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为一个80后深刻体会到了祖国的变化,从贫穷到富强,你们都有哪些深刻的体会?

由网友 姬付文 提供的答案:

这问题先搁一搁,暂不回答。我先说说两种身份的人:奴隶与奴才。

奴隶与奴才都没有人格的自由,都是给权势之家为奴。奴才比奴隶有着察言观色、拍马逢迎的才能,所以混得比奴隶好的多!在主子面前可以卑颜屈膝,在奴隶面前又可以耀武扬威,不可一世!而主子想做的坏事,需要通过奴才来替他完成。而奴才又能变本加厉地去做,以用来讨好主子。

而奴隶只能埋头苦干,没有思想,没有自由,虐待可随时加身,所得到的待遇只能是仅能延续生命而已。所以,是奴隶都想渴望有着自由之身,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不需要奴役加身!

奴隶没人愿意当,即使当不上奴隶主,只做个自由的平民,也没有失落感,没有遗憾!

身上也是衣着光鲜,口中也品尝着美味,在人前也能狗仗人势,狐假虎威,让人侧目而视。可奴才毕竟是奴才,即使条件再优越,有什么值得夸耀的?!

由网友 云上君子 提供的答案:

风生水起逐浪高,黑板家史映大潮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本村小学就读,那时的学校房子是土坯房,教室的窗户也是木制的,粘上粉练纸挡风,教室内课桌也是两个土台子,上面放一块木板,自已从家里捎一个杌子当座位,那时还没通上电,早上去学校要自备蜡烛或煤油灯,条件是相当简陋的。

到了读中学的时候,教室已变成了砖瓦房,黑板也直接做在了墙上的水泥板了,用砂灰精细地粉刷光滑,然后涂上几遍黑油漆。这时粉笔已成盒地放在讲座上,有时教师也会让学生"爬黑板",听写生字、验算数学题目等,对于写对的给予表扬,写错的就要批评了。还有一些淘气的孩子,课间用粉笔头互相投掷打仗玩。要是被老师发现,也会大批一顿。

到城里读中师的时候,教学楼已经是楼房了,每口教室内前后都安装了黑板,前面的教师上课用,后面的有学生来办黑板报,当时已经有了彩色粉笔。可以写字,可以画画。而且为学生准备了练粉笔字、画简笔画的小黑板。用木板制作,宽约80厘米,高约60厘米。我们将诗词、名言警句等,工工整整、端端正正地在小黑板上书写,定时展评。

毕业后分到一所企业学校,教室是砖瓦房,黑板是水泥板。这时,"我的黑板我做主",一节课写好几支粉笔,占用了较多时间,当堂课的内容有时讲不完。学校分管教学的主任发现这一现象后,就建议校长为每个办公室配备了几块小黑板。课前将要讲的例题、练习题提前写在小黑板上,上课时拿到教室,放到大黑板的下面,先把黑板没有内容的一面对着学生,给学生一点神秘感,讲到该用的时候,再把小黑板挂起来,确实节省了时间。后来有了幻灯片投影仪,替代了小黑板的作用。在黑板的一侧挂上投影幕,课前在塑料投影片上写好、画好教学内容,上课投影出来,节约了写粉笔字的时间,有时还可以做动态演示,提高了教学效率。彼时,每排砖瓦房的两端房山上也有水泥、细沙粉刷的黑板,有的作为学校文化的宣传版面,有的作为教师粉笔字、简笔画的展示板面,也是定期更新内容。

随着教育信息化推进,学校安装了多媒体教室、微机室,为了防止粉尘对电教设备的污染,这些教室安装了白板,其材料是铝合金的,不很重,便于悬挂。在白板上书写,要使用专门的白板笔,笔杆干净整洁,有黑色、蓝色、红色等。当一支白板笔用完后,可以通过灌墨来续用。虽说较为麻烦,但也不过几分钟的事情。又因背景颜色浅,板书十分清晰。无形中也减轻了粉尘对教师和前排学生的不利影响。

新课程改革初期,不少教育专家提出要去讲桌、砸讲台,好像以此体现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地位,教室内的学生也不再是整齐划一排排坐,把几张桌子并在一起,学生围绕团团坐,便于小组合作学习。在这场改革中,黑板也变成了有现代气息的"电子白板",图为并存,音像同生,对学生产生了强大的视觉、听觉吸引。同时,校领导到外地课改成功的学习,发现有的学校不但教室前面、后面有黑板,教室两侧也有不少黑板,用作学生板演展示。我们的教室两侧不适于在安装黑板,于是校长就为每个班级配备了7-8块小黑板,分到学生小组内,用于组内学生展示,一时也调动了很多学生的积极性,各班级的粉笔用量大增。

