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网友 红黑乱侃 提供的答案:
从礼法上来说,刘襄是皇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但是在权力的游戏里,礼法还要靠边站。
刘襄的过于名正言顺,反而成了他的劣势。
一、为什么说刘襄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在汉惠帝刘盈的几个儿子被宣称非刘盈亲子之后,刘襄便成为礼法上的皇位第一顺位继承人。
这不是我说的,是当时的宗室和大臣一致认定的。
刘邦的堂兄弟琅琊王刘泽,以及诛杀吕氏之后讨论新皇帝的大臣们,都把刘襄称为刘邦的"适长孙",并说他"当立"。
这是为什么呢?
- 其一,刘襄的辈分合适。
宗室和功臣们联合诛杀吕氏之时,刘邦的儿子汉惠帝刘盈已经去世,而皇位上坐着的,是刘盈的儿子刘弘。
宗室和功臣为了斩草除根,防止吕氏的拥护者春风吹又生,或者刘弘长大之后为外家复仇,宣称刘弘不是刘盈的亲生儿子,把他废黜了。
那么,接下来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选出新任的皇帝。
由于宗室和功臣们只否认了刘盈的儿子,却没有否认刘盈本人,当然,他们也没有理由否认刘盈本人。
所以,从礼法上来说,"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两代天子,应当是两代人,新的天子,应该以嗣子的名义,继承刘盈的皇位。
要不然,汉惠帝刘盈,这位刘邦的嫡长子,大汉王朝的正统天子,将会被置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既然是继承刘盈的皇位,那么,这位继承人,自然该从刘盈的子侄辈,也就是刘邦的孙辈里选。
而刘襄,正好是刘邦的孙子,辈分合适。
- 其二,刘襄是刘邦的长子长孙。
刘邦的孙子,当然不止刘襄一个人。
光刘襄的父亲刘肥,就有13个儿子。刘襄的叔叔刘恒和刘长,也都已经有儿子了。
那么,为什么继承顺位排在第一的,是刘襄呢?
原因很简单,他是刘邦的长孙。他不仅本人是刘邦的孙子里年纪最大的,他的父亲刘肥,也是刘邦的儿子里年纪最大的。
无论是把刘邦的儿子们排序,选出年纪最大的那一位,再从他的儿子里选新皇帝,还是直接把刘邦的孙子排序,选择年纪最大的,刘襄,都是第一人选。
"长子长孙"的双重身份,成了刘襄的双保险。
无论宗室和功臣们打算怎么选,第一顺位继承人,都是他。
二、刘襄的3大功劳
刘襄不仅仅是礼法上的第一顺位继承人,他还在诛杀吕氏、为汉朝拨乱反正中,立下了大功。可以说,他是刘家宗室里,功劳最大的一位。
- 其一,刘襄第一个打响了反吕的旗号。
吕后在世之时,一直在打压刘家宗室,并大肆提拔吕家人,侵占了汉朝功臣的利益。
但是,由于吕后执掌朝政大权,权威很高,以太后的身份垂帘听政,又合情合理。
所以,刘家的宗室和长安的功臣们,面对这种情形,也是敢怒而不敢言。
吕后去世之前,做了精心的安排,任命她的侄儿吕产为相国,统领南军,任命侄儿吕禄为上将军,统领北军。她希望,这番安排能让吕家人在她去世之后继续掌权。
吕后一去世,各方便蠢蠢欲动,想要除掉吕氏,废黜吕后立的傀儡皇帝,重新拥立一个刘家人为新任皇帝。
然而,无人愿意做这个出头鸟,直到刘襄揭竿而起。
刘襄把讨伐吕氏的文书遍发诸侯王,并实打实地拿下了吕后亲封的两个诸侯国。
在刘襄的领头之下,诸侯王们纷纷响应,长安的功臣,也终于有了动静。
- 其二,刘襄屯兵齐国边境,震慑了长安。
刘襄在拿下琅琊和济南之后,并没有再挥师东进,直指长安,而是停留在了齐国的边境。
这是因为,被相国吕产派出来平叛的大将军灌婴,也率领大军来到了齐国附近的荥阳。
不过,灌婴没有攻打刘襄,而是和刘襄达成了协议:长安将有巨变,请齐王静候佳音。
于是,刘襄停止了进军,这避免了两军交战,也避免了齐国到长安沿途生灵涂炭。
当然,刘襄也没有偃旗息鼓,退兵回齐国。
他把军队驻扎在齐国边境,即便本人没有动静,也一直震慑着长安城。
在刘襄的压力之下,长安城的吕氏众人慌了神,昏招迭出,最终败给了联起手来的宗室和功臣们。
- 其三,刘襄的弟弟亲自诛杀了吕产。
刘襄屯兵齐国边境的时候,上将军吕禄自乱阵脚,为了让刘襄退兵,自己能回封地养老,他居然把兵权交给了以周勃为首的功臣。
吕禄率领的北军,是长安城内最重要的军队。他交出的兵权,吕氏便没有了一半的威胁。
而另一半的威胁,来自吕产。
吕产见刘襄大军压境,形势不妙,便打算进宫劫持小皇帝,做最后的挣扎。
就在吕产在宫门徘徊的时候,刘襄的弟弟刘章及时赶到,手刃吕产,并控制了皇宫。
自此,吕氏再也没有了反抗的能力,被全部诛杀。
手刃吕产的人,虽然不是刘襄本人,而是刘襄的弟弟刘章。但是,刘章自然是支持刘襄登基的,这也算是齐国的功劳。
所以,这也是对刘襄的极大助力。
三、刘襄为何无缘帝位
按理说,刘襄哪怕没有立下任何功劳,仅仅是凭借自己的"适长孙"的身份,也足以登上皇位了。
哪怕他不是刘邦的"适长孙",只要他是刘邦的后代,并且立下如此大功,也足以去竞争皇位。
更别提,刘襄两者兼有,既有礼法支持,又有功劳。
不管从哪个角度看,他都是新皇帝的不二人选。
群臣和宗室协商皇位人选的时候,众大臣第一个推举的,也是刘襄。
可就在这时,有人站了出来,唱了反调,并提出了有力的理由。
这让刘襄痛失皇位,也让在诛杀吕氏过程中寸功未立、平时也一直是个小透明的代王刘恒,入主长安。
刘襄名分这么正,功劳这么大,为什么还会无缘帝位呢?
主要有3个原因。
- 其一,刘襄的外戚过于强势。
在宗室和群臣商讨皇位人选的时候,大臣们纷纷推荐刘襄。
这时候,刘邦的堂兄弟,琅琊王刘泽,说了一番话:刘襄的舅舅驷钧,为人十分残暴,是带着官帽的老虎。倘若刘襄登基,恐怕会再迎来一个吕氏。
此话一出,大臣们纷纷直冒冷汗,把刘襄淘汰出局。
这也是刘襄无缘帝位的直接原因。
毕竟,吕后把持朝政,大肆提拔吕氏族人,吕家人不仅封王封爵,还占据朝堂的重要职位。
汉朝的功臣们,反而被当成了边缘人,刘家的宗室,也备受打压。
他们对此,不满已久,不愿意在看到朝堂上诞生一个新的、强势的外戚家族。
刘襄的外戚过于残暴而强势,就成了他的弱项,让他远离了皇位。
- 其二,刘襄的名分太正。
刘襄的外戚强势,只是他无缘皇位的表面原因。
毕竟,刘襄说来说去,也不过是一个舅舅比较残暴罢了,而刘襄本人也是一个非常强势而又有主见的人,不一定会让舅舅执掌朝政大权。
而刘襄想要竞争帝位,还有一个重要的劣势:他的名分,实在太正了,本来就该是第一顺位继承人。
是的,在权力的游戏里,名分太正,也是一种劣势。
毕竟,刘襄本来就应该登基,所以,宗室和功臣们,就没有了"从龙之功"。
他们不会从拥立刘襄登基这件事上,得到多大的好处,也无法向刘襄施恩,好让自己从中获益。
如果他们冒这么大的风险,铲除了吕氏,却不能从中获取足够大的利益,这显然不划算。
所以,刘襄名分太正,反而成了他的短板。
- 其三,刘襄的功劳太大。
不仅仅是名分,刘襄的功劳,也让群臣和宗室忌惮。
毕竟,刘襄第一个打响了反吕的旗号,又发兵威胁长安,这让他的号召力和影响力,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
那么,他一旦入主长安,就会带来一批和他一同起兵的功臣,从而把长安里原有的这帮功臣撇在一边。
就算长安的这批功臣有意见,以刘襄的功劳和威望,他们也不好说些什么。
所以,对他们而言,不如拥立一个没有根基、名分不够正、又没有功劳的新皇帝,这样比较好控制。
免得他们辛辛苦苦,铲除了吕氏,只是在为他人作嫁衣裳。
在这种心态之下,刘家的宗室和功臣们,最终放弃了最为名正言顺的刘襄,而转而拥立小透明刘恒。
当然,他们后来发现,刘恒一点都不好控制。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四、写在最后
刘家宗室和功臣在选定了新皇帝之后,派出刘襄的亲弟弟刘章,去前线通知刘襄这件事,并希望刘襄退兵。
此时的刘襄,手握大军。假如他不接受这个结局,挥师动静,尚未安稳下来的长安,未必能应付这支大军,鹿死谁手,尚未可知。
可是刘襄只是平静地接受了这个结局,回到了齐国。
这是觉得自己胜算不高,还是不想战火蔓延、生灵涂炭?
