狄德罗的《画论》是一部怎样的著作?_画论是谁的著作

由网友 汉齐王孙 提供的答案:

狄德罗的《画论》("Laocoon: An Essay on the Limits of Painting and Poetry")是18世纪德国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家、文学评论家哥特霍尔德·埃菲斯托斯·狄德罗(Gotthold Ephraim Lessing)于1766年出版的一部著作。

《画论》是狄德罗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以审美理论为基础,探讨了绘画和诗歌的本质,并对两者的表现能力和限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狄德罗在书中对希腊神话中的拉奥孔(Laocoon)形象进行了详细分析,他认为拉奥孔的形象在绘画和诗歌中有着不同的表现效果。

《画论》主要讨论了绘画和诗歌在表达时间、空间和动态性方面的差异。狄德罗认为,绘画是一种静态艺术,通过静态的形象表达感情和情绪;而诗歌则具有时间性和动态性,可以通过文字描述和叙事来表达情感和情节。

此外,狄德罗还批评了一些当时的艺术家和评论家对于艺术规则和限制的过度追求,他提倡艺术家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创作风格和表现方式,并通过对希腊艺术和文学的研究来寻求艺术的真实性和表现力。

《画论》被认为是现代美学和艺术理论的重要奠基之作,对后来的艺术批评和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部著作强调了艺术形式的独立性和表现力,并提出了艺术表达的某些基本原则,对于理解和解释视觉艺术和文学作品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由网友 乐活族长神洲大地 提供的答案:

综述:

《狄德罗论绘画》是作者从1759年起,给《文学通讯》撰写两年一度在巴黎卢浮宫举行的画展的报道,《论绘画》是以上报道的汇集;作者以明晰如画的文笔,对绘画、雕塑和版画都做了精细的分析,由此也建立起自己的美学思想体系,代表着18世纪西方美学的最高程度。

狄德罗:(1713-1784)法国启蒙主义思想家、文学家,具有卓越的鉴赏力和艺术修养,因主编《百科全书》在哲学、伦理学、戏剧、美学理论、文艺批评、小说、科学思辩及政治学诸领域都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而成为启蒙运动时期的巨人。

美学精要:

狄德罗的美学思想以《画论》中提出的"美在关系"为主题,包括戏剧的"情境说",探讨诗学与绘画美学的整体论及相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他反对古典主义审美与原则,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代表当时的最高理论水平。也是我国现实主义文论的重要来源。

他认为,"真、善和美非常接近",把真善美作为权衡作品的唯一标准。"真善美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在真和善之上加上一种稀有的光辉灿烂的情境,真或善就变成美了。"

结合对绘画作品的评论,对构图,人物、物象的空间处理,他提出了"美在关系"的命题:

1.同一事物各组成之间的关系;

2.这一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关系;

3.人与对象之间的关系。

乐活点评:狄德罗可以说是我们现在经常提到的批判现实主义、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理论奠基者,他的美学极大的丰富了西方十九世纪的文艺思想,给落后的古典美学法则注入了新鲜血液。

但乐活君有一个美术话题,就是徐悲鸿引入西方的现实主义的绘画原则,对中国美术、中国画有怎样的影响,起到怎样的作用?为什么毕加索等人认为中国艺术理论远高于西方?欢迎评论!

乐活一家之言,欢迎关注留言!

由网友 贾全贵 提供的答案:

狄德罗(1713一1784),法国文学家,具有卓越的先进思维和艺术修养。主编了《百科全书》并在哲学、伦理学、戏剧、美学、文艺评论、小说、科学、政治学领域贡献巨大,成为启蒙时期的巨人。

《画论》的巨著,影响了世界画坛。

(一),《画论》是一部思想隨笔,共七章,包括绘画、雕塑与建筑等美学。这些门类互相影响,在美学方面有一定的贯通性。

(二),用唯物主义的辨证观点,解释和理解美学。美无处不在,内在和外在美学相互关联,要求画家们应注意到物体的"整体和全面美",一切为现实生活服务,用美感画出美好生活。

