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是怎么回事?_诸葛亮临死之前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

由网友 clementine克莱曼婷 提供的答案:

啥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你跟丞相多大仇多大怨?

诸葛丞相德昭宇宙,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不结党营私,不勾心斗角,不爱美色,不贪钱财,手握军政大权却仍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宽严相济度人以慈。丞相为了复兴汉室的那点希望,在知天命之年跋涉山水深入不毛,暴霜露斩荆棘,桃弧棘矢以御战事,六出祁山艰苦卓绝。生前养子死于军旅之中,死后瓶无储粟仅余几亩桑树,选贤举能无不名副其实,更在临终前将复兴汉室之志托于姜伯约一介降将之手。总的来说,丞相为汉室殚精竭虑,鞠躬尽瘁,废寝忘食,继之以死。所谓"孔明六出祁山前,愿以只手将天补。何期历数到此终,长星半夜落山坞!"

原文:后杜工部有诗叹曰:长星昨夜坠前营,讣报先生此日倾。虎帐不闻施号令,麟台惟显著勋名。空余门下三千客,辜负胸中十万兵。好看绿阴清昼里,于今无复雅歌声!

白乐天亦有诗曰:先生晦迹卧山林,三顾那逢圣主寻。鱼到南阳方得水,龙飞天汉便为霖。托孤既尽殷勤礼,报国还倾忠义心。前后出师遗表在,令人一览泪沾襟。

看看古圣先贤们的评价!

现在,居心叵测的提问者和这个回答下一部分故弄玄虚的答主,以"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这样恶毒的字眼来形容丞相,良心难道没有亏欠吗?

他们的心里没有正气,也没有对昭昭正史的丝毫责任感,只有自以为是的阴谋论者的市侩圆滑和老成油腻,只有哗众取宠将流量奉为圭臬的贪婪狡厉。

换了他们之中任何一个人做丞相的位置,蜀汉早已举国降曹保取富贵。但正是这样的一些人,在近两千年后大言炎炎,狺狺狂吠,腐蚀着民族朴素的道德感和正义感。不知喜夫?悲夫?

由网友 马踏连营2F1N 提供的答案:

诸葛亮(181~234)是三国时期刘备的军师,他六出岐山,死磕曹魏,鞠躬尽瘁克复中原;为恢复汉室殚精竭虑,最终因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

虽然诸葛亮有超一流的大脑,但凡胎肉体禁不住战争岁月的侵蚀,他的病情越来越沉重。人总是有本能的求生欲望,诸葛亮也概莫能外。

有一天,他交代姜维守住大帐门口,不允许任何人进入。

原来诸葛亮要用他的专业知识——祈禳大法,向上天再借12年的寿命。

孔明曰:"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12年)——引自《三国演义》

姜维遵命站在了门外,前六天,诸葛亮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

到了第七天头上,帐中依七星北斗排列的七盏灯的火苗"一跳一跳"越烧越旺。

到了傍晚时分,眼看七天就要过去;眼看祈禳续命的办法就要成功,此时姜维向北方望去,见一颗将星由摇摇欲坠状态逐渐变的稳定了下来。

然而就在一眨眼的瞬间,魏延风风火火闯进了大帐,由于走的太急扑灭了主灯。

魏延为何要闯大帐呢?原来司马懿发动了突然攻击,目的就是想阻止诸葛亮的续命,魏延才火急火燎闯进了大帐。【延脚步急,竟将主灯扑灭】

诸葛亮见此情景,"当啷"一声弃剑而叹曰:"死生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眼看丞相就要续命成功,结果被魏延……只气得姜维要斩魏延,诸葛亮无力的摆了摆手,说:"算了,别为难他了,天命不可违也!"

诸葛亮为何要向上天再借12年呢?他像康熙大帝那样再向上天借500年不好吗?

原来12年是诸葛亮最小的愿望,只要再续命12年,他唯一的宝贝儿子诸葛瞻就18岁了(诸葛亮46岁喜得贵子,病重时诸葛瞻才6岁),儿子成年后,诸葛亮再死也就放心了,他想用12年的时间培养儿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才。

诸葛亮有一颗慈父般的心。民间有句话:"父母疼幺儿,皇家爱长子",这话没毛病。

其实诸葛亮还有另一层意思,那就是假如现在就死在五丈原,他不相信刘禅会妥善处理好自己的后事,丞相为何有这种想法呢?

讲真没有人比诸葛亮更了解刘禅了,亮经常想:"刘备如此英明伟大的人物,怎么生下一个如猪如狗一般蠢的儿子。"种下龙种,生下一只跳蚤。"他要是我家的儿子,我tmd把他掐死。"

这不是诸葛亮的气话。

刘禅确实让人失望,丞相让他向东他偏向西;丞相让他撵狗他偏赶鸡;丞相让他远小人近贤臣,他偏和"不是东西"的太监黄皓称兄道弟。在丞相心中,刘禅就是一个叛逆少年。

既然不能续命,那就等待轮回吧。诸葛亮要运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完成自己的后事。难为丞相了,儿子小,皇上无知,"靠山山倒,靠水水流",他只能如此了。

丞相病入膏肓,临死前为自己安排好了一切:

"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引自《三国演义》

随后,丞相给后主刘禅去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信中大概意思是:等棺材到了成都后,你千万不要把我下葬到成都,你命四个壮汉抬着棺材一直往南走,等绳断时下葬即可。

诸葛亮心想,刘禅行事和我反着来,我不让他下葬成都他肯定会下葬到成都,下葬成都就对了。到时我就可以托生转世。诸葛亮是这么揣测刘禅心理的。

然而诸葛亮的这最后一计却失败了,等他的棺材到成都后,刘禅心想:"丞相生前教育我不听,凡事都和丞相反着来",现在丞相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我再不听丞相的话还是人吗?

于是刘禅依丞相遗嘱行事。

当4个壮汉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往南走了4天以后,发现绳子没有断掉的迹象。心想,这要何年何月绳子才断啊?

4个人一商量,用刀子把绳子割断把棺材就地掩埋。然后打道回府去刘禅那里领赏银去了。

见到刘禅后,4个人说事情办妥了,刘禅说辛苦各位了,然后赏了每人250两文银。赏完银子,刘禅一想不对头,杯口粗的绳子4天就断了,这里面一定有鬼。

经过严刑拷打,四个人说我们骗皇上了,刘禅一听勃然大怒,下令斩了四个人。

等刘禅怒气消了静下心来一拍大腿说:"坏了,没问这几个人到底把丞相埋在哪里了!"刘禅后悔不迭,可是死人是不会说话的

从此诸葛亮到底埋在哪里谁也不知道,本来他想12年后转世为人,到最后却成了孤魂野鬼。

假如刘禅把诸葛亮埋葬在成都,等接受12年人间烟火的供奉后,他会选择合适的人选托生为人(12年一轮回),结果诸葛亮最后一计被刘禅无意破解了。

刘禅愧对丞相,12年后,把诸葛亮唯一18岁的儿子诸葛瞻招为了驸马,想做最后的弥补。然而18年过去了,36岁的诸葛瞻最后为保卫成都,保卫刘禅和魏国大将邓艾死磕,诸葛亮唯一的儿子诸葛瞻战死沙场,其孙诸葛尚也壮烈殉国。刘禅无意中把诸葛亮成功灭族了!

