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波逝世多年后,为什么仍然广受欢迎并被人们纪念?_王小波为什么会死

由网友 白水的成长记录仪 提供的答案:

有趣的灵魂,并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变得模糊,相反它能够在长河中绽放的更加明亮。

不只是王小波,其实很多人一直以各种形象和姿态活跃在人世间。

第一种,历史上的著名人物,比如皇帝,清朝、明朝差不多都被翻过牌子,尤其是雍正,在古代是劳模,现在也不遑多让,关于他的各种影视剧,小说,同人文,简直数不过来。

第二种,能够被我们解析成功经验的人,比如王阳明、曾国藩,从各个角度分析,为什么能成功,他们的成功,普通人可以复制那些。

第三种,给我们传递生活态度的人,比如苏东坡,虽然当年在朝为官,满肚子的不合时宜,但是天生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优秀的吃货属性,让他长期的活跃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抑郁,忧伤,各种负面情绪,放到苏轼身上,一碗东坡肉,一碗大荔枝酒能轻松跨过。

王小波作为一个作家,他的作品中解构过不少历史人物,比如红拂,角度清奇。他对于人性的解读,精准毒辣,现在还会经常被各自媒体引用,类似鲁迅说......但是最广为流传的还是短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很多人没有读过原文,但是不妨碍,他们对于特立独行的认同。

作为一个有趣的人,他还有一个特别出名的老婆,李银河。大名鼎鼎的性学专家,李老师如同王小波描述的那样是一个直肠子驴。为什么要研究这么敏感的领域,李老师回答相当坦诚:正是因为敏感,所以有顾虑的人,那我就很容易出头。

李老师果然是说到做到。

这么多理由,王小波经常被cue到真的是一点不奇怪。

由网友 河风 提供的答案:

最先知道的不是王小波的名字,而是他说的一句话:

一辈子很长,要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王小波已逝世二十周年了,二十年前,这个世界上少了一个有趣的灵魂。

他在《爱你就像爱生命》说:你想知道我对你的爱情是什么吗 ?就是从心底里喜欢你,觉得你的一举一动都很亲切,不高兴你比喜欢我更喜欢别人 。你要是喜欢别人我会哭,但是还是喜欢你 。阅读他的作品后,我更喜欢是他的有趣的灵魂。

都说他长得丑,他曾自嘲:"我远看不像个好人,近看还是个好人。"

这个世界上好看的脸蛋太多,有趣的灵魂太少。而如王小波这般睿智、有趣、理性又特立独行的人,你很难遇上第二个!——文先生

他不仅幽默厚道,还敢说,敢写,简单,真诚,他最终打动了李银河的心。他们结婚后了,两个浪漫的人在一起,一定过得很幸福很温暖。

1996年10月,李银河赴英国剑桥大学做访问学者。王小波送李银河赴英国,她万万没想到,这一别竟成永别。1997年4月11日,45岁的王小波因心脏病突发辞世。

他虽然离世二十年了,但他们的爱情,他写给李银河的情诗一直在人间流转。

林少华说过王小波是一个"真正敢讲真话的人"冯唐也说过他是"一个奇迹"、"一个好得不得了的开始"。李静曾经采访过他,说:"我敢打一百万的赌,他的作品将是被后世反复阅读的不朽之作。"

他笔下有只特立独行的猪,他就像那只猪一样,从不安于被设置的生活,他本质上就是个自由人文主义者,向往着一种精神的自由

"我希望自己也是一颗星星:如果我会发光,就不必害怕黑暗。如果我自己是那么美好,那么一切恐惧就可以烟消云散。"他说:人在年轻的时候,觉得到处都是人,别人的事就是你的事,到了中年以后,才觉得世界上除了家人已经一无所有了。

王小波虽然已经离去了,可是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的记忆里,拥有了一种不朽的精神。读了王小波的书,让我更加热爱自由,更加想做一个有趣的人,或者和有趣的人在一起。

由网友 羽戈 提供的答案:

王小波的杂文,不仅在于智性的表达,更在于,他力图诠释,为什么要追求智性,为什么要过一种智性的生活。换言之,他在说理的同时,还告诉读者,为什么要说理。

在王小波笔下,说理与智性,有一个特定的说法,叫"明辨是非"。按理说,明辨是非该是人类成长的方向,倘不明辨是非,难道要不分是非么?然而中国恰恰有一大传统:难得糊涂。它可以分解为两个关键词,一是装傻,二是比傻。对一些人而言,你的确难以分辨,他们的糊涂,到底出于自愿,还是被迫,不过其终点并无差别:"有一些时期,每一天都是愚人节。"那些愚人,不止丧失了明辨是非的能力,甚至丧失了明辨是非的动力,他们构成了"沉默的大多数",以装饰那个万马齐喑的时代。


