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定要等吕雉死后,才开始诛吕?_吕雉为什么心狠手辣

由网友 三顾惊鸿毛 提供的答案:

吕雉不死,没人敢诛吕。

一是吕雉占据了法理大义,她的身份太有权威性,刘姓诸王的嫡母,又是刘邦指定的掌权人,也是天下都认可的掌权人。只要吕雉活着,你打她就是不占理,谁打她都不占理,除了刘邦,就没人能扳倒她,不服也没用。

二是吕后通过自己的权势整合足够强大的实力,笼络了足够多的权臣,军队朝臣都是吕氏牢牢掌控着,别说不敢打,打也打不过。

三是没有诛吕的意愿。整个诛吕行动主要是两拨人搞得,一批是齐王刘襄为首的诸侯王,另一批是周勃陈平为首的功臣。

其实只有个别诸侯王有诛吕的意图,其他人都没有。周勃陈平这批功臣,本就是依附于吕雉而存在的,吕雉的很多措施,他们也是配合的。

都说吕雉杀戮功臣,但其实死于吕雉之手的没几个,像样就是韩信、彭越了,其他多是针对刘邦的妾室及其子女。

对于功臣系大臣,吕雉并没有做太多过分的事,至多也是夺权,也没到到以死相拼的程度。周勃还当着太尉,陈平也是丞相,灌婴等其他老班底都活的不错,干嘛要冒险诛杀吕氏呢?

总之是活着的吕雉,没有人想去惹她。

但吕雉过世就不一样了,刘姓诸侯王就有了借口,因为吕雉可以掌权,但吕氏族人就不行。这天下说到底是刘姓的天下,一个对皇位图谋不轨的帽子扣过去,就是发兵的理由,也能召来大批的声援。这招用在吕雉身上就没用,皇帝都是人家生的,想干啥都行,没人敢有异议。

功臣们原来没想过诛吕,但却是真正的诛吕执行者,他们干这事完全是为了自保。不诛吕就可能被诸侯王们打过来,顺带解决了,罪名也很好找,勾结吕氏作乱。这个理由并不算欲加之罪,吕氏封王一事这俩都是同意的,刘邦的"非刘姓不得封王",是忘得一干二净。

齐王刘襄发兵只是动用了齐国的兵力,顺带吞了琅邪国的兵,不过这地方本就是齐国刚刚分出去的,所以真打起来也未必是朝廷的对手。功臣们之所急忙自己动手,也是害怕更多的诸侯王起来联合在一起,这个可能性就不小,那样就结局不好说了。

这一点在吕雉活着的时候,同样是阻碍,不是所有的诸侯王都敢或着愿意对抗吕雉。如淮南王刘长是吕雉养大的,他就未必跟从,而代王刘恒不说是妥妥的"稳王",他娘薄姬那一关就过不去,那可是在吕雉身边少数活下来的刘邦之妾,估计早就对吕雉有心里阴影了。

所谓诛吕,其实就是齐国一脉的宗室对吕氏掌权的不满,有意愿也有实力去"伸张正义",顺带试一下能不能入主长安。齐国不动,其它诸侯王就不会乱动,功臣系也没必要冒险行事以求保命。

这事闹到最后,齐国反而是最吃亏的,代王刘恒成功捡漏,荣登大宝成为汉文帝,功臣们则得以保全,齐国被文景两代帝王连续拆分打压,最终带了武帝时代,除国并地。

跳的最欢,后果最惨,何其唏嘘。

由网友 红黑乱侃 提供的答案:

吕后去世仅3个月,刘家宗室和功臣就把吕氏诛杀殆尽,"无少长皆斩之"。就连包括小皇帝在内的吕后的几个孙子,都全部被杀。

从诛杀吕氏的过程来看,宗室和功臣似乎赢得相当轻松,从头到尾没有遇到什么有威胁的抵抗。

实在很难让人相信,就是这样的吕氏,居然在吕后在世的时候,把宗室和功臣们压制了15年。吕后活着的时候,无人敢有不臣之心。

那么,吕后活着的时候,宗室和功臣,为什么不敢公开反吕呢?

