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诗词曲精品库 提供的答案:
同样是大词人的黄庭坚曾经评价苏轼的这首《卜算子》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为什么苏轼的这首词能得到这么高的评价?"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一句,又何以被称为神品、名句?
总体来看,应当说是得益于此词高妙的艺术技巧,和那种高旷高洁、清新脱俗的意境,当真是"以性灵咏物"的经典代表,苏轼托物喻人,取神题外,通过对孤鸿和月夜环境的描写,展现了词人那种高洁蔑俗的形象,灵动传神,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下面先来看一下原词: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卜算子》,在很多版本中,都是有这个小序的,即"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由此可见,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的作品,同一时期的作品,还有一篇《游定惠院记》,可以相互照应。虽然苏轼一直保持着乐天派的性格,但是他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与幽深,仍然是存在的,词人在这首《卜算子》中,便通过月夜孤鸿的寄托,展现了内心的独白。
上片首二句从庭院中所见之景写起,"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词人营造了一种夜深人静、月亮高挂的冷清气氛。在壶中水漏尽,深夜月高悬的时候,苏轼走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多么冷清寂寞的夜晚啊!这样的气氛,就为下文中幽人和孤鸿的出场进行了铺垫。
接着,"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周围一片宁静,此刻,又有谁能像作者那样在月光下独自徘徊呢?只有天空中飞来飞去的孤鸿,在缥缈的云雾中更显得更加凄冷孤单。
这不禁让人联想,那缥缈的孤鸿,不正如此刻的幽人吗?而这幽人是谁?相信不言而喻,可是苏轼并没有明说,只是通过这样极富象征意味的绝美诗境,表现了一种超凡脱俗的美感。
下片,更是将孤鸿和人融为一体,看似处处在写孤鸿,实则无一笔不在写人,"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人在孤独的时候,总是喜欢四处张望,诗人猛然一回头,看到的却是更大的孤独,又有谁,能够理解这样的心情呢?知音难觅,伯乐难寻,那词人应该怎么办?
他选择"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孤鸿的不幸,孤鸿内心的幽怨,它在寒枝间飞来飞去,不肯选择栖息,最终,只好落在更加冷清肃杀的沙洲上,孤独凄冷的度过这寒冷的夜晚。这两句,堪称匠心独运,词人以高明的象征手法,看似写孤鸿的行为,实则全是词人自己处境的描述和表露,被贬黄州,自然令苏轼很沮丧,但是,他虽然处于孤寂冷清的位置,却不愿随波逐流,而是以高洁自许,孤鸿那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心态,其实正是词人的主观感情!可苏轼不提自己,单写孤鸿,就能让人感受到,这是何等高超的艺术技巧!难怪被后世称为神句!
苏轼的这首词,可以说是其才学、气度、思想、审美的高度凝练和体现,这种词境的营造,可以说少了哪一个品质,都不可能这样高明!
由网友 任襟亚 提供的答案: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最触动人心的应该是它那份极尽孤独中托物言出的坚守本心的"志",所具有的令人肃然起敬的"昂昂之鹤"般的高洁情操吧。如果非要说它是神品,大约是因为它无比精准地描写出了,那种身处逆境却不屈不挠的——顽强精神!
我是襟亚,下边就来谈谈我个人对于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一词,以及它当中的这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点粗浅的认识。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的写作背景
有的人是被困难打垮的,有的人却是被困难成就的。苏轼显然是后者。
被贬黄州最直接的原因,是因为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
宋神宗元丰二年,也就是1079年,苏轼被调往富庶的湖州。上任后,按照惯例要给皇帝写一封感谢信,于是就写了那封点燃他牢狱之灾的引线——《湖州谢上表》。
处心积虑想要"办"他的政敌(早在6年前,晚年写下《梦溪笔谈》的沈括,就向皇帝老大举报过苏轼,说他的诗有诽谤朝政之嫌,只是没有引起皇帝足够的重视),一下子就逮住了他的小辫子。
表中有一句:"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啥意思?
