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拥有卧龙凤雏,还有五虎上将,为何却是最先灭亡的?_蜀国真的有五虎上将吗

由网友 独一无二的龙的传人 提供的答案:

蜀国没有战略家,只有战术家,诸葛亮没有战略思维能力,刘备也不具有战略能力,不是雄主,光靠几个并无纵横能力的腐儒如何服众,汉末老百姓苦不堪言,以恢复汉室的口号不能服众,谁会跟他?政治思想不行,用人不行,思维榨小,天下乃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唯独刘姓乎?所以换汤不换药的东西没人支持,最先灭亡也在情理之中。

由网友 吉祥如意 提供的答案:

民间传说,蜀国的兴衰与两个人直接有关,这两个人就是丞相诸葛亮和后主刘禅。

先说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聘请为军师,慕其名也。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一片诚心,出山后小拭牛刀,巧施计谋就借得荆州,让蜀汉政权也暂有一片立足之地。这军师也算名副其实。

孔明的出山协助刘备南征北战,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打拼浴血奋战,使刘备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终于在地处西南的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应该说孔明先生功不可没,可圈可点。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开疆拓土还有巩固和治理后方新生的蜀汉政权,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全部寄希望于一个人身上,未免显得势单力薄,不够全面,也不符合创大业的基本原则,势必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积极性的发挥。

尽管诸葛亮智慧超群,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对刘备可谓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多年征战的同时也为蜀国政权网络了不少英才,帮助刘备度过一次又一次难关。很可惜的是大将无能,累死三军,身为蜀汉皇帝的刘备缺乏雄才大略,个人刚愎自用趁诸葛亮暂时脱离前方之时,带着几十万人马顺江而下攻打东吴。夷陵之战,大伤蜀国元气,刘备羞愧难当病倒在白帝城。他贵为天子,身边难道说一个可代替诸葛亮的人也没有。将蜀汉江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孔明先生一个身上,是诸葛亮聪明绝顶了,压制住其他人难以崭露头角,还是蜀中却是没有可用之才?

普通人还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也就是说人们办事情靠个人单打独斗终难成气侯。必须要有一个合作的团队,才能使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反观蜀汉政权,诸葛亮事毕亲躬,街亭失守他不在场,夷陵之战他坐镇成都。而蜀汉政权所取得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胜仗无一不是他指挥得当,可谓是五丈原孔明逝世,也就开启了蜀国灭亡的步伐。

刘禅这个官二代,治理江山乏善可陈,人才使用比他爹还差几许,而疑神疑鬼的本事还是有的。虽然刘备为儿子铺下了锦绣前程,只可惜纨绔子弟终难成大事。难怪民间百姓常说打江山相对容易,而守江山难上加难。蜀国灭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原创于:2021/06/02)

由网友 与生活交朋友 提供的答案:

蜀汉的卧龙、凤雏及五虎大将都是第一代创业者,蜀汉灭亡的时候,他们都已经死了几十年了。蜀汉最先灭亡,无非两个原因。

第一,第一代创业者没有完成统一大业,没有提前解决后代的危机。这并不是要将蜀汉灭亡的责任推给他们,只是说一个客观条件。富二代肯定比穷二代的日子好过吧。

很多人都知道蜀汉有卧龙诸葛亮,凤雏庞统,五虎上将,再多一点还有谋主法正,汉中太守魏延。

一方面是因为《三国演义》或者民间传说对他们的宣扬,让人记住了。

另一方面还是因为蜀汉除了这几个人,也找不出几个牛人了,反而更好记。

无论是曹魏还是东吴,很多名字记不住,不是因为他们没有才能,而是因为人才太多了,只可能记住其中最厉害的几个。

不考虑蜀汉的国力,在人才这方面,蜀汉跟曹魏、东吴完全没得比。

蜀汉有五虎上将,曹魏有五子良将,东吴有十二虎臣。

武将中蜀汉五虎上将除外,就剩下魏延了,曹魏除了五子良将,还有曹氏、夏侯氏子弟,许褚、典韦、庞德,文聘、李典、李通也不是吃干饭的。东吴除了十二虎臣,还有太史慈、朱然、朱桓及孙家子弟。

文臣更是没法比了,蜀汉上得了台面的也就诸葛亮、庞统、法正,算上被吹捧起来的刘巴,也就四个。曹魏除了熟悉的荀彧、荀攸、郭嘉、贾诩,相信熟悉三国的都能吐出一串名字来,吐不出来也知道个司马懿吧!