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刘襄当时想的到底是什么。
但是刘襄的退让,并没有让齐国迎来一个好结局。
仅仅退兵一年之后,刘襄就英年早逝。
而功臣们许诺给他弟弟的诸侯王爵位,也迟迟不肯兑现。直到刘襄去世之后,汉文帝刘恒才把刘襄的齐国拆了,分封给他的弟弟。
刘襄去世后2年,他的弟弟,手刃吕产的刘章,也早早去世。
为汉朝立下如此大功的兄弟二人,在短短两年先后去世,这其中有没有人为的因素,我们已经无法知道。
自己和弟弟短寿,齐国被拆,假如当初的刘襄知道自己甘愿退兵,换来的却是这样的结局,不知他会不会做出另一个选择。
你觉得他会怎么选呢?
由网友 寻根拜祖 提供的答案:
刘襄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长孙,在荡平诸吕后,本应该是帝位不二人选。但政治斗争很残酷,刘襄虽然拥有法统的优势、战功的优势,却没有取得朝臣们的支持,皇位出人意料地落到代王刘恒的头上。个中原因复杂,甚至不排除有见不得人的交易。
刘襄继承大统的优势
1.法统优势
诛灭诸吕后,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金灿灿的皇冠,必然属于刘襄,包括他自己。刘襄有一个别人无法具备的先天优势,他是高祖长孙。
按照古代皇位继承法,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原则,当嫡系一脉汉惠帝刘盈的儿子们,都死光了后,高祖嫡系断了,只能从庶系选择。一般情况下,以立长为先,按照这个规则,非刘襄莫属。
刘恒、刘长兄弟,与刘襄相比,都是庶系,辈分不一样,那么谁更具有优先权呢?刘襄!因为继承法里还有一条:兄弟不相入庙!意思是说,一个辈分兄弟俩做皇帝,将来只能有一个可以入太庙,所以一般情况下,要避免一个辈分里面两个皇帝出现。
刘恒、刘长与汉惠帝刘盈是兄弟,正常情况下,必须从侄子辈挑选一人,过继给刘盈为子,承续嫡系继承大统。那么刘襄不是跟少帝同辈吗?少帝被废黜了,根本不被承认帝位。
所以,从法统上讲,刘襄的优势是先天的。
2.战功优势
历史把荡平诸吕的首功,记在了陈平周勃头上,其实刘襄才是首功。吕后去世后,是刘襄点燃了剪出诸吕的第一把火,这才有了吕产授灌婴兵权,让他攻打刘襄,灌婴拿到兵权后就跟吕产翻脸,造成刘襄、灌婴、吕产吕禄三股军事力量的抗衡。
如果没有刘襄的第一把火,灌婴得不到兵权,陈平周勃再大的能耐,也不敢策动政变。有了两股对抗吕家的军事力量后,刘襄的弟弟刘章,又诛杀了吕产,助周勃夺了南军军权。
从以上过程可以看出,刘襄不但是"革命的火种",更是荡平诸吕的最重要的执行人,他理所当然地是第一功臣。
3.家族优势
刘襄兄弟八人,除了在平定诸吕中,主要谋划人和参与者刘章外,还有一个弟弟刘兴居,此人也是这次政变的主要内应。
刘襄的父亲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刘邦打天下期间,刘肥是刘邦唯一成年的儿子。因为这个优势,刘肥早早地被刘邦封为齐王,得了全国最大最富庶的一块地。早年,曹参在齐国做国相,为刘肥父子治理齐国,及培养后代方面奠定了良好基础。
其实,刘家兄弟能率先造反,除了胆量外,能力不是一般的强。首先刘襄作为诸侯王,是没有兵权的,他能顺利夺过兵权就不简单。刘章和刘兴居,在吕后的眼皮底下蛰伏多年,悄悄为大哥造反做准备,这能力,让陈平周勃都害怕!
刘襄意外落选的原因
刘襄有这么多优势条件,为什么却落选了呢?原来除了这些优势,他还有几个劣势。
1.过于强悍不好控制
刘家兄弟能力太强,本来是好事,但反过来却让陈平周勃们担忧:这么强势的人,要是做了皇帝,我们可咋活?
朝政从来都是强者的天下,皇帝太强,大臣只有趴在地上听命的份。
如果刘襄做皇帝,荡平诸吕的首功,一定是他兄弟三人的。反过来假如立了一个不相关的人做皇帝呢?无疑,大臣们功劳占了,大权也得了。
这个选择题对陈平他们来说不难选择。
2.外戚太强
刘襄不但自己强,他还有个强势的外戚驷钧,史书说,驷钧此人专横残暴,也是个厉害角色。关键刘襄对他这个舅父非常信任和倚重。
史书上没有驷钧的具体事例,我估计所谓专横残暴不是关键,关键的是刘襄对驷钧的信任和倚重。试想一下,假如刘襄登基,未来的相位会是谁的?非驷钧莫属,陈平周勃能心甘吗?
3.朝中无内应
诛灭诸吕的时候,老功臣们大多不在世了,尤其是曾经在齐国为相的曹参不在了,刘襄在朝中没有内应,没有人替他说话。刘襄,就像一个漂流在外的苦孩子,家里没人疼,朝中的利益链,没有刘襄这一环。
非但如此,为了顺利拿到兵权后除掉诸吕,刘襄还欺骗了宗室,琅琊王刘泽,将他软禁,并夺了琅琊国的兵权。
这让刘泽很不爽,刘泽是当时刘家资格最老的宗室,跟刘邦是兄弟辈。虽说血缘关系远了点,但在拥立这件事上,正因为没他份,所以他说话的分量才更重。刘泽是第一个跳出来反对刘襄的,本来就没内援,还得罪了少数可以为他说话的人,刘襄落选不奇怪。
刘恒即位的疑点
不过,我个人始终认为,刘恒成为幸运者,绝不是一觉醒来,突然被大元宝砸中,个中肯定有交易,甚至有阴谋。提出两个疑点,权当抛砖引玉。
1.为什么要诛杀少帝兄弟
按理来说,诛灭吕氏,不应该祸及汉惠帝的子孙。说汉惠帝的儿子们都是吕氏后人,完全靠不住。不杀少帝,陈平们正好顺势接过吕后的班,辅佐少帝。要说好控制,年幼的少帝要比成年的刘恒好控制得多。
所以,诛杀少帝兄弟很吊诡,不合情理。唯一的解释就是,陈平他们以少帝兄弟不是惠帝血脉,来诱惑刘襄动手。只有这样,革命成功,帝位空缺,才具有对刘襄的吸引力。所以,牺牲少帝,就是陈平放出来的诱饵。
2.周勃要单独汇报会什么
那么为什么最后人选为什么是刘恒?我觉得从一开始,陈平就耍了阴谋,骗了刘襄。他空出皇位,不是为了刘襄,而是刘恒,他们应该在造反前,就跟刘恒或刘恒的代表有过接触,这事早就内定了,刘襄只是利用的工具。
有个证据,刘恒进京当天,周勃就要求单独见面,被刘恒拒绝了,连印玺也没有接受。我觉得,这里面大有文章,很可能当时与陈平周勃达成协议的,是薄昭,现在周勃需要刘恒当面做出某些承诺,所以要单独见面。
刘恒一不接受印玺,二拒绝见面,等于在告诉陈平周勃:我跟你们没任何交易,如果你们想反悔还来得及,印玺在你们手上,你们可以试一试!
这段简单故事,实际上显示出刘恒高超的政治手腕,他不想在别人的要挟下当皇帝,所以必须洗白。他选择时机也非常恰当,陈平周勃已经骑虎难下,不得不就范!
