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队时期,没有电视手机,空闲时间你看过哪些至今难忘的小人书?

由网友 1小风车1 提供的答案:

生产队时期,没电视手机,空闲时间看过的小人书大布分是一些赞扬革命先烈、革命老前辈的英雄人物英雄事迹的小人书,《赵一曼》《刘胡兰》《小英雄雨来》《王二小》……等还有好些都叫不上名字的小人书!这些小人书的故事感人,看的次数也多,所以至今难忘!

由网友 平凡中求健康 提供的答案:

生产队时期,没有电视,但我能看到的小人书可算不少,什么《三国演义》,《水浒传》,巜西游记》,《女娲补天》,巜封神榜》《叶公好龙》,巜小兵张嘎》,巜鸡毛信》…数不胜数。都是连环小图书,上面配图,下面文字介绍,一看就懂。→→为什么能得到如此丰富的小人书?有两种途径。其一,读初小时,学校办在村祠堂,离家仅距离不到十米。学校有个图书室,摆有两张方桌,上面摆满各式各样的图书。那是五十年代未六十年代初。当时学校只有教师(一对夫妻)两人,管理很不错,很懂调动学生积极性。选有五名图书管理员,管理很到位。除此以外,几乎每名学生都给你挂个衔头,除了各种长,还有各种员,管理员,监督员,验收员,报告员,…让每名学生都有责任感。所以图书室管理很好。离家近,我一有空就跑去看。其二,那时还小,没有任何负担,除了读书,回家放牛,心里想的就是找玩找吃。学校放寒暑假,老师夫妻回城居住,学校锁门。那时,我虽然读二年级,有些小人书只是读起来一知半解。然而,好象我天生与书结缘,没有小人书真的受不了。办法总是有的,我村群山环抱,柴草村木特别多而茂盛。我利用放牛之机,拾树干枝或砍些树枝,晒干后挑到城里去买钱。街道上,最适合我玩的是两种,一种是打钉子枪,打中响炮不收钱,打不中一枪收一分。另一种是地摊上摆放小人书,看完一本收一分。有时看到差不多天黑了,要收摊了,摊主提议,交足此书本钱,可以带回家看,归还时退钱给你,借看一天收两分。如果我连续挑了几趟树枝去卖,有时就够钱租几本回家,骑在牛背上,牛吃草,我看小人书,不亦乐乎。→→记得当时北大街有两摊小人书及风钉枪摊,我是他们的常客。我村离城五公里路,每到寒暑假,我是他们的常客。

由网友 东辉众乐 提供的答案:

谢邀,很高兴答题。生产队时期。空闲时间有时也看小人书。至今忆起难忘的小人书还真不少。《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钢铁是怎样成的》。《草源英雄小姐妹》,《刘胡兰》………

当时看的小儿书特多,有打仗一类的,也有学习一类的,。有时互相借阅,传阅。本本小儿书,都是传播正能量的小平台!我们喜看,爱看,回味无穷!

由网友 转折xh 提供的答案:

生产队时期,(197几年)正读小学。

家里的唯一家电"手电筒"嘛。

那时的人们也自觉不自觉地找点娱乐和爱好。听大人们讲讲瞎话,说今道古,东扯西拉。

有一次晚上,在生产队听鬼故事,红眼睛绿舌头,青面獠牙……听完后不敢回家。大人们还偷着乐。

(当时生产队是农民唯一的公共活动场所)

最快乐的是看小人书(连环画)图文并茂。几个小朋友你买A,我买B,互相串换着看。

还记得书名:鱼水情,白毛女,鱼钩阵,红色娘子军,

海岛怒潮,神灯,……

看过一本最好的长篇书【平原枪声】。描写的是抗战时期,冀中平原军民不畏强敌、不怕流血牺牲、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传奇故事。

(发几点本书信息:徐水,衡水,枣强县;第一章是"肖家镇上"××章是"铁壁合围";人物"县大队:杜平,马英,王二虎,苏建梅,老孟……;敌方:杨百顺,武藏,中村"……)

有看过此书的请回答

由网友 什百仟 提供的答案:

小人书,我们当时叫"小画书",从学龄前到小学毕业,几乎能看到的都看过,太多了!印象深刻的应该是《三国演义》和《水浒》,因为是好多册,一直要追着看全!有了看"小画书"的基础,后来看"字书"(长篇小说),也看得很多,一直看到改革开放初期,新华书店把文革中封存起来的古今中外的文学读物全部卖出来时。后来参加高考,大学阶段也还看过一些,逐渐转向专业书籍,文学类的就看得少了。回想起来,自己的一生还是和从小的阅读习惯有关,形成了自己的思想性格,随遇而安,与世无争,悲哉?幸哉?

