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明朝被凌迟的太监刘瑾是有多惨,为何会被处以凌迟?_明朝大太监刘瑾为何不反抗

由网友 这是风车车啊 提供的答案:

明朝末年,刘瑾是一个出身贫寒的太监,在嘉靖帝的后宫中工作,负责管理御花园的工作。因为他精明能干,深得嘉靖帝的信任,后来被提拔为内宦,掌管了内阁的工作,成为当时的一位实权人物。

但是刘瑾不满足于自己的身份,开始逐步扩大自己的权力范围,利用自己所掌握的权力向官员、贸易商和民间人士敲诈勒索,滥收贿赂,同时在正朔和文人圈子中大肆打压他人,横行至极,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谴责。

嘉靖帝的晚年,由于疾病的困扰,政治和经济状况更加恶劣。此时,刘瑾的恶行更是愈演愈烈,他对嘉靖帝的护理管理日趋严酷,甚至将其拘禁在瑶华殿中,严重影响了嘉靖帝和外界的联系,同时他还密谋篡位,企图掌握更多的政治大权,导致朝政更加混乱。

此时,李时中、汤若望等学者和红衣教等宗教力量开始挑战刘瑾的权威,要求其拥有传统人格魅力和道德领袖的嘉靖帝要派遣张居正等清官前来整饬,但因权力斗争激化,多位权臣在彼此之间进行除去,刘瑾的权力也开始下滑。

而此时,民间的声讨和谴责也越来越大,人们穷其所能地斥责和谴责刘瑾的权利和行为。最终,经过权力斗争和公众的谴责,刘瑾被封为罪人,皇宫和内阁的权力被削弱,深刻改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状况。

当刘瑾被处以凌迟的刑罚时,情形令人惊恐。他被带到南京的一个广场上,在人群的包围下,他被剥光了衣服,被割掉了鼻子、脸、手和腿,他惨叫着喊道,颤抖着,痛苦万分,人们纷纷掩面、惊诧不已。

最后,刘瑾被处死,他的惨死也被人们广泛地描绘和谴责。同时,凌迟的刑罚也成为了当时国家权利体系和社会道德观念的象征。凌迟的刑罚不仅仅是对刘瑾的惩罚,更是向公众展示公司的威严,向社会展示人性的恶行,同时也成为一个社会和权力制度中不可或缺的因素,最终将刘瑾的惨死和社会追求公义的愿望牢牢地缔结在了一起。

总的来说,刘瑾的凌迟惨状和惨死,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个人罪行或因为权力斗争的结果,而是那个时代残酷的社会制度和权力系统,以及对理想和人性的挑战与禁锢的结合体。这也提醒人们,凌迟的刑罚虽然残酷,但它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一个社会和道德观念的体现,它影响和指导着社会和公众的道德、正义和公义观念。

由网友 闰土读文史 提供的答案:

正德五年八月二十五日,刘谨被押赴刑场。刽子手扒下他的衣衫,开始凌迟。每刀割肉指甲大小,每满十刀就暂停片刻,高声报数。

他痛得大叫,说出许多大逆不道的话。剐了357刀后,他被押回大牢。血肉模糊的刘谨要求喝粥,狱卒端来两碗稀粥,刘谨忍痛喝下。他心里祈求皇帝能改变成命,恕他不死。

第二天,刘谨再次被押到刑场,嘴里被塞了核桃,再也无法喊叫。刽子手继续行刑,数十刀后,刘谨毙命。刽子手按皇帝的要求割满3357刀后,斩下他的首级,将其挫骨扬灰。百姓们抢着将他的肉生吞嚼碎,借此发泄心中怨恨。

上命徇于市凌迟三日,不必覆奏。仍以招情并处决图状榜示天下。行刑之日,仇家每以一钱易一脔,有得而生啖之者。海内闻之莫不踊跃相贺。——《武宗实录》

一,草根崛起

刘谨本姓谈,景泰二年,出生于陕西兴平县一个普通农家。

当时,宦官是许多底层百姓眼中一份体面的职业。为让孩子有个好前程,六岁时,父母将他送到宦官刘顺门下,改名刘谨,并进行了阉割。

成化年间,刘顺将他送入宫廷,成为负责洗刷马桶的低贱杂役。身最底层的刘谨志向远大,他以英宗时代权倾天下的大太监王振为偶像,梦想有一天能爬上高位,名留史册。

刘谨在底层打熬到四十岁,终于被授予教坊司大使之职,成为正九品太监。

弘治元年,为庆祝改元,刘谨管辖的教坊司排演了盛大的节目。不料一名戏子不按刘谨的安排,在表演时唱起了格调低下的民间小曲,惹怒了孝宗及大臣们。

刘谨被判死刑,他哀嚎求饶,将多年积攒的俸禄贿赂上司。终被改判发配茂陵守墓。

这一守就过去十年,年近五十的刘谨不甘心如此结束一生。他拿出所有积蓄四处行贿,终于得到孝宗身边的大宦官李广赏识。

弘治十一年,刘谨被调往东宫,伺候太子朱厚照。进入东宫后,刘谨的人生终于开始逆转。

二,步步高升

太子只是个八岁孩童,他性情活跃,喜欢玩闹,不喜读书。

由于是独子,孝宗对他过分宠溺,使年幼的朱厚照养成任性使气的不良性格,而刘谨则从中看到了机会。

他绞尽脑汁让太子开心,带他斗鸡走狗,荒废学业。朱厚照逐渐长大,性情乖张暴躁,行为也越来越荒唐。

刘谨向长大的朱厚照进献美女,引导他走上酒色之路。太子欢乐不已,对陪伴自己长大的刘谨更加信任。

弘治十八年五月初六,孝宗病重,他将太子托付给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位大臣,嘱托说:

东宫年幼,好逸乐,卿等当教之读书,辅导成德。——《明通鉴》

次日,孝宗驾崩。十八日,十五岁的太子登基,改次年为正德元年,史称明武宗。

武宗一继位,便升任刘谨为正五品钟鼓司司正,专门负责自己的娱乐活动。

刘谨广招年轻美貌的歌女入宫,陪伴皇帝夜夜笙歌。武宗对文艺活动十分热衷,在这些歌女的熏陶下,他常常自己谱曲奏乐,玩的不亦乐乎。

武宗喜欢狩猎,刘谨便花重金从蒙古草原找来大量飞禽走兽,充实皇家猎场。引得武宗隔三差五就要带队出猎,京城百姓都戏称他为"猎户天子"。

武宗讨厌外廷文官,信任自小就服侍身边的刘谨,马永成,谷大用,魏斌,张永,邱聚,高凤,罗祥等八个太监,时人称为"八虎"。

"八虎"变换着方法诱导皇帝胡作非为,刘谨甚至撺掇武宗微服到教坊司嫖妓。

由于武宗怠政,孝宗遗诏中宣布革新的政令全都无法施行,很多改革成果也化为泡影。以至于户科给事中刘菃痛心的说:

今梓宫未葬,德音犹存,而政治多乖,号令不信。——《明通鉴》

没多久,武宗又升刘谨为内官监掌印太监,负责督造天下工程,并总督团营兵。在刘谨的指挥安排下,原本负责守卫疆土的团营兵都成了修造宫殿和各类建筑的免费劳力,武宗更加开心,对内廷宦官更加宠信。

外廷所奏政事全都无法得到批准,徒有虚衔,一场内外之争即将开始。

左右宦竖日肆,增益且日众。享祀郊庙,带刀披甲拥驾后。内府诸监局敛书多者至百数十人,光禄日供,骤益数倍。——《明史·刘健传》

三,走上巅峰

刘健,马文升等协助孝宗改革的文臣对宦官大为不满,他们多次上疏辞职,武宗都不予批准,但又不给他们决定政事的权力。刘谨则派人严密监听内阁的言行举动。

叛逆的武宗与"八虎"胡作非为,常常通宵达旦饮酒作乐,根本不在乎国家大事。

近者两月以来,或至日高数丈,侍卫执劳役等不能久立,俱纵横坐卧,弃仗满地,四方朝见官吏,外国朝贡使臣,疲于久侯,非但精神困倦,抑且费时误事。——《明通鉴》

吏部左侍郎焦芳看出刘谨是皇帝身边的红人,便与之结交,希望借此向上爬。

正德元年四月,对皇帝失去信心的吏部尚书马文升上疏请求退休。"八虎"劝武宗顺水推舟,批准其辞职,并升任焦芳为吏部尚书。

五月,曾屡次建议抑制宦官权力而不被采纳的的兵部尚书刘大夏辞职。

六月,刘健等大臣借天灾为由上奏武宗,要求他:

无单骑驰驱,出入宫禁,泛舟海子;

无视鹰犬弹射;

无纳内侍进献饮膳;

早朝乃人君首务。——《明史·刘健传》

从这些建议中,可以看出当时武宗荒废朝政,纵情逸乐已到了相当严重的地步,而这一切,都是"八虎"引诱纵容所至。

武宗对此毫不在意,依旧沉迷声色犬马,更加激怒了外廷。十月,给事中陶谐,御史赵佑交章弹劾"八虎",武宗将奏章教内阁议论。

刘健等阁臣表示赞同,于是内阁及九卿大臣集体上疏:要求武宗"奋乾纲,割私爱,上告两宫,下谕百僚,将"八虎"明正典刑"。

这样的大阵势把武宗吓得惊泣不食。他一天中三次派司礼太监陈宽,李荣,王岳至内阁商讨处理办法。

武宗请求将刘谨等人安置到南京,留其性命,但刘健,谢迁等人坚决不同意。

王岳早对刘谨等人的胡作非为不满,他将阁臣的话一一上报,并希望皇帝顺从阁臣。

焦芳则忙把消息飞报刘谨,刘谨等人大惊,连夜入宫,围着武宗哀嚎求救,武宗也伤心不已。

刘谨趁机进谗:

害奴者王岳,岳结阁臣欲制上出入,故先去所忌尔。且鹰犬何损万几!若司礼监得人,左班官安敢如是?——《明史·刘谨传》

武宗大怒,立即命刘谨掌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连夜逮捕王岳,发配南京充军。王岳走到半路,就被刘谨派人杀死。

武宗的突然变脸,让阁臣们感到危险。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李东阳纷纷辞职,武宗批准了刘健,谢迁的请求。而李东阳因之前并未坚持一定要杀"八虎",故此得以留任。

这次内廷与外廷的斗争,以内阁全面失败告终。焦芳受到封赏,以吏部尚书兼文渊阁大学士,正式进入内阁。

从此,刘谨总揽内外大权,走上了权力巅峰。在他的操控下,

天下镇守太监悉如巡抚,都御史制,干预刑名政事。

四,权倾天下

刘谨得到大权后,一方面广植亲信,收受贿赂;另一方面则党同伐异,排除异己。

均州人刘宇,一次就送上一万两白银,刘谨惊喜地称赞:"刘先生厚我。"从此,他的官职迅速升迁,数月内从原来的右都御史升为兵部尚书。

安定人张䌽,本是小小的郎署,因贿赂刘谨,一年内便升到吏部尚书。他假借刘谨权势,四处巧取豪夺,百官畏之如虎。

翰林院学士杨廷和与刘忠看不惯刘谨专权跋扈,借日讲的机会暗中劝谏皇帝,惹得武宗发怒。

刘谨便建议将二人明升暗降,派往南京。于是即将入阁的杨廷和被改为南京吏部左侍郎,刘忠改任南京礼部左侍郎,当起了毫无实权的闲官。

为彻底打击异己,刘谨将原大学士刘健,谢迁,尚书韩文,杨守随,林翰,都御史张敷华,郎中李梦阳,主事王守仁,检讨刘端,给事中汤礼敬,御史陈琳等五十三人列为奸党,榜示朝堂。

武宗为此下旨命群臣跪于清金水桥南测,听鸿胪寺宣布奸党名字。这五十三人纷纷罢官去职,或被杀或隐退。

武宗的纵容和支持,让刘谨成为权倾天下的大太监。

公侯勋戚以下,莫敢钧礼,每私谒,相率跪拜。章奏先俱红揭投谨,号红本,然后上通政司,号白本,皆称刘太监而不名。督察院奏谳误名谨,谨怒之,都御史屠滽率属跪谢乃已。——《明史·刘谨传》

一些正直的官员纷纷隐退,有的甚至自尽明志。更多的则惧怕刘谨,纷纷加大对百姓的盘剥,向其行贿以求平安。

各路官员朝觐至京,畏谨虐焰,恐罹祸,各敛银赂之,每省至二万两。往往贷于京城富豪,复任之日,取官库储赔偿之,名曰:"京债"。上下交征,恬不为异。

——《明史纪事本末》

武宗对此不闻不问,将一切政务交给刘谨。刘谨每天将群臣章奏拿回家中,与妹夫孙聪及松江市侩张文冕商议处理,最后再由焦芳润色公布。

正德三年六月二十六日,武宗在发现一封揭发刘谨罪状的揭贴,他对此不屑一顾。

刘谨大怒,矫诏令百官跪在奉天门外,自己则严厉训斥。为了找出投贴人,他将五品以下三百多名官员打入诏狱,断绝饮食,一些官员竟热渴而死。后来,他听说揭贴是宫内宦官所写,才释放这些官员。

刘谨的行为,武宗一清二楚,但却毫不在意,而是一门心思研究怎么玩,怎么闹。在武宗的包庇与纵容下,正德三年,刘谨设立内行厂,由自己亲自掌管,与东西二厂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特务网。民间百姓常因宦官侦查和陷害而被抄家灭门。

一时间,冤案迭起。从官场到民间,谈到刘谨无不色变。

五,天怒人怨

刘谨专权后,武宗更加挥霍无度。

正德二年,武宗命刘谨负责修理南海子及制造明年元宵灯诸项工程,八个月内就花费二十万两白银,且尚未完工。

正德二年八月,武宗又下旨建造"豹房",随后直接搬入其中,对国事不闻不问。豹房内收集了大量珍禽异兽与各处征召的美女,供其纵情声享受。

日幸其处,即则歇宿,比大内。令内侍环值,名曰"豹房邸候",群小见幸者,皆集于此。

由于皇帝的胡作非为和刘谨专权导致的贪腐成风,国家财政匮乏。为了有足够的财力供武宗挥霍享用,刘谨命工部上奏请求公开卖官鬻爵,武宗当即同意。

阴阳僧道医官有缺,许其生徒及仕宦子孙,农民纳银送部,免考受官,其等有四;

军民客商人等纳银,许授七品以下散官,荣其终身,仍免徭役,其等有三;

民间子弟纳银,许授都,布,按,府,州,县诸司承差,知印吏役,其等有八。——《明通鉴》

然而卖官鬻爵的收入远远赶不上武宗极速膨胀的欲望。为了加紧搜刮,刘谨于正德三年八月创立"罚米法",得罪他的官员都被处以此法,缴纳从几百石到数千石不等的大米,直至破产方才罢休。

无论是"京债"还是"罚米",最终都被官员们利用职权转嫁到底层百姓头上。一时间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

同年,刘谨将发给边地的银两改为宫廷支用,废除了边银发放制度。边塞储备因此空虚,士兵生活也得不到保障,怨声四起。

正德四年八月,刘瑾派御史等到各处清理屯田,增加财政收入。御史们迎合刘谨的心意,夸大屯田数量,逼屯田军士按上报数额缴纳租税。

刘谨拼命搜刮民财的同时,还不忘记照顾自己的家乡。正德五年初,他和焦芳勾结,减去江西乡试录取名额五十名,增加陕西乡试录取名额一百名,借此表达自己富而不忘乡亲的"情操"。

如此胡来,把天下读书人也得罪了。

刘谨的及党羽们疯狂的压榨盘剥,终于完成了"寘鐇之乱",而刘谨的末日也即将到来。

六,末日降临

大理寺少卿周东,靠巴结刘谨而上位。他被派到宁夏清理屯田时,为了多征税贿赂刘谨,居然丧心病狂的以五十亩为一顷,向屯田戍卒强行摊派税收。稍有不满则被恐吓毒打,宁夏士卒愤怒不已。

驻守宁夏的安化王朱寘鐇利用这种不满情绪,乘机起兵叛乱。他杀死周东及镇守太监,打出"清君侧"的旗号,传檄四方,要攻入北京夺取皇位。

安化王叛乱的消息传入京师,刘谨建议武宗启用杨一清为提督,张永为监军,率大军平叛。

刘谨如此安排是深谋远虑的。原来,他与"八虎"之一的张永早就产生矛盾,二人为争宠曾在武宗面前大打出手,虽经武宗调停,但各自怀恨在心。而杨一清当年因得罪"八虎"而被罢官下狱,对张永也相当仇视。这次平叛如果失败,可以借机铲除二人;如果成功,则是自己用人有方。

但刘谨万没想到,安化王起兵仅十九天,就被地方将领平定,自己也被活捉。杨一清虽厌恶"八虎",却早听说了刘谨和张永的矛盾,正要同张永联手除掉他。

大军走到半路,就得到叛乱平定的消息。杨一清与张永赶到宁夏,一起处理善后事宜。杨一清表示这次平乱都是张永的功劳,张永感激不尽,与之握手言和。二人很快将矛头对准了共同的敌人——刘谨。

杨一清对张永说:"外乱已平,内患何处?"张永怕被刘谨的耳目听到,故意装糊涂说:"内乱指的是谁?"

