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而要给地主打工?

由网友 了就回家 提供的答案:

在封建社会,最大的地主就是皇帝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土地是皇帝家的,你开垦出来了,税赋就跟着来了。当年,初中课本中有篇苛政猛于虎的文章,记载了一农户进荒山野岭求生的故事,两代人都被老虎吃掉了,人是群居的,单家独户难生存。

由网友 智宁卫浴 提供的答案:

在我国历史之中,历朝历代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贫富差距很大,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古代的穷人大多数是从事农耕的底层民众,不仅靠天吃饭还要被一些地主剥削。

我们有时候在叹惜古代穷人被地主剥削的时候,会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古代穷人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坑一块荒地自给自足呢,还要给租地主的地呢?

劳动力不足让他们无法开荒

虽然我国农耕的历史长达几千年之久,但是古人的农耕工具比较单一,并没有现在的挖掘机什么的高科技农耕用具。

古人穷人想要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需要有充足的劳动力,一般古人的劳动力有限。开垦一块荒地需要很长时间,而这段时间还要全心投入大量劳动力,以古人的农耕工具开垦荒地至少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第二年才能收收成,而这段时间是零收入。

我们抛开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就算开垦出来了耕地,但是这块耕地是否能够长出农作物呢。

因为并不是每块地都适合耕种,就算能长出粮食来,收成也是要考虑的问题。

如果是租地主的地的话,最起码可以有饭吃,可以生存,而开垦说不准能到没有粮食可食的地步,权衡之下,到荒郊野外开垦荒地有点得不偿失。

税赋问题让古代穷人不能开垦荒地

历朝历代,农民耕地都是要交税赋,再则古代天下是统治者的天下,古人税赋的多少是统治者所规定的。

另外,封建社会没有朝廷的允许是不可以开垦荒地的,私自开垦荒地乃是非法之举,要接受很严重的处罚。

就算封建统治者不处罚,而开垦荒地不但废时间,废大量劳动力,产量还是未知数。

没有产量拿什么去上缴税赋。

还有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古代穷人没有能力保护自己开垦出来的荒地,古代封建社会虽然以民为本,以农业为重,但是耕作的老农的地位又有多高呢。

开垦出来的耕地被地主或者什么云云给抢了去,古代穷人根本没有能力去抢夺回来。要知道,封建社会对穷人管理及其严格,抢夺耕地势必要用武力解决,你穷人动武随便给你按个罪名你就担当不起。

劳动力不足,收成未知数,国家不允许才让古代穷人不能去荒郊野外开垦,相对而言,古代穷人租地种也符合当时的社会环境,毕竟被剥削也比开垦要强上许多。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这就好比现代也有很多投资机会,但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在打工呢?说白了,开荒种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想象中拿把锄头就可以的。

在很多古代题材的文学作品或者影视剧里,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个出场率很高的角色,这个角色不是主角但又不能没有,他就是佃户。

佃户,又称佃农,是古代封建地主制经济下,依靠租种地主土地生活的农民,虽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名字有所不同,但其用劳动力来换取一家人口粮的方式则从未改变。

作为古代的佃农而言,最大的愿望就是遇上一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景,除此之外,就是期盼有一个好东家,这样上缴的租子就能少一些,一家人也能活的舒服一点。

但佃农的这种愿望,很少能得到实现,古代大部分的地主,都是以剥削佃农为主要的收入手段,而佃农们明知道这一点,但为了活下去,也只能忍受各种繁重剥削。

因此,我们在看到古代的地主无情剥削佃农的时候,都会义愤填膺,痛斥这种行径,同时也会对古代佃农的悲惨遭遇深表同情,但与此同时,还会有一个很大的疑问浮现在脑海里。

这个疑问就是,既然明知道会被剥削,干嘛非要给地主打工?为何不自己找个荒地进行开垦,来个自给自足呢?这样不就摆脱了地主们的剥削,让生活变得更好了吗?

