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OldG270 提供的答案:
小,小事化了。说书呢?
1
人,咋知道其史呢?
2
庸夫咋知史呢?
3
史上的争论呀,少有不休。史多长呢?
4
以史为鉴?
5
岳飞之母。
6
明日一笔,描几人间?
7
大德之士啊,得有一个很大之场,但多一样大么?道德经呢?
一般者,咋读好书呢?急么?
8
梦天两语,仅语碌假。好了么,红楼梦?
由网友 龍乡红楼 提供的答案:
《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玉过生日,探春细数诸人生日时,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第二十二回,凤姐问贾琏,怎么给宝钗的过生日,贾琏说:"往年怎么给林妹过的,如今也照例给薛妹妹过就是了。"第三十二回,为死了的金钏装椁时,王夫人对宝钗说道:
"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做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有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怎么样怎么样,我先叫裁缝赶两套给他……"
关于林黛玉的生日,小说中就是从别人的口中这样一笔带过的,的确没有描写林黛玉过生日情节。这是为什么呢?相信作者这样安排是有深刻用意的。
"吴氏红学"认为《红楼梦》的主旨思想是"排满悼明",以及许多民间红学研究者都认为小说的背景是明清鼎革之际。
那么,书中没有黛玉过生日的情节,是否与这种主旨思想和背景有联系呢?
袭人说黛玉的生日是二月十二日,据历史资料记载,这一天是"花神节",也称"花朝节",既是花神的生日,也是百花的生日。黛玉生日在二月十二日,显然是有喻意的。
书中交代,黛玉的前身为"绛珠仙草",而绛珠仙草指的是因花序成熟而成为红色果实的小柘木。宝玉与黛玉的姻缘被称为"木石前盟","木石"即为"柘"字,可见"绛珠仙草"与"木石前盟"有着相通的特殊意义:
首先,长大后的柘木,质底坚硬,木质为金黄色,古代帝王的龙袍,便是由其提取的染料而染成,因此柘木被称为帝王木。为木是帝王木,生日在花神节,可知林黛玉所隐藏的身份有多么高贵尊祟;
其次,远古时期炎帝朱襄氏(神农氏)所建都城在河南柘城,柘城便成了朱姓的发源地,其后人以朱为姓,以赤心木和柘木为图腾,而朱恰好又是明朝之国姓。由此隐隐地可感觉到林黛玉似乎影射着明朝的帝王。
如果说花朝节是花神的生日,那芒种节则是花神的祭日。第二十七回写道:
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尚古风俗,凡交芒种节的这日,都要摆设各色礼物,祭饯花神。言芒种一过,便是夏日了,众花皆卸,花神退位,须要饯行……
而就在这天,黛玉埋香冢,写了《葬花吟》,由于她的生日是二月十二花神节,"芒种节"却是祭花神之节,就不能不让人感觉到,埋香冢埋的其实是自己,《葬花吟》其实也是在祭奠自己。
其实除去书中所述内容,"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还有一层隐意,"芒种节"本属农事稼穑之节日,而朱姓始祖炎帝神农氏的生日相传正好是四月二十六日。因此这一天与朱明王朝是有关连的,也是可以赋予更多含义的。比如:祭饯花神就如同祭奠朱明王朝一般。
小说中交代宝玉比黛玉大一岁,那黛玉又是埋自己、又是祭自己的,当时的岁数会是多少呢?
第二十三回,宝玉写《四时即事》后描述:"因这几首诗,当时有一等势力人,见是荣国府十二三岁的公子作的……"
第二十四回,宝玉说贾芸:"你倒比先越发出挑了,倒象我的儿子。"贾琏笑道:"好不害臊,人家比你大四五岁呢,就替你作儿子了?"宝玉笑道:"你今年十几岁了?"贾芸道:"十八岁。"
第二十五回,宝玉中魇魔法昏死三天后,癞头和尚救他时说:"青埂峰一别,展眼已过十三年矣。"
这说明宝玉当时是十三岁,那黛玉就是十二岁。十二岁就埋自己祭自己是不可想象的,那么她埋的祭的,到底是什么呢?
