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拒马河畔刘保勋 提供的答案:
嘉靖治国四十五年,明朝从平世转入衰世。皇帝虽管管大事,但二十多年不上朝,常年避居西苑修道。名为玄修,暗操独治。内阁被严嵩掌控,朝廷里都是严党的爪牙,政府的运转能力下降。同时明朝后期最大的内患——流民,正是起于嘉靖。同时又因嘉靖修道,大兴土木,以一人夺万民,致使财政入不敷出,再加上朝内党争,导致边军武备废弛,明军战力急速下降。
而军事实力的急速下降,体现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的庚戌之变,俺答一路烧杀抢掠打到北京城下,还在大同杀死了总兵张达。宣大总兵仇鸾以重金贿赂俺答,最后俺答在一番劫掠过后从容出塞。在这次事变中,兵部尚书丁汝夔听信严嵩毫无作为,最后被嘉靖杀死。
辽东军队一直是明朝军队的精锐所在,常年肩负重任,但在面对俺答时却表现极差,如果俺答当时多想一下,只怕京师陷落将成为必然。
既然作为明军精锐的辽东军队表现都那么差,南方的军队表现又能好到哪里呢?明军内部的实力排行中,南方军队稳坐最后一名。承平日久,南方的军队常年不见战事,当兵早已成为南方一些人混饭吃的工作,渐渐的,南方军队里出现一大批的兵油子,打起仗来跑的比谁都快,再加上嘉靖时的"倭寇"中,虽十之有八都是中国人,但剩下的那些日本人都是日本国内的精锐,又是打游击似的流窜作战。所以就出现了几百倭寇击败几千明军并且打到南京的这种情况。
而到了明神宗也就是万历时,经过嘉靖末期徐阶的改革,隆庆年间高拱改革,隆庆开放海禁,万历前十年张居正的经济改革,再加上抗倭时的内阁首辅申时行的一系列运作。明朝一扫嘉靖之弊政,经济繁荣昌盛。北方出现了李成梁、李如松这样的名将,常年的作战磨砺出了实战经验。同时因为经济恢复,军费供给足够,且万历中前期皇帝锐意进取,明朝的火器发展迅速,等到了抗倭援朝时,入朝的明军每人一铳,还有根据葡萄牙人的佛郎机魔改出来的各种大小佛郎机。
在这场战争中,明朝先进的军工业对日本有着巨大的优势。
佛郎机(手持)
大佛郎机(小型炮)
小佛郎机(骑兵用)
五雷神机(可连发,还有子母铳,装弹快)
水雷
火龙出水(射程百余步,对日本水军造成巨大伤亡,可称为世界最早的舰对舰导弹)
可以说,这场战争成了明军的火器试验。负责辽东事务的明朝正规军,精锐部队,凭借优秀的作战技术与先进的火器、火炮,对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形成了绝对优势,再加上明军算是主场作战,补给的压力远小于跨海峡作战的日军。
所以才会看到万历时的明军压着日军打。
或者更简单的来说
嘉靖:民兵、垃圾兵vs日军精锐
万历:辽东打骑兵打出来的精锐vs以步兵为主体的日军。
由网友 宋安之 提供的答案:
嘉靖帝与万历帝是一对奇葩的爷孙组合,他们多年不上朝,军事作为上却是有着很大的差别,这其中就有很大不同,首先嘉靖帝是通过党争的状态来控制朝政,但还是使奸相严嵩专权多年,国家开始在根子里烂了,而且倭寇主要在于掠夺,类似于今天的游击军,机动性太高,明朝军队对于倭寇当然有点力不从心。万历帝是通过小事不管大事严抓来控制朝政,他前有父亲明穆宗的隆庆新政革除嘉靖帝时期的弊端,改革军队的基础,继位后又有千古一相张居正的改革变法使国力加强,加之抗倭援朝是两国之间的正规军队作战,并非游击战,战胜日本军队也是情理之中的。
嘉靖帝在位45年是明朝第二在位时间长的皇帝,在位前期励精图治,后期躲于深宫之中沉迷于修道,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大权在握的秘诀在于,他是通过拉拢抬高一个再打压一个,使下面两方总是处于对立的,自己居中而受益。虽然效果不错,但这种方式也埋下了明末党争的萌芽。