事实上,在古代不是没人这么想过,也不是没人这么干过,而是经过实践之后,古人们发现,开垦荒地并非想象中的那么容易,这其中不仅有还有古代生产力低下的问题,还有付出与收获的对比,因此,综合权衡后,古人的佃农们才不会随便拎把锄头去开荒种地,而是选择了老实本分的给地主打工。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开荒如同创业,给地主打工就如同上班。

创业难不难?几乎所有人都会说非常难,不知道要付出多少辛苦才有那么一丝可能会成功,开荒种地也是如此。

在很多人的概念中,似乎开荒很容易,随便找一片荒地,一把火将上面的杂草什么都烧掉,再用锄头翻一翻不就行了吗?

只能说,有这种想法的人,真的是没有一点生活体验。

开荒种地,是一件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并且极为耗费时间的大工程,尤其是在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任何现代化工具的情况下。

首先,如果想要开荒,就得提前几年开始准备。

为什么要准备几年?古代不像现代,有大量的储备粮食,基本上古代的平民百姓,都是当年种当年吃,甚至还有寅吃卯粮的情况,没有储备粮食,难道开垦荒地时喝西北风吗?

毕竟开垦荒地这个工作,不是一个人就能完成的,也不可能抽空零零碎碎的去开荒,那样没等你开出来多少,一场雨水过去,野草就长得漫山遍野,完全是白瞎工夫。

所以,开荒必须是一家人全体出动,至少是几个正值壮年的大劳力,这样才能有效率。并且需要耗费很长一段时间,而这期间,这几个大劳力吃什么?

即便是当时能种下粮食,也得等明年才能收获,人又不是机器,总不能不吃吧。

也就是说,古代的穷人们,必须得在能吃饱的情况下,从牙缝里挤出来余粮,一点一点的储备起来,以备在开垦荒地时能够进行过渡,不然,你连开垦荒地的最基本条件都没有。

但这容易吗?十分不容易,都已经是穷人了,哪里来的余粮?所以这第一关,就已经让一部分人没办法开垦荒地。

其次,即便是有余粮,开荒还有时间限制

开荒什么时间最省事?很多人会认为是秋季,因为秋季草木干枯,除草简单,一把火烧了就行了,多省事!

说得容易,但并非如此,有道是水火无情,烧荒烧不好,引发山火,那就麻烦大了。

不管是古代还是近代,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老百姓烧火做饭和冬日里取暖,全靠上山捡枯枝干柴,这种资源如果被烧荒引起的山火弄没了,那当地人不找这个烧荒的人玩命儿才怪。

还有,即便是没有引发山火,也不是随随便便就能烧荒草的,在古代,荒草也是一种重要的物资,像军队里喂牲口的草料,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朝廷从民间收集而来,敢随便烧荒,马上就有官府过来拿人。

不能烧荒,那怎么办?老老实实一锄头一锄头往下刨。

为什么说有时间限制?开春后草木逐渐茂盛,灌木也越长越硬,同时雨水还多,前面刚开完后面就长出来,十分耽误工夫。

而春夏之际,荒地里各种蛇鼠蚂蚁、毒虫毒蚊等都会让人不胜其烦,要是不小心被咬上一口,轻点还好说,重点的话,不仅花钱,甚至还有可能丧命,这开荒的代价就太大了。

只有到秋后十月到开春之前这段时间内,草丛灌木干枯,蛇虫鼠蚁销声匿迹,这样收拾荒地才能利索一些,能砍就砍,能伐就伐。

但这还要抓紧时间,因为秋天还好说,最起码土质松软,如果到了冬天上冻,那就费事了,一锄头下去只有一道白印子,你是干还是不干?

要是再碰上荒地里有那种大棵的灌木老树根,不仅得连锯带砸,还要费大力气刨根,这就更加费事了。

而仅仅把杂草灌木清除完就行了?不可能的,还要平整地势,高处挖低,低处垫平,不然一下暴雨,就会把庄稼冲得七零八落。

古代可没有现代化的农业机械,也用不起牛马,完全可是凭着人力来做这些工作,光是想象一下就十分的不容易。

因此,可能一家人忙活几个月,也开不了一亩地,而在这期间,还要不断地吃喝用度,完全是只出不进的事情,所以,又有一部分放弃了开垦荒地的想法。

然后,千辛万苦有地了,种点啥?