综上所述:这个传说告诉我们,远离那些愚蠢的人,否则你会像诸葛亮家族那样死的很惨!

文/秉烛读春秋

由网友 超级七品小芝麻官 提供的答案:

诸葛亮临死前的最后一计,其实就是安排自己的后事!

历代王公将相对,自己的身后事都看得比较重,希望自己死后也能过着荣华富贵的好日子,所以花费很大的精力打造自己的陵墓。不过也正因为这些陵墓比较豪华,藏有许多珍宝,所以总有不少人对其非常惦记。相传三国时期的曹操,甚至有一支专门负责摸金的军队,说白了就是负责盗墓,在曹操的这种势力组织下,许多大墓遭到破坏。看到这种情况,许多有识之士都对自己的身后之事另作安排了,因为大家也怕死后被人掘墓啊,于是便有许多人在临死前留下遗计,命后人将其简葬,并且不要大肆宣扬他的坟墓,不要祭拜,以免被有心之人发现他们坟墓的真实位置!

三国时期,在安排后事方面做得比较狠的有两个人,一个是司马懿,一个则是诸葛亮!司马懿在临死前对他的坟墓是这么安排的:不起坟头,不立碑记,不设随葬品,不栽树木,不与遗孀合葬!这完全就是不让后人发现他陵墓的节奏啊,后人听从他的吩咐,照计行事,所以到了后面,就算是司马懿自己的后人,都找不到他的墓,也因此保证了司马懿墓的安全,没人能够打扰到他的安宁。司马懿是如此安排自己后事,那诸葛亮呢?

事实上,诸葛亮临死前也留下一计,安排好了自己的后事。只不过诸葛亮留下的计谋有两个传说的版本!

第一个版本、棺材南抬,绳断下葬

第一个传说的版本在民间有相当的知名度,因为这一计谋展示了诸葛亮超高的智谋,就算他快要去世了,仍然把后事算得那么准!

话说诸葛亮预感到自己快要不行了,于是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诸葛亮为人本身就是比较节俭的,不喜欢大操大办,所以他也不想将自己的后事办得太隆重,又看到三国时期世道太乱,连曹操这种枭雄都要靠掘墓获得军资,更不要说那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了,所以干脆心一横,就让自己的坟墓最简单吧,最好不要让后人找到!

诸葛亮的计谋是这样的:他先是写了一封书信给刘禅,让刘禅在他死后不要风光大葬,不要办隆重的葬礼,只需要找四个军汉,将诸葛亮的棺材抬着一直往南走,等到抬棺材的绳子被磨断了,棺材落在地上了,那么就在那个地方挖个坑直接埋了,这样的话后人基本就没法找到诸葛亮的棺材了。

诸葛亮的这个计划颇为巧妙,按照这种思路操作,似乎确实能达到意想中的效果,后人很难发现他的坟墓,比司马懿的计谋还巧妙!不过虽然知道的人少,但仍然有四个军汉知道诸葛亮的墓啊,这怎么解决呢?其实这一点诸葛亮也算到了,只不过处理方法有点损!

刘禅在接到诸葛亮的书信后,当即就搞明白了诸葛亮的思路,就是不想别人发现他的墓地嘛,可最终不还是有四个军汉知道吗?这可怎么办呢?这个世界上,只有死人的嘴是牢固的,所以刘禅在抬棺材的绳子上做了一点手脚,说白了,就是把绳子加固,让它不那么容易被磨断!刘禅之所以这么干,本意就是让四个军汉也死在外面。因为绳子不容易磨断,他们需要走很长的路,而他们带的粮食和饮水根本不足以走那么远,如果他们选择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那么他们必将饿死渴死在外面。而如果他们偷奸耍滑,那么回来后也将受到严惩!

事实上,对于这四个军汉来说,唯一的活路就是半路逃跑,之后隐姓埋名过日子,不然无论如何都会被杀!不过这四个军汉可看不出诸葛亮和刘禅的计谋,他们还傻乎乎回去领赏!军汉们走了三天后,见绳子还不断,心中已经不耐烦了,最终四人一合计,干脆直接割断绳子,就地下葬吧。当完成这一切后,他们开开心心地回去领赏复命了,不过等待他们的却是牢房!最终,经过审理,四人承认了他们的罪行,被刘禅批准斩首,而他们一死,就再也没人知道诸葛亮的坟墓在哪里了。

诸葛亮临死前的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下葬"确实是非常高明的,这样一通操作下来,基本是无人能发现他的墓在哪里了。不过这一计谋在很多人看来也有一点毒辣,因为他的计谋直接使四个无辜的军汉冤死。古人本来就非常看重身后事,认为人死后能够转世投胎,如果自己死后没能得到很好的安葬,有可能陷入永世不得长生的地步,所以说诸葛亮这一做法,使得他时候享受不到后人的香火供奉,且又无形中害死了四个无辜的人,于是很多人认为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计会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

当然了,这只是民间的一种传说,对于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这种封建词汇,其实我们大可以不必理会。诸葛亮此举,其实也不过是为了不让后人打扰他死后的宁静而已。至于这四个军汉,确实对人家是太残忍了,其实大可以不必如此,只需要对他们多加监管,命令他们不准对外乱说,否则将会被朝廷严厉惩罚即可。

第二个版本、葬于定军山

这一个说法其实是史书明确记载的,说的是诸葛亮在临死前确实是交代了自己的后事,只不过他并没有选择让大家把他带回成都,而是选择了葬在定军山。

《三国志》: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从正史中的记载来看,诸葛亮和司马懿的风格倒是挺像,都推崇的是简葬,估计这和他俩见惯了世事炎凉有关吧。诸葛亮让后人因山为坟,不用特意去挖掘大墓,只需要挖一个可以放进棺材的洞就行了,然后也不需要各种陪葬物品,豪华衣物,说白了,诸葛亮要求一切从简,死的时候穿啥,就穿啥下葬,不用单独给他换衣服了。

从诸葛亮的要求来看,不得不佩服他的豁达,有多少人在诸葛亮这种高位,还能对死后之事没啥要求的?就算是平民百姓,也是希望自己死后能风光大葬,享受后代子孙的祭拜,可诸葛亮呢?不仅不要求风光大葬,更不要求后人祭拜,这种豁达真的是令人佩服。而除了他的豁达,他一心匡扶汉室之心更让人心生佩服!