嘉靖帝多年不上朝还重用奸相严嵩,导致了朝政腐败,国家衰落起来,其边事废弛,军饷被吞成为一种正常现象,在军力不振情况之下,出现了南倭北虏的大患,而南倭就是倭寇在东南沿海的侵袭,明帝国军队战斗力本就是直线下降,一边要面对北方蒙古一边还要面对倭寇,而且这些倭寇主要在掠夺骚扰,好似游击战一般,当然是力不从心。
在平定倭寇期间戚继光和俞大猷等名将崛起,为之后明帝国军事不振的局面注射了新鲜的血液。
嘉靖帝之后是明穆宗隆庆帝,这位皇帝在位短短六年,在历史上声名不显或者说评价甚低,其实隆庆帝的新政还是很不错的,在政治上他继位后革除了嘉靖帝时期的政治腐败和经济积弊,推行了一些改革措施,通过京察等方式整顿了吏治,抑制了土地兼并,使国家开始稳定,发展了经济。
在军事上,隆庆帝整饬武备,赏罚分明核实功罪,加大了军队的训练,巩固加强了长城防御能力,边境的地方官员也都换为精明能干的官员,还提高了官员待遇,军队战斗力上去了边防也开始稳定了。
为了加强军队战斗力,其中的措施之一就是通过名将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北方要地士兵,戚继光也驻守了北方边境多年,在戚继光的培训之下,明朝北方军队的战斗力又上升了。
明穆宗隆庆帝在位时间与儿子明神宗万历帝在位前期又被称之为隆万中兴,可见隆庆帝还是还有作为的,而他的新政也使晚明的军队重新拥有战斗力。
明神宗万历帝继位后前十年基本上是张居正大权在握,张居正在隆庆新政的基础上进一步改革变法,这场变法在后世评价很高,客观上为明朝续命几十年。
在明穆宗时期的隆庆新政还有张居正改革变法十年的基础上,明朝军队的战斗力是直线上升,这也是万历年间三大征能成功的重要原因。
万历三大征其一征就是与日本丰臣秀吉的抗倭援朝战役,彼时日本经历了自己的百年战国乱世被丰臣秀吉统一,都是久经沙场的百战老兵,军队战斗力很强,但是与晚明军队交战中并没有占到什么便宜,明朝军队很多时候甚至远少于日本军队,最终被明军击败,都没有让其打到中国本土。
万历时期抗倭援朝之所以胜利,其一在于有之前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变法的基础其二在于这次交战可以说是国与国之间的军队大战,目的在于控制地盘,并非嘉靖年间那样倭寇游击掠夺骚扰一般,明军当然战胜了日本。
补充一点,万历帝只是多年不上朝,并非不管事,不上朝不代表万历帝不能私下面见大臣处理国事,万历帝只是小事不管但是大事严抓,像抗倭援朝包括在内的万历三大征,都是万历帝亲自拍板决定打不打的,并且还是万历帝点兵选将的。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由网友 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 提供的答案:
1555年,67名倭寇从浙江一直杀到大明留都南京,"经行数千里",杀戮及杀伤4、5000人。杀大明一御史,二指挥,二把总。横行20余日才被剿灭。
这只是嘉靖年间倭寇横行的一个缩影。
一段时间内,少许倭寇,就能横行沿海,如入无人之境,任意烧杀掳掠,兵力庞大的明军几乎无力阻挡。
1592年,万历朝鲜战争爆发。
尽管大明距离朝鲜很近,但是,由于交通问题,大明兵力、物资投送不及日本便捷,因此,兵力始终不及对手。
第一次入朝作战(即日本人所称的"文禄之役"),丰臣秀吉共调动306200人,其中,158700陆军登陆朝鲜。
而当时,大明入援"天兵"不过48000人。
第二次入朝作战(即日本人所称的"庆长之役"),丰臣秀吉共出动陆军141490人,水军7200人。
而当时,明军总计约70000人(第一批30000,第二批40000)。
两次作战,明军兵力均远少于日军。
然而,尽管明军有许多失误,但他们依然取得了最终胜利。
当年,少许倭寇,就能让数十万海防明军束手无策。
50年后,日本全力来战,明军却能在总兵力远少于对手的情况下战而胜之。
这是怎么回事呢?