第二十七回写的是:"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
那么第二十六回《蜂腰桥设言传心事,潇湘馆春困发幽情》写的是头一天之事,那便是四月二十五日了。在这一回的开头写道:"话说宝玉养了三十三天之后……"
这里指的是,第二十五回,癞头和尚对宝玉进行救治后曾对贾政说:"……三十三日之后,包管身安病退,复旧如初。"那么三十三日之前,就是三月二十二日了。
而这天是宝玉身中魇魔法的三天之后,由此可知,中魇魔法那天是三月十九日,正是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殉国的日子。
三月十九日到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是三十七天,二月十二日花神节到三月十九日正好也是三十七天,说明什么呢?
说明黛玉的生日,其实暗隐着崇祯殉国之日,也是大一统的明朝结束之日,试问,小说中怎么会可以出现描写林黛玉过生日的情节呢?
*(附:春秋时期,在东夷(山东)鲁国与孔子故里曲阜相邻处有一个小国:邾国,是由周武王时一个名叫曹挟之人建立。邾国灭亡后,其后人便以朱为姓。而曹挟的祖先为祝融吴回。这就是《红楼梦》楔子结尾处,出现"吴玉峰,东鲁孔梅溪和曹雪芹三个名字的根本原因。朋友们再也不要把包衣曹寅之孙当成是作者了)
由网友 少读红楼 提供的答案:
很多人奇怪一件事,林黛玉作为红楼梦里的第一女主角,为什么前八十回里没有写到众人为她过生日的情节?
按人物出场的次数来说,红楼梦里有五大主角,宝黛钗凤,加上一个贾母,而宝玉、宝钗、王熙凤、贾母四人,前八十回里,都有写到他们过生日的情节,宝玉是在六十二六十三两回,宝钗是在二十二回,王熙凤是在四十三四十四两回,贾母是在七十一回。
宝钗和王熙凤的生日,都是贾母做主,宝玉的生日贾母等人不在场,就自己过了。这里唯独没有写到黛玉过生日,这是为什么?
宝玉过生日一回,说到了众人的生日,黛玉的生日还是从袭人嘴里说了出来。
袭人道:"二月十二是林姑娘,怎么没人?就只不是咱家的人。"探春笑道:"我这个记性是怎么了!"宝玉笑指袭人道:"他和林妹妹是一日,所以他记的。"
从这段话里,我们知道,黛玉和袭人的生日是同一天,农历的二月十二日,这一日在历史资料中的记载,是花朝节,即百花的节日。
这么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天,为什么曹公没有写出来呢?探春那么细心的人,黛玉都记得她的生日,她怎么会不记得黛玉的生日?