青年王小波曾受萧伯纳的剧本《芭芭拉少校》误导,痛下决心,不想做一个明辨是非的人。后来他改悔了,反其道而行之,以至他所写作的杂文,"篇篇都在明辨是非,而且都在打我自己的嘴"。这背后的转向,他曾用知识分子意识来解释,诸如"知识分子最怕活在不理智的年代""对于一位知识分子来说,成为思维的精英,比成为道德精英更为重要""在我身上,追求智慧的冲动比追求快乐的冲动还要强烈"云云。不过我觉得,明辨是非绝非知识分子的专利,任何一个正常人都该如此,王小波不是说过么,伦理问题——"理智是伦理的第一准则"——是大家的事(其实知识分子明辨是非的能力未必一定超过普罗大众,这一点就当下来看表现尤为鲜明)。我愿以最大的善意揣测:在明辨是非与难得糊涂这两个选项之间,大多数人都会选择前者,前提是允许他们自由选择。


真正的问题在于,在"每一天都是愚人节"的残酷语境之下,愚人都以为自己脑中和手中掌握了"是",或者有人替他们决定什么是"是"什么是"非",因此再无必要分辨是非。这所导致的最大戕害,还不是是非的混淆与湮灭,而是思想本身的沦丧,我们既不知道怎么去思考,更无从发掘"思维的乐趣",捍卫思想的尊严。


这也正是为什么我一直强调,关于说理,相比说出什么道理,怎样说理毋宁更为重要。现在可以补充一句:为什么说理毋宁更为重要。王小波喜欢谈知识分子:"知识分子的长处只是会以理服人,假如不讲理,他就没有长处,只有短处,活着没意思,不如死掉。"我还是以为,不独知识分子,但凡正常人,都要讲理,都要以理服人,能否做到这一点,恰是常人区别于愚人的显著标志。


生于1952年的王小波,惯于拿他的青春期生活说事,那个年代强权当道,无理可讲。我们生存的年代,貌似有所进步,实际上能好到哪里去呢:理性与客观、中立一道,渐渐沦为贬义词,说理毫无立锥之地,现在流行什么,试看一位名人的教导:


"你说话很温和,你观点很中立,你性格很宽容。

那你不要写公号文章了。

你不适合。

你看了《乌合之众》就会知道,任何时代的领袖,包括意见领袖,都是特别偏激的。

偏激的观点才具有煽动性。

你的标题必须简单粗暴,情绪明确。

爱憎特别分明的人更适合写新媒体文章。"


假如王小波在世,撞见这一幕,不知作何感想。他毕生都在与愚蠢、偏见搏击,时至今日,愚蠢和偏见依然大行其道。他曾经被强权发配为"沉默的大多数",生于今世,恐怕得照旧直面沉默的厄运。


反抗沉默,可谓王小波的宿命。"……我认识很多明理的人,但他们都在沉默中,因为他们都珍视自己的清白。但我以为,伦理问题太过重要,已经不容我顾及自身的清白。"写完这段话的22天后,他因突发心脏病而猝死于中国的午夜。他的英年早逝,使这些平实的汉字,竟有了一丝壮烈的味道,尤其是对照每况愈下的现实而言。


我愿在王小波的英灵之前,冠以"说理者"三字,以示我的感激和纪念。也许,恰恰因为这不是一个适合说理的时代,说理才愈发具有意义;这不是一个适合王小波生存的时代,阅读王小波才愈发迫切。

由网友 杨早讲史 提供的答案:

王小波去世20年,名下添了许多走狗,坟前多了几部回忆与评论,然而也有不少的苛评,如思想不深刻,文字太色情一类。据我看来,誉者毁者,多将他做一个符号来用,自由主义,反体制,反矫情,反无趣,这些都是很概念化的东西。每一面旗号下照例人头攒动,我也照例挑剔地冷眼旁观,忍住闲气阅读各色的文字。失望之余,每每重读王小波,也每每在暗夜的灯光圈里发出会心的微笑。

一位作家,倘有足够的才气与聪慧,自然会让读者欣赏、愉悦。但让我这样的专业读者信任、叹服,难度在于作者要在文字、结构、想象力、品味各项上,全面地超越读者。只须有一项落了下风,当然不失一方诸侯,却未免让人心中小觑一下子。这一下子并不打紧,不影响文学史上的位置,却无法得到我的信任与偏爱。

