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初晓儿 提供的答案:
《水浒传》里的江湖义气,是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目的的。
初晓儿联系宋江这个最是仗义疏财的"及时雨"、"呼保义",来谈谈这个问题。
一、宋江与晁盖的江湖义气,是服从和服务与他们的政治目的的。
宋江与晁盖,本来是一对义字当先的结义兄弟。晁盖夺取了梁中书的生辰纲,犯了国法。宋江私下里给晁盖送信,让他逃跑。由此,宋江被阎婆惜敲诈,自己也成为了亡命江湖的杀人犯。
按理说,宋江与晁盖应该是过命的交情,是生死兄弟。
但是,宋江上了梁山,一开始就炮制了所谓"受三卷天书,遇九天玄女"的鬼话,联合吴用步步紧逼,架空晁盖,上演了一曲夺取梁山泊最高权力的丑剧。晁盖成了宋江的眼中钉,肉中刺。
最后,宋江终于激晁盖攻打曾头市,置晁盖于死地。
正是因为所谓江湖义气,不文不武的宋江一上梁山就被晁盖推举,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假如没有那个江湖义气,晁盖难道就不能像宋江安排登州派孙立一样,让他只是在地煞星里占个位置?
如果说宋江上山时,带来的江州派人多势众,但也并不比鲁智深、杨志、武松为首的二龙山人马强多少。强龙不压地头蛇,宋江真的一上梁山就能压倒晁盖?其实就是那个"江湖义气"在作怪。导致晁盖一开始就看重宋江,并任凭宋江架空自己为所欲为。
可以看出,对于晁盖来说,他有企图倚重宋江壮大梁山泊实力,达到他"与大宋皇帝做个对头"的政治目的。
很明显,宋江对晁盖的江湖义气,无非是达到他夺取水泊梁山最高权力,"杀人放火受招安",封妻荫子光耀门楣政治目的的工具罢了。
二、宋江与李逵的江湖义气,也是服从和服务于他的政治目的的。
李逵是绝对听从"宋江哥哥"的,他说"俺的这颗头就是为宋江哥哥准备的,他啥时要便可以啥时砍了去。" 宋江也把李逵当作他最得力的干将之一。他俩无疑是义气深重的。
对于李逵来说,啸聚梁山"大碗喝酒,大块吃肉,论称分金银",不恃强凌弱,不欺男霸女。也可以说是他的政治目的。
所以,李逵是反对宋江招安的。同时,当他得知宋江抢了刘太公的女儿,顿时怒气冲天,提着两把板斧冲上梁山,砍倒"替天行道"的杏黄旗,要杀宋江。
宋江为了保住他"忠肝盖地"的美名令誉,在自己喝了皇帝赐给他的毒酒后,赶忙召来李逵,骗他喝了毒酒,不惜以结义兄弟的生命,来换取皇帝对他的信任和褒奖。果然在他死后,皇帝不但追封了他自己,而且"上皇准宣宋江亲弟宋清,承袭宋江名爵。……赐钱十万贯、田三千亩,以赡其家。待有子嗣,朝廷录用。" 达到了"光耀门楣"的政治目的。
三、李俊与宋江的江湖义气,是服从和服务与他的政治目的的。
江州三霸之首混江龙李俊,野心勃勃。不满足于揭阳岭地痞恶霸地位,为了追随闻名江湖的"及时雨"宋公明,处心积虑在揭阳镇周边逡巡多日,终于在李立酒店里救下了宋江,与宋江结拜了生死兄弟。
横行一方的李俊,巴结上宋江,其政治目的非常明显,就是追求更高更实惠的社会地位。所以,李俊虽然不是朝廷降将,不是朝廷官员,但他并不反对招安。他其实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投机分子。
当李俊发现朝廷对梁山泊人众的态度以后,立即与宋江分道扬镳,带同童威、童猛毅然决然离开了宋江,什么江湖义气,什么生死兄弟,立即丢弃一边,去追求他自身荣耀去了。江湖义气明显服从和服务于他的政治目的。
施耐庵说他后来到化外为王,成了暹罗国之主。
