:出身行伍,靠军功起家,没文化,没有根深蒂固的家族渊源,没有在中央的政治影响力。这样的人,你提拔他,他的功名富贵都是你给的,他还不像狗一样忠心耿耿吗?
所以在李林甫心中,安禄山就是杆枪。那这杆枪要想好使,是不是应该口径搞大一点,火力搞猛一点呢?所以,当时唐玄宗一共就设立了九个节度使的位置,后来李林甫提拔安禄山,一口气让他兼任了三个。
后来等到李林甫一死,杨国忠上台,跟安禄山的关系不好了。站在安禄山这头一想,完了,上升无望了,甚至富贵也不保了。但是再转念一想,不对啊,我手头有18万军队,而且是能征善战的边军。而唐玄宗他们手里只有不到8万老弱残兵,这个皇帝该我做啊。那还不造反吗?然后就是白居易那首诗里写的"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长恨歌》里用的这个惊破的"惊",用的真是好。中央当年是真的没想到啊。
今天我们回顾这个过程,不是在嘲笑古人傻,唐玄宗昏庸,李林甫笨蛋。而是在说,每一个人其实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这个故事,越伟大,越辉煌,时间越久,里面就越有清晰的敌人和朋友,目标和工具的分工。
但是很可惜。故事是人对世界的理解和想象,而不是真实世界本身。在真实世界里,敌人和朋友,目标和工具,随时是会发生逆转的。当一个人在他的故事里,陷得越深,对这样的逆转就越会意料不到。
所以,安史之乱的故事,哪是什么皇帝沉迷女色,哪是什么朝廷对危险掉以轻心的故事?
它是一个刀客在磨刀的过程中被刀所伤的故事,是一个准备炸药打仗结果炸药库在自己家里爆炸的故事啊。
由网友 理工男读历史 提供的答案:
谢邀。
安史之乱是个复杂的历史事件,其爆发有必然性也有偶然性,在千头万绪的历史记录当中,后人都难以梳理出其完整脉络,更别说当时高高在上的唐玄宗李隆基了。
现代人的马后炮,安史之乱的必然性
从一个现代人的角度上来看,安史之乱的爆发的必然性来自于制度上的缺陷,主要是边将的过于强大和中央政府的过于孱弱。
盛唐时期,府兵制改成募兵制,士兵不再是以来自关中地区为主的有土有田的自耕农,所谓有恒产者有恒心,自耕农是不会造反的。募兵制的招收对象往往是城市小市民、牧民、失地农民、破产商贾、游侠等无产者,这些都是社会边缘人员,本来对唐王朝的归属感就差,逐渐这些人成了给他们发粮、发饷的节度使的私兵;
李林甫掌权时期,为了限制边将立功后入朝为相影响自己的权势地位,就停止了唐王朝开国以来出将入相的传统,边将失去了上升的空间,边将与中央日益离心;同时李林甫又给节度使赋予了募兵权、地方财政和行政权,相当于变相恢复了分封制;李隆基的错误决策,又让安禄山在河北深耕十余年,从当兵从军那一天起就没离开过河北,有大批隐藏的力量被安禄山积攒下来;另外,安禄山在长期与周边异族(契丹、奚)作战过程中双方恩怨缠绵,既有恨安禄山不死的仇人,也有愿意追随安禄山征战四方的异族战士,这也是安禄山的隐藏力量。
如此,自然就给了野心家充分思考的时间,并有了起兵造反的土壤,这就是安史之乱爆发的必然性。
但实事求是讲,安史之乱是存在偶然性的,换别人是不会造反的。
如果不是安禄山,换成其他汉人将领,甚至是其他胡人将领,都会在仔细衡量成败得失之后放弃造反,而是回到长安在朝堂上和杨国忠等人打嘴仗。安禄山虽然任三镇节度使、掌握大唐精锐野战军的三分之一,但毕竟盛唐实力强大,仅凭纸面力量安禄山还是远远不是对手的。而且以当时李隆基和安禄山的关系,即使和杨国忠不和,安禄山确保后半生荣华富贵毫无疑问。