郑重说明,关于这两个疑点及推断,纯属个人的分析,没有充分的事实证明,供大家讨论。
综上所述,刘襄不能即位,原因很复杂,除了个人因素外,还有各派势力的角逐,还包括一些至今说不清的因素掺杂其中。
由网友 平阳狐狸奇谈社 提供的答案: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刘邦既是流氓又是亭长,朱元璋放牛要饭又当和尚。无论是亭长还是和尚,二人最终都做了皇上,成为屌丝逆袭的千古榜样!
刘邦干了 7 年革命,当了 7 年皇上,朱元璋干了 15 年革命,当了 30 年皇上。从投资回报率的角度看,老朱比老刘要强一点,当然这也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多劳多"和"规模效应"的基本规律。
相隔一千五百年的两人,出身,相似,成就相仿,身后之事也惊人的一致。刘邦死后吕后干政,朱元璋死后"靖难之役"发生。
无论二人生前多么强大,都无法管控身后之事。死亡果然是权力的休止符,在死亡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是流氓、和尚还是皇上!
吕后死后,吕氏宗族被连根拔起,刘邦的儿子汉文帝刘恒抢走了原本属于孙子齐王刘襄的皇位。"靖难之役"后,朱元璋的儿子燕王朱棣将孙子建文帝朱允炆赶下了 台。
一句话来总结二人的身后之事,那就是"老子一死,儿子抢孙子"!今天我们单说刘邦死后的儿孙之事。
公元前 180 年,刘邦死后的 15 年,不可一世的吕后也终于走到了人生的尽头。在周勃,陈平,灌婴等一帮元老大臣,及以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为首的宗室的的联合行动下,吕氏宗族被连根拔起,大汉江山将再一次彻底归入刘姓的怀抱。
而在这次倒吕行动之后,排坐坐吃果果,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的齐王刘襄,却最终与皇位擦肩而过,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却最终将皇位揽入怀中,是为汉文帝。
我们之所以说齐王刘襄是最有希望,也是最有资格继承皇位的,原因,至少有 4 点。
一是功劳。在倒吕行动中,齐王刘襄率先发难,起兵反吕,其弟朱虚侯刘章也在长安四处活动。在整个刘姓皇族中,无人能出其右,功劳簿上绝对的第 1 名。
相较于风头正盛的齐王刘襄和朱虚侯刘章兄弟,时任代王的刘恒,此时正在大汉北疆安安静静的做一个闲散王爷,两耳不闻窗外事,对反吕行动没有任何支持,也没有一丝贡献。
当然,这种低调平和的做人状态,也是刘恒及其母亲薄姬能在吕后的魔爪下生存下来的重要原因。想想当年宠冠后宫的戚夫人及刘邦的爱子刘如意的下场,倒也能体谅刘恒母子的做派。
二是能力。在反吕行动中,齐王刘襄,朱虚侯刘章兄弟一内一外,无论是从军事角度还是政治权谋角度,二人都堪称一流,绝对不是庸碌之辈。
三是资本。齐国是西汉初期最大的诸侯国,近海又有渔盐之利,在全国也堪称富庶,这从齐国在春秋战国时期一直处于东方霸主地位便可得知。强大富庶的齐国也是刘襄兄弟的资本,家有余粮心不慌嘛。
四是资格。刘襄是刘邦的长子长孙,在孙子一代鹤立鸡群,其年纪甚至比刘邦的四子即汉文帝刘恒还要大五岁,绝对够资格。这里,我们要提一提刘襄的父亲刘肥同志。
刘邦起事之前,绝对是泗水亭最靓的古惑仔,又端着泗水亭长这个公家饭碗,自然有吃有喝。后来便于一老板娘曹氏发生了关系,生下了刘肥,所以说刘肥算是刘邦的私生子,而这都发生在刘邦与吕后结合之前。
一方面早期刘邦家族人丁稀少,另一方面也是对这位庶长子的补偿,刘邦将全国最富庶的齐地封给刘肥。全国能说齐国话的都归刘肥管辖,辖 73 城,全国最大的诸侯国,没有之一!
顺道说一句,在有些影视剧中,饰演刘肥的演员多为胖子,这就有点望文生义过度解读了。叫刘肥不一定就胖嘛,日本人还带个人字呢。
(汉文帝刘恒)
但是就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功劳能力,资本资格聚齐的齐王刘襄,最终还是与皇位擦肩而过,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事出蹊跷必有妖,原因至少有三点。
一是待遇问题,这里主要指政治待遇。从大汉朝臣的角度看,吕后倒台,政治利益将进行再分配。那么迎取一个锋芒毕露,有资格有资本的人做皇帝,还是一个看似安静沉稳内敛的人做皇帝?这个选择很容易做出,默默无闻的代王刘恒,显然比齐王刘襄更符合朝臣的心意。
二是生存问题,这个就比待遇问题更要命了。在吕后干政的十五年中,大汉朝臣没有阻止诸吕封王,也无法阻止吕后等对刘姓宗主的屠杀和迫害,这笔遗留的政治账始终是一个危险。
齐王刘襄作为反吕的急先锋,对吕氏宗族的政治仇恨毋庸言表。那么这么一位强势的政治人物登上政治舞台,对朝臣们来讲是一个极大的威胁。
那么有人会说,无论是刘恒还是刘襄,都是刘姓宗族,他们上台,对大汉朝臣都有清算的可能。但是刘襄有能力,有资格自立为皇,而刘恒则必须借助朝臣之手才能上位。那么在倒吕之功和拥立之功的双保险下,朝臣们在吕后干政时期的所作所为,自然会得到一定的谅解和保障。
三是关键人物问题。这个人物便是刘泽,刘泽是刘姓家族的远房,据《汉书》记载是刘邦的堂兄弟。亲缘关系虽然远一点,但和刘邦同一辈分,资格够老,说话自然也够分量。但不巧的是,刘襄得罪了刘泽。
刘泽之所以能封琅琊王,是走吕后的门路,吕后将本属齐国的琅琊郡划分出来给刘泽,二者之间存在矛盾。刘襄起兵之后,诱捕了刘泽,吞并了琅琊国。刘泽后来逃回长安,便在朝臣面前反对立刘襄,支持刘恒。
这个老资格的人一说话,自然有分量,并且他还给出了一个可怕的事实,说刘襄的舅家势力太强,一旦刘襄上位,那么另一个吕氏便要浮出水面。大臣们显然不愿意看到历史的重演,于是刘襄即位的最后一道门被彻底的关上了。
公元前 179 年,也就是汉文帝即位第 2 年,刘襄病逝,时年 29 岁。当然这个病大概是心病,是一年之间从天堂到地狱的极速滑落而引起的超级失重所引起的!
我们必须注意,齐王刘襄也是有实力和西汉朝廷对面硬碰的,但他最后罢兵回国,放弃了这个打算,避免了西汉的一次内乱。从这个意义上说,齐王刘襄也是一个拿得起放得下的纯爷们儿!
由网友 脑洞老爸 提供的答案:
正好我在写一个专栏,叫《中学大历史》,里面就讲到这一点。其实说明白很简单,大汉初期政权是三分的,一是刘姓诸侯,一是皇帝,一是军功集团。
吕后死后,刘襄是第一个起来反对诸吕的,但是,诸吕是被军功集团 周勃陈平摆平的。在周勃陈平看来,他们当然更喜欢一个好相处的皇帝,刘襄这种第一个跳出来的人当然不合适,而且还有一个原因。这个原因,我们下面详细解释。
吕后去世后,吕氏的诸侯王们害怕大臣以及刘氏王族迫害,决定秘密造反。在商议的时候,被吕禄的女儿听到 了。吕禄的女儿嫁给了朱虚侯刘章。刘章是齐王刘肥的儿子,刘肥身份很特别,他是刘邦在娶吕后之前的一个私生子,是庶长子。刘邦对刘肥还是不错的,他的封国齐国最大。
但吕后对他不感冒,有一回,刘肥进京见汉惠帝。汉惠帝因为刘肥是老大哥嘛,就让他坐上席,结果刘肥心挺肥,还真坐了。吕后一看,特别生气,就想毒死刘肥。
刘肥最后把自己的一个城献给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汉惠帝娶的老婆就是姐姐鲁元公主的女儿。这个关系有点乱哈。
虽然对刘肥不满,但吕后对刘章还是不错的,把他当自己的亲生儿子,还把吕禄的女儿嫁给了刘章。
但这个刘章也是一个愤青,看到刘氏被吕氏压制,心里很不满。
吕后死后,吕禄密谋造反,被女儿听到,女儿就跑回家告诉了老公刘章,刘章就告诉了自己的老哥齐王刘襄。刘襄就此造反。
刘襄一反,吕氏的反应也很快,他们很快派出了平叛的人:灌婴。
灌婴此人以前是卖丝巾的,后面跟刘邦起事,也是一员猛将。
我们看跟着刘邦打天上的人,萧何,县里的小秘书;曹参,县监狱长;夏侯婴,县长专车司机;樊哙,杀狗的;陈平,小混混 ;周勃,织帘子的;灌婴,摆地摊的。
我们常说,刘邦没什么大本事,但他最大的本事,就是把一群虫带成了龙。
灌婴去平叛,但走到半路,突然开窍了,说自己要是带兵过去,消灭刘襄是随手的事,但这样一来,不就给吕氏增加势力了吗?所以,他按兵不动,还跟刘襄达成了协议,两者之间打起了默契牌,相互不进攻。
不进攻干嘛呢?等一个变化。
变化就是军功派开始动手了。
军功派的代表人物是两位,一位是陈平,一位是周勃。
陈平是丞相,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跟吕后合作很愉快,吕后的要求,他从来是照办不误。但他也从来没有放弃从吕氏手里夺回权力的。他在等一个机会:吕后去世。
吕后一死,刘襄造反,灌婴按兵不动。
陈平觉得机会来了,但是,现在的兵权又还握在吕氏手里,吕禄控制着北军,吕产控制着南军。陈平只有一张嘴啊,怎么灭了吕氏?
