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知道电视剧里面说的上刺刀冲锋,这个刺刀是怎么上到枪上的,为什么不会掉?

由网友 设计师晓雯 提供的答案:

刺刀冲锋是一种传统的军事战术,刺刀是士兵使用步枪时装备的一种辅助武器。在枪械发射的过程中,刺刀通常被放在一个叫做刺刀架的枪口设备上,这个设备可以将刺刀固定在枪口上,使其不能掉落。

在冲锋时,士兵会将步枪从肩膀上抬起,手拿刺刀,全身用力朝敌人冲过去,在接近目标之际,会用步枪和刺刀进行突刺攻击。接着,士兵可以将刺刀扔掉,捡起步枪,继续进行战斗。

刺刀武器不会掉落是因为在使用枪械和刺刀的过程中,士兵必须牢牢地控制枪支和刺刀,保持稳定和平衡。军队通过各种训练和操作规程,让士兵掌握技能和技巧,避免刺刀掉落,并在战斗时使用刺刀和枪械打击敌人。

需要注意的是,刺刀这种武器在现代战争中已经很少被使用,枪械技术和战争策略都在不断进步和更新,刺刀制度已成为历史,不再是主流的军事战术。

由网友 烩志 提供的答案:

上图是刺刀比较主流的连接方式,枪管下方的刺刀座卡住刀把上的凹槽。刺刀上端有个换套,套在枪管上定位,包括现代步枪的刺刀也是这样的连接方式。

下图是M9多功能刺刀套在AR上的步骤,先上套环,然后刀把的的凹槽卡入刺刀座,刀把内还有个活动的小卡子用来夹住刺刀座。

当然,也有些卡座比较长的,比如98K的刺刀座就不需要在刺刀上弄个环套枪管。

还有像莫辛纳甘的刺刀有点不一样,它有个套管直接套在枪管上,然后借助准心座旋转套筒卡口卡住。但这种连接法对枪管震动频率影响很大,非常影响精度。

而且这属于一种非常老式的刺刀连接方式,燧发时代就这么玩。

不过话说最早的刺刀还是直接插在枪管里的呢...

由网友 八一带你看美景 提供的答案:

不跟你多说,看图!第一张56式刺刀打开状态!第二张63式刺刀打开状态,第三张56式刺刀折叠状态!还有没有比我这个更简单,更明白的回答!最下边的是八一式的!最后一张图是不是特别的帅?感觉这身军服最帅!比后来的还好!

由网友 智慧今日文摘 提供的答案:

当然是安装在枪械上的刺刀座了,刺刀一旦安装到位以后是非常稳固和牢靠的,即使白刃战激烈到刺刀都拼弯的程度也不会从枪械上脱落,甚至战斗结束后拆除刺刀时方法不恰当还会造成拆卸失败,因此电视剧中士兵们上刺刀冲锋时刺刀不会掉的情节是客观的。那么刺刀为什么不会掉呢?下面我们就从来了解关于刺刀的知识。

▼下图为正在进行刺刀拼刺训练的士兵

刺刀从枪械上脱落曾经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问题

刺刀最初被发明出来时的安装方法非常粗暴,仅仅是使用绳子绑在枪管上就开始冲锋了,然而捆绑式的粗暴安装不但不利于快速装卸,而且不稳定也不结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法国军官马拉谢·戴·皮塞于1640年发明了一种刀柄可以插入枪管内的刺刀,它长约1英尺(30.48厘米),锥形木质刀柄也长约1英尺,至此士兵们在开展白刃战时拥有了可以快速装卸的刺刀。

▼下图为用现代工艺复原的插入式刺刀

然而这种插入枪管的刺刀妨碍了枪械的开火功能,如果在战斗中需要开枪射击,那就必须将刺刀从枪口中拔出,射击完毕后还要继续装回枪口,以便于开展白刃战,操作起来可谓是麻烦至极。直到1688年,同样是法国军官德·沃邦元帅才在这种插入式刺刀的基础上改进出套管式刺刀,这就是现代刺刀的雏形。