安史之乱与千百年来的改朝换代农民起义有本质区别。盛唐时期,虽然民生艰难问题已经出现萌芽,逃户成为一个相对普遍现象,但老百姓的生活还过得去,这与任何一个王朝末世民不聊生有很大差别。用教科书上的话来说,安史之乱的双方是统治阶级内部争夺领导权的一场战争,都谈不上正义性。(当然,这并不影响颜皋卿、张巡等人为国为民付出牺牲的伟大人格。)
安史之乱也并非是"河北胡化"观点的结果。"河北胡化"是比较有市场的一种观点,但河北之地一直是中原领土,汉人远远多于胡人,仅仅因为安禄山是胡人就必定要造反这个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胡人只是安禄山起兵造反的基础之一罢了。
因此,虽然安禄山有造反的可能性,但以上这些还不足以让安禄山铤而走险。
安禄山起兵造反的根本原因众说纷纭,我个人倾向于宗 教蛊惑。
安禄山是来自西域的昭武九姓康国后人,自称为"光明之神"的化身,亲自主持拜火教(祆教)的祭祀活动,是当地胡人的宗教领袖。包括安史之乱后,河北之地仍然有人把安禄山、史思明奉为圣人,安禄山的部将田承嗣在投唐后给安史父子四人立祠拜祭,在河北之地很有市场。
祆教起源于波斯,也是当时波斯萨珊王朝国教。但波斯萨珊王朝被信奉伊 斯 兰的大食消灭,祆教也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虽然波斯萨珊王朝后人流亡到了长安,祆教也被唐王朝允许在大唐传教,但如果不借助国家的力量,祆教想要重新成为控制万里的大国的国教绝无可能。于是,不甘于在中原沦为二流三流宗 教的祆教就选择了安禄山做自己的代理人,并鼓动安禄山发动了这场战争。
是的,即使明知实力不如,但宗 教在这方面是狂热、缺乏理智的,而且他们险些成功了。
回到题目上来,这些信息李隆基几乎都不掌握,自然就无从判断安禄山要造反。
一千三百年前的李隆基不掌握这些信息,他也不像后世宋朝皇帝或者是他自己子孙一样提防武将,自然就无从分析和判断安禄山是要终结他一手开创的盛唐的那个人。
在李隆基看来,安禄山不具备造反的实力。安禄山虽然位高权重,但仍然有其他七大节度使能够制约,与安禄山辖区临近的哥舒翰还与安禄山一向不和;自己的中央禁军也至少有十余万,虽然李隆基不知道这些禁军战斗力很差,但至少数量摆在那里;另外,安禄山三镇当中大部分将领和地方官由朝廷任命,安禄山造反这些人是不会跟从的。
在李隆基看来,安禄山不具备造反的理由。虽然宰相杨国忠一直在挑安禄山毛病,但这是皇帝控制臣下的平衡之道,边将要是和所有人都打成一片,自己的皇帝位置才真是不稳了,杨国忠对安禄山的手段其他边将也都受过,安禄山并没有受到特别苛刻的虐待;而且李隆基对安禄山的宠信无人能比,当年曾任四镇节度使的王忠嗣是李隆基的干儿子,也没混个异姓郡王当当,安禄山是第一个封郡王的胡人,所受恩宠无人能比。
也就是说,你安禄山所想得到的一切我李隆基都给你了,你还想要什么?
于是,李隆基认为杨国忠说安禄山要造反是臣子争宠;李隆基认为张九龄说安禄山要造反是文人敌视武将。实际上这些都是对的,李隆基当了这么多年皇帝,这个基本判断能力是有的。以李隆基的多疑性格和对国家的掌控能力,十余年安禄山没漏出任何破绽让李隆基怀疑,不得不说安禄山也是一代枭雄。
但李隆基万万没想到安禄山背后有祆教的影响,宗 教对人心的蛊惑、非理智性常人无法理解,这才是安禄山敢于起兵造反的真正原因。
当时是盛唐,无论权势多大,安禄山想以一地之力对抗整个大唐,都是一种非正常的思维。这种失去理智的行为,要么就大而化之的归结于安禄山的野心,要么就是像我所说的根本原因在祆教在背后蛊惑。
总之,安禄山起兵造反无论在李隆基还是现代人看来,都不具备十足的把握,安禄山却偏偏这样做了。而李隆基察觉不出来也算是有情可原,当然,这不影响李隆基要对此事负主要责任。
由网友 狼烟一九三一 提供的答案:
三纲正,国家兴!四维强,国家盛!