《水浒传》里的江湖义气,基本上都是服从和服务于政治目的的。吴用从追随晁盖,转而追随宋江,是因为在科举考试上功不成名不就。练习武功虽然有一定造诣,但也没到极高境界,只能投靠宋江,企图通过招安,被朝廷重用,从而达到做高官显宦的政治目的。
阮小七与晁盖、刘唐等人的聚义,同样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水浒传》里,阮小七身穿方腊的衣冠,绝不是偶然的。作者借助这个细节描写,表明了阮小七"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的叛逆精神,反映了下层人民推翻宋王朝腐朽黑暗统治的政治理想。
由网友 萨沙 提供的答案: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萨沙第9138条回答。
江湖义气,不等同于江湖正义,这不是不同的两个概念。
讲正义的人,是鲁智深。
鲁智深本来同金翠莲素不相识,同郑屠也没有私人仇恨。而且鲁智深虽不识字,武功却高强,得到地方大军头小种经略相公的信任,在他身边做亲信副官。
虽然副官的职务不高,鲁智深的待遇却非常好,每天都是好酒好肉。而且,副官是经略相公的亲信,没有任何人敢随便得罪,郑屠见到他也要巴结,鲁智深混的不错。
但听说无耻的郑屠,白睡了如花似玉的大姑娘金翠莲,还强迫她们支付3000贯的巨款,鲁智深极为恼怒。
本来不给钱糟蹋人家闺女,就已经是下三滥的行为。现在糟蹋完了,还变本加厉从老头弱女身上敲诈巨款,实属下贱到极点的行为。
见郑屠如此欺负无法抵抗的老幼妇孺,鲁智深心里涌起正义感,见义勇为。他不但给钱护送走了金翠莲父女,还试图打郑屠一顿教训他。谁知道打架时候出现意外,将郑屠打死。鲁智深无奈之下,只能放弃很好的工作和地位,成为逃犯。
但自始至终,鲁智深没有后悔过,说明他坚信自己做的是对的,只是不该将郑屠失手打死。
鲁智深这套,才叫见义勇为,才叫正义。
而江湖上的义气,其实只是江湖人士之间两个潜规则:
第一,答应人家的事情,就要做到,不能言而无信;
第二,一旦结拜为结义兄弟,就要像亲兄弟一样互相照顾,连手对付外人。
这两项同正义无关,只是江湖人士之间报团取暖罢了。
第一项,很容易理解。走江湖的人,单个力量是薄弱的,想要形成一定势力,就要联合其他江湖人士。那么,大家就必须有一个原则,就是说定了互相帮助,就不允许擅自耍赖。如果动辄耍赖,就没有规则,江湖也就崩溃了,不复存在。
如柴进在江湖上放话,谁来我这里躲避,就会没事,还会好吃好喝招待。
结果,武松认为自己杀了人逃过来以后,还打柴进的仆人。人家说打狗看主人,人家柴进冒险收留你,武松却这么乱搞。照常理来说,柴进应该赶他走。
但柴进既然已经放话了,就要守信,所以一直留着武松。
第二项也容易理解。
如果林冲和鲁智深是亲兄弟,现在林冲被人冤枉又要被人半路陷害,鲁智深作为亲哥哥自然要去救他,野猪林救人也容易理解。
但是,林冲和鲁智深只是结拜兄弟,不是亲兄弟。鲁智深按照江湖规矩,既然结拜就要当作亲兄弟一样,互相照顾。
需要说明的是,江湖人士结拜以后讲义气,只是互相照顾,不是说不做坏事又互相照顾。
比如李逵,他去劫法场救宋江确实是冒死讲义气,但他不仅仅是砍杀官兵,还追着看热闹的老百姓乱杀乱砍,杀了很多无辜吃瓜群众,连一同来救人的晁盖都看不下去。
再说宋江得了疾病垂危,张顺讲义气下山请神医安道全上山。
安道全被名妓李巧奴拦住不许走,张顺竟然将李巧奴和她的养母杀了,并在墙上留下"杀人者安道全也"嫁祸。
看看,就这种人。
其实,电影《投名状》很清楚的说明,为什么土匪们要讲义气!