意思是:我这个人,老大你懂得,我不能和那些"新派人物"(变法革新派)一个尿性。正因为您老懂我,才派我到湖州这个地方来,或许是因为我可以保全一方百姓吧。
总之,他把自己对新政和新派人物的愤懑和不满都夹带到了文字当中,毫不保留地表达了自己坚决不和政治新贵合作的态度。
马蜂窝就这么捅下了。
御史中丞李定,御史舒亶、何正臣等人把苏轼的这篇《湖州谢上表》和此前所作诗句,挑重点画上圈,发动"文字狱",罗织"谤讪新政"的罪名向上就告发了他。
皇帝本人再怎么爱才,也不能假装看不见听之任之了。
于是,苏轼被捕,开始在御史台的监狱受审。从七月被捕,直到当年的十二月皇帝宣判贬谪黄州,在一百多天的时间里,乌台诗案牵连的人众多。其中包括驸马王诜、好友王巩、弟弟苏辙,以及和他政见有相似之处的张方平、司马光、范镇等等几十人。
在乌台诗案中,已经退休金陵的王安石,表现了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宽广的胸襟。和那些想要置苏东坡于死地的政敌不同,王安石不希望重责苏轼。他刻意上书皇帝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
另外同时在宋太祖赵匡胤定下的不杀士大夫的国策的护佑下,苏轼总算躲过了这一劫!
而这一政治事件造成的打击,也促使苏轼本人的文学创作风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被贬黄州:
因诗获罪,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苏轼却在文学的创作上打开了一扇更洞然的巨窗。清代的赵翼,对于诗人有句精辟的总结——"赋到沧桑句便工"!
多难兴邦,多难修思,多难成诗……
"团练副使"相当低微,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心灰意冷。
在此期间,他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贴补生活,于是有了叫响文学史的"东坡居士"的别号。
而他在文学史上最为著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今天我们要讨论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都是在这个时间段(1080-1084)写下的。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其文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苏轼的好基友黄庭坚,曾高度而中肯地评价这首词:"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
"意境高妙"、"胸中万卷书"、"无一点世俗气",这不正好对应了所谓"神品"的评价吗?
1.词中的孤独
月是缺的;梧桐是稀疏的;人是孤独的;大雁是形单影只的。所有的意象,都昭示着根孤伎薄的命际底色,孤寂满格。
2.孤高冷寂背后的坚守和执著
陡然回头,遗憾、怅然、幽怨皆无人懂得。杜甫说"择木知幽鸟",挑遍了所有"寒枝"而不肯栖息,甘愿忍受寂寞凄冷的那只"幽鸟"内心坚守的到底又是什么呢?
本词,上片重点写景,烘托出自己真实的个人孤独心境;下片借助物象抒发孤高自持、目无下尘、不就范俗流的清高和坚定。全篇珠联璧合,物我相容,借物喻情,张示心志!
此词之魂——"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拣尽"却终究"不肯",而要坚守"寂寞"、"冷",最终赋予了"孤独"以"悲壮"的色彩!全词到此,峰回路转,绝处逢生。
英国哲人培根说:"顺境中的美德是自制,逆境中的美德是不屈不挠。"达观是苏轼的法宝,困境面前,他总能于黑暗中捕捉到那一缕希望的微光。即便是寂寞、孤独"寒凉"到了极致,他依然能从他的思想深处揪出骨子里乐观而充满温度的——"不屈不挠"!
作者苏轼,以他"胸中万卷书"的底气,为后世写出这"无一点世俗气"而"意境高妙"的佳句,成了指引许多孤独者的灵魂灯塔。
假如有人非要用什么"神品"这样的词汇评价这句词,我想大概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吧。对于许多坚守内心情操的人来说,它能算得上是个鼓励吧!
谢谢阅读,我是襟亚,喜欢我的回答,敬请点赞、评论加个关注吧!
——END——
由网友 洛千缘书评 提供的答案:
很高兴看到这样的问题,本人答题向来不引经据典,只用简单易懂的"大白话"来解析问题,尤其是这类"古文"更需要直白。
首先纠正一下:标题第一个字是错的,不是拣而是"择",虽然意思一样,但改了原句始终不好。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什么是"孤鸿",那么我告诉你,这首名词解读的就是"孤鸿"两个字。
认真理解一下苏东坡的这首词《卜算子》。
那就要先了解作者的一生,苏东坡也就是苏轼,他第一次被贬是元丰二年( 1079)年,因"诗文"内容诽谤朝廷罪被关在京城,然后被贬黄州当一个小团练。黄州就是现在的湖北省黄岗市。
十年后(1089)年他又因为在一些政见上坚持自己的原则和别人发生分歧,又彼从京城贬到杭州当知府,六年后才召回京城。
回京后他又被人无事找事诬告,这次他自己请求下调,不愿再呆在京城为官,他先后被调往颖州、扬州、定州当知州。
最后一次被贬是(1100)年,新皇宋哲宗亲政,朝中分为新旧党两派,新党得势自然就排挤旧臣,苏东坡自然也在其中。
这次被贬的就远了,从湖北直接贬到广东,大家都道古代的交通全靠腿,可见他这一路有多苦寒?