既然是荒地,就肯定不是那种临近水源,土质肥沃的田地,所以在这种土地上,只能种点耐旱好打理的农作物,比如玉米。

玉米是在1492年由哥伦布在美洲发现而带回欧洲的,传入中国的时间则是在明朝的嘉靖年间,也就是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

相对于水稻、小麦而言,玉米有很强的耐旱性和耐寒性,对土地土质的要求也不高,是一种十分适合荒地种植的农作物,因此,我们就以玉米为例。

那么在荒地种植玉米,会有多少产量呢?说出来可能会吓你一跳。

民国时期,国民政府曾经在1938年对山西全省的玉米产量进行过一次统计,得出的数据是亩产量为87公斤,没错,不足一百公斤,也就是两个大点的口袋都装不满。

现在的玉米产量高,是因为有了经过基因改造的优良品种,同时还有各种化肥,这些东西,搁到古代哪里会有?

并且,这还是民国时期的数据,远的不说,就说清朝,肯定比这个更少。

也就是说,一家人辛辛苦苦几个月,顺利的话开出来一亩地,期间还要搭上每天大量的消耗,最终收获了就这么点粮食。

这该是建立在风调雨顺,并且土质不错的情况下,本身荒地才被开垦,完全是一块生地,再遇到不好的年景,那么颗粒无收都不是不可能。

种过地的都知道,一块生地,要想产粮食,没个二三年功夫就做不到,而在这二三年中,一家人吃啥喝啥?

最重要的是,种地的种子从何而来?都已经是穷人了,自然是生活难以为继,花钱买种子肯定有困难,没种子,还怎么种地?

最后,说一说什么叫做荒地

所谓荒地,顾名思义就是无主的土地,这种无主的荒地在古代确实很常见,尤其是每逢战乱或者朝代更迭的时候,由于大量的人口死亡,所以无主的土地就会更多。

但无主的土地,就可以随随便便的去开垦耕种吗?从理论上来讲,确实如此,但在实际的情况中,就没那么简单了。

其一,就是荒地的位置,要知道人都是群居性的动物,聚居在一起才是人类社会,而在古代也是如此,即便是种地,也是挨着居住地不远,这样干农活收粮食也方便。

如果开垦的荒地离得太远,就会十分的不方便,光走路都得花上半天,刚走到不久天就快黑了,还怎么干活?

其二,就是荒地的所属权,从表面上看,荒地是无主的,但要是碰上地主恶霸,等你把荒地料理好了,他过来明抢硬夺,说这是他家的地,作为古代的穷人,能怎么着?

地主们有的是办法来证明这土地是他的,哪怕告官他也不怕,到时候只能是白忙活一场,给他人做了嫁衣。

毕竟古代的穷人在保护自己这方面,基本上是没有什么能力的,古代的一个地主,就可能是当地的权威,作为百姓,怎么能争过他们?

所以说,开垦一块荒地,并非想象中那样,扛着一把锄头就可以的,而是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精力来做这件事的,但即便是成功地开出来荒地,也会因为粮食产量不好和土地归属权等问题导致白费辛苦,相对而言,给地主家当佃户打工,虽说会被压榨和剥削,但毕竟勉强能维持温饱,还不用担太多风险,所以,古代的穷人才不会轻易的去荒郊野外开垦荒地。

由网友 可语于冰 提供的答案:

前些年我曾跟村里90岁老人聊天,他说我家几辈人都是地主,到了我爷爷辈,已经有100多亩地,200亩山场,在当地算是响当当的人物了。

我爷爷地主事业最红火的时候,村里多数农户或者来我家当长工,或者租借田地耕种交租,总之都在给我家打工。

老人说他当年就是我爷爷的佃户,但对我爷爷没有憎恶仇恨,反而说我爷爷是善人。

听老人讲,我爷爷省吃俭用,只有逢年过节家里才会有鱼肉吃。只要攒点钱,就跟别家买田买地。

爷爷很勤劳,种田是一把好手,只要有空闲,就跟佃户一起下田干活。

长工或租户跟我家不是亲就是邻,爷爷虽然是地主,但通情达理,注重礼节,与人为善,从来不蛮不讲理,仗势欺人。

在旧社会,确实有一些恶霸地主,也确实该惩治,但也有很多像我祖辈这样的小地主,他们靠勤劳换取土地,以礼传家,以仁待人,最后也被时代"团灭"了。

说完我爷爷的事儿,可以回答题目中问题了。

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

我觉得原因有三个。

一、你很难找得到能开垦的地方。

人类社会经过几千年发展延续,能够开垦种庄稼的地方,早已开发出来,是有主之地了。

过去生产力水平低下,你到荒郊野外开垦,至少要保证两点,一是不能离家太远,不可能到遥远的无人区去垦荒,二是必须有可靠水源,离了水,你开垦出来的地只能撂荒。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以为那是荒郊野外,其实也是官府管辖范围,相当于国有土地。在把土地当成宝贵资源的过去,随意"侵占"国有土地,估计也是重罪。

从电影电视中可以看出,农民们往往为了一寸两寸土地争得不可开交,甚至打得头破血流,哪来的荒郊野外来供你开垦?

二、自己种田往往还不如种地主的田划算。

听老人说,当年村里很多人家都把田地卖给我祖上,然后再从我祖辈那里把田租过来种。

为什么会有这种操作?原因很简单,农民们都会算一笔帐。

自己种,需要养一头水牛,需要置办农具,需要看老天爷脸色吃饭。

自己田地没有良好水源,还要与人争水,看人脸色。

自己种田,还要完皇粮国税,贫苦农民没头没脸,交多少完全任人宰割。

而他们把土地都卖给我祖辈,再租过来种,就完美地避开了这些支出和麻烦。

同时田地都集中到我祖辈手里,更有利于整体经营,统筹耕种,效率更高,还是那块土地,但收成更有保障。

这是不是跟现在很多农村将田地统一承包给某个种粮大户是一样的道理?

三、农户种地主田常常可以得到地主庇护。

听老人讲,如果遇到灾年,租户当年可以不交租子,并且可以跟我爷爷借粮。

有一年荒年,爷爷还把粮食拿出来分给租户度过难关。

我觉得这并不是我爷爷多么善良大方,估计也有让租户更死心塌地跟自己干活的原因吧。

当年我祖辈几代人在地方影响比较大,再加上我祖奶奶是当地大户人家女子,因此我爷爷跟乡里县里都有一些结交。

平时村里人家有啥难办的事儿,或者家庭邻里纠纷,都由他出面解决,相当于乡村"话事人"。

爷爷还自己出钱请了私塾先生,教我父亲和几个租户的孩子读书认字。

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常常把地主描绘得欺男霸女,十恶不赦,确实有些脸谱化、政治化,以偏概全。

其实说白了,过去农民不去开荒而选择种地主家田,跟我们现在数以亿计打工人去辛勤打工而不去自己当老板,还不是一个道理?

由网友 奕天读历史 提供的答案:

从农耕出现开始,一直到清朝灭亡,期间的历朝历代,都是鼓励垦荒的,而且,还都设置了各种各样的奖励措施,用来鼓励那些垦荒者。

古时,因为人口相对较少,为了国家(部落)的强大,人口增长,一直都是一个重要的发展目标。从史料记载看,至少从汉朝开始,人口增长就成了考核官员的一个重要固定指标。

随着人口增长,自然而然就会增加粮食需求,就会刺激人们去开垦更多的荒地作为农田。特别是春秋战国时期,铁质农具以及耕牛的出现,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出现了一个大规模垦荒的高潮。

周朝及之前的夏商都实行井田制,农户自身的垦荒意愿并不强烈。因为土地都是"王田",是由官吏统一安排耕作的。开垦出一块方形田地,分为九份,八家农户各自耕种其中的一份,收成自己留用,剩下的一份公田八家共耕,收成要上缴。这种情况下,农户没有主动垦荒的动力。

而史上比较著名的商鞅变法,其中一项改革就是奖励耕织,特别是垦荒。农户只要生产的粮食、布帛较多,就可以免除自身的徭役。这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农户耕作公田的积极性。后来,干脆实行"开阡陌,废井田",取消了天下土地皆为"王田"的限制,承认了农民对土地的所有权,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并开始按照土地面积征收赋税。这时候,农户耕种的土地越多,意味着收入越多,就有了主动垦荒的意愿。地主也随之出现,当然最大的地主就是秦王自己了。