土匪声名狼藉,无法得到普通老百姓的帮助,加上时刻处于官兵威胁下,非常危险。
土匪只能不惜代价的抱团,一致对外,不然活不过一时三刻。
赵二虎为了让庞青云表忠心,加入土匪团伙,就让他杀死一个无辜路人,纳投名状。
由此,庞青云也犯了杀人罪,只能同土匪一同进退。
由网友 觉醒207580216 提供的答案:
朝廷腐败、荒淫无度,哪里管天下百姓死活;贪官污吏只知道作威作福,榨取民膏、捞取不义之财。使得天下百姓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更有土豪劣绅不劳而获,仗势欺人。盗贼蜂拥而起,抢夺财物、强抢民女。哪里有有什么法制,所谓法律都是为贪官污吏、土豪劣绅服务的。穷苦人家要告状,拿钱来!俗话说恶极民反!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以晁盖、宋江、林冲为代表的侠客、侠士英雄人物,均为被剥削、被压迫的走投无路;逼上梁山,抢夺朝廷命官所掠夺的民脂民膏,发放给穷苦百姓。他们的目标就是,以江湖义气为宗旨;杀富济贫,普度众生,解救贫苦百姓于水深火热。受到了全体百姓的一致拥护与爱戴…颂扬…。如今已经进入高度文明的法制社会,人人温饱有余,家家都过着平祥安定的生活。那些所谓的江湖义气,早已经过时,甚至有损于生活理念,腐朽的成份,应予以剔除。
由网友 那就练练字吧 提供的答案:
《水浒传》中的江湖义气只是其中的一大看点而非亮点;书中所谓的"义气",完全没有可取之处,绝对不值得称道。
水浒传的"义气"主要有三类。
第一类,完全不分青红皂白,除了自己人之外,都是该死、可死之人。代表人物:张青夫妇、李逵。他们的义气仅仅局限于所谓的大哥和兄弟之间,视他人为牲畜,全都可杀、甚至可吃!完全没有底线和道德。这种"义气",绝对玷污了那个义字!
第二类,心里良知尚未泯灭,有一定的是非观,不会恃强凌弱。代表人物:林冲、武松、鲁智深。他们曾经都是统治阶级的最底层吏员,由于种种原因来到梁山。他们恨贪官污吏,恨社会不公,恨人心不古,该出手时就出手,对于兄弟够义气;但是从来不会欺压弱小,无故害人。这种"义气"并非大义,是"帮亲不帮理"狭隘的兄弟情感。
第三类,迫于无奈落草为寇,碍于环境必须装作有义气。代表人物:关胜、秦明、呼延灼。他们曾经都是统治阶级的中层领导,由于梁山的阴谋诡计而家破人亡,无奈之下只能选择入伙梁山。他们口口声声的说"义薄云天、义字当先",其实也就是在梁山的大环境中,嘴上说说而已。内心真正的想法是利用那些"义气汉子",实现洗白身份、重新当官的目标。这种"义气"就是口号,认真你就输了。
其他梁山头目的"义气",几乎介于这三者之间,不一一赘述。
我是阿云,善于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留言必回,感谢支持。
由网友 勇敢的晚风1S 提供的答案:
义气等同利益,读水浒传可以看出,所谓的逼上梁山,都是你逼我逼互相逼,你挖坑我挖坑,步步都有坑,利益的驱使义气的借口,最后的结局让人沉思,替天行道的大旗,遮盖了好汉的双眼,统统倒在义气的脚下,最终留下的是绰号,让人思考的是问号。
由网友 天山月3 提供的答案:
《水浒传》写众好汉相聚梁山,有一个最基本的共同认识,那就是相同的,相互欣赏的价值观,江湖义气。比如说众人为何钦佩宋江?就因为他在江湖素著名望,仗义疏财,扶危济困,专爱结交天下好汉。特别是遭受困境的人等,都会得到他的乐善好施,得到解脱,久而久之,江湖名气不胫而走,于是成了久闻大名,如雷贯耳,见者纳头便拜,口呼大哥,甘愿麾下供其驱使。
鲁达也因践行江湖义气而三拳打死镇关西犯下人命案才出家变成了鲁智深。后来救林冲,救史进也基于江湖义气的使然。但鲁智深似乎境界更高一些,为了伸张正义解救结义兄弟,甘愿赴汤蹈火,直身犯险,不顾个人安危,舍己救人,而又不图任何回报,是一种超越江湖的大义行为!