要说明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先看看宗室和功臣诛杀吕氏的全过程,都有哪些关键节点,进而再解释,为什么这些关键节点,在吕后在世的时候不起作用。

一、诛杀吕氏的全过程

公元前180年8月,吕后去世。她在临终前,做了周密的安排,任命侄儿吕产为相国,吕禄位上将军。长安城里最重要的两支军队,南军和北军,也分别由这两人统领。

当政这些年来,吕后也知道,无论是刘家宗室,还是朝堂功臣,都对吕氏积怨颇深。她希望,自己的这一番安排,可以帮助吕氏稳定大局。

然而,她的愿望,很快就落了空。

吕后去世不久,一封密信就被送到了齐国。信里写着:吕氏将要发动叛乱,你速速起兵,杀到长安,我和三弟在长安城里接应你。

写信的人,是齐王刘襄的二弟刘章。他在吕后的安排下,娶了吕禄的女儿,于是得以从妻子那里探听到吕氏的密谋。

收信的人,则是齐王刘襄。他是刘邦的长孙,他的封地齐国,一度坐拥六郡七十三县,是汉初最大的诸侯国。吕后当政期间,割走了齐国的3个郡,但齐国的实力,仍然不可小觑。

刘襄当机立断,昭告天下,起兵反吕。

这是宗室和功臣们诛杀吕氏的第一个节点。吕氏将要叛乱的消息,给了刘襄名正言顺起兵的机会,点燃了宗室和功臣反吕的热情。

刘襄起兵的消息传到长安,相国吕产立刻派出大将军灌婴,率军迎战刘襄。

灌婴是汉朝开国功臣之一,这么多年来,一直对吕后恭恭敬敬,表现得没有任何不臣之心,也不曾和吕氏对立,看起来似乎值得信任。

然而,灌婴和其他功臣商量过后,在前线和刘襄达成了协议,双方按兵不动,静候长安城的消息。

这给统领北军的吕禄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他开始思考吕氏和宗室及功臣间的对立关系,自己能否在这么紧张的局势中全身而退。

就在这时,陈平和周勃绑架了吕禄好友郦寄的父亲,逼迫郦寄去哄骗吕禄:只要你交出兵权,功臣们会让你回到封国,安享晚年。

吕禄信以为真,果然把兵符交给了周勃。周勃进入北军,对将士们说:支持吕氏的,露出你们的右肩膀;支持刘氏的,露出你们的左肩膀。

将士们纷纷露出左肩膀,表达了自己对刘氏的支持。

这是宗室和功臣们诛杀吕氏的第二个节点。周勃掌控了北军这支长安城里最重要的军队,并获得了将士们的支持,为诛杀吕氏增加了不少胜算。

此时的相国吕产,还不知道吕禄已经交出兵权。他在刘襄大军的压力之下,决定拼死一搏,先去皇宫挟制住小皇帝。

刚控制了北军周勃听说了这事之后,有点踌躇。他对和吕氏之战,也没有必胜的信心,只好叫来齐王刘襄的弟弟刘章,对他含糊其辞地说:你去保护皇帝。

刘章率领1000士兵,赶到皇宫,正好遇到宫门口的吕产。他当机立断,斩杀吕产,并在小皇帝派出使者询问消息的时候,跳上使者的车,凭借着车上的标识在皇宫内畅通无阻,控制了皇宫。

这是宗室和功臣们诛杀吕氏的第三个节点。吕禄和吕产这两个吕氏中最重要的人都已经除去,北军和南军这两支最重要的军队也被宗室和功臣控制,吕氏再无还手之力。

把吕氏众人诛杀殆尽之后,宗室和功臣聚在一起,商议下一任皇帝的人选。最终,刘邦的第四个儿子,代王刘恒,被选中入继大统,也就是汉文帝。

不过,在汉文帝入住未央宫之前,他们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要做:处置吕后亲立的小皇帝。

当时的皇帝,是汉惠帝刘盈的儿子,刘弘。只要他在,汉文帝就不能名正言顺地登上皇位。

于是,宗室和功臣们宣称,刘弘和他的几个兄弟,都不是汉惠帝的儿子,而是吕家人的私生子,他们的母亲在进宫之前,就已经怀上吕氏的孩子了。

这么一来,他们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废了小皇帝,并把小皇帝和他的几个兄弟全部杀死,斩草除根。

这是宗室和功臣们诛杀吕氏的最后一个节点。吕氏的威胁被彻底扫除,他们的行动也变得更加师出有名,汉朝从此进入新的时代。

此时,距离吕后去世,仅仅3个月。

二、为什么要在吕后去世后才开始诛杀吕氏

诛杀吕氏的过程,看起来如此轻松。那么,宗室和功臣们为什么不能在吕后活着的时候,就开始行动,而要被吕后压制15年呢?