杨一清便在张永手掌划一"瑾"字。

张永会意,说:"此人日夜跟随皇上,耳目众多!"

杨一清说:"您也是皇上亲信,所以皇上才任用您为监军。如今奏凯还朝,正可借机上奏此贼恶行,为国除奸,到时候天下臣民都会对您感恩戴德啊!"

张永早对刘谨恨之入骨,见杨一清如此说,便决心与他联手铲除刘谨。

正德五年八月十一日,张永押解安化王等叛逆返回北京。

武宗大喜,赐宴慰劳张永,并让刘谨陪宴。事情的发展出乎刘谨的意料,他时刻不离皇帝左右,生怕张永趁机参劾自己。张永早有防备,他与武宗开怀畅饮,不久便酩酊大醉,刘谨这才放心离去。

刘谨一走,张永便恢复神智,拿出安化王的檄文对武宗说:"这次叛乱,都是刘谨专权所致!"半醉的武宗拿起檄文看了一遍,醉醺醺的说:"刘谨负我!"张永趁机陈奏刘谨专权乱政十七条罪状,最后又补了一句:"俱奴婢所知,刘谨欲篡位谋反!"

武宗却大笑说:"他想做皇帝,那就让他做好了!"张永忙说:"天下臣民早称他为刘皇帝,假如他谋反成功,陛下将至何处?"

武宗闻言,又惊又怒,他下令连夜捉拿刘谨,交付外廷决断。

次日,武宗酒醒了,心也软下来。他与外廷商议将刘谨贬谪到南京去。张永则对武宗说:"奴婢已派人抄没刘谨家产,陛下要不要亲自去看看!"武宗很好奇会抄出什么东西,便亲自来到刘谨府邸察看。

帝亲籍其家,得伪玺一,穿宫牌五百及衣甲,弓弩,衮衣,玉带诸违禁物。又所常持扇,内藏利匕首二。——《明史·刘谨传》

金二十四锭又五万七千八百两,元宝五百万锭,银八百万又一百五十三万三千六百两,宝石二斗,全甲二千,金钧三千,玉带四千一百六十二束,狮蛮带二束,金银汤盥五百,蟒衣四百七十袭,牙牌二匮,穿宫牌五百,金牌三,八爪金龙盔甲三十副,玉琴一,玉瑶印一。——《明史纪事本末补》

武宗见状大怒道:"狗奴才果然想造反!"随即下旨将刘谨下诏狱严审,六科弹劾他三十余条大罪,愤怒的武宗下令将他凌迟处死。权倾天下,不可一世的刘谨,终于迎来了覆灭的一天。

总结:

刘谨实现了自己权倾天下的理想,同时也教导出一个荒唐透顶的正德皇帝。虽然他一心奉承和巴结皇帝,但皇帝最后却以最残酷的刑法处死了他。

他专权误国,让明孝宗十多年的改革成果灰飞烟灭,也让原本出现中兴气象的大明王朝彻底走向了衰落。

他的惨死并不值得同情,因为全都是咎由自取。

由网友 苦行骑士 提供的答案:

根据大明律法,凌迟的刀数由罪行的轻重来决定。刘瑾当时的罪行是"私藏兵器,意图谋反",被判了3357刀,要求三天割完,可惜的是刘瑾在第二天就死了。

刘瑾在行刑时到底有多惨?

其实凌迟之刑的残忍度都差不多,只是刀数多少的问题。刘瑾在第一天时,被割了357刀。刽子手是从刘瑾的胸部左右开始动刀的,还按老套数,为防止犯人昏死,每割十刀就吆喝一阵。

刘瑾当时是稍有昏死状态,刽子手就会休息一会等他醒来,然后再割,如此反复。在刘瑾的惨叫声中,第一天的行刑圆满完成。日落时分,血淋淋的刘瑾被押回大牢,缓了一阵后,刘瑾居然还喝下了两大碗粥。

第二天,奄奄一息的刘瑾又被拉回刑场,由于头一天行刑时刘瑾大喊大叫,说出了不少明武宗的隐私,所以今天在行刑前先找了个核桃塞到刘瑾嘴里。刘瑾的疼痛只能往肚子里咽,从喉咙里发出牛一样的叫声。

结果刘瑾在抗了几十刀之后,便断气了,没能坚持到预定的天数。死去的刘瑾被接着碎尸万段,他的头颅被砍下来悬挂示众,并在全国张贴了审理刘瑾的判词,刘瑾就这样结束了他罪恶的一生。

刘瑾为何会被判处凌迟之刑?

刘瑾,陕西兴平人,是明武宗朱厚照时的太监。此人原本姓谈,年少时阉割入宫,依附在姓刘的宦官门下,于是便姓了刘。明孝宗时,刘瑾只不过是乾清宫中的一个普通的太监,大难不死后,在宦官李广的引荐下进入东宫。

明武宗即位后,刘瑾掌钟鼓司,负责皇帝出朝时的钟鼓及杂戏。刘瑾与宦官高凤、马永成、魏彬等七人,因都曾在东宫服侍过武宗,备受宠信,他们欺上瞒下、恣意横行,时称"八虎"。刘瑾最为狡诈凶狠,为八虎之首。

刘瑾善于揣摩武宗的心理,经常弄些歌妓鹰犬来供武宗玩乐,有时还带其出宫享受,玩的武宗十分痛快。得到恩宠的刘瑾很快就被升为内监官,总督团营。团营是三大营覆灭之后,于谦重新训练的精兵。这位刘瑾专权打下了基础。

在刘瑾等人的引诱之下,武宗对朝事十分厌倦,时常沉浸在淫乐之中,朝廷上下一片污乱景象。在群臣的联合弹劾下,武宗曾产生了诛杀刘瑾的想法。但内阁的决议不慎被刘瑾得知,惊慌失措的刘瑾急忙向武宗哭诉。

武宗听了刘瑾的哭诉后,想到昔日的歌舞升平,就打消了诛杀刘瑾的念头,还任命刘瑾掌管司礼监,随便找了个替死鬼王岳便将此案了解。面对这样的结局,以刘健为首的内阁成员提出辞呈,没想到武宗痛快批准。

刘健等重臣辞呈后,刘瑾对支持刘健的人大打出手,制造了一大批冤案。内阁大学士陆昆等人继续上书进谏,刘瑾将这些人各杖责三十,除名不用。江西御史王良臣为陆昆求情,也被杖责三十之后贬为庶民。

在刘瑾的高压之下,大臣们并没有妥协,一次次的上述,一次次的被刘瑾打击。正德二年三月,刘瑾将所有大臣召集起来,让他们全部在金水桥难免跪下,将曾反对他的五十三人列为奸党,纷纷被下狱治罪。

猖狂的刘瑾想尽方法惩治反对他的官员,明律中规定枷重不得超过十三公斤,可刘瑾却将枷加重到七十五公斤。许多大臣被枷整的奄奄一息,才被放去岭南充军,最惨的一位被枷了十三天。被枷死的大有人在。

刘瑾总是在武宗寻欢作乐兴趣正浓之时奏报,武宗对此十分讨厌,并正告刘瑾,以后所奏之事自己决定就行了。刘瑾的目的再次达到,开始架空武宗,独揽大权,要求锦衣卫监督六部官员不得休息,使得许多人惧祸自杀。

正德五年,安化王打着诛杀刘瑾的旗号举兵造反,由此拉开了刘瑾灭亡的序幕。刘瑾在听闻叛乱后,惊恐的将檄文藏了起来。武宗对此也很担心,命杨一清讨伐安化王。叛乱很快被平息,刘瑾在占卜人的怂恿下想图谋废立。

刘瑾在家私藏了兵器弓弩,准备在举行献俘仪式之时发动政变。没想的是,负责献俘的张永提前回京,赶忙请武宗参加献俘仪式。其实张永对刘瑾已经有所怀疑,刘瑾看到张永后十分惊奇,但他没有做任何准备。

张永将刘瑾连夜捉拿起来,派人守住刘瑾的住宅。第二天,武宗亲自率人搜查刘瑾的住宅,从中搜出玉玺一颗、百官牙牌五百个以及盔甲、弓箭、龙袍、玉带等。另外,还从刘瑾平时所带的扇子里发现两把匕首。

武宗勃然大怒,下令将刘瑾凌迟处死并示众,刘瑾的党羽和族人也都被处死。刘瑾的同党张绦死在狱中,仍被碎尸,其他牵扯到的大臣皆被革职查办。处死刘瑾一党的依据是明朝《大明律·刑律》中的谋反大逆罪:

谋反大逆:凡谋反,谓谋危社稷;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但共谋者,不分首从,皆凌迟处死。

综上所述,刘瑾蛊惑皇帝、残害大臣、私藏兵器、意图谋反,最终被判处凌迟之刑实为罪有应得。对于被冤死的许多大臣来说,刘瑾的凌迟一点都不残忍。

由网友 史晓生 提供的答案:

刘瑾有多惨?正德皇帝朱厚照亲自下令,在三天内,对其割满三千三百五十七刀,而这都是刘瑾犯了"反逆"之罪的结果。

明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四月的一天,正德皇帝朱厚照带着一帮锦衣卫,气势汹汹地走出皇宫,他这次出宫不是干别的,而是要去抄家。

抄谁的家?自然是大太监刘瑾的家,之所以会出现皇帝亲自带队抄家的现象,实在是这个刘瑾,真的让朱厚照愤怒了。

就在前几日,太监张永秘密向朱厚照告发刘瑾,揭发了刘瑾的十七条大罪,让朱厚照大吃一惊,连夜抓捕审问后,刘瑾熬不住大刑,全部认罪伏法。

因此,这才出现了朱厚照亲自带队去抄家的景象,因为从刘瑾的嘴里得知,他的家里,藏着不计其数的宝贝,最重要的,还有他意图"反逆"的证据。

果不其然,在到了刘瑾家后,如狼似虎的锦衣卫一旦搜查之下,单是金银,就搜出来数百万两,还有伪造的玉玺、玉带等大逆不道的违禁物,更令人震惊的是,在刘瑾经常用的一把扇子里,还藏着两把细长的匕首。

看着这两把匕首,朱厚照惊得冷汗都下来了,刘瑾可是经常拿着这把扇子给自己扇风啊,想到此处,朱厚照又惊又怒,当即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并特意嘱咐,凌迟时,要割够三千三百五十七刀,割满三天为止。

不过,曾经权倾一时的刘瑾身子骨可没那么硬朗,只是割到第二天,他就熬不住,生生地疼死了,这位曾经深受朱厚照宠爱的"八虎"之首,就以这种"惨烈"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罪恶的一生,在其死后,他被割下来的肉,被百姓们花钱买走回去下酒,甚至出现了哄抢一空的现象,足以可见,刘瑾是如何的招人愤恨,让老百姓恨不得生啖其肉。

《华尔街日报》曾经评选过全球一千年来最富有的五十人,其中有六名中国人上榜,而明朝的大太监刘瑾,就位列其中之一。

当然,刘瑾能积累如此多的财富,离不开一个人,那就是正德皇帝朱厚照。

朱厚照,明孝宗弘治皇帝朱佑樘嫡长子,两岁就被立为皇太子,因其父朱佑樘童年过得极其悲惨,因此,在朱厚照小的时候,朱佑樘可以说是将所有的宠爱都给了他这个儿子。

用含在嘴里怕化了,碰到手中怕飞了这句话,都不足以形容朱佑樘对朱厚照的爱,再加上生在皇家,自然是要什么有什么,因此,这就造就了朱厚照肆意妄为的本性。

而在朱厚照正是贪玩的年龄时,祖籍陕西兴平的刘瑾,来到了朱厚照身边,侍奉皇太子朱厚照。

刘瑾本不姓刘,祖上姓"谈",年少时为进宫,认了一个叫做刘顺的宦官,并改姓刘才得以入宫,在明孝宗在位时,刘瑾曾经因为犯错,差点被处死,后来经人牵线,才得以保全性命,并进入东宫。

当时的朱厚照正值年少,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玩,而刘瑾在摸透了自己这位主子的心思后,便极尽所能地投其所好,因此,很快让朱厚照对他十分有好感。

公元1505年,明孝宗朱佑樘驾崩,十五岁的皇太子朱厚照登基,是为明武宗,在他登基后,刘瑾进入钟鼓司,算是升职加薪了。

刘瑾有一个心中十分敬仰的偶像,就是当年明英宗朱祁镇身边的大红人太监王振,这位曾经干出来的"壮举",就是怂恿着朱祁镇御驾亲征瓦剌,自己也跟着耀武扬威。

不过,王振的最终结局是在战场上被愤恨他已久的大将杀死,但即便如此,刘瑾依然对他这位前辈十分崇拜,幻想着有朝一日,能有王振的风光。

因此,在最开始,刘瑾就将宝押在了朱厚照的身上,他知道自己的这位主人是个什么秉性的人,因此,为了配合朱厚照,他与其他几个臭味相投的太监一起,绞尽脑汁的逗朱厚照开心。

本身朱厚照就是一个贪玩的人,再加上他继位时,只不过是一个十五六岁的半大孩子,以前还有父亲管着,如今自己坐拥天下,这就更让他忘乎所以,放肆的与以刘瑾为首的太监"八虎"胡闹起来。

进献几只鹰犬,送上几个美女,鼓捣一些稀奇的小玩意,或者开发创造一些小游戏,总之,为了让朱厚照开心,刘瑾是使出了浑身解数,而朱厚照玩的很开心,他开心了,自然对"功劳"最大的刘瑾就少不了丰厚的赏赐。

因此,刘瑾便步步高升,逐渐成为了朱厚照身边的大红人,由于他生性狡黠即便是有大臣对他不满,进而弹劾他,也被他通过各种手段给压了下去。

而在正德元年十月,刘瑾与反对他的文官群体一次交锋,不仅奠定了他在朝中无人撼动的地位,还借此再次上位,真正成为了一个权宦。

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十月,对刘瑾所作所为十分不满的内阁成员李东阳等人,开始了第一轮对刘瑾的弹劾,但奏疏递上去之后,犹如石沉大海,朱厚照对此毫无反应,看见了也当没看见。