最后直到宗徽宗即位,他才被赦免回北方。
从以上的北方到南方,再从南到北,大家想到了什么?
没错,就是候鸟大雁。《卜算子》是苏轼所作,这是他对自己这不平的人生之路用文字表达了出来。
"择尽寒枝不肯栖"这是他内心最真实的感受,他就像一只孤鸿,一只意志坚定的大雁。
他一心只往前飞,就算累了,脱力了也不愿和那些和那些人同流去享受安逸的生活。
这样一说,"择尽寒枝不肯栖"的"寒枝"大家明白是指什么了吧?
他虽然被贬,但他很乐观,不管处于哪个位置他都在他的能力范围内为百姓办事,创新改革旧时代的一些问题。
总结下来就是:不放弃自己,坚守初心,不管多苦多累也不贪恋权势。
如果他贪恋权势,人家提什么问题他只须跟着说"附议"两个字即可,怎么可能被贬?
可惜满朝没有能让他附议之人,他能不寂寞心寒冷吗?
一个文弱书生,一只孤鸿,一颗强大的内心,这就是他的写照,试问这样的诗词如何不令人心动呢?
由网友 用户春花有意 提供的答案:
理解这两句词的含义,要从全词着眼。这首词是诗人"乌台诗案"后,苏轼以带罪之身滴住黄州,杜门谢绝交往。此词咏孤鸿的惊慌、幽独、高洁,正是词人滴居中的孤寞、忧惧而又傲岸不屈心境的流露。
此词章法上别创一格,起调冷月残缺,梧桐疏落,滴漏断尽,用寒瑟疏冷的意象作层层皱染,为下二句幽人来往、鸿影缥缈营造一种幽寂的寒秋夜境,至换头而下则专咏孤鸿。上、下片看似散脱,实则相贯连,幽人独自往来从孤鸿眼中见得,孤鸿不肯安栖又从幽人眼中见出,即鸿即人,失群孤鸿与失志幽人是互喻叠映关系,故上、下回还相生,意脉贯通。前半泛写,后半专咏,盛宋词人多用此法,"盖其文章之妙,语意到处即为之,不可限以绳墨"(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或被认为有语病,因为鸿雁不栖于树木,只栖于江洲苇丛!这未免泥实于鸿雁的习性,不曾理解词人托意所在,不栖高枝而栖卑地,正见出品格、意趣的孤傲高洁。而作者并非有意为寄托以增添词的厚重,而是心中郁结既久且深,触发于不能自己,流露于不自知罢了,读者大可不必泥实。
这就是本词的艺术特点:人而死鸿,鸿而似人,非鸿非人,亦鸿亦人。此词臻此超旷孤逸的高境,乃作者胸襟、气质、才分和学识所致,非他人能仿效的。
由网友 宣墨轩 提供的答案:
苏轼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何以被称为神品?
宣墨来作答:
这两句诗出自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
全词展示: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
惟贝幽人独往来,
缥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
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
寂寞沙洲冷。
本文作于苏轼刚从乌台诗案中解脱,被贬黄州,寓居定惠院。作者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无端被贬,孤独寂寞的心境。表达了作者高洁、不阿、不愿随波逐流的政治态度。真可谓是匠心独运,自己不就是一只无处栖息的孤鸿吗?这里用其拟人手法,把自己的思想感情以孤鸿的心理活动表现出來,显示了一种高超的技巧,人皆称道。上阕写的是深夜院中所见之景象,营造了一个夜深人静,月挂疏桐的孤寂之境地,为幽人、只鸿的出场作铺垫。更深人静,独步院中,一种孤独无助的思绪涌上心头,抬头望月,月芽发出的也是一种凄凉之光,像似也在为其前景担扰。
被贬黄州后,其生活无助,前景渺茫,带着家人艰难度日,困难重重。其内心深处的苦楚和寂寥又有谁个理解?"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作者借用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抒怀,表达了其那种孤高自傲,不愿流俗的心境。在幽寂凄冷,夜深人静的时候,又有谁会徘徊于此泥?自已就是那孤单无助的大雁啊,先是写出一位幽人形象,再由幽人到孤鸿,把二者融为一体,简约凝炼,寄意深远,借孤鸿之内心独白,倾诉了自己的内心之苦,不愿随波逐流却又无可奈何。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吐为快。
黄庭坚评其"语言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毫尘俗气,孰能至此。"后人皆称其为上上层之作,真乃神品也。
我的回答您还满意吗?喜欢就点个关注吧。
谢谢。
涨粉黑马训练营
由网友 文藻巧翁 提供的答案:
【卜算子】宋•苏轼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①
缺月挂疏桐,
漏断人初静②。
谁见幽人独往来③?