东吴有张昭、张紘、诸葛瑾、阚泽几个熟悉的,还有一大堆如顾雍等文臣,即使不知道这些人的,东吴四大都督总知道吧。

蜀汉的第一代创业者与曹魏、东吴比都没有任何优势可言,除了人才数量上比不上,年龄上、寿命上更没有任何优势。

文臣里庞统、法正、刘巴都早早地死了,剩下诸葛亮累得跟狗一样,撑了十多年也累死了。

五虎将中,除了马超年轻一点,黄忠、关羽、张飞、赵云各个都是一把年纪了。关羽、张飞即使不出意外被杀,还能打几年?

马超,名望太盛,刘备给他名誉上的高官厚禄,也不敢重用。马超自己心里也明白,行事非常谨慎。马超四十七岁就死了,不排除是抑郁死的。

年轻也是非常大的本钱,蜀汉年轻的只有诸葛亮和魏延。其他人不是短命,就是太老。拿什么去和曹魏、东吴去斗?

蜀汉的卧龙、凤雏,五虎上将,虽然名号叫得很响,但是相比曹魏、东吴的人才,实在是没有什么优势,能建立蜀汉,已经不错了。要留给子孙一个统一的江山,实在是没什么机会。

第二,蜀汉的接班人太平庸。

刘备的接班人刘禅,是诸葛亮培养的失败品,刘禅就是个混日子的人,但乱世是容不下混日子的人的。诸葛亮的儿子出生得晚,还没来得及培养,诸葛亮便死了。诸葛瞻继承了父亲的名声,却没继承父亲的才能。

三国中接班最糟糕的其实不是蜀汉,而是曹魏。曹丕、曹叡虽然很优秀,成功接班,但都是短命鬼。曹叡之后,曹操这支曹家基本上就没戏了,之后就由曹爽和司马懿表演了,司马懿取得最后的胜利。

司马家虽然专权,但毕竟魏国根基深厚,不是说想取代就能取代的,军功威望一定得有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杀了皇帝,但他也不敢承认杀皇帝,更不敢直接取代皇帝。司马昭因为弑君,以前积累的功勋威望功亏一篑。司马昭需要再搞点军功,重新树立威望。

曹魏的方针一向是先灭吴,但是打了那么多年,也搞不定东吴。想灭蜀吧,但蜀国山高路远,易守难攻,远征不易。正常来讲,司马昭无论是要灭东吴,还是灭蜀,都是很为难的。

但是偏偏这时候,蜀国内部出了问题,让司马昭看到了机会。蜀汉刘禅昏庸无能,宠信黄皓,姜维躲在沓中屯田避祸。司马昭果断派出兵伐蜀。

蜀国姜维虽然遏制住了钟会大军的进攻,但无暇分身去守卫成都。诸葛瞻带着一群官二代去抵抗邓艾,虽然其中黄崇非常有想法,但没有话语权,诸葛瞻听不进他的话,结果全都战死。剩下成都的一群人,大部分是投降派,刘禅也就投降了。

如果刘禅、诸葛瞻有父辈那样的能力,蜀汉也不是说灭就能灭的,毕竟山高路远的客观条件摆在那,魏军长时间灭不了蜀,就只能乖乖退兵。魏国这次出兵如果没有灭掉蜀国,估计短期内都不敢再出兵伐蜀了。那最先灭亡的可能是魏国,然后晋灭吴,最后晋灭蜀。

但是蜀汉的接班人实在是太平庸,诸葛瞻自己能力不行,还听不进意见。刘禅倒是善于听取意见,不过他先是听黄皓的,无视姜维的警醒,对魏军来犯没有准备,后来又听从投降派的意见,主动献城投降。

由网友 隐士梦言 提供的答案:

你一个贫困户的孩子,寒窗苦读、锻炼身体,考上了名牌大学,收服了本村几个小混混之后,你觉得你就有能力和城里前几位的企业大老板们PK了是吗?

一场小规模PK动辄几万人,光有卧龙凤雏五虎上将能顶几个?人家身背后是沃野千里,是已经二十多年国富民强的积累了,你拿什么去跟人家比?

最先灭亡只能说明,曹魏那边之前是没想跟你玩真的,因为你有个诸葛亮,太滑,跟你硬碰硬的犯不上。等这个障碍没有了,拿捏你只是分分钟的事。

江南也有沃野千里,也是太太平平国富民强了几十年了,集中主要兵力,先拿下江南不香吗?何必跟大西南的崇山峻岭较劲呢!拿下江南,蜀汉必然不战而降。

可惜江南也不是吃素的,是吃海鲜的,消耗了好几年,没拿下,那就换个路子,先拿西南好了,于是蜀国就GG了。紧接着江南也跟着GG了!