唐玄宗父蒸子媳,人伦己乱。
贪图享乐,懒政,殆政!
他宠信李林甫,李林甫是唐朝最大的奸相,执政二十年,门吏遍天下,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最大的贪官。贪官们相互勾结,结党成派,内卷不断。
唐玄宗为了平衡朝堂,为他树立了杨玉环的堂哥杨国忠,杨国忠更加贪婪和阴狠,在李林甫死后,更加嚣张跋扈,不但一手遮天,还有意排斥善于献媚的胡将安禄山,安禄山是边将,为了讨好唐玄宗,竟认比他小很多的杨玉环为干娘,认唐玄宗为父,但杨国忠容不下安禄山在唐玄宗面前争宠,于是二人从暗中较量,发展到兵戈相交,由于内部矛盾不能调和,在杨国忠的挑唆下唐玄宗有意冷落安禄山,安禄山在一怒之下便起兵造反,虽然叛军攻打疃关的边报不断,但被杨国忠压了下来,唐玄宗过惯了笙歌燕舞,把朝政都交给了杨国忠,直到安禄山大军攻到长安,杨国忠捂不住了才报告给唐玄宗!
但此时大势已去,只好上演了一出长生殿,马崽坡,蜀道难的悲剧!
所以唐玄宗不是没有察觉,而是懒的管,他的眼中只有儿媳妇杨玉环!唐朝不亡天理不容!
由网友 史道驿站x 提供的答案:
安史之乱的发生绝对不是偶然,安禄山作为地方重臣,虽然没有什么文化和背景,但他还是有一定的能力,不然唐玄宗也不会重用他,更不会让杨贵妃认他做干儿子。
安禄山发动安史之乱的原因,首先是觊觎大唐江山,大唐的富饶和皇帝的至高无上,让积攒了一定势力的安禄山蠢蠢欲动,加上干妈杨贵妃的柔情,使得安禄山不得不挺而走险,以命一博。
唐玄宗本以为认了安禄山做干儿子,他的江山更加牢固,内有能人李林甫,外有达人安禄山,虽然自己年纪不小了,唐玄宗依然可以风花雪月,玩他的浪漫游戏,所以说唐玄宗根本不会防范安禄山,不是傻子的安禄山难道还看不出这一点小道道。
千不该万不该就是不该让安禄山入朝晋见,都城的歌舞升平与边关的苍凉相比,安禄山的心思起了变化。
李林甫有一双能穿透人心的眼睛,由于职业的习惯,他死死盯住安禄山的一举一动。对于李林甫,安禄山是恐惧加敬畏,所以安禄山想方设法巴结李林甫,从一般的交情慢慢升级为朋友。不知是出于惺惺相惜,还是相互利用,两个人就是如此奇迹般的交往着。
有李林甫在,安禄山很乖,处事也很谨慎,可李林甫毕竟年岁大了,撑不了天命,公元753年1月李林甫走完了非议的一生,公元755年12月安史之乱爆发了,这场动乱一直持续到公元763年结束,虽然叛乱最后被镇压,但大唐从此由盛而衰。
安史之乱结束以后,北方河北许多地区摆脱了唐朝的控制,胡化现象日益严重,可以说版图已经不完整了,这些区域直到明太祖朱元璋北伐,才重新回归王朝版图。虽说安史之乱没有直接导致大唐灭亡,可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太监的权力大得可以随意任免皇帝,唐王朝已经没有了往日的辉煌,此时的唐朝日落西山,如一个苟延残喘的病人。曾经辉煌一时的西域都护府失控,河西走廊众多地区成了吐蕃的地盘。
安史之乱历时八年,人民也遭受了战乱带来的痛苦,流离失所。
安史之乱的发生,唐玄宗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年轻时的唐玄宗英俊潇洒,也干过不少漂亮的事,如诛杀韦后,赐死太平公主,开创开元盛世,可老了,就荒废了朝政,只顾享乐,他统治时期重用李林甫。
李林甫出任宰相19年,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地位,陷害名相张九龄,打压异己,并把胡人安禄山引荐给唐玄宗,这一行为无疑是引狼入室,给了安禄山幻想和机会。
安史之乱的发生,是不合时宜的必然,唐玄宗的老来昏聩,根本没有提防李林甫和安禄山,每天和杨贵妃泡澡听歌,他的麻木是安史之乱爆发的主因,其次就是李林甫和安禄山若即若离的合作,喂大了安禄山的野心,再者我们不能不说,杨贵妃和安禄山的奇特关系,名为母子,实则两人之间有说不明道不清的关系,杨贵妃的存在,也给安史之乱起到了火上浇油的功效。
唐玄宗老了,反应迟钝,竟然没有发现来自北方的狼,也没有明白干柴烈火的燎原之势,终究在暮暮垂年书写遗憾。
由网友 五酒君 提供的答案:
"奉事官胡逸自京回,奉密旨,遣禄山将随手兵入朝来,以平祸乱耳。"
天宝十四年冬,安禄山向部众宣称,将起兵入长安,清君侧,杀杨国忠。摧毁盛唐大厦的"安史之乱"正式拉开帷幕。那么,御极天下四十余载的唐玄宗在这场叛乱之前,难道就没有一丝一毫察觉吗?