我想,主要有以下3个原因:

  • 其一,如果吕后在世,师出无名。

吕后,是汉朝开国皇帝刘邦的原配妻子,是汉惠帝刘盈的生母。

从战国时期开始,太后当政,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吕后在刘邦去世之后,作为汉惠帝的母亲,垂帘听政,本就是名正言顺之事;在汉惠帝去世之后,辅佐还是儿童的小皇帝,临朝称制,就更加无可指摘。

在这种情况下,宗室和功臣如果反对吕后,是找不到正当的理由的。如果吕后在世,恐怕也不会出现将士们全都反对吕氏的场景,毕竟他们没有反对吕后的正当理由。

而吕后去世之后,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吕后当政,理所当然。就算吕后违背了刘邦的白马之盟,把吕家的几个人封为诸侯王,可是当时吕后才是朝堂的主人,这样的事,并不足以构成反对吕后的正当理由。

如果这时候想要诛杀吕氏,是以下犯上,挑战皇权。

吕后去世之后,吕家想要再把控朝堂,就失去了礼法和规矩上的合理性。

吕氏也正是因为深知这一点,所以想发动叛乱,把宗室和功臣都一网打尽,可是这个消息又被泄露出去,更是给了宗室和功臣诛杀吕氏的合理借口。

这个时候诛杀吕氏,就是维护汉室江山,是正义之举了。

把汉惠帝的几个儿子全都打为吕家人的孩子,也是为了让他们的行动师出有名的一部分。毕竟,这个时候吕后已经去世,这些孩子的生母也早就被吕后杀死,再也没有人能和他们对质了。

  • 其二,如果吕后在世,胜算不高。

吕后去世之后,刘襄大军压境,威胁着吕氏,周勃又掌控了长安城的北军。

就在这种情况下,周勃依然觉得,和掌控南军的吕产硬碰硬,胜算不高,因此不敢公然打出反吕的旗号,而只敢含糊其辞地让刘章区保护皇帝。

如果吕后在世,诛杀吕氏师出无名,刘襄没有起兵的理由,周勃在北军也不见得会获得支持,宗室和功臣们想要诛杀吕氏,更是难于登天。

唯有吕后去世,吕氏没有了把控朝政的合法性,胜利的天平,才会偏向于忠臣和宗室这边。

  • 其三,如果吕后在世,压力不大。

吕后在世的时候,虽然杀了刘邦的几个儿子,并削弱了刘家宗室的部分力量,但总体来说,她是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模式,在打压一部分刘家宗室的同时,又抬高着另外一部分宗室。

在这种情况下,大部分宗室没有生命威胁,是很难团结起来,冒着失败后被杀的风险去反吕的。

而汉朝的开国功臣们,则几乎都没有受到过吕后的威胁。吕后要杀的功臣,早在刘邦在世的时候,就已经和刘邦联手杀了,剩下的功臣,她基本可以重用。

后来诛杀吕氏的三个最重要的功臣,陈平在吕后手下当丞相,周勃在吕后手下当太尉,灌婴在吕后手下当大将军。虽然实权基本掌握在吕氏的手上,但是这些功臣们的损失并不大,也很难有足够的动力冒着生命危险反吕。

吕后去世之后,吕氏没有了掌控朝堂的合法依据。他们也担心,宗室和功臣们会联合起来,把他们推翻,所以,他们一度想要先发制人,发动叛乱,把宗室和功臣一网打尽。

这个时候,宗室受到的威胁,比吕后在世时要大得多。而功臣们面临的局面,则一下子从"为刘家打工还是为吕氏打工",变成了"生存还是毁灭"。

当生命遭受到直接威胁的时候,他们诛杀吕氏的动力,也直线上升。

毕竟,再不出手,可能自己就要没命了。

吕后也正是预见到,自己一去世,吕氏就将会面临宗室和功臣联手剿灭的危险,才会做下这么周密的安排,还特地叮嘱吕氏众人,千万不要去为她送葬,免得宗室和功臣趁虚而入。

不过,吕后算来算去,还是没能为吕氏算出一条生路来。

三、吕后怎么才能保住家族

吕后去世之后,吕氏与宗室和功臣对立,几乎是必然的。那么,吕氏有没有机会保住家族,不至于满门被杀呢?