之后的朝代,诸如汉唐元明,一直到清朝,鼓励农垦都是基本的国家制度,而且奖励也是越来越优厚。

史上最著名的"垦荒达人",就是人尽皆知的"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他归隐之后,因为家中失火,房子都烧没了。为了生活下去,陶渊明不得已迁入了山中居住,自己开垦荒地,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正所谓是"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随着辛勤的劳作,"桑麻日已长,我土日已广",开垦的荒地也越来越多。陶渊明正是靠开垦出来的大片荒地,养活了一家人。

到了离我们最近的清代,更是明确规定,无主荒田,州县官要给与农民印信执照,鼓励开垦耕种,而且是永远耕种。除此之外,前6年还没有任何赋税差徭,6年之后,经过专人勘察核实,已经确定荒地成为正常耕作的农田之后,才会征收钱粮。即使是那些有主的荒地,如果主人无力垦荒耕作,地方官员也可以招募农户开垦,同无主荒地享受一样的奖励。

根据清朝的相关史料记载,从清初到乾陵年间,耕地面积从550万顷增加到了将近750万顷,而人口也大量增加。可见,开垦荒地的成效有多么的巨大。

既然古代历朝历代都鼓励开垦荒地,那为什么古代的大多数穷人不肯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非要给地主打工,当佃农,受剥削呢?

首先,没有原始的生产资料。

去荒郊野外垦荒,肯定有人做过,比如陶渊明。但是,陶渊明应该还是有点开荒的本钱的,买的起农具,买的起耕牛,甚至雇得起短工。而且,新开垦的荒地,前几年粮食产量低,至少还要准备好足够让人活下去的粮食呀。

那些失地的穷人,可能根本就是一贫如洗,什么都没有。如果没有耕牛的话,还可以用人力代替。可是,如果连铁锹、锄头、犁之类的农具都没有,荒地根本没法开垦。即使用双手刨出了一块地,第一年的种子没有,还是白费力气。有了种子,没有足够挨过第一季的粮食,人还是会被饿死呀。所以,那些一无所有的穷人,只能去给地主打工。

其次,是思维问题。

穷苦的失地农户,之所以落到了失地的地步,除了天灾人祸等因素之外,多数应该受思维限制。他们很可能是一把种地好手,可是已经习惯了劳作、收获的日子,根本没有经营、发展、壮大的思维。让他们从零开始,估计根本就没那个想法,倒不如直接给地主打工,更稳。

再有,贪图稳定。

思维的限制,让穷人也缺乏想象力,更缺乏组织、协调能力。

如果说荒郊野外太危险,那么大家可以抱团去么。

缺少农具、耕牛,大家可以先去地主家打工,然后凑钱合作买么。

可是,当他们开始了给地主打工的生活之后,多数会贪图当前相对稳定、安逸的生活,丧失了去垦荒,获得属于自己的耕地的动力。

最后,地方豪强的欺压。

虽然历朝历代的制度都很好,可是,在执行时,难免有走样的时候。地方官吏的欺压盘剥,还有地主豪强们,使用各种手段进行的土地兼并。估计很多穷人早都已经尝过了其中的苦头,开垦了荒地,也不一定保的住。这也让穷人进一步丧失了开垦荒地的信念,还不如直接给地主打工安心。

因此,开垦荒地,更多情况下,是由地方官府来组织失地流民,给与基本的生产、生活资料后,进行实施。或者,是地主为了得到更多的粮食,主动开垦。而穷人,则在很多比较现实的问题面前,最终选择了去给地主打工。这也纯属无奈之举。

由网友 蓝风破晓 提供的答案:

若干年后,有人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二十一世纪初,开公司没什么成本,穷人怎么不去开呢?"

这和"古代穷人为什么自己不去开荒呢?"完全是一个性质的问题。

古代穷人不开荒,一般是这么几个原因。

穷人钱少,没有实力开荒

有人说了,开荒需要钱吗?当然。在古代,你要开荒,意味着要用各种生产资源,那时没有拖拉机,只有耕牛,但耕牛要钱吗?那时必须要的,而且价格不低。

有了耕牛,还要犁头,有了犁头还要其它农耕用具。

说实话,很多穷人,置办不起一套像样的农具,总不能用手刨地吧!