王熙凤要为宝钗筹办生日时,跟贾琏商量,贾琏说了一句" 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由此可知,林黛玉的生日不是不过,每年也都是过的,只是曹公没有写出来而已。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曹公把林黛玉的生日隐藏起来不写呢?原文第三十一回的一段描写,给出了答案。
这一回写到了中国的传统佳节端午节,但奇怪的是,贾府这年的端午节气愤很是冷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心事。
宝玉是因为得罪了宝钗,又跟黛玉闹了别扭,所以三个人都不开心。王夫人是因为金钏儿之死,凤姐见王夫人不高兴,迎春姊妹见众人都无意思,于是大家坐一坐就散了。这时候曹公忽然写到了黛玉。
林黛玉天性喜散不喜聚。他想的也有个道理,他说,"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故此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
也就是说,黛玉是个不大喜欢凑热闹的人,尤其是大的聚会,因为相聚是一时的,而离散可能就是永久的,所以还不如不聚,这样也就不会有散时的痛苦与不舍。而过生日,无疑是一个大聚会,对众人来说,也许是个值得庆祝的,但对黛玉来说,可能正好相反。
我们再看宝玉、宝钗、凤姐过生日时黛玉的表现便可知,她从未在他们的生日时有过真正的笑容,尤其宝钗和凤姐生日,黛玉甚至还怼了宝玉,让他好好看戏,可知她是不大喜欢这样的生日大聚会的场合的。
所以,我们基本可以断定,黛玉的生日,应该是比较冷清的,至少不能跟宝钗的生日相比,更不能跟王熙凤的生日相比。
同样,寄居贾府的黛玉,无父无母,众人给她过生日,毫无疑问看的都是贾母的面子,不像宝钗还有个母亲,更不像王熙凤,本身就是贾府的媳妇,所以黛玉的生日,可能就不会十分隆重。
黛玉的外姓身份和她天性中"喜散不喜聚"的性格,决定了她的生日,不会太热闹,尤其她"人以为喜之时,他反以为悲。"的性格,可能会让她的生日,多少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在这种情况下写黛玉生日,似乎无从下笔,所以曹公干脆不写。
我想,这也是曹公对黛玉的一种悲悯之心,如写黛玉生日,其死去的父母自然是不能绕过去的坎儿。彼时,黛玉看到薛姨妈宝钗母女,王夫人宝玉母子,众人皆有父母,独她是一个人,也许会淌眼抹泪也说不定。
因此,曹公隐去黛玉生日不写,正是因为没有明写黛玉生日,我们更能感觉到黛玉寄居在贾府的孤苦无依和各种无奈与不得已,这正是不写之写的妙处。
正是因为生日可能会比较冷清,甚至后来一到黛玉生日可能直接就忽略了,众人皆不上心,所以久而久之,知道黛玉生日的人就少了,这也是探春为何不记得黛玉生日的原因。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Html369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和金瓶故事。
由网友 萍风竹雨123 提供的答案:
《红楼梦》中其实是写到过给林黛玉过生日的,并且不止一次,只是写的比较隐讳,不认真读的朋友会忽略罢了。
第二十二回,凤姐喊住贾琏,问宝钗的生日如何过,贾琏说:
"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第三十二回,金钏死了,薛宝钗去安慰王夫人,王夫人再说到金钏的装椁时,再次提到过林黛玉过生日的事:
刚才我赏了他娘五十两银子,原要还把你妹妹们的新衣服拿两套给他做妆裹。谁知凤丫头说,可巧都没有新做的衣服,只有你林妹妹作生日的两套,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因为这怎么样怎么样,我先叫裁缝赶两套给他……
从从贾琏和王夫人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每年林妹妹都会过生日的,并且有一定的仪式,比如送东西,例如多添两个菜,多置办两套衣服等。
当然,林黛玉的生日规模比不上薛宝钗的十五岁生日宴,但是,规模也不会太小,大约是比薛宝钗的生日宴少了一场戏而已。第二十二回有据可证。
当生日宴时,贾母内院搭了小巧戏台,并定了一班新出小戏,贾宝玉因不见林黛玉,便到林黛玉那里,告诉林黛玉,快开戏了,赶紧吃饭,而且还好心的问林黛玉喜欢看哪一出戏,到时候自己好替林黛玉点,林黛玉非常不快,嗔怪贾宝玉:
你既这样说,你特教一班戏来捡我爱听的唱给我看,这会子犯不上龇着别人借光儿问我。
写薛宝钗生日宴,为什么要特特写贾母为宝钗订了一出小戏,写小戏也就罢了,为什么要写林黛玉对听戏的反应?《红楼梦》中无闲笔,作者到底深意为何,我不敢妄评。但是我觉得一定与林黛玉的生日规模有关。从这一个细节,我以为林黛玉的生日规模也仅仅比薛宝钗少了一出小戏而已,其他,也无甚差别。
另外,书中写未婚男女的生日,着墨比较多的还有贾宝玉,但贾宝玉的生日规模却是怡红院里的丫头们出头,姐妹们凑热闹而办起的,且是背着家中大人的,如果大人们知道,贾宝玉很有可能受到责罚的。至于平时生日规模应该与林黛玉相似。
由网友 飞露洒我裳 提供的答案:
《红楼梦》前八十回只写到黛玉出生于二月十二花朝节这一天,却从未详细描写过黛玉过生日的细节。尽管如此,我们仍可从文本中的一些细末里得知,贾府有为黛玉过生日,甚至还可以推想出具体过法。
以黛玉的身份,贾府不会无视她的生日
第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平儿特来给宝玉磕头作揖。平儿和宝玉行礼、还礼毕,袭人叫宝玉再作揖,原来这天也是平儿的生日。后来又知道袭人和黛玉同在二月十二这天生日。探春笑道:"原来你两个倒是一日。每年连头也不给我们磕一个。平儿的生日我们也不知道,这也是才知道。"
平儿笑道:"我们是那牌儿名上的人?生日也没拜寿的福,又没受礼的职分,可吵闹什么,可不悄悄的过去。"
平儿说自己身份低贱,无福享受主子们才可享受到的生日待遇。然而黛玉和平儿的身份不同,平儿享受不到的她都能享受。
黛玉出身于侯门世家,书香之族,又是贾母宠爱的外孙女儿。来贾府之后,寝食起居一如宝玉,其怜爱比迎、探、惜还要靠前。无论是身份还是在贾府的受宠程度,都使得贾府的人不能无视她的生日。
二十二回,贾琏对凤姐说:"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由此可见贾府年年都会给黛玉过生日。
贾府不仅要给黛玉过生日,而且还得按照生日大小的则例来过,一丝不乱
第二十二回,凤姐向贾琏询问该如何给宝钗过生日。
贾琏道:"我知道怎么样!你连多少大生日都料理过了,这会子倒没主意?"
凤姐道:"大生日料理,不过是有一定的则例在那里。如今他这生日,大又不是,小又不是,所以和你商量。"
贾琏听了,低头想了半日道:"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
凤姐听了,冷笑道:"我难道连这个也不知道?我原也这么想定了。但昨儿听见老太太说,问起大家的年纪生日来,听见薛大妹妹今年十五岁,虽不是整生日,也算得将笄之年。老太太说要替他作生日。想来若果真替他作,自然比往年与林妹妹的不同了。"
从贾琏和凤姐的对话里,可以得知,贾府里每个人过生日,都有一定的则例。大生日有大生日的过法,小生日有小生日的过法。
黛玉的小生日情状可参考探春生日的过法
