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鑫枭冰 提供的答案:
我不但能够接受这个事情,并且还是这个问题的曾经受益者,而且对于在北方地区生活的人来说,我想大多数人还是能够接受的。
我小时候是跟着爷爷奶奶睡的,这一个过程一直伴随着我上了初中住校之后才逐渐的结束。那个时候我们家的条件不是很好,父母亲成亲之后便被奶奶分家另过了,因为我还有个几个月大的小弟弟,所以三岁的我便只能跟着奶奶爷爷生活了,那个时候爷爷奶奶住的院子只有三间北厢房,房子还是那种土坯墙建成的,里面只有一盏昏黄的电灯泡照明,所以即便是白天,房间里面也基本上是暗淡的。
土坯房子虽说看上去不是那么整洁干净,可是它最大的好处就是冬暖夏凉。那些年,我和爷爷奶奶住在中间那间房子里面,靠东边的那间住着叔叔婶婶,靠西边那间以前是曾祖父住过的,自从他去世以后,那间房子便成了家里的库房兼杂物间了。
奶奶住的院子呈东西走向,北厢房盖上之后,院子便显得狭长而窄小了,所以为了美观的缘故吧!更主要的是为了和后院的牛圈隔离开来,因此在北厢房最东边的尽头处又垒起了一堵墙,墙的中间留着一扇门,另一边就是家里的后院了。
我记得那个时候院子里面有几棵树,刚进院子的大门处是一棵枝繁叶茂的苦槐树,紧接着后面是几棵榆树,这些树个个长得高耸挺拔,为夏季的院子带来了凉爽的气息。走进后院的那扇门,那里有一棵老枣树,每年的秋季我和两个来奶奶家住的表哥一起用竹竿打枣吃,便成了最大的乐事了!
后院不仅有枣树,还有几棵野生的树种,刚开始的时候只是一个个小苗,可是没过几年一棵棵都窜得超过了房顶,所以平时后院也是郁郁葱葱,树荫满院。后院不仅有这些树,还有一间牛舍,家里唯一的一头老黄牛便在这里生活,平时没事的时候,我也会去逗老黄牛玩,老黄牛脾气很好,不但对我的抚摸毫不反感,有时候爷爷顾不过来了,还会让我牵着它去大门外的一块墙角处晒太阳,虽然我的个头还没有黄牛高,可是它却一点也不欺负弱小的我。
家里唯一的一间厕所也是在后院,它处在后院东南角处,因为处于拐角处,两边有墙,所以爷爷又用土坯砌起了一个L型的矮墙,便成了一个独立封闭的空间,之所以说它的墙是L型,是因为墙体本来便是一面长点,一面短点,而短的这一面是留了门的缘故才专门砌短的。
那个时候厕所里面的墙边便靠着一个塑料桶,桶的旁边还靠着两个尿盆,塑料桶是用来盛尿的,平时的尿攒了起来,等桶满了叔叔便挑着它下到了地里,特别有利于庄稼的成长。而两个尿盆,一个是叔叔婶婶用的,另一个则是爷爷奶奶和我用的。
那个时候的农村,夏天倒没有什么,一般不用拿尿盆,因为夜比较短,而且比较暖和,即便是晚上想上厕所,都是出去到后院的厕所上的,而我一般都是睡觉前去了厕所便一觉到天亮了。偶然有意外想去厕所的情况都是奶奶陪着我去上厕所的,经常的场景是,她拿着手电桶站在厕所门外,而我则是酣畅淋漓并略显迷糊的站在尿桶前排尿,飞流而下的尿呈弧线落在尿桶里,发出"叮叮咚咚"的响声,如珍珠掉落在玉盘上,这种情况是尿桶空着时发出的声音。如果尿桶里面有尿,则是另一种"哗哗哗"如瀑布般的流水声了,在寂静的夜晚这样的声音会显得特别的响亮,隔着几家院子应该也能听到。
最难的是冬季了,每年的冬天一到,随着室外开始结冰,晚上上厕所便成了一种难事,冬季的夜仿佛特别的漫长,无边无际的,好像永远也不会天亮。这个时候最难受的便是在热炕上的暖被窝里睡的正香忽然间被一泡尿给憋醒了,憋醒之后本想再熬一会等到天亮再起来上厕所,可是窗户外面的黑暗却告诉你一时半会天是不会亮的。
这个时候提前拿在屋里的尿盆便起了作用,冬天的夜晚是冷冰冰的,虽然屋里生着火炉,可是因为怕燃烧太旺等不到天亮碳便烧化了,所以睡觉前一般都会将火炉下面的通风口封住的,而且上面也会堆满湿碳用铁盖子盖上的。在这种情况下,屋里面如果光着膀子也是有点冷的,所以即便是在尿盆里小便也是要披上衣服的,如果尿多时间长了身上还是会起一层鸡皮疙瘩并且冷冰冰的。