倭寇能战之因
倭寇的战斗力确实很强。
装备上,其"弓长矢巨,近人而发",杀伤力极强;其"长刀利刃,惯练善用",威胁极大;这些是其长于明军之处。
战术上,其"四分五裂"之法,以小队分合作战,更适合在江南水网地带作战,是其克制明军之处。
然而,在总体发展水平上,其依然落后于我国。
明军打得拉胯,主要是明军自己在组织上的问题。
沿海承平日久,防卫松弛。
到嘉靖年间,由于政治腐败,军备更加废弛,卫所军大量逃亡。
当时,无论是沿海卫所的军卒,还是巡检司的弓兵,缺额都在50%以上,有的甚至达到70%。
而且,逃走者,多是年轻力壮者,留下的,多是老弱之辈,战斗力严重下滑。
水军方面,明军的战舰本是远远优于倭寇的。但是,部队都乱成这样了,哪里还有心思维护呢?战船大多破损不能用!
一支在平时状态下,逃兵都超过50%,装备无人维护的军队,哪里还有什么战斗力呢?
因此,明军兵力虽大,但既不能防御倭寇于海上,又不能在陆上堵截围剿,任由倭寇横行!
然而,如前所说,大明无论在经济,还是科技水平上,都优于日本。
倭人虽善战,但大明更不乏勇武之士;倭人虽有长弓巨矢、长刀利刃,但以大明的科技水平,也有智慧找足以克之的装备;倭人虽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战术,但大明也有足以克之的良将。
倭人虽强,但这里没有什么科技代差,大明只要找到良将,练得强兵,找到正确的克敌之法,发挥其国力优势,就能发过来碾压倭人!
明军战斗力的恢复
其后,戚继光募兵、练兵,打造出戚家军。
戚家军在浙江、福建,歼倭寇数万,损失极小。损失最大的林墩战斗,也只阵亡69人!
有了良将强兵,大明就能以近乎"零伤亡"碾压倭人!
戚继光的胜利,带来了大明的一次重大军事变革。
前后强烈的反差,使大明意识到:卫所兵已不堪用。但以良将募兵,大明依然可以打造出强大的国防力量。
因此,此后,大明大力推广募兵制,并因此在编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调整,当年因卫所制腐烂导致的战斗力下滑开始得以扭转。
1572年,张居正开始变法后,大明的情况进一步好转。
张居正变法期间,大明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同时,戚继光、李成梁等一批良将又得以受到重用。
有雄厚的财力支撑,有良将的辅佐,明军的战斗力迅速得以恢复。
可以说,1592年,丰臣秀吉野心膨胀之时,也正是明军战斗力短暂"复兴"的时候。
万历朝鲜之役,戚继光、李成梁虽已去,但他们募集、训练出来的强兵猛将尤在!
日军战斗力
回头再看日军的战斗力。
不少朋友认为:征朝日军,是正规军,其战斗力应在当年倭寇之上。
其实不然。
当年倭寇,人数虽不多,但多是经过严格训练的武士、浪人。
他们原本就是职业军人,自小学习刀法、箭法,个人战斗力确实很强。
然而,以当时日本的国力,可是养不起数量庞大的职业军人的。
所以,丰臣秀吉征明大军,虽不乏究竟战阵的武士,但更多是从民间征来的"地侍"。
秀吉野心勃勃,想要征朝鲜,将来还妄想"征明",因此,其竭尽全力,以田粮多少作为征兵依据。
当时,秀吉核定全国田粮为2253万石,每万石可负担的出兵规模为250人,以此断定可共可得兵56.3万。
为征朝鲜,其在西部4道全部动员,畿内部分动员,征得33万人。其中,试图一线安排20万人,另在名护屋留兵10万为预备队,京都留守3万人。
由此,我们可以得知日军的战力了!
1、兵力构成上,大部分士卒平时务农,其战斗力有限。
2、丰臣秀吉已经动员了其可动员兵力的2/3,在其内部要压制德川家康的前提下,其战争潜力已处于透支状态,缺乏持久作战能力。而且,丰臣秀吉如果出事,丰臣家连压制德川家康都成问题,就更打不下去了!