次日乃是探春的寿日,元春早打发了两个小太监送了几件顽器。合家皆有寿仪,自不必说。饭后,探春换了衣服,各处行礼。——七十回
探春的这个生日过的比较简略,只有家人送礼和各处行礼两个节目,一看就是小生日的规模。
贾琏给凤姐支招为宝钗作生日时,叫她参考给林妹妹作生日的则例,这说明贾府在给黛玉作生日的时候,与迎、探、惜稍有不同。
以贾府礼待客人的高雅风范,可以推知黛玉的生日较迎、探、惜的规模会略高。王夫人曾说为黛玉作生日,给她做过两套新衣服,这有可能就是比迎春姊妹生日高出的地方吧。黛玉的生日在二月十二,探春的生日在三月初三,金钏儿死于端午节后。彼时贾府的女孩儿只有黛玉生日时做过两套新衣裳,说明探春生日时没有缝制新衣。
元春赐省亲礼及端午节礼时,黛玉的礼物都和迎春姊妹的一样。既然探春生日时,元春派人送礼物出来,那么黛玉的生日,应该也会有礼物。
如此,黛玉的小生日的大致状况就出来了——元春派人从宫里送来礼物,贾府的主子们皆送礼物,黛玉换上好点的衣服各处行礼。另外贾府官中为她缝制两套新衣服,或者额外备一份礼。
黛玉较大的生日可参考宝钗生日的过法
黛玉和宝钗一样都是贾府的客人,她们及笄的生日过法可比同一例。在收礼物、行礼的基础上,摆上几席酒宴,再唱几出戏。
对于贾母来说,黛玉的分量一定是高过宝钗的。只不过她们都是亲戚,以贾母的精明,在明面上不会有太出格的区别对待。但是私底下,贾母以外祖母的名义,多送点精致的小玩意儿,也是有可能的。
曹公在前八十回,详写了贾敬、宝钗、凤姐、宝玉、贾母的生日,简写了贾政、探春的生日,侧写了薛蟠、薛姨妈的生日,暗写了贾赦的生日。另外还有贾母等人在初一这天入宫朝贺,兼祝元春千秋。黛玉一直深受曹公偏爱,也许在八十回后的原稿里,有关于她生日的描写。曹公迟迟不肯出手,想必是为了酝酿出更大的精彩吧。
由网友 一僧一道一红楼2020 提供的答案:
首先说是一种表现手法。古人表达感情都善于委婉表达。而不是平铺直叙。例如如今相恋的人表达爱意时,都习惯"我爱你"。这是西化的一种表达方式。而古人不会。只会默默关心。譬如《红楼梦》里。宝玉和黛玉。还是任何一对鸳鸯。都没有像现在这样直白表达方式。古人在表达一个人的美丽时也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而不像现在:如何如何漂亮,三围如何如何,身高如何如何……所以古人的表达更会抓住读者的心思。让读者自由去联想。而不是很直白的表达出来。有句古话:现实永远赶不上想象的翅膀。这是古人的高超之处。值得我们去学习。
同样的道理。黛玉作为第一女主角。不用去直接渲染如何的隆重。如何的盛况空前?即使是贾母的寿辰,宝玉的生日也没有直接体现过。也不用直接体现。尊者自尊。只有二流,三流的人才会借助这些俗语去体现以拔高自己。真正尊贵的人。身上自带贵气。留给看客自己想象的空间,类比的对象岂不是更好,更妙!更值得玩味!更值得想象!
由网友 此笺 提供的答案:
小说第二十二回,凤姐与贾琏商议宝钗的生日时曾经提到过,"往年怎么给林妹妹过的,如今也照依给薛妹妹过就是了。"脂砚斋点评,"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不闻为作生辰,却云特意为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
这种写作技巧,被脂砚斋评为"不写而写"。这种"不写之写",是《红楼梦》中常用的文学手法。秦可卿丧礼上,公公贾珍悲痛欲绝,如丧考妣,而丈夫贾蓉却鲜有悲戚之状的描写。仔细品来,贾珍与秦可卿的暧昧关系,不言自明,无需多言。
因而,曹雪芹浓墨重彩地描写宝钗"将笄之年"的生日,而对林妹妹的生日一笔带过,也是为了传达一些幽深曲折的东西:
黛玉孤女的身份,不适合大张旗鼓地庆生