缥缈孤鸿影④。
惊起做回头,
有限无人省⑤。
拣尽寒枝不肯棲,
寂寞沙洲冷。
【注释】①黄州定慧院——时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谪居黄州,定慧院在黄岗县东南,即定惠院。苏轼有《遊定惠院记》。
②漏断——漏壶里水滴光了。指深夜。漏壶,古时用水计时的噐具。
③幽人——指下句的"孤鸿"。
④缥缈——高远貌。
⑤省——瞭解,明白。
【释义】这首词《宋六十名家词:东坡词》题作:"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詠,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踰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吾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这是牵强附会之说,歪曲了原词的题意。作者是以孤鸿为喻,表示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实际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独和寂寞。
由网友 木槿读书 提供的答案:
我们在品读诗词的时候,无疑会被诗中的句子击中灵魂,产生共鸣。这就是诗词的魅力,苏轼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中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句就是全词的灵魂,成为经典流传。
在2006年歌手周传雄凭"寂寞沙洲冷"一首歌获奖,这句词起到了文化担当。这一句词究竟有什么魅力,被称为神品呢?
分析任何一句诗词,都不能脱开全篇孤立地看,更不能脱离诗人的客观经历单方面进行主观分析,因此我们有必要再回顾一下文本和苏轼的心路历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粗读这首词,给人的感觉就是孤独,寂寞在字里行间蔓延,是的此刻的苏轼是孤独的,因为他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
苏轼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文人自有一股清高和潇洒,意兴来了泼墨挥毫、吟诗作赋,把感情挥洒到淋漓尽致,就是人生一件快事。但是现实并不允许他如此潇洒。
苏轼同时期的王安石主张变法,苏轼对其中的一些条款并不赞同,并且直接指了出来。同时性格豪放不羁的他,也得罪过一些人。
他写过一首咏桧的诗,诗中有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惟有蛰龙知",这是歌颂桧树的根,能扎根到九泉之下也不弯曲,和地下的蛰龙成了知音。就这样的句子被乌台的司法官员认为是图谋不轨,讽刺皇上。
他们说皇上是真龙天子,而苏轼明目张胆地和皇上对抗,是非常大逆不道的事情,因为这件事情,苏轼被革职治罪,打入监狱,在100多天后,被免去死罪,贬谪黄州。
历时一个多月的颠簸,苏轼才到了黄州,而词中提到的定惠院就是他的住所。
此时的苏轼,还是带罪之身,处境窘迫,书中有记载说他此时"亲友绝交,疾病连年,饥寒并日,人皆传已死"。因为文字而遭此罪名,他是第一个,可以说中国历史上的文字狱也因他而开始,对于一个才华横溢的文人来说,内心是无法派遣的孤独和寂寞。
我们看他在词中塑造了一个孤鸿,这个孤鸿在月夜人静,大家都在安睡的时候,孤独地飞来飞去。这只孤鸿是瞻前顾后的,是受过惊吓的。它茫然四顾想找个知音,却很遗憾地发现周围只有自己的影子。
这个孤鸿寻寻觅觅,挑拣了所有的寒枝,不肯栖息,宁可在沙洲上忍受寂寞寒冷,这里的沙洲是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那该是怎样的凄苦。
诗词中出现的孤鸿,但是我们感觉到的分明是苏轼,"平日文字为吾累"的苏轼,对于刚刚经历的那一切怎么能那么快的忘怀。
但是尽管处境艰难,尽管孤单寂寞,他仍然保持自己灵魂的高洁,不肯随波逐流。哪怕在仕途是再失意,也不愿意违背初心,屈从别人,这里他和孤鸿惺惺相惜,互为知己。
对于可以栖身的寒枝,他既"拣尽"又不肯随意而栖,态度非常坚决,这正是苏轼的傲岸不群。
苏轼是难得的有良知,有操守的文人,前期的王安石变法,他有不同的见解。后来的司马光废除新法,苏轼也不尽赞同。他不阿谀奉承,不以私人恩怨作为标准,始终以百姓为根本,坚持自己信仰的真理,这就是苏轼,具备自己的独立人格,所以他能够做到"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语意双关,看起来是写孤鸿,其实是写幽人,非常有见地。黄庭坚评价这首词"以不言言之,非不言也,寄言也"。因此这首词成为寄言词中的上品,而"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表明志向的句子理所当然成为神句。
由网友 江湖夜雨92(提问者) 提供的答案:
苏轼经历乌台诗案后,幸免一死,被贬到黄州后,仍战战兢兢,惊魂未定。在开始的几个月,他寓居在定慧院中。因罪臣的身份,很少有人来拜访他,于夜深人静,独自漫步时,便写下了这首清奇冷峻的《卜算子》。原词如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何以被后人称为神品呢?