▼下图为燧发枪时代使用的套管式刺刀

无论是插入式刺刀还是套管式刺刀,它们一直存在一个近乎于无解的缺陷,那就是非常容易从枪械上脱落。战斗中展开拼刺的双方士兵需要尽量避免与对方的枪械发生激烈碰撞,否则原本固定不牢靠的刺刀将会发生松动,一旦在拼刺中被对方枪械反挑,松动的刺刀势必会从枪械上脱落。最烦人的是刺刀刺中对方躯体后的拔出动作,如果不掌握动作要领,在拔出刺刀的一瞬间刺刀将会被对方躯体吸住,从而导致刺刀从枪械上脱落留在对方体内,士兵需要用手从对方躯体上拔出刺刀再安装回自己的枪械上。

▼下图为刺刀发展简介,A、B、C三种为插入式刺刀,D为套管式刺刀,E、F、G为套管刺刀的安装方法步骤介绍

现代刺刀的防脱落措施

刺刀往往是一种最不引人瞩目的单兵装备,以至于许多读者认为刺刀只是一种能安装的枪械上进行白刃战拼刺的刀具,殊不知现代刺刀是经过近200年的演化才具备今天这种高可靠水平。现代刺刀为了彻底解决使用时的稳固和牢靠问题演化出两种解决措施,第一种是与枪械集成为一体的铰接时刺刀,第二种是可与枪械分离的分离式刺刀。

铰接式刺刀

所谓铰接式刺刀就是将刺刀固定在枪械上,使之与枪械融为一体,在不使用的时候可以折叠起来,以减短枪械长度,在使用的时候将其展开。最常见的集成刺刀是三棱刺和四棱刺,比如著名的莫辛.纳甘步枪,它的刺刀安装在枪械的右侧,是枪械的一部分,在不使用的时候可折叠至枪械的护木上,与枪管平行;使用的时候士兵是需要用手指搬动释放键,刺刀在弹簧的作用力下弹出枪械护木下的束缚装置,刺刀上的固定套环(又称刀环)套住枪管,此时刺刀就完成了战斗准备。铰接式刺刀有着许多缺点,比如功能单一,但是它的优点恰恰就是稳固和牢靠,刺刀在任何战斗环境下都不会发生脱落,甚至更换刺刀时都需要借助专用工具才能完成,因此铰接式刺刀是无论如何都不会在战斗中发生"掉"的现象的。

▼下图为莫辛.纳甘步枪上的铰接式刺刀的折叠与释放示意图

分离式刺刀

所谓的分离式刺刀就是既能安装在枪械上进战斗,又能卸下来当匕首用的刺刀,读者朋友们最熟知的分离式刺刀就是日军"三八大盖"步枪使用的30式剑型刺刀了。该刺刀全长525mm,刀体长 400mm,质量0.69kg,刀身为下单刃式样,截面形状为尖锐的倒三角形;刀身两侧铣有宽血槽,作用是刺入人体后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方便拔刀,同时减轻刀体质量和加强刀身刚度;刀身右侧靠护手处打有生产厂标记;护手为一整体,上端为枪口套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刀柄末端为闭锁机构,上部为一T形长槽,用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相连接,槽内右侧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刺刀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卡笋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只要圆形按钮不被触碰,刺刀即使在白刃战中拼弯、拼断都不会从枪械上脱落,这种设计被广泛运用现代枪械上,比如我军曾经装备的"81式"自动步枪以及在役的"95式"自动步枪。

▼下图为安装明治30年式刺刀的三八大盖步枪,红色箭头指示的是位于刀柄左侧用于拆卸刺刀的圆形按钮

由网友 不正经的军棍 提供的答案:

刺刀的安装其实有很多种,一直都在发展的。最早的刺刀都是直接插在枪口里面的,插进去之后就无法射击,直接塞住枪口了。而这种连接方式,很容易造成松动。

到了18世纪的时候,刺刀主要是插座式(也叫套筒式)的设计,就是直接套在枪口上面,然后旋转一下,套筒,卡在枪口上面。这种设计一直延续到二战,苏军的莫辛纳甘就是这样一种设计方式。而这种设计方式,直接导致的问题就是不稳,晃动特别严重。

而到了一战时期,就开始有卡笋+弹簧的刺刀了,这一个设计,一直沿用至今。虽说中途有一些改变,但是多数都是大同小异,同样的道理下进行的设计,都是围绕弹簧和卡笋安装的。