(三),发展启蒙教育,学绘画要从孩子开始,从小学美学,认识美学的作用,学好绘画技术,绘出自己人生和社会美好的蓝图。
(四),在绘画的技法上本书,也给出了一定的方法和基础知识。充分认知物质和人物的自然美,画出大自然的美,人类生活的美好时光。

由网友 艺滴美育 提供的答案:

狄德罗的《画论》是一部描写艺术思想的著作。这副著作月1761年、1765年、17670、1769年所创作的《沙龙论》,合在一起构成了彼得罗对于艺术思想的看法的总结,在自由风盛行的18世纪中叶,彼得罗认为一张作品要想获得大众的认可,首先必须打动大众的情绪,并不是一种特殊的细腻的情绪,而是所谓的艺术情绪,是一般人的共同情绪,是在大众看到这幅画时能够产生的供养,这是狄德罗一直坚持的,关于艺术画作的中心思想,狄德罗曾说:"感动我,使我惊讶,令我战栗、哭泣哀恸,以后你再来愉悦我的眼目,如果你能够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他认为这种情绪与道德并不冲突,他并不认同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说法,他认为在画作中有一种是非常不可取的,他说在一张画,或一座像与一个无邪的心的堕落之间,只有孰轻孰重,固不待言喻,不说艺术对于民族风化的影响,及以他对个人道德的影响而言,已是不可估计,这是他在《沙龙论》中所说的话,在《画论》中,他也曾说过是:"德行显得可爱,使恶行显得可怕,使可笑显得难看,"这才是一切执笔为文,调色作画,年龄属相的善良之士的心愿。他并不对他有其他别的要求,因为没有这一概念已经是很崇高的,他认为一切构图,当它具有所应具有的一切情绪是他必然是相当美了。

由网友 第一行诗 提供的答案:

1759年至1781年,德尼·狄德罗(Denis Diderot)为巴黎塞纳河畔的卢浮宫举行的两年一度的"沙龙"(绘画、雕塑展览)撰写评论,发表在《文学通讯》上,《画论》是以上报道的汇集。

作者以明晰如画的想象力,对绘画、雕塑和版画做了详尽、精细的分析。狄德罗作为一个启蒙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而为人熟知,作为一个美学家,尤其作为艺术批评家的身份却鲜为人知。"最高尚的思考到最粗鲁的描述",《画论》一书是对狄德罗这一身份的确认,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了解狄德罗的新视角。

《画论》共七章,论述包括绘画、雕塑与建筑,在论述过程中与文学(诗歌)互证,体现了艺术门类间美学思想的贯通性。

读《画论》前,可以首先了解狄德罗的美学思想。作为法国启蒙主义美学的最集中的代表者,他的美学思想是一个以"美在关系"为中心的包括戏剧的"情境"说、诗学和绘画美学的整体论及其相互融合的完整体系,代表着18 世纪西方美学的最高程度。

1752年,狄德罗在《关于美的根源及其本质的哲学探讨》《论美》)中提出了"美在关系"的观点。

他认为"美是一切具有美的性质的存在物的共同性质"。狄德罗对"美"的界定显然不是完善自足的,"美"与"美的性质"并不能相互解释,但这句话使他的"美"被确定到了客体身上,他进一步论述的价值、重点很快便体现出来。

他说,"在我们称为美的一切存在物所共有的性质之中,我们选择哪一种性质来适应以美这一名词为标记的东西呢?……我认为很明显,那只能是它一出现,就使一切存在物美的性质:这种性质的常有或稀少,假如它可以常有或稀少的话,就使这些存在物有较多或较少的美,而没有这种性质,就使它们不再美……总而言之,由于这种性质,美才发生、增加、变化无穷、衰谢、消失。而且这只有关系的概念才能产生这样的效果"。"不论关系是什么,我认为组成美的,就是关系。"

他并无意给"美"下一个一劳永逸的概念,他提到了"关系"这个重点,引导了人们对"美"研究思路的关注方向。

《画论》中的"关系"则更加明确,被明确化为"内在联系"或"因果关系"。他要求画家任何时候都应该注意到事物的"整体和全面",表现出"所画对象的某一部分与人们看不见的部分之间的适当对应"。在第一章中,他提倡画家研究透视,加强素描的基本功练习,这就要从把握事物的内在因果关系入手。"如果我们眼里因果关系是明显的,我们最好莫如把人物悉照原样表现出来。"