一线战斗力有限,持续作战能力弱,这就是当时日军的状况。
打得不好,但足以胜利
平心而论,万历朝鲜战争,大明失误很多。
援朝兵力构成上,明军大多直接从北方边地调兵过去,骑兵居多,步兵只有1/4左右,而朝鲜是多山、多水田的国家。
因此,初期明军虽能占据优势,但始终不能打大歼灭战,一举取得完全胜利。
战役指挥上,后期明军的指挥官就是后来萨尔浒之战惨败那帮人,指挥水平一般。
因此,后期明军上演了若干次大败。
然而,由于明军在战斗力上有优势,日军后期始终被压制在南部,即便取胜也不敢大举反攻。
丰臣秀吉不死,也只能勉强维持在朝鲜继续作战。丰臣秀吉死,自然全面退却了!
万历朝鲜战争,明军打得不好,但足以取胜!
日本,善战,能战,并长期觊觎我国。
如果我们自己组织得不好,他必然来侵,并且看起来得很强大。
然而,只要我们组织正常,哪怕有一些不足之处,日本也毫无机会!
过去如此,将来亦如此!
由网友 西岳散人 提供的答案:
感谢邀请!
为什么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都捉襟见肘,却能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
1.嘉靖时期
首先整治方面,在嘉靖时期,朝廷内的政治斗争比较激烈,主要是当时严嵩当政,严嵩与当时还是太子的明穆宗、高拱、张居正等斗争,很多有能力的将领无法真正的发挥应有的作用,导致战事无法得到有效的控制。
其次在财政经济方面,当时的明朝财政较为吃紧,我们都知道明朝到了嘉靖时期,土地兼并严重,老百姓生活困苦,在财政税收方面已经相当吃紧,无法有力的组织和支援耗资巨大的战事。
第三在军事方面,当时的老式明朝兵制已经相当腐朽,不能堪当重任,这又和经济方面的原因相联系了,因为土地兼并,导致许多军户的天地被大官僚占有,很多军户逃亡或者沦为上级官僚的佃户,才导致战斗力不高,战事一直得不到控制。直到后来戚继光的出现,才从一定程度上控制了倭患的进一步发展,直到消灭。
2.明穆宗时期
首先,在嘉靖死后,明穆宗继位,明穆宗宽仁大度,勤俭爱民,留心边陲之事,处理都恰到好处,其实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皇帝;登基前的内忧外患使他关心朝局,加之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大臣的尽力辅佐,实行革弊施新的政策,海内外得到大治,史称隆庆新政。在他在位的时候,国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修养,在各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特别是高拱、陈以勤、张居正等着力培养一些有能力的将领。
3.万历时期 但是明穆宗寿命不长,只位6年,终年36岁,后来年幼的万历皇帝继位,张居正成为首辅,作为万历的老师兼首辅,他大力改革明帝国的各项弊政,可以说将明帝国的国力提高了一大截,比如面对当时财政税收不足,国家在面对内外的开销方面,捉襟见肘的局面,他实行"一条鞭法",为明帝国积攒了巨大的财富。
而且,张居正当政期间,还大力的提拔了和培养了一批军事将领,比如,戚继光等,他和一些将领们相互支持,为明帝国边疆的稳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在后来,万历皇帝亲政之后,他也是相当的有能力,虽几十年不上朝,但是他能够始终对帝国实行有效的控制,期间他特别关照一批又能力的将领,比如"李如松、麻贵、刘廷、陈璘、秦良玉"等等。
再就是很多参加万历援朝战争的将领和军队,都在前面的播州之役、宁夏叛乱的平定中得到了有效的锻炼,我们都知道,像参加万历援朝战争将领李如松、麻贵等都参加了平定宁夏叛乱的战争;而且像平定播州杨应龙叛乱与宁夏哱拜叛乱都是相当难打的战事,都被当时的明帝国平定了,当然也一定程度上损耗了明帝国的实力。
综上所述,有万历皇帝对时局的把控,有了张居正积攒的钱粮,有了在平定国内叛乱中锻炼出来的强悍军队,而且还有当时高水平的军事将领,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对当时的明帝国来说并不算太难。
由网友 论史 提供的答案:
对于这个问题我认为有如下原因:
一、明军之所以在嘉靖时期应付倭寇非常吃力,除了战斗力低下的成分在,确实不适应倭寇的战术。