有时候,嘴比刀剑还要厉害。
陈平先是找到了一个人:郦商。
此人也是军功集团的元老,但陈平找郦商可不是跟他商量,而是直接把他扣押起来了。
扣押郦商的原因是郦商有一个儿子叫郦寄。陈平的关键在郦寄身上。而郦寄之所以关键,是因为他是吕禄的哥们。
我们说,吕氏跟刘氏王族以及军功集团其实并没有分得那么开,吕后能够掌权这么久,很大程度上是在三者之间搞平衡。三者并没有到你死我亡的地步。大家都有蛋糕,但吕氏分得大了那么一点而已。
郦寄跟吕禄关系好,要么是真的关系好,要么就是刻意经营的。
在老爹被扣之后,真的关系好,还是以前就是无间道,该出手时还是要出手嘛。
郦寄找到吕禄,直接把吕禄的兵权给忽悠没了,他说:"太后去世了,你既然是封王的,腰间有王印的,你应该去封地镇守,如今你做着上将军,统军驻守长安,就会被大臣诸侯猜疑,你不如归还印信,把军队交给太尉(周勃),这样就可以高枕无忧,世代为王。"
吕禄一听,还真信了,放松了心身。吕后死后,自己一直高度紧张,害怕出事,现在郦寄跟我说了这个话,他肯定是替大臣传话的,是和解来了。太好了,我身上的压力太大了,这样大家可以都放松。
吕禄就此不管事,跟着郦寄跑出去打猎游玩。
吕氏倒霉的日子就此来到。
得知吕禄不在北军后,周勃马上行动。周勃找到了襄平侯纪通。这位纪通是军功二代了,他的父亲纪信长得像刘邦,曾经是刘邦的替身,被项羽抓住后,誓死不降,最终被烧死。
此时,纪通典掌皇帝的符节。通过纪通,周勃获得了兵符,诈称皇帝令他统领北军。他拿着假敕冲到北军。北军大佬吕禄还在外面打猎呢。周勃接管北军,振臂一呼:拥戴吕氏的袒露右肩,拥戴刘氏的袒露左肩!
所有人都袒露左肩。当兵的也不傻,他们当然看出来,这天下要变色了。
那还有吕产的南军呢?
史书记载,吕产不知道吕禄已经离开北军,他还想进未央宫叛乱,走到殿门时,因为周勃已经下令关闭宫门,他进不去,在殿门外走来走去。
这时候,周勃调动了另一个人,就是前面告发吕氏为乱的刘章,让刘章率领一千多兵马冲到未央宫,向吕产发起攻击。这时候,正好狂风大作,吕产的亲信大乱,一哄而散。刘章追上去,在郎中府的厕所中杀死了吕产。
吕产一死,周勃立马派兵四出,将所有吕氏之人不管男女老幼全部诛杀,吕氏在一夜之间被清除。
可以说,汉朝最倒霉的姓就是吕姓,因为吕以前是大姓,吕不韦就姓吕啊。如果没有这起诛吕大案,吕氏很有可能跟刘姓一样,成为中国大姓,但这一打压,吕姓就变成了小众姓。当然,后代还是名人很多,吕布,吕蒙,吕端等等。
这就是历史上的诸吕之乱。但是,我们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所谓的吕氏之乱可能并没有那么简单。
这里面有一个最大的问题,就是吕氏可能并没有叛乱。
首先动机不明显。吕氏在吕后死后,已经荣华富贵,而且未来前景可期,因为皇帝娶的是吕氏之女,不但皇帝娶的是吕氏之女,刘氏大部分的诸侯王的正妃都是吕氏,吕氏已经是半天下,他们是否还有动力进一步,想全天下呢?
或者就是想全天下,他们是否真的这么急呢?
另外,吕氏的反应也不像要造反的。吕禄,一个造反的人,会轻易被人一张嘴说得军权都不要?吕产去未央宫真的是去叛变?如果真的是,为什么被刘章率一千人就诛灭了?
另外,说吕氏谋反,他们谋反的方案是什么,成功后谁来当皇帝?吕产还是吕禄,这些东西都没有记录,只有五个字:吕氏欲为乱。
猜测一下,所谓的吕氏之乱,其实是军功集团的大反扑,他们早就不满吕氏势力的膨胀,他们只是耐心等到吕后的去世。这一点,吕后预测到了,别人也预测到了。
诸吕之乱后,时代王刘桓,也就是后来的汉文帝的郎中令张武说了一句话:汉大臣皆故高帝时大将,习兵,多谋诈,此其属意非止此也,特畏高帝、吕太后威耳。
这些大臣可不是省油的灯,他们没有作乱,只是畏惧高帝、吕后的威严,现在刘邦吕后都不在了,他们当然要搞点事情出来。
所以,吕氏一族被族灭是汉朝第一起冤假错案,吕氏并没有谋反之心,也没有谋反之迹,只是莫须有的说他们有为乱的想法。
当然,他们中大部分人死得并不冤,在权力场上混,心不够狠,又多吃多拿多占,该有这一劫。
好了,陈平周勃这些军功集团的人终于扳倒了吕氏,接下来,谁来当皇帝呢?汉文帝即位的背后,有什么惊人的秘密呢?汉文帝做为刘氏王族代表,又怎么跟军功集团抗衡并成为一代明君呢?
我们下回再聊。
前面我们讲了诸吕之乱。这可能是汉朝的第一大冤案,吕氏并没有造反,只是被军功集团设了一个套。最终被陈平跟周勃二位开国元老给团灭了。
那么问题来了,皇帝怎么办。要知道宫里还有一位皇帝:后少帝刘弘。
这是汉惠帝的儿子。
深谱斩草要除根的军功集团大佬们很清楚,既然灭了吕氏,那自然不能留着由吕后扶立的皇帝。
是时候选一个新皇帝了。
选谁呢?