很多人非常奇怪,诸葛亮为啥不让后人将他送回成都安葬呢?为啥不让家人见他最后一面呢?事实上,这就是诸葛亮的大义所在了!诸葛亮一生,都在为匡扶汉室而奋斗,就算是死后,他也想自己的身体离中原更近一步,所以他才选择安葬在汉中定军山!

结语

诸葛亮临死前确实留下一计,是关于他的身后事。对于诸葛亮的临死一计,有两个传说版本,一个是绳断南葬,一个则是简葬定军山!很明显,绳断南葬的故事是后人编排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体现诸葛亮高超的计谋,你看,他连身后之事都能算到。不过据正史记载,诸葛亮死后并未回到成都,所以绳断南葬的故事并不真实!按照史书记载,诸葛亮的遗计是简葬于定军山,他一生致力于匡扶汉室,即便是身死,也想要离中原更近一点,这体现了他心系汉室的大义!

物是人非,令人遗憾的是,诸葛亮这么一位大才,最终他的墓地却再也找不到了,消失于历史长河中,现今所有宣称是诸葛亮墓的地方,其实都并不真实,大多都是衣冠冢,不过,这应该也符合诸葛丞相的心愿,不希望别人去打扰他死后的安宁!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

由网友 我是赵帅锅 提供的答案:

公元234年,蜀汉建兴十二年八月,屯兵在五丈原的诸葛亮病情日益恶化。司马懿趁诸葛亮病重不能统军之际,亲自率军袭击蜀军后方,斩五百余人,获牲口千余头,降者六百余人。

诸葛亮闻讯后,不由开始为蜀军的前途所担忧,据演义中记载:当天晚上诸葛亮夜观天象,三台星中,客星倍明,主星幽隐,其光昏暗,诸葛亮便算到自已的命不长久,于是便设七星坛作法,对姜维说:如果七天内灯不灭,我便可增加12年寿命,如果灯灭,我必死无疑。

这也就是演义中所谓的七星灯续命的故事。最后结果大家也知道,当晚魏延因紧急军情,贸然闯进诸葛亮的法坛,还不小心踢灭了诸葛亮的七星灯,诸葛亮于是长叹一声说:我的命如此,怨不得别人啊!当时就口吐鲜血,卧倒在床上。

几天后,诸葛亮自知时日无多,他担心自己死后,蜀汉大军群龙无首,司马懿会趁机率军来攻,这样蜀汉必然危矣。所以,为不让司马懿得知自己去世的消息,诸葛亮决定给自己设最后一条计策,堪称是逆天而行的计策。

演义中是这样说的:"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司马懿见将星不坠,必然惊疑。"

简单点说,就是在诸葛亮死后,在他的口里面放七粒米,在其脚下放孔明灯一盏,这样诸葛亮的将星就不会坠落,这样司马懿通过观看天象,就会发现诸葛亮的将星还没有坠落,自然会认为他还活着,这种背景下,蜀汉大军悄悄撤退时,司马懿就不敢放肆的追击。

后来,诸葛亮死后,杨仪按其遗命照办。果然,将星虽然暗淡,但一直没有坠落。司马懿心中狐疑不定,难道是自己判断错了?他担心其中有诈,于是一直按兵不动。而蜀军呢?按照军师遗命,缓缓而退,等司马懿发现,蜀军已经全身而退。

然而,根据民间的神话记载,诸葛亮的此举实属逆天而为。因为按照规定,大将一死,将星必落,这是上天的规定,谁也不能违背。现在诸葛亮为一己之私而弄虚作假,更不惜欺骗天上主管星宿的神仙,导致天规被打破。

所以等到天上神仙发现这个事情后,他们赶紧向玉皇大帝奏报,玉帝听后勃然大怒,便下令转世轮回部不要给诸葛亮发轮回证书,让其世世代代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近一千多年,直到公元1310年,因为诸葛亮的地位不断被拔高,人间百姓们对他的敬仰和供奉也是越来越高规格,再加上众仙的求情,玉帝才法外开恩,下令撤销当年对诸葛亮的惩罚,并允许他下界投胎转世。于是在第二年,被誉为诸葛亮转世的刘伯温出生。

当然,这个故事是典型的演义加上民间传说,根本当不得真的。根据史书上记载,诸葛亮在临死之前,只是交代要杨仪和费祎统领各军撤退,由魏延、姜维负责断后,随后便去世。史书上记载:众将近前视之,已薨矣。时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也,寿五十四岁。

由网友 铁马冰河wu 提供的答案:

《三国志》记载,蜀汉建兴十二年(234年)春,在经过数年充分准备后,诸葛亮亲率大军,兵出斜谷道,开始了第五次北伐曹魏的战争,并派使臣赴东吴约孙权同时出兵攻魏。

四月,蜀军抵达眉县。此时,司马懿率魏军已经先期到达渭水南岸,老谋深算的他针对蜀军远来、粮草等作战物资运输困难的弱点,决定以逸待劳、以守为攻,用时间把远道而来的蜀军拖疲、拖垮。

每当有蜀使来到魏营,司马懿从不询问军事方面的问题,只用唠家常的方式打听诸葛亮的日常生活细节。

当他得知诸葛亮食少事繁、事事亲力亲为、日夜操劳的情况后,判断他寿命不长、即将油尽灯枯了,于是更坚定了据险坚守不战的决心,他约束将士不得出战,以守制蜀。

诸葛亮对此也是很清楚的,为了克服蜀军粮草运输不便、不能持久的重大弱点,诸葛亮也做好了长期相持的准备,命部队驻扎在五丈原(今陕西岐山以南之斜谷口以西)一带,分出一部分军士 屯田(开荒屯垦),以解决军食难题,准备和魏军打持久战;同时,他还想尽办法向魏军邀战,先引蛇出洞再设法歼灭。

一天,诸葛亮故意派使者携带一套女人的服饰送给司马懿,想用羞辱的办法激怒他出战。魏军将领们见状个个火冒三丈,纷纷要求出寨与蜀军决一死战。

司马懿却不愠不恼,还是严禁诸将出战,按兵不动。为了平息众将不满,同时搪塞一下他们的要求,狡黠过人的司马懿故意上书魏明帝请求出战,魏明帝对此心知肚明,派辛毗为军师,到渭水前线节制军事。

蜀将姜维得知辛毗到前线督军的消息后,非常担心地说:"辛毗这一来,司马懿更不会出兵决战了" 。

诸葛亮洞烛幽微,一语道破司马懿的如意盘算,他对姜维说:"司马懿所谓上书请战,只不过是个借口,‘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如果司马懿真的想出战,他完全可以自作主张,何必绕一个大弯千里请战呢"?可见,蜀、魏双方的统帅对彼此的对手都是十分了解的,司马懿也是诸葛亮最难对付的敌人,两人相遇,可谓棋逢对手,将遇良才,由于魏军森严壁垒,坚守不战,使诸葛亮的第五次北伐陷入了相持不下、进退两难的尴尬状态中。