这是在小便的情况下尿盆的功劳便"功不可没"了,如果不幸遇到肚子疼之类的情况,这个时候即便是外面再冷,也不得不去厕所了。极不情愿地一件件穿上厚厚的衣服,然后拿上手电筒,踢踏上棉鞋,飞快的赶往厕所,乌黑的夜色里,院子里的树影森森,仿佛藏着无数的鬼魅,随时都可能蹦出来扑向你来。即便是有奶奶在外面陪着,这个厕所也是上的提心吊胆,因为到处都是黑的令人发怵,你不但要担心厕所外面隐藏的鬼魅,还要操心茅坑里面忽然钻出来一条蛇或者老鼠之类的东西,虽然冬天不可能有蛇,但是年幼的我还是特别的担心。
在胆颤心惊中上完了厕所,回到暖和的屋里,却发现屁股蛋好像被冻破了,所以如果不是实在憋不住,半夜三更的我尽量不会出去大便,既麻烦自己,也麻烦奶奶。好在这种意外的情况并不是经常出现的,而大多数时候都是小便的概率,这个情况尿盆便解决了后顾之忧!
写在最后:那个时候农村的条件比较艰苦,所以说基本上家家户户都准备着尿盆或者尿桶,一到冬天即便是屋里充斥着尿骚味也顾不得那么多了,与出去受冻上厕所相比这点尿骚味又算得了什么?何况这尿骚味也是自己的。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我来到了城里面生活,单元楼的冬天暖气烧的热烘烘的,再也不担心上厕所会冷了,而且这个厕所就在卧室隔壁,上个厕所特别的方便。而且现在的农村,一些条件好的家庭新建的房子都不再是以前那种老样式了,他们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房屋的设计和城里的别墅一样,卫生间洗澡房、厨房什么的都在房间里面,再装上一个锅炉或者通燃气的地方装上壁挂炉,这样一来取暖不再靠生火炉了,而且这样既暖和还干净卫生,当然便不再需要尿盆了。
不过任何地方的发展都不可能那么均衡,也有许多条件达不到的家庭,他们依然住在以前那种老式房子里面,冬季晚上上厕所还是会依赖尿盆之类的东西,不过我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尿盆会逐渐的退出我们的生活。虽然使用尿盆(壶)的历史已经有几千年了,但是毕竟不是很卫生,如果条件允许的话,谁还愿意用它呢?
最后我们回到题主的问题上来,"你能接受农村里把尿桶放到睡房吗?"我想这个情况肯定是能够接受的,毕竟在条件不允许的情况下,尿桶对于我们的方便还是起了很大的方便作用的!
朋友们,你们说呢?
(我是鑫枭冰,我的所有作品均为原创!如果你喜欢我的作品,麻烦你点赞评论转发加关注!你的支持将是我前进的动力!非常感谢完读的您!谢谢!)
由网友 情感窝 提供的答案:
我结婚时,正值寒冬腊月,睡到半夜,我被尿憋醒了,可是屋里竟然没有准备尿桶,这可太难为人了。我忍了一会儿,迷糊的又不敢睡,怕睡着了,万一梦里出现厕所,我再放肆起来。
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唉,长痛不如短痛,看着他睡得像个死猪,我只好鼓起勇气,钻出被窝,披件衣服,穿着拖鞋就出去了。我觉得没有在农村待过的人,体会不到啥叫伸手不见五指,反正给我的感觉就是,我推开屋门那一刻就变成了睁眼瞎。当时,外面又零下二三十度,我仗着胆子瑟瑟发抖地往前走,尽量距离屋门远点,我深一脚浅一脚走到墙边蹲下了,此时,我环顾四周,村里竟然没有一户亮灯的,应该都在梦想里吧。伴着呼呼的风声,我急切地释放着,肚子立刻感到轻松极了,但是也许憋久了,尿多吧,我感觉尿了一分钟那么久,屁股已经冻麻了,我才边提裤子边跑往屋里跑。
到了屋门那,正好老公出来了,他说迷糊醒来,发现身边的人没了,并检讨忘记买尿桶了。
东北冬天的夜晚是漫长的,而且人往往越怕啥,越来啥。还没等熬到亮天呢,我感到又有尿了,这还咋睡啊?我在那辗转反侧,把他也弄醒了。他让我尿到屋里带"喜"字的大红洗脸盆里吧,并且说他不嫌弃。
权衡一下利弊,我下了炕,真就把脸盆当成尿盆了,只是要收放自如,不然盆子太浅,容易呲到盆子外面,而且声音比较大,黑天半夜的,哗哗声更是刺耳,要知道东屋还住着人呢。
第二天早上,他起来把尿倒掉了,然后涮了一下,继续盛水一脸,还吧唧吧唧嘴,也不知道在品尝啥呢!