对此,内阁几个大佬并不气馁,紧接着,包括吏部尚书张升等人也接连给朱厚照上疏,弹劾刘瑾,但依然是毫无作用,朱厚照该怎么玩还是怎么玩。

在几个大佬商议之后,决定换一种方式,让五官监候杨源借助星象之说,来弹劾刘瑾,还别说,这次终于有反应了。

朱厚照之所以有反应,并不是害怕这些文官,而是那个时候,星象毕竟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国家兴衰都要看这些,杨源就是利用这一点,把刘瑾扯了进去,才会让朱厚照有所心动的。

但心动并不代表行动,为了给朱厚照加把火,李东阳联合六部九卿,集体给朱厚照上了一封奏疏,也就是说,整个大明政府内阁的所有高级官员,全部将矛头对准了刘瑾。

这下由不得朱厚照犹豫了,最终,在文官们的施压下,刘瑾等人被下诏送往南京。

南京是明朝的陪都,一旦到了那里,就只能混吃等死了,刘瑾自然不愿意去,就在被遣送南京的诏令下发的前一夜,刘瑾在一番哭诉之下,说了一句让朱厚照十分心动的话,改变了整个事情的发展方向。

"天下乃陛下所有,陛下所决,谁敢不从?"---刘瑾

不得不说,刘瑾着实是一个极富政治智慧的人,他一眼看穿朱厚照内心是不愿意将她们送走的,只不过是迫于文官的压力,才做此决定,因此,他绕过问题本身,直奔主题,把朱厚照捧到一个高高的位置上,因此,取得了意料之中的成功。

事情的结果,是刘瑾一方大胜,不仅继续留在京城,还将那些弹劾他的文官集团,给打压了个遍,除了李东阳被朱厚照强制留在内阁之外,其余人等,不是被仗责就是被降级,眼看胜利无望,内阁中也接连两位成员辞官归隐。

自此,刘瑾成了司礼监掌印太监,也就是太监中最高的级别,而经过他与文官们的大战后,文官们见到刘瑾都是战战兢兢,大气都不敢出。

对此,刘瑾十分的洋洋得意,他终于实现了心中的梦想,现在的他,比自己的偶像王振当年还要风光,朝中谁要是不依附他刘公公,马上就会被治罪,在他得势的那些年中,被他无故处罚的官员,足足有上百人,最惨的,不仅官职被夺,甚至累及妻儿,以至于家破人亡。

历史上的刘瑾,文化程度很低,就连大字都认不全,但他极为聪明。

为了达到自己欺上瞒下的目的,每次在向朱厚照汇报奏事的时候,他都会挑选朱厚照玩游戏兴致正浓之时,他在一旁絮絮叨叨,次数多了,朱厚照就会十分厌烦,告诉刘瑾,以后不要烦他,自己看着办。

就这样,刘瑾达到了自己独断专行的目的,除了大肆中饱私囊之外,刘瑾干得最多的,就是打击那些他看不顺眼的官员。

他发明了一种枷法,重达七十公斤,用这个来惩罚那些弹劾他的官员,曾经有多名官员,因为犯了小错,就死在这个枷法之下。

在刘瑾的不断欺压下,终于有官员忍受不了,在正德三年,一封匿名举报信被送至内阁,但最终还是落到了刘瑾手中,他看完后大怒,就假传圣旨召集百官,让所有官员跪在奉天门外,当时正值酷暑,这些官员从中午一直跪到傍晚,其中还有两名官员中暑而死。

从正德元年到正德五年,在这几年的时间里,可以说大明就是刘瑾的天下,百姓们只可以不知道皇帝是谁,但都知道刘瑾刘公公是何许人,整个大明,被刘瑾搅的是乌烟瘴气,很多正直的官员要么被迫害,要么辞官归隐,剩余的也是惶恐不安,对此,刘瑾是越发的嚣张。

但有道是,人在做天在看,日渐嚣张的刘瑾,终于迎来了他覆灭的时刻,他的覆灭,还要从他不该乱收黑钱说起。

前文讲过,刘瑾得势后,开始大肆中饱私囊,只要给他钱,就没办不成的事,而在送钱的人中,有一个人十分特殊,他就是安化王朱寘鐇。

朱寘鐇的祖上,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五子朱㮵,朱元璋称帝后,朱㮵被封为庆王,传到朱寘鐇这一辈,已经是第五代人了。

但这个朱寘鐇去没有祖上那种为国为民的气节,相反,他在袭爵后,反而觊觎帝位,暗中招募了一批跟随他的文臣武将,意图篡位。

篡位需要招兵买马,但容易被人察觉,因此,为了掩人耳目,朱寘鐇就找上了正得势的刘瑾,以自己需要增加点护卫为由,请求他批准。

当然,黄白之物是少不了的,在刘瑾一番假意推辞下,最终朱寘鐇达到了他的目的。

就这样,朱寘鐇暗中发展势力的时候,刘瑾却视而不见,毕竟拿了人家的钱,就要给人家办事,在经过数年的准备后,朱寘鐇在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宣读檄文,发动叛乱,史称‘安化之乱"。

在朱寘鐇叛乱的消息传到京城后,刘瑾干了一件十分无脑的事情,他害怕朱厚照查出来他曾经收过朱寘鐇的钱,就把这个消息压下来不报,而这件事为他日后覆灭,埋下了一个引子。

当然,这场叛乱并没有给当时的大明带来什么重创,毕竟大明朝在当时国力还算强盛,何况当时还出了个牛人王阳明,因此,很容易就把叛乱给平定了,但平定叛乱之后,就是刘瑾倒台的开始。

事情的起因,是太监"八虎"中一个叫做张永的人,此人素有心机,并且与刘瑾不合,一直都有想取代刘瑾的想法,但苦于没有机会,但在平定朱寘鐇叛乱时,他作为朱厚照指派的先锋官,在宁夏见到了一个人,让他看到了机会。

这个人就是后来名震天下,官至内阁首辅,被誉为文德武功堪比唐代姚崇的杨一清。

在杨一清的帮助下,借助安化王朱寘鐇一事,把刘瑾索贿以及其他罪名共计十七条大罪写进奏疏,由张永带回京城,直接面呈朱厚照,以此来扳倒刘瑾。

当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十分困难,且不说朱厚照能不能相信,就是相信了,能不能治刘瑾的罪也是一个问题,但最终,在张永以死相逼之下,朱厚照最终还是下令,在张永进京的当夜,将刘瑾抓捕归案。

为了防止夜长梦多,以及朱厚照改变主意,张永等人连夜开始对刘瑾的审讯,刚开始刘瑾还十分嘴硬,但架不住张永知道他的态度底细,最终还是通过各种方法,让刘瑾认罪伏法。

次日,在张永的带领下,锦衣卫前往刘瑾家中搜捕证据,据传搜出无数金银财宝,还搜出藏在扇子里的短剑,而宫里的朱厚照听说了,都跑来瞧新鲜,等到他真正看到刘瑾家中不计其数的家产,以及那把藏着暗器的扇子后,才终于相信,刘瑾确实有造反的心思。

盛怒之下的明武宗朱厚照,亲自下诏,将刘瑾凌迟处死,并要在三天内,割满三千三百五十七刀方可。

不过,根据史料记载,刘公公没能扛到第三天,仅仅在第二天,他就因忍不住疼痛而死,在他死后,刑场周围的百姓们争前恐后地要买他被割下来的肉,甚至出现了哄抢的现象,为了就是拿回去祭奠那些被刘瑾害死的正直官员,以慰在天之灵。

当然,刘瑾再怎么惨,也是罪有应得,相比他残害官员,欺压百姓,他的这个下场,只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那就是大快人心。

而他之所以会被这么快扳倒,并让朱厚照亲自下诏将其凌迟,是因为张永等人,抓住了朱厚照的心理,击中了刘瑾的要害。

其一,朱厚照爱玩,但并不傻

史书中的朱厚照,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昏君",就连清朝时,教育不爱学习的皇子,都以朱厚照作为反面教材,一句"你想学朱厚照吗?",就能让皇子安心学习。

但实际上,朱厚照虽然贪玩,但是极为聪明,他纵容刘瑾,但不代表就不懂得制衡。

在刘瑾威胁到他的皇位时,朱厚照自然不会同意,皇位都没了,他还怎么玩,而张永正是抓住他这个心理,才让朱厚照下定决心,处决刘瑾的。

其二,刘瑾自作孽不可活

前文讲过,刘瑾曾收了安化王朱寘鐇不少黑钱,因此,在朱寘鐇叛乱时,刘瑾出于害怕,居然将叛乱的消息瞒报,试图不让朱厚照知道。

而张永和杨一清,就是借助这件事发挥,把刘瑾"牵涉"进叛乱一事,而无论在哪个朝代,但凡和叛乱扯上关系,那就是一件大事,没有皇帝不在意这个的。

因此,这样才能引起朱厚照的重视,才能帮助他下决心。

其三,家中藏着暗器,才是最致命的

刘瑾是什么人?天天在朱厚照身边的人,也就是天子近臣,而他家中藏着暗器,想暗杀谁?这还用质疑吗?

就是用脚指头想一想,都知道刘瑾所藏的暗器,是用来干什么的?如此明显的证据,由不得朱厚照不相信。

至于那把藏着暗器的扇子,是不是张永提前放好的,那就不得而知了,总之,达到预期的效果了。

因此,在张永、杨一清以及众多官员的共同努力下,刘瑾才得以被绳之以法,并最终被朱厚照下令凌迟处死,虽然在过程中,每个参与的人都有各自的目的,但目标一致,就是除掉刘瑾,并且,他们也做到了。

小结:

历史上有名的太监不少,尤其是在盛产大太监的明朝,更是出了不少权宦,但刘瑾在其中,却是造成危害最大的太监之一,在他得势期间,官员们可谓是生不如死,备受欺凌却敢怒不敢言,而张永以及杨一清等人的计除刘瑾,真正算是为民除害,刘瑾被残忍的凌迟处死,称得上是咎由自取,怪不得别人。

由网友 西堤说文史 提供的答案:

明武宗朝的大太监刘瑾被判凌迟,示众三天,要多惨有多惨。

凌迟是古代的酷刑,就是所谓的"千刀万剐",明朝的大宦官刘瑾就被判了凌迟,不但如此,明武宗还判刘瑾示众三天。刘瑾因为谋反,被明武宗恨之入骨,明武宗要让刘瑾痛苦三天。

凌迟这种刑罚,别名"鱼鳞割",就是明武宗要让手下,将刘瑾像鱼鳞一样一片一片地割,你想想该有多惨吧。

刘瑾被执行凌迟的时候,刽子手先一掌拍在他的左胸心脏处。刽子手为什么要这么一拍呢?这么一拍,目的是让刘瑾的心脏受到外力,变成收缩状态,刘瑾的心脏收缩以后,输血功能就会变弱,刽子手这么做,就是防止刘瑾在凌迟过程中,流血过多而亡。

按照当时明朝凌迟之刑的规定,刘瑾被判了3357刀,由于明武宗要对刘瑾的行刑过程示众三天,所以这三千多刀,要分三天割完,而且刽子手要细心一点,防止刘瑾过早死去,所以这三千多刀里,第一天就给刘瑾割了357下,只有十分之一多一点,如果第一天就割他一千刀,刘瑾受不了死了,或者刘瑾流血过多死了,明武宗那示众三天的惩罚,对刘瑾就没太大意义了,所以刽子手得小心行事。

关于凌迟具体怎么执行,学者专家研究过,我也看过一点,这里不能说,太惨了,太骇人听闻了。至于先从哪里开始,说说也无妨,当然先从头面开始,这其实是古代刑罚的传统,宋朝人犯罪了,都是在脸上刺字,是一个意思,就是先给你定个基调,证明此人是罪大恶极的罪犯。

当然,凌迟行刑的刽子手,都是万里挑一,如果是新手,下刀不准,岂不达不到惩罚罪大恶极的罪犯的目的?所以,很多刽子手都是师徒口口相传,一方面要把秘诀说得详细一点,另一方面,怕有人抢饭碗,跟金庸武侠小说里各门派的武功不外传一个意思。

古人曾经记载说:

相传有八刀之说,先头面,次手足,次胸腹,次枭首,皆刽子手师徒口授,他人不知也。

无论如何,刘瑾第一天挨了三百多刀。可是,这个刘瑾,还挺能忍的,三百多刀下去,他不但没有疼死,也没有流血过多而死,更没有被吓死,当时刽子手把他拖回监牢,这家伙心情不错,晚上还吃了一碗小米粥。这在古代可是亘古仅有。

其实刽子手们怕刘瑾撑不住,执行的时候,每十下就大声吆喝一会,目的是让刘瑾意识清醒,不能昏死过去,怕他昏死过去,醒不过来了。

刘瑾是自作恶不可活,他当初风光的时候,跋扈专权的时候,也发明过各种折磨人的酷刑,比如立枷,就是用一个特别重的特别大的枷锁,把人的脖子枷住,这枷锁又大又重,往往能把人枷死,那些反对他的文官,被枷死好几个。

刘瑾就这么挨了一夜,到了第二天,刘瑾终于撑不住了,只被割了十多下就死了。想想也不意外,一方面是疼,刘瑾全身上下都是伤口,能不疼吗?另一方面是流血过多。再一个,刘瑾就算意志力再强,想到第二天还要遭受千刀万剐,心里那个恐惧也已经到了顶点,完全扛不下去,所以第二天他被拖到大街上,一会就死了。

还有更惨的,你以为死了就完事了?明武宗可没有这么仁慈,那些刘瑾的敌人,比如大宦官张永,也没这么仁慈,就算刘瑾死了,凌迟还得继续,后来的两天,刘瑾那三千刀一刀也没少挨。

由于刘瑾作恶多端,当时围观的明朝老百姓都花钱买刘瑾的肉,买来干嘛?吃它。

明武宗为什么要将刘瑾凌迟处死?刘瑾谋反

有人曾经说,明武宗宠幸刘瑾、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八虎,是为了对付文官集团,从当时明朝的朝局看,这么说有点道理,因为刘瑾专权跋扈过程中,对文官们用激烈手段多次弹压。

刘瑾本来姓谈,明武宗的爷爷明宪宗时就已经进宫当太监,他一开始依附了一位叫刘琅的大太监,跟着刘琅混,这个刘琅呢,当时是南京的主事太监,算是南京城最大的太监,可我们知道,南京只是明朝的都城之一,明朝真正的都城是北京,于是他就去了北京。

到了北京,刘瑾没了靠山,犯法以后,要被处死,明武宗的爹明孝宗赦免了他,让他去东宫服侍太子,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明武宗。

所以,明武宗当皇帝以后,特别宠信刘瑾。但当时刘瑾虽受明武宗的宠信,可他还不是紫禁城最有权势的太监。

我们都知道,明朝皇宫二十四监局里,最有权势的大太监们,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和司礼监秉笔太监,此时刘瑾虽受明武宗宠信,却只是钟鼓司的头头,即便他掌握着神机营,也没用,只有司礼监那帮人,才真正能左右明朝的朝局。

为了进入司礼监,成为明朝皇宫里最有权势的太监,刘瑾就联合其他的宦官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等,组成八虎,整天给少年明武宗进献鹰犬、歌舞、摔跤等游戏,引导明武宗微服出行、出宫游玩,由于明武宗被内阁里的谢迁、刘健、李东阳等内阁大臣管的太严,正郁闷得很,刘瑾等八虎们正是投其所好,逢君之恶,让明武宗有机会尽情地玩乐,所以明武宗越来越信任刘瑾。