黛玉父母双亡,这是她一生都无法释怀的东西。初入贾府,贾母见到亭亭玉立的黛玉,如同见到少年版的爱女贾敏。那句"我这些儿女,所疼者唯有你母",绝不是贾母的客套之语。"今见了你,我怎不伤心",贾敏的英年早逝,也是贾母永远无法承受的悲痛。
后来林如海也溘然长逝之后,黛玉孤女的身份更惹人爱怜。在这种情况下,贾母自然不会忘记黛玉的每一个生日。可这种时刻,别说寄人篱下而敏感多愁的黛玉会引发身世之悲,就是一向乐观的贾母也难以喜笑颜开。白发人送黑发人,这种伤痛无法自愈。
从宝玉的生日可以看出,庆生祝寿并非简单地摆酒席那么简单。被宝钗调侃为"富贵闲人"的宝玉,在自己生日那天竟也忙得四脚朝天:祭祖先,拜父母,收寿礼,摆宴席,吃寿面,还要给诸位长辈磕头回礼。饶是如此,还要有人替宝玉到寺庙放舍钱。
这样繁琐的流程,一则黛玉不喜,二则有些场合黛玉根本不适合参与,比如拜父母。这无疑会加剧黛玉内心的离丧之痛,也会让真正关心黛玉的贾母、宝玉等人无所适从。曹雪芹这样一笔略过,反而更易引发读者对黛玉孤女之悲的同情之心。
黛玉喜聚怕散的性格,与热闹喧嚣的生日场面相违和
孤高自许,目下无尘,这的确是黛玉的性格特点。但"喜散不喜聚",却不是黛玉关于离散的真实反应。黛玉并不是讨厌聚会,而是害怕美好的时光匆匆流逝。正如黛玉所言,"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冷清?既清冷则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
因而为了避免这种徒劳无益的伤感,黛玉往往回避这种过于热闹与喧嚣的聚会场合。尤其像这种以她为主角的庆祝生日活动,黛玉惟恐避之不及。只不过,为了不让贾母担心,黛玉或许会勉强自己,加入到人间烟火的嘈杂之中,不违背礼数。
贾母为宝钗特意筹办的生日宴会,又是戏班子,又是随份子,荣耀是有了,可宝钗自己未必也有多欢喜。宝钗说点戏文,所选食物,也都是迎合贾母喜好而来。宝姐姐尚且如此,林妹妹即使没这么周全,但也不会在生日上尽情尽兴。
黛玉喜欢的热闹,是"人间有味是清欢",是与宝玉的"意绵绵静日玉生香",与姐妹的"秋爽斋偶结海棠社"。但是,人来人往的生日宴,忙前忙后的回寿礼,从来不是黛玉内心渴求与向往的东西。天上掉下来的林妹妹,只喜欢与有情之人的寂寞清欢。
贾母视宝钗为客人,为她庆生礼数多于情感
有时候太过刻意,就会显得生分。贾母为宝钗生日出资二十两银子,一向精明泼辣的凤姐却没了头绪,反倒要找自己不管事的花心丈夫商量对策。这种不好拿捏的分寸,恰恰说明了贾母和凤姐都没把宝钗当自家人看待,多是为了顾全礼数。
反倒是贾琏那句,"你今儿糊涂了。现有比例:那林妹妹就是例",对黛玉的态度更为亲昵自然。因此黛玉的生日从未被忘记,她早已被贾母和凤姐视为自家人看待。宝钗的生日如此隆重,除了"将笄之年"的重要性,就是对亲戚脸面的照顾,明显礼数多于情感。
总之,黛玉的生日曹雪芹一笔带过,反而给了读者更多的想象与思考空间。这种不落俗套的"不写之写",才是曹雪芹真正高明的地方。既有对黛玉孤女身份的悲悯,又有对黛玉孤高性格的刻画,还加之对以贾母为代表的贾府上层,对待黛玉与宝钗的亲疏之别。这种高明,源自曹雪芹炉火纯青的写作技巧,更源自世事洞明的敏锐洞察力。
由网友 读书悟道 提供的答案:
《红楼梦》里直接写到过生日的情景有:贾敬"庆寿辰",贾政"庆生辰",薛宝钗"过十五岁生日",王熙凤"攒金庆寿",贾宝玉"寿怡红",贾母过八十大寿举行的"庆典"。可以说,在曹公的笔下,贵族们的生日,场场别开生面,异彩纷呈。
通读小说,确实发现作者没有对林黛玉的生日大肆渲染,倒是对薛宝钗的生日进行了刻意的描写。
从创作角度来看,对于林薛二人的描写一直是以对比的形式出现的,但偏偏在生日上没有这么写。说起来,这样的写法的确有些蹊跷,那么作者刻意不对黛玉的生日做描写,他的用意是什么呢?