几天后,村里来赶集的,我买了一个带盖的塑料桶,每晚临睡前把它拎进屋里。为了防止尿味大,我提前倒些水,稀释一下。
有人也许会问,为啥要放在睡觉的屋子里呢?因为,我们住的是大瓦房,东屋还住着公婆,如果把桶放中间那个厅,我怕方便时撞车,那可就尴尬了。
也许,还有人会问,冬天冷,那么夏天屋里不必放尿桶吧?夏天,半夜出去上厕所虽然不冷,但是,看着园子里的庄稼摇头晃脑,黑影戳戳,也让你浮想联翩啊,当你尿得正欢呢,也许会有个大耗子从你脚边窜过,而且我们那里一到夏天,别说各种昆虫了,就是癞蛤蟆、蛇、蝙蝠、猫头鹰都很常见,万一半夜与之偶遇,也得把你吓得一个激灵,鸡皮疙瘩起一层啊!
其实,楼里的厕所也在屋里,而且下水道容易把楼上楼下的味道返上来呢,相比之下,还是农村的尿桶干净,毕竟那是一家人的专属物品。
由网友 素老三 提供的答案:
我家尿桶在房间里搁了二十多年。东北冬天冷,这是没办法的办法。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不得不这么做。
我出生在一个小城,当时叫大赉镇,现在叫大安市了。过去都住平房,不像住楼,卫生间在楼里。
过去的平房,房间里不安装卫生间。都是在院子里搭一个厕所。那时还没有自来水呢,八十年代,小城才通自来水。
小城的冬天特别冷,零下三四十度。白天穿着棉袄棉裤,裹着呢子大衣在外面走,都觉得冷。
东北的夜晚,气温更低,从被窝里钻出来,如果到外面的厕所去方便,那就把瞌睡都冻跑了,回到屋里就睡不着了。所以,就把尿桶放到房间里。
把尿桶放到房间里,还有一个原因,天黑,害怕。我小时候,就怕天黑,感觉天一黑,好像妖魔鬼怪都出来兴风作浪。
尤其我蹲到厕所里,四周围黑压压的一片,就觉得厕所门外藏着大灰狼,或者头顶盘着一条孽龙,再不就是院子里蹲着一只老虎,房顶藏着强盗。
我喜欢胡思乱想,这在夜里可不是好事,尤其在夜里到外面上厕所,万籁俱寂,偶尔风声吹过,都吓得汗毛倒竖。
每次夜里到外面上厕所,那都是如履薄冰,胆战心惊。后院邻居家的大姑娘去厕所,有人趴墙头往里看,大姑娘吓得两条腿不会走路了。
后来,大姑娘的爸爸用推车推着她去医院吃药打针,很长时间大姑娘的腿才好。不过,大姑娘的脸总是惨白惨白的,我爸妈说,那是被吓坏了。
后来,我爸爸就去铁匠铺做了一个尿桶,上面带个梁,梁的中间套着一个塑胶套,这样拎着沉甸甸的尿桶时,桶梁不会勒手。
因为尿桶,还发生许多有趣儿的事儿。
那时候,我们都很小,我记事儿也晚。好像十多岁,我上学了,自己是大姑娘了,也知道了害羞。
家里在房子的西侧接出一间房,作为我和姐姐的闺房。中间有个厨房,有个小小的客厅,最东面是父母的卧室。
当时弟弟妹妹还小,跟父母住在东屋。每天晚上,尿桶就放在厨房里。睡到半夜想去厨房找尿桶,我又不敢去开灯,怕黑。
正犹豫是否开灯呢,就听见东屋的门响,有人出来,到厨房的尿桶上厕所。有人上厕所,我就不害怕,就敢开灯了。
如果是妈妈上厕所,我就赶紧起来,跟在妈妈身后去厨房。如果是爸爸上厕所,我就要等待,等待爸爸上完厕所,回到东屋,传来鼾声,我才会去厨房。
那时候已经知道害羞,不好意思在爸爸身后马上去厕所。
还有,尿桶是铁的,上厕所的时候,哗哗地响。这声音也让我感觉难堪。总是憋着一点,慢慢地上厕所,不想让声音太大。
我的爸爸和妈妈,上厕所动静大,透着满不在乎,透着当家做主的感觉。
我的弟弟和妹妹上厕所,动静也大,那是少不更事,初生牛犊不怕虎。
我胆小,自尊心又强,所以,上厕所的声音就时断时续,透着忍耐和害臊。
我姐姐上厕所呢,说句实话,我至今没听到过。我姐姐半夜很少去厕所,后来,我知道她半夜不去厕所的原因了。
我姐姐晚饭吃得少,还有,临睡觉前,姐姐总是让我陪着她去一趟外面的厕所,她把自己抖落干净了,再回房间睡下。
我呢,那时候还不会有意识地去跟姐姐学习,我晚上吃得多,长得也胖,所以,半夜最少要去一次厕所。我每晚去尿桶上方便,都要经历一次难堪的感觉。
有一天夜里,我忽然被人推醒,吓了我一跳。看到姐姐站在床前,低声地对我说:"红啊,你陪我去一趟厕所。"
我姐姐说的意思,就是让我陪她到外面的厕所方便。谁愿意五星半夜地跑到外面蹲着呀?又冷又怕,还打扰了我睡觉。我就不耐烦地说:"你去厨房尿桶里方便呗?"
