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十年代冬春季节,'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都吃什么?_七十年代农村吃什么

由网友 用户香山之声 提供的答案:

在六七十年代,国家非常关心和重视农业,农民的政治地位高,大办农业的氛围浓。在城市街道、单位,工厂及乡村,都可以看到关于发展农业的巨幅标语,比如: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农业是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搞好农田基本建设、搞好水利工程,促进粮食丰产,向贫下中农学习,向贫下中农致敬等等标语到处都是。

再就是全民都来关心农业,城乡结合,厂社结合,城区、工厂及学校等单位大力支援农村大办农业;抓改田改土,抓水利建设,实行机械耕作是常抓不懈,一浪高过一浪。

当然,农民在农闲时间,主要是冬春空余时间要抽出大部分人力,平时也要派多少个工给生产队去参加修水库,筑公路架桥梁等义务工程。去的人们都是从早上天未亮出发,下午接近天黑才回家,在工地上劳动是记工分,拿回生产队记工员处登记就可以了。不管远近的社员,中午少不了在工地伙食堂吃一顿罐罐饭,菜不怎么好,像盐菜、白菜、南瓜,东瓜等汤菜还是管够的,菜汤上面也能看到几滴菜油珠珠儿。

其实蔬菜也都是生产大队给各生产队下派的送菜任务,我就两次挑菜走了十几里山路去交给水库工地。

尽管劳动辛苦,但走进几百上千人的劳动工地,受热闹气分的影响,非常的愉快,特别是有中午那一顿罐罐饭的待遇,工分也要高些,比在队里劳动强得多,所以人们也都愿意去,并且在那儿也还有另一番劳动的情趣与劲头。

由网友 夕照青山颂晚秋 提供的答案:

一九六八年,开挖平阴县田山黄河至肥城县,名为一二三O的干渠。上万名民工上阵,开始了战天斗地的浩大工程。那时的工程,全部人工,没一点机械化。我参加了。

那时各生产队的劳力,都争着参加,能吃饱,是一主要原因。当时主食为杂面窝头,地瓜面,玉米面,高粱面三合一的。就萝卜咸菜。一星期改善一次生活,一斤白面馒头。一星期一次炒菜,白菜顿粉条,肉是沒有一点的。那时候可没有水果,副食品补充,又都干重体力活,所以饭量都很大,一斤干面煮斤半馒头,一顿吃完,没人剩下的。

六八年正是提倡"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备战,备荒,准备打仗"的时刻。民工们实行军式化管理,连绵百多里的工地上,红旗招展,热火朝天。足有三百斤的抬筐两人抬,二百余斤的石头一人背。人工打炮眼,一人持钎,两人打锤,一上午能打一米六七十厘米深。中午放炮,几百米的山头,炮声隆隆,硝烟弥漫,连绵不绝,石块空中飞舞,非常壮观,很象河南林县红旗渠的情形。

一条干渠,两年多才竣工。竣工时,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出席了竣工典礼。

那时,这么一条干渠算上浩大工程了。据说还到起了美国的重视,派卫星拍摄。但与现在的南水北调相比,简直太小儿科了。然而对于全部用人工开凿来说,又显现出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

当时我十九岁,有幸参加了这一有备战意义,解决平肥两县灌溉的水利工程,在人生历程中还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段。

借回答这个问题,又回忆起那个时代,那段历程,心中非常激动。

尤其看到当前,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更感到祖国的伟大,民族复兴在望。生为中国人的骄傲。

由网友 昆明四季春 提供的答案: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同肘也是城市用水与排涝的枢纽。

六七十年代是农村的大集体时期,夏秋两季农忙过后,便是冬春的较闲时候,这时,农村中的劳动力便投入到挑河治水的工地上,那个年代因没有施工机械的投入,工程量再大也得全凭人工肩挑车推来运土,冬天没完成的土方,春天接着干。参加治水的农民没有分文报酬属义务性的,他们每干一天,由所在的生产队给予记工分,这工分参加生产队年终分红。

在挑河的工地上,民工们所吃的粮食也都由生产队集体供给,国家下拨的土方补助粮很少,属象征性的。参加挑河治水的人都是体力消耗较大的活,在起早睡晚的一天中,必须要保证早、中两顿是干饭,晚上喝粥。民工们很是辛苦,一个月下来,每六到七天(即一星期)能吃上一顿肉,就算不错的了。除此之外的下饭菜也只有萝卜和青菜为主了。有的人家考虑到壮劳力在治水工地不挨饿,家里便为他们备了些炒熟的焦面类方便食品,以便随时充饥。

当今天我们享受着幸福生活的时候,看着一道道纵横交错的河道,千万别忘了为其付出的那个年代的民工们!