明军采用的战术是中央集权体制下的大型军阵野战模式,这样的战术模式对倭寇经常出没的东南地区就非常的不适应,明军的阵形往往被复杂的地形切割的支离破碎,而倭寇使用的是武士加上自己郎党的小规模集群突袭战术,这种战术更适应我国东南地区的自然环境,所以他们往往借助有利地形,将明军的阵势击溃。而倭寇的精锐士兵并没有占领一地想法,他们经常仗着对地形熟悉,四处流窜,破坏完一处,又迅速转到另外一处,令人防不胜防,让明军有无处着力的感觉。
而万历援朝战争日军占领朝鲜的意图是非常明显的,下一步就是进攻明朝,明军属于主动进攻的一方,对敌军主力的大致动向是清楚的,就是要正面对战,在这点上又与国内抗倭有所不同。
第二、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使明军战斗力和国内财政实力有了大幅度提升,这就远非嘉靖朝可比。
嘉靖时期,由于内政不修,明军腐败状况非常严重。就比如说京师驻军虽然对外号称有14万人,但是操练人数也就5到6万人,领取粮饷的时候有人,调遣的时候人就不见了。而军士被世胄纨绔子弟占役的现象十分严重。
今营政废弛,见籍至十四万,而操练者不过五、六万,支粮则有,调遣则无。
这样的军队自然是畏敌如虎,碰见蒙古兵当然是两股战战,涕泪横流。
谙达(俺答)之内犯也,兵部核营伍,不及、六万人,驱之出城,皆流涕不敢前,诸将领亦相顾失色。
再说说嘉靖时期的财政,隆庆元年户部尚书马森的奏疏就说到,他经过对太仓的清查,在没有特殊情况下,开支仅够三个月。
太仓见金百三十五万四千六百五十二两,岁支禄粮一百三十五万有奇。……。今计仅足三月。
而张居正改革将整顿武备、改革军事当作了一项重要内容,整肃军队、严明赏罚、核实功罪,并破格提拔了谭纶、戚继光、王崇古、李成梁等人,让他们掌握更多的实权,正是由于张居正的这些举措才使明君的战斗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在财政方面更是成就斐然,经过改革国库的充实更是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太仓粟可支十年,冏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所以,张居正的全面改革为万历援朝战争打下了坚实的军事和财政基础。
第三、抗倭战争和万历援朝战争,明朝对其重视程度是不一样的。如果说倭寇千里而来只为利益,但是丰臣秀吉可就有灭亡明朝的想法了,为了国家安全,明朝统治者也必定要全力出击,整个万历援朝之战实际上明朝赢得并不轻松,为了战胜日本调集了蓟镇、大宁、宣化、大同各镇,山西、陕西、浙江、四川、湖广以及两京的各路军队,用精锐尽出来形容并不过分,这个待遇倭寇集团可是没有享受到。
我认为这三点就说明了为何明朝面对倭寇吃力,但是却能打赢万历援朝战争的原因。
由网友 冷兵器研究所 提供的答案:
原因很简单啊!嘉靖大倭乱的时候,南方明军的防务非常空虚,甚至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占。
根据统计,在整个"嘉靖大倭乱"期间,仅有据可查的倭寇入侵就高达一百七十九次。在这么频繁的倭寇入侵事件中,江浙地区是受患最严重的地区。当时倭寇的所有入侵中,有一百四十二次是入侵江浙地区,差不多占了八成。
倭寇挑选江浙作为主要入侵地区,第一当然是因为江浙地区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江浙地区劫掠可以获得丰厚的收入。第二,这里也是中日两国之间的传统航线,加上中国走私商人的参与,使得倭寇对这里非常熟悉。第三,江浙地区作为明朝的腹心地区,江浙地区的军事力量薄弱,城防在当时非常落后,很多新兴城镇干脆连城墙都没有,使得倭寇攻掠城镇显得极为容易。
同时,葡萄牙人的到来,让大量西方火器流入东南沿海,比如著名的长身管火炮——发熕,"铜发熕,每座约重五百斤,用铅子一百个,每个约重四斤。此攻城之利器也,大敌数万相聚,亦用此以攻之。其石弹如小斗大,石之所击触者,无能留存。"诸如火绳枪之类的轻型火器就更不要说了。
与此同时,当时明帝国北部边境上压力巨大。嘉靖年间,每隔几年蒙古便会大举入侵一次,动辄五万、十万、乃至十几万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俺答攻破古北口,一直打到北京,在京畿大掠三月而去。嘉靖三十年(1551年),白莲教教主吕鹤等在山西扯旗造反,失败后上万教徒投奔河套。蒙古势力再次膨胀。