姐姐说:"我拉肚了,快点吧,姐求你了。"我姐姐一辈子刚强,从小就刚强,她能说出"求我"这两个字,我立刻心软了,赶紧披上衣服,陪着大姐出了屋门。
那时候,胡同里就一个厕所,露天的,晚上去厕所,特别危险,一个是防着趴厕所的坏蛋,一个是防着自己掉到厕所里。
后来,我爸爸在院子的西南角,搭了一个厕所,这个位置离屋子最远,夏天的时候,也闻不到臭味。但厕所挨着大门和院墙,所以,晚上去厕所,不仅我害怕,姐姐也害怕。
外面太冷了,我裹着棉袄,蹲在地上,等着姐姐上厕所。我想,这个情景,我姐姐现在也不会忘记吧。写到这里,我都不由自主地笑了。
还记得,我一个劲地催促姐姐,快点,快点呀,我都困了,我都冷了,我要走了。又催促,又吓唬,姐姐总算从厕所出来了。两姐妹一溜小跑回到房间,相拥而眠。
我姐姐有很多好东西,她是家里的老大,又懂事,又能干,学习成绩还好,我爸妈都很喜欢姐姐。
我妈买回布料,给姐姐做花衣服,还给姐姐买纱巾。过去那个年代,有几个女孩有纱巾呢?
我陪着姐姐夜里去厕所的第二天,姐姐一早上学,在镜子前系着纱巾,把我羡慕坏了。
我说:"大姐,带纱巾得劲儿吗?"姐姐美滋滋地戴着纱巾,系蝴蝶结,还系各种花样。
不知道咋整的,那天姐姐忽然看着我,说:"红啊,纱巾给你戴一天吧。"姐姐说着,就把纱巾从她的脖子上解下来,给我戴在脖子上。
我那个美呀,那个高兴啊。姐姐还教我怎么系蝴蝶结。我戴了姐姐的纱巾去上学,两只脚都不知道咋走路的,好像飞去学校的。
后来,半夜,姐姐如果叫我陪她去外面的厕所,我都痛快地答应。姐姐也对我越来越好,老妈给姐姐做的新衣服,姐姐有时也借给我穿。
我姐姐特别干净,她身上有股香味。姐姐穿过的旧衣服,我特别特别地爱穿。那香味我穿了好几天,还没消失。
我姐姐有件蓝色暗花的夹袄,那年她都结婚了,我把这件夹袄要来了,我放到箱子里半年,一打开箱子,就能闻到姐姐衣服上的香味,特别奇妙,赶上过去那个香妃了。
还说尿桶的事儿——
后来,我们都渐渐地长大了,饭量渐涨,尿量也多,家里还用那个以前的尿桶,就装不下货物了。
有一次,尿桶被之前的人都尿满了,我妹妹半夜起来上厕所,她看到尿桶满了,也不管,还是在上面尿,结果,尿桶里的尿都溢到厨房。
每天早晨,都是爸爸负责倒尿桶。我爸爸看到厨房地上都是尿,生气了,问谁是最后一个尿的。
我妹妹就承认了,我爸就把妹妹打了两巴掌,告诉她,遇到这种情况,就要到外面的厕所去方便。
后来又有一天,妹妹又遇到尿桶满了的情况,她不敢在尿桶里方便了,就推门到外面。可是外面黑着,妹妹比我还胆小。
妹妹不敢去院门口的厕所方便,她就在窗下方便了。结果,爸爸早晨起来,看到窗前的尿道子,生气了,又把妹妹打了。
我那时候,有是非观念了,觉得爸妈不讲理,不问青红皂白就打人。
我对爸爸说:"厨房的尿桶满了,小九就得到外面上厕所。可小九害怕,天黑着呢,她只好在窗前上厕所。"
小九是我妹妹的小名。我爸就问妹妹:"是害怕吗?"妹妹哭着点头。她小时候就胆小。
多少年过去了,妹妹现在依然是家里那个最胆小的孩子。
尿桶在房间里搁着,有尿骚味,爸爸就在尿桶里先放上一瓢水,稀释一下难闻的味道吧。
后来我长大了,也知道帮爸妈干活了,偶尔早起,我会倒尿桶。可那时候年轻,受不了那个味儿,总是捏着鼻子去倒尿桶。
尿桶要是太满,我也不敢倒尿桶,怕尿桶半道洒了,那可坏事了
住平房的最后几年,奶奶在我家住着。奶奶那时候八十多岁,腿脚不灵便,爸爸从商店拿回一个痰盂,放在奶奶睡觉的炕下面,当尿桶。
但是奶奶每次去厕所,都不会在房间里上厕所,她说:"人不能窝吃窝拉啊。"她非要到外面去厕所。
可是人老了,身体不听自己的了,奶奶只好听从我爸爸的安排。