中国讲究立嫡立长。嫡这一块显然不行了,吕氏的嫡子嫡孙们要全部废掉。那只有立长了。
论长,那位跟大将军灌婴达成停战协议,最先起兵的齐王刘襄应该是有资格的。因为他是刘邦庶长子的长子。是刘邦的长孙。
可是,这位最先起来创业的兄弟第一个被陈平周勃们排除了。
【或言:"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皆曰:"吕氏以外家恶而几危宗庙,乱功臣。今齐王舅驷钧,虎而冠;即立齐王,复为吕氏矣。"】
不知道哪位哥们提出让齐王刘襄当皇帝。
是不是在诛吕过程中立下大功的刘襄的弟弟刘章呢?应该不是,因为后面大臣们反对时,提到了齐襄的舅家。如果刘章在场,不可能这么直接。所以,这个新皇选拔讨论会,立下大功的刘章以及其他刘氏王侯根本没有参加。
这是军功集团的一个内部通气会。
那刘襄被排除的原因很简单,刘襄的舅舅驷钧比较凶悍,要是立齐王,外戚一定得势,等于刚消灭一个吕氏,又出来一个新吕氏。
通过这个标准,我们也终于明白这些安刘大臣们,他们考虑的不是谁最有资格,而是谁当皇帝对他们最有利。
接下来,又有一位人选:淮南王刘长。
这位仁兄很快也落选了,原因也是因为舅家太强势,另外,还有一个隐秘的背景,刘长虽然不是吕后的儿子,但是吕后扶养长大的。万一人家还想着吕后的抚养恩情呢。
讨论来讨论去,最终人选出来了:代王刘恒。
刘恒为什么能够中标呢?他们家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什么叫不争无敌。
刘恒的母亲叫薄姬,以前是魏王魏豹的妃子。韩信灭了魏豹之后,把薄姬送进宫,成为刘邦的妃子。
刘邦的妃子那就不要太多,估计薄姬就要歇菜,有一天,却突然被宣了过去。
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薄姬有两个闺蜜,当年进宫时一起发誓,说以后谁发达,可不要忘记对方啊。
结果这两个闺蜜都成为刘邦的宠妃。只有薄姬依能给她唱一首凉凉。
这一天刘邦跟这两位宠妃吃饭,这两位想着薄姬,不由得吃吃在笑。刘邦觉得奇怪,一问之下,这两位妃子就把事情给说了。
刘邦好奇心被勾起来了,说那把薄姬叫过来看看。
薄姬知道自己的机会到了。这时候,她马上讲了一个故事。
我昨天梦见一条龙盘踞在我的身上。
刘邦大喜,今天就让你美梦成真。
可见,薄姬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这个世界是会讲故事的天下,从原始社会的篝火晚会开始就一直如此。
但是,后宫斗争颜值第一,光靠讲故事还是不成的。毕竟这不是一千零一夜。
以下是付费内容
很快,刘邦就把薄姬给忘了,但薄姬却幸运的怀上了一个小孩。这个小孩就是刘恒。
到了吕氏掌权的时候,以前那些得宠的妃子可就倒大霉了,只有薄姬长期被冷落,所以没有进入吕后的打击序列。
而刘恒也是相当低调的一个人。八岁的时候,刘恒被封为代王,封地在山西。
到了吕后执政的时候,曾经一度想把刘恒封为赵王,这样离中央更近,地理位置更好。但刘恒谢绝了,表示自己愿意守在边疆。
所以,在陈平、周勃这些人精开始讨论接班人时,很快就锁定了这位低调的代王刘恒。理由有两个:代王方今高帝见子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且立长固顺,况以仁孝闻天下乎!
刘恒本身孝顺,脾气好,人畜无害的样子,他的母亲薄氏又向来与世无争,是个好相处的对象。
那就他了。
很快,召刘恒入京的秘使来到了太原。
那刘恒去不去呢?
欢迎大家到Html369关注《脑洞历史观》,观看我的专栏《中学大历史》
由网友 邓海春 提供的答案:
刘襄,汉高祖刘邦的长孙,齐悼惠王刘肥的长子。在吕后驾崩之后,当时已经继位为齐王的刘襄曾发兵讨伐诸吕,谋求趁机夺取帝位。后来刘章与周勃诛灭诸吕后,选择迎立当时的代王,刘邦的第四个儿子刘恒为帝,刘襄的目的落空了,只得罢兵返回封地。作为汉高祖刘邦的长孙,刘襄为什么没有顺利继承帝位呢?这些大臣为什么不选择刘襄作为迎立的对象呢?
我们先来看一看当时的背景,在之前的数年时间里吕后临朝称制,为吕家积攒了深厚的家底,吕氏外戚集团基本掌握了整个西汉。吕后驾崩后,陈平、周勃、陆贾、草帘这些人联合在外的刘姓诸王,一举消灭了掌权的诸吕。随着最高权力的中心出现了真空,这些大臣就琢磨着要给西汉换一个皇帝,毕竟之前的小皇帝是吕后一手扶到皇位上的。
《史记》记载:"少帝及梁、淮阳、常山王,皆非真惠帝子也。吕后以计诈名他人子,杀其母,养后宫,令惠帝子之,立以为后,及诸王,以强吕氏。今皆己夷灭诸吕,而置所立,即长用事,吾属无类矣。不如视诸王最资者立之。"所以值得注意的是,当时并不是没有皇帝,当时在位的是西汉后少帝刘弘,这些大臣认为刘弘不是汉惠帝的亲生儿子,所以要找一个新皇帝继位。这时两个候选人出现了,一个是前面提到的刘襄,刘邦的长孙,另一个是当时的代王刘恒,刘邦的第四个儿子。
如果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刘肥是高祖的长子,刘襄又是刘肥的长子,这是顺理成章的继承人啊。可是当时并不是缺皇帝,急需继承人来补位,而是这些大臣要给自己换一个靠谱的皇帝。刘襄在当时最大的劣势就是他的舅父,他的舅父驷钧在当时口碑不好,不巧的是这些大臣刚刚经历吕后的时代,由于吕氏就是外戚作恶,这些大臣有点不敢迎立刘襄,刘襄的外祖母家有些势力,万一再出现吕后的局面就不好了。
再有这刘襄在吕后死后,非常积极的夺取皇位,在身边已经积攒了自己的班底。这些人进入朝中势必会影响现在这些元老的地位,而且刘襄这种"积极"也并不是这些元老重臣想要看到的。这些大臣们打着"安刘"的旗号,就想找一个本分,甚至平庸的皇帝,让西汉平稳的发展下去。
当时的代王刘恒就非常符合这些重臣的标准,刘恒在当皇帝之前非常平庸,甚至刘恒即位前的情况,很少有史料记载。刘恒的封地代国非常贫瘠,但是那里远离朝廷中的斗争,吕后的权势也没有影响到他。高后七年(前181)吕后让他离开代国,去当赵王,当时的刘恒以"愿守代边"拒绝了。甚至有史料记载刘恒赴任代王后有十七年没有回过长安,是否属实无从考证,但刘恒确实在封地非常本分,朝中的重臣元老要找的就是这样一个皇位继承者。
刘襄没能继承皇位的主要原因在于他的舅父,这些朝臣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何况吕后刚刚驾崩。这些朝臣的私心还是次要的,毕竟无论迎立谁,都有迎立之功。汉文帝刘恒继位的第二年,我们的主角刘襄就在自己的封地去世了。
由网友 美丽青春您真痘 提供的答案:
公元前180年,吕后去了!
刘邦的庶长子、刘肥的儿子齐王刘襄发兵进京讨伐诸吕,军功集团的太尉周勃和丞相陈平抢先发动政变,诛杀诸吕重臣,成功掌控政权。
消灭吕氏集团后,刘襄作为高帝长孙,内有法统优势,外有发兵之功及刘章等兄弟的策应,为何在帝位之争中落败呢?
一、缺乏政治智慧,刘襄当初为顺利拿到兵权除掉吕后,欺骗远房爷爷、琅玡王刘泽,将他软禁后夺了琅琊国的兵权,后又将其释放。
刘泽说:"齐悼惠王是高皇帝的长子,您就是高皇帝的嫡子长孙,理应继承王位,现在大臣们正举棋不定,而我是刘家目前最年长之人,大臣们必然等我做最后定夺,国不可一日无君,所以您应让我应该马上去京城,让他们请您登基。"
刘襄竟信以为真,将刘泽真的放了,刘泽也真的在选立皇帝时说话了,说了什么,我们可想而知。
二、"齐王,高帝长孙,可立也。"大臣曰:"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
大臣们刚脱离吕氏的虎穴,岂愿再落入齐王刘襄的舅舅驷钧的狼窝!