从图上可以看出,刺刀上带着一个套环,可以套在枪口上,然后靠着弹簧制动,将刺刀固定在枪口的凸笋(卡座)上,这样就固定好了,还是非常牢固的,也是属于卡在上面,但是有弹簧的作用,不会像套筒式的刺刀那样晃。

现在的刺刀也是采用这种设计方式,事实证明,这个方式并不落后,而是目前为止最完美的。不用担心掉落的问题,往下拔都拔不下来,要按着按钮才能拿下来。不过现在的刺刀没那么长了,更多的趋向于多功能化,挂在枪上属于一个附带功能。

由网友 量子聊军武 提供的答案:

在滑膛枪的时代,枪械的装弹比较慢。真可以说是装弹一分钟,射击只需要一秒了。在射击之后的空窗期,是步兵们最危险最脆弱的时刻。因为那个时候,敌方的骑兵会冲过来砍杀,要是被冲入到步兵阵中步兵的死伤可想而知,所以在早期为了保护步兵手,都会在他们身边配备长矛兵,来保护步枪手们的安全。这个时候步枪手们还没有近战防御能力。后来就有人突发奇想,将长矛和步枪结合在一块儿。直接将长矛头插入到枪口中,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刺刀。

后来为了拆卸方便,为了射击方便,刺刀和枪管就是分离的。刺刀装配也不是装配到枪口里面。而是像下面这样,刺刀或者是与枪械一体的,使用的时候为折叠式。或者是刺刀和枪械是分离的,在使用的时候可以重新组装。

由网友 咩咩羊变大灰狼 提供的答案:

那种平时和枪分开的刺刀,一般有个刀鞘装着挂腰上,在使用时要临时装到枪上。所以有上刺刀一说。

连接方式是各种枪不太一样,但大同小异。一般刺刀手柄前边有个套枪管的环,手柄末端有个卡扣和枪固定。这个卡扣一般带有弹簧,学名叫卡笋。按下卡笋,咔装上,手一松弹簧咔哒把卡笋弹起,刺刀就和枪结合,非常牢不晃动,而且只要弹簧不松,卡笋斜面一般还能补偿磨损,不会出现越用越松的情况。

还有刺刀一般不拆卸,只能折叠到枪上,其实拆下来也没有刀鞘装起来携带。用的时候展开向前固定就可以,也是同样的弹簧+卡笋的原理,按下弹簧就解锁并自由活动,在特定的位置卡笋就能卡住。比如56式半自动步枪的刺刀,63式自动步枪的刺刀。折叠时刺刀柄里有弹簧,使劲一提让环超过枪口就解锁,刺刀就能自由活动,向后折叠,折到位置就咔哒一声卡住。打开枪刺用相同的原理。

由网友 旷野退思 提供的答案:

在激烈残酷的战场上经常会出现战士把刺刀都拼弯了都情况,可是刺刀还是不会掉,可见刺刀的固定方式还是非常可靠的。在前装枪时代,各国普遍使用套筒式刺刀,这种刺刀通过带镂空的沟槽与枪管固定,并完全依靠枪管的准星进行限位固定。这种限位并不牢固,在肉搏战时经常有脱落的情况存在。

前装枪时代的socket bayonet,固定方式简单粗暴,但已经比填塞式刺刀进步了很多

但到了后装步枪时代,随着机械加工精度的增加,套筒式刺刀被迅速淘汰。刺刀开始采用通过刀柄末端的T型槽与步枪上的凸起的卡榫来进行配合方式。配合到位后,刀柄尾部带有弹簧的锁扣会将刺刀锁住,安装到位后刺刀的套环也会套到枪口的位置增加限位作用。安装到位后刺刀非常牢固,除非按压刺刀柄上的按钮解锁,否则是无法取下刺刀的。

美军制式步枪(春田、M1、M1卡宾枪)的几种刺刀,绿圈处即枪管上刺刀卡榫和刺刀凹槽配合的地方

刺刀的按钮和步枪上的刺刀卡榫

这张图更为直观,可以看到刺刀尾部的T型槽和解锁按钮的结构

所以尽管刺刀属于冷兵器,造起来还真的不那么简单。看到这里大家应该也就明白为啥抗战时期中国很多地方军阀/杂牌军造的出大刀片子,却连像样的刺刀都造不出来了吧。因为刺刀上用来限位和固定的零部件的确对加工精度要求很高,手工作坊根本搞不定,机器和熟练技术工人又是当时的中国所缺乏的。而如果精度不够就会造成固定不牢,关键时刻掉链子,所以还不如拿大刀片凑合用。