近几年,我调到了县城的实验学校。这里教学楼的教室内已安装的是金属烤漆黑板,而且黑板的颜色不再是传统的黑色,而是采用了墨绿色,视觉效果好,有利于保护学生的视力。墨绿色的黑板由推拉式的四块组成,中间安装了液晶触摸教学一体机,该教学系统具有批注、书写,放大、回放、拖拉、擦除等功能。实现了黑板和电脑互通互联,让浩瀚无穷的互联网可以无限地展现在黑板这方寸之间,任由我们随意点画畅游天地,可以声色俱全地提供最高效最丰富的图像服务。教师上课完全可以空着手去,打开电脑一体机,插上U盘,点开课件,手拿遥控笔。无论在教室任何角落,一按遥控笔,电脑一体课件页面自然跳转。学生的作业、试卷也可以放在展台上在电脑上显现,为改善课堂互动和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技术支持。

风生水起逐浪高,黑板家史映大潮。小小黑板的变迁,从木质黑板到水泥黑板到金属板,从黑色到白色到墨绿色,从幻灯片到多媒体再到液晶触摸式一体机,是教育发展变化史的缩影,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好政策惠及教育的有力见证。

谢邀。

由网友 天空飘过猫头鹰 提供的答案:

80年代一家10口人吃饭!一个三大王(萝卜葱青辣椒)菜,高粱馍!稀饭。上学每天拿个高粱馍或者玉米饼,拿点辣椒面里边撒了盐蘸着吃。每年过年做一身新衣服,高兴的不得了。

90年代每顿白面馒头,每顿有肉有菜。记得那时候老爹给我买了一只黑猫,爱的不得了!那猫只吃熟牛肉,其他一概不看。

05年家里买了第一辆车!(小时候想都不敢想的)

12年买了属于自己的第一辆车。

现在除了海鲜不可能顿顿吃,其他的想吃了就买!(说到这里抬杠的别来,屎啊啥的你自己留着吃去)

由网友 丰恺SevenBlack 提供的答案:

1980年出生的人,截止到2022年,年龄最大的已经2022-1980=42岁了。

80后当中最早的一批人,也都已经陆续地进入到了四十不惑之年。

80后当中最晚的一批人,也都已经陆续地进入到了三十而立之年。

广大80后也都逐渐开始奔着,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去了。

80后小的时候,上大学不要钱,并且大学毕业之后工作还是包分配的,有了正式工作房子也是单位分配的,只要有了正式工作,女朋友也是非常容易找的,结婚也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

80后长大以后,上小学不要钱,好不容易通过高考这条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式的人才选拔模式考上了大学,毕业了之后,工作变成了还要自己去找,房子还要自己花钱去买,即便是找到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女朋友却不怎么好找了,结婚这件事更是变的难上加难。

80后这代人,正好是赶上了中国经济发展最为快速的三十年。

我是出生在华北平原上的一个农村,爷爷奶奶的父母最早是从山东的齐齐哈尔那边逃难过来的,然后就扎根在了河北。家里父辈都是农民出身,以种地为生。

我至今依旧清楚地记得自己小的时候,村里大多数人家住的房子还都是土坯建造的房屋,到了1996年左右,村里才开始流行用砖窑烧制的红砖盖大瓦房。

我小的时候的最大的娱乐项目,那就是夏天去村西头的河里戏水,摸鱼,抓泥鳅;

冬天去村西头的河里滑冰、玩冰爬犁。

平时跟小朋友之间最为主要的娱乐项目:

01.摔片锅(用泥做的碗状锅,然后用力地扣在地上,此时片锅就会因为底部被空气撑爆了,发出响声);

02.打竿棒(把一个长15cm,直径4cm左右的木棍扒掉树皮,两头削尖了,再用一根长度100cm左右,直径3cm左右的木棍,先轻轻地把竿棒敲起来,然后用力把竿棒大飞出去,谁打的远,谁就赢了);

03.甩片基(用各种纸质叠成一个四角方形,用力摔向地面上的其他片基,谁能把对方的片基砸反面了,谁就能获得被自己成功砸反面的片基);

04.拍洋火皮(小时候,家里都用火柴生火,当火柴用完之后,我们就会把火柴盒的正面和背面撕下来,摞在一起,跟其他小朋友的火柴盒皮放到一起,然后用力的拍向地面,谁拍翻的火柴盒皮多,谁就赢了)

05.弹玻璃球(小的时候村里基本都是土路,各家各户的院子里也都是土路,我们在相对比较平坦的地面上,挨个挖出五六个洞,谁先把手里玻璃球先谈入最后一个洞里谁就赢了,或者是弹中谁的玻璃球,自己就拥有了这个被自己弹中玻璃球)

06.地面戳飞刀(大家找到一个被水阴湿了却不粘手的地面,然后用一把小刀戳向地面,把两次小刀戳的位置画印记链接起来,谁最后把对方的戳刀子的位置给堵住,谁就赢了)