安史之乱大致有远近两个起因,前者是社会发展、土地兼并等问题产生的一系列矛盾及危机所致,后者则是安禄山野心膨胀后的结果。
远因并非"安史之乱"在唐玄宗执政时期爆发的绝对因素,这里不做讨论。所以,本文只分析后者,包括唐玄宗从中扮演了何种角色,以及他真的像人们印象中那么后知后觉吗?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切都要从唐玄宗最擅长的权力斗争说起。
安史之乱的直接肇因,源于唐玄宗搞权力平衡的翻车
-
掌握唐朝半数雄兵的四镇节度使,让皇帝芒刺在背的养子——王忠嗣
作为"开元盛世"的缔造者,唐玄宗可不是晋惠帝、宋徽宗那种愚蠢、无能的皇帝。以两次政变起家的他,深知权力斗争之残酷,从功臣到亲儿子,既要重用,又要无时不刻的防范打压。
唐玄宗义子王忠嗣便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人物。
王忠嗣战功卓著,屡次大败契丹人、突厥人、吐蕃人,受封河西、陇右、朔方、河东四镇节度使,天下半数精兵尽在一人掌握,自唐朝立国以来,堪称空前绝后。
但这都是形势需要,自从突厥衰落以后,东北方的契丹人和高原上的吐蕃人就成为唐朝最强劲的敌人,从辽东到陇右,他们给唐朝带来了超级巨大的压力。
唐朝将四镇边军交给王忠嗣统率,是为了给朝廷办事。然而,匹夫无罪,怀璧其罪,身为手握重兵的边将,天然就会遭受猜忌,就算功勋卓著的皇帝义子也不例外。
尤其这个义子还与太子交好,这不得不让唐玄宗在重用他的同时,又怀有深深的猜忌,时不时就要拿捏、敲打一番。
-
钳制四镇节度使,推出两镇节度使——安禄山
正是在这种情形下,看似粗豪憨直的杂胡儿安禄山进入唐玄宗的视线。搞权力平衡是唐玄宗的拿手好戏,为钳制掌握四镇重兵的王忠嗣,再推出一个看起来更忠心的安禄山,无疑是个绝好的办法。
表面看,安禄山与王忠嗣之争是李林甫与王忠嗣矛盾激化所致。实际上,此时的唐玄宗虽然懒政,但对兵权可没有半点含糊,之所以纵容李林甫打压太子和王忠嗣,是因为这就是他想要做的。
为限制和打压王忠嗣,唐玄宗不断扶持培养安禄山,让他身兼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甚至还不惜在二人的冲突中拉偏架。
安禄山是个十分贪婪的人,一直觊觎王忠嗣在河东的精兵,于是以筑城缺人为借口向朝廷提出要求,派遣河东兵马到河北协助修城,妄图以此吞并这支兵马,收为己用。
只不过王忠嗣看穿了安禄山的用心,才没有让他得逞。但是,唐玄宗在这次事件中所持的态度就很值得玩味,以王忠嗣之聪明,又怎么可能看不出来,皇帝对自己猜忌日重呢?