我认为,吕氏是有机会的。保住家族的关键,在吕后身上。

  • 其一,保住汉惠帝刘盈。

刘盈,是刘邦和吕后的嫡长子,是宗室和功臣们一致拥护的皇太子和皇帝。

只要刘盈在世,无论是宗室和功臣,都没有理由跳过刘盈,诛杀吕氏。而刘盈,作为吕后的亲生儿子,就算未必会重用吕氏,也绝对不会对母亲的家族屠杀殆尽。

可以说,只要刘盈活着,只要吕氏自己安分守己,不直接造反,吕氏的权势就算不如吕后时期,也不会落得个满门诛灭的下场。

然而,吕后却不知出于什么考虑,带着只有16岁的刘盈去看人彘。刘盈大受打击之下,对吕后说了一句"此非人所为,臣为太后子,终不能治天下",就钻进后宫,醉生梦死,不再和吕后对抗,同时也拖垮了身体,英年早逝。

如果吕后可以预知未来,还会不会如此残忍地对待自己这唯一的、年纪还这么小的儿子呢?

  • 其二,限制吕氏的权力。

吕后给吕氏诸人的权力,实在是太大了。朝廷的实权要职,都掌握在吕氏的手里,损害了功臣的利益。吕后还违背刘邦的白马之盟,分封吕氏中人为王,损害了刘家宗室的利益。

这也让吕氏在她去世之后,不得不和宗室及功臣站在对立面。

如果吕后能平衡好刘氏、吕氏和功臣的关系,在大封吕氏的同时,也顾及宗室和功臣的利益,适当让他们分一杯羹,或者不要这么贪恋权力,不要给吕氏凌驾于宗室和功臣的特殊待遇,而把他们当做普通的外戚对待,或许也能保住吕氏家族。

只是,吕后和吕氏诸人,终究不能抵挡住权力的诱惑,最终把家族推向了绝路。

你觉得是不是呢?

由网友 四川达州人 提供的答案:

因为规矩。

吕后是谁?

刘邦的嫡妻,汉惠帝的亲妈,汉少帝的祖母。就算她滥权,甚至违反白马之盟给吕家子弟封王,她也是有资格的。

尤其开国将军里面的吕泽,是吕后的哥哥,更是功勋卓越之辈。

从法理上说,西汉可看作一个店铺,刘邦是创业东主,吕后是老板娘,汉惠帝是法定的二代继承人,汉少帝兄弟是三代继承人。东主和二代继承人死亡后,老太太可不可以代孙子管理家产?

作为掌柜的丞相,家丁的将军,仆役的大臣们,他们有没有权力,对老太太的具体管理资格提出异议?

毕竟这家店铺还姓刘,就算老太太给娘家侄儿一些好处(封王),周勃陈平这些也没有法理去提出反对。

也就是只能等,等老太太死亡之后再灭了吕家,杀了汉惠帝的子孙,换老东主的其他儿子当家主。因为勋贵的地位来自于汉高祖刘邦不是汉惠帝,只要是刘邦的其他儿子当家都可以。

由网友 沐岚爸爸 提供的答案:

主要是吕雉不死,"诛吕"的难度较大;而吕后一死,许多事办起来就容易了。

首先要明确的是,历史上的诸多事变,并非一定要等到"主政人"死去才能施行,比如唐初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在父亲高祖李渊、太子李建成健在的情况下发动是变并夺权登基;

又比如唐朝中叶的"神龙政变"(705年),太子李显、宰相张柬之、崔玄暐等大臣在神都紫微城发动兵变,逼迫女皇帝武则天退位。

那么回到"诛吕之变",为何以陈平周勃为首的一众前朝老臣,非要等到吕雉死后才发难呢?