同年七月,孙权所率的吴军在淮南一带被魏军挫败,无奈撤回江东。

八月,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军中,年仅五十四岁。长史杨仪和大将魏延、姜维等人遵照诸葛亮临终前定下的遗计,秘不发丧,不拔营寨,悄悄整理军队,缓缓往汉中方向退去。

司马懿侦听到诸葛亮已死的消息后,立即率军紧追不舍。杨仪按诸葛亮的遗嘱,命将士倒打旗帜,猛敲战鼓,装出一副要主动攻击魏军的架势。司马懿鉴于以往多次追击均遭失利的教训,疑心诸葛亮未死,此乃以计引诱自己出战,不敢向前,遂引军退回大营。如此蜀军方得以从容撤退,大军进入斜谷道后,杨仪等人才正式发讣告,宣布丞相已殁。

从此,司马懿一个大活人被已经死去的诸葛亮吓退这件事就被民间当作"死诸葛吓走活仲达(司马懿字仲达)"的笑话而代代流传了下来。

待蜀军全军撤走、司马懿醒悟过来后,他带人来到五丈原蜀军营地仔细察看,看到井井有条、纹丝不乱的军营,由衷的称赞道:"诸葛亮真乃天下奇材啊"!可惜的是,这位数百年才出一位的"奇才"竭尽全力、穷毕生之功终于没能完成兴复汉祚、一统天下的大业,使后世无数英雄为之扼腕叹息,一掬同情之泪——"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民间对此事有更离奇的传说。话说诸葛亮死后,司马懿如同去除了一个心腹大患,于是便毫无顾忌统大军直捣入西川境内,准备乘势灭蜀。

当司马懿统大军来到汉中定军山附近时,在山脚下发现了诸葛亮的坟茔。司马懿为泄愤,下令掘坟。有军士向他报告说,坟前立有一块小石碑,上书:"诸葛武侯圣墓,挖坟之人休活"。

司马懿有些犹豫,但想起往日一幕幕被其羞辱的场景,不由得心生恼恨,于是悍然下令众军掘坟鞭尸。挖开后,军士们打开棺椁,才发现里面空空如也,只放着一本书。

司马懿打开一看,第一页写着四行小楷:"用兵秘笈,安邦定国。熟读深思,天下可得"。老司马心里一阵狂喜:原来是部兵书,他顿时来了兴趣,于是仔细翻阅了起来。 不料书在棺椁里受了潮,薄薄的书页很难翻,司马懿只好用手指在嘴唇上沾唾沫来翻页。从第三页起,每页只有两字"一图、二阵、三坑、四陷、五惧、六恐"。司马懿好奇心起,指沾唾沫一页页翻下去,边翻边揣摩其意,不知不觉翻到最后一页,定睛一看,只见写有一行七言绝句:"蜀汉丞相诸葛亮,一部兵书棺内藏;来日专候司马懿,翻阅此书身定亡"。

司马懿见到"身定亡"三字,大惊失色,只觉得头皮发麻,手脚冰凉,还伴有一阵头晕目眩的感觉。

一阵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他急忙扔掉书本,欲跨马离去,可是没走两步,觉得腹内搅肠般剧痛,他惨叫一声,扑翻在地,四肢抽蓄,很快就七窍流血,只有出气没有进气了。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诸葛亮临死前料到司马懿定会趁机进犯蜀境,而自己死后,蜀国已无人是司马懿的对手了。为确保蜀国平安,他授计姜维,先纂写出这部奇怪的兵书,再用毒药浸泡一番,放在空棺材内, 再在司马懿入蜀的必经之路旁设下了一座疑冢(假坟),引诱司马懿上钩。

司马懿中计毒发身亡,曹魏大军群龙无首,只好退兵返回关中。撤退途中,姜维按照诸葛亮生前的布置,在山道旁埋伏了一支精锐,直杀得十万魏军所剩无几,端的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民间传说诸葛亮"死了还不饶人"就指此事 ,他临死前设下的最后一计使十万魏军全军覆没,此计因杀孽太重,太过阴损毒辣,遂使诸葛亮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永世不得超生......

当然,此乃民间传说,吹得神乎其神,当不得真,只能当故事看或作茶余饭后的谈资。

【插图源自网络】

【发文不易 剽窃必究】

由网友 历史时刻录 提供的答案:

这个是一个民间趣闻,跟诸葛亮的两个儿子有关,诸葛亮聪明一世,没想到最后也没有弄明白自己的两个儿子,导致自己最后一计遭受失败。

诸葛亮的两个儿子

诸葛亮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自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提出隆中对,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舌战群儒、借东风、七擒孟获、六出祁山,直到病逝五丈原,诸葛亮一生丰功伟绩,绝对是一个成功人士。但是诸葛亮虽然面对天下能够算无遗策,可是对自己的两个儿子却毫无办法,不知是听不懂自己的话还是因为叛逆,诸葛亮让他们做什么他们都不听,或者听了做不好,诸葛亮让其走东,他们偏向西,诸葛亮指狗,他俩肯定打鸡,诸葛亮在外指挥三军,在内却弄不明白自己的两个儿子,对此很是懊恼。

诸葛亮安排后事

诸葛亮六出祁山,心血日耗,自知自己寿命将近,于是想要七星灯续命,向天再借五百年,五百年不行,十年八年也可以啊,但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诸葛亮七星灯续命在关键时刻,被一个小小的兵卒无意间给破坏了,导致前功尽弃,诸葛亮见此,也没有怪罪这个兵卒,自知是天命不可违,此乃天意,自己大寿将尽,诸葛亮彻底看来,开始着手安排后事了。

大家都知道,人死后在棺材里要放个枕头,而这个枕头一般的情况都是稻草做的,或者是木头做的,这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但是到了近代一些必有有权势的达官贵人们都喜欢放一个石枕头,彰显自己特殊的地位。但是他们却不知这是犯了大忌的,原来是人入土为安后,只有当这个枕头腐烂了,方能进入轮回投胎转世,所以以前的先人们才用稻草或者木头枕头,很开便能腐烂,便可再次进入轮回投胎转世,而用石枕头岂不是万年不腐,入不了轮回了吗,诸葛亮深知此点,于是便要嘱咐后人,千万要注意此事。

儿子终于听话了

事先说了,诸葛亮的儿子有两个特点,就是诸葛亮指动他们绝对向西,诸葛亮让他们打狗,他们绝对攆鸡,诸葛亮临死的时候充分的考虑到了些一点。如果自己让他们给自己做一个木头枕头,他们绝对脑洞大开,做一个石头的,甚至为表孝顺做一个金的也说不一定,那么自己岂不是万劫不复。于是诸葛亮心生一计,你俩不是喜欢跟我反着来吗,那么我也就反着说,然后诸葛亮便将两个儿子叫了过来,对其苦口婆心的说道,自己死后一定要给自己做的石头的枕头啊,并且千叮咛万嘱咐,两个儿子也是赶紧的点头答应。