于是,在夺兵事件之后,他主动请辞河东、朔方节度使。果然,唐玄宗应允了。
比起王忠嗣,大将阿布思就远没那么幸运,为了谋夺他的骑兵,安禄山甚至不惜将其逼反,且最终如愿以偿。
对于安禄山的种种小动作,唐玄宗都采取了相对纵容的态度,并且都没有深究的意思。
除此以外,唐玄宗还在上谷设置五座铸钱炉,允许安禄山私自铸钱。当时,全国的铸钱炉也只有九十九座,这相当于将全国百分之五的铸币权交给安禄山。
正是一次又一次无度的纵容与滥赏,才让安禄山这个出身卑贱的杂胡儿一步步走上了权力高峰,野心也随之愈发膨胀,难以遏制。
-
对抗三镇节度使,又造就西平郡王——哥舒翰
王忠嗣被贬黜以后, 安禄山于天宝十年赴长安朝拜唐玄宗,并趁机提出兼任河东节度使,玄宗满足了他的要求。由此,安禄山身兼三镇节度使,掌握唐朝精兵近二十万。
但是,善于搞权力平衡的唐玄宗,不可能让任何边将一家独大,纵使这是他十分喜爱的杂胡儿安禄山,也不能例外。
于是,王忠嗣昔日的部将哥舒翰又被推到前台,这也是一名有着赫赫威名的大将。彼时,边民赞颂其威武,曾有诗歌流传至今。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就在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的第二年,即天宝十一年,哥舒翰被朝廷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天宝十二年又以陇右节度使兼任河西节度使,封凉国公,不久以后,再进封为西平郡王。
而在此之前,安禄山就已经被加封为东平郡王,唐玄宗如此安排,用心自然是让二人相互争斗,而他本人则可作壁上观,游刃有余的掌控这两个手握重兵的边将。
果然,哥舒翰和安禄山两人争斗不断,心高气傲的哥舒翰甚至还曾当众羞辱过安禄山。
与安、王相争的情形极为相似,表面看,安、哥二人争斗,是杨国忠居中挑唆的结果。可实际上,真正的幕后操盘手却是作壁上观的唐玄宗。
只可惜,一次突然而至的意外,让唐玄宗这种刀尖上跳舞的平衡游戏彻底玩砸了。
天宝十四年春,哥舒翰于返回长安的路上突然中风,自此病废,不能领兵。
朝廷内部最大的劲敌突然倒下,想来安禄山必定长舒一口气。与此同时,他膨胀的野心也已经到了撑爆的极限。
就在当年的十一月,安禄山于范阳起兵,大举南下,河北道诸郡县望风而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兵锋已经直抵东都洛阳。
长安举朝震动,天下哗然。
唐玄宗是如何意识到局面不可挽回的?
-
唐朝的政治传统让唐玄宗习惯性认为,对皇权的最大威胁,在内不在外
在诸边将中玩这种权力游戏究竟是对是错,彼时的唐玄宗是怎样一种心理?想要弄清楚这个问题,就有必要对唐朝的政治传统有所分析。
唐朝自高祖李渊立国开始,大多数政变、兵变都来自于中央,几乎没有边军自地方造反,入主中央的例子。
如唐太宗的"玄武门之变"、武则天后期的"神龙政变"、唐玄宗本人发动的 "唐隆政变"和"先天政变"等,这些宫廷政变像魔咒一样,大都来自皇族内部,以子迫父,弟弑兄等多种形式上演。
所以,唐玄宗在做皇帝以后,对皇族内部任何有可能染指皇位的人都格外小心防范,就连亲生儿子也不例外。
开元二十五年,武惠妃构陷太子李瑛谋反,唐玄宗居然不问青红皂白,就将李瑛和另外两个儿子,在一天之内全部杀掉。
在不了解唐朝的政治传统以前,人们或许会对唐玄宗的残忍难于理解,何至于连证据都没坐实,就急吼吼的一日杀三子?
但实际上他这么做虽然辣手无情,却正是出于防微杜渐,将所有可能的谋反因素都扼杀在摇篮里。
由以上可知,唐玄宗绝不是个糊涂皇帝,而且还具备一个皇帝最基本的素质,那就是冷酷无情,对亲生儿子也毫不留情。
以常理度之,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对野心日渐膨胀的边将毫无戒备之心呢?