或有如下两端:

吕氏掌权,压力巨大。

惠帝刘盈死后(前188年),吕后专权。身为一介女流,吕后所能指望的也就只余自己的娘家——吕氏一门了。

吕后约有兄弟姐妹五人,分别是大哥吕泽(子吕台、吕产),二哥吕释之(无子,吕䘵嗣位,应该是吕氏旁枝),一个姐姐(不知名,子吕平),以及妹妹吕媭(樊哙妻)。其中,哥哥吕泽和妹夫樊哙早就拥有了兵权,比如早在楚汉相争之时,吕泽就"为汉将兵,居下邑";樊哙的情况,大家更熟,不必细说。

当然,吕氏一门中仅有两人"将兵",是没甚么权势的。

于是,吕后又开始了"王诸吕"的行动,希望将部分吕氏子孙立为"诸候王",以能和"刘姓诸候王"相抗争。

就此,吕后曾征求过右丞相王陵的意见。只是王陵"为人少文任气,好直言",心向刘氏宗亲,便回绝道:"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

吕后一听就很不高兴,"不悦",遂又转头问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这二人倒是十分知趣,虑及吕后专权,势力强大,可不能似王陵那般"硬碰硬",便妥协道:"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诸吕,无所不可。"高帝定天下的时候,以诸子为王;现在吕后您称制,以"诸吕"为王,又有什么不可以的呢?

有了陈周二人的支持,吕后没有顾虑,遂施行"王诸吕"这策。最终,吕后拜立了三个"吕王",分别是吕王吕台("割齐之济南郡为吕国")、吕王吕产(至于其管辖封地,史料不祥),以及赵王吕䘵。之后,更是令吕产、吕䘵二人执掌禁军南北军兵权……

就此,或有朋友好奇:若是陈周二人与王陵一样站出来反对,那么吕后便难以"王诸吕",吕氏一族就不会那么强盛,后面的"诛吕之变"是不是就不会有了呢?

或许吧——至少笔者以为是。确切地说,只要陈周等老臣坚持原则,想必吕后也没什么办法。毕竟,这些老臣手里是握有兵权的,她也不敢随便动他们。

此外,为了加强对于"诸刘"的控制,吕后又安排了将"诸吕女"嫁与"刘男"的活动,以让刘氏皇族中吕姓的血脉更浓。不得不接受吕后安排的"刘男",多达十数人,比如赵幽王刘友、梁王刘恢、营泽候刘泽、燕灵王刘建、朱虚候刘章……

不过,这一活动的后果却十分严重,直接导致了刘邦三个儿子的亡故(刘友、刘恢、刘建)。若是刘邦在天有灵,想必不会放过吕后。

经过吕后这一系列的安排,吕氏一族权倾朝野,荣宠无比。但也存在着一个硬伤,即整个吕氏过于吕后的倚重十分之重,并且这一过程中,吕氏宗族内部并未涌现出一些特别厉害的权术谋臣

——这一点倒是与后世的王政君家族形成鲜明对比。其时,除王政君外,王莽的出现给日渐没落的王氏家族又添了一把火,直致其篡汉自立以为"新"朝。

如果把吕氏比做一株参天大树,那么吕后就是这参天大树的树干了,一旦将这树干砍倒,吕氏一族便只能枝叶飘散、土崩瓦解了。

对此,吕后有清醒的认识,但却又无能为力,吕氏子孙无能,她能有什么好办法呢?以致于其死前(前180年)还苦口婆心地交待吕产、吕䘵二人,说我死后,你们守卫皇宫就好,可千万别出来为我送丧啊!她这分明是在担心皇宫有变啊!而如果产䘵二人有谋略,又何必姑姑如此费心呢?

论谋略,吕后不在刘邦之下,极速爱情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很多时候刘邦不敢下手,吕后就敢,比如他亲手刺死淮阴侯韩信、梁王彭越,又残害了戚姬刘如意母子。这一桩桩一件件直击着当朝的大臣们的心灵。你说,就这么一个女人,谁能不怕?

于是涉于吕后的"淫威",涉于吕氏一族的气焰,"诛吕"大臣们选择在吕雉死后动手,便是明智之举了。

"诛吕"团队不团结。

常言道:"人心齐,泰山移!"类似"事变"这种随时都有可能掉脑袋的大事件,就要求事变的参与团队,要十分地团结才行。你不团结,不能将力量聚集到一起,那么风险就是十分巨大的了,而"诸吕"团队,就是这样一个不是很团结的队伍。

首先,"诛吕"团队没有自己的主心骨!

"玄武门之变"的主心骨是李世民,就是他负责组织、发动团队,而且也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神龙政变"的主心骨是张柬之,是他策划组织了是变,但其受益人却是未来的中宗李显……这都没什么疑问!