我对王小波的偏爱,不是因为他辞了公职,不是因为他英年早逝,不是因为他同情同性恋,当然更不是因为他自由主义。即使我对此人一无所知,只读他的作品,照样会对他怀有足够的敬意,甚至不相信他曾经生活于我经历过的时代。

按照王蒙的说法,真正复杂、美好的事物,永远无法说得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我的一位朋友则说,对于真心喜欢的,往往只剩了结结巴巴的赞美。我读王小波十余年,初时颇有雄心壮心写一两篇长论,从重述故事、文革记忆、未来想象等等角度讨论他的小说,一遍遍读下来,这种雄心便一点点地黯淡。有时只是想:好不好将他热爱、赞美的那些书籍,汇编成一大巨册?《变形记》、《情人》、《看不见的城市》、《巨人传》、《巴巴拉上校》……据说每个人一生中都在寻觅属于自己的那几部书,却很少有人真正知晓是哪几部。胡适鲁迅梁启超开国学入门书目,总是几十部上百部,他们学问太大,我们很难分清哪些书是他们最隐秘的灵魂之书。可是王小波,这个老好人,笑呵呵把他的选择公诸于众,尤其是他那篇《我的文学师承》,说破了新文学运动以来一桩大秘密。我用这篇文章,将前贤的只言片语串连起来,如郁达夫说"中国小说是欧洲小说的分支",穆旦对中国传统语言的痛恨,格律新诗的全面溃败等等,一直延伸到王小波去世十年后,一个德国老头顾彬说出了"好的作家都是翻译家"。

这是一个作者能给读者的最大恩惠。他用自己的体验,得出简单的结论,却能让人借以看清被黑暗遮蔽的角落。我总在大量的阅读中苦苦寻觅这种思维之光,却一次次空手而返。十年以来,当代文学能给予我的,仍然只有王小波这盏小小的油灯。

陈丹青说,鲁迅的妙处,"什么事,都有大先生一句话在那里等着"。而鲁迅说,他所处的民国世界,与明末并无二致。我越来越相信,表面上,一切坚固的都已烟消云散,背地里,却总有一些秘密长存世间,一旦被说出,就不会被妄念动摇。但是,言说并不能让秘密不再是秘密。在《我看国学热》发表廿多年后,咱们不是仍然举世如饮狂泉地粉丝于丹么?

20年了,王小波仍然在被阅读,被谈论,这让我又高兴又郁闷。高兴,因为独乐乐何如众乐乐,郁闷,是由于想不通:为何王小波那么稀少?而看不起王小波的诸君,又为何总是无法让我信任?

由网友 天马行文 提供的答案:

20年前的今天王小波去世,省前当过工人和民办教师,曾是名牌大学讲师,却辞职当自由撰稿人;生前稍显寂寞,去世后出现"王小波热",直至今日。稍显短暂的人生内,直率质朴的王小波留下数不尽的话题,正如这句话:一个人只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

二十五岁的王小波与在《光明日报》做编辑的李银河相识并恋爱。当时在王小波朋友圈中传阅的小说手稿《绿毛水怪》是二人相识的契机。李银河声称自己被王小波的才华所深深地吸引。此后,他们相知相守相伴,直到王小波死去。悲恸的李银河写下悼文《浪漫骑士·行吟诗人·自由思想者——悼小波》。

王小波这样形容自己:一个又高又瘦又丑的家伙,涣散得要命,出奇的喜欢幻想。然而正是这个"丑陋"的家伙,给当时的文坛带来了深邃独特的文字和思想,在他逝世之后,他的作品引起空前的关注 。

  对比今天王小波所受到的关注,他的经历坎坷,而且他的小说也一直不能出版。就在有人准备出版他的作品的时候,王小波溘然而逝。

  王小波已经成了大众传媒中塑造的新的超级英雄,他终于等到了他对于那些话语的胜利,但具有某种讽刺意味的是,最后他却被他曾经如此尖锐地批判的东西所极度推崇,当他所嘲笑的变成了他最热烈的拥护者的时候,这究竟是胜利还是报复?