总而言之,那就是蜀汉人才虽然多,但综合国力还是相差太远。如果不是人才多,那灭亡的时间只会更早。

由网友 沿海散货运输 提供的答案:

这事要怪就怪老刘人事安排不够妥当,一把好牌打得稀烂。

首先征西蜀,凤雏庞统的死是不可控的,以牺牲庞统的代价换取蜀地也是值得的。自老刘得了蜀地,稳固了后方之后,又从曹老板手里狼嘴掏肉,夺取了汉中,称汉中王,自此,老刘坐拥两川和荆州,就有点飘了。

关羽的性格诸葛亮和老刘不是不清楚,北拒曹老板,二爷没话说,让他东联孙权,这是政治任务,二爷性情豪爽,可以称"关二侠",怎奈不懂政治,交给一个不懂政治的人去完成一项艰巨的政治任务,不知道老刘和诸葛孔明是怎么想的?他二人不知道二爷的政治考试都是零分的吗?在这种情况下,居然还下令让二爷北伐襄樊,当时荆州的全部人马也不足5万,就算是抽调3万参与北伐,留2万人守荆州要地,有点捉襟见肘吧?更要命的老刘和诸葛亮他俩也不派个得力的副手帮忙防守荆州,当时汉中战场早已平静了,一大帮能征惯战的将领都在家歇着,随便派一两个到荆州帮一下二爷驻防荆州,也不会有失荆州二爷殒命的事。

诚然此时的老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当中,就连诸葛亮也很享受这种感觉,紧接着二爷的捷报频传,围襄阳,捉于禁斩庞德,水淹七军。老刘一点危机感都没有,梦想着江山一统,中兴汉室就在眼前了。老刘没有危机感也就算了,因为他飘了,这个时候的诸葛亮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按诸葛亮的智商,绝对不会想不到一场危机就在眼前,他是了解二爷的,他之所以没有提醒老刘派兵援助二爷,无非是一些心理因素在作梗。诸葛亮在荆州和二爷做搭档那么久,二爷生来瞧不起酸儒,对孔明常有怠慢,谁让二爷是刘老板的把兄弟呢,老刘把他这人俩兄弟看得比自己还重,孔明心里十分清楚,根本就得罪不起,既然得罪不起就得迁就,迁就心里就很不爽了。现在的孔明心说关老二,你不是狂吗?我就不提派兵援助的事,看你还能狂多久?孔明倒不是想让二爷死,他只是想让二爷吃些苦头,长长记性。可事情突变,一夜之间,荆州被东吴反水偷袭,关羽败亡,太突然了,诸葛亮也没料到事情会来得那么快,原来只是预料到败,没想到现在地没了,人也没了,这事闹大了。诸葛亮此时的肠子都悔青了,悔不该因为对二爷的个人有怨而连累了整个大汉复兴事业,这事也没办法和老刘明说啊,没办法,憋着吧!这步棋走砸了,整盘棋就是死局了。唉,我有什么办法呢?唯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才能赎我的过错吧,孔明想。之后的故事就是大家都清楚的夷陵复仇战败,六出祁山北伐无功,西蜀破灭。自关羽失荆州败亡以后,神仙也救不活老刘了。

由网友 净月暖阳 提供的答案:

蜀国拥有卧龙凤雏,还有五虎上将,为何最先灭亡?

看说说这么提问,你是有多史盲!就算全部三国知识都来自于三国演义,也该知道蜀灭亡时,卧龙凤雏,还有五虎上将都死光了吧?那蜀灭不灭亡,与他们又有什么关系?还让他们从坟里爬出来,把钟会、邓艾打出去?呵呵了!

以个人能力决定历史走向的观点,是错误的史观,脑残粉丝化的结果。一但进入这种状态,智力低下的可怕,看看悟空问答里这些低智的问题,就可见一斑!

蜀汉之灭亡早,是因为地盘最小,地盘小就意味着人口少,人才少,经济弱,兵力少等等决定战争胜负的所有资源都匮乏,不是因为蜀地特殊的地理地貌,早就被灭亡了!与五虎将在不在,诸葛亮庞统的个人能力关系不大,除非诸葛亮真能撒豆成兵!

蜀汉之灭亡,在关羽被击败,荆州丢失就已注定,尽管后来刘备用举国之力又做了一次努力,可夷陵再败,就回天乏术了。

如果说个人能力起的作用,也就数诸葛亮了,在刘备死后,能稳住蜀汉之危局,而后再五伐中原、六出祁山,做最后之努力,蜀汉也早就亡了。可这一切,也不过是苟延残喘,建立在强魏的国策在休养生息,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的基础上。去认真读读历史,诸葛亮六出祁山,第一次声势大点,后面的几本上就只是有军事骚扰的作用,魏只守住不战,诸葛亮就得灰溜溜撤回汉中。给司马懿送套女人的衣服又有何用?司马懿穿上,气死的是诸葛亮,阴谋没有得逞罢了,打战不是置气,要的是胜利!