因此,对于明帝国来说,江南卫所兵早已经腐化不堪战,北方的边军不能轻动,福建兵悍勇惯习水战,但是福建本身就在倭寇的入侵范围内,也抽不出什么兵。而被抽调的山东兵又不适应江南水网地带。
另外,倭寇的作战目的是为了劫掠,而非与明廷争夺制海权。所以其在抵达中国沿海后,通常都会抢夺渔民船只而换乘中小船只。所以当倭寇浮海而来,明军虽然一直努力在海上拦截倭寇,但仍然会有不少倭寇登岸。而且倭寇跟很多江南士绅有勾结,喜欢以小股精锐流窜作战,突袭某地警惕性不高的守军,然后屠杀劫掠当地平民,一地破坏完毕立刻转移另外一地。在那个没有现代化通讯手段的时代,这种手段格外格外有效。因为明军大队往往反映不及时,而小队明军往往是外地抽调来的,人生地不熟,往往被汉奸诱入倭寇的伏击圈。
比如在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南沙之战后,就有一股倭寇专门避实击虚,突袭当时疫病流行,且战败降职的汤克宽军队驻地,在没能把汤克宽怎样后,便转头进攻防御空虚的通泰县。俞大猷在登陆普陀山时也曾遭倭寇突袭。倭寇对明军登陆的地点时间把握极其精确。甚至,当卢镗刚从福建调至浙江嘉兴之时,就被一股倭寇引入嘉兴城附近可以设伏的地形中伏战败,导致明军阵亡一千一百人。此战倭寇竟然表现得比卢镗更为了解当地地形,明军的军情,各地的人文地理,倭寇都掌握得是一清二楚,显然是当地内奸暗中通风报信的结果。
因此,早期抗倭战争中,明军往往顾此失彼,捉襟见肘。但这种情况不是因为倭寇多么神勇,而是当时江南明军的防务太空虚,体制僵化,当地又有内奸。
等到戚继光练出三千精锐义乌军,以机动武警的模式,各种追着倭寇打突袭战,倭寇很快就扛不住了。比如宁温台大捷后(宁波、台州、温岭),浙江倭寇基本上就被一扫而空了。而福建一地,戚家军就杀掉了上万倭寇。
等到了万历年间,面对入侵朝鲜的日军,明帝国有张居正改革所积累的大量财富,又有戚继光、俞大猷训练过的精锐步兵,北方边军的精锐骑兵。可以说是要人有人,要钱有钱,对付日军自然不在话下。
由网友 张生全精彩历史 提供的答案:
明军抵抗倭寇的战争,虽然不能说捉襟见肘,但确实打得很辛苦,绵延不绝,无法根治。明军万历援朝战争,虽然前后也打了两次,长达七年,但其实打得很顺,很快就搞定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明军抗倭)
为了讲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先来打个比喻。
我们都知道蚊子和狮子打架的故事,蚊子何其弱小,为何它能打败狮子呢?那是因为它躲在暗处,它对狮子的进攻算得上是神出鬼没,狮子不知道它会在哪里就咬自己一口。而且当狮子发现痛,准备发动进攻的时候,飞行灵活的蚊子,一下又逃得无影无踪。狮子一巴掌,没打着蚊子,反而打在自己身上。
倭寇对明朝的袭扰,就相当于是蚊子进攻的这种方式。他们的目的就是抄掠,抢劫,打家劫舍。一旦抢到了,赶紧就逃。等明军赶过来想打击他们的时候,他们已经驾船跑得无影无踪。
而且明军很难找到倭寇进攻的规律。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来,不知道他们会在哪个地方出现,因而也没办法针对性地想到对付的策略。
不过,话说回来,蚊子虽然让狮子异常烦躁,它能杀死狮子吗?那是天方夜谭。
同样的,倭寇的这种袭扰,能损伤到明朝的根本吗?完全不能。
(丰臣秀吉像)
明军的万历援朝之战,打的则是另外一种战争。是狮子与狮子的决斗。就算不是狮子与狮子的决斗,也是狮子与狼的决斗。明军与丰臣秀吉的日本正规军所进行的战争,正是狮子与狼决斗这样的战争。
这场战争也不是无关痛痒的,对于明军和日本来说,都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如果当时日本军打胜了,占领了朝鲜半岛,他们大量地入侵明朝,甚至征服明朝,都是有可能的。当时丰臣秀吉就说过,他的目标是要征服明朝和印度,建立亚洲大帝国。
这场战争,一开始的时候,明朝因为信息闭塞,同时又远到异国打仗,因此不知道该怎么打,被日本军突然袭击,打了败仗。
但是后来,当明军人数增多,并且在朝鲜的帮助下,对日本军队的情况,对朝鲜的地形比较熟悉以后,中国军队组织的几次战役,都打得非常有效。很快,日本国力不支,人力不支,最后不得不退出朝鲜。