刘瑾等人诱导明武宗出宫游乐,后来还协助明武宗建立豹房,这类事情自然惹恼了内阁辅臣们和文武百官,于是他们不断劝谏明武宗在朝政上多用心,同时上疏指责刘瑾等人,甚至有人历数刘瑾很多罪状。明武宗毕竟还小,一看这个阵势,被吓住了,动了心,要拿下刘瑾,可是明武宗又不想杀刘瑾。

于是,他派司礼监的大太监王岳、李荣、陈宽等人去跟内阁谈判,王岳是个正直的太监,早就对刘瑾不满了,而刘瑾要颠覆他,他也是心知肚明,所以王岳等人跟内阁商量,拿下刘瑾没问题,然而皇帝不想让刘瑾死,准备把刘瑾贬到南京去,内阁的刘健不同意,一定要杀了刘瑾,王岳等人只好去回禀明武宗,明武宗又不同意杀刘瑾,就这样,王岳这三个司礼监的大太监连续跑了三趟,事儿都没定下来。

刘瑾等八虎一听内阁的文臣要杀他们,吓得赶紧去明武宗那里求情,他们跪在明武宗跟前,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自己多忠心,心里多害怕,将来多惨等等,末了,刘瑾突然对明武宗说,都是王岳在从中作梗,是他们唆使内阁杀八虎等人,是他们跟内阁串通起来了。

明武宗一听,怒不可遏,他本来就对内阁那几个老臣和文官们不满,现在连司礼监这帮太监也跟他们串通一气,那还得了,立刻派人抓来王岳等人定罪,并把他们发配到南京,提拔刘瑾为司礼监大太监。刘瑾一登上司礼监大太监的宝座,就派人追杀王岳等。

内阁的那三个老头和文官们一听,就不干了,都要求辞职,最后明武宗只留下了李东阳,剩下的致仕的致仕、贬官的贬官、定罪的定罪,这时候,连王阳明王守仁这个一代大儒都因参与进来,被贬官发配,刘瑾还派人去追杀王阳明,王阳明跑得快,逃得一条命。

从此以后,刘瑾成了明朝第一大宦官,无恶不作,专权跋扈,比如帮助明武宗建立豹房等等,他的手下布满整个朝廷和京城,内阁里的辅臣比如焦芳都是他的人,他故意在明武宗玩得最高兴的时候去奏事,明武宗往往很不耐烦地说,我要你干嘛的?以后有什么事儿你自己定,不要来打扰我。

从此,刘瑾更加肆无忌惮地对付满朝文武,这一段时间,被刘瑾攻击过的官员有几百位,曾经有一次,刘瑾一次性免了137个官员的职务,全都换成了他的人,被他弄死的就有好几个,当时的内阁首辅李东阳,也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救一个是一个,救不了的只能任刘瑾对他们各种摧残,很多人对李东阳不满,李东阳也很无奈。刘瑾最嚣张的时候,甚至派了很多亲信太监去明朝各个重镇和边关,想夺取兵权。

刘瑾打击朝廷里的官员的同时,也对八虎里的其他人进行打击,比如张永,张永就特别恨刘瑾,刘瑾要杀张永,张永赶紧去明武宗那里哭诉,明武宗找来刘瑾对质,二人在明武宗面前大打出手,明武宗摆上好酒,亲自劝和,二人才解了这个梁子。但是张永把这件事记在了心头。

数年之后,张永在明武宗面前说刘瑾谋反,明武宗一查之下发现刘瑾这个老家奴果然谋反,于是给刘瑾定了一个凌迟处死的刑罚。

杨一清为张永出谋划策,扳倒刘瑾。

刘瑾权势那么大,又受到明武宗的宠信,几百个官员都扳不倒他,两个内阁首辅还被迫辞官,张永一个太监,又有什么计谋?

这时候,有个藩王安化王朱寘鐇,因为受到刘瑾派到当地的镇守太监逼迫,造反了,于是明武宗就派张永作为监军太监去平叛,主帅是杨一清。

杨一清这个人,腹有智谋,文武全才,不下于后来的王阳明,他原来因为不肯依附刘瑾,被刘瑾迫害,辞官回家,朝廷重新启用,刘瑾再次迫害,要杀了他,李东阳出面把他保了下来,杨一清再次致仕回家。杨一清自然对刘瑾恨之入骨。

这时候安化王朱寘鐇,朝廷要平乱,想起了杨一清,加封他为都察院右都御史,带军平叛。同时派张永为监军太监。

杨一清带着大军去平叛,还没到呢,就听说叛军被平定了,安化王也被俘,出于自己意料之外,就像后来宁王朱宸濠叛乱,明武宗御驾亲征去平叛,走到半路上,王阳明就把宁王的叛乱平定了。

这时候杨一清就去找张永,对张永说,这是件很大的功劳,可是,外面的叛乱好平,朝廷内部的祸乱不好平啊。张永就问杨一清,你这话怎么讲,杨一清凑近张永,在手心里写了个刘瑾的瑾字。

张永为难地说,可是刘瑾一天到晚在皇上身边,那么受到宠信,依附他的人盘根错节,抱成一团,他的耳目太多了。张永的意思是,他动不了刘瑾,平不了朝廷内的祸乱。

杨一清一看张永不肯,便激动起来,他对张永说,刘瑾受到皇帝宠信,你不也一样,况且你这次又立下了平掉藩王叛乱的大功劳,皇上会更加信任你,再说了,皇上如果不信任你,怎么会让你带兵来平叛呢?杀了刘瑾,皇上会更加重用你,你还犹豫什么?

张永说,万一不成功呢?皇上如果不听我的,我岂不是危险了?

杨一清说,皇上那么宠信你,你说了他一定会听的。我早就知道,你深恨刘瑾,只是身边没有一个可靠的人为你出谋划策。我今天就给你出谋划策,只要你不怕死,我就帮你杀了刘瑾。于是杨一清对张永说,你先如何如何,后如何如何。

张永听完杨一清的谋划,信心大增,张永说,为了皇上的江山社稷,我这条老命死不足惜。

杨一清为张永出了什么计策,张永不怕一死也要去试试呢?

杨一清说:"万一皇上不相信你的话,您就爬到地下叩头哭述,在皇上面前请求自杀,挖开心肝以显示所说并非假话,皇上一定会因为您而感动的。如果您得到皇上批准,就立即行动,不要有片刻迟缓。"

张永果然按照杨一清的筹划去做了,可刘瑾对张永还是很为提防,他知道张永平叛有功,明武宗一定会更加宠信张永,所以他要求张永推迟班师回朝,自己好在明武宗面前诋毁张永,同时跟手下谋划除掉张永。

谁知道张永这次铁了心要弄死刘瑾,不但没推迟班师回朝的时间,还提前了,明武宗很高兴,亲自到皇宫门口迎接张永,并在当天晚上大摆庆功宴,张永和刘瑾等大太监都在那里坐着喝酒,明武宗都快喝醉了。刘瑾看不下去张永这么风光,借故先回去了。

张永就趁机告诉明武宗,刘瑾要谋反,明武宗半醉半醒之间回答说,他为什么要谋反,张永说,刘瑾要取得天下,明武宗说,他要取天下任他取,张永说,他取得天下,皇上您又去哪里?明武宗突然之间酒醒了。此时张永便趁机拿出安化王造反的檄文,檄文里曾经指责刘瑾造反,张永同时呈上写着刘瑾十七件违法罪状的奏章。

于是明武宗派人抓住刘瑾,关押起来,并查封了刘瑾的府邸。第二天,明武宗把张永历数刘瑾违法造反罪状的奏章给内阁的人看,让内阁给刘瑾议罪。

接着,明武宗亲自带着人去抄了刘瑾的家,在刘瑾家里查抄到很多违禁的物品,其中玉玺一枚,宫牌五百块,以及衣甲、弓弩、衮衣、玉带等无数。这其中,还包括两把刘瑾常用的折扇,这两把折扇一打开,里面都藏着一把匕首。明武宗才相信刘瑾果然想造反,要谋害自己。

明武宗在此之前不想杀刘瑾,只是想把他贬到南京去,亲自带人查抄刘瑾府邸,找到刘瑾谋反的实物证据以后,明武宗怒不可遏,他命令将刘瑾押到闹市凌迟处死,示众三天,并将刘瑾的罪状和处决图榜示天下。刘瑾的族人、党羽全被诛杀。

由网友 太宗悦史 提供的答案:

刘瑾是一位特别有勇气的太监,别人到宫中去当太监都是请专业的人员做手术,而刘瑾是自己拿刀给自己做手术,幸运的是他活了下来。单是自己给自己做手术,这不足以表现出刘瑾的勇气,真正能够表现出刘瑾勇气的地方在于他当时并没有门路进宫,有很大的可能割了也进不了宫(太监是门热闹活,不是你说当就能当得上的)。多亏当时有位姓刘的太监看上刘瑾,将他带进宫当公公。刘瑾为了表示恩情,将自己的姓改为"刘",原本刘瑾是姓"谈"。

聪明但是邪恶的刘瑾

从刘瑾进宫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刘瑾不会是一般的太监。别的人当太监都是给别人当奴才,可是刘瑾呢?他在给别人当奴才的同时还发奋读书,成为了太监中的知识分子。太监中的知识分子可是凤毛麟角,刘瑾很幸运,被帝国的当权者选为太子朱厚照的待从,很明显这是个很有前途的工作。

刘瑾慢慢的发现自己伺候的这个朱厚照是一个非常喜欢玩的人,只要顺着他的心意,那么未来必定大富大贵。

忠臣都希望皇帝能够勤勤恳恳的工作,开创盛世;而奸臣则希望皇帝能够不理朝政,方便自己把持朝政,贪污受贿。

而刘瑾属于奸臣。

朱厚照继位后,刘瑾别的事情不做,就只做一件事情,那就是介绍各种玩法给朱厚照玩,比如耍老鹰、观虎斗、看豹扑食、美女跳舞等等,总之只要是刘公公知道的,都介绍给了朱厚照,而朱厚照照单全收。

朱厚照天天玩,朝隔三差五才上一回,奏折更不用说了,基本上都扔给了身为司礼监太监的刘瑾批。朱厚照成了挂名的皇帝,刘瑾成了真正的皇帝,刘瑾是奸臣自然要贪污受贿,打击异己。

刘瑾在贪污这方面相当的有心得,不管你是谁,是否有钱,只要你当官,不管你是入京汇报工作,还是到地方上巡查,只要动了,都必须给钱或者送礼,如果说不给钱,也不送礼,那就送命,不是说说而已!有一位言官家里穷,到地方上办完事回到京城汇报工作,没有给刘瑾钱,也没有给刘瑾送礼,当即被刘瑾逼死。

任凭刘瑾怎么样胡作非为,朝中都没有人敢说刘瑾一句,因为敢说的人基本上都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告了。刘瑾杀人的手段相当残忍,他从来不会直接把你了结,而是慢慢的折磨你,比如把你扔到锦衣卫那里,或者让你带着一百多斤的枷锁到处游街,无论哪一种都必死无疑。

皇帝不理朝政,刘瑾专权,为什么刘瑾到头来被判处凌迟之刑?

不作就不会死,导火索

刘瑾虽然是个彻头彻尾的恶人,但是不知道怎么的,突然有一天他开悟了,觉得自己做的坏事太多,得做一点好事,正是这一点好事间接要了他的性命。

朝会上,刘瑾向朱厚照进言整顿军屯。军屯制度是朱元璋开创的,所谓军屯就是给士兵田种,在打仗的时候士兵打仗,等到不打仗的时候就种田,自给自足,减少国家的财政输出。

此时距离朱元璋已经过去了一百多年,这时候的田地大部分到了军队干部的手里。当国家整顿军屯的命令下去后,各地的政府部门都不敢执行。没有谁会蠢到领着几个只会抓人、打屁股的衙役去对抗军中的干部,怕是死都不知道怎么死的。

国家已经明令整改,不管有没有真的执行,该收的粮食是一定要收上来的。军中的干部不肯交出手中的田地,这些粮食自然也就不存在,但是为了完成国家的指标,军中的干部只能从小兵那里扣。

小兵虽然不识字,但是性格方面却特别的强劲,你压他,他就反。恰好有一个藩王想造反,这个藩王就是安化王朱寘鐇。这位大哥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宁夏这个鬼地方,要什么没有什么,甚至连水有的时候都缺。

他曾试图换一个地方住,但是没有人肯跟他换。

朱寘鐇早就琢磨着造反,但是由于没有军队不敢造反。机缘巧合之下,刘瑾刘公公给他送来了军队,这些军队就是被压迫的小兵。整顿军屯的命令是刘瑾下的,而且刘瑾在全国范围内声名狼藉,既然当初先祖朱棣能够以"清君侧"的旗号造反,为什么我不能。朱寘鐇以"诛杀刘瑾,为民除害"为由,举兵造反。

这件事是刘瑾挑起来的,最怕的人当然也是刘瑾。刘瑾当机立断封锁消息,找来朝廷重臣商议,最终决定派赋闲在家的杨一清前去平叛,虽然是自己同伴,但是却与自己不合的太监张永担任监军。

刘瑾这辈子最大的错误由此诞生。

其实他完全不必派遣杨一清与张永前去平叛,因为在张永与杨一清还在路上的时候叛乱就已经被平定了。

杨一清、张永联手

杨一清是属于杨廷和、李东阳这一类的正直之臣,当初正是因为得罪刘瑾才导致赋闲在家。张永虽然身为"八虎"之一,是刘瑾的同伴,但是却是个有良心的人,对于刘瑾的胡作非为非常不满,而且还表现出来,因此刘瑾也对这个同伴不满,多次想要整他,但由于他也是朱厚照最亲近的八个太监之一,一直动不了他。

刘瑾亲自将这两个人撮合在一起,真的是天要灭刘瑾。

叛乱虽然平定了,但是后事还是要处理的,杨一清与张永来到了宁夏。一开始杨一清以为张永是和刘瑾一样的人,不想与张永亲近,直到杨一清在街上散步发现张永发布的那一条命令,才对张永刮目相看。张永在进城之前给了手下一百两银子叫他们拿去分了,代价是不能够拿百姓一分钱,敢拿的直接治罪。

张永给杨一清的第一印象虽然是好的,但是杨一清是传统的读书人,向来对宦官有偏见,并没有特别的看好张永。加上张永本人比较激进,没读过什么书,开口就骂刘瑾,这让杨一清对张永的态度一直摇摆不定,他到底是真的恨刘瑾,还是假的恨刘瑾?