所以说,要开荒,不是每个人都能开的。

但是,有些穷人,有一套完整的农具,为什么还是不愿意开荒呢?

生产力落后,开荒成本太高

如果这是一家不算特别穷的人家,有一套农具,还有耕牛,这是不是可以多开荒一些?其实,也不容易。

在古代,生产力是很落后的,耕种全靠畜力,一头牛一天犁地的数量是有限的,如果要开荒,相当于增加了很多的成本,无论是人也好,还是畜生也好,都得付出以前两三倍的力气。

就算如此,增加的面积还是非常有限,最关键的是,人和牛都费了很大的劲,一年下来,发现收成不行,真是"白辛苦"一场。

而地主开荒就会占点优势,因为牛多,农具多,钱也多,雇佣一些人,一切都解决。而穷人,扛不住开荒的成本。

开荒的风险比较高

开荒了,如果土地当年能见效益,那就太好了。但是,大多数开荒的土地,前一两年的收成低得吓人,这不是古代穷人能抗住的,关键是,春秋战国时期起,"初税亩"等制度,都是根据种地多少上税的,这就导致,很有可能没有收成,而且还要倒吐钱出去,这事谁干呢?

面对看得见的风险,穷人只好放弃开荒的念头,还是租用地主现成的土地好,只要老天爷稍给点面子,土地就会产出粮食。或者,穷人直接变为地主的雇农,管它收成好不好,只要出力气,地主老财,就得给一口吃的,以便于养活全家。

穷人思维决定了,穷人不愿意开荒

古代也好,现代也好,大多数穷人都有着典型的穷人思维,什么是穷人思维呢?

做事谨小慎微,不愿冒任何风险,投资寺庙和信仰较多,投资个人能力增长很少,相信命运,甘于认命,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长远发展,做人自卑,做事缺乏自信。

穷人的命运,是有他的性格造成的,他的性格是有生活习惯造成的,而生活习惯则是有他的行为造成的,他的行为则是有思想造就的。改变穷的命运,首先就是要改变穷的思想。

地主开荒,考虑的是三年内如何增加财富,而穷人开荒则考虑的是当年能不能盈利的问题。可是,哪里有当年盈利的荒地让你开?

穷人希望能一夜暴富,所以古代穷人喜欢去寺庙求神拜佛,出香火钱。而如今的穷人,喜欢去买彩票。实际上,求佛求不来富贵,买彩票也很难成为富人。

其实,穷人如果能一点点改变,先开小片地,积少成多,开个二三十年,可能家族命运就改变了,但这谁能耗得起?谁又愿意耗下去?

古代穷人开荒不容易,主要还是这么几个原因造就的:一是穷人实力不够,二是古代生产力低,三是开荒风险大,四是穷人的思维限制了发展。

由网友 刘搏士看美团 提供的答案:

你去柬埔寨、老挝这些国家看看,大片的土地荒置没人种,还是比较肥沃那种,一年收两三季很正常,但偏偏就是荒着,后来才知道,一块地要能成为真正的农田耕地,是需要很多硬件条件的,最基本的要解决水利问题,那是一个系统性问题,不然雨季农作物分分钟被淹死,旱季分分钟枯死,但打造一个基本的水利灌溉系统是需要时间精力和财力体力的,新开垦的土地只能依附于原来的水利设施作为基础,就注定了不能离的太远。

再就是一块地能有稳定的粮食生长,是要养几年地的,一开始再肥沃也不一定适合粮食生长,需要灌溉施肥改变土地的养分配比,要不然可能产量很低,费力不讨好。养了几年的地,终于能稳定种植了,但你能保住吗?没有了地主势力和官方的保护,分分钟被人抢走,农作物还没成熟可能就被糟蹋。

总结下来,新开垦土地是一件很复杂成本极高的事情,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你就算躲到高山密林里开荒,就注定跟社会文明脱节,交通极为不便,子女无法接受教育和社交,最后慢慢退化为野人一样。但你租了地主的地,至少能基本解决温饱和子女的基本教育,在古代那是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就算在最强盛的唐朝时期,中国依然有70%的人口活在极端贫困当中,更何况其它不太强大的朝代。

由网友 俞远通 提供的答案:

近一点的荒郊野外,你开垦荒地的时候,没有人理睬你,等你开垦完后,就会有人找上门来,手里拿着盖有政府大印的证明,说这是他的土地,他们是有权有势的富人,欺压你你还惹不起,开垦荒地的活,算是白干了。

远一点的荒郊野外,没有人烟,野兽出没,生存条件不好,一般没有人去冒险,到那里去开垦荒地。

万恶的旧社会,老百姓们苦啊!

