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完美宇宙V8 提供的答案:
我们队里种I的小麦比较多,其次是玉米,谷子,糜子,青饲料等。所以,割小麦是每个社员必须参加的劳动,除非老弱病残。但老弱病残也有他们能承担的工作比如,看孩子,做饭等:。
从开镰那天起,我们就开始三点起床了,到地里天刚蒙蒙亮。大家每人八个苗眼一字排开。我们队长排中间,开割!
我们队长很能干,不一会就冲到了前头,然后他就站起身回头看看大家割的质量,提醒几句。一般情况下,队长两边都是身体比较弱的社员,队长时不时就替他们割上几刀,以免他们落后太远。
我们割麦可能与别的地方不同,我们是自己割自己捆,不用另按排人捆,这样很快!左手一揽,右手落刀。一刀,二刀,三刀就够一捆了,然后抓住一缕麦稍一拧,顺势从中间分开,揽住麦捆抓住两头又一拧,一梱麦子就捆好了,然后轻轻向后一甩,它就整齐齐横着排在身后的田地上。
割麦子的季节是最热的时候,割一阵子就汗流浃背,又累又渴。男社员一天下来后背都晒起了皮。女社员后背衣服的汗渍大圈套小圈。
割麦子时候一天到黑才回家,都是队里有人送饭,集体一块吃,多是大饼戓馒头。割麦子虽然又热又累,但是收工的时候社员们照样有说有笑!集体生活就是这个样子,累并块乐着!
由网友 茉莉花9C6U 提供的答案:
谢邀,生产队时,你割过小麦吗?,我𣎴但割过,而且还割了多年呢。那是在80年代前期,当时农村有句俗话叫"三秋不如一麦忙,三麦不如一秋长"这是对麦收季节繁忙的写照,在那时候麦收季节的农民,没有特殊情况请个假生产队队长是𣎴允许的,每天早上天刚亮队长吹哨子集合,然后社员们都到麦地开始收割小麦,当时是四人一组,一个专管捆绑,其于三个人专管收割,一百米长的地割到地头累的腰都直不起来,你说有多么辛苦。到时候再运到场上经过脱粒晒干,选最好的用手推车运到粮站交公粮。曾记得诗人白居易有这样一首描写麦收的诗,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垅黄。
妇姑荷箪食,童雅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岗。
足蒸署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𣎴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弊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由网友 丑八怪周哥 提供的答案:
我四川的,生产队时期还在读书,拾过麦穗。
割麦子是非常累和苦的农活,因为麦穗上有麦芒,如刺一样非常扎人。
80年代初包产到户后,我们都种麦子,收获时都是人工割麦子。双抢时节,割完麦子赶紧种水稻,非常劳累。每年收三千多斤小麦,卖到粮站后还不够扣提留和农业税。
直到2005年,国家对农民免除了农业税后,我们就不种小麦和水稻了。由于我们这是丘陵地区,水源非常不好,小麦和水稻产量非常低。在政府的倡导下,调整产业结构,改种果树和一些经济作物了。
种果树比种小麦方便多了,也不用割麦子了,而且收入已增加了。
由网友 渭水新城 提供的答案:
首先谢谢邀请!
生产队时,我正在上学读书,虽说没有亲自参加过生产队的割麦劳动,但在老师的带领下义务参加过生产队的各种劳动,当然也割过小麦,背过小麦,捡过麦穗,还帮生产队的大伯垛过麦垛。
我们这里收割小麦的时候,正是夏至刚过,天气正热的时候,也雷雨较多的时候,老百姓称在龙口里夺粮,生产队的干部群众天不亮就起身收割小麦了。我们学生也不例外,早上到校时都拿着镰刀,绳子,随时听候学校的叫唤,一有任务,就顾不上上课了,就要立马出发,班长点名完毕后,班主任就集合队伍,然后带领我们出发。
来到生产大队后,又统一集合在村子的十字路口,由生产队长分配人员,一个村民小队10~20名学生,我们就被分流开了,我们会收割麦子的学生就自己报名,在队长或社员的带领下就开始收割,不会割麦的同学就拾麦穗、捆扎、往路边上扛、背,码放,等待生产队的运输人员。快到上午10时左右的时候,就有送茶水的妇女,她们提着保温壶、碗、馍馍,叫我自由喝茶水、吃馍,顺便能休息一正。
到了中午吃饭的时候,我们被分配社员家里吃午饭,一家子分配三个,当然我们会与家里人同吃,由于割麦季节比较辛苦,吃的会比平时好一些,是白面醋饭。吃完午饭,稍微休息一阵,喝碗茶水,又和社员一同下地开始割麦了。
快到下午放学的时候,队长就来通知我们,到村子的十字路口集合,老师整队,清点人数,然后带领我们回到学校,安排第二天去支农的村子。
总之在农业"三夏生产"大忙季节,我们学校就顾不上上课,至少要支农一星期左右,但是大家没有怨言,也非常高兴。
欢迎大家评论,畅所欲言,谢谢啦!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2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