只因为唐朝的政治传统,让唐玄宗习惯性的认为,对皇权最大的威胁在内,而不在外。所以,他才将过多的注意力都放在朝廷上,而对边将的戒备之心则远不如自己的儿子们。
如王忠嗣,如果他不是与太子牵扯上关系,虽然遭受到一定程度的打压,也远没有到几乎致死的地步。
与之相比安禄山就很聪明,甚至以当众羞辱太子的举动,来讨得唐玄宗欢心。一次,他故意不拜太子,玄宗问起才回答道:
"臣愚,比者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臣今当万死。"
也正是这种看似"憨直"的表现,将唐玄宗迷惑了,在他潜意识里,根本瞧不起这个杂胡儿有谋反的胆量和能力。
诸多因素作用之下,唐玄宗的戒备心多在内而不在外,也就容易理解了。
再加上,彼时的唐玄宗年老体衰,对许多权力细节已经无法悉数掌控。可朝野上下的权力斗争却愈演愈烈,君愈弱,臣却愈强,此消彼长,长此以往,矛盾和问题早晚会集中爆发。
-
唐玄宗向来对臣下动辄贬黜,说杀就杀,为什么一味试探、讨好安禄山?
众所周知,唐玄宗不是什么善男信女,对那些已经产生猜忌的人,向来不会手下留情,像王毛仲、王忠嗣等功臣和名将,也从不手软,都是任意拿捏,说杀就杀。
可偏偏在安禄山身上,唐玄宗这种杀伐决断的狠辣劲似乎不见了,反而变得优柔寡断,甚至一味的讨好和试探。
杨国忠等一干大臣,纷纷进言,指称安禄山早晚必反,唐玄宗非但不理,有时还会将进言的人绑缚范阳,请安禄山发落。
事情反常,就一定有反常的原因可寻。说到底,以唐玄宗的性子,挑拨臣子,相互制衡才是常态。对杨国忠这个外戚他也不是百分百信任,杨氏在朝廷已经一家独大,势必就要在边将中找一个人可以对他进行钳制。
如此内外相制,才能安稳的坐在皇帝宝座上。
哥舒翰向来与杨国忠交好,显然不是合适的人选,那么最合适的就只剩下安禄山,两人也的确在朝廷上下争斗的你死我活。所以,当杨国忠屡屡进言,安禄山必反时,唐玄宗多半会认为,这只是安、杨二人间的斗争。
在安禄山没有大错的前提下,保住这个杂胡儿才是他的底牌。
然而,即便谎言,说多了也会让人产生疑虑,更何况安禄山有反心也不是空穴来风。天宝十二年,唐玄宗终于忍不住,派了一名宦官到范阳去打探情况。但是这名宦官却被安禄山买通,回来以后只捡好听的说,以打消玄宗疑虑。
唐玄宗虽然老迈,也绝不是好糊弄的人,为进一步打消自己的疑虑,抑或是证实某些猜想,决定召安禄山进京,以试探他的态度。
为什么要试探?而不是针对王忠嗣一样如法炮制?因为此时安禄山已经成尾大不掉之势,在没有确切证据之前,倘若弄巧成拙,逼反他,造成的后果将十分严重。
天宝十三年正月,安禄山奉诏进京,唐玄宗总算松了一口气,敢来,至少还证明他没有反心。
然而,唐玄宗无论如何也想不到,正是这次试探,反而坚定了安禄山的反意。在此之前,安禄山还在犹豫,要不要等玄宗驾崩以后再起兵,到那时,新君地位不稳,起事也会容易许多。
可现在,唐玄宗明显已经不再信任他,如果迟疑下去,反而会夜长梦多。
今人很难了解唐玄宗在天宝十三年正月时的心境,究竟自欺欺人,还是力不从心,我们无从得知。可就是这最后拯救大唐盛世的机会,却被他轻易放过。
三月,唐玄宗放安禄山返回范阳,一切都已经成定局。曾经叱咤风云的太平天子、玩弄重臣名将于股掌之间的大唐皇帝,以这种形式向后世人宣告了他的老迈和昏聩。
所谓试探也好,讨好也罢,皆因实力不允许说杀就杀了。怀疑的闸门开启之后,以唐玄宗之精明,怎么可能轻易就被糊弄过去?