由网友 hy百味人生 提供的答案:

相信很多朋友都有这个疑问:古代穷人为什么不自己去荒郊野外开垦一块荒地自给自足,为啥非要给地主打工,累死累活的干活不说,还经常吃不饱饭呢?

有句话叫做:"理想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这个"穷人开荒自给自足"的想法固然很美好,但其实却很难实现,并不是您想像的那样简单,今天我就给朋友们讲解一下,这是为什么?

第一、 穷人开垦土地需要获得官府的许可;

据《诗经 小雅 北山》记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武王灭商后统一全国,制定了井田制等体制,曾规定: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意思就是说:普天之下的土地,都属于皇帝的;四海之内的人类,也都是皇帝的臣民。

也就是说,全国的土地与臣民,都归周朝皇帝私有。

"井田制"就是土地私有制,分为公田和私田。

公田是国家的,也就是皇帝私有。而私田就是皇帝将公田分封赐有功之臣和皇亲国戚。

而穷人是没有土地的。如果穷人想要开垦荒地,必须要得到官府的批准才可以。

否则私自开垦荒地,那就是违法,是要受到国家法律严惩的。

所以在古代,开垦荒地一般都是官府行为,穷人们是不敢的,否则就会遭受牢狱之灾。

第二、 可开垦的荒地都被地主霸占了;

在古代,虽说可以开垦的荒地很多,但都被地主们霸占了,良田沃土根本都不会留给穷人。

就算是您有幸能够找到一片荒地,那您也无法进行开荒。这又是为什么呢?

因为这片荒地上面肯定不是寸草不生的,一般都生长着大量的植被。

再有就是荒地里埋着石头,您想要开垦的话,必须先要动手清除这些障碍物。

然而古代的社会生产力非常低,农具简陋,尤其穷人也没有合适的农具,仅依靠双手去开荒,显然这是无法实现的。

即使您有着"愚公移山"的恒心,将荒地开垦出来,水源灌溉也是个问题。

因为靠近水源的耕地基本都已经别人被开垦完了,剩下的荒地大部分都是距离水源很远的地方,没办法种植和灌溉谷物。

所以在古代,可开垦的荒地都被地主霸占了,根本不会荒下来,穷人们可开垦的荒地自然就不多了。

第三、 开垦荒地需要很大的成本;

开荒的成本很高,绝不是古代穷人所能承受的,这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因为开荒所使用的农具和耕牛的价格穷人家庭难以承担。

首先,开垦荒地需要大量的开垦农具。

比如:犁地农具、挑水用具,还有谷物种子等等,这些对于古代穷人来说,成本实在太高,根本都负担不起。

据《宋会要》记载:北宋初年一头牛的价格为三贯钱,中后期便暴涨到十贯钱。而到了南宋时期,已经是飙升至四十贯钱一头牛。

而且,耕牛的价格非常昂贵,普通人家根本买不起。

所以对于穷人来说,买牛也只能是一种奢望。

只能靠着向地主家租借,但这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就算您家里真有一头耕牛,饲养它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恐怕长期以往您也负担不起。

另据《宋会要》记载:宋朝时期,一头耕牛每天要吃掉很多粮食或饲料:一牛马所费,当五人之食。

本来贫穷人家解决温饱都是问题,再加上一头耕牛的吃喝,岂不更是雪上加霜。

北宋宰相韩琦曾说:穷人家牛也不敢养,自耕田也不敢种,就连家里有寡居的老太太都得逼着改嫁出去。

南宋学者方万里曾计算过:慈溪县的官府养了八头牛,而每头牛每月要吃掉一贯草料钱。最后就连官府也被吃穷了,负担不起这八头牛,无奈只留下了一头耕牛。

即使是官府,饲养耕牛使用官银,但也有很大的压力。

所以在古代,开垦荒地成本非常高,就连官府都养不起,更何况穷人家庭呢,即便有那个心思,也只能望而兴叹了。

第四、 就算开垦了土地,也不一定能收获粮食;