那么"诛吕之变"的主心骨是谁?

有人说是陈平,有人说是周勃,甚至有人说是齐王刘襄?你说是陈平?那他发动是变图什么?须知道,吕后对陈平还是不错的,一直让其安安稳稳地做自己的左丞相;

又有人说,陈平是看在其与刘邦的感情上才起事的。刘邦对其有知遇之恩,这没有错。不过,类似陈平这样奸诈刻薄连自己嫂子都敢睡的人,你说他能跟刘氏之间有多深的感情呢?

周勃吗?周勃确实不爽,其因被吕后升为"太尉"明升实降而剥夺了兵权,但是做为一个武将,他能有多少谋略呢?历史上也没有多少事变是围绕一个武将展开的。

刘襄吗?齐王刘襄是想夺权当皇帝的,但长安的那一帮老臣拿他当猴耍,用了他的兵又用了他的人,却始终未将其纳入到长安的"诛吕团队"之中。

既如此,便是没有主心骨了!一个团队没有主心骨,那么他的力量就会比较涣散。不够强大,自然就不敢在吕后健在时动手了。

其次,"诛吕团队"成员各怀鬼胎。

上面已经分析过,陈平没有合适的理由参与事变,参与也行不参与也可;周勃是不甘心,想再次把兵权握在手中……而另外一些人的参与就有的说道了。

比如朱虚候刘章。刘章是原齐王刘肥的二子,其上为哥哥刘襄,其下为弟弟东牟候刘兴居,而他之所以参与到是变中来,不过是为了帮助哥哥刘襄称帝。

陈平周勃等老臣起事,是为了推翻诸吕专权,至于未来刘氏之中谁人称帝,这在事变之前是考虑不到的。因此,刘章理应被拉入陈周的"诛吕团队"才是,但匪夷所思的是,并没有证据对此予以证明。刘章的起事,好像仅仅是偶然行为。

朱虚候以吕禄女为妇,故知其谋,乃阴令人告其兄齐王,欲令发兵西,朱虚候、东牟候为内应,以诛诸吕,立齐王为帝——《资治通鉴•汉纪五》

至于后来周勃"截取"北军后,刘章参与进来,好像也仅仅是偶然行为。

正是由于刘章目的"不纯",致使最后以陈周为首的"诛吕团队",并未立刘襄为帝,而是改立代王刘恒为帝了。

又比如曲周候郦商。他的参与完全是被"诛吕"团队逼的,人家压根就没想参加。考虑其子郦寄与赵王吕䘵的朋友关系,"诛吕团队"绑架了郦商,以逼郦寄忽悠吕禄交出北军军权。

总之,一方面"诛吕团队"之中无有主心骨,另一方面其成员之间又各怀鬼胎,如此一来,便使得"诛吕团队"的号召力、执行力大打折扣,那么你就更难对付以吕后为首的吕氏集团了。

是以,为了确保是变成功,在吕雉死后施行,便是不错的方案了。

大家以为然否?

参考:《资治通鉴》、《汉书》

(网图、侵删)

由网友 一个人的历史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很好,如果说诸吕有谋反的异心的话,为什么吕雉活着的时候,这些功臣和诸侯们不动手,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吕雉主政是刘邦默许,她辅助孝惠帝刘盈治理天下,属于名正言顺,反对吕雉就是犯上作乱,况且吕氏一族的实力在朝野内外都很强大,功臣集团和宗室诸侯单独任何一方,都没有击败吕氏的实力和把握。

吕雉在,没人敢有非分之想,他们只能期望吕雉不要对他们下手,吕雉这个人刚毅能断,异姓诸侯大多都被她铲除,而宗室诸侯也被她收拾了好几个,其他的人也噤若寒蝉,齐王刘肥为了保命,把自己的封地割让出来一部分做为吕雉女儿鲁元公主的封地,还认鲁元公主做母后,这是哥哥认妹妹做母亲,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连脸都不要了。吕雉无论从手段、实力上都无人可比,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对于吕雉只能依附,包括谋臣张良和陈平,他们一个为吕雉出谋划策,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另外一个则放过樊哙,主动做墙头草,表示对吕雉的忠心。