诸葛亮见此,根据多年的经验,这两儿子肯定还会做错事,要时候的,肯定就会弄个木头的。没想到这哥俩来到一起商量了起来,说道咱哥俩从来没有听后父亲的话,干明白父亲安排的事,这父亲都没了,咱哥俩就听他的一回,做明白一件事吧,一切都按照父亲的心愿做,于是经过商量哥俩决定,就按父亲所说的,给他做一个石头枕头吧,并且也这样照做了。不知道诸葛亮泉下有知的话是会生气还是欣慰,儿子终于听话了。

当然,这只是一个有趣的小故事,当不得真,诸葛亮是一个被神话了的人物,他的传说,各种趣闻也数不胜数,这只是其中一个,但是无论如何诸葛亮确实都是一个千古奇人,拥有者无穷的智慧,虽然最后只能三分天下,遗憾终生,但是其六出祁山,写出千古一篇出师表,留下千古一丞相的佳话,也是令人尊敬的。

历史时刻录,每日一历史,分享历史时刻,品味历史时光,感谢您的观看,欢迎您的评论,动动手指点个赞呦!

由网友 豹眼看历史 提供的答案:

诸葛亮一生用计,而且奇计迭出,大部分的计谋是想坑人家,但结果却往往是坑了自己。

建兴十二年(234年),诸葛亮最后一次北伐,客死五丈原,再也没有活着回来。

一千多年过去了,再也没有出现诸葛亮这样的神人。虽然诸葛亮死后,陆陆续续出现了一些能掐会算的人,但道行远不如诸葛,似乎不是诸葛亮投胎转世。

最大可能,就如题主所言,诸葛亮最后用了一计,导致了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

这恐怕不会是诸葛亮的本意,更多的可能是阴差阳错。

其实,这并不足为奇。

诸葛亮一生用计很多,可以说总在斗心眼琢磨别人,但真正成功的却很少,绝大多数情况是"机关算尽太聪明",没有坑了人家,最后把自己坑死了。

第一,司马水镜先生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诸葛亮也很想跟着刘备混一混,博取一点功名,在史上留下个名声。

那就痛痛快快出来吧,可诸葛亮为了抬高自己的身价,故意不接见刘备。木得办法,刘备就耍起了心眼,也用了一计,一而再,再而三的去茅庐请他。刘备心想,看我把你弄出来以后,咋收拾你。这就叫做"上贼船容易下贼船难"。

结果,诸葛亮被忽悠感动以后,就出山了。本以为刘备费心巴力的把他请出来,会言听计从。可刘备三顾茅庐,那是一计,把诸葛亮弄出来之后,却不听他的。

诸葛亮出山后就让刘备鸠占鹊巢,趁机把刘表的荆州占了,可刘备就是不听。

等到刘表死后,刘琮继位,投降曹操之后,诸葛亮又建议攻占襄阳,刘备还是不听。

不是刘备不想要荆州,其实好像是故意跟诸葛亮斗气,就不听他的。

第二,赤壁之战时,本来孙权已经采纳了周瑜的建议,准备对抗曹操。但诸葛亮不懂兵不厌诈,孙权故意说不想抵抗,诸葛亮信以为真,就来了个舌战群儒,惹恼了周瑜。周瑜一怒之下,就安排诸葛亮去借箭借东风。虽然诸葛亮凭借其聪明,成功完成了任务,但几乎把命搞丢了。

尽管诸葛亮一报还一报,三气周瑜,把他气死了。但如果不是孙权犯了糊涂,诸葛亮恐怕早就被周瑜弄死了。与其说周瑜是被诸葛亮气死的,倒不如说是被孙权气死的。

第三,上方谷之战,诸葛亮设计了个套,想一把火把司马懿爷们全部烧死。不曾想司马懿也会算,早就算定将会有一场大雨。于是,将计就计,直接把诸葛亮气得吐血,从此落下了个吐血的毛病。

司马懿那也是个狠角色,这还不够,最后又送了个小饭碗给诸葛亮,直接把他气死了。

第四,也就是诸葛亮的最后一计,诸葛亮临死想除掉魏延,但没有借口,也怕姜维等人不听他的安排,就想到了用祈禳之法延续寿命的计谋。诸葛亮自己也清楚,那就是装神弄鬼,不会有啥结果,但也算定魏延一定会坏了他的好事。就借此引起姜维等人对魏延的怨恨,诸葛亮趁机遗计除掉了魏延。

魏延忠心刘备,一心匡扶蜀汉。因为被诬陷杀死,感到憋屈。到了阴间以后,心中不服,到处告状。无论诸葛亮走到哪里,魏延就跟到哪里,丝毫不容他脱身。

阎王爷没办法,因为诸葛亮也言之凿凿,说啥也不承认是他遗计除掉的魏延。

这就成了一桩悬案,至今也没有弄清楚。弄不清楚这事,也就没法让诸葛亮转世为人。

魏延死缠着不放,阎王爷也不好硬性做主。就提出了"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但魏延耍赖,既举不出足够的证据,但也不放诸葛亮走人,确切地说是走鬼。

诸葛亮被逼无奈,说:当年你坏了我的好事,我没有追究,这事就扯平了。

魏延一听更来气了,说:你糊弄鬼哦,你不提也就罢了,当初那事就是你设的套,你只能忽悠那些不明事理的人,休想糊弄明白真相的鬼。不信就一起去问阎王爷,如果不给你踢灯,看他是否会给你增寿。

诸葛亮脸上是青一块紫一块,既拿魏延没办法,也不敢去找阎王爷对证。

此事一拖再拖,至今没有结案。虽然有魏延死缠烂打的原因,但也是因为诸葛亮一生用计,最终一计把自己害苦了。

由此看来,总是用计也未必是好事,万一失手就坑了自己。

为此,豹眼专门查阅了一些史料,其实,诸葛亮并没有这么下作,根本没有采用这些计谋。都是罗贯中在演义里胡编乱造,这可把诸葛亮害苦了。

就连鲁迅先生都看不下去了,说罗贯中把诸葛亮的智慧描写地近似妖。

由网友 围炉煮酒话春秋 提供的答案:

诸葛亮一生五次北伐,两出祁山,都没有达到理想效果,最后还病逝于五丈原,其实他是抱有非常大的遗憾的,不过他最后一计跟北伐无关,而是安排自己的后事。

关于诸葛亮如何安排自己的后事,有这么一个说法。

234年,诸葛亮发起了第五次北伐,他同时写信给东吴,让东吴配合蜀国攻打魏国。

当时,诸葛亮领军驻扎在五丈原,魏明帝曹叡派遣司马懿率军抵御,这两个人是老对手了,彼此都十分了解。

司马懿在认真分析形势之后,得出一个结论,蜀军劳师远征,运送粮草是个问题,诸葛亮此次北伐势必不能长久,不如坚守不出,等待蜀军粮草耗尽了,自然会自行离去。

于是,司马懿将军队驻扎在渭水之滨,诸葛亮见他不主动助战,于是几次派人去请战,他却顶住压力,坚持自己的龟缩政策。

后来,孙权率领十万人攻打魏国,曹叡亲自领兵抵抗,竟然击败了东吴,胜利的消息传来,司马懿就更加不愿意出战了。

可以说,打一开始,诸葛亮的计划就破产了,这对他来说当然不是好消息了,于是开始屯田生产粮食,准备打持久战。

但是,司马懿不出战,也不是个事,诸葛亮便想了个办法,他让使者给司马懿送去一件女人穿的红裙子,以此来羞辱司马懿,迫使司马懿出战。

司马懿也很能忍耐,他很大方地穿上裙子给使者看,但他也有自己的小心思,他在与使者攀谈的时候,询问了诸葛亮工作是否繁忙,一天睡几个小时,每次吃饭吃多少等几个问题,最终得出一个结论,诸葛亮身体不行,就快要死掉了。

使者对曰:"诸葛公夙兴夜,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九升。"懿告人曰:"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

在了解到这一点之后,司马懿心里吃了个定心丸了,他更加坚定不出战这个决定了。

事实上,从军事角度而言,司马懿也是不愿意出战的,因为他怀疑诸葛亮设下了埋伏,一旦他贸然出战,必定遭遇惨败,所以他宁愿遭受曹叡的质疑,宁愿穿上裙子造人耻笑,也不愿意出战。

就这样,双方相持了半年多,从春天一直熬到了秋天,除了小打小闹之外,没打什么大仗,这让诸葛亮十分着急。

终于,诸葛亮因为过度劳累而病倒了,眼看北伐没有成功,汉室复兴无望,他感到心灰意冷,心想如果自己能多活几年,那就太好了。

于是,诸葛亮决定采取一些特殊手段,以此来延续自己的生命,他命人在大帐中点燃七星灯,然后开始做法。

为了保障做法顺利进行,诸葛亮让姜维担任护法,只要七星灯在七天时间里不灭掉,他就可以多活十年。

最初六天,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到了第七天,司马懿却突然派兵来骚扰,魏延认为军情紧急,必须禀告丞相,于是闯入大帐之中,将七星灯给扑灭了。

对此,姜维感到十分生气,准备杀掉魏延,但诸葛亮阻止了他,还说这是天意,不怪魏延。

司马懿之所以派兵来攻,其实是为了试探诸葛亮是死是活,而诸葛亮就快要病逝了,他便召来众人安排后事,众人流着眼泪听完,不久诸葛亮就去世了。

诸葛亮去世后,姜维等人秘不发丧,而是击鼓装作要进攻的样子,还雕刻了诸葛亮的雕像,此举果然吓住了司马懿,司马懿便不敢向前。

趁着这个间隙,蜀军安然撤退了,一直到过了斜谷口,这才对外公布诸葛亮的死讯,然后派人报告给后主刘禅。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的死讯之后,气不打一处来,但也无可奈何,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死诸葛走生仲达的故事。

这是诸葛亮的退敌之策,都是他临死前交代给众人的,不过这不是他的最后一计,他的最后一计是他对后事的安排。

按照诸葛亮临死前的嘱咐,他决定就葬在定军山,"棺材南抬,绳断便葬",下葬仪式从简,挖一个足够容纳一人的坑,不要任何陪葬品,只需要在他口中含七颗米,手中放一枚铜钱即可,并且不要为他立碑,也不能在坟前种树,要让人看不出是坟墓。

刘禅得知诸葛亮的死讯之后,感到非常难过,其实他从情感上来讲,是想厚葬诸葛亮的,但他尊重诸葛亮的遗愿,于是挑选了四个年轻力壮的军汉,给他们交代一番之后,便让他们抬着诸葛亮的棺材去下葬。

四个军汉很快就出发了,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他们在定军山来来回回走了三天,绳子都还没有断掉!

这可苦了这四个军汉了,要知道他们如果再继续走下去,即便没被累死,也要饿死了,怎么办才好呢?

有个军汉想到了一个好办法,他对其他三人说,不如将绳子割断,然后将丞相就地安葬,做得神不知鬼不觉,也没什么问题。

这个军汉的建议最终被采纳,于是众人便将绳子割断,将诸葛亮给下葬了,然后就启程返回成都向刘禅讨赏钱去了。

刘禅接见了四人,没有发现什么异常,还赏赐给了四人许多钱财,但这时姜维来了,他看到了四人手上的绳子,却发现了一些端倪。

原来,姜维是看到了绳子上的断口,他知道绳子不是自然断的,而是被刀子割断的,当即就将此事禀报给刘禅,刘禅听完勃然大怒,下令将四人拉出去斩杀了。

不过,四人刚被处斩,刘禅就有些后悔了,因为他再也无从得知诸葛亮的埋葬地了,以后还怎么祭奠诸葛亮呢?

就这样,诸葛亮的埋葬地成为了一个谜,刘禅为了祭奠诸葛亮,便在成都为诸葛亮修建了一座衣冠冢,后来又命人修建了武侯祠。

事实上,诸葛亮之所以要"棺材南抬,绳断便葬",其实就是为了不让人知道自己的埋葬地,从而当值盗墓。

东汉时期,达官显贵盛行厚葬,诸葛亮作为丞相,他担心别人误以为他的坟墓中有金银财宝,于是刻意隐瞒自己的葬身地,且不在坟墓中放任何陪葬品。

还有一个说法是,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蜀国必不能长久,他担心一旦蜀国灭亡,魏国的敌人就会找到他的坟墓并将其摧毁,于是亲手导演了"棺材南抬,绳断便葬"这出好戏。

这种事情,诸葛亮不是第一个干的人,也不是最后一个干的人,当初曹操去世的时候,就采取了七十二疑冢的方式,以此来掩饰坟墓所在地,避免被盗;而许多年后司马懿去世,也采取了"不树不坟,不设明器"的措施来防止盗墓。

可以说,三国时期的大人物,没几个人是没有敌人的,因此他们害怕自己死后也不得安宁,就可以理解了。

不过,诸葛亮临死前的最后一计,却造成了很严重的后果,这是怎么回事呢?

当然了,诸葛亮的初衷是好的,但他没有考虑到后果,因为古人认为死后能够转世投胎,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安葬,或者得不到香火供奉,有可能陷入永世不得超生的地步。

反观曹操司马懿,就不存在这个问题,别人不知道他们的安葬地,至少他们的家人是知道的,也就是说他们得到了厚葬,又有人去祭拜他们,当然就没什么问题了。

并且,诸葛亮的无意之举,还间接害死了四个鲜活的生命,发生这样的事情,诸葛亮不是更加让自己陷入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的境地吗?