王小波笔下的爱情,既不掩饰欲望,又不推崇欲望,热爱欲望的同时并不歌颂欲望。那些个恋爱的主人公像是在盐湖上游弋的天鹅,无视四周的荒凉,维持心底的优雅。纵然天地间寸草不生,于互相依偎的微末之间,已然是芳华遍野星漫天。

李银河曾在自传中回忆他们第二次见面时,王小波即问她有没有男朋友,在李银河惊讶这样的直白之余,王小波还开始为自己"推销"毛遂自荐要做人家男朋友。想想那个场景,怕是在开放直白程度远远胜于之前的今天看来,也会让对方吃一惊。而这么会"撩妹"的王小波在当时的李银河看来,却是狂妄里透着真性情,简单直接里带着点可爱,有趣的人,总能带给人惊喜,也能让人会心一笑。

王小波有才华、有思想,他追求民主、追求自由;讲实际、讲良心、不讲假话。他是个耿直的人。他的作品就体现了他的风格。可惜英年早逝,如果生命能再延长20年,该多好。他会留下更多、更成熟、更具风格的作品。

   最后,希望大家接受王小波的教训,不管多忙,任务多么重,也要爱护身体。生活要规律,劳逸结合。不要吸烟,有病早看医生。

由网友 不咸工作室Hi 提供的答案:

王小波大概是个怪人。

大部分人是这么认为的,人长的丑,文字写的很怪,又有一个研究性学的妻子等等,林林总总的因素加在一起足够你不喜欢他了。

不过今天二狗也来说说为什么二十年了王小波依旧被人喜欢着,先拿自己的原因来说,接触王小波大概是在初中毕业,偶然从邻居家里找到一本《黄金时代》,里面的内容就不复述了,总之这本书对当时的我一个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还没成型的小孩来说,冲击挺大的,更重要的是喜欢里面的故事,大概和当时的叛逆期有关,那本书里几乎也充满了和世界格格不入的叛逆。

再往后读更多王小波的作品是因为高中时候出去通宵,有时候玩游戏累了就找一些电影看,当然正常的电影都觉得没什么意思,就找了一些别样的题材,偶然,没错又是偶然发现了一部电影《东宫西宫》。

当时胡军还是一个鲜肉,同性恋题材,电影当时看得没有太大感触,快进着就看完了,不过这个故事挺有意思,再加上好像有一篇课文叫《一只特立独行的猪》,那个时候班里面男生看小说都是《斗破苍穹》玄幻修真类的,也是为了标榜自己与众不同就开始买王小波的书看。

后来高中毕业上了大学,也开始恋爱了,这个时候看了王小波最负盛名的一本书《爱你就像爱生命》,一篇篇书信充斥着那么多的一个人的真情,我知道文人总爱秀文字操作,而王小波的文字能让你感受到一个丑的人怎么去爱一个人,是那么的真诚和热情,是那么的宽容和小气。

或许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吧,又重新回到原点,重新看了他的书,《红拂夜奔》、《寻找无双》《东宫西宫》剧本等等,在他无限翻飞的想象力里经历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和其中的道理。

人们为什么喜欢王小波?以前来说可能是为了标新立异,现在王小波的热度已经下去,再留下来的人,是被他的真诚所吸引的,因为他认真的和你一起分享着脑子里的故事和思想,你为什么不喜欢他呢?

由网友 盼盼和皮皮 提供的答案:

如果非要挑一个对我人生影响最大的人,我挑王小波。那些爸妈和老师没教我的事,我是从他身上学到的。

衡量书的真正价值,不在于它当时有多畅销,而是在精神上可以穿越时光,既可以预见未来尚未发生之事,又成为过去时代的缩影,光芒永存,引发无数个人的共鸣。

2009年7月,我第一次读到了王小波《沉默的大多数》。同年8月,我写了一篇书评,从来没摆上过台面。而内心却像埋下了一颗种子,他教我的是生而为人,若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失去表达的能力,那这辈子就缺了点什么。

王小波曾经保持沉默,他阐述过一些理由,比如家庭教育、不愿融入既有的话语圈等。

这是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我希望自己朴实无华,说起话来,不要这样绕嘴,这样古怪,这样让人害怕。这也是我保持沉默的原因之一。"

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在致友人的信中说过的一段话:"我正在出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说:自从我辈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既然精神原子弹在一颗又一颗地炸着,哪里有我们说话的份?但我辈现在开始说话,以前说过的一切和我们都无关系——总而言之,是个一刀两断的意思。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国要有自由派,就从我辈开始。

福柯说,话语即权利。王小波说,这话该倒过来说,权利即话语。

所谓弱势群体,就是那些话没有说出来的人,就是因为这些话没有说出来,所以很多人以为他们不存在或者很遥远。不说话的人不仅没有权力,而且会被人看做不存在。他们不说话,就真的不存在吗?显然不是。