古典主义的"美"在狄德罗那里受到严重的冲击甚至颠覆。苏格拉底倡导"集众美为一个优美形象",亚里士多德认为"画家笔下的人物应当比真人更美","肖像画求其形似而又更美",卢奇安、西塞罗等人同样向往合众美于一体,追求美的极致。

而狄德罗认为,一个人的体态、表情都受到人的身份和年龄的影响,这会破坏传统的刻板比例,这里便内藏"关系"。关于肖像画,他的观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他更强调"不要为了典型而牺牲个性,已经微露浪漫主义的倾向,和新古典主义的审美趣味是对立的"。

至于古典之后众多致力于"征服幻象"的先哲们的科学总结,以及后世画家们对流传的比例、透视、明暗、色调等等规则的恪守,他认为,传统规则是由于人们对因果关系的无知而产生的,人们可以"抛开规则",通过"严格模仿自然"并"觉察到这些畸形之间存在一种隐秘的联系""在自然的专横面前,一些公认的比例是站不住脚的",一反学院派尊崇规则、讲究死板技法的传统观点。

现实主义的理念让狄德罗把绘画和文学联系到了一起。在论述过程中,狄德罗常把绘画与文学(诗歌)互证。就艺术类型而言,绘画与文学原本就有共通之处。写实的文学作品可以用语言文字产生图画的效果,也就是从"言"到画("象")再到"意":而绘画则直接从"象"到"意",二者环节不尽相同,但对根本的东西——"意"——的表现是相通的。在创作上,二者都通过有客观来由的"意"为先导,造出自己的"象";从接受过程来说,则是接受主题从"象"入"意",而在这个过程中,客观来由则为接受者所理解。这个客观来由也就是狄德罗的"关系",在戏剧中是"情境",在他的绘画中是"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

狄德罗像一位深入社会的侦探,他要求画家们用画笔描绘出最富含社会关系的细节。

在"表情"这一章里,狄德罗认为就诗歌而言,必须研究人生的幸福和苦难的各个方面以求抓住"关系"、准确表达。"必须阅读历史著作,熟读诗人的作品,玩味诗中的形象",每一个"象"都有自身的"意"。

历史上,诗人、作家与画家雕塑家相互作用,各自留下了丰富的作品。诗歌毕竟与小说的重描摹不同,诗歌常常给与雕塑、绘画以启示,并不是直接在视觉层面的,而是直接指向审美。但雕塑家所表现的只是"取诸自然的品质",而这些作品中的"美"最终深入人心、深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同时深入艺术家的心里,成为狄德罗所说的"品味"和"鉴赏力",可以更好地掌握"关系"、创造美。

在讨论师承的弊端时,狄德罗认为,正是师承令真正的着色大师很少出现。总是依样画葫芦照搬老师的作品,却不观察自然界,习惯于用别人的眼睛去观察一切,而使他无法摆脱,这是"虚伪的色彩如此充斥于世的根源"。他认为,学生应寻求把握内在联系,即"关系"的色彩。

当然,狄德罗并不是完全反对古代,而只是针对现代。针砭时弊、讲究古代与现实的结合是狄德罗绘画中"美在关系"的最大目的,"假如你严格模仿自然的画,不论是素描画,或是色彩画,都不会有手法。手法是从教师、画院、学校,甚至是从古人哪里学来的。"手法、技法,这些古人们的经验总结是不能抛弃的,但是,仅仅流连于画布显然是不够的,关注现实、走入市民社会,这是狄德罗所呼吁的。

这种呼吁又有其无需赘言的意识形态性。

狄德罗的"美在关系"说贯穿了他的整个美学体系,围绕着"情境"、"内在联系"、"因果关系"等不同的"关系"分类,他反对新古典主义的审美与原则,开启了现实主义的创作观念。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5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