只能说,事情的发展大大超出了诸葛亮的预料,看来他也不是算无遗策的,至少在他的身后事这件事上,出现了很大的纰漏。

当然了,诸葛亮临死前最后一计,即"棺材抬,绳断下葬",其实是演义和传说中的桥段,真实的历史并非如此。

如果我们了解到诸葛亮对自己的身后事究竟是怎么安排的,我们可能会对他更加崇敬。

据史料记载,诸葛亮去世前几天写了两信,一封是给儿子诸葛瞻的,并附上一篇《诫子书》,告诫诸葛瞻如何为人处世。

另一封是写给刘禅的,交代了自己的财产情况,说自己在任期间虽然没什么其他财产,但他在成都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足够家人生活的了,不需要再给家人什么赏赐了。

这两封信,一封信表达了诸葛亮对儿子诸葛瞻的关心,另一封信则显示出他的奉公廉洁,表达了对刘禅、对蜀汉的忠心。

尤其是第二封信,让刘禅对诸葛亮更加钦佩,后来诸葛瞻长大了,刘禅还将女儿嫁给诸葛瞻,并让诸葛瞻处在高位,也算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补偿了。

当时,刘禅还派遣尚书仆射李福到军中问候诸葛亮,并询问诸葛亮在人事上的安排,诸葛亮说他死之后蒋琬可以继任,蒋琬之后费祎继任,李福回去禀告刘禅,后来蒋琬和费祎果然主政。

诸葛亮临死前,司马懿其实并未出战,不过他为了防止司马懿得知自己的死讯后再派人追击,于是安排杨仪和费祎率军撤退,姜维和魏延则负责殿后。

并且,诸葛亮还对姜维做了特别交代,让他刻了一座自己的雕像,在司马懿追击的时候,故意让司马懿看到,后来这个计策果然奏效,司马懿眼睁睁看着蜀军撤走,却没有追击。

在交代完军国大事之后,诸葛亮开始安排自己的后事,他认为当时虽然是秋天,但大军行进速度十分缓慢,如果等到了成都再下葬,尸体势必难以保存。

于是,诸葛亮留下遗言,说自己死后就葬在撤军途中的定军山,只需要挖一个足够容纳一口棺材的坟墓即可,给他换上普通衣服,不要用任何物品陪葬。

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

大家注意,诸葛亮并没有隐瞒自己坟墓的所在地,也没有交代"棺材南抬,绳断下葬",就只是说将他简单下葬在定军山即可。

诸葛亮之所以要这么做,其实有以下几个原因:

第一,诸葛亮生前立志于收复中原,恢复汉室,但五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他感到非常遗憾,于是打算安葬在定军山而不是成都,以此来表达自己致死都矢志不渝的决心;

第二,诸葛亮曾在定军山下教兵演武、推演八卦阵,这是他毕生难忘的一段时光,再加上蜀军也曾在此创造过辉煌的战绩,他埋葬在此也算作是一种纪念;

第三,诸葛亮向来清廉节俭,家无余财,再加上国家并不富裕,因此不愿意在自己的坟墓上花费太多钱财,只需要薄葬,死后有个容身之地即可。

有人可能要说了,诸葛亮就真的不担心被人盗墓吗?

其实,没有人不担心死后坟墓被盗掘,但世上又有几人能够做到呢?自古以来帝王将相的陵墓,不都大半被盗掘了吗,诸葛亮当然担心了。

但是,诸葛亮也有自己的考量,他认为防是防不住的,但他向来以清廉节俭著称于世,且在临死前明确交代薄葬,他认为世人如果了解到这两点之后,肯定不会去打搅他。

也就是说,诸葛亮认为在葬身之所这件事上,没有计谋就是最好的计谋,用计过多反受其害。

当然了,还有一种说法是,诸葛亮之所以要葬在定军山,是因为定军山的地貌呈现沟梁相间的态势,就像是九条巨龙一样,而诸葛亮的的坟墓恰恰在九龙汇聚的地方,暗藏"九龙捧圣"的含义。

也就是说,诸葛亮在选择墓地的时候,是很讲究风水的,将自己抬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

不过,我认为以诸葛亮的为人,肯定不会干这种事情的,他怎么可能将自己比作"圣人",而且凌驾于象征天子的龙之上呢?因此所谓的"九龙捧圣",也不过是后人的牵强附会罢了。

如果非要说诸葛亮有什么计谋,我认为也是一个阳谋,他将自己葬在定军山,是在告诫蜀国君臣及子民,一定要收复中原,匡扶汉室;他遗言部下将自己薄葬,也是在做表率,在大业未成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廉洁奉公的作风。

诸葛亮下葬之后,刘禅追封他为忠武侯,并派人修建了他的坟墓,命名为武侯墓,我们现在看到的武侯墓就是这么来的,千百年来从未被盗掘过,确如诸葛亮所料,可见他的人品得到了世人的尊重。

总结一下,诸葛亮生前一计,"棺材南抬,绳断下葬",其实是子虚乌有的,是演义中为了神化他而杜撰的,正史中的诸葛亮在临死前,只是交代了军国大事,以及自己的身后事,彰显了他对蜀国的热爱,也提现了他个人的高尚品格,读来让人敬佩不已。

由网友 清华3536 提供的答案:

孔明病死五丈原,六出祁山也枉然。

他死后,命四个大汉抬着他的棺材走到绳子断了下葬,那几人走了四天嫌太累就割断绳子把他就地埋了。回来后领了赏银,阿斗怀疑他们,对他们进行刑讯逼供,说出真相后立马杀了他们,没问他们到底将孔明埋在什么地方。到现在也没有谁能找到他的下葬之地。

就这样孔明所葬之地就成了一个谜,一个困扰中国人两千年的谜团,没有后人去祭拜,没有纸钱,没有宗祠。因此说孔明临死最后一计,让自己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

人算不如天算,聪明反被聪明误。

由网友 胡诌捡史 提供的答案:

诸葛亮识天文,知地理,懂阴阳,精玄机。当他知道自己阳寿将尽,生命无法挽回时,便考虑起自己的下世之事。关于他为自己死后的绸缪,一共有三件事。

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人送雅号卧龙先生。他出生于汉灵帝时期,是琅琊郡的人。诸葛家族是当地的官宦望族,祖父和父亲都曾为朝廷效力,然而诸葛亮3岁丧母,8岁丧父,幼年早孤的经历养成了他孤傲的性格。

成年后又逢天下三分,时局动乱,不屑于谋官职,便在隆中隐居,每日种种菜,养养花,吃吃喝喝,朝看日出,暮看霞,日子过得悠哉悠哉的。

那隐居山林为何还能知晓天下之事呢?