杨一清一直不表明自己的态度,直到最后一个晚上,过了这个晚上,张永就要带着犯人回京了。在这个晚上,杨一清决定赌一把,表明自己与刘瑾势不两立,同时表明其中的利害关系,希望张永在回京汇报安化王之乱时,奏刘瑾一本,弄死刘瑾。

张永明白刘瑾一死那么他就可以替代刘瑾的地位,地位得到的同时名声也能够得到,因为他除掉了刘瑾这个奸臣。这笔买卖虽然风险大,但是利润同样也很大,张永答应了杨一清,带着杨一清列举刘瑾罪状的文书,揣着激动的心情回到了京城。

刘瑾惨死

正德五年八月十五日,朱厚照亲自组建饭局好好的款待张永这位"有功之臣"。饭局上,张永注意到一个问题,那就是刘瑾不怎么喝酒,也不怎么吃饭,只是盯着他看。张永为了麻痹刘瑾,只能装醉。刘瑾不是个善茬,也算得上是半个知识分子,凭借多年的经验,他感到张永来者不善,就算醉,也要一直盯着他,以免他说出什么"大逆不道"的话。

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原本可以一直在饭局上盯着的刘瑾离开了饭局,不是他想离开,而是他的哥哥在8月16日要办丧事,他必须要离开了。刘瑾一离开,张永当即拿出杨一清写的那份文书递给朱厚照,朱厚照认真看了一会儿,便将文书放到了桌子上,很明显朱厚照并不在意。

张永之前虽然与刘瑾不和,但并没有闹到你死我活的地步,现如今张永奏上这么一本,宫中满是刘瑾的耳目,明天刘瑾一收到消息,必定与张永你死我活。张永奋力一搏,怒斥刘瑾想夺取大明天下,本来以为这一句话足以要刘瑾的命了,没有想到朱厚照竟然来上这么一句,大明天下他想要拿去他就拿去吧。

张永浑身颤抖,浑身冒汗,他根本没有想到这一句话还杀不死刘瑾。这时的张永已经没有退路了,突然间灵光一闪,张永想到了这么一句话,天下是他刘瑾的,那么陛下去哪呢?正是这句话要了刘瑾的老命。的的确确啊,要是这江山是刘瑾的,我去哪呢?

朱厚照当即命令张永前去抓捕刘瑾,抄刘瑾的家。抄家的时候,朝廷发现了一系列的问题,那就是刘瑾的家中有一大堆的武器,刘瑾经常用的那把扇子,实际上是一件暗器,人赃俱获。

墙倒众人推,那些早就看不惯刘瑾的百官在这时几乎全部上书罗列刘瑾的罪状。

这时的刘瑾已经无力回天。

人证有了,物证也有了,刘瑾谋反的罪名坐实了。在封建王朝,谋反是诛九族的罪过,刘瑾运气好,没有被判处诛九族,而是被判处凌迟之刑。所谓凌迟之刑就是将身上的肉一片一片的割下来,刘瑾一共要在身上割三千三百五十七刀。

凌迟之刑从胸口开始割,刘瑾在第一天被割了三百五十七刀,每割一刀刽子手就大声喊叫一下子,以防刘瑾晕过去。行刑的过程中,刘瑾狗急跳墙,曝出了不少朱厚照的猛料,当时由于现场有一大堆百姓在场,不好强行堵住刘瑾的嘴,只能任由他爆料。

行刑的第二天,为了防止像昨天那种情况发生,负责此次行刑的官员,在刘瑾的喉咙里塞了一个核桃,以免他再次发出声音。这一天,刘瑾只是被割了百八十刀就一命呼呼了。刘瑾虽然死了,但是流程还是要走下去的,第三天的刘瑾只剩下了一副骨架,而他的首级则被吊起来示众。

总结

刘瑾将整个大明王朝变得乌烟瘴气,贪污之风遍布全国,同时还直接或者间接杀死一大堆的忠臣,最后被判处凌迟之刑一点都不为过。那些死在刘瑾手中的官员如果在天有灵,看到刘瑾被处以凌迟之刑,估计笑的都喘不过气。

由网友 书偶记 提供的答案:

真的很惨。

按明朝律法,刘瑾三天内要被割完3357刀,每块肉只有指甲片大小,行刑时成千上万人带上银子,只为买他一块肉,有的当场撕咬生吞,有的带回家烤熟祭奠亲人。

刘瑾是谁?

明朝正德年间,坊间有句话,谓之"当今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站皇帝",这个坐皇帝是明武宗朱厚照,站皇帝便是太监刘瑾。

刘瑾大约在景泰元年(1450年)出生,是陕西兴平人。他本来姓谈,因六岁时被一个姓刘的太监收养,就改了刘姓。

被太监养育的刘瑾,很小就进了宫听差,自六岁开始,他所接触的都是太监,所以听到的都是宫里的密闻,以及一些宫中的传奇人物故事,其中英宗时的太监王振成了他的偶像。

据说在弘治年间,刘瑾常曾获罪当死,后来因贵人相救才捡回一条命。

再后来,刘瑾得太监李广推荐,进入东宫服侍。李广肯定想不到,他这一推,推出未来权倾天下、臭名昭著的大太监。

在服侍太子期间,刘瑾等太监是处心积虑取悦于他,任何时候都依从他,什么飞鹰走马、斗鸡走狗样样齐全。他们心里明亮着呢,这位是明孝宗张皇后生的嫡长子,以后是要稳坐皇位的,现在讨好他,以后就能横着走。

弘治十八年(1505年),36岁的明孝宗驾崩,15岁的朱厚照顺理成章继承皇位,曾经掏空心思迎合取悦他的太监们成了他最宠信的人。这些太监以刘瑾、张永、谷大用等八人最为著名,被人称为"八虎",其中刘瑾最为奸滑狠毒,所以成了"虎中之王"。

朱厚照自幼贪玩,当了皇帝后本性难改,经常为了玩乐罢朝。正德二年,在刘瑾等人怂恿下,朱厚照建了一座宅院,命为"豹房",里面不仅训养老虎豹子这样的大型动物,还召集来乐师舞女、妓人寡妇嬉戏玩耍,乐不思蜀。

朱厚照忙着寻欢作乐,自然顾不上朝中的事了,而刘瑾更是趁着朱厚照玩得正在兴头上时送来大臣们的奏章,朱厚照自然不耐烦挥挥手:"这点小事还来烦我,要你们干啥吃的?"

每每听到这样的回复,刘瑾都会很懊丧的走开,但心里却在暗爽。自此,他越发有恃无恐,甚至将奏章带回家由自己侄女夫婿孙聪代为批阅。在他的独断专行下,势力很快遍布全国,别说东厂、西厂都在他的监视之中,就连军队和各省都有他的人镇守,连南京织染局这种机构,也是由太监来监督。

凭如簧巧舌扭转乾坤

英宗时太监王振主权的恶果历历在目,刘瑾一开始露出风头时,内阁大学士刘健、户部尚书韩文等人就感到恐慌了,所以他们果断上书陈述"八虎"危害,并要求立即作出处置。而一向不满刘瑾的东厂太监王岳等人也附议。

在众人的强烈要求下,朱厚照也动摇了,表示次日早上就将"八虎"下狱。谁知风声走漏,刘瑾等人当夜跑到大内纷纷跪在朱厚照面前一把鼻涕一把泪求饶。看着这群效力自己多年的奴才,朱厚照突然动了恻隐之心,面露难色。善于揣摩人心的刘瑾抓住了机会,赶紧说到:

"皇上不过玩几只鹰犬,又有什么错呢?但凡司礼监有一个皇上能信赖的人,这些阁臣还敢这么放肆逼迫皇上吗?"("敢哗无忌者,司礼监无人也")

不得不说刘瑾真的能言巧辩,此话一出直接踢中了朱厚照的软肋。在朱厚照看来,正是内阁对自己牵制太大,导致自己无法随心所欲。想到这里大怒起来,当夜就任刘瑾为司礼太监,谷大用管西厂,其他几个太监掌管其他要害部门。同时下令逮捕东厂太监王岳等人,其中王岳在被押解至南京途中还被杀害了,至于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都被迫免职。

经过这场虚惊,刘瑾越大肆无忌惮。执掌大权的他,第一件就是在内阁安插自己的党羽。其中刘宇、曹元、张彩及焦芳被人称为"四大金刚"。

第二件,就是铲除异己。

刘瑾铲除异己大多用三种手段,而且都很卑鄙。

第一种是罚米。明朝官员俸禄低,刘瑾便动不动找借口罚这些反对他的人的俸禄,譬如户部尚书韩文因为弹劾他,事后被革职还乡还不罢休,不久又将他抓进京中监狱,罚他2000石米,相当于人家十年的俸禄。对于许多人而言,这真是致命打击。

第二种是去衣廷杖。廷杖是明朝常见的惩罚手段,但始初是允许受罚人垫棉衣或者棉毡的,这样就不会造成伤残。刘瑾却命人去衣廷杖,搞得一顿罚下来,很多人不是死就是残。王守仁同志就曾受过这么一次侮辱,刘瑾假传圣旨杖,王守仁挨50杖后皮开肉绽,昏死过去几次。

再有一种就是带枷发配。对于反对自己的人,刘瑾动不动就廷杖后发配边疆,途中还给人戴上150斤的枷锁,这样的折磨,几乎没人能撑几步。

经过一番报复后,朝中大臣要么倒向刘瑾,要么畏惧而不敢出言。朝廷一片昏暗。

一手遮天后,刘瑾开启了疯狂敛财模式。

刘瑾的贪污方式五花八门,譬如在地方官员入觐或者京中官员外面出差归来,都得跟他真金白银表示表示,而且钱财还不少。像地方官员入京,就要先见刘瑾,一次就送去20000两白银。这些官员哪里有那么多钱呢?只好找京城里的富豪们借高利贷,等回到地方再用各种名义盘剥老百姓,当时人们称这笔钱为"京债"。

同样,从地方出差归来的京城官员也如此,据说有一位京城官员就因没有借到钱给刘瑾,不敢回京,路上绝望得自尽了。

如此疯狂贪污的背后,刘瑾攒下多少财产?据明人陈宏谟《继世纪闻》所载,刘瑾被抄家时抄出1205.18万两黄金,2.59亿两白银。

这是个什么概念?2010年,《亚洲华尔街日报》将其列入1000年来全球最富有的50人名单之中。

此外,为了笼络诸王巩固政权,对于王庄兼并土地,刘瑾是毫无理由的庇护。搞得百姓怨声载道。为了开一块地供香火,他竟然拆毁了1900间官民房屋以及2500座民坟。如此猖狂蛮横,令人发指。

刘瑾不知道,命运早在他的为非作恶中标下了筹码,他的每一次作恶,都在为他自己掘坟。

在无数次作恶中,他得罪了几个人。

第一个是杨一清

在正德元年那一场内阁与宦官的斗争,刘瑾一当大获全胜,群小当道,加上刘瑾一直"恶一清不附己",杨一清只好请辞。

后来杨一清致力于修边大业时,刘瑾不仅阻挠修筑边墙,还污蔑他"冒破边费",将其逮捕入京,所幸李东阳等人出面求情,杨一清才逃过一劫,不过仍被罚米输边。

杨一清为人刚正不阿,本来对刘瑾一党搅弄政权憎恨不已,加上这种私仇,早就恨不能将其置于死地。

第二个是张永

没错,就是"八虎"中的其中一虎张永。这张永怎么就和刘瑾反目了呢?原来这张永因为会点武功,所以在"八虎"得势后,被任以提督团营,兼领神机营的事务,手中握有军权。

虽然一样为非作恶,没皮没脸,但张永和刘瑾的性情和处事方式有很大的区别。刘瑾受宠后就把其他"七虎"当成了穷亲戚,不仅不尊重他们,对于他们的一些要求也懒得搭理,甚至出言讥讽。

而张永呢,自觉手中有些权力,没必要看刘瑾脸色吃饭,当然就对他不恭敬了。两人就这么闹了矛盾。

刘瑾看张永不顺眼,就跟朱厚照进谗言把他遣到南京去,并且还没等朱厚照发话,自作主张禁止张永进宫。

张永强行入宫找到朱厚照为自己申辩,朱厚照左右为难,就召刘瑾来想从中调解,谁知两人在他面前大打出手。虽然后来两人看朱厚照面子勉强吃了一顿饭,但这仇可是结下了。

刘瑾死也想不到,原本走两条路的杨一清和张永会碰到一起,并且一起将他送到了黄泉路。

公元1510年,安化王朱寘鐇以讨刘瑾为名,兴兵谋反。明武宗派杨一清起兵讨伐,派张永监军。杨一清早耳闻刘瑾和张永的矛盾,便决心拉拢张永。

叛乱平定后,班师回朝的路上,杨一清找到张永密谈:

"这次平定叛乱幸亏张大人大力,只是铲除一个藩王容易,解决一个内患就没这么简单了。"

"哦?杨大人所谓的内患指的是什么?"

杨一清凑近张永,在他手心写下一个"瑾"字。

张永一看心中暗喜,假意为难道:

"此人耳目众多,想要铲除他很难哦"

杨一清听出了张永的杀心,趁势鼓励,并出谋划策。经过杨一清的怂恿和鼓舞,张永决定铤而走险。

回京后,朱厚照设宴接风,刘瑾也在其中。把酒至夜幕降临,眼看朱厚照也醉眼迷离,刘瑾认为不会再有事发生,便先行离开酒席回到东华门外的私宅睡觉了。

刘瑾一走,张永马上屏退侍者,从袖中抽出弹劾刘瑾的奏折,奏折列出刘瑾十七大罪状,其中还有谋反的罪名。这些罪名又经马永成等太监们一一证实,最后在这群人口中,刘瑾成了图谋篡位的大恶人。朱厚照大惊,当下命人逮捕刘瑾。

次日,朱厚照亲自前往刘瑾私宅抄家,果然抄出玉带、私刻玉玺、龙袍等物,更在其日常所用折扇中查出两把匕首,朱厚照毛骨悚然,大怒:"刘瑾果然要造反啊!"

刘瑾最后被下令凌迟三日,再砍头示众。他的同党和族人一律被问罪。

刘瑾被押往刑场时,一路人山人海,许多人携金带银,只为了到时候买下刘瑾一片肉生吞以解心头之恨。尤其那些遭到刘瑾陷害而死的家属,更是将那块肉带回家烤熟祭奠冤魂。

按规定,凌迟刀数为3357刀,每刀指甲片大小,第一天割357刀,从胸膛左右割。第一天割完后,刘瑾回到监狱还吃了两大碗粥,第二天再割几十刀,刘瑾便晕死了过去,再也起不来了。此后就是头被砍断,观众个个击掌相庆,喝彩不绝。

凌迟本来是最不人道的酷刑,但用在刘瑾身上,竟然也显得的正义起来。而在刘瑾被处死后,朱厚照仍旧依靠宦官流荡豹房,朝政仍旧一片混乱。说到底,朱厚照非要杀刘瑾,并非有多么大的觉悟,而是单纯为了稳定自己的皇权罢了。

由网友 小小嬴政 提供的答案:

大太监刘瑾,在明朝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人物,他像很多有权有势的太监一样,曾经权倾朝野,但和其他太监不同的是,他的结局,是最惨的一个。有多惨?凌迟处死。

知道凌迟是怎样一种刑罚的人,都会感觉到惨,而刘瑾,创造出凌迟最高的记录,高达3357刀,这是正史里的记录。我们无法穿越古代,去看一下究竟,估计就算穿越了,我也不敢看,从一些野史的记录上,我可以看到一些凌迟的细节。

凌迟在明朝规定是3600刀,都是有要求的,前一千二百刀,被称为"鱼鳞剐",什么叫鱼鳞剐,就是用渔网把犯人的身子包起来,露出皮肤,然后刽子手用刀子,在人的皮肤上剐出铜钱大小的肉,这一千二百刀,把犯人周身的剐一遍,直到体无完肤。但却不伤及主要器官和大的血管。只是伤及皮肤。

中间一千二百刀,被称为"剔肉剐"就是开始剐犯人裸露在外面的肌肉,善于行刑的刽子手,会沿着犯人肌肉动刀,小心避开血管,剔肉剐的割的要更深一些。而且剐下来的肉会更大。在清朝一些人在写凌迟的时候,写到这个"剔肉剐",有这样一句话,叫做血尽而黄水出。

后一千二百刀,被称为"追魂剐",一般情况下,没有人能扛到这样的地步,因此,这一千二百刀,往往都剐的是尸体,所以称之为追魂,当一个人血肉尽了,剩下骨头的时候,行刑官会开始最后一道工序,拆骨,枭首,整个行刑过程才会结束。