由网友 五峰果农1 提供的答案:

我看过的小人书非常多,现在大多记不住名字了,现在想想来的有,血溅津门,济公活佛,铁道游击队,三打白骨精,成语故事,十粒米,嫦娥奔月,草原英雄儿女,雷锋的故事,霍元甲传,少年彭德怀等,二三百本,小时候,最大的嗜好就是赶集买小人书。

由网友 董树明 提供的答案:

我就是小人书培着过来的人,那时候小人书几毛钱一本,经济条件不好,舍不得花钱买,相互借着看。

看的小人书有:《红灯记》、《沙家浜》、《小英雄雨来》,《奇袭白虎团》、《鸡毛信》、《地道战》等等,爱看那些战斗故事的。

小时候爱模仿小人书里的人物造形,英雄的豪言壮语,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记忆犹新。

由网友 八义集的草根 提供的答案:

小人书,又叫连环画、小儿书、画本,生产队时期,家里只有话匣子,没有别的娱乐,小人书是我童年的最爱。

自打读懂了它的奥妙,就有了攒钱的动力,小时候大部分的零用钱都贡献给了小人书。

当时的小人书一本大约两、三毛钱,对我算是大数目,要攒好一阵,因此看书最好的途径是在租书摊,租一本只要两分钱。

在五年级时,我已积累了十几本小人书,看到别人摆书摊赚钱,也决定拿出自己心爱的小人书,联合几个叔伯哥哥、发小,凑了四五十本,在街南头出租,一天下来,虽然很累,但数着零零碎碎的硬币毛票时,很有成就感。

然而没想到当时我们的生意,引起了"竞争对手"的"嫉妒",几天后,他们与街北头的一帮撺掇起来打我们。

一次我一个人摆摊,一个家伙看书不给钱,竟然拿起书跑了,我去追他,结果在一个拐角一下出来了两三个,我在"搏斗"中"受伤",小儿书也丢了不少。那次事件对我打击很大,也终止了我的"商业历程"。

那时年龄小,看小人书有几个人物是总也分不清的,比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燕王扫北里面的胡大海、水浒传中的李逵、以及隋唐演义中的程咬金这四个人物最是易混,经常搞不明白怎么一个人物会在四本不同的书中出现。

他们都是一副怒发冲冠的模样,都是一把乱蓬蓬的黑胡子,都是火冒三丈的脾气。阅读之中凡是遇到这四个人物之一出现,那么那本小儿书看完后是要糊涂一阵子了,时常将张飞不是说成李逵,就是说成程咬金或胡大海。

自己看过的小人书大概有:

历史题材:《薛刚反唐》、《封神榜》、《煮酒论英雄》、《风仪亭》、《董卓进京》、《黛玉葬花》、《宝玉初会黛玉》、《刘姥姥进大观园》、《英雄排座次》、《燕青打擂》、《三败高俅》、《李逵闹东京》等;

武打题材:《霍元甲》、《陈真》、《武当英杰》、《射雕英雄传》、《七侠五义》、《大刀王五》、《杨家将》、《燕子李三》等;

战争题材:《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地雷战》、《平原游击队》、《双枪老太婆》等;

神话题材:《八仙闹海》、《白娘子》、《济公》、《大闹天宫》、《大闹通天河》,以及《哪吒故事》、《西游记》、《聊斋》系列等;

说到印象最深、最难忘的,自然是《隋唐演义》和《薛刚反唐》了,秦琼卖马、贾柳楼结拜、小白脸罗成、四猛八大锤、李元霸、宇文成都、薛葵、薛蛟......等等情节和人物,至今记忆犹新。

由网友 怡心之康乃馨 提供的答案:

谢邀答。

我生于五三年,不仅是老三届中最小的毕业生,而且在停课初期十三岁时,就去生产队务农了。

那时,大多数农村都尚未通电。对寻常百姓而言,夜晚照明用的都是煤油灯。至于题主所问及的电视手机,则所有人都闻所未闻。当时,农户家庭中谁家安装了有线广播就很了不起了。这也是广大青少年掌握革命理论,了解当前形势,学唱革命歌曲的唯一渠道。

我那时白天去生产队参加集体劳动,午休和夜晚还要抢时间把自家的园田地侍弄好。一句话,只要眼睛是睁开的,手脚就一直在不停地劳作。因此,在家根本无闲暇时间干别的。但我却自幼就养成了读书的习惯,从小到大视读书为第一生命。也只有在夏季,当生产队劳动歇气休息时,劳作的田埂地头周边没有可以为家里收割的柴草,才是我得以读书的好机会。

我读的书不是小人书,大都是一些当代或现代小说,如红岩、红日、红旗谱、连心锁、烈火金刚、林海雪原、平原枪声、战鼓催春、青春之歌、敌后武工队、铁道游击队、欧阳油之歌、野火春风斗古城、战火中的青春等。当然,也不乏诸如四大名著、三言两拍、秦香莲、岳家全传等历史书籍。同时,包括高中、大学语文在内的所有杂志刊物都在我的搜集阅读之列。

我读这些书,如饥似渴甚至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不仅由此吸收了很多精神食粮,陶冶了情操,对自身的性格培养以及三观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并且在可能的条件下,经常按章节有序地将书中精华讲给社员们听,使大家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教育和启迪,从而使自己在不断增进了与农民的感情同时,也使当时社员群众及生产队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提高。

`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8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