吕雉当然不相信陈平的"忠心",他只认为陈平和周勃识趣,不像王陵那样顽固不化,因此没有杀他们,但是也把他们架空了,用自己的心腹审食其做丞相,并用吕氏族人控制了南北军,把周勃这个太尉彻底架空成了摆设。对于宗室诸侯,吕雉先是用毒酒鸩杀赵王刘如意,而后又把刘友和刘恢除掉,企图杀死刘肥,但是没有成功,而后又调刘恒从代地去赵地没有成功,这一系列的操作,目的只有一个:巩固刘盈的帝位,加强中央集权,这么做并没有什么错。面对匈奴人的挑衅,大家群情激奋,樊哙表示自己可以带领十万人马踏平匈奴,但是吕雉很冷静,她委曲求全的给冒顿单于写了一封回信,在信里面说:"我年老色衰,无法服侍您,但大汉可以把公主许配给你,以做秦晋之好!"吕雉不只有刚强的一面,也有隐忍不言忍辱负重的一面。

但吕雉去世后,作为继承人的吕禄和吕产没有大智慧,无法掌控局面,功臣们企图夺权,宗室诸侯们要争夺帝位,他们联合起来,很快就把吕氏斩尽杀绝了,可见没有了一个好的领导,团队就会变做一盘散沙,表面看上去强大无比,实际上却不堪一击。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由网友 农民工说古道今 提供的答案:

为什么一定要等吕雉死后才开始"诛吕"?这个问题有点意思,提问之人大概其是没有真正弄明白吕太后的身份。吕太后,姓吕名雉,字娥姁,汉太祖高皇帝刘邦的原配正妻,同时也是汉王朝及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正牌皇后。

虽然刘邦早年间尚未发迹时就已经跟一个姓曹的女人生了儿子,也就是后来的齐悼惠王刘肥,却始终没有给曹氏一个名分。以至于连司马迁和班固都不知道该给曹氏一个什么样的身份才合适,最后只得在《史记》《汉书》中称其为"外妇"。何谓"外妇"?外室而已,连妾都算不上!而吕太后,却是刘邦三媒六聘、明媒正娶的正妻。

在中国古代,妻和妾的区别是相当大的!只有妻才能算是丈夫的配偶,妾充其量只是传宗接代的"工具"而已。妻坐着、妾只能站着,妾生的孩子得管嫡母(父亲的妻)叫母亲,而只能管自己的生母叫姨娘、小娘等等。有名份的妾尚且如此,就更别说是没名分的所谓"外妇"了。换句话说,不管齐悼惠王刘肥是不是吕太后所生,他都得管吕太后叫声妈!如此一来,刘肥的那些个儿子——刘襄、刘章、刘兴居等等,都得管吕太后叫奶奶。只要吕太后活着一天,刘襄、刘章等人只要动粗,那就是赤裸裸的忤逆!不管是不是谋逆,光忤逆一项就够这帮人好好喝一壶的了。正所谓名不正、言不顺,顶着忤逆这么一顶大帽子,如何做到师出有名?

再者,汉惠帝刘盈死后,吕太后先后将刘盈两个庶出的儿子扶上了皇位,也就是史籍中讲的前少帝和后少帝。在宗法层面而言,皇帝是吕太后的亲孙子、是大宗嫡脉刘盈的亲生儿子,刘襄、刘章、刘兴居这些庶长房的孙子宗法地位是要排在前后少帝之后的。他们想要动粗,同样是名不正、言不顺!这也是为什么"剿灭诸吕"之后,刘兴居亲自动手、杀光他二叔刘盈所有儿子的原因所在。

除了这两个因素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那就是朝中的周勃、陈平、夏侯婴等元老勋臣,他们早年间是向吕太后递了"投名状"的,在刘邦死后,他们这些人的权力、富贵都来自于吕太后。说白了,他们最不希望吕太后死,吕太后活着,对他们不会有什么影响。吕太后死了或者被人整倒了,他们就会面临新的权力洗牌,变数实在太大。所以,只要吕太后活着,这些人一定会挺吕太后挺到底,因为挺吕太后就是挺他们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刘襄兄弟几人贸然起兵,结局只有一个——完蛋,毫无悬念!

可吕太后死了就不一样了,压在刘襄兄弟头上的"孝"字没了,忤逆之说也便无从谈起。再给刘盈的儿子们贴上一个"非亲生"的标签、加上"诸吕作乱",刘襄作为庶长房的大孙子,起兵剿灭诸吕那就再"名正言顺"不过了!