(嘉靖帝像)
而且这场战争对于日军来说,是一场元气大伤的战争。此后,日本国内又发生了德川家族替代丰田家族的动乱和政变,日本再也无力发动对外战争,一直延续到三百年后,日本在清朝末年才再一次崛起。
可以说,明朝抗击倭寇的战争,明军虽然不胜其扰,但它既不能伤到明朝的根本,也不能伤到日本的根本。而明军的援朝战争,那是两国你死我活的生死战,其性质是完全不一样的。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由网友 屋顶上的月光 提供的答案:
背景介绍
明朝时期,倭寇的侵扰对于中国南方的百姓造成了极大的困扰。而在嘉靖年间,明军的抵抗却显得捉襟见肘。到了万历年间,明军竟然能够战胜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呢?
问题解析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明朝时期的倭寇与丰臣秀吉的入侵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倭寇的侵扰是散兵游勇的袭击,而丰臣秀吉的入侵则是正规的军队进攻。因此,明军对待这两个问题的策略也是不同的。
在嘉靖年间,明军对于倭寇的反击可以说是采取了"被动防御"的策略,主要是对于倭寇的袭击进行固守防御。这种防御方式有利于避免倭寇的袭击,但是对于倭寇的根本解决并没有多大的作用。同时,明朝时期的社会制度问题也是影响明军抵抗倭寇的重要因素之一。明朝时期封建思想严重,官僚主义盛行,官员们往往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忽视国家利益,导致明朝军队的士气不高,军纪不严。
而在万历年间,明军对待丰臣秀吉的入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明军主力在敌后进行游击战,同时利用地形进行防御,加之使用火器等新式武器,最终成功地击败了丰臣秀吉的数十万联军。这一次胜利的关键在于明军采取了积极进攻的策略,将战场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此外,万历年间的明军也有了一些重要的改革,如新军制的推行,加强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等,使得明军的战斗力得到了提升。
事实原因
综合以上分析,可以得出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捉襟见肘,而在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对待不同的问题采取不同的策略:明朝嘉靖年间采取"被动防御"的策略,而在万历年间则采取积极进攻的策略。
2、明军采取新式武器,如火器等,提升战斗力。
3、新军制的推行,加强对军队的训练和管理,提高明军的士气和军纪。
4、明朝时期的社会制度问题也是影响明军抵抗倭寇的重要因素之一。
结语
历史总是那么的深刻而又丰富多彩。对于明朝嘉靖年间的明军抵抗倭寇与万历年间战胜丰臣秀吉的数十万正规的日本联军之间的区别,我们需要更深入的了解。这些历史事件的影响不仅在当时,更对后世有着深刻而重要的意义。
(网图侵删)
由网友 汇雁1 提供的答案:
嘉靖年间,明朝战胜倭寇,是中国历史上光彩的一頁。
能夠战胜倭寇的主要原因有二个。一要有人,有人最重要。要有能领兵打仗的统帅,还要有精兵强将。二要有银子。打仗要消耗钱粮。必须有足夠做支撑。
到了万历时期,万历十岁登基,帝师張居士为辅臣。主持系列改革。百姓生活有改善。社会比较稳定。国库库银充裕》,方才能夠支撑打一场灭倭的战争。
明在嘉靖和万历年间,涌現出一位名将,他叫《戚继光》。戚继光有勇有谋,堪称一位难得的帅才。他主持的戚家军,先后多次打敗倭寇的进犯。
针对倭寇的弯刀,改造了明军的兵器,在最关键的一场决战中,出人意料的取得全胜,让倭冦闻风丧胆。他主持改造战船,训练水军。戚家军的军纪严明,所到之处,受到广大百姓的支持和爱戴。戚继光不愧为卓越的军事家。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4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