07.顶棋(地面画上方框,画出9个格子,各自找四样一样的东西放在面向自己的格子的最后四个交点上,一次只能移动一个东西,单颗棋子只要是被对方两颗一样的东西对住,那么这颗棋子就废掉了)

08.扔沙包(用边长8cm左右的方形布块缝制六个面,里面装上玉米粒,在封口,一个沙包就做好了。玩的时候分两组人,中间站上一组人,另外一组人站在两边对着中间的这组人扔沙包,被砸中的人就自动离场被淘汰了)

09.耍骨宝(它是猪,羊,袍子等动物,后腿中间接大腿骨的那块骨头。一般要经过多少年里的积攒,在自个家或邻居家杀羊时,把一枚枚骨宝保存起来,日久天长,方能积攒到够玩的数量。)

10.木制弹弓(找Y字形直径在2cm左右粗细的树杈,用从小卖部里买来的粗橡皮筋或者是自行车里带,固定在弹弓的两个头部,两根皮筋用块牛皮链接起来,一个纯天然收工制作的弹弓就制作好了)

12.打水漂(在河边随手就能捡到一些扁形土块或石块,然后压地身形,水平用力扔向水面,谁扔的水漂跳得多,打得远,谁就赢了)

13.抽猴子(这个也叫大陀螺,这个一般自己做不了,都是去小卖部里买回来,用鞭子抽着玩)

14.至于丢手绢、跳皮筋、跳格子、撞大腿、翻花绳、踢毽子、捉迷藏、踢毽子、丢石子、滚钢圈、跳马这些活动在全国应该就是比较普遍的了。

当然了美好的童年对于现在早已长大的80后来讲,早就已经成为了回忆。

80后在上初中的时候,家里才开始陆陆续续的安装座机,上高中的时候村里才开始有网吧,2G信号的手机也是在上高中的时候才开始慢慢面世,上大学的时候智能手机才开始出现。

1980年三十年后就是2010年,三十年前80后小的时候社会的发展程度跟三十年后社会发展的程度,那简直就是天差地别,没有什么可比性。

虽然80后小的时候科技不怎么发达,物质生活比较匮乏,但是那个时候的童年是非常单纯和快乐的。

三十年后的80后们人手一部智能手机,随时随地都能上网,但是却很难在找回小时候的那份快乐了。

三十年间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发展,广大80后真是出了不小的力量呢!

我记得我们国家的计划生育计划也是从1980年开始的吧,整得绝大多数80后都了家里的独苗。

2005年左右中国的房地产经济迅速发展,中国的房价也趁机开始了飞行模式,而80后也到了娶妻结婚生子的年龄,没办法呀,为了能够取到媳妇,花光了几代人的继续给孩子凑够了买房的首付和娶媳妇的礼金,勉勉强强的给孩子把婚事给办了,很多80后因此被动的成为了要按月换房贷的房奴,长则还30年,短则要还20年。

结了婚,有了孩子,父母也慢慢变老了,两个80后组成的家庭,需要赡养四位老人和自己的孩子。

这几年全球老龄化加剧,我们国家的新生人口也是在逐年的下滑,于是我们国家在2015年又施行了二胎政策,广大80后正直青壮之年,又被动的成为了生育的主力军。

到了2021年,我们国家国内的每年的新增出生人口数量依旧在严重下滑,于是我们国家又开放三孩政策,允许一对夫妻生育三个子女,80后当中的1985年~1989年出生的人,又成了生育的主力军。

没办法啊,90后很多年轻人都选择了单身,不结婚,就算勉强结了婚,很多人也选择不生孩子,做丁克家族。

80后啊80后,到底招谁惹谁了呢?

但是正所谓"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历史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必须要肩负的责任",80后对于这个时代的发展而言,那必然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这又恰逢百年之不遇的历史大变局时代,未来的一切都充满了挑战,虽然这两年国内又爆发了新冠肺炎疫情,导致很多的人失业了,暂时失去了稳定的经济来源,甚至也有很多人贷款买的房子因为断供被银行法拍了,但是广大80后势必也会成为这个社会发展的带头人和领航人!

80后这代人,平心而论他们的生活真实的是挺不容易的,几乎每个人身上都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这些压力有来自工作当中的,也有来自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的。但是留在广大80后面前的路,却只有一条,那就是披荆斩棘,勇往直前,永不放弃!

致敬80后,希望我们不负韶华,砥砺前行,未来可期!

由网友 悠闲露珠dK 提供的答案: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本村小学就读,那时的学校房子是土坯房,教室的窗户也是木制的,粘上粉练纸挡风,教室内课桌也是两个土台子,上面放一块木板,自已从家里捎一个杌子当座位,那时还没通上电,早上去学校要自备蜡烛或煤油灯,条件是相当简陋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3655.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14.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