在古代,农民耕地是要交税的,如果租种地主的地,可能就交得更多。

朝廷虽然有政策鼓励耕地,但也仅是短期的,只要时间一到,该收的税是不会减免您一分钱的。

如果您要是随意荒废土地,还有可能要坐牢的。

再有,如果遇上天灾人祸,就会毁掉您辛苦开荒的收成,而官府也不会因为灾情,而减免您的赋税。

所以在古代,就算穷人开垦了一块土地,也不一定就能收获粮食的。

朋友们,综上四点所述,古代穷人宁可忍受着地主的剥削和压迫,也不愿冒着被饿死的风险而去开垦荒地的。

由网友 漩涡鸣人yy 提供的答案:

这个想法以前的人也实践过,但是后来官方把这条路给堵死了。

怎么说呢?提起这件事情就必须得提到中华文明早期特有的田地制度井田制,当时的贵族将可以耕种的土地划分成大大小小方块,然后农民选择土地在这上面跟中跟种出来的粮食,其中一部分作为税收上缴给贵族,而这些田地的样子就好像井一样,所以叫做井田制。

但是很快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很多原本被认为不能够开垦的土地被人开垦出来,而且井田制底下的老百姓每年要交那么重的税收也受不了,所以大家就逃出去自己开荒开荒开出来的土地,生产出的粮食是不需要上交税收的,贵族就算想去枪。老百姓都有理由把贵族给赶出去。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战国时期,战国时期作为孔子的老家也作为最遵守礼仪之邦的鲁国打算打破组织我们不想要祖宗的立法啦,我们要钱,所以直接废除了井田制度,要求所有开垦的土地按照田地的面积来算税收。

总结起来一句话,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你如果想种地那你先交税!

这样的话,你无论走到天涯海角,你这个土地是要交税的,交税人家可不管你收成好不好,收成好的时候谁能教好自己还能够吃饱饭,如果收成不好税收没了,你这徒弟就强制性的被官府给收兵了,这样的话其他的人可以通过买卖从官府或者是你的手里面把土地再一次给要过来!

说到底还是土地兼并,在这其中扮演重要的推动作用的就是这国家或者说是国家对于你这土地的税收。

你可以保证你在饿肚子的时候跑到山里面去打点野味或者挖点野菜,保证你自己肚子能够有一个饱腹感,但是官府的税收你怎么搭理?还不算为了土地兼并,而那些地主老财汇使用的各种各样肮脏下作的手段,你在这样的环境之下想要拥有自己的土地简直就是一种奢望,而且拥有土地的人也极有可能再次转变成为地主,想想自己辛辛苦苦的种地,每年获得那么一些东西,累都累得半死,还有什么时间去享受,但是不如把这些土地再给租出去,那农民又变成而地主这样的身份转换,你就会导致你无论在哪里种地,不是劳动者,你要么是剥削者。

况且我们现在是有插秧机,是有开垦荒地的,各种各样的机械设备以及科学理念作为支撑,所以开垦一片荒地出来很简单,而且我们最重要的一条是有化肥是由各种各样的水利灌溉设备,大家想想在以前的荒地上面,(Html369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你要想开垦出来一片农田,最起码得解决灌溉水问题。但是水往低处流,你要打谁给颖上来,你还得亲自去挑水或者是建造一条水利设施,这又得花钱又得花费精力,而且土地耕种几年以后,由于土地不肥沃,土壤里的肥力失效,这土地直接就去检查或者是不能耕种了,那你到时候找谁哭去?

所以说在古代开垦农田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这个需要的是你整体的生产力的不断提升,你才能够做得到,但是农民老百姓哪有人会去读书啊?都不明白科学是第一生产力,没有科学作为支撑,你这想开垦荒地,这是不可能的,那个时候有些老农民会告诉你说那个地方绝对不能去,不能开垦荒地,你去了中了以后也是没有收成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785.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15.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