刘瑾遭受的凌迟刀数,是3357刀,也就是说,他已经经历了"追魂剐"的过程,史料记载,刘瑾被剐了三天,有些记录则说,他第二天就已经死了,后来只是剐了他的尸体。无论哪种说法,刘瑾至少挨了一千刀,才断了气。也足够惨了。

历史上的刘瑾,在大太监群体里,不算是最坏的,也不是目不识丁的蠢人,相反,他还是有点才能的,也做了一些实事,但这些实事显得很是微不足道。

刘瑾的奋斗之路

大太监刘瑾,在弘治年间,正式出现在历史舞台,称为太子的手下,也就是后来的正德皇帝。他像很多大太监一样,在发迹之前,非常的精明,很得太子得欢心,在太子成为正德皇帝后,如愿以偿得获得很高得身份以及待遇。这时候,他还没有权倾朝野,因为朝臣的势力相当大。

在这个时期,明朝经历了弘治中兴,整个朝堂一扫自明英宗以来的明争暗斗以及腐败堕落,开始空前的团结一心,朝廷的精神风貌焕然一新,让整个国家的精神风貌也焕然一新。明朝在经历了数十年衰落,终于迎来曙光。

朱祐樘虽然很有作为,却没活太长时间,他在位十八年,死的时候,只有三十六岁而已。

朱祐樘去世,但他手下的班底还在,这时候,大明王朝的官员核心是谢迁,李东阳、刘键,这三个人各有所长,却都是有能力的人物,而在中央,也涌现出一些很有才能的人物,比如杨廷和,这个人将在正德一朝大显身手。

而在地方上,也有很多有才能的人涌现出来,像是御史杨一清,还有已经参透知行合一的王阳明,可见,虽然弘治皇帝死了,但明朝依然有相当多的人才储备,这些人,都想要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创造出一个正德之治,然后名垂青史。

但这里面,就多了个刘瑾。正德皇帝只有十五岁,刘瑾是正德皇帝身边的人,而这个刘瑾,虽然在一开始,也愿意做一些贡献,但他的能力远不如前面那些人强,更没有太多治国才能,只是通过减免赋税,加强执法一类的手段,来做一些新政。

如果只是这些,刘瑾或许还算是有些能力的,但他的贪心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如果说清朝的贪污之王是和珅的话,那么,明朝的贪污之王,非刘瑾莫属。

从朱元璋开始,明朝对贪官污吏管理非常严格,甚至严格到贪污六十两,就要被剥皮。但朱元璋之后,贪污受贿行为只是越来越多,直到难以控制,而刘瑾发迹后,更是把贪污受贿发挥到了极致。

渐渐的,皇帝和大臣之间,隔了一个刘瑾,刘瑾的权力越来越大,开始假传圣旨,拉帮结派,他的党羽被成为八虎,其中包括张永。

刘瑾假传圣旨,拉帮结派,并且开始排除异己,大量有能力的人被排挤出中央。这引起了整个大臣集团的愤怒。在刘瑾权势熏天的时候,也成了他灭亡的开始。

大太监张永,御史杨一清,内阁李东阳走到了一起,于是,情况发生了重大转折。

刘瑾沉浸在欢乐之中,他的党羽却出现了分歧,因为利益,他们走到了一起,又因为利益的不均衡,他们产生了隔阂,谷大用和张永最先和刘瑾产生隔阂。尤其是张永,作为和刘瑾一样的太监,他也希望能够得到刘瑾的权势。

因为刘瑾的下场,让这个大太监张永显得很低调,因此,他在整个明朝的太监里,算是一个比较正派的人物。刘瑾并不知道张永已经和他貌合神离。以为自己依然权倾朝野。

大臣中,已经有很多人,或者说几乎所有的大臣都开始反对刘瑾,其中,最为厉害的一个人就是杨一清,这个人的官职是御史,在古代,御史的官职不大,却十分重要,他负责监察,弹劾,而且,御史的弹劾,一般情况下,可以免于处罚,因为这是御史的职能。杨一清同样被刘瑾排挤。

这两个人,本来不会有太多交集,朝中仅存的重臣,只剩下李东阳一个人,这个人是个老狐狸,他很会做人,不像是那些很轴的文臣,他知道,刘瑾实力太强,所以他选择沉默,刘瑾对他渐渐信任起来,很多政令,都要让他润色。所以,张永想要搬到刘瑾,第一人选是李东阳。

冥冥之中,似乎有天意,在正德五年的时候,安化王叛变了。正德皇帝派出了两个人主持平叛,一个人是张永,另一个就是杨一清。这个实在有点巧合,两个都想要搬到刘瑾的人物,莫名其妙走到了一起。

叛乱很快平定了,而这两个人,也很快达成一致,杨一清出了一条计谋,张永凯旋之后,立刻参了刘瑾十七条大罪。这个时候,一直保持沉默的李东阳立刻出手,于是,众人拾柴火焰高,明武宗的怒火终于被燃烧起来。于是,刘瑾倒台了。

有人说,刘瑾权倾朝野,为什么会倒台的如此迅速,那是因为刘瑾只是名义上权倾朝野,但朝野的真正底蕴,依然是那些文臣,整个明朝,文官集团的力量都是不容忽视的,甚至可以左右国家的兴衰。

刘瑾怎么可能知道,他的对手有多么强大。等他明白过来,他已经死了。

刘瑾倒台后,李东阳隐退,杨一清,杨廷和等人进入权力核心,但让他们失望的是,正德皇帝实在太能玩了,一个刘瑾倒台,又多了江彬,钱宁等佞臣出现,虽然在杨廷和等人的努力下,国家还算是安定,只是国力日渐衰退,直到明朝灭亡,也没有出现过永乐弘治一样的繁荣昌盛。

由网友 读书悟道 提供的答案:

根据明朝的凌迟惯例,该刑法至少应在3000刀以上。1510年,明朝大太监刘瑾被判处"剐刑"三日,也就是凌迟处死,俗称"千刀万剐"。刘瑾被割了3357刀,也有一说是4700刀。第一天割完后,他还喝了两碗粥,第二天在行刑中途死去。

在他行刑时,燕京围观百姓争夺其肉,下酒生食之,以泄其愤。可见,吃人在我国历史上是有迹可寻的,怪不得鲁迅先生会写出《狂人日记》、《药》这样的经典文学作品。

那么,刘瑾究竟犯了什么罪,才会享受到中国古代刑罚中的"超豪华"待遇--凌迟处死呢?

刘瑾上位

朱元璋曾立法规定:"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但让他没想到的是,在他死后,明帝国的宦官专权现象却愈演愈烈,正统王振专权、正德刘瑾专权、天启魏忠贤专权,这些大太监不仅搅乱了朝廷的权力格局,也使得朱元璋的乌托邦走向褪色和混乱。

刘瑾,六岁净身入宫当太监,他本性谈,陕西兴平人,因进宫后投靠了一个姓刘的太监,叫刘顺,因此更名为刘瑾,就连他的父亲也改名为刘荣。

刘瑾在景泰年间进宫时,只是乾清宫里一个小厮。明孝宗时期,曾因违反了宫规,差点被处死,后来侥幸逃脱。

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偶像,太监也不例外,刘瑾的偶像就是大太监王振,他有个梦想,那就是有朝一日也像王振一样威风。

人一旦有了梦想,只要你不断寻找机会,就有实现的可能性。刘瑾后来在权宦李广的引荐下,转到了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也就是后来的明武宗。

正德初年,与皇帝关系最为密切的太监有八人,分别是马永成、谷大用、丘聚、刘瑾、张永、高凤、罗祥和魏彬,人称"八虎"或"八党"。

这八个太监整日与15岁的小皇帝混在一起,成天用鹰犬、歌舞、角觝等玩物引诱小皇帝,由此获得了皇帝的宠信。

朱厚照在"八虎"的"照顾"下,逐渐沦为傀儡皇帝,皇权被置于太监的掌控之下。这一点引起了外廷官员的极度不安与反感。因此,针对遏制宦官势力的声音也不断在明武宗耳边响起。

但明武宗对于这样的谏言根本听不进去,表面接受,暗地里依然我行我素,甚至还和太监联合起来敛财。

正德元年(1506年)冬,一场文臣与太监之间的生死对决不可避免地爆发了。外廷官员以清君侧的名义,联合起来要铲除"八虎"。

在这次事件之前,刘瑾在"八虎"中的排名并不起眼。而在这次事件之后,他的命运由此转折,明帝国也迎来第二个宦官时代。

文臣的带头大哥是户部尚书韩文,他发动五府六部各衙门联名上疏劝谏明武宗。奏疏是由李梦阳起草的,此人是位文学名士,他的奏疏文风犀利,直击要害,以致于让皇帝读得"惊泣不食"。

对于李梦阳这样的"直臣",一般来说,皇帝是又爱又恨。爱他是因为他的确是为了帝国的长治久安着想,恨则是因为他"直"得让皇帝太没面子,有损皇帝的威仪。

明武宗少年登基,哪里经历过残酷的政治斗争?再加上心理承受力差,自己刚登大位就陷入一场权力的纷争,实际是因为感到恐慌才会"惊泣不食"。

皇帝、廷臣、"八虎",他们三者之间的博弈,谁会是胜者?关键人物当然是皇帝,皇帝这个产物自诞生以来,都有一个通病,那就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在权力的三方博弈中,皇帝作为恒量,他会从另两方中选择一方作为自己的权力经纪人,至于选择哪一方,就是由上述"通病"决定的,他不会和强势的一方来共享他的权力,所以他只会联合弱势的一方来打压势大的另一方。

明武宗为保全"八虎",提出将他们安置于南京,这一提议引发了内阁大学士刘健、谢迁等官员的极力反对。这只不过是皇帝的权宜之计,治标不治本,等到风头一过,刘瑾等人又会卷土重来。所以,廷臣的诉求是,要将"八虎"全部处死。

得到消息的"八虎"成员万分惊恐,赶忙商量对策。为了保住自己的利益,他们公推刘瑾为代表,去夺取太监的最高权力机构--司礼监的位子,以借助皇帝势力与帝国官僚集团分庭抗礼,以此"脱祸固宠"。

面对弹劾,"八虎"不仅没有胆怯,反而激发出了他们的斗志。刘瑾站在全体宦官的利益上,对他的同仁说,只要让我掌权司礼监,我就能摆平那些文官,"科道结舌,文臣拱手"。

同时,刘瑾还不忘在皇帝面前为自己"拉票",他跪在皇帝面前说,司礼监王岳勾结阁臣欲制陛下出入,所以先致我辈于死地。

这一招果然厉害,可谓一箭三雕,既打击了司礼监王岳,又打击了阁臣,同时还把他们存在的重要性提了出来。

明武宗果然选择了信任刘瑾,而"八虎"也在皇帝的庇护下,虽受到了些惊吓,但毫发未损。此后,明武宗朱厚照长年居于豹房,开始了他游戏人生的帝王生活。

这起群臣弹劾"八虎"事件,最终以失败告终,而刘瑾则在这次事件中成最大受益者。他被任命为司礼监掌印太监,兼任团营提督;马永成为东厂提督,谷大用为西厂提督,张永等掌管京营军队,宫廷的机要、特务及警卫,在一夜之间,统统落入了"八虎"之手。

于是在一夜之间,明帝国的政治形势发生了惊天逆转。朝臣一心想把"八虎"踢出权力中心,结果却成全了他们,他们以闪电般的速度攫取了帝国的巨大权力,刘瑾更是坐上了宦官的头把交椅,成了帝国的第二代宦官之王。

刘瑾的罪恶

在明武宗的庇护下,一场声势浩大的"倒虎"运动以失败收场。内阁大学士刘健等官员见无力挽回败局,于是纷纷提出辞职,以避其锋芒。

正德元看(1506年)十一月,当上司礼监太监的刘瑾也开始实施他的"权力清盘"计划。他将户部尚书韩文、户部郎中陈仁、还有李梦阳等反对派人士全部清理出了中央朝廷。

为了架空皇帝,他对刘瑾使的是"迷龙术",就是让皇帝沉迷玩乐,无所作为。然后他打着替皇帝分忧的旗号,将批阅奏章的权力转移到自己手上,成为皇权的代理人。

他在权力上的肆意妄为,使得京师流传"两皇帝"之说,一为"立皇帝",一为"坐皇帝",前者说得就是刘瑾。

那么刘瑾在其位上做了哪些恶行呢?

其一,不择手段的打击政敌。在他专政期间,争议最大的就是"罚米例"。这种制度并非刘瑾独创,早在洪武年间,朱元璋就定下了"罚米赎罪条例"。

正德初年,国家财政陷入困境。为了缓解帝国的财政危机,刘瑾主持了盘查核实全国各地仓储的运动。

从客观上来说,刘瑾通过盘查以达到"使边储充实,国库足用"的目的也是合理的。但从主观上来看,他借助"罚米例"的手段来达到打击朝臣的目的,这就属于滥用制度,因此受到争议。

比如前户部尚书韩文被 罚米千石,输往大同;张缙被罚米五百石,输往宣府。据不完全统计,罚米二百至五百石的,就有一百四十多人。

其二,设立内行厂。在他当权期间,为了做到一家独大,他还搞了个内行厂,其主要功能就是用来监视其他太监主管的东厂和西厂,甚至包括锦衣卫。这个内行厂自成系统,侦辑范围广,权势居东西厂之上。

东厂、西厂和大内行厂的头目,基本都是由司礼监太监充任,当时"八虎"中的马永成和谷大用分别掌管着东厂和西厂,随着文官集团的败退,宦官集团内部也因为权力分肥出现了分裂,马永成和谷大用与刘瑾就产生了矛盾。

内行厂的存在,使得明朝的官场更加黑暗,刘瑾利用厂卫制度铲除异己,对官员的残害也更加残酷。

其三,收受巨额贿赂。在《亚洲华尔街日报》评出的50个世界级的"千年最富"排行榜上,大太监刘瑾赫然在列,那刘瑾聚集了多少财富呢?

《亚洲华尔街日报》给出的数字是:黄金1205.18万两,白银2.5亿两。这个数字有多庞大的,可以做个横向比较。

在刘瑾生活的年代,明帝国的财政年收入是白银200万两。如果按照这个数字,刘瑾的财产相当于明帝国的150多年的财政收入。如果按照1两白银约折合人民币400元来算的话,刘瑾的个人资产则高达1200多亿元人民币。

那么刘瑾是如何聚集这些财富的呢?主要来源于"分红"。但凡有京官奉命出差,他都要狠狠敲上一笔竹杠。因为对于那时的京官来说,出公差基本等于获得了一次敛财的机会。所以,刘瑾玩得是权力分肥。

当然也有直接送钱给他谋权的,比如右都御史齐宇,出手就是上万两银子,此后成为刘瑾"阉党"的核心成员,仕途通畅,官至兵部尚书,加太子太傅。

第四,为镇守太监扩权。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刘瑾伪造圣旨,将镇守太监的权力扩大到巡抚、都御史一级,可以干预地方政事。

由此可见,刘瑾集团的存在就是明帝国的一场灾难。那么,他是如何翻车的呢?