武松打虎,为兄长报仇杀西门庆、潘金莲,以及后来醉打蔣门神,大闹飞云浦,血溅鸳鸯楼等一系列所为大致也是基于除暴安良,快义恩仇的目的。武松的江湖义气更是显得突出,在《水浒传》中武十回篇幅是最长的一个。
《水浒传》中由最初的普世价值江湖义气,上升到反抗阶级压迫,打杀贪官恶霸,劫取不义之才,上升到替天行道,维护世间公平的价值判断,是有着进步意义的。因此说江湖义气虽然是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其实质上最容易被人接受和利用,也是除统治阶层之外人群用来结交和联系的一种精神依托。
由网友 浔阳咸鱼 提供的答案:
水浒中的"义"字到底是不是我们平时说的"正义"?
比如鲁智深听说金翠莲父女被郑屠欺负,气得饭都吃不下去,不但仗义疏财,还将郑屠打死,这确实是正义之举。
不过我们许多读者总是觉得有点不对,不敢轻易给所有水浒英雄们下一个"正义"的结论,那是很多水浒英雄的行为确实够不上一个义字,按照汉学家夏志清对《水浒》的看法,他说梁山好汉们的所以"义",其实是一种朋党道德。
【鲁智深】
我们举个例子,"智取生辰纲"中,晁盖七人"七星聚义",管生辰纲叫"不义之财"。
这里我们需要注意,管生辰纲叫"不义之财"大抵是没问题的,管自己七个人劫夺生辰纲,"图一世快活"叫"七星聚义",这就大有问题了,为什么呢?
因为他们劫财又不是为了别人,劫蔡京的生日礼物救济自己恐怕也不能叫劫富济贫吗,可见这里的"义"字根本不是正义的意思。
到了后来宋江给晁盖通风报信,身为公务人员,宋江完全没有任何犹豫,直接抛弃了他的公务责任,放过了犯罪的朋友,这恐怕也不是正义。
【七星聚义】
我们注意一下词典里对"义"字的解析,义,不但有正义的意思,也有假的意思,假肢叫做义肢,推而广之,还有义兄弟、义父母等,当初项羽所立的楚怀王孙也叫义帝。
那么结义,是因为正义而结拜的意思吗?恐怕不能这么理解,应该理解为通过仪式使大家成为了假的兄弟,那么成为假兄弟有什么好处?
笔者直接说了吧,就是抱团取暖。
【聚义厅】
梁山最重视的就是一个"义"的字,它最主要的功能就是能够促进团结互助,我们可以看看水浒英雄们在单打独斗之时,经常遇险,他们的生存环境可谓恶劣,不管多强的人,都不可能独来独往,于是渴盼和同类相聚,这也是很正常的。
在元明时期,已经出现了异姓兄弟的准血缘圈,当时最普遍的团结方法就是建立不论血统的亲属关系,尤其在南宋末年,义军蜂起,他们之间许多人都是结拜兄弟,也因此许多兄弟聚集在一起,就叫"聚义",书中有"七星聚义",七十一回叫"大聚义",议事厅叫"聚义厅",都是源自于此。
所谓的"聚义",也就是团结合作的意思,连宋江要改,也只会加上一个忠字,绝不会把义字去掉,因为这是梁山生存的根基。
我们平日在生活中,说一个人不讲义气,肯定不是在说他不正义,而是说他不尽心尽力支持同道中人,在水浒故事中,这些讲义气的故事尤其精彩,但我们仔细思考,那并非真的正义,如果我们明白了什么叫做义气,那也就可以理解武松为什么要帮助施恩。
——蒋门神不正义,施恩也不正义,武松帮助任何一边根本不能算作正义之举,只因施恩对武松很好,两人又结拜成义兄弟,那么不管施恩做了什么,只要他需要武松的帮助,武松自然就要两肋插刀,这既无关正义,也不是武松被骗,只是江湖义气本就如此。
【有点惨的蒋门神】
总结:水浒之中,义字最重要的意思,就是同道之间的团结互助和忠诚。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17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