所以我们也终于明白大臣们考虑的不是谁最有资格,而是谁当皇帝对他们最有利。
所以他们选定了对他们最有利的代王刘恒。
刘恒的生母薄姬,是魏王魏豹的小妾。韩信灭了魏豹之后,薄姬作为战利品送进洗衣房,偶被刘邦发现,因美丽得以宠性,生下了刘恒。
刘恒八岁的时候,被封为代王,因薄姬长期被刘邦冷落,因祸得福,未入吕后法眼,在儿子刘恒封地,得以一生平安。
所以为人仁孝宽厚,母亲出身卑微,性温顺低调的刘恒得以继承大统,并且同时自古长幼有序,作为刘邦最年长的儿子继位,刘氏诸王也无话可讲。
"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
至此"文景之治"的大帝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由网友 七月流火140400643 提供的答案:
刘襄确实是汉高祖的长子长孙。大汉王朝在刘邦去世之后,先后经过惠帝以及吕后称制,在前180年,吕后去世。大汉王朝的上层政治面临重新冼牌的局面。在吕后称制的时代,已经大封诸吕,使得吕氏的势力大张。吕后去世之后,汉朝的政治,是依旧为吕氏所把持,还是要恢得刘氏的天下,是当时政上的一个大问题。
和刘邦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们,比如陈平、周勃、灌婴等,以及诸多刘氏后代当然希望恢复刘氏政权。而吕氏也希望他们的权利能够延,这样,在当时的政治格局中,就形成了三股政治势力。一是以吕产、吕台、吕禄等为代表的吕氏后族势力;二是以齐王刘襄、朱虚候刘章、东牟候刘兴居三兄弟为代表的刘氏皇族势力; 三是以周勃、陈平、灌婴为代表的开国老臣势力。后来的政治格局,就是三方势力斗争搏奕的结果。
这三方势力的诉求是各不相同的。吕氏是要延续家族的荣华富贵。刘氏和功臣们是要恢复刘氏政权。这一点上,后二者是相同的。但是,刘襄兄弟的目的是要自己上位。而功臣们考虑的刘氏的那位后代上位对他们是最有利的。这一点,刘襄兄弟与功臣们的诉求又有所不同。
一个简单的道理谁都明白,搏奕虽然是一种智力游戏,但最终的结果还是靠实力支撑的。而实力又不完全指的是物质条件,个人的能力水平,也是实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时的情况是,从物质和外部条件上来说,吕氏是最强的。因为毕竟他们把持着军权、政权。其次是刘襄兄弟,刘氏长孙的地位,以及齐国的实力都是不容小觑的。外部条件最差的是功臣集团,在吕后当政的时代,他们的权力都被剥夺的差不多了。但最后搏奕的结果却是出人意料的。实力最强的吕氏集团一败涂地,彻底退出了汉朝的政治舞台。齐王刘襄三兄弟忙活了半天,最后是替人做嫁,大汉皇位最后落到了代王刘恒的手中。刘襄只能继续做他的齐王。刘章只是被封为城阳王,刘兴居被封为济北王。
刘襄兄弟虽然没有达到上位当皇帝的目的,但他们的目的也可以说达成了一半。刘氏的江山毕竟是恢复了。三方搏奕的全胜者是功臣一方。他们的目的全部达到了。既恢复了刘氏江山,他们在汉朝政治中的地位和权力也恢复了。陈平周勃以后都当过宰相,周勃的儿子周亚夫后来也成为名将。在平定后来的七国之乱中发挥重要作用。
这段历史的大体情况就是这样。下面我们就可以分析一下刘襄做为汉高祖刘邦的长子长孙,为什么会与帝位无缘?
题目中特意提到了长子长孙。在古代的继承制度中,长子的地位确实是很重要的。但是,比长子更重要的是嫡子。在古代多妻制之下,嫡子就是正妻所出。嫡子的地位,是比其它妻子所生的所谓庶子地位要高出很多。按礼法,有嫡立嫡,无嫡才立长。刘邦的正妻是吕后,吕后有儿子,就是惠帝刘盈。
在汉高祖这里,立太子的话,刘盈是最合乎礼法的。比起刘盈来,身为长子的刘肥,也就是刘襄父亲的身份其实是些尴尬的。刘肥的身份不但不是嫡子,甚子连庶子都算不上。关于他的母亲,《史记》说:"其母外妇也,曰曹氏。"也就是说,刘肥的母亲,与刘邦的关系是一种情人关系。因为刘邦年轻的时候,吃喝嫖赌,不过日子。连媳妇都娶不上,曹氏就是他的相好的。刘邦四十多岁才娶了吕氏,这个时候。刘邦私生子刘肥的年纪,大约和吕后差不了多少。因为刘肥的儿子朱虚候刘章,都比吕后的儿子惠帝刘盈大十岁。
正是因为刘肥的这种身份,使得他不可能成为刘邦的继承人。这一点,汉高祖刘邦清楚,刘肥自己也清楚。但是,在刘肥肯定跟着一起奋斗过。所以,汉朝建立之后,就把齐国封给了刘肥。刘肥死后,传给刘襄。
刘襄有两个弟弟一个叫刘章,当时封为朱虚候;一个叫刘兴居,封为东牟候,都宿卫长安。刘章是个有能力有抱负的人。吕后比较喜欢他,把她当成儿子一样。当吕后去世之后,身在长安的刘章,就有了去除诸吕的想法。于是,便派人给他哥哥齐王刘襄送信,让刘襄起兵讨伐吕氏,其实就是带兵到长安抢夺王位。
刘襄接信之后,开始行动。因为感觉到自己的兵力不够。就派人把琅邪王刘泽请了来。刘泽是刘邦本族远亲,跟着刘邦打江山,立下一点功劳,被封为营陵候。吕后时期,刘泽知道吕后想要封诸吕为王的心事,就派一个齐国辩士去朝廷游说吕后。让吕后在封诸吕的时候,为安慰刘氏,把刘泽一起封了。这样,刘泽就成了琅邪王。从他能封王这一波操作中,可以看出刘泽是个非党厉害的人物。
刘泽到了齐国,被齐王刘襄控制起来。然后派人接管了琅邪王的军队。然后起兵讨伐吕氏。
刘泽失去了军队,自己也被控制起来,失去自由。于是,他对齐王刘襄说:"吕后去世了,大臣们现在拿 不定主意要立谁为皇帝。在刘氏族人中,我是最年长的,说话应该也有些分量。大王你是高皇帝的长子长孙,是最应该继位的。现在,我留在你这儿,也没有用处。干脆我先到长安去为你办这事吧?"
经过刘泽一番忽悠,齐王刘襄居然信了。便派车送刘泽去长安。
汉朝相国吕产听说齐国发兵,便派大将灌婴出兵平定。灌婴心中是忠于刘氏的,走到半路,便驻兵待变,并派人连络齐王。这时,长安城内朱虚候刘章和周勃陈平等一起发难,把吕氏灭了。
吕氏被灭之后,大臣们商议立帝之事。许多人提出可以立齐王,这时,刘泽出来说话了。他说:"齐王母亲的家族很厉害,象老虎一样。大汉的天下,刚刚被吕氏搞乱了多年。如果又来一个厉害的。那不等于吕后又回来了吗?"于是,立齐王刘襄为帝的建议就这样被否定了。
在这个时候,齐王如果想上位的话,靠的应该是自身的实力。如果他的实力强大的话,他完全可以发兵长安,把帝位取了。但是,手下的人马中,没有象样的人才。论打仗,没有人是灌婴周勃的对手。论谋略文才,也没有出众的。没有大臣们的拥戴,自己凭力气去抢,也是办不到的。于是,齐王只能退回去继续当他的王爷去了。
最后说几句。关于汉文帝的上位。和我们现在看到的许多宫斗戏的逻辑完全不同,宫斗戏里,阴谋家可以通过耍阴谋,搞诡计而达到权力的顶峰。但是,汉代的这段历史告诉我们。人有小九九,天有大算盘,人算不如天算。有的时候,无为真的可以达到无不为的效果。
汉文帝被大臣们选中,因为他年龄较大,性格温和,谦谦君子。更重要的是,他的母亲薄太后也是性格温柔之人。在刘邦后宫之时,从不争风吃醋,勾心斗角。于是,积极作为的刘襄兄弟白忙了一场。而袖手旁观的代王刘恒,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由网友 劉一千五 提供的答案:
外妇的儿子到底还是不一样
刘邦于是风流,在年轻时就已经和别人家的女人有往来。他们还生了一个孩子。这个女人姓曹,姑且把她叫曹氏;这个孩子就是刘肥。刘邦在与吕雉扯结婚证前,他们一直保持着亲密关系。
刘邦在沛县有一帮死党,刘邦的这些朋友和骨干应该是从喝酒开始的。其中,曹参这个排列第二的大功臣,几乎一路顺风,不似萧何,韩信,张良等等人受到伤害。他是封平阳侯之后,就马上到了齐国,个齐王刘肥做相国。萧何一死,马上回中央做大官,把喝酒的爱好发扬光大起来。我们这样说曹参似乎有点不着边际。但是,把刘肥,曹氏,曹参以及曹参后来的一切联系起来,就不难发现,曹参和曹氏是一家人。刘肥到齐国后,曹氏如果在世,必然是同儿子一起去了齐国,如此一来刘邦对曹氏是非常好的,就显而易见了。曹参也到了齐国,于公于私,都是在帮助刘肥。
刘邦看重曹参,才把他调给刘肥。"舅舅"看着外甥,应该是刘邦放心的,这块战略之地就无后顾之忧了。这在任何时候都是一样的,无论古今中外。曹参一到齐国,齐国就路不检遗,夜不闭户了。于是,齐王刘肥一家发展起来了,成了诸侯大国。齐鲁之乡,应该是有文明之风吹拂在年轻的王子们身上的。
