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在他的文学作品里讲述自己的父亲曾经是个土匪,你认为莫言怎么不忌讳自己的父亲呢?

由网友 快乐暖阳ud 提供的答案:

去看他的《丰乳肥臀》作品,也许能从作品中寻找出蛛丝马迹,莫言妙笔生花的把上官鲁氏和瑞典牧师是如何的因果关系?所以莫言大师从不忌讳并非偶然,他是写真实讲真话的人,相信他的作品也是一如既往真实讲述了自己父亲。

由网友 走正道的人 提供的答案:

人之初,性本善。但莫言不是。莫言心灵丑恶是从胎里带来的。小小年纪,12岁上互年级,屁都不懂,就成了造反派,破坏学校教学秩序,说老师是奴隶主,学生是奴隶,撕了课程表。人常说:从小看大。就是一个人小的时候就可以看长大后怎么样。对莫言未说,从小可看出就是个不成器的家伙。真的,长大了,莫言就是个背叛国家的料。其心可诛,应全国共讨之。

由网友 莫安营 提供的答案:

一、莫言的父亲,当然是务农的。那时划成分,莫言家是中农。中农虽属于贫下中农的团结对象,但不免受排挤。莫言的父亲在外边总是忍气吞声,夹着尾巴做人的。又生怕孩子在外面闯祸,所以总是对他们没个好脸。

莫言曾写过一篇《父亲的严厉》,说他老爹既没打他们,也没骂他们,但只要听到他爹咳嗽一声,立马全体吓得不敢做声。

莫言家成分不好,后来他应征入伍也大费周章。十八岁后,莫言连读三次报名参军,体检合格,但都没去成。莫言二十一岁那年,没在老家报名,有人帮忙,以表现好的临时工的名义,在他做临时工(负责给棉花过磅)的棉花厂终于成功入伍,这才有了莫言此后的提干、入学等等。

莫言的父亲,无疑是让人佩服的。也许,正是他的严厉,莫言兄弟才都成了人才。莫言之兄,管谟贤,1963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正是在兄长去上海求学后,留在家中的《红旗谱》、《林海雪原》及《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书籍,给辍学放羊的莫言打开了文学的小窗户。当时,莫言就仿效《红旗谱》编过故事,在听一位下乡劳动改造的大学生说"有个山东作家一天吃三顿饺子"之后,莫言更是下定了当一名作家的决心。毕竟,那时他一年才吃一顿饺子啊。

二、莫言在《红高粱》这篇曾经入选"二十世纪最佳小说一百篇"的小说中,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相结合的叙述方式。"我奶奶",是九儿姑娘。那位土匪式的英雄余占鳌,自然就是"我爷爷"哉。

小说,自然是虚构。即使看起来比现实还现实,即使有生活原型,即使《红高粱》中的人物名字,有好些与高密乡莫言那个村的人一模一样。所以,我们不能说,莫言的爷爷就是余占鳌。况且,《红高粱》中的余占鳌,虽是土匪,同时还是一位精忠报国的英雄,也没啥好忌讳的。

莫言的爷爷,是管遵义。务农,又是木匠。虽不识字,据说很能讲一些神鬼故事。管遵义的兄长,即莫言的大爷爷,是管遵仁。乡村医生。莫言小学五年级被劝退学后,曾向大爷爷学过两年中医。《药性赋》、《频湖脉诀》等令莫言头大如斗,终因文化太低,没学成。

三、看来,莫言家族文化气氛颇浓。但同时,他家也不乏武勇的痕迹。

在"非典"期间,乡人"王大炮"入京给莫言送蒜头,莫言给他老爹写了一封信,提到:

"还有那柄腰刀,可别当废品给我卖了。我听俺爷爷说那刀子是毛子扔下的,也许杀过人的。我前几年回家,跟俺二嫂子要那把刀,她说不知道让大藏到哪里去了。"

毛子,就是土匪。土匪为什么扔下刀?也许是打不过莫言的爷爷,只有丢刀弃枪,落荒而逃。

由网友 南国风情誉天下 提供的答案:

莫言从小就是个叛逆者,这种性格甚至越来越顽固,可以说没有办法可以改变种性格了。

一、莫言小时据说胆子很小,害怕晚上,走路时总感觉后面有什么跟着,所以很怕鬼。但后来不怕了,因为没有鬼,有鬼也伤不了他分毫,而是怕人,人让他遍体鳞伤。

莫言上小学时已经是天不怕地不怕的儿童了。偷东西,不遵守学校纪律,被学校开除了,这在他心灵里是一种创伤。莫言家是中农,中农在那时并不是敌对阶级,一点不影响他上学,也不会影响他加入少先队,可莫言为什么连少先队都入不了,一般来说,儿童的上进心或者说虚荣心是很強的,应该积极争取加入少先队组织。这段历史被莫言隐藏起来,只说小学辍学,原因没有说他也不愿说,说明他小小年纪已经种下仇恨的种子,仇恨别人,仇恨学校,仇恨世道。

二、一连串的不顺心接踵而来,不能上学而在家里放牛,他不是埋厌自已而是埋厌学校的不公。当兵没有当成又增加了对社会的不满。后来进了军营那是用了另外的办法进军营的,人参军了却又受到家乡人的责难,心里肯定是不舒服的。免不了对军队也有另一种眼光看部队,这在部队也表现出来了,对部队领导用国民党的称呼"长官",这样的称呼部队从未有过,只有莫言,可以看出对人民解放军是没有深厚感情的,否则不会用这样的称呼称部队领导。

莫言21岁参军到他退伍,在部队和在家乡的时间一样多,除小时不懂事的时间在部队时间更长,受部队培养教育远长于在家的时间。他爱写作则不写部队生活,而是写小时侯的苦难生活,受部队要求也写过一两篇反映部队的作品,其中有篇《丑兵》,因一个战士长的很丑排长不想要战士又嘲讽讥笑。战士来自五湖四海,连队非常重视团结,这样的嘲讽战友一般在部队不会发生。莫言在几百字的《真牛》里会计说"好男不当兵,好牛不拉犁"。可以看出莫言心里的人民解放军了。他不写部队生活而写了《丰乳肥臀》的巨著,受到部队责难而退伍。可以看出他对部队没有留恋,更没有培养感恩之情了。

三、莫言从小喜欢读书,这是好事,想当作家,目的是三顿能吃上饺子。莫言喜欢看什么书,看他讲他写作的经验,喜欢看神鬼故事,影响最深的当然是鲁迅,因为鲁迅用的就是辛辣的讽刺手法,用于讽刺社会和人的愚昧无知。这种手法正适合莫言用来嘲讽他从小埋在心里的不满和厌恨情绪。可他忘了鲁迅面对的是旧中国封建社会而莫言面对的则是新中国的社会主义。

四、莫言看书不是国内作家的那些反映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抗美援朝那些歌颂革命成功、歌颂大寨大庆精神、歌颂英雄模范人物的书籍,而是大量的国外书籍。特别崇拜马尔克斯、福克纳和塞万提斯,从福克那里学习编小说的胡说八道,大赞塞万提斯悲惨生活和洞察社会给他的启示,他们的写作手法正适合莫言编造故事和讽刺社会。看看莫言在国内和国外的演讲就知道,莫言从不谈及中国作家和作品,谈的都是外国作家的写作经验和作品。

五、回过头来再看莫言为什么把父亲写成土匪。他父亲对他管教很严,只要莫言不听话,犯了错,就是棍棒交加教育。这对从小就有逆反心理和固执的莫言,一定不会有好结果的,更不会体会其父"恨铁不成钢"的教育,同样也仇恨他的父亲,如果说对其母亲还有点感情的话对其父亲就完全没有了这种感情,在《丰乳肥展》里他编造的父亲是瑞典人。由此可以看出他恋母亲是恋母亲的乳房,他恨父亲是父亲的棍棒。把父亲写成土匪是感情问题,是顽固的逆反心理问题。

这种固执的逆反心理直到今天,从莫言的话中可以看出:"哪怕只有一个读者我也要这样写";"文学艺术永远不是唱赞歌的工具";"你的看法可以和所有的人都不一样";"《延安文艺讲话》有局限性,我从提笔写作那天起就是要突破这种局限"等等。莫言的这种顽固逆反心理是难以改变的。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93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