当然,我们也不用把诸葛亮想的太玄,毕竟不是开了天眼有预知能力。他也有好朋友,这些好友各个都是人中龙凤,在一方领域混得风生水起。因为诸葛亮有才华,自然吸引了这些人常来常往,几个人喝喝茶聊聊天,畅谈下天下大事。

在这个言谈中,诸葛亮就对局势有了一定的掌握,再加上自己的天赋,于是就有了后来的隆中对。

建安六年(201年),刘备为曹操所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一雪前耻,刘备厉兵秣马积极招揽人才,当时司马徽就告诉刘备,你现在身边的这些儒者都没什么见识,要是真想招揽人才,不妨认识认识卧龙诸葛亮和凤雏庞统。

当时刘备听后一笑,待到建安十二年,徐庶再次向刘备推荐诸葛亮。

当时刘备想让诸葛亮来见他,徐庶认为:将军宜屈尊以相访。因此刘备慕名来顾,一顾不遇,二顾不遇,三顾草庐,才得听"隆中对",才得将诸葛亮先生请出山。

这一年诸葛孔明27岁,意气风发,为报答刘备知遇之恩,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让曹军闻风丧胆,让刘备军心大振。这一把火不仅让诸葛亮威名远播,还让关羽和张飞心服口服,心甘情愿奉其为军师。

诸葛亮为刘备只身入东吴,我们在三国时期熟知的那几件大事都是他干的,什么舌战群儒,激将周瑜,草船借箭,巧借东风等等。诸葛亮帮助刘备合兵抗曹,打下赤壁之战,可以说他立下了不世之功。

诸葛亮和刘备是如鱼得水,诸葛亮是水,刘备是鱼,这条鱼跃龙门登上了皇帝宝座,诸葛亮则在蜀汉位极人臣,权盖朝廷。

然而,刘备死后,临终托孤,诸葛亮也再难创佳绩了。

一个人想要建功立业需要天时地利人和,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名动天下,也得益于刘备的能力,不然,诸葛亮就是未卜先知有经天纬地的谋略,也带不动一群猪队友。

这个猪队友咱说就是后主,扶不起的阿斗刘禅。

诸葛亮为了辅佐他殚精竭虑,最终因积劳成疾病倒在了五丈原。

在临死之前,诸葛亮特意安排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祈禳大法

孔明曰:"我自于帐中祈禳北斗。若七日内主灯不灭,吾寿可增一纪。"

这个大法就是诸葛亮用尽毕生所学,向天再借12年寿命,好帮刘禅把江山稳固一下。而且,此时他的儿子才6岁,再等12年,他将儿子抚养成才,既能为国效力,还能好好安葬自己。

与此同时,司马懿在远处虎视眈眈,就等诸葛亮倒下,他趁虚而入,无论如何,诸葛亮都必须再活一段时间。

然而,诸葛亮会夜观天象,司马懿也会看星星。这天晚上,就在诸葛亮施法的之日,司马懿远望星空,发现一颗星星忽明忽暗,心生疑惑。便叫来随从打听诸葛亮近日来的饮食起居等等情况,探子报告司马懿:诸葛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

司马懿叹口气道,若是如此殚精竭虑,只怕命不久矣。果然,再看那远处的星星光芒逐渐黯淡下去。

七日将近,司马懿突然发兵,想要一探虚实。

诸葛亮披发仗剑,踏罡步斗,压镇将星,命代姜维守住大帐门口。原来他这阵法需要用七星灯,这是上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续命之法,中间一个主灯,外面七盏大灯,最外围四十九盏小灯。只要主灯保持七日不灭,便可续命十二年。

这个续命方法,传说中只有两个人使用过,一个是诸葛亮,失败了,另外一个就是与之齐名的刘伯温,他成功了。续命后的刘伯温帮助朱元璋夺得了天下,只不过最后死于人心罢了。

眼看续命将成,千钧一发之际,魏延听说司马懿突然起兵风风火火的就闯进来,姜维一时没拦住。

一阵大风扑灭了主灯,姜维气的揪住魏延就要算账。诸葛亮扬扬手,垂头丧气道:罢了,生死有命,不可得而禳也!

那么接下来就是诸葛亮做的第二件事:

"吾死之后,不可发丧。可作一大龛,将吾尸坐于龛中;以米七粒,放吾口内;脚下用明灯一盏;军中安静如常,切勿举哀:则将星不坠。吾阴魂更自起镇之。

诸葛亮担心司马懿知道自己死了,更加无所忌惮,便命人秘不发丧,伪装成自己还在世的样子。但是,司马懿也会看星星,他见远方那个星星由明到暗,不一会就坠落天际,猜测诸葛孔明已经去世。

军中士兵依照诸葛亮的托付,将七粒米放进诸葛口中,就在司马懿水率军出击之时,那颗坠落的星星忽然又忽明忽暗的闪烁起来,他便疑心是诸葛亮设的埋伏,故意诱敌深入,开始犹豫不前。

他几次派人去打探诸葛亮情况,对方都回复军师尚在。

司马懿只好放弃追赶,于是蜀军从容退去,进入斜谷后,才讣告发丧。司马懿听说诸葛亮死了,一拍大腿知道自己终究还是中计,错失了好良机自嘲道:"吾便料生,不便料死故也。"

然后,就是诸葛亮做的第三件事:

后主刘禅和刘备完全不是一路人,诸葛孔明带孩子带的心力俱疲。刘禅不听劝,诸葛亮让追狗,他撵鸡,诸葛指东,他打西。诸葛也料到,自己活着都拿捏不住刘禅,自己死后他必然不会再听话。

当时,蜀地流传人要是转世投胎,必须要头枕烂掉才到时间。诸葛孔明想要早早投生为人,便想放弃王侯将相用的玉枕、石枕等做陪葬,因为身份高贵又不可用平民百姓的木枕,就打算用铁枕,这样烂的快,他也好早登极乐。

但是,他就总担心刘禅这小子跟他唱反调。诸葛亮想来想去,决定和刘禅玩一把心计。

他来到刘禅寝殿,一再跪拜恳求到:"求皇上怜悯,允许臣死后务必睡上石枕,不要睡铁枕!"看着刘禅得意洋洋偏不让自己如意的神情,诸葛亮认为终于可以安心了。

可谁知,诸葛亮的死讯真的传入刘禅耳朵里时,这个混小子突然开窍,失声痛哭。顾念诸葛生前为刘家做的贡献,也害怕死后他去跟自己父亲告状,对手下人说:"诸葛先生生前我一直逆着他,这次便顺了他吧。"

结果,诸葛孔明陪葬的枕头是千年不烂的石枕,这一下,他便永不超生,成了孤魂野鬼了。

不过,以上这些故事都来自民间野史杂谈,并不是正史记载。所以,真正的诸葛亮也没有万劫不复。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298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