今人只能冒昧揣测,锐气全失的玄宗或许寄希望于,可以稳住安禄山,使他短时间内不要造反,事情拖下去说不定还会有转机。
-
安禄山反意已现,玄宗无可奈何,失控的盛唐马车惊破霓裳羽衣曲
放走安禄山以后,唐玄宗的疑虑不但没能消除,反而日渐加深,又不止一次的派人到范阳打探情况,得到的汇报都很不乐观。
天宝十四年二月,唐玄宗召哥舒翰入长安。但很不幸,哥舒翰在路上中风病废,只得闭门在家养病。
我们无从得知,玄宗在这个时候召哥舒翰回京的目的是什么,但只要稍加推理,或许便不难得出答案。
可惜,真实历史很吊诡,唐玄宗明明已经对安禄山猜忌重重,却始终隐忍不发,甚至在安禄山明显露出反意的情况下,都没有任何行动进行备战,直到幽燕铁骑直逼黄河时,还在做着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一点不得不让人可悲可叹,当年杀伐决断的李隆基哪去了?
结语
以上可知,唐玄宗在安禄山起兵的前两年就已经意识到危险。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他能做的选择或许并不多,即便如此,还是有很多机会可以改写历史的。
可惜,历史不容假设,在察觉到安氏有反意以后,玄宗不但没能及时做出布置,防患于未然,还寄希望于不切实际的幻想,用束手无策形容都毫不夸张,完全当得起一句"老迈昏聩"。
究其根源,唐玄宗晚年的困境在于过度迷信权力斗争,而疏于制度建设,墨敕斜封比比皆是,旧有的官僚制度名存实亡。
在他年富力强时,摆弄权力或许绰绰有余,然而一旦年老体衰,大量权力细节旁落,又没有完善的制度制约百官,即便没有"安史之乱",恐怕也难以躲过宫廷政变的魔咒。
由网友 W行者无疆W 提供的答案:
安史之乱是唐朝中期发生的一次重大政治动乱,其起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1. 内因:唐玄宗时期,宦官权势极盛,宦官们在政治上推行专权,削弱皇帝的权力。李林甫和杨国忠等宦官更是谋逆,野心勃勃,与安禄山、史思明等节度使勾结,意图推翻唐玄宗的统治。
2. 外因:唐朝时期,西域地区的安西四镇是唐朝的重要边防据点,但由于唐朝官员的腐败和内部矛盾,安西四镇的防卫能力逐渐削弱。安禄山等叛军利用这一机会发动了对唐朝的进攻,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至于为什么唐玄宗没有任何防范,可能是因为他过于信任宦官,把权力交给了他们,而自己则沉迷于后宫之中,放任政治,没有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此外,唐玄宗也可能过于自信,认为国家已经安定,没有意识到危机的严重性。
由网友 豆豆皮皮 提供的答案:
安史之乱,直接因素是杨国忠故意激安禄山谋反的,抄了安禄山在长安的家。毕竟安禄山感激李隆基的恩情,本没打算这么快谋反的。
其次是,外重内轻的军事格局导致边将拥兵自重,内地军事力量不行。李隆基为了稳定边疆,也要倚重安禄山。安禄山是胡人,懂九番语,打仗也确实厉害。
再次,安禄山擅长表演,在李隆基跟前很会巴结,甚至为了巴结李隆基得罪了太子,深得李隆基信任,还认了杨贵妃做干妈。
最后,最大的问题根源在于,李隆基晚年怠于万稷,逐渐走向昏聩和淫靡,越来越志得意满,不再锐意进取了。开元年间任用姚崇、宋璟、张悦、张九龄等贤相,任相时间都比较短,都是几年就换;后期昏聩,任用李林甫长达二十多年,把持朝政,清除异己,导致朝廷无人可用,最终启用从政只有几年的杨国忠担任宰相,最终断送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和大唐盛世。甚至在抗击安禄山时,不信任武将,临阵换将,处死风长青和高先知两位将军,最后不得不启用已经中风的老将军哥舒翰。都是由一连串的政治决策和军事决策失误导致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05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