首先,上片写幽人独来独往,寥寥数语,极尽词人的孤寂悲凉的处境。
月是残缺之月,桐叶稀稀疏疏,漏壶里的水已经滴尽,夜已很深了,词人仍难以入睡,只好起身,走出寺院。缺月,疏桐,漏断,三个词,营造了一个清冷寂寞的世界。
谁知道我这待罪的幽居之人在独自漫步?只有隐隐约约,飘然而过的孤鸿。
苏轼以前朋友众多,门前总是热热闹闹,如今只能和孤鸿相伴,平静的语气中透出了词人不尽的孤独和悲凉。
其次,下片借孤鸿独宿荒洲,巧妙表现了自己高洁的志趣和独立不倚的品格。
是谁被惊起回头?是东坡老人?还是离群的孤鸿?应该是孤鸿吧。它心中的怨恨又有谁知道,当然,只有东坡老人有感触了。孤鸿捡尽寒枝不肯栖息在树上,只愿意栖息在没有枝叶庇护,有霜露侵袭的沙洲上。
苏东坡少年得志,考中进士后,仁宗皇帝高兴地对皇后说,我今天找到了大宋朝将来的宰相了。神宗继位后,一度对苏轼抱有很大希望,希望他能支持自己改革。可苏轼坚持己见,反对变化,并请求外任。在地方任职时,也写了一些讽刺新法的诗。这才有了御史台对他的弹劾,并想置其于死地。
苏轼借鸿雁的生活习性,巧妙表现了自己不攀附权贵,不随波逐流,坚守本真的性格。
结束语:宋朝是党争最厉害的朝代,最可怕的新旧党之间全盘否定,水火不相容。神宗去世后,太后起用旧党,苏轼被连升三级,而这时,苏轼却显得不合时宜,他反而认为,新法中的兵役法等不应废除,为此,他私下里称司马光为司马牛,认为司马光太固执,不知变通。可见,这首词,写尽作者一生的个性,的确堪称神品。
由网友 杜象应 提供的答案: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出自哪里?什么意思?
历史上的北宋诗人苏轼刚正不阿,为官时得罪了一些人。
某一日,他作了一首咏桧树的诗,其中有两句"根到九泉无曲处,岁寒惟有蛰龙知"。
想不到,此两句诗被乌台的司法官员以为是图谋不轨、讽刺皇上,便将他革职入狱。这就是历史上的第一个文学狱(乌台诗案)。
一百天后,苏轼虽被免于死罪,但遭贬谪去黄州。住在黄州的定慧院,他难忍孤独,作诗一首:《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冷沙洲。
熟读全诗,有两个物像:一是"幽人",二是"孤鸿"。人亦是鸟,鸟亦是人,吐露的是心声。
其中"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冷沙洲"的意思为:月夜下的孤鸿,正在寻寻觅觅地挑拣寒枝而不肯栖息,它宁愿忍受寒冷在这孤洲上。
那为何"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被誉为神品呢?
苏轼被贬,携带家人一起历经三个月才到黄州,这一路辛苦可想而知。而作为带罪之躯的苏轼更是别样的酸楚,虽志高宏远,也免不了孤独寂寞之感慨!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表面上是写孤鸿夜深人静时还在劳作,不惧沙洲岛上的冷寒,实际上,何尝不是作者自己呢?!苏轼也没有睡,仍在思虑。
这种以物示人的比兴手法,就恰到好处地表达了作者的心声:孤高自许、蔑视流俗。一个人内心的真正强大,何必附会于别人而生存。
从王安石变法维新时,其中有些不正确的条款,苏轼提出过意见并表示了反对。但在以后又彻底取谛该法令时,又秉公给予了某些准确的内容支持。
这充分说明苏轼为官时大公无私,从不遮隐自己的观点,也够大胆地直言对错。正如黄庭坚评价"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那样:
"以不言言之,非不言边,寄言也。"
总之,"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借月夜孤鸿,来托物寓怀,表达内心之感受。其构思巧妙,当属神品了!
(图片来源网络,违规即删)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