另一方面,吕太后没了,朝中权力重新洗牌几乎是必然的。刘盈的儿子就是个傀儡,吕氏子弟掌权、甚至篡位都是可以预见的。对于周勃、陈平、夏侯婴这些汉王朝的元老勋臣而言,只有姓刘的来当皇帝,才对自己最为有利。换了姓吕的,人家会有自己的"开国勋臣",他们这些汉王朝的开国勋臣算什么?什么也不是!所以,虽然最初是被刘襄等人裹挟进去的,但不多久,这些个元老勋臣就啥都看明白了,自然是选择支持刘襄兄弟诛吕,因为这本就是他们利益最大化的正确打开方式。

但周勃、陈平、夏侯婴这些人对刘肥的几个儿子也并不放心,这才有了后来以"元舅不贤"为由反对刘襄即位的事情,最终让汉文帝刘恒捡了个漏、成为了汉王朝的新任皇帝。而这一切的一切有一个最大的前提条件,那就是吕太后死了。只要吕太后活着,一切都无从谈起……

由网友 黑水布衣 提供的答案:

无论是后来反吕的刘氏皇族还是朝臣,他们都不傻。吕后是什么人物,他们心知肚明,只要吕后还活着,就没人敢造次,他们太畏惧吕后了。吕后的各方面条件都稳稳的压着他们。

名正言顺的掌权

吕雉,她是汉高祖刘邦的正妻,其子刘盈是根正苗红的嫡长子,大汉帝国的继承人。吕后称制大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刘盈时期。刘盈是正牌的皇帝,而生性懦弱,在遭遇打击后就醉生梦死,此时的吕后总揽朝政,没人敢反对。第二个阶段就是真正的称制时期,但吕后也先后立了两个小皇帝作为傀儡,即前少帝和后少帝,吕后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管理国家,名正言顺。

吕氏也是功臣集团

由于后来吕氏一族的覆灭,历史对吕氏的功劳笔墨不多。其实你想想看,刘邦一穷二白造反的时候,谁有能力真正的支持刘邦,毫无疑问是大族吕氏啊。在刘邦时期,吕雉的大哥吕泽被封为周吕侯,二哥吕释之被封为建成侯,这两人可不是因为是大舅哥才封侯的,主要是因为两人均有军功在身,封侯无可厚非。所以吕氏是有很高的话语权的。

吕后的手段阴狠

还记得韩信和彭越是怎么死的吗?那就是吕后的手段,正因为这样,即使是萧何和张良都得在吕后面前老老实实的,周勃和陈平又如何?

还有,吕后为树立自己的权威,残杀了刘如意,并下傻了齐王刘肥。后来赵王刘友、梁王刘恢、燕王刘建,或被杀或自杀或吓死。面对如此狠辣的吕后,谁能不胆寒?

当然,众人能在吕后生前如此恭顺,还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吕氏执掌兵权

在吕后刚开始执政时,吕台、吕产、吕禄掌管了长安的禁军,使得吕家开始得势,进而获得分封。即使在吕后最后的日子里,发出自己人生最后一道重要的制书,下令任命赵王吕禄做上将军,管理当时长安禁军中的北军,又命令吕王吕产为相国,管理长安禁军的南军,并反复叮嘱他们:"如今虽然我们吕家人都称王称侯,但满朝的大臣们其实心里是不服的。现在我快要死了,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紧紧抓牢军队的控制权,并且把守住皇城内外,不要私自离开军队去给我送葬,免得为别人所控制。"只不过这两个大侄子没有听话,才造成吕氏一族的覆灭。

吕后能力出众

这里不得不说吕后的另一面,她也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虽然吕后为人狠毒,对自己的敌人毫不留情,但与之相对的是她对社会、对百姓的宽容。她对内废除了很多残忍的刑罚并鼓励生产,对外她也延续了刘邦后期的和亲政策,避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消耗民力。吕后在位期间,维持了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作为执政者,她无疑是优秀的,也是服众的。

汉高后八年(前180年)八月,吕后去世。十几年来,虽然她让吕氏一族的声望和地位达到了顶点,却也给整个家族埋下了极深的祸根。她知道在自己死后,自己那群平庸的侄孙辈没有能力去守卫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而刘邦的子嗣们一定会对他们进行反击,朝廷的大臣们也不会善罢甘休。而这一切都成了现实。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