齐国本来说韩信打下来的,韩信做齐国一年多,被刘邦一脚踢开了,刘肥当上齐王
当初,韩信打下齐国后,要求做个代理齐王,刘邦不允许,破口大骂。后来,为了谋大局,才让韩信做了齐王。韩信以为做得下去。也就不对刘邦起坏心了。刘邦与项羽决战,让韩信和彭越来帮忙。刘邦给了他们最优惠的条件。韩信 彭越就派兵与刘邦汇合。把项羽杀死了。刘邦马上就把韩信从齐王的位置上拉下来。韩信会老家淮阴做了楚王。田肯对刘邦说,齐国很重要,如果不是亲儿子,不要让别人去这个地方。刘邦认为对头,所以,刘邦与曹氏的儿子刘肥就做了齐国的第一刘姓诸侯王。曹参做了相国,他们一起去齐国为刘邦受齐地。
齐地有五十余座城市,上千里的土地。工矿业发达。特别是煮盐业,替齐国挣了外汇。齐国恢复得最快最好。刘肥的儿子们又多了起来。长子刘襄,次字刘章,次子刘兴居都是出名的人物。最后成了诛灭吕氏的中坚力量。
刘肥虽然是有些窝囊,但是,刘肥审时度势,保住了自己的一大家人,也算得上是个明哲保身的诸侯王了
刘肥在刘邦死后,他的处境就比较难了。但是,有曹参的辅佐,吕太后还不能对齐国怎么样。曹参一死,刘肥开始害病了。而且不能朝请。我们知道他的王后不是诸吕之女。这一点就说明了吕后的不满和后来刘章兄弟的反抗意志坚定。
当年,刘肥回都城长安,皇帝刘盈热情款待了哥哥刘肥。吕太后心头不高兴,要毒杀刘肥。刘肥机智,才逃过一劫。但是,他把自己的最好的城阳郡献给了堂妹妹鲁元公主为买化妆品,说是给妹妹的脂粉钱。吕太后才高兴地放他回齐国去了。刘肥怕吕太后无休止地找麻烦,很快就忧愁而死,所以说,如果不是吕太后逼迫,刘肥就死不了。刘肥的儿子们认为这说大妈吕太后的错,逼死了他们的父亲。这叫"杀父之仇"。
刘襄继位后,齐国也失去了两个郡,这样,吕太后就夺了齐国三个郡了。任了水,心头的肉,割起来怕是有些痛。这叫"夺地之羞"。
这是刘襄兄弟心中窝火的原因,他们特别不满的是吕氏王侯充斥朝廷,占据高位,把刘邦的儿子们杀得没有几个留下来的人了。刘姓王几乎被吕氏替代了。
以陈平周勃陆贾为首的大臣们,阴谋使用诡计,在吕太后在生时,挖开了一个埋葬之坑
萧何死后,曹参继任,曹参死后,王陵继任。萧何和曹参,吕太后是不敢动的,曹参一死,吕太后就什么都顾不上了,问题是王陵坚持汉高祖的意志,不准吕太后封诸吕为王为侯,所以,王陵就下台了。陈平周勃在陆贾穿针引线地联系之下,变得沉默寡言,迎合吕太后的一切行动。刘章兄弟在朝廷中,对吕氏特别不满意。但是吕太后在,他们又没有办法。有一次,刘章杀了一个吕氏男人,说他不遵守喝酒规则,所以杀了他。吕太后很震惊,口头上没有说什么,心里明白,刘氏和大臣们的爆发,不久的将来就一定会来。所以,吕太后死之前就布置好了一切, 要求吕禄吕产抓住南北军权,不许疏忽大意。
吕太后死后,刘氏和大臣们联合起来,诛杀吕氏,刘襄兄弟首先发力,出力最大,得功最大,但是,他们失去了帝位资格
01,大臣们和刘氏宗族认为,刘襄兄弟动机不纯,企图借口杀吕氏而阴谋夺权。
吕后死了之后,刘章就写信回齐国,让哥哥刘襄起兵向西,攻入长安,当皇帝。这是齐国出兵的主要原因。刘襄在吕太后刚刚死去,就把城阳郡和吕国收了,不久又骗琅琊王刘泽,又把琅琊国给收回去了。显而易见,刘襄的动作太早上点,因为这三个郡是有朝廷记录在案的,刘襄要收回去,还要有一个程序要办。国家大事又不是卖小菜。所以齐国的擅自做主,让朝廷关注了。
02,这一切做完后,又把大将军刘泽给扣留起来。刘泽通过骗齐王才到了长安。后来,刘泽与大臣们在立谁为皇帝的问题上的话,应该不会对齐王兄弟有利了。刘大将军就说,要找个仁慈的,外戚家知书达理的王子做皇帝,要不,今后大家还要过日子不是?不消说,他们心目中已经有了合适的人选了。刘长与刘襄家差不多一样不合大臣刘氏之法眼,所以,他们两家都算了。
03,刘襄的外婆家的势力很霸道,比吕太后一家的人又多,而且暴恶,这个叫驷均的外家,大臣们说是"母家恶"。一旦刘襄继位,这一帮人必然会随着上台,大臣们和刘氏已经受够了吕氏的气,所以,他们就不再想受窝囊气了。那么最好就把齐王兄弟排斥在候选人之外。
04,刘襄兄弟就与皇位失之交臂。即使他们兄弟对诛杀吕氏立下大功,但是他们暴露出了他们兄弟的能力和决然的处理事情的方法。他们在这次夺取权利的斗争中,发挥的作用,让大臣们和刘氏害怕了,这种微妙的关系就是,你们兄弟都把事情做完了,天下的毛毛雨就不会滋润其他人了,谁不想吃的穿的用的不愁?所以陈平、周勃、刘泽不敢让皇帝位落入他们的手中。他们把立下大功劳的齐王兄弟凉在一边,策划的迎立四公子刘恒的计划。
由网友 硕鼠无止 提供的答案:
汉高祖长孙刘襄与吕雉是有着"世仇"的——他的父亲,即刘邦的长子刘肥在汉惠帝时期曾经差点被吕雉用酒毒死,后来又被扣押在了长安城,于是他被迫献出了自己的一块封地给妹妹鲁元公主当"汤沐邑",还将妹妹尊为自己的太后!在经受了这一轮屈辱之后不久,刘肥便抑郁身亡了。
刘肥去世之后,刘襄继承了齐王之位。吕太后病逝之后刘襄便率先起兵,联络了多个诸侯王以及周勃和陈平等人一同荡平诸吕。最终的结果当然是刘襄等人胜利了,但是在举事的过程中,刘襄却得罪了一个在汉朝非常有话语权的人——他的堂祖父,也就是刘邦的堂弟琅琊王刘泽。
众功臣在荡平诸吕之后决定除掉了吕雉所立的少帝以及汉惠帝其余的所有儿子,另选新帝。在这个选择的过程中,刘泽便首先站了出来,说你们立谁为皇帝我都没什么意见,但是绝对不能立齐王,因为齐王他妈太强势了,将来肯定会成为吕后那样的人物(齐王母家驷钧,恶戾,虎而冠者也。方以吕氏故几乱天下,今又立齐王,是欲复为吕氏也)。随后,刘泽又提出建议:代王的母亲人品出了名的好,而且代王又是高祖的亲生儿子,性格和才能都不错,还不如立他为帝呢(代王母家薄氏,君子长者;且代王又亲高帝子,於今见在,且最为长。以子则顺,以善人则大臣安)。
众大臣觉得刘泽说的有道理,便决定舍弃荡平诸吕中立功最多的齐王刘襄,立了低调的代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但是大家都清楚,出头的人虽然是琅琊王刘泽,但是他的意思已经代表了所有的大臣——选择强势的刘襄为帝,自己将来肯定没什么好日子过,而低调甚至看似懦弱的代王刘恒则更容易被架空。皇权被限制住了,大臣的权利不久更大了吗。
由网友 依稀说史 提供的答案:
吕后去世之后,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掀起了剪灭诸吕的行动。诸吕被消灭之后,另外一个棘手的问题又摆在功臣和刘氏宗亲面前。吕后拥立的这个小皇帝怎么办?就当时的法理而言,后少帝依然是汉惠帝的儿子,依然是合法的皇帝。如果这个小皇帝处理不好的话,这次正义的铲平诸吕的行为,极有可能变成一次不合法的军事反叛。这个小皇帝从当上皇帝那一天起就是吕家手中的傀儡。当时也有人认为这个后少帝根本就不是汉惠帝的儿子,他只是吕后在长安大街上捡来的孤儿。前少帝被吕后整死以后,吕后就宣称这个后少帝也是惠帝的儿子,就把这个孤儿立为新皇帝。但是这只是传言。我一直都相信后少帝和梁王、淮阳王等都是惠帝的儿子。史书中只说惠帝和张皇后没有孩子,并没有说惠帝和其他嫔妃没有孩子。惠帝的生育能力非常不错,他和其他嫔妃一共生了五六个儿子,当然这个后少帝就是他其中一个儿子。
不管这个小皇帝是不是惠帝的儿子,这个小皇帝都和吕氏绑在了一起。在功臣、宗亲看来,这个小皇帝就是吕氏成员。现在小皇帝年龄还小,他们还可以控制住这个皇帝。要是有一天这个小皇帝长大以后,非要为吕氏报仇的话,这些功臣、宗亲就倒霉了。他们万万不会让这个小皇帝长大。和这个小皇帝利益息息相关的还有当时的梁王、淮阳王、恒山王、鲁王等也都被认为是吕氏重要成员,他们长大以后,也够功臣宗亲喝一壶的。
功臣派决定进一步推动他们的军事政变,把政变进行到底,直接把这个小皇帝赶下台。刘氏宗亲里有一部分皇亲参加反吕的主要目的就是夺取皇位,齐王刘襄这一支的目的就是夺取皇位。他们也想把小皇帝赶下台。这样功臣集团又和刘氏宗亲想到了一起,他们都希望把小皇帝赶下台,重新选择一个新皇帝。齐王刘襄兄弟几人在诛杀吕氏的吕氏的时候立下过汗马功劳。齐王刘襄率先起兵反抗诸吕,从长安外围吹响了剪灭诸吕的号角。刘襄本以为皇位是自己的囊中之物,没有想到的是最后胜出的却是汉文帝刘恒。那么刘襄为什么无缘帝位呢?