好了,不在这种无聊的问题下啰嗦了,建议题主还是多读点书,再出来提点有质量的问题吧!

由网友 快乐自在星球 提供的答案:

三国演义里写蜀国是正面的,魏国是反面的。吴国是中间派。就好象现在革命战争题材里的我军和敌军。吴国就是友军。

蜀国先灭亡,与刘备不听诸葛亮的话,为关羽张飞报仇,动用主力,后来伤了元气有关。

蜀国是正面演义。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后,刘备又得诸葛亮帮助,隆中对三分天下,运筹帷幄。此后所有的事情,刘备基本上听孔明的。整个事业发展也都按隆中对的预测分析谋划在进行。

但有一件事,刘备没有听孔明的。就是关羽张飞死后,刘备因为兄弟情深,集中全部力量攻打吴国,一意孤行,为兄弟报仇血恨。结局是惨败。最后白帝城托孤。没办法呀,他不听孔明的呀。如果他头脑冷静一点,继续和吴国搞好关系,联吴抗魏,也许魏国早灭了,光复汉室的大业梦早已实现。

白常城托孤后,蜀国元气大伤,武力自然要好多年恢复,加上刘备生的个儿子又不上进,这时蜀国也缺乏五虎上将这样的能人,什么事都靠孔明哪成呢?与此同时,魏国也在迅速发展,能人狠人很多,敌我力量对比发生很大变化。蜀国岂有不先灭亡的道理?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名扬天下,成在一个义字。蜀国伤筋动骨,白帝托孤,失策也怪刘备讲兄弟情义。不是说讲义气不对,而是要把握好大势,分清轻重缓急,不能盲目。

我瞎分析的。史实掌握得也不够准。不知道是不是这样啊?参与讨论一下。[呲牙]

由网友 成仙门 提供的答案:

民间传说,蜀国的兴衰与两个人直接有关,这两个人就是丞相诸葛亮和后主刘禅。

先说诸葛亮。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于南阳,聘请为军师,慕其名也。诸葛亮没有辜负刘备一片诚心,出山后小拭牛刀,巧施计谋就借得荆州,让蜀汉政权也暂有一片立足之地。这军师也算名副其实。

孔明的出山协助刘备南征北战,经过几十年的艰苦打拼浴血奋战,使刘备在一无所有的情况下,终于在地处西南的成都建立了蜀汉政权。应该说孔明先生功不可没,可圈可点。

同时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开疆拓土还有巩固和治理后方新生的蜀汉政权,把一个国家的命运全部寄希望于一个人身上,未免显得势单力薄,不够全面,也不符合创大业的基本原则,势必也会影响到其他人的积极性的发挥。

尽管诸葛亮智慧超群,能掐会算,上知天文下懂地理,对刘备可谓忠心耿耿,鞠躬尽瘁。多年征战的同时也为蜀国政权网络了不少英才,帮助刘备度过一次又一次难关。很可惜的是大将无能,累死三军,身为蜀汉皇帝的刘备缺乏雄才大略,个人刚愎自用趁诸葛亮暂时脱离前方之时,带着几十万人马顺江而下攻打东吴。夷陵之战,大伤蜀国元气,刘备羞愧难当病倒在白帝城。他贵为天子,身边难道说一个可代替诸葛亮的人也没有。将蜀汉江山的全部希望寄托在孔明先生一个身上,是诸葛亮聪明绝顶了,压制住其他人难以崭露头角,还是蜀中却是没有可用之才?

普通人还知道,一个好汉三个帮,也就是说人们办事情靠个人单打独斗终难成气侯。必须要有一个合作的团队,才能使事业越做越大,越做越强。反观蜀汉政权,诸葛亮事毕亲躬,街亭失守他不在场,夷陵之战他坐镇成都。而蜀汉政权所取得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胜仗无一不是他指挥得当,可谓是五丈原孔明逝世,也就开启了蜀国灭亡的步伐。

刘禅这个官二代,治理江山乏善可陈,人才使用比他爹还差几许,而疑神疑鬼的本事还是有的。虽然刘备为儿子铺下了锦绣前程,只可惜纨绔子弟终难成大事。难怪民间百姓常说打江山相对容易,而守江山难上加难。蜀国灭亡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部分文章源于互联网收集,不代表默子网络立场,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html369.cn/34615.html