我爸爸又买个大的痰盂,搪瓷的,外沿大,给奶奶做尿桶,奶奶坐在上面方便,就舒服多了。
每次奶奶要方便了,就让我们都出去。可是我们又担心奶奶坐在痰盂上坐倒了。奶奶就把痰盂放到炕边,她靠着炕沿坐在痰盂上。
我们在外面玩。等奶奶冲窗外的我们招手,我们就知道奶奶方便完了,再回房间扶起奶奶。
这么多年,我好像就帮奶奶倒过一次痰盂。爸爸还把我夸奖半天。
现在,生活好了,住楼房了,厕所在房间里,水也方便,一冲,什么味道都没有了。上厕所太方便了,太幸福了。
东北的尿桶,里面藏着许多故事呢,一天一夜也讲不完。
我是素老三,喜欢我的文章,请帮我点赞,评论,转发。谢谢!
由网友 吾读吾书 提供的答案:
尿桶放睡房很正常。
我们村流传着改花尿尿三大果的故事。
说的是,改花在新婚之夜,在房间拉尿,她清楚外面有人听房,怕听到她尿尿不好意思,就有意控制尿速。
开始她一点一点往外尿,尿到马桶里的响声是:杏,杏,杏……。随后成小股往外尿,声音变成梨,梨,梨……。到最后憋不住了,大股大股往外尿,声音变成了桃,桃,桃……。
自此听房人就总结出改花尿尿三大果杏梨桃。
在山西一家人住一个房间,有一年我去一个煤矿拉煤,晚上住一户人家,和他家五口人住一个房,睡一个炕。用一个马桶。
半夜我听到有人尿,我抬头看,是她家十八岁的大闺女在尿。等她尿完钻被窝后,我也去尿。谁知尿桶被她尿满了,我不能再往里尿,害得我在床上憋着,无法入睡。
天快亮时,他大闺女又起床尿,屁股抬得老高往尿桶里尿。她是尿桶里了,可桶里的尿流到地上,像蛇一样在地上爬。眼看要爬到我的鞋子上,我马上下炕去拿我的鞋。她毫不在意地钻进了被窝里。
农村不象城里把厕所建在屋里,都是建在院子里或街上。以前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只要在农村生活,不接受也得接受。
由网友 笨刨 提供的答案:
乍一看,夜间睡觉,把尿桶放在屋里,好像是多么不雅的一件事。
但是,假如你在农村待过,并住过农村那宽敞的大房、大院的话,就不会有这个"接受不接受"的问题了。
小伟就是农村出来的,大学毕业后,娶了城里的媳妇,并安家在城里。
过年的时候,小两口回农村老家过年。
晚饭后,睡觉前,婆婆把一个洗涮得干干净净,并且没有任何味道的尿罐,给他们放屋里。
婆婆出门后,小伟媳妇皱着个眉头,捏着个鼻子,非叫小伟把尿罐"抓紧提出去抓紧提出去!"不可。
小伟也不反驳,只是笑说:可别后悔,别到时候又叫我给提回来……
半夜三更,小伟媳妇要解手,起来到外间房屋,手一开屋门,立马又反手关死了。
一开门就扑进一股刺骨寒风,再一看黑咕隆咚的大院子,早把她吓傻了。
只好回里屋,去求小伟把尿罐再提回来……
这事成了婆婆的笑谈,出去就当笑话一样,讲给她那些姐妹们听。
没过一下乡村生活的人,当然不会知道,农村人之所以会在夜间,把尿罐直接放屋里,是"迫不得已"的做法,这无关有些人说得"文明不文明",也到不了"素质不素质"的高度。这就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和环境条件限制,所采取的做法。
大多数农村地区,没有地下排污设施,他们的卫生间,是无法直接建在房屋内的,都是在院子的一个角落搭建厕所。
夜间解手,尤其是在严寒的冬天,出去解个手,冻感冒了,可就是因小失大得不偿失的事情了。
再说了,大家晚上把尿罐往屋里放之前,也都是先用清水冲涮好几遍,确保没味了,才提到屋里去的。
更何况,早上起来,把门窗打开一会儿,屋里照样气味新鲜。
这也不是一件什么不可接受的事情,环境所迫嘛!