虽然此前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想法一致、密切合作,不过在新皇帝的人选和选择新皇帝的标准上却不一样。功臣集团选择新皇帝的标准:这个皇帝一定要听话,要是一个容易控制的皇帝,这个皇帝一定要能保证功臣派的既得利益。其次呢,这个新皇帝的势力要非常弱小。刘氏宗亲选择新皇帝的标准就非常简单了,这个皇帝只要是自己就好。哪些人是皇帝的人选呢,我们来看一下。当然皇帝候选人要有一个最基本的要求:这哥们必须要姓刘,必须要是刘邦的亲属,直系亲属优先考虑。刘襄、刘章、刘长、刘交、刘恒等人是第一等级继承人,刘信、刘濞、刘泽、其他子孙是第二等级继承人。
最终实力最弱的刘恒成为胜利者,刘恒笑到了最后。
虽然剪灭诸吕的时候,功臣集团和刘氏宗亲一起出兵打败了吕氏。但是真正掌握主动权的是功臣集团,占据绝对力量的是功臣集团,最后拥有决定权的也是功臣集团。而功臣集团选择皇帝最大的标准就是弱势皇帝。所以他们推选出来的皇帝一定要是一个弱势的宗亲。何为弱势也非常简单。首先,这个宗亲自己要没有太多才华,当然也不能太蠢。这位候选人最好也不要有什么政治经历,年龄也不要太大。他们不需要一个年长的、老奸巨猾的城府皇帝。否则他们很难控制。其次,这个候选人不能有太多羽翼,娘家人不能太强势,兄弟姐妹也不能太强势。最后这个人也不能和吕后有什么瓜葛。所有候选人中只有刘恒最符合功臣们的要求。刘襄则明显不符合功臣们选择皇帝的要求。
在这一次皇位竞争中,其实最有机会的是齐王刘襄。但在功臣看来刘襄是最强势的一个。刘襄的才华自然不必说,他的才能足够当一个非常有作为的皇帝。刘襄也是当时所有刘姓诸侯王中实力最强的一个,最想当皇帝的一个,也是最早暴露想当皇帝野心的一个。一个有能力、有野心的刘襄绝对不会甘心做功臣集团手中的傀儡。在平定诸吕过程中,功臣集团看出了刘襄的实力和魄力,所以这样的刘襄绝对不是一名合格的弱君,刘襄具有强君的所有特点,所以他也绝对不会在功臣集团的考虑范围之内。
一个刘襄已经够厉害的了,更何况刘襄还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弟弟:刘章和刘兴居。尤其是刘章,他的厉害天下人都知道。刘章在吕后手底下混饭吃的时候,就敢当着吕后的面公然杀死诸吕成员。周勃给拨给刘章一千多人,他就能轻轻松松诛杀吕产、摆平吕氏家族。如果不是刘章,周勃很难平定吕氏。刘襄的三弟刘兴居同样是一等一的豪杰。当年功臣集团为了拉拢刘章和刘兴居,承诺封刘章为赵王、刘兴居为梁王。由此可见刘章和刘兴居的实力和能力。如果要是刘襄当皇帝的话,刘章必将成为赵王,刘兴居必将成为梁王,再加上之前的齐国。天下排名靠前的诸侯国几乎全部都被刘肥一支掌握,皇帝也被刘肥一支掌握。功臣集团怎么能控制这样的刘襄兄弟?如果他们手中有了权力,摆平整个功臣集团也只是分分钟的事情。要是让刘襄当上皇帝的话,别说功臣们控制他了,他不压榨功臣就非常不错了。
刘邦建立齐国的时候给了齐国许多特权,比如任用二千石以上的高官。正是由于齐国有任免官吏的权力,所以齐国才可以最大限度搜罗人才。齐王刘襄在齐国有一套非常有能力的文武班子,郎中令祝午、中尉魏勃等人都是当时的人杰,尤其是魏勃能力非常强。如果刘襄当了皇帝,刘襄一定会重用原来齐国旧臣,到时候功臣集团就得腾出位子给他们。功臣集团需要的是可以维护他们利益、保证他们官位的皇帝,而不是一个有自己一整套完整文武班底的皇帝。
吕后专权确实让所有人都害怕,吕后差一点把所有功臣一网打尽。所以功臣集团非常忌惮势力强大的外戚集团。刘襄的母家势力非常强大,尤其是刘襄的舅舅驷钧是一个非常有能力而且行为不法之人。如果刘襄的舅舅一旦掌握实权的话,不仅是大汉的不幸,也将是功臣集团的不幸。所以无论是出于公心还是出于私心,功臣集团都不会让驷钧掌握实权。相比较于驷钧,刘恒的舅舅薄昭则谦虚谨慎得多,薄家的力量也弱小得多。
刘襄被排除的直接原因是他有一个强悍的舅舅和母家,而提出这个"疑虑"的是琅琊王刘泽。刘襄在起兵的时候曾经扣押过刘泽,而且夺取了琅琊王的兵权,吞并了琅琊国的军队。刘襄因为这件事得罪了刘泽,刘泽在推选皇帝的时候自然会报复刘襄。当有人提议立刘襄为皇帝的时候,刘泽第一个跳出来反对。拥有丰富斗争经验的刘泽自然不会非常直白地反对,他知道功臣派最怕什么,所以他把切入点放到了刘襄的母家上。
此外,我觉得刘襄的身体状况一直堪忧。平定诸吕的时间是公元前180年,而刘襄去世的时间是公元前179年。也就是说如果刘襄当皇帝的话,也只能当一年。我估计公元前180年的时候,刘襄的身体状况已经开始出现问题,已经开始生病。如果这样的话,功臣集团自然不会拥立刘襄为皇帝。一年后刘襄去世的话,刘襄长子刘则继位。当时的刘则估计也是个未成年,国家权力势必会落到刘襄的母家手中。这也是功臣集团不愿意看到的事情。功臣集团也已经见识过了国无长君的危害,所以他们不会选择已经生病的刘襄。
刘襄做为刘邦的长孙,在剪灭诸吕过程中又立下大功,还有两个有功劳的弟弟做为加持。刘襄理应成为新一任大汉皇帝,但是由于功臣集团出于维护自身利益考虑,而选择了实力薄弱的刘恒。功臣集团为大汉选择了一位非常出色的皇帝,但是刘恒却不是他们认为的"傀儡"皇帝。刘恒入住未央当夜就是就掌握了南北军,掌握了国家实权。功臣集团打击了刘襄,却便宜了刘恒。功臣集团的一切努力都成了"枉然"。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4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