笔者认为,大致有以下三重意义:
其一,突显林黛玉寄人篱下的人生境遇。林黛玉在小说中是一个悲情人物,她的悲剧性从开篇就已经注定了,可以说,一个"悲"字就是她的人生宿命。
这个人物在小说中与贾宝玉一样,都有着双重身份。贾宝玉是天上的神瑛侍者,是人间富贵女儿乡里的贾府贵公子;而林黛玉是天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又是人间姑苏城里巡盐御史的嫡女。
如果按照封建社会的标准,林黛玉配贾宝玉那是绰绰有余的,但问题就在于老天不是这么安排的,他们俩之间有缘无份。
作为绛珠草的林黛玉,她来到人间是有使命的,她的使命缘于她的天命。绛珠草因为受了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得以修成一名女体。她为了报恩而选择了要以还眼泪的方式完成她的心愿,这也是她到了人间动不动就要哭的原因。
林黛玉生来与贾宝玉就产生了一定的社会联系,林黛玉的母亲贾敏是贾宝玉的亲姑姑,两者之间的血缘关系还是很近的。
既然社会地位和血缘关系都没什么问题,为什么他们不能结合在一起呢?原因就出在林如海林府的衰败。
林府的衰退是从人口的骤减开始的,先是贾敏的离世,林黛玉有个弟弟也不幸早夭。再就是林如海的几房小妾也没有再生下子女,所有这些都让林如海心如死灰,产生了厌世的情绪,并决定不再续娶,而且把唯一的女儿也寄养到了外祖母家。
林黛玉到了贾府寄居之后,没隔多久,林如海也去世了。这样巨大的家庭变故,亲人一个个的离世,这对于林黛玉在心理上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打击。再加之她心思细腻而又敏感,以致于她在贾府无时无刻不感受到寄人篱下的悲苦,从而产生了"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心境。
所以,作者刻意不写她的生日,而是只写了薛宝钗的生日,而且薛的生日还有点特殊,是古代女子比较重要的一个生日--15岁的生日,及笄之年,这是女孩子到了婚嫁的年龄,关键是贾母还出面亲自为宝钗庆祝,搞得阵仗很大。
贾母对宝钗的重视越发让心思敏锐的林黛玉不是滋味,更加感受到了不被重视备受冷落的滋味,更加增强了林黛玉的寄人篱下的孤独心境。
因此,从创作的角度上来说,作者刻意不写林黛玉的生日,反倒是与薛宝钗热闹的过生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又一次完成了薛林二人的对比描写。
其二,符合林黛玉孤僻的性情。在小说中,原文第三十一回,有一段这样的描写,虽然到了端午节,但每个人各有心思,气氛却格外的冷清。
宝玉因为得罪了宝钗,又跟黛玉闹了别扭,因此三个人都不开心。王夫人因为金钏儿的事儿也不开心。凤姐看到大家伙都不开心,也不敢说笑,于是组织大家坐一坐就散了。
就在大家都不高兴的时候,作者却写到了林黛玉,他说林黛玉的天性喜散不喜聚,如下所述:
"人有聚就有散,聚时欢喜,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伤感,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比如那花开时令人爱慕,谢时则增惆怅,所以倒是不开的好。"
因此,人以为喜之时,她反以为悲,林黛玉这样的性格特点,在贾府实在找不出第二个来,这也展示出她在性格上的独特之处:孤僻。
其实在小说中也不乏这样的例子,比如贾宝玉被贾政打了之后,薛宝钗是光明正大的走正门进入,而林黛玉则是从后门偷偷的溜进去看宝玉。再比如,她看到花落时,也能联想到自身,还写出了《葬花吟》。
黛玉孤僻的性格特点,突显出她与别人不一样的地方,特别与贾宝玉也形成了对比。宝玉是一个喜聚不喜散的人,人越多他越欢乐;而黛玉则正好相反。
因此,作者没有刻意去定林黛玉过生日的场面,也体现出了黛玉孤僻,喜散不喜聚的特别之处。