由网友 彧媆的蜗牛 提供的答案:
我是南方的,老家在湖南,我们那边很少有这个习惯,可我去了江苏,我发现他们那边几乎每家每户都是把尿桶放在睡房的,这应该跟地方天气有关。
我出生在农村,记得以前晚上天气特别冷的时候,还要摸着黑打着手电筒去农村的旱厕上厕所,经常让姐姐陪着,因为害怕呀!
老是边蹲厕所的时候,边想一些电影里出现的恐怖桥段,经常自己吓自己,当时就想,如果房间里面有尿桶,该多好呀!
可我们那边没有那个习惯,从来没有一个人把尿桶放在房间里的,天气冷的时候虽然很冷,但是时间不是很长?觉得把尿桶放在房间里面,多多少少还是有点味的,而且想着每天还要倒,连自己都嫌弃[捂脸]
可自从我去了二姐家,她是远嫁,嫁在江苏的一个小镇上,那边冬天比我们那里还要冷很多,而且十月份天气就开始变凉了
我去到她那里刚好是过年,因为好久没见面了,所以打算过年跟她团聚一下,顺便看看他们那边的风景,还有旅游景地。
刚到他们家的时候,我就发现他们每个睡房里面都有一个尿桶,我住的那一间房也有一个,刚开始我还不好意思,蹲在上面还尿不出来,经常尿急了,也跑去厕所
姐姐的婆婆看我那么冷,大半夜也要跑出去,就好心跟我说,可以尿在尿桶里面,早上的时候可以拿去淋下旁边的菜地。
后面实在受不了,太冷了,也只能入乡随俗,刚开始姐姐跟她婆婆都说帮我拿去倒,我哪里好意思呀?
每天早上自己在拿着尿桶倒到外面的菜地里面,刚开始每次迟到都躲着他们,姐姐跟我说没有啥奇怪的,他们这边都是这样的,冬天太冷了,谁也不想出去?
反正每天都把尿桶洗干净,白天一般很少在房间里面上,晚上才会用得上,黑灯瞎火的,这样也不会太冷。
所以我感觉我也是能接受尿桶放在房间的,真的方便了很多。
大家说说你们那边是什么样的呢?
由网友 幸福百色4p 提供的答案:
去年正月初四,我们一家四口加上姑姐一家四口回公公老家给叔伯姑姑们拜年,到了小姑家里的时候,我被她家卧室里放着的一个尿桶惊呆了,里面装了半桶橙黄的尿液,房间里充满了一股浓烈的尿骚味,因为我坚持不在小姑家里住一晚,我后来还被亲戚们诟病成不合群,还说我嫌弃他们。
老公的老家离我们县城有60多公里,开车回去要一个多小时,因为山路比较多,很多那种盘山路。平日里我们去的很少,每年我们也就过年的时候,约着姑姐一家去那边拜年才走动一下,一是我们平时没时间,大家都上班,二是,年轻人都不在家,家里只有老一辈的人。回去了也没什么共同话题。
我们每年拜年都是先去大伯家,然后是两个叔叔家,再约着去两个姑姑家里。
公公兄弟姐妹六个,只有他在八十年代初就从老家搬了出来,来到我们县城做生意,并且在这边买了房安了家。平时他们兄弟姐妹也联系的少,只有家里做酒的时候,公公才会回去。
其他两个叔叔两个姑姑住的都相隔不远,大概也就十来分钟的车程距离。
我们每年拜年都会提前告诉老家的亲戚,我们哪一天回去,有多少人,提前报餐,那样让主人家可以提前准备,不至于太匆忙。
叔叔伯伯们都很好客,都抢着让我们去他们家吃饭,两个姑姑也对我们很好,每次回去拜年了,都是好酒好菜的招呼我们。
因为我们的时间有限,所以每次回老家的时间只能安排一天时间,要不然就来不及。
以前我们都是先去小姑家拜年,但每次都是直接在她家厨房里烤明火,大家站一会就立马赶下一家,中午一起去约好的叔叔或者伯伯家里吃饭。
去年正月初四,中午我们在小叔叔家吃的,小姑在饭桌上就对我们所有人说:"晚上,你们所有人都去我那,晚上是我家的晚饭。我等下吃了饭就不陪你们打牌了,我们俩提前走。"