我们看到的世界从来都是片面的,并且也习惯了选择性屏蔽那些与己无关的信息。技术的变革和时代的进步,让我们看到了更多元化的世界与观点。但不可否认,我们依然还是沉默的大多数,在孤独与庸俗之间,选择了后者。

此后几年陆续看了他的《爱你就像爱生命》,《黄金时代》,《白银时代》,《他们的世界》等,那时候年纪尚轻,看到了美好的爱情,也看到了小人物王二在过去、当下以及来的故事,还看到了那些从未了解过的属于社会边缘群体的访谈与研究,我不能说这些书重塑了我的价值观,但必然产生了很大影响。这么多年过去了,再去读这些文字,再去看他对这个世界的理解,一点也不过时,甚至非常超前。

用王小波的话说,《黄金时代》这篇小说是我的宠儿。以下这段话广为人知,也是我喜欢它的理由:

那一天我二十一岁,在我一生的黄金时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爱,想吃,还想在一瞬间变成天上半明半暗的云。后来我才知道,生活就是个缓慢受锤的过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后变得像挨了锤的牛一样。

可是我过二十一岁生日时没有预见到这一点。我觉得自己会永远生猛下去,什么也锤不了我。

二十岁的我,同样不能想象未来的我会活成别人,活成一个再平凡不过的人,感叹人生来就是为了受苦,幸福只是片刻欢愉,总有各种各样的烦恼让自己陷在琐事里无法自拔。古人说三十而立,而对即将三十岁的我来说,一切艰难才刚刚开始。每每想到这里,我就感到绝望。而很奇怪的是,这段话竟也能无端鼓励到我,人是何其渺小,有追求有理想,能自由支配时间的日子是何其珍贵!正因为意识到这一点,我希望自己能做点喜欢的事。

你知道吗,郊外的一条大路认得我呢。有时候,天蓝得发暗,天上的云彩白得好像一个凸出来的拳头。那时候这条路上就走来一个虎头虎脑、傻乎乎的孩子,他长得就像我给你那张相片上一样。后来又走过来一个又黑又瘦的少年。后来又走过来一个又高又瘦又丑的家伙,涣散的要命,出奇的喜欢幻想。后来,再过几十年,他就永远不会走上这条路了。你喜欢他的故事吗?

王小波描述的,不仅仅是他的一生,同时也是我们的。究竟是怎样一颗智慧的大脑,能写下如此高度概括又具象的文字呢?着实令人喜欢。

以上,有部分是我2009年写的,读到王小波,开启新世界的大门,快去读吧,你不会失望的。

由网友 叉烧包啊叉烧包 提供的答案:

谢邀。

一个好的作家,一个深邃的人,大约就是:你今天重新去理解他的文字或思想,会不自禁的"啊"一声,原来他可以领先于那个时代以及你那么多。

他当年思考到的深度,他剥离和解决症结的方式,他对待物质情欲的态度,他面朝困苦的坦然,他对这个世界的解释,他对自己的劝解,都可以在若干年或者若干世纪之后,给你答案。

由网友 花小树见天地 提供的答案:

王小波小说写得好,我喜欢读,但我文学素养不高,就不多说了。在这儿特别想介绍他的一篇杂文,题为《有与无》。这篇文章结尾一段这么说:

现在可以说到我自己。我从小就想写小说,最后在将近四十岁时,终于开始写作——我做这件事,纯粹是因为,这是我爱的事业。是我要做,不是我必须做——这是一种本质的区别。我个人以为,做爱做的事才是"有",做自己也不知为什么要做的事则是"无"。因为这个缘故,我的生活看似平淡,但也不能说是"无"。有一种说法是这样的:人在年轻时,心气总是很高的,最后总要向现实投降。我刚刚过了四十四岁生日,在这个年龄上给自己做结论似乎还为时过早。但我总觉得,我这一生决不会向虚无投降。我会一直战斗到死。

我至今记得,我头一次读到最后两句时候,那种直击内心的震撼感觉。写这篇文字时,他44岁,而作为肉身的王小波只活了45岁。他做到了。

由网友 DxB11 提供的答案:

众生好比如蚂蚁窝的蚂蚁,整日为生活忙忙碌碌,得到的只是糊口而已。有一天蚂蚁中有个蚂蚁长了翅膀飞起来看到了更高的世界。这只有翅膀的飞蚂蚁和其他蚂蚁说了高处的风景,后来飞蚂蚁死了,其他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时常怀念他说的高处的风景及自由的风!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3111.html


Warning: error_log(/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log/log-0617.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html369.cn/wp-content/plugins/spider-analyser/spider.class.php on line 2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