其三,为了让花神显得与众不同。在小说中第六十二回,贾探春依次说起贾府姐妹们的生日,但独独将黛玉的生日给落下了。依照贾探春的精明才干,她如何能不记得林黛玉的生日呢?很明显存在故意不说的嫌疑。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贾府的人是真把林黛玉当作外人。
但奇怪的是,袭人却记得黛玉的生日,除了因为同一天,恐怕袭人还对黛玉存着另一份心思。袭人把宝玉对黛玉的爱慕之情称之为"丑事",见不得人的事儿,而且也特别介意宝玉老往黛玉房里跑。
所以,对于黛玉的事情,袭人是格外的上心,当然目的并不单纯,就如同她将晴雯视为眼中钉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为黛玉安排的生日也很有深意,二月十二是百花节,古代民俗二月十二是百花生日,也称"花朝节",寓意她是百花之神。
这样一来,又与袭人形成了对比,袭人不是姓花吗?此二人当中,谁才是真正的花神?答案当然是一目了然的。
众所周知,曹公书中无闲笔,每一处细节都有着用意。笔者认为,作者通过对黛玉生日的回避,恰好体现出黛玉高贵的形象,她不是一个陷入庸俗与琐碎之中的女性,而是一个有着自己思想,有着独立人格的古典少女,从而引发读者对她的更多思考。
由网友 轮回221 提供的答案:
谢谢邀请
小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高明之处就是故事情节,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启到了画龙点睛之妙用。
小说中任何的故事情节,通过笔墨的渲染,其最终的目的是为塑造人物性格,刻化人物心理的变化过程,从而展示出人物的命运。
细心的读者,在读《红楼梦》 小说时,通过其它人物的对话,从侧面可以看出贾府每一年都会为林黛玉过生日,只是方式不同。至于小说中的情节,师友已经叙述的清楚,因此,不在多说了。
由网友 家住金陵 提供的答案:
其实,这一点都不奇怪!为什么这么说,我们来看看其他人过生日都是怎么写的。
《 红楼梦》中写宝钗过生日,是为突出她的年龄的,一般女孩子过生日,不会专门去说年龄,年纪大的人过整生日,才会突出年龄,祝贺他长寿。但是,宝钗生日,还没有过,贾琏和凤姐商量的时候就突出了她的年龄了。而在古代,宝钗的这个年龄是有象征意义的,就像现在中学生都要举办成人礼一样。不过,现在中学生举办成人礼,是告诉他们从今后你可以独立了,而且是在考大学之前,意味着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将走入大学校门过上独立生活。那宝钗的成人礼意味着她可以出嫁了。这事发生了第二十二回,跟第二十九回中张道士跟贾母提前,贾母说宝玉不宜早娶,正好形成对比。意义在此。
王熙凤生日也很有意义。一来是犒劳凤姐日常劳碌的辛苦,这么一个人在为府里一年忙到头,中间在过生日的时候让她歇一歇,也体现出当权者的人性化。二来中间插进了贾琏跟鲍二家的事,让这事有了悲喜交加的效果。
宝玉过生日则重点写了怡红院里的小丫头们为他过生日的情景,一来突出了宝玉跟一帮丫头们彼此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抽花签似乎也预示着每一位丫头将来的命运,有点跟薄命司里的册子相对应的意思。
至于贾母过生日,这府里这一辈唯一尚在的老寿星,不过一次生日说不过去啊。不管在古时候还是在现在,人们不都是习惯给老寿星祝寿吗?同时也祈祷自己能够长寿。
那么,对于黛玉小小的人儿,为什么要写给她过生日?她的生日其实每年都在过,在贾琏和凤姐商量宝钗的生日的时候说得清清楚楚。但是,不管是贾母也好,或者作者故意也罢,都在这些事上有意无意地忽略,过了就过了,没有必要大书特书的,为什么?不让黛玉成为众矢之的,即使是过了也不写,或者一笔带过。这是贾母的聪明之处,更是作者的聪明之处!
我是苏小妮,喜欢请点击关注和分享!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