刘瑾的覆灭

黑暗与光明,如同白天与黑夜,总是交替出现。尽管明武宗统治下的政坛黑暗,尽管明朝的士大夫们生活在一个最没有尊严的时代,但士大夫的气节一直在线。

在刘瑾操纵政局的五年时间里,尽管打压猛烈,但还是有人对他说"不",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南京御史蒋钦。

正德二年三月,刘瑾公布所谓的53人"奸党"黑名单,蒋钦为此上疏弹劾刘瑾,说他"悖逆之徒、蠹国之贼。",蒋钦在奏疏中大担揭露了刘瑾收受贿赂,抱着必死的决心与刘瑾斗争,最后被杖击致死。

蒋钦之后,没人再敢具名上书,但匿名上书还是有的。正德三年六月,早朝结束后,街上便出现了一份匿名书礼,里面内容全是刘瑾的罪状。

刘瑾为了找出匿名书写者,将三百多名官员收入锦衣卫,导致一些官员因中暑而死。刘瑾的做法令大学士李东阳十分愤怒,他极力劝说刘瑾释放百官,而刘瑾在得知匿名书之人是一太监所投放后,最终释放了百官。

俗话说,危险总是来自于内部,来自于同一阵营。刘瑾行事太过张扬跋扈,终于迎来了对手的报复。这一回,"八虎"之一的张永出手了,他将担任起除掉刘瑾的历史重任。

和刘瑾一样,张永也深受明武宗的信任。他十岁进宫,弘治九年调到东宫侍候太子朱厚照。说起来,张永也算是老干部了。

但是,尽管张永和刘瑾同属一个阵营,但二人关系却是水火不容,他们敢在皇帝面前明目张胆的干架。为此,皇帝还亲自给他们调停过,但并没有起来实质性的作用。

正德五年(1510年)春,世居甘肃的安化王朱寘鐇以刘瑾乱政为名,举兵造反。于是朝廷派杨一清前往讨伐,同时又派宦官张永监军。

杨一清因在修筑边墙时被刘瑾以贪污边费的罪名送入大牢,遂与其结仇。但实际上,杨一清并非贪官,后来在李东阳等人的营救下,得以获释,重新走上了工作岗位。

杨一清在得知张永与刘瑾之间存在矛盾时,他便决定借力打力,可以让张永出手除掉刘瑾。

杨一清建议张永趁进京奏捷的机会,揭露刘瑾的罪恶,力劝皇帝诛杀刘瑾,但张永不敢呀,蒋钦就是前车之鉴。

但最后在杨一清的鼓动下,张永以"献俘"的名义准备行动。就在此时,京城也传来刘瑾要在八月十五起事的消息。于是,张永在八月十一就向皇帝献俘,并呈上写有刘瑾不法十七事的奏疏。

对于刘瑾的不法十七事,明武宗倒没多在意,倒是刘瑾谋反给了他当头一击,听完张永的密奏,他说了句"刘瑾负我",算是给刘瑾定下了谋反的罪名。

张永既然已奏密疏,他自然是不能等到八月十五的,万一没有发生谋反,他怎么收场呢?于是,他一不做二不休,又继续说了不少刘瑾坏话,以及分析了形势的紧迫性。

最后,皇帝终于做出了一个历史性的决定:下令逮捕刘瑾。

但逮捕刘瑾只是胜利的一小步,只有诛杀了刘瑾,才是张永最后的胜利。于是,张永极力要求皇帝籍没刘瑾的家产。

刘瑾家一被抄,共财物令皇帝震惊,关键他还私藏刀、甲、弓弩,这下刘瑾跳进黄河也洗不清了,坐实了谋反的罪名。

最终刘瑾被凌迟处死。

不过,明朝并未因刘瑾被诛而变得多么晴朗,刘瑾死后,还有后来人。

由网友 脑洞老爸 提供的答案:

惨啊,有点像片驴肉,这边片着肉,那边就一片片的卖。你说惨不惨。

那刘公公为什么混到这个地步呢?其实就是被认为触犯了皇权,要造反。而且刘公公引起了众怒,不杀不行了。

而且皇帝要杀个太监,怎么杀都是看心情。

下面,就跟大家介绍一下刘公公的发家史跟完蛋史。

我们看明朝特务机构的发展,从锦衣卫到东厂再到西厂,我们可以发现,有一个特点,早期的特务机构还是能完全掌握在皇权的手里,无论是朱元璋还是朱棣,特务都是他们实现自己控制的一个工具而已。他们对特务的运用可谓炉火纯青,收放自如。到了后面,皇帝就有些搞不惦了,让太监也好,锦衣卫也好,捅出了大蒌子。可是,到了下面这个时代,就不光是太监锦衣卫折腾了,皇帝也加入到折腾的队伍来。这就是明朝最为热闹的朝代:明朝正德年间。

有意思的是,在这个时期的一开始,太监差一点要被团灭。

1.太监的阴影

明朝正德元年的十月。司礼监的八个太监集体跑向了内阁。这在明朝可是很罕见的事情。

虽然明朝设立了司礼监,让太监们担任秘书,又设立了内阁,一内一外共同处理大事。但这两个部门却有点鸡犬相闻却老死不相往来的意思,原因很简单,内阁的大臣嫌司礼监的太监们档次太低。

两个部门头头相互之间不来往还有一个先例。这还是朱祁镇重新当皇帝的时候。司礼监太监曹吉祥,就是那位想当皇帝的哥们曾经在左顺门看到了内阁大臣李贤。曹吉祥叫人去请李贤过来。

李贤觉得人格受到了极大的耻辱,认为自己是天子之臣,岂是太监说召唤就召唤的,表示,如果是皇帝叫我,我就去,如果是太监叫我,不好意思,我不去。真要谈,你过来谈好了。

曹吉祥很没面子,从此,他有事情也不亲自去内阁,而是叫两个手下传话。而内阁想找司礼监商量事情,本人也不去司礼监,而叫人跑腿传话。

现在,司礼监八大太监齐聚内阁,显然是出事了。

确实出事了,而且是大事。

内阁连同九卿集体把太监告了。

告的是皇帝朱厚照的八个小伙伴。

朱厚照是前面我们介绍过的朱见深的孙子,朱见深去世后,他的儿子朱祐樘继位,这位朱祐樘是一个不错的皇帝,起用名臣,不用太监,让大明重新回到了正常的轨道。可是,命不太长,只干了十三年就崩了。再继位的就是明朝历史上最能折腾的混世魔王皇帝朱厚照了。

朱厚照当皇帝这一年才十五岁,却已经集齐了八个小伙伴,手下有八大太监,人称八虎,每天在宫里面搞得鸡飞狗跳。

内阁的同志觉得对于这种恶势力一定要严厉打击,在他们还没有成气候之前就消失在萌牙状态。

于是,内阁联合九卿告了一状,要求把这八虎集体打倒。

朱厚照同学今年刚当皇帝,还不了解情况,就被公司的骨干集体来了这么一出,吓得当场哭了起来,连饭也吃不下。想了一下,就派司礼监的太监到内阁问一下,这些大臣到底是几个意思。

没想到,这一派就派错人了。

司礼监的太监王岳早就看八虎不爽了。虽然都是太监,但大家有不同的追求和理想。王岳大概算太监中的忠臣。于是,太监王岳到了内阁,不但没有替同行说话,反而表示,内阁的数位阁臣说得太对了,这一次,我们一定要把这八虎打倒再狠狠踩上两脚。

司礼监到内阁跑了数回,都拿回了内阁的反馈,这一次,大臣们是跟这八虎斗上了,不打这八虎打倒绝不罢休。

无奈之下,朱厚照又派王岳去内阁传话,表示你们说的我都知道了,我确实犯了错,我身边这些人也确实不是好人。但毕竟他们从我当太子就跟着我了,说有错,好像也没有犯死罪,不如这样好不好。我把他们打发到南京,让他们养养老。

这也是明朝有史以来大臣最为硬气的一幕了,以前朱元璋朱棣在的时候,哪有这种商量的语气。

这个提议也是很有诚意的,兵部尚书许进表示咱们见好就收吧,狗急了还跳墙,要是万一把这些太监惹急了,恐怕会有变。

话音刚落,一位大臣把文案上的东西一扫,然后就伏到案上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喊道:"先帝临终前曾经拉着我的手,把大事托付给我,现在先帝坟上的土还没干呢?这些王八蛋就把朝政败到这种地步,我有什么脸面见先帝,不行,一定要这些人弄死!"

此人是内阁首辅刘健。说起来此人也是四朝元老了,在内阁的工龄就有十九年,担任内阁的首辅也已经八年。此人有个特点,善于决断,什么事情到了他这里,总能给你做个选择出来。

显然,他认为,现在就是彻底铲除皇帝身边为非作歹八虎的最佳时机。

刘健刚说完,旁边一位长须帅哥连连点头,然后为大家分析起了局势,表示现在只差最后一步,只要大家坚持到底,一定能够取得最终的成功。

此人是阁臣谢迁。相比刘健的善断,谢迁也有个特点,善侃,其人乡试第一,进士第一,天上的知道一半,地下的全知道,口才又特别好,死的能说成活的。而且长得又帅,据说当年他曾经给人家当家教,结果人家小姐看上了他,半夜偷偷跑进他的房间要来个壁咚。

谢迁这一侃,把司礼监太监岳正侃得连连点头,表示内阁说得再对没有了,我完全支持你们。

可是,就在大家群情愤慨时,有一个人却出奇的保持了沉默。这个人是内阁另一位学士李东阳。

李东阳家世世代代是当兵打仗的,到了李东阳突然基因突变,成为了文学神童,论才华也是文化圈大咖,但因为长得很抱歉,又喜欢说怪段子,所以一直都是陪太子读书,这些年好不容易升上来,入了阁。

跟刘健善断,谢迁善侃不同,李东阳有自己的绝活,他善谋。

对一件事情,李东阳能够从多方面考虑,然后做出规划。

谋断的已经下了断言,善侃的已经把司礼监说跪了,善谋的为什么不说话呢?

李东阳也说不准,他总感觉这个事情没有这么简单。于是,他保持了沉默。他没有想到,因为这一次的沉默,他被人鄙视了十来年,也因为这个沉默,留下了反攻的火种。

岳正拿到内阁坚决的表态后回去复命了。皇帝朱厚照也没折了,似乎只有向文臣屈服。于是,他下了命令,等明天天一亮,就把八虎抓起来送到牢里。虽然都是穿开裆裤长大的发小,但形势逼人,也只有委屈一下小伙伴了。

2.太监的逆袭

消息很快传到了八虎的耳里,他们彻底慌了,他们没想到,自己只是跟着皇帝威风了半年,就要被打入死牢。慌乱之下,他们决定反击。可是怎么反击呢?他们也不知道,他们只是推出了一个大老虎。

八虎中最猛的刘瑾被推为了虎代表。

刘瑾也是老牌的宫务员了,而且他很生猛,是自我阉割成才的太监。大家知道,阉割好歹也算大手术了,技术要求很高,阉之前要配置麻药,阉了之后要进行处理,保持下水道的畅通,割多少也有讲究,割多了,下水道就不是管道形态,而成为扇面形状,那以后就可能一天要换三四次裤子,割少了,那是没阉干净,被查出来,可是要斩头的。而且割完之后,保养也很重要,要在密不透风,温度略高的蚕室呆在数天。所以,这是一个技术活,普通人干不了,以前北京有专门的世家干这个,传男不传女,当然,动这种手术一要预约,二来手术费也不低。大概刘瑾支付不起,干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进了宫之后,也混得很惨,太监这个行业竞争相当激烈,没有一手绝活是不好混的,像王振是个知识分子,汪直会易容,还会带个兵打个仗,刘瑾倒有专长,是艺术特生,会点杂耍,可是碰上不爱耍的领导那就没折了。所以混了很多年,不但没混出来,还牵扯进一桩死罪,差点大头也被割掉。后面,赶上皇恩浩荡,从牢里出来,又被分配到太子宫。这一下,总算分配到不正经单位了。太子就是现在的皇帝朱厚照。

这位仁兄没别的,就是一个爱好,玩。怎么尽性怎么玩。刘瑾跟上他,算是专业对口了,成为了八虎之一,论起来,他的文化水平也就小升初的水平,但是架不住其他太监更没文化,所以就把他给突出来了。

被选为八虎带头人之后,刘瑾思考了一下,提出了一个朴素的救命方案:哭。

没别的办法啦,咱们要兵没兵,要权没权,只有皇帝的宠信,只要皇帝还肯救我们,我们就能活命,皇帝要是铁了心,那我们就不能同年同月生,现在同年同日死吧。

于是,八大虎齐齐来到宫里,呈一个圆形跪在了教主朱厚照的面前,齐齐哭了起来,"现在只有陛下能救我们了,不然,我们就要被拿去喂狗了"

这一哭,朱厚照的确心软了,毕竟这是陪着自己长大的太监,平时也没干什么丧尽天良的事,非要弄死他们,实在有些于心不忍。

而刘瑾毕竟是阉虎带头人,有一些水平,看到朱厚照的脸色开始有变化后,抛出了他的杀手锏:这一切都是司礼监岳正跟内阁合谋,要排挤陛下。你想啊,我们干的那些事,岳正也干了,为什么只告我们,不告他。

这个反驳相当有水平。往大了说,朱元璋朱棣们设立司礼监,就是要分宰相文臣的权,现在宰相跟司礼监竟然搞到了一起。

这个道理,可能朱厚照现在还不懂,但他小道理是明白的,这是自己的太监跟外面的大臣合起伙来欺负自己。

刘瑾给出了最后的一击:"我们司礼监只维护陛下,干陛下想干的事情,谁敢说三道四!"

3.李东阳的决择

第二天,刘健,谢迁,李东阳们上班了,他们相信皇帝已经做出了正确的选择,今天就可以把八虎一网打尽了。刚走到东华门,消息出来了。

宫里已经换了天地。岳正被赶出京城,打发到南京,司礼监新掌印太监是刘瑾。八虎之一的丘浚提督东厂,甚至连西厂也重新开张,八虎之一的谷大用当厂督。

一夜之间,八虎掌握了京城的二大特务机构,甚至连京城的团营都被八虎掌控。

三位大佬愣住了,他们没想到竟然会是这样。紧接着,进一步的安排出来了,刘健、谢迁下岗,李东阳留任。

这是怎么回事?有一些大臣甚至向李东阳投来了异样的目光。大家一起告状,为什么他们两位被处理了,只有你李东阳留了下来?为什么岳正会被赶跑,该不会是你走漏了消息吧。

事实上,确实有人走漏了消息,不过,这个人不是李东阳,而是吏部尚书焦芳。

焦芳是一个很奇特的人。

我们说过,他是吏部尚书,是文官当然是文化人啦,可这位焦大人却走的街头小霸王的路线,动不动就喊打喊杀。早些年评学士,当时的内阁首辅万安,也就是我们前面介绍过的参了一本,让西厂关张的万安。万安看到里面有焦芳的名字,就随口说了一句:焦芳这样不学无术之人,也想当学士吗?