由网友 健康使者玉文 提供的答案:

那个年代上河工干重体力活的农民,吃的大多是玉米面窝窝头,大约2两重一个的窝头,一个人每顿饭可吃10多个是很一般的。个别饭量大的还吃的多些,有时也会改善一下伙食,如包子,懒龙(就是1斤2两半面粉做一个长形大馒头)每人每饨饭一个,大部分人一个就够吃的了,有饭量大不够吃的先吃窝头后吃懒龙,现在的人听起来哪时的饭量可能都是不可想象的,但这是真实的。没有一点点夸张。

由网友 1蓝天1 提供的答案:

我当时家住苏北盐阜农村,相对较穷的地方,我60年代初种二年田,因当时只有16到18岁,只上过中小河工。退伍后从70年代起,做民办教师,也一直在农村,假日大多到生产队做工。从1952年挑苏北灌溉总渠起,我父亲是"老河工"。对上河工吃什么,我自己经历过,听过看过。

六七十年代冬春搞水利建设,年年要搞,还是中心任务。水利建设我把它分为大中小型,上河工也分为大中小三等。大河工指县及以上政府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的,是吃住在工地工棚,少则半月一月,多则半年。无论国家有无水利补助粮(一般有补),但上河工的人保证吃饱。一般两稀一干。因体力消耗大,早晚粥锅里大多放山芋、胡萝卜或山芋干,偶尔也有面疙瘩,省粮又不易饿。粮以米为主,也有大麦糁子、大小麦面粉等。早晚小菜自带,咸菜、萝卜干,条件好的带炒盐豆等。中午大多有豆腐汤,三天五天吃顿肉(是肉烧青菜或萝卜等一锅下,不是纯肉)。

中等河工一般是公社规划组织的,十几里地以内,大多早晚归家,中午集体吃一顿中饭,草粮菜油盐等自带,生产队按上工人数多少,分一组两组或三组吃饭,每组十几个人,河工周边有人家的借锅煮饭,没人家的如上大河工一样造土灶,锅也自带。

小河工主要是本大队本生产队的,吃住在家,伙食看各家的。但再穷的家,哪怕糠菜疙瘩,也要让上河工人吃饱。

粮食哪里来?一是国家有部分补助,二是生产队提存。生产队粮少,在人口平均粮上降标。当然,提存也相对少,上河工人吃的五谷杂粮瓜菜萝卜等就多,生活就差。但上中、大河工,中午吃粥极少。

由网友 七七和豆豆的爷爷 提供的答案:

那时"上河工",因为工地离家较远,基本都是集体吃住。县级及以上的水利工程,河工每天有三角钱的伙食补贴,所在生产队记工分。公社级别的水利工程没有任何补贴,各生产队都是出的义务工,河工按正常劳动力可记一等工分。

我曾在1974年冬天出过一次河工。那时我高中刚毕业半年,冬天被抽调参加公社的整修河道工程。

因工地离家较完,我们生产队出了18位男女劳动力,全是自带铺盖和锅灶集体在工地附近的农户安营扎寨。

每天天刚蒙蒙亮就出工,一个半小时后吃完早饭继续干,中午12点吃完饭顶多休息半小时,直干到天黑才收工。一天三顿饭为一干两稀,早晚均是米粥,中午是干饭配青菜豆腐汤,能吃饱。

那时河工活全是人工,沒有任何机械辅助。所有挖出的土均是人力肩挑两个竹制簸箕爬坡卸向平均50米以远的地方,两个簸箕载重约40公斤左右。

河工虽苦,但场面热闹震撼,大家在一起干活有说有笑,到也不觉得太辛苦。

由网友 天地不言666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今夜收到邀请,初好奇,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邀请我回答?想起中央一台播出的《红旗渠》,忆起我之前看过的所有有关六七十年代的文章影视,看了所有关于此问题的回答。

我的思绪进入了那个火红的年代,那个战天斗地的年代。

六七十年代,中国摆脱了战争年代的动乱,走出了一穷二白的岁月,经过运动,全国上下组织起来,习惯了集体性运动。题主说的出河工就是其一。

所谓的出河工,组织上主要有六级,国家、省、地区、县、公社、村;范围上主要是:江河湖海泊、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主要是防汛抗旱,旱涝保收。像《红旗渠》中表现的河南林县这种情况,在全国很少。实际上这是一个县里的工程,当时的县里的当家人是青年人,看到林县吃水困难,一算引水距离和县里的存粮和能上工地的人数,一人一米多的工程,认为很快就修个渠把水引来,没想到一干就是这么多年。《红旗渠》表现的也是那个火红的年代,人们团结一致,战天斗地的一个缩影。

据统计,全国上下,组织起来,在基本是义务劳动的情况下,修建了大量的水库等水利工程,整平了大量的农田,训服了所有的江河湖海,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向老一辈战天斗地的英雄致敬!