小姑他们那边的房子,朝向都是朝同一个方向,对着马路,但是一到冬天,那个北风就直接对着他们吹,所以冬天的时候,他们那家家户户都是关着大门在家的。
因为不关大门,那个北风吹到家里,冷得只叫人打颤。
晚上我们按照约定,叔叔们,伯父一家,再加上我们一起去了小姑家里。
到了小姑家后,小姑使劲招呼我们去房里坐,她说她特意在房里给我们提前铲了两盆大的碳火,房里没风,那样就不冷了。
等我走到端着茶水走到房门口,我就闻到了一股子好大的尿骚味,那是小姑的房间,他们年纪都不大不至于尿床。
等我走进去,里面窗户都是紧闭着的,味道更大。我环顾了一下整个房间,终于找到了发出这股刺激味道的源头:小姑家的门口面,放了一个塑料桶子。桶子里装了半桶子橙黄的尿液,桶子里都有一层白色的晶体黏在桶壁上。
房间里大家伙围着桌子在喝茶嗑瓜子,还有一桌人在打牌。我实在受不了那个味道,出来走廊上透气。
小姑看到我站在外面,总是劝我:"外面冷,你去房里,房里没有风,暖和。"我礼貌地对小姑说我不冷,只是坐了一天想站会。
虽然和先生结婚多年,每年也去小姑家里,但是每次都是小坐一下就匆匆走了,那次我特意看了小姑家的周边环境。
房子是九十年代自建的老房子。厨房在房子的右边,建的很大,房子的左边建了一排猪舍,猪舍往里走就是一个老式的土茅坑:一个很大的粪缸上面架了凉快稍微宽一点的板子。要是一脚没踩稳,板子还会翘起来。
九十年代的建的老房子,屋子里都没有独立的卫生间,晚上如果有起来夜尿,就只能打开大门,到左侧穿过猪舍才能去茅房。
夏天还好,天气不冷,起来就能出去,但是大冬天的就不太方便了,外面冷飕飕的,起来不太方便,最主要外面乌漆嘛黑的,还要一个人去茅房,胆子小的还真有点怕。所以他们就在房间放了个桶子做临时马桶。
很多人家都是晚上临睡前把桶子拿进去,第二天清早起来就把桶子提出去,并且洗干净了在茅房放一个白天,晚上再拿进来,房里几乎也没什么味道的。但是小姑家并没有这么做。
晚上小姑准备了四桌,大家站站挤挤的,吃的很开心。
饭后亲戚们又喊说玩牌没玩够,大家好不容易聚在一起,要玩就好好玩一次,因为下一次玩就要等一年了。
晚上大门关了,先生他们在堂屋里摆了两桌,一桌麻将一桌扑克。家里热闹得不行。
到了快十点,我小声地提醒先生:"你给其他人打吧,我们该回去了。"这时候大伯家的孙子突然喊:"奶奶我想尿尿。"
小姑听到了对他说:"你去姑奶奶房里,房里有个桶子,你就尿里面。"
小孩死活不肯,他说:"他们大人都在房间里打牌,那么多人,我尿不出来。"我以为小姑会牵着小侄子去茅房,没想到小姑把那半桶尿提到对面房间,对他说:"我提过来了,这边没人,你尿吧。"说完顺带把门一关。
我又跟先生提了一句:"时间不早了,我们该回去了。"
站在我身后的小姑听到了,立马对我说:"我们这有地方睡,你们睡我们的床就好,你现在要休息的话,你可以直接去。"
我这个人并不是瞧不起农村人, 因为我也是农村出来的,只是我有一个习惯,我晚上换地方睡不着,第二点就是住别人家不习惯。那个房间他们在那打牌,要我躺床上睡觉我实在睡不下。所以我还是坚持要回家。
小姑见我不肯,问我:"你是不是嫌弃小姑家条件太差了?"我连忙否决了,我告诉了她我认床的事实。
姑姐也说不愿意在那住,最后小姑拗不过我们,我们还是坚持连夜开车回来了。
题主问:你能接受农村里把尿桶放在睡房里吗?