一句话定终身,焦芳同志从此背上了没文化的黑锅,可是,冤有头帐有主啊,他不找万安的麻烦,却找上了一个叫彭华的人。

这倒不是冤枉,因为这个彭华是状元出身,有点恃才自傲,又是资深毒舌,经常对朝中的同行搞点评。焦芳没文化就是他传出来的。

那有才的比才,有理的论理啊,但焦芳不走寻常路,要论拳头。放出话来,我如果当不上学士,等着吧,我拿把刀在长安街上,只要看到彭华,我就捅死他。

为了京城和谐,万安只好把焦芳选为大学士。

因为这,焦芳也了解了明朝的官场就是惹软怕硬,所以,杀进官场,谁都敢批,谁都敢骂,一言不合,就是下班后别走,咱们到长安街上练练。现在混到了吏部尚书,也基本把朝中的同事得罪光了。按部就班,估计是别想入阁了。所以听到要他联名上告八虎时,他悄悄溜了出去,给八虎们通了一个信。

总面言之,第一回的较量以八虎的逆袭全胜而告终。刘健、谢迁被赶出京城,李东阳去送行,想到战友就要各奔东西,李东阳流下了眼泪,结果刘健白了他一眼:"哭什么,要是当初你肯多说一句话,不就可以跟我们一起走了。"一直话很多的谢迁也不想多说啥了。

李东阳哑口无言。因为他已经被升为内阁首辅,在所有的人眼里,他已经跟刘瑾划了等号。李东阳也没有去解释。

总有一天,有人会明白我的苦心。离开固然洒脱,但总有人留下来去做一些难堪的事情。

从此,李东阳就变成了另一个人,他开始拍起太监们的马屁,刘瑾发个朋友圈,李东阳第一个点赞。刘瑾送到内阁的文件,李东阳总是热情的拿起来,细细读一遍,然后说道:"这才是为国家除弊端的好文章啊。"

说实话,这个话就是焦芳同志也是说不出口。整个内阁集体要吐了。

有一回,刘瑾在朝阳门外建了一个玄真观,李东阳亲自写了一篇碑文,称赞刘公公的丰功伟绩。

没两天,李东阳的名气就臭了。

国子监的一个学生专门跑到他家大门口,写下一首黑诗就跑:才名应与斗山齐,伴食中书日已西。回首湘江春已绿,鹧鸪啼罢子规啼。

意思,你别在中书省混饭吃了,敢情走人咧你。

他的学生,南京的吏部侍郎罗玘写了一封信给他,让他赶紧别干了,他这样,搞得我们这些学生都没面子,在外面抬不起头。李东阳没有理他。过两天,罗玘写了一封义正词严的信来,表示:从现在开始,我已经不是你的门生了。

被自己的学生开除了门籍,没面子,实在没面子。

很快,李东阳获得了各种荣誉称号,比如茶陵春草。因为李东阳是湖南茶陵人,所以他是茶陵的墙头草。还有子规鹧鸪,意思是赖着不走的鸟人。

碰到这样的,李东阳总是默默的叹口气,离开是容易的,可是离开之后,还有谁能够对抗刘瑾呢?谁有的人都退出了游戏,总该有人留下来收拾残局的。

李东阳就是一个收拾残局的人。刘瑾每打击一个,李东阳总要站出来说两句话,死罪变成活罪,活罪还变成轻罪 。

比如曾经的战友刘健、谢迁就受过他的保护。

有一天,朝中准备从地方上选一些干部,结果浙江的名单报上来一看,全是余姚人,不巧的是,谢迁也是余姚人。刘瑾一看,不对劲,肯定是谢迁在外面搞串联,准备往中央送自己人。于是,准备抄刘健,谢迁的家。还是李东阳跑出来打圆场,认为搞得太过分,恐怕会引起反弹。

又有一天,在御道上发现了一封匿名举报名,举报刘瑾的犯罪事实。刘瑾一发火,抓了三百官员到诏狱,还是李东阳出面,保了下来。最后一调查,发现是太监同行的攻击……

这样的事情有很多,李东阳每救下一个人,就多一份反击刘瑾的力量。而最有效果的救援是李东阳保下了一个人。这个人叫杨一清。

杨一清是一个很奇怪的人,进士出身,本来在都察院当御史,抓抓纪检工作,可是却跑到陕西管马政,而且对打仗极为感兴趣。跑到陕西就不回来了,在那里专门搞防务工作,还修起了防御工事。当然,因为没有给刘瑾送钱,被刘瑾扣了一个经济犯罪的帽子,说他贪污军队工程款,准备送到诏狱解决掉。还是李东阳出面,将死罪变成活罪。

杨一清被打发回家种田。还要交六百石的罚款。

不过,这已经够了。只要人活着,一切就有希望。

4.杨一清的反击

正德五年,杨一清正在家里清静,突然看到外面跑来了一群鲜衣怒马的人,一看就是京城里来的。这难道是西厂派来找碴的?说话这些年,刘瑾的业务搞得火火红红,不但扎根京城,还辐射边区,深入民间,深入人心。大家看到这种穿着大锦袍子,操京城口音的,都跟见鬼似的躲。

杨一清当然对这个也是很清楚,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转身就翻墙走人。结果来人喊住了他,老杨,不要跑,不是抓人,是皇帝让你出山了。

没错,这一回真不是来拉杨一清的清单,而是请杨一清出山。因为朝中有搞不掂的事情了。

在甘肃的安化王朱寘鐇【zhì 】【fán】造反了。

这个朱寘鐇是一个有理想的人,没事琢磨着自己也称朱,为什么不是最牛的朱呢?恰好刘瑾好死不死刮地皮刮到了朱寘鐇的头上。朱寘鐇一生气,打着清君侧的旗号搞起了革命。

这一闹,刘瑾就慌了,搞特务工作是他的专长,行军打仗他还有自知之名,知道不是闹着玩的,于是,同意把杨一清调出来。

杨一清披挂上阵,其实也没多大事,他还没到呢,他以前的老部下就把这件事情摆平了。可是,杨一清从家门口出来的那一刻起,他的心思就不在平叛上面,他的心思在刘瑾身上。

平一个藩不是什么大事,除掉刘瑾才是大明朝最应该做的。

可是,刘瑾权倾天下,就是李东阳也在搞曲线救大明的路线,不敢跟刘瑾顶撞。他杨一清还有什么办法呢?

有办法的,准确的说,杨一清找到了一个人。

杨一清带兵平叛,按照惯例,要派一个太监监军。这个监军叫张永。说起来。这位张永也是八虎的骨干,不过,跟刘瑾和谷大用这些喜欢搞特务工作不同,张永走的军队路线,负责统领京城的团营,也就是禁卫军。

原本是各管一块,大家都是一起出来混的,应该齐心协力祸国秧民才是正经道理。可是,张永却想拆伙了,原因很单纯,虽然都坏,但在张永的眼里,刘瑾已经坏得没有底线了。

自从结识了焦芒,刘瑾在奸人的道路迈进一大步,坏出新花样,比如开始明码标价敲竹杠,地方到京汇报工作的,一律交两万两银子才准走人。而派到地方的官员,除了完成官方的工作,还带着刘瑾的副本,捞钱。据记载,兵部给事中周钥有一回到下面出差,老规矩,回来是要孝敬刘公公的。这笔钱,周钥也没有,当然要靠地方政府努力。当时淮安知府赵俊跟周钥关系不错,答应他,你来吧,我带你玩两天,完事了,我给你千金,你拿回去交差。于是,周钥就去了,可没想到,知府大人是坑爹的,吃喝完毕,一到掏钱的时候,就装糊涂,最终,周钥空着手来,空着手走,这下麻烦了,刘瑾早就打听了,赵知府要拿千金出来,现在是时候交钱了。

钱交不出来,证据也没有,周钥同志气性也短,船开到半路,直接跳河自杀了,被人救上来,已经说不出话,强撑着写下五个大字:"赵知府误我",然后才咽气。

除了狠抓经济,刘瑾抓住太监老本行:特务工作。除了控制锦衣卫,西厂,东厂之外,还专门开了一家内行厂,办案风格远超这三家特务机构。

这一下,锦衣卫,东厂,西厂,内行厂集体亮相,大有四大名捕汇京师的意思。利用这四大特务机构,除了陷害忠良,敲诈勒索,刘瑾还搞起了京城的新生活运动。比如下面这些大事。

1.驱逐京城业无业人员,结果因为上千无业人员聚集城外,拿着木棒,准备等刘瑾出来揍他,最终导致京城整顿计划流产。

2.改善京城婚姻状态,刘瑾下令,城内所有的寡妇必须马上再婚,这就是坑老娘了,古代的忠节烈妇可是奔着贞节牌坊去的,腰带系了这么多年,你说解就解了?而且就算要嫁,去那里找光棍接收。

3.丧葬改革,要求京城内所有的死亡人口全部火花,不得停棺。

搞不好,这个刘瑾是个乡干部穿越过去的。后面被京城的百姓一闹,老刘也老实了。

当然,这无损刘瑾的形象,刘瑾同志每天上班站在皇帝朱厚照的身后,相当威风,京城传言,天下有两个皇帝,一个坐皇帝,一个站皇帝。

张永很不爽,都是八虎,你当个虎头就算了,怎么还当起站皇帝来了?咱都是服务人员啊。

从此,张永就开始跟刘瑾保持距离。这一站位很快被刘瑾发现了。刘瑾也不含糊,立马出手,利用司礼监掌印的身份,把张永打到了南京养老,而且连夜滚蛋,不得停留。

这一招,对文官是百试百灵。对张永就不行了,大家都不是好人,你吓唬谁啊。

张永马上冲到皇帝朱厚照面前告状。刘瑾在后面紧追过来,看到刘瑾,张永毫不含糊,挥起钵大的拳头就开始揍人。论起来,还是张永在团营里经常看士兵锻练,叔叔有练过,所以打起架来很快占了上风,请刘瑾好好吃了一顿饱拳。最后还是朱厚照出面,让谷大用摆了和事酒,两位阉兄阉弟才把酒和好。

话虽如此,但感情却是彻底破裂了。

5.刘瑾的末日

杨一清虽然闲居在家,显然他也有自己的情报系统,对这两人的关系了如指掌,他意识到,一个除去刘瑾的机会来了。

杨一清把张永请过来,先高度评价了张永在这一次平叛中起到的决定性作用。当然,两人其实都没赶上趟。但评价很到位,张永很高兴。

杨一清看感情铺垫到位了,话锋一转:藩王的乱子容易平定,朝廷内部的祸乱才是大事呢?

张永还装糊涂,毕竟五年前,文官可是打着除八虎的旗号,要是,你再说太监乱国,张永可没有打倒自己的觉悟。

杨一清看对方不点头,凑了过来,用手写了一个字:瑾。

张永放心了,打倒刘瑾,他也想了很久。可是,文官都弄不倒刘瑾,我顶多打他两拳,打倒他好像不现实吧。

杨一清给他指出了其实的秘密,刘瑾之所以打不倒,只因为他得到了皇帝的宠信,文官的话根本传不进去。而张永你同样拥有皇帝的宠信,你向皇帝告状,一定有机会。

张永有了信心,可是,他依然不敢相信,问道,万一真的不行呢?杨一清斩钉截铁地说道:你去说一定行,万一不行,你叩头流泪,请死上前,皇帝一定会为你感动。但要注意的是,一旦劝动了皇帝,一定要马上动手,不能有任何的迟疑。

杨一清摸清了皇帝朱厚照的心理,他知道这个人虽然顽劣,但是一个心软的人。对付这种人,只有你坚决,就没有办不成的事情。

张永被说得热血沸腾,拍拍胸:好,这个事情交给我办!

带着宁夏平叛抓来的俘虏,张永回京了,而刘瑾果然是坐拥四大名捕的神捕级太监,竟然收到了一些风声,下令张永不要入京。

要文官,说不定就被吓住了,可张永不怕,皇宫是我家,我回不回家,还要听你的。

张永抄了一个近道,一溜烟就跑回了京城,找到了皇帝。

按张永的计划,是借汇报平叛工作的时候,单纯跟皇帝打报告,可还没开口,刘瑾又收到了消息,立马跑了过来。八虎都在,难得聚会,那就喝酒吧。

这一顿酒就喝到了晚上,张永还没退的意思,刘瑾也在一边干耗着,可是,刘瑾实在耗不起了,不是酒量不行,而是实在有事,他的哥哥不凑巧前些日子去世,已经停了六天,明天就要出殡,现在正等着他回去办追悼会呢。

看到张永喝得烂醉,刘瑾估计今天不会有什么大事了,又叮嘱其他的老虎叮着点,不要让张永乱来,说完,刘瑾走了。

这一走,他就再没有机会了。

刘瑾欣长的背景一消失,张永就活过来了,一把扑倒在地上,告起状来,因为有杨一清捉刀,证据充分,论述清楚,刘瑾这个祸国秧民的形象脱颖而来。

其他的老虎出乎意料没有上前阻拦,说实话,他们也不爽刘瑾很久了。

阻拦的竟然是皇帝朱厚照,他摇摇手,表示不谈国事,先喝酒再说。

张永急了,扔出了最后的一招:刘瑾决不是只想做一个奸臣这么没追求,他甚至想当皇帝。

话说这种状一告就准,毕竟什么祸国秧民,皇帝是不关心的,但要抢皇位,皇帝就急眼了,可是朱厚照歪着头,说,"他既然要天下,就让他拿走好了。"

这话要是被朱元璋听到了,当场打死朱厚照我也相信。可是,朱元璋也没办法活过来了。朱厚照为什么会说这句话呢?张永想了一下,恍然大悟,很简单,朱厚照就是想一个爱玩的皇帝,他对皇权倒真的不感兴趣。

那怎么办?

思考了一下,张永说道:他如果当了皇帝,将怎么处置陛下呢?

朱厚照恍然大悟。自己现在能够随意的玩,刘瑾能够想着法儿让自己玩,只是因为自己是皇帝。要是自己不是皇帝了,就是给刘瑾洗马桶可能都没机会。

朱厚照醒悟了,"把这个奴才抓起来。"

此时已经是三更,刘瑾办了一天的追悼会正累成了马,趴在床上睡觉。结果被一帮自己的手下冲进来,抓了过去,据说执法手段一如既往的粗暴,把刘瑾的衣服都扒了,光溜溜的扔到太监的临时看守所菜厂。

刘瑾马上意识到出事了,同样,他知道自己只有一个机会,博取朱厚照的同情。他写了一封信,托亲信带进宫,刘瑾没有申诉,他知道张永已经告状在先,自己再怎么说,都没用了,他只有的同情牌,他报告自己现在赤条条被绑了,半夜冷的要命,皇上能不能搞两件旧衣服来穿穿。

朱厚照一听,确实又心软了,怎么说,都是自己从太子宫带出来的,于是,他下令给刘瑾送一百件旧衣服过去。这一百件也太多了,刘瑾全穿上,得当场热死。不过,这表明了一个态度,朱厚照可能要释放刘瑾了。

张永急了,他知道这一次不是你死就是我活,要是让刘瑾再放出来,就不是吃和事酒这么简单了。于是,他冲到内阁,让文官们赶紧发挥痛打落水狗精神,写奏章弹劾刘瑾。

大家一听,果然很积极,可是弹劾书一上来,张永就急了,因为上奏里,全是讲刘瑾跟一些文官是怎么勾结的,当然,李东阳是重点攻击对象。

这也不能怪文官,打倒刘瑾固然可喜,要是趁这个机会,再打倒两个政客,岂不是喜上加喜。

可是,这么一来,就要把朝廷大起底了,这种案子审到最后,往往是不了了之。这不是弹劾刘瑾,明明是拯救大阉刘瑾。

于是,张永又急冲冲跑到左顺门,大家上班的地方打招呼,大家对准火力,集中向刘瑾开火,不要攻击官员,毕竟这年头,大家谁的屁股是干净的?

靠文官办事,是没希望了,那怎么打倒正在菜厂思索翻身的刘瑾呢?

张永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请皇帝亲自到抄家现场去看一看。

抄家是个好玩的事情,朱厚照很感兴趣,一去,就发现老刘家太有钱了,抄出了黄金上千万两。但这些还不是重要的,重要的是在刘瑾的一把扇子里发现了隐藏的小刀。而这把扇子正是刘瑾上班时经常在朱厚照面前晃荡的。

"这个狗奴才果然要谋反!"

这下,刘瑾死定了,动刑那天,破例对刘瑾使用了凌迟。百姓知道后,纷纷前来观礼,并掏腰包买刘瑾片下来的肉回去吃。价格公告,一钱换一块,足斤足枰。就是味道不知道怎么样了。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2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