至于吃什么,住在哪里?有没有收入?这个情况不一样。

国家和省级工程,如治海治河等,在一个或几个省的部分范围内调集民工,自己带衣服被褥,活累,吃的好,有的工程有收入。一个民工干一期工程,几个月时间,大约有一百元左右的收入。这在当时的农村是巨款。

地区及县里的工程,一般是在自己辖区内,衣住行,自己解决,吃饭有食堂,专人做饭,向工地送饭。至于吃什么,各地不一,从北向南,有高梁、玉米、红薯做成的窝头、有高粱米、玉米、大米饭等,基本都能吃饱,至于菜,本地生产什么就吃什么,量不大,有腌菜和大锅菜,主要是以饭为主。

公社及以下的工程,有自带干粮的,也有食堂管饭的。

时间不一样,国家省级工程,全年都有,看工程需要。其他的工程,主要是农闲季节,战天斗地,有的公社还成立专业队,集中壮劳力统一行动。从时间上看最有战斗性的口号有:干到腊月二十九,吃罢饺子再下手。

劳动工具和强度,六七十年代也不一样。六十年代以前主要是挑,七十年代主要是推,工地高,有推车的,有拉车的,都是人力。有个坏人的后代有文化,上水利工程时让他用铁丝拉小推车,批斗会时跪凳子,批斗者高兴了就从后面突然袭击推倒。

劳动报酬,全国基本上是义务劳动。因为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生产队记工分。这和有些在外干临时工的不同,经生产队和村里同意在外干临时工的需要向生产队交钱买工分。

参加人员主要是各级领导、农民工和技术人员,县以下的工程也有知青参加的。公社的工程也有让学生参加的,不过时间短,主要是参加农田基本建设,水利工程工地主要是让学生宣传队去宣传,鼓舞士气。

总之,那是一个火红的战天斗地的年代,确实改天换地了,人们组织起来,崩发了巨大力量,水利工程发挥了巨大作用。因为基本是义务劳动,人们不计较吃住。

由网友 阳光修成 提供的答案:

我七十年代未,叁加黄河复堤工程,也是农民最后一次义务河工派遣任务。

这次修复黄河大堤工程浩大,也是有使以来,出河工中生活条件是最好的一次。我们生产队出工十二个人,正个大队出工一百二十人。拉着人力车步行一百五十公里,去修东明县黄河二级坝,经二天一夜的行程,到达目的地,搭了窝棚住了下来。

这次工程我们干了共计四十多天,生活条件还好,主食吃的是少量玉米面窝窝头,白面馒头占了大部分。早晨咸菜喝粥中午白菜粉条,十天有一次带肉的菜。

当时全是人工往大堤上拉土,三个人一辆车,天一亮出工,干到七八点中吃早饭,中午十二点吃中饭,下午干到天快黑了在吃晚饭。为了早日完工,当时大家干劲还是十足的。当时还发生了一个笑话,我们往大堤上拉了一天的土,看着厚厚的有八十多公分高,但是第二天公社工程指挥部,派了一辆东方红推土机来压堤,大家看了傻眼了,这一压还有20公分的厚度,这什么时候也能完成任务。

有一次东方红推土机下大堤,刚下来就陷到泥潭里了,怎么也出不来了,大家都在笑说让你来压大堤,当时司机弄的满头大汗,有种有理说不出来的感觉。最后指挥部又调来一辆东方红,才给弄出来,因为大家从心就烦他们来压,好象把回家的希望也压没了。

有一天中午大家都不知什么情况。做饭的发了善心,中午突然吃油炸丸子,一人分给半斤,馒头随便吃。我自吃完半斤丸子,又吃了二两一个的馒头,还一口气吃了五个。刚吃完还没来得及喝水呢,代工大队长一声令下,说完工回家了,让大家砸窝棚,立马装车敢快走。半个小时就起程了。

由于当时大家都没来得及喝水,路上大家都渴得要命,在路过一条小河沟时,大家也不管水的卫生了,捧着浑浑的水都开始喝起来了。这是改革开放前最后一次出去修河工,也是有点出工报酬的,当时我还分了三十块钱的出工费。这也是我一生唯一的一次出去修黄河大堤。

由网友 GanPanDeng 提供的答案:

六七十年代冬春农闲季节,农民一般的都是"上水利"干活,就是修堤筑坝呗。

吃什么?吃干饭稀饭定量自带咸菜。早稀饭由炊事员定量分发一碗,中晚饭定量分发,能不能吃饱那就要看肚量大小。

那时国家是困难时期,没化肥农产品产量低,没机械化,种田修路修水库都得靠人工步行肩挑背扛,老一代确实功不可没啊!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5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