各国设计出的绝大多数刺刀都逃不出这个原理,不过也有特殊的例子。有一种奇葩叫莫辛纳甘,作为19世纪末面世的步枪,它的刺刀居然不是采用卡榫固定的,而是采用类似前装滑膛枪时代普遍使用的套筒式刺刀(当然只是像,不完全一样),将刺刀套在通过枪口上,再旋转固定的。沙俄时期的M1891是不带弹簧固定的,固定不够牢;到了苏俄时期,M1891/30的刺刀增加了弹簧,可以实现较为可靠的闭锁,但仍然是一种套筒式刺刀的变体。

早期莫辛纳甘的刺刀式非常简单的套筒式

莫辛纳甘1891/30在套筒式的基础上增加了弹簧,可以起到较好的固定作用

莫辛纳甘刺刀的安装方式

虽然刺刀卡榫已经成为主流,不同国家搞出来的刺刀安装位置也不尽相同。绝大多数的刺刀是固定在枪管下方的,我们熟悉的三八式、M1、98K、李恩菲尔德等等都是安装到下方,有的刺刀卡榫布置在套筒上,有的则直接布置在在枪管下方。还有一种安装方式是侧面安装,比如德国的M1888式步枪(汉阳造)和莫辛纳甘的1981/30和M1944。

三八式、M1加兰德,大家耳熟能详的步枪绝大多数都是在下方安装的刺刀

M1888/汉阳造采用侧面安装刺刀的方式

莫辛纳甘M1944卡宾型,刺刀安装在右侧

二战后的刺刀,在固定原理上倒是没有什么太大变化,主要变化就是短小和朝多功能化方向发展了。因为二战经验表明刺刀战越来越少,而士兵在工程和野外生存的需要又长又重的刺刀反而没法满足。所以从AKM开始,苏联率先开发出了多功能刺刀,美国在越战期间跟进开发了M9多功能刺刀,从此世界刺刀发展进入了多功能时代。

苏联在AKM刺刀上的设计开启了刺刀的多功能时代

不过现代的刺刀仍然有两个奇葩,那就是英国和比利时,因为这俩国家用的刺刀居然还是套筒式的。而且由于这时候的步枪都有枪口消焰器,所以这刺刀刀柄不光要设计成圆柱形中空的,还要在刀柄侧面做条形镂空来导走火焰和燃气。这俩刺刀虽然满足了刺刀的一切功能而且也很可靠,但是设计真是有点匪夷所思了。

这个刀把,当生存匕首用的时候握感真的好么?

L85A1步枪上的刺刀,我就想问问摘下来的时候不嫌烫么。。。

比利时FN FNL 步枪的刺刀,路数和L85A1的刺刀一样,而且简陋得跟二战刺刀没啥区别

由网友 曾云金飞马 提供的答案:

军用步枪与刺刀是可分离式,有的军刺可当作匕首用。

军用刺刀样式比较多,有刀状,有三棱状,各有利弊。

刀状刺刀可以做劈,与砍,但相对刺较弱一些,而三棱锥样强度大,硬度好,与对方刺杀格斗中占有优势。

刺刀上有一个小的锁止机构设计,在枪管上锁止,不会晃动,并且能够轻松安装与拆卸。

由网友 喜欢看视频者 提供的答案:

以日军三八式步枪上面的30式军刺来介绍,刀身截面形状尖锐的倒三角形,两侧有血槽,作用是刺入人体后使血液迅速沿槽流出,以便拔出军刺。

护手为整体件,上端有枪口套环,下端早期型号有护手勾,后期型号下端为直型,刀柄末端为鸟头型金属件,称为刀把头,是刺刀的闭锁机构,其上部为一T形长槽,用以和枪管下方的刺刀座相连接。

刀把头右侧是有弹簧控制的活动卡笋,上刺刀时卡笋卡在刺刀座上,起到固定刺刀作用卸刺刀时,要压下刀把头左侧的圆形按钮,使卡笋缩回,将刺刀向前推出,所以上刺刀和卸刺刀貌似很简单,其实是技术活。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98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