其实我是接受的。但是必须每天按时清理,按时拿出去。
农村为什么喜欢把尿痛放卧室?一是我说的条件不允许,老房子没有在屋子里建独立的卫生间,寒冬腊月的本来起床都需要勇气,为了起来夜尿还要走那么远出去上厕所不太方便,即便是夏天,住在那个深山里,茅房又在竹林旁边,半夜起来怕蛇之类的东西。
房间里放尿桶其实它就充当了一个临时马桶的作用,方便家里人晚上夜尿不用外出。但是应该做到每天按时提出去,把桶子处理干净,保持卧室勤开窗通风透气,否则像我小姑这种,非得把桶子里的尿攒满了,又不开窗户,那房间里的味道就会特别难闻。
现在建新房的,都已经给房间配了独立的卫生间,房间里放尿桶的也就越来越少见了。
由网友 秋根子 提供的答案:
我有在室内放尿盆的亲身生活经历。
我上世纪六十年代出生在辽西农村,从有记忆时开始,家里就是夜间在室内放尿盆的。我们辽西话把夜里大小便叫"起夜",过去,人们"起夜"都是在室内进行的。
入睡前,为了减少黑天(夜里)大小便,我们一般都要到茅楼(厕所)"抖落"一下,把屎尿"抖落"干净。然后,把尿盆放到室内,再吹灯睡觉。
农村里的大人要早起劳动,一般不"起夜"。如果清早有情况,也起来去茅楼,然后就开始找些活儿去干了。所以,起夜的大都是老人和孩子。
"起夜"的时候,大便的情况很少。如果有了,大人一般去茅楼,老人和孩子也会在室内进行。早起后,"老娘们"(家庭主妇)会去茅楼倒尿盆,然后把尿盆刷干净,放到"背旮旯"(隐蔽处)。
老爷子夜里小便,有人也用一种尿壶,我们俗称"尿鳖子";老太太也可能在炕上放个小尿盆。我们农村有个歇后语:"尿鳖子打酒——臭壶(凑乎,意为凑合。"凑"与"臭"同音)"
过去的尿盆一般都是瓦盆。
(作者为非遗项目《锦州方言》代表性传承人)
由网友 用户别失望 提供的答案:
这个问题和地方环境有关:
在北方农村地区,因为天气太冷,晚上睡觉洒尿,不可能把尿桶放外边。
六七年前,我做生意的时候,在黑龙江成吉思汗膛兄住了半年。一家男女五六口人都睡在一个大炕上↑,炕下面有个尿桶,晚上睡觉憋不住了,就下炕往炕↓下尿桶里尿!
那时候我还不好意思,憋不住尿的时候,就往外边院子里去尿,我大娘说,你个狗儿的,天这么冷,不会往桶里尿啊?
没办法,因为不习惯,还是往院子里去洒尿。
就这样在成吉思汗住了半年,最后收获了满满的一身虱子和跳骚!
因此在屋里放尿桶很难接受。
如果在南方就不知道了……
由网友 燕赵笔耕 提供的答案:
我生在农村,燕赵平原地区长大。儿时记忆中的房子,土坯房三间,中间的房子为厨房间,东西间为大土炕的卧室。到了晚上,每个屋里都会有尿盆子。为了全家老少晚上方便。如果遇上解大便,无论外面天气多冷,家人们也都会去院子里的厕所。说厕所好听,其实就是一个茅坑。连卷卫生纸擦屁股都没有,厕所旮旯有土坷垃,那就是便纸。习惯成自然,再加上贫穷落后,老百姓也就习以为常了。
我的不适应,是从部队回来后,一年四季晚上都不在屋里解小便。也很讨厌卧室里放便桶,为了这个事情,还经常和媳妇发生口角。当媳妇把吵架原因是因便桶放屋里面的时候,我会被老母亲骂上一句:各路。直到现在,我还是遵循部队里养成的习惯,生活饮食起居有规律,晚上不起夜。
妈妈85岁了,我自己虽然改变了把尿桶不放卧室,可一年四季我在睡觉前依然把妈妈的大小尿桶放到妈妈的卧室,大一点的放到地下,小一点的放到凳子上,让妈妈晚上小便时伸手就可以拿到。早上我会把妈妈的大小尿桶清洗干净,放到院子里的厕所里。这也成了我的习惯,不能让妈妈说我各路。顺应自然规律,适应农村人的生活习俗吧!为